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资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是什么?(全民多献身)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的终身化。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有哪些?(龟速够防守)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教育的经济功能是什么?(两再一新)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有哪些?(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1.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教育的政治功能是哪些?(人舆公主促政治)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环境来为政治服务。
3.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4.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什么?(两传选新)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是什么?(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是?(严规范塑个性)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3.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有哪些?(双欧单美分苏中)1.双轨学制:以西欧国家为代表,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自上而下,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其结构是大学、中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另一轨是自下而上,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结构是小学、职业学校。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一部分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部分:中学教育概述1.1 中学教育的定义与目标中学教育是指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学科教育和综合培养的教育阶段。
它是由小学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的关键时期。
中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以及塑造他们的品格与价值观。
通过均衡的学科教育、综合素质培养和实践活动,中学教育旨在使学生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具备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1.2 中学教育的主要特点中学教育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广泛知识面:中学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和学科基础。
2.素质教育:中学教育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培养。
3.选修课程:中学教育提供了广泛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兴趣发展。
4.分层教学:中学教育根据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兴趣,实行分层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3 中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中学教育的组织形式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
1.初中教育:初中教育是中学教育的第一阶段,通常为三年制。
初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小学知识基础,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高中教育:高中教育是中学教育的第二阶段,通常为三年制。
高中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升学和未来职业发展做准备。
1.4 中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中学教育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亲自参与并探索知识。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和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1.5 中学教育的评价方式中学教育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考试评价和综合评价。
•考试评价:通过统一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运用进行评价。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一、常识类
1.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正式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
便能够在社会上获得成功。
它主要由课程和活动组成,其目的是培养学生
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使其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能力。
2.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成为自省的,具有创新
能力的参与公民,工作职业,并可以在社会和全球环境中适应,发展和成功。
3.教育可以改变什么?
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方式,改善他的社会阅历,改善他的职业
机会,提高他的知识水平,增加他的技能,使他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以及帮助他在未来有更好的就业前景。
4.什么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校在规定的教育体系中提供的正式教育,它是从小学到
高中课程的实施,以及在这个体系中获得课程认证或学历的过程。
它旨在
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里取得成功。
5.什么是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是为中学生提供的教育活动,它是中学校的一部分,一般持
续五年。
中学教育专注于学生的学习观念,技能和习得,以及培养其职业
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它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为技术,工作,参与公民和生活中的挑战做好准备。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托古方式提出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设想的论著是()。
A.《论语》B.《学记》C.《中庸》D.《大学》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记》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管理上,《学记》提出了最早的学制与学年思想。
在学制系统上,《学记》谈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从而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的设想;在学年划分上,《学记》把大学教育的年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其中第一学年,第三学年,第五学年,第七学年毕,共四级,为一段,七年完成,谓之“小成”;第九学年毕为第二段,共一级,考试合格,谓之“大成”。
B项正确。
2.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教育目标分为()。
A.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具体目标。
B.德育目标、智育目标、体育目标。
C.国家目标、学校目标、个人目标。
D.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布鲁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D项正确。
3.在张老师的数学课上,有的学生认真听讲,完全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有的学生心不在焉,或关注窗外悦耳的鸟鸣,或想着下课后的欢快活动,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不求甚解,这体现了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A.主观能动性B.遗传C.学校教育D.环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其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题干中,有的学生专心听讲,有的学生心不在焉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A项正确。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2024年下半年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卷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在中学阶段开设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这属于课程设置中的()。
A. 学科课程B. 活动课程C. 综合课程D. 潜在课程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课程设置的相关内容。
选项A,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
它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
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均属于此类,故A项正确。
选项B,活动课程又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题干中并未提及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组织方式,故B项错误。
选项C,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与题干中明确提到的分科课程不符,故C项错误。
选项D,潜在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题干中并未提及隐蔽性课程的内容,故D项错误。
2、王老师在《化石吟》的教学中,将生物化石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属于()。
A. 直观性教学原则B. 启发性教学原则C.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 循序渐进原则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学原则的应用。
选项A,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题干中并未提及利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故A项错误。
选项B,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题干中并未体现启发的过程,故B项错误。
选项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资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
《教育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涵义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52、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类特有)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继承性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背)口诀:本能生利西,心中无梦,米夫爱劳动五、教育的发展历程(背考教师编也是考这些)(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活动中进行,以生活经验为主,教育手段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
(2)古代社会(2)奴隶社会,我国夏代先出现了学校教育夏商西周:“痒”“序”“校”(教育机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国春秋: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古印度内容: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西方古埃及文士学校内容:文字、书写、执政僧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内容:军事、政治尚武雅典:智育、德育、美育文法修辞辩证法崇文教育(3)封建社会中国:战国——清末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科举制。
宋代:《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代: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中世纪宗教教育:七艺——教会学校;七技——骑士学校1.产生了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古代教育特征 3.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教育具有等级性4.古代学校表现道统性、专制、刻板、象征性5.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口诀:(街道板砖相等)(5)近现代教育1.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6)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背)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口诀:全民多现身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单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115题精选全文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1.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创新科学技术的手段5.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6.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③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7.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②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③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④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教学③学校教育能够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个因素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①具有顺序性,所以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发展②具有阶段性,所以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不同的③具有互补性,所以要长善救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④具有不平衡性,所以教育要抓住关键期⑤具有差异性,所以教育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10.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哪些①遗传: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②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会、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都是积极主动的③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师范;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理论1.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人的基本能力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
2.教育目标的特点和分类:教育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按照发展层次的不同,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个体发展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和人生发展目标等。
3.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规律和方式,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4.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行为等心理过程,包括智力发展、情绪与行为管理和学习动机等。
5.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全面、准确评价的过程,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应用等。
二、教育方法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活动的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
2.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参与等。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
4.教育沟通:教育沟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包括有效倾听、积极表达和善于引导等技巧。
5.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对课堂秩序和学生行为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包括教师的行为规范、学生自律和课堂纪律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育管理1.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是指学校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和组织管理结构,包括学校章程、学校管理委员会和教师队伍建设等。
2.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对学校各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分配的过程,包括教师资源、资金资源和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3.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指关于教育活动的法律和法规,包括教育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文件等。
4.学校与家庭合作:学校与家庭合作是指学校与家长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过程,包括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家校合作和家访等。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教 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需求,设计合 理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
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 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 力。
考试形式
包括单选、多选、简答、论述、案 例分析等多种题型,全面考察考生 的知识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参加培训和交流活动
参加教师培训、研讨会等交流活动, 与其他教师分享经验,共同提高教育 教学水平。
如何准备面试环节?
熟悉面试流程和要求
了解面试的流程、评分标准、常见题型和面 试技巧,做到心中有数。
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通过练习和模拟面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 逻辑思维和沟通能力。
准备个人简历和教学计划
特点
该科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 考生具备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 学法的理论基础,同时能够灵活应用 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合格教师
通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考试,选 拔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提高教师的 整体水平,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中学教 师。
提升教学质量
促进教育改革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推 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 法的创新,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考试难度
该科目难度较大,要求考生具备扎 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
02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
学科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
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和前沿动态,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需求。
学科教学知识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应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它包括了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中学教育的特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这项资格证考试的目的是筛选出具备这方面素养的人才,以提高中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育学基础知识是中学教育的核心,它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学科。
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对教育进行分析,了解教育在发展中的作用和特点,正确认识教育的规律及特殊性。
了解国内外现代教育理念、特点、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情况,为中学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是中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中学教育的特点包括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行为规范、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内容,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向中学生,具有针对性;二是融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需求;三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师需要理解和把握这些特点,通过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充分发挥中学教育的作用和特点。
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是中学教育的核心关键,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需要了解各种面向中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及其相关实践,包括差异化教育、教育评价、人文素养等。
同时,教育教学的实践是重要的素养,它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教材教法、教学目的和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努力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教材教法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传授知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基础工具和手段。
教师需要熟悉各科目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同时,教师还需要掌握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设计合理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能力。
总体来说,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教育教学、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
中学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育知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不断推进中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整理
一、中学语文教育知识与能力
1、语言知识: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表达、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发展、语言的文化等。
2、文学知识:文学的类型、文学的历史、文学的创作、文学的评价等。
3、文学创作能力:文学创作的技巧、文学创作的思路、文学创作的方法等。
4、文学鉴赏能力:文学鉴赏的方法、文学鉴赏的技巧、文学鉴赏的思路等。
5、文学研究能力:文学研究的方法、文学研究的技巧、文学研究的思路等。
二、中学数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1、数学知识:数学的基本概念、数学的基本定义、数学的基本定理、数学的基本技巧等。
2、数学解题能力:数学解题的方法、数学解题的技巧、数学解题的思路等。
3、数学推理能力:数学推理的方法、数学推理的技巧、数学推理的思路等。
4、数学分析能力:数学分析的方法、数学分析的技巧、数学分析的思路等。
5、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应用的方法、数学应用的技巧、数学应用的思路等。
三、中学英语教育知识与能力
1、英语知识:英语的语法、英语的词汇、英语的发音、英语的文化等。
2、英语听力能力:英语听力的方法、英语听力的技巧、英语听力的思路等。
3、英语口语能力:英语口语的方法、英语口语的技巧、英语口语的思路等。
4、英语写作能力:英语写作的方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重点整理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重点整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
·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的含义的差别:(1)传统文化中“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明了事理;(2)学的方法是内省而非外铄(3)学的内容为历史与道德,不含科学技术(4)学的主体包括每一个人,不局限于儿童与成人。
(二)教育的定义(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1、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定义的理解:(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
(2)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个耦合的过程。
(3)强调教育的“活力性”,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过程中起“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3、教育者包括:(1)教师(2)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3)教育管理人员(4)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4、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
(1)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学教资考试中的《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设计、教育评价以及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下面是一个对《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的总结,帮助考生系统地复习与准备考试。
一、教育学原理1.教育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与规律,教育目标的设置与实施3.教育的性质、本质和功能,教育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4.教育家的品质与素养,教育传统与创新二、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儿童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的基本概念3.教育与心理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4.学习与记忆的基本过程,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的培养5.个体差异的原因和对策,教学环境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三、课程与教学设计1.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2.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课程的可行性分析3.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步骤4.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关系,师生关系对教学实施的影响5.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四、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概念、目的和任务2.教育评价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教育评价与学生成长的关系3.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选择,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的比较4.教育评价与学科评价的关系,教育评价的要求五、教育法律法规1.近年来有关教育的重要法律法规2.《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实施要求3.教育与人权的关系,教育与劳动的关系,教育与权力的关系4.基本教育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教师的法律地位与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六、教育事业管理1.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2.教育行政组织与决策体制,学校行政组织与管理模式3.教育管理目标的确定与实施,教育管理效能的评价与提高4.教育管理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教育管理中的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以上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希望对考生复习与备考有所帮助。
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理论、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学原理等教育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下面将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考生备考复习。
一、教育理论1.教育的定义、特点和功能: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化过程,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主要功能包括教育人、培养人、启发人、约束人、评价人等。
2.教育的基本原则:个别性、社会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等。
3.教育的基本任务:知识传授、品德培养、能力培养。
4.教育思想流派: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启蒙主义等。
5.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等。
二、教育法规1.《教育法》:确立了教育的地位和性质,规定了教育的基本任务、原则、制度等。
2.《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
3.《中小学教师法》: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要求、职责和权利等。
4.《学校安全法》:规定了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责和要求,保障了学生的安全。
5.《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实施要求和义务教育的基本制度。
三、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的概念和作用:课程标准是制定、实施、评价课程的基本依据,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程标准。
2.课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3.课程重心的转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转变,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4.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
四、教学原理1.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目标明确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活泼性和生动性。
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3.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等。
五、其他知识点1.学生心理特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包括孩子的学习兴趣、动机、心理特征等。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章节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章节1. 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件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2. 学校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1)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3. 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
4.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2)教育具有无阶级性、公平性;(3)教育内容简单;(4)教育方式单一。
5. 古代教育的特点(1)阶级性、等级性;(2)道统性(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天道、神道和人道合为一体);(3)专制性;(4)刻板性(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5)象征性(占主导地位,接受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6. 近代学校教育特点(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
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度;(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5)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7. 现代教育的特点(1)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相互渗透;(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6)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8.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1 教育概述1.1.1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一、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社会属性永恒性(有人就有教育,与人类共始终)历史性:①相对独立性②教育具有继承性③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④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1.2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二、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分化平等性原始性(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夏朝——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学)西周——学在官府、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隋唐——科举制度宋元明清——程朱理学、(朱熹的《四书集注》),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3、近现代社会的教育近代:①公立教育的崛起②教育世俗化③义务教育的普及(德国)④教育法制化现代: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②教育实现民主化③教育多元化④教育终身化⑤教育全民化⑥教育技术现代化1.2 教育学的概述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一、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1、孔子:《论语》仁、礼、因材施教2、孟子:性善论,明人伦3、荀子:性恶论4、墨翟:尚力(注重劳动人民的地位)尚贤(统治者应当是有贤能的人)实用技术5、《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体现原则:预防性、长善救失、及时实施、启发诱导、循序渐进、藏息相辅(劳逸结合)、学习观摩。
二、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1、昆体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西方最高的教育著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2、古希腊三贤①苏格拉底:雄辩,问答法,产婆术(通过问答方式给学生以启发)②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侠③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儿童的自然发展。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一、教育学科的建立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提出“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
2、卢梭:《爱弥儿》“性善论”3、康德:《康德论教育》将教育学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4、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教育心理学化5、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6、斯宾塞:《教育论》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旧三中心论:“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2、杜威:使用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教育学的发展阶段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
2、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深刻分析教师作用3、凯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4、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5、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二、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1、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发现教学法”2、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教学论”五条发展性教学原则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倡导“范例教学”4、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5、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6、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发展学生潜力1.3 教育目的1.3.1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侠义: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广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3、课程目标4、教学目标1.3.2 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一、个人本位论观点:个人发展的需求——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代表人物: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孟子二、社会本位论观点:个人依赖社会,满足社会需要代表人物:凯兴斯泰勒、孔德、涂尔干、荀子三、教育无目的论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
教育之外再也没有什么教育目的代表人物:杜威四、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观点: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1.3.3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一、社会依据1、社会关系实现和发展的需要2、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二、人的依据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2、人的发展需要1.3.4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人的全面发展五育之间的关系:1、五育各有其独立性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1.4 教育的基本规律1.4.1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2、阶段性—进行针对性教育3、不平衡性—扎住发展关键期4、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1、遗传2、环境3、学校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1.4.2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制约教育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2、教育的政治功能促进政治社会化、培养政治人才、促进政治民主化、制造社会舆论或参与政治活动二、政治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三、教育与文化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影响和制约教育观念、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内容、教育管理体制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传递和保存文化,筛选和整理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1.5教育制度一、学制的类型1、双轨学制:一轨是学术教育,为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结构为:大学、中学,另一轨为职业教育,为劳动人民子弟所开设,结构为小学及其以后的职业教育。
代表:英国、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
2、单轨制学制(代表:美国)原双轨制中学性一轨没有得到发展,群众性小学、中学迅速发展,该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为:小学—中学—大学3、分支型学制(代表:苏联)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二、学制确立的依据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3、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4、人口发展状况5、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6、国内外历史经验的集成和发展2.1 课程概述2.1.1 课程的含义1、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
2、课程最早出现在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3、博比特出版《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2.1.2 课程的类型2.2 课程编制一、课程目标的含义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2.2.2 课程内容一、课程计划1、含义——课程计划是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
2、基本内容⑴课程设置(中心和首要问题)⑵学科开设的顺序⑶课时分配⑷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课程标准1、含义: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指导性文件。
2、意义:⑴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⑵教师进行备课的有效工具⑶衡量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⑷保证教学计划的性质和质量三、教材1、含义: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编排方式:直线式排列、螺旋式排列、过度式排列3、教材编写的原则⑴强调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⑵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⑶考虑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状况⑷体现各学科知识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⑸兼顾同一年级各学科和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衔接2.2.3 课程实施一、含义: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号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二、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2、学区的特点3、学校的特点4、校外环境2.2.4 课程开发一、课程开发的含义课程开发指通过精心计划的活动,开发出一项课程并将其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方案的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阶段。
三、课程开发影响的因素1、儿童的需要——⑴儿童的成熟与心理特征直接制约课程开发⑵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是制约课程开发的另一要素2、社会的需求——社会对课程的制约是从社会需要和社会条件,两方面发挥作用3、学科特征——学科特征是影响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2.2.5 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意义课程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课程的编制、实施及其结果进行评定。
它既包括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也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第三章中学教学3.1 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1、教学的定义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2、教学的特点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辩证统一⑵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⑶教学是存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二、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3.2 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含义1、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认识活动,掌握文化科学寄出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健康的个性,从而促进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⑴教师(主导作用)⑵学生(基本因素之一)⑶教学内容⑷教学方法二、教学过程的本质1、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引导性、)2、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3、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过程4、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5、师生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过程6、多重本质说三、教学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⑴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⑵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主⑶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或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⑴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