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礼俗常识

合集下载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1.尊师重道古代中国非常重视教育和尊师。

学生要对老师恭敬有礼,师生之间有明确的等级关系。

学生要向老师问好,称呼老师为“师傅”、“老师”,并要尊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2.尊老爱幼古代社会强调尊重老人和关爱幼儿。

在社交场合,年轻人要向老年人问好并为他们让座。

同时,对幼儿的教育和保护也十分重视。

3.客人是上帝古代中国有“客人是上帝”的观念,对待客人要热情周到。

主人要亲自迎接客人,并安排好客人的食宿和娱乐活动。

4.宴席礼仪古代宴席礼仪非常重要。

宴会开始前,主人要为客人准备好酒水和食物,并提供座位。

在宴会过程中,主人要不断向客人敬酒,客人也要适时地敬主人一杯。

同时,大家在用餐时要遵守一定的餐桌礼仪,如拿筷子要用右手,不出声、不大笑等。

5.礼节性拜访古代人们重视礼节性的拜访,称为“礼”,表达了对对方的敬意。

在拜访前,要提前通知对方,并在到达时带上一些小礼物。

受访者要热情地接待客人,并表示感谢。

6.丧葬礼仪古代丧葬礼仪非常庄重,包括寿宴、告别仪式、送葬和祭祀活动。

在葬礼上,家属要穿上孝服,亲朋好友要前来慰问,送绸帛或金银物品。

同时,还要进行丧葬礼仪,如挂黄纸、焚香、烧纸钱等。

7.婚礼仪式古代中国的婚礼仪式也非常繁琐。

双方家长要商定婚约,然后进行过门仪式,准备嫁妆和聘礼,最后进行婚礼仪式。

在婚礼中,要进行拜天地、行三跪九叩、喜糖分发等传统仪式。

8.朝贺和相见礼仪古代中国官员见到君主时要进行朝贺,表示自己的忠诚和敬意。

朝贺时要行拜,预备一些贡品,并随同朝贺的官员要按照规定的等级站队行礼。

9.着装礼仪古代中国人的着装非常讲究,有明确的等级和身份象征。

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要求穿着不同的服饰,如士人要穿文士装,官员要穿官服,百姓要穿寻常装等。

10.谦和斯文的言谈举止古代中国人注重言谈举止上的谦和和斯文。

要注意说话文雅,不讲粗俗话,不放肆大笑。

同时要留意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不失礼貌。

总之,古代中国的风俗礼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关系和价值观念,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古代礼仪知识

古代礼仪知识

古代礼仪知识古代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人们相互尊重、互动交流的方式,更是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体现。

了解古代礼仪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婚嫁礼仪、宴饮礼仪、祭祀礼仪、葬礼礼仪等方面来介绍古代礼仪知识。

一、婚嫁礼仪在古代,婚嫁礼仪是极为隆重的。

婚姻被视为人生大事,需要严格遵循一系列规范和程序。

首先是婚姻介绍,由媒人或亲友进行联络,双方家庭共同商议。

然后是纳采,男方派人带着聘礼正式向女方提亲,如果女方答应,即表示婚事确定。

接着是问名,男方家庭的长辈询问女方家族的姓氏、族谱等信息,以核实婚姻的合法性。

随后是定亲,双方家族为男女双方拟定婚约、聘礼等细节。

最后是成礼,男方家庭带着聘礼,前往女方家庭,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二、宴饮礼仪在古代,举办宴会也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

主持人发出宴席邀请后,客人需要按照规定的礼节参加宴会。

首先是入席礼仪,在进入宴会场所时,需要行礼致意。

在坐席时,要依据人们的身份和地位进行座次的安排。

接着是敬酒礼仪,宴会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则需饮酒以示尊重。

在整个宴会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穿着得体、言谈举止文雅等方面的规范。

三、祭祀礼仪祭祀礼仪是指人们对神明或祖先进行崇拜和祭奠的仪式。

在古代中国,祭祀活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农耕文化和封建信仰紧密相关。

首先是祭拜天地,人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燃烧祭品、奠酒行礼等方式向天地表达敬意。

其次是祭祀祖先,人们会在特定的祠堂或墓地,通过供品祭拜、献上祷词等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

祭祀礼仪既是信仰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对祖先感恩和报答的方式。

四、葬礼礼仪古代的葬礼礼仪也是非常严谨和庄重的。

葬礼的前期准备包括选址、修建墓穴和购买殓具等方面。

葬礼由家族成员和亲朋好友组织,首先进行告别仪式,亲友合奏丧乐、吊丧等,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缅怀之情。

然后进行入殓仪式,将逝者遗体置于棺材中,并进行诵经、念佛等宗教仪式。

国学常识:为你解答古代的风俗礼仪

国学常识:为你解答古代的风俗礼仪

一、古代节日习俗1、元旦: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3、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

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

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5、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6、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一、传统礼仪的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传统礼仪包含了各种仪式、习俗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华传统礼仪。

二、日常生活礼仪1. 问候礼仪:在中国,人们常常以“你好”、“早上好”等问候语向对方示意尊重和关心。

2. 餐桌礼仪:进餐时要注意文雅的用餐姿势和吃饭的顺序,尊重长辈,遵循筷子使用的规范。

3. 拜访礼仪:拜访他人时,要轻轻敲门并主动问好,进入他人家中要注意礼貌和谦和。

三、庆典仪式礼仪1. 婚礼仪式:中国传统婚礼包含了订婚、过大礼、喜宴等环节,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传承。

2. 葬礼仪式:中国葬礼注重尊重逝者,要穿戴得体,行为庄重,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3. 开业典礼:开业典礼要进行剪彩、鞭炮等传统仪式,展示出喜庆和祝福。

四、节日习俗礼仪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贴春联、贴福字、打年糕等一系列活动和习俗。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祖的节日,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意。

3. 中秋节: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祈福和祭拜月神。

五、社交场合礼仪1. 商务礼仪:商务场合要注意着装得体,言谈举止得体,尊重对方的权威和地位。

2. 宴会礼仪:参加宴会时要注意礼貌待人,不插话,注意礼仪,示意对宴会主人的感谢和赞赏。

3. 社交礼仪:与朋友和同事社交要懂得尊重私人空间和底线,交谈中避免争吵和过度亲密。

六、礼仪的重要性中华传统礼仪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培养人们的尊重和谦和,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维护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传统礼仪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弘扬传统礼仪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七、结语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继承传统礼仪,将其发扬光大,传承给后代,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规矩。

民谚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一个举止优雅,待人礼貌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观念的改变,导致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礼仪常识。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希望通过中国礼仪文化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1.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古代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是指古人生活中的各种礼节和仪式。

以下是一些古代礼仪的常识:
1. 礼节尊重:古代社会重视礼节和仪式,尊重长辈、尊敬师长、恭敬对待贵宾等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2. 举止规范:古代礼仪注重人的举止和仪态,要求人们穿戴整齐、规矩,行动端庄得体,并且要注意语言文雅,避免粗俗言辞。

3. 宴会礼仪:古代的宴会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包括座次、进餐顺序、举杯敬酒等,参与者需要遵守规定以显得有教养和文雅。

4. 婚礼习俗:古代婚礼注重家族的联姻,有着一系列的仪式。

其中包括媒妁之言、纳彩、婚礼仪式、婚礼宴会等环节,要求新郎新娘和家庭成员都要遵循相应的礼仪。

5. 丧葬礼仪:古代人对丧葬有着严格的礼仪要求,包括穿衣、行礼、哀悼等环节。

如孝服、行丧礼仪等是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6. 文物保管:古代礼仪中也有一些规定关于文物的保管和使用,如古代文物要具备尊重和保护的原则,不可滥用、损坏或私自出售。

这些只是古代礼仪的一部分常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都可能有所差异。

古代礼仪对于社会秩序、文化传承、社交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上古时期,传承至今。

礼制主要集中在婚嫁、传道、祭祀、姓名、节日等几大方面,是极其庞大的体系。

一、婚嫁礼俗
婚嫁礼俗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了当时的婚配方式、婚礼流程、礼仪以及新人祝福时所说的话等。

其中,婚礼流程是礼仪规范最为完善的一个部分,成亲前夕大家会举行宴席等活动,送上新娘宝贝和礼金等。

二、传道礼俗
传道礼俗是古代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山贤人开拓出道路,会将法规传授给后代,将他们的信仰传承下去。

每次传道,都要有礼仪行为,比如按掌礼,拜祭祭祀,谢赐礼物等。

三、祭祀礼俗
祭祀礼俗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对神明表达尊敬,也是表达祖先的敬畏之情。

每当有不同的节日,就会举行祭祀仪式,礼仪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四、姓名礼俗
姓名礼俗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孩子取名字有着严格的规定。

有人名有宗族名、氏族名、个人名;有男子名有女子名;有谐音起名有寓意起名。

五、节日礼俗
节日礼俗一般是以农历月份的不同、风俗习惯的变化而改变的。

每当节日来临,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祀、拜年、灯节、舞狮、舞龙等活动,以礼仪方式庆祝节日。

总之,中国古代礼俗是一个由多种礼仪行为组成的庞大体系,传承至今,且仍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可以探索。

古人的传统日常礼仪

古人的传统日常礼仪

古人的传统日常礼仪古人的传统日常礼仪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时,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5、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古代称呼礼仪常识一、谦称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家”字。

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那么你们了解过最传统的礼仪知识吗?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5、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中国传统礼仪三拜礼三拜礼(再拜额手礼)适用于礼敬天地祖师国。

古代拜制沿革复杂。

一般地说,长跪、弯腰、垂首至地为“拜”。

拜时头低垂触地,并略作停留,称为“稽首”,或称“叩首”,俗称“磕头”。

古时常礼为两拜稽首,称为“再拜”。

有时以示尊重或诚意,则变常礼为三拜稽首,称为“三拜” 。

【三拜】佛教礼仪。

指顶礼三次,表示尊重。

在中国佛教界有展具三拜之礼,此中又分大展三拜、同展三拜两种。

若行三次三拜则称九拜。

《南海寄归内法传》谓(大正54·221a)∶‘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致敬起为三礼,四部罔窥其事。

(中略)西国见为三拜,人皆怪之。

(中略)如经律云∶来至佛所,礼佛双足,在一边坐,不云敷坐具礼三拜在一边立,斯其教矣。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欢迎查看,仅供大家参考。

仪表仪态礼仪1、仪态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

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

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

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

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2、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

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3、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

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

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4、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

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

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

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

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5、服饰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

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古代生活礼仪

古代生活礼仪

古代生活礼仪
(一)诞生礼
诞生礼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

“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

“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二)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三)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

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

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四)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

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

(五)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

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

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古代的一些礼俗也渊源流传。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俗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的礼俗一、祭祀与斋戒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祖先、祭神祗。

古代,从天子到庶民都祭祖先。

天子、诸侯祭祖先在宗庙。

宗庙又叫太庙、祖庙。

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是依靠祖先得来的,所以古代天子、诸侯都建立宗庙以供祭祀并求取庇佑。

国家有了大事,一定到宗庙祭告,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宗庙是国家的象征。

其数量和建立有严格规定,天子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很多重大的国事活动要在宗庙进行。

古代皇帝即位时,在宗庙内拜祖先、会群臣、受印玺、称之为“庙见”,庙见表明正式掌握了国家政权。

如果宗庙被毁,则表明国家灭亡。

宗庙里的祖先牌位上不直书其名,而另起一个称号以示尊敬,通常使用“祖”、“宗”二字,如汉高祖、唐太宗、清太宗等。

祭拜祖先祭品名目繁多,可以是肉食,可以是金玉珠帛,《曹刿论战》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其中的牺牲玉帛就是祭品。

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叫“牺牲”,后来引申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祭品牛、羊、猪三牲齐备叫“太牢”或“大牢”,只有羊和猪叫“少牢”。

庶民祭祀祖先主要在家庙,清明节扫墓,中元节上坟时也要祭祀。

祭祀天地的仪式叫“封禅”。

祭天叫封,祭地叫禅,仪式一般由帝王亲自在东岳泰山举行。

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都举行过封禅大典。

后世又在京城设天坛、地坛祭祀天地以代替封禅活动。

祭社稷也是很重要的祭礼。

在诸侯中,最重要的是天神和地神。

天神称上帝、天帝,地神称社神、后土,成语“黄天后土”即指天地之神。

管五谷的神叫“稷”。

祭社稷就是祭地神和谷神。

天子祭社稷目的是为天下“求福”。

我国古代专有祭社稷的节日叫“社日”。

社日分春社和秋社。

社日一般在春分秋分前后。

我国上古时代是多神崇拜。

神有日神、云神、水神、河神、山神等。

山神庙、河神庙等都是专供祭祀用的。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祭的是灶神(俗称灶王爷)。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1.冠礼:指男子成年穿戴头饰的礼节,用于表示男子已经成年,可以
独立生活。

2.婚礼:婚礼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要求结婚双方要做好婚前的各种
准备,礼仪非常讲究。

3.丧礼:中国人尤其是古代非常注重丧礼,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一种尊
重和纪念。

4.朝会礼:古代中国官员要进行朝会,这是一种非常正式的官方场合,各种礼仪要求非常严格。

5.祭祀礼:古代中国人对于祭祀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对先祖和神灵的
一种供奉和尊重。

6.进馔礼:进馔礼是指君王或重要官员在接待客人时要进行的礼节,
要求食物、饮料等都要符合规范。

7.系带仪:古代中国人要进行系带仪,这是一种重要的仪式,表示君
臣之间的忠诚和尊重。

8.受茵礼:古代官员在上朝时,要受茵礼,表示对于君王的尊重和崇敬。

9.奉承礼:在古代中国的官场中,奉承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要
求对上司的恭谨和尊重。

10.建庙礼:在古代中国,建造庙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进行
非常正式的建庙礼,表示对于神灵的尊重和供奉。

古代生活礼节常识大全

古代生活礼节常识大全

古代生活礼节常识大全
一、宾客来访
1、宾客走路时,主人要亲自迎接,把宾客引向屋里;
2、有宾客来访时,要及时准备水果、茶点、饮料等;
3、主人必须微笑礼貌地问候客人;
4、主人要让客人坐下后再坐下,不能抢先坐;
5、不可以多次催宾客走;
二、聚会
1、宴会上,行事方式顺序要做到礼貌、客气;
2、提供菜肴要令人满意,服务周到,不能自己先吃;
3、饮酒时,要按照先上年长者的原则;
4、宴会上不可吵闹喧哗,要把话说的有礼貌、客气;
5、宴会结束时,要立即送客,不可让客人饿着回家。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1.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民间习俗中,节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风俗,如贴春联、赛龙舟、赏月等。

2.婚礼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丰富多样,如纳采、问名、订婚、迎亲等。

其中,六礼是婚礼的主要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丧葬习俗: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如守丧、出殡、下葬、守孝等。

其中,守丧是子女表达对逝去父母的一种哀思和尊重,出殡是送别逝者的仪式,下葬是安放逝者遗体的地方。

4.传统服饰:中国古代民间的服饰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地域特色。

如汉服、旗袍等。

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民族。

5.饮食习俗: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多样,如满汉全席、八大碗等。

饮食习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食品的讲究和饮食习惯。

6.传统建筑:中国古代民间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四合院、园林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审美观念。

7.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书法、绘画、戏曲、剪纸等。

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8.民间信仰: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如道教、佛教、儒家等。

民间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

9.社交礼仪:中国古代民间的社交礼仪有着严格的规范,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这些礼仪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10.传统习俗:中国古代民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如过大年、闹元宵、庆祝生日等。

这些习俗代表着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以上仅为中国古代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的部分知识点,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和风俗未能一一列举。

这些知识点对于中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中国古代婚礼的六礼及其意义。

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婚礼习俗的相关内容,提取六礼的定义和意义,进行整理和归纳。

答案: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古代人生礼俗

古代人生礼俗

古代人生礼俗
古代中国人有着很复杂的生礼俗习惯。

一、出生礼:出生时,举行一个仪式,来祝贺新生儿,以表示迎接新
生命的到来。

二、封官礼:授予官职的仪式,以示尊重与表彰。

三、斩衔:古代将领晋升斩衔时,举行大仪式,授予新职级的衔聘礼,以表彰功绩。

四、百官大典:古代召开的宫廷大典,包括大臣介绍礼、行衔礼、报
职礼,用以表彰功臣或晋升一代官员的仪式。

五、七步成诗:古代宫廷文服仪式,通过七步成诗,赋诗颂扬贤者。

六、大游行:大庆典上全体宫廷大臣游行赛马礼,以庆祝节日,展示
宫廷贵族的风采与威严。

七、中元节:古代每年八月十五日,是扫墓祭祖,表达孝心的节日。

八、舞礼:宫廷舞礼,表彰功臣以及向祖先祈祷的仪式。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礼仪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将其视为道德和精神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一、祭祀礼仪祭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为了向神灵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举行祭祀仪式。

祭祀礼仪包括祭拜、献祭、进香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维护族群间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持。

二、婚礼礼仪古代中国的婚礼礼仪十分繁琐,涉及到订婚、过门、嫁娶、乘车、迎亲等环节。

婚礼礼仪的主要目的是展示两个家庭的尊重和友好,维护婚姻的稳定和幸福。

三、葬礼礼仪古代中国人对待葬礼非常重视,认为葬礼是对逝者表示敬意和怀念的方式。

葬礼礼仪包括停灵、告别、送葬、守灵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纪念。

四、封爵礼仪古代中国的封爵礼仪是为了对功勋卓著的人进行封爵和赐予贵族身份。

封爵礼仪包括封爵仪式、算卜、册立文书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功绩、激发士气。

朝贺礼仪是古代中国君主履行国家元首职责的一种方式,他们会定期接受臣民的朝见和贡献。

朝贺礼仪包括跪拜、献贡、表演、进献礼品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君王的威严和统治力。

六、拜年礼仪中国人民对新春的到来非常重视,过年的时候会进行拜年活动。

拜年礼仪包括辞旧岁、迎新年、交换贺年卡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吉祥。

七、礼节礼仪礼节礼仪是指古代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规矩和行为准则。

这些礼仪包括上下相继、尊卑有序、尊重师长、尊重祖先等,通过这些仪式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八、封赐礼仪封赐礼仪是君主对功臣和臣下的赏赐和嘉奖的一种方式。

封赐礼仪包括颁授徽号、册封封号、颁发官印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贡献、鼓励忠诚。

九、谢恩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感恩之道,谢恩礼仪是他们表达感激和敬意的方式之一。

谢恩礼仪包括致谢辞、回礼、祝福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对恩人的感激和尊重。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大全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呢?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大全吧。

古代礼仪【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

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

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

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文南向坐”。

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礼节,多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主持。

在泰山顶上祭天为“封”,在泰山脚下祭地曰“禅”。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华夏礼俗常识

华夏礼俗常识

礼俗常识1.礼俗即礼仪习俗。

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与习俗。

2.五礼五种礼的合称。

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

3.六礼有两种解释:(1)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

(2)指婚姻成立的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4.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

举行加冠礼的年龄,有20岁和19岁两种说法。

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说法。

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祭妹文》:“予弱冠(初加冠,体还未壮,故称弱冠)粤行。

”5.笄(jī)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

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时,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

后来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称“及笄”“笄年”。

6.合卺(jǐn)指结婚。

古时把一个匏分为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执一瓢而醑(xǔ)(用酒漱口),就叫“合卺”。

后世遂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

7.妻男子的配偶。

在宗法时代指正式的配偶、嫡妻。

从等级上看,“妻”当是指诸侯以下男子的正式配偶,因为诸侯的正式配偶称“夫人”,帝王的正式配偶称“后”。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妾最初指家庭的女奴,后指贵族娶的“小妻”,实际上“小妻”是女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结果,但地位仍极其低贱。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旧时正式婚配的妻子、夫人有时自己也称“妾”“贱妾”,这是自谦的说法。

如《孔雀东南飞》:“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9.姬原是古代的显姓。

如周王族姓姬。

后来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妇女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

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后来又成为富贵人家婢妾的美称。

古代礼仪常识有哪些

古代礼仪常识有哪些

古代礼仪常识有哪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所以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很多好的东西都流传了下来,有好的就会有坏的,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常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礼仪常识【朝聘】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礼俗常识
【生辰八字】古代算命术认为,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

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旧俗订婚时,男方要向女方问名,即探问生辰八字,如果双方八字不合,婚事作罢。

为了给女儿求得一个未来的好婚配,许多人在女儿出生时,就更改出生时间,求算命先生为女儿伪造一个好命相。

俗话说:“女命无真,男命无假。

”就是人们对这一陋习的讽刺。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主要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但是孝悌中合理的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只有羊、豕,没有牛的称少牢。

行祭前的牲畜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上古宾礼】上古时期,中央一级政治活动的礼节主要有:
朝仪,帝王临朝的典礼。

后世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每年派员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员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诸侯见天子的礼制。

“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祭社稷】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

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因此,土地和谷子是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祭社稷始于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延绵至清代,一直是国家的大典。

按规定,天子与诸侯每年春秋两次祭社稷。

春季祈求风调雨顺,秋季庆祝丰收,报谢社稷神。

社稷坛由五色土筑成,代表国土。

【祭岳渎】古代帝王亲自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之神,祈求风调雨顺。

五岳,指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祭岳渎从周代延续至清代,起源于上古时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出师】古代军礼。

汉代定立,后世沿袭。

古时将帅率师出征,为了耀武扬威,严肃军纪,特组织出师典礼。

一般由皇帝本人或指定代表祭纛神,也就是军旗,表示就像自己亲自出征一样,以壮军威。

【劝农】古代勉励农民勤于农耕的典礼。

春回大地之际,天子亲自躬耕籍田为百姓做表率。

从汉代起,就设大农丞劝农
桑力田事。

从唐代起设劝农官。

宋代的劝农使由州郡的行政长官担任。

每到春耕时节,劝农官都要入乡下田,督察农事。

【顶礼膜拜】顶礼,指跪伏在地上,用手碰及所崇拜的人之足。

膜拜,指双手加额,长跪而拜。

这一礼节是佛教徒最隆重的跪拜礼。

形容对人或物崇拜到极点。

【日常礼节】揖让: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有三种,称为三揖:一种用于没有亲属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一种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平手而致于前;一种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

【九拜】我国古代的大礼,即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其中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推广到一切隆重的场合。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顿首,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坐·跪】古代礼节。

古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
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认识到跪是一种有辱人格的陋习,辛亥革命后被彻底革除。

【座次】古时在公共场合,座次尊卑有别。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坐北向南的,而“北面称臣”。

如果厅堂东西长南北窄,那么最尊的座次是坐西向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生辰礼】在古代,婴儿降生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

降生三日做三朝,这天要送红鸡蛋等为婴儿祝福。

婴儿满三十天做满月,置办满月酒。

婴儿百日,家长要请人给婴儿剃头,在婴儿脑后留一撮毛,俗称“百岁毛”,寓意长命百岁。

婴儿周岁时,有的地方有抓周的习俗,根据婴儿的兴趣卜定婴儿日后的前途和志向。

【冠礼】古代男子20岁成年,要举行加冠的典礼。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表示该青年从今以后有治人、为国出力服兵役、参加祭祖的权力。

加冠后,可以享受成人待遇,比如婚娶。

所以后世将20岁的男青年称作弱冠。

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从此
可以把头发盘起来,戴上簪子,表示成人,可以结婚了。

【斋戒】古人祭祖或遇重大事件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诚敬。

斋戒时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异味亵渎神灵、祖先。

【虚左】战国时座次以左为尊,日常起居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格称虚左。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今天我们说虚左以待。

【折腰】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尊之意。

《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汉书》载,西汉将军李广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

《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修禊】古人于夏历三月的上巳日(魏以后定位三月三)到水边嬉戏,以祛除不祥。

文人聚会宴酒,诗词相唱答。

饮酒时有曲水流觞之风。

王羲之《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古代恶俗】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由此产生了一些摧残女性的恶俗,让现代人十分不齿。

(1)缠足,即女性裹小脚。

清张宗法《三农纪·谋生·农女缠足》:“此恶俗起(南)唐后主,为万世罪人。

”从南宋到明清,除少数民族以及岭南地区的部分劳动妇女外,天下女子几无幸免。

“三寸金莲”的小脚成为国人普遍的审美对象,充分体现了一个病态社会的集体病态心理。

(2)溺女婴。

汉族古代恶俗,历代史不绝书。

先秦时已有记载。

女婴生下后,即置于水中溺死。

《韩非子·六反》“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清代赣州州俗憎女,生则溺之。

后州官下《诫溺女文》,才有所缓解。

(3)童养媳。

古代收养幼女入门,待成年后给子孙做妻子的婚姻形式。

这是一个远古的习俗,宋代时始称童养媳,由于可以节省聘礼,便普及开来。

被收养的女孩家贫年幼,多有受虐待者。

《窦娥冤》中的窦娥,7岁被卖入蔡婆婆家做童养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