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数字地面模型原理及应用 (自动保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地面模型原理及应用》课程复习大纲
第一讲 概论
1. 熟练掌握地图表达地表形态的内容和基本特点;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特性;
A 对客观存在的特征和变化规则的一种科学的概括(综合)和抽象。
基本特性:可量测性☪数学法则;一览性☪制图综合;直观性☪内容符号。
B 等高线地形图:用来准确描述地貌形态的地图。
特点:所有的地形信息都正交地投影在水平面上;用线化和符号表示缩小后的地物;地物高度和地形起伏信息有选择
性的用等高线进行表达。
2. 熟练掌握影像表达地表形态的特点和优势;
特点:周期短;覆盖面广;现势性强;能够重建实际地形的立体模型;能够进行精确的三维量测
优势:细节丰富;成像快速;直观逼真;
3. 熟练掌握模型的概念;熟练掌握模型的层次;
模型:用来表现其它事物的一个对象或概念,是按比例缩减并转变到我们能够理解的形式的事物本体。
模型的层次:建模的初级阶段:概念模型(基于个人的经验与知识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状况或对象的模型。),模拟的模型:物质模型,基于数字系统的定量模型:数学模型(根据问题的确定性和随机性可分为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
4. 熟练掌握数字高程模型的概念;掌握数字高程模型的分类体系;熟练掌握数字高程模型的特点;
概念:通过有限的地形高程数据,实现对地形曲面的数字化模拟,或者说是地形表面形态的数字化表示。
狭义概念:DEM 是区域地表面海拔高程的数字化表达。
广义概念:DEM 是地理空间中地理对象表面海拔高度的数字化表达。
数学上的:DEM 是定义在二维空间上的连续函数H=f (x,y),即区域D 的采样点或内插点P j 按某种规则ζ连接成的面片M 的集合 数字高程模型的研究内容:地形数据采集;地形建模与内插;数据组织与管理;地形分析与地学应用;DEM 可视化; 不确定性分析和表达。
数字高程模型分类体系:
5. 熟练掌握数字高程模型与数字地面模型的联系与区别;
数字地面模型:描述地球表面形态多种信息空间分布的有序数值阵列。
数字地面模型是对某一种或多种地面特性空间分布的数字描述,是叠加在二维地理空间上的一维或多维地面特性向量空间,是地理信息系统(GIS )空间数据库的某类实体或所有这些实体的总和。
数字地面模型的本质共性是二维地理空间定位和数字描述。
所有数字地面模型所包含的任何一个可转换为数字的地面特性数据,都与特定的二维地理坐标值相结合。
数字地面模型所包含的地面信息类型(GIS ):地貌信息;基本地物信息;主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信息;主要的社会经济信息
特点:精度的恒定性;表
达的多样性;更新的实时
性;尺度的综合性。
6.熟练掌握地形高程数据的获取方法;
地形图数字化:主要数据源,可通过手工数字化、半自动等高线跟踪、扫描数字化等方式实现
影像数据:包括航空影像和卫星影像数据,是大范围、高精度、高分辨率DEM建立的最有价值的数据源
野外(地面测量):可获得最精确的高程和平面数据,但工作量大、周期长、成本高
第二讲 DEM数据组织与管理
1.掌握空间数据模型设计的基本原则;
1)适用性:满足主要用户的需求,并充分兼顾潜在用户的需求;
2)运行性:快速显示和查询,保持正常运行,可以及时提供数据产品;
3)更新性:能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方便地扩充和进行数据更新;
4)相关性:保证与其它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相关性,使数据库在数学基础、坐标系统以及产品一致性方面相关;
5)相容性:与其它数据库系统兼容,可以共享或相互交换数据;
6)先进性: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使系统保持一定的先进性;
7)高质量:与原始资料一致,数据质量可靠,数据标准、规范;
8)完备性:除了基本的数据体外,有完备的元数据内容;
9)安全性:有严密的权限控制机制。
2.熟练掌握镶嵌数据模型的概念和基本思想;掌握镶嵌数据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构
造方法;
概念:
基本思想:空间对象可用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网络来覆盖和逼近,或者说用在二维区域上的网络划分来覆盖整个区域。
基本原理:用规则的小面块集合来逼近不规则分布的地形曲面。
结构方法:用数学手段将研究区域进行网格划分,把连续的地理空间离散为互不覆盖的网格,然后对网格单元附加相应的属性信息。
3.熟练掌握规则镶嵌数据模型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A 其数据结构为二维矩阵结构,格网单元表示二维空间位置,利用数学公式访问方便,算法多且成熟;
B 具有隐式坐标,不需要进行坐标数字化。
缺点:不管地形变化复杂还是简单,均采用相同的结构,导致数据冗余而给数据管理带来不便。
4.熟练掌握行程编码结构的基本思路;掌握块状编码结构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
四叉树数据结构的基本思想;
行程编码结构的基本思路:对于一幅DEM,常常在行(或列)方向上相邻的若干点具有相同的高程值,因而从第一列开始,
在格网单元数值发生变化时依次纪录该值以及重复的个数,应用时可利用重复个数恢复DEM矩
阵。
块状编码结构的基本原理:行程编码方案从一维到二维的扩展,采用方形区域作为记录单元,每个记录单元包括相
邻的若干栅格。
四叉树数据结构的基本思想:首先把一幅图象或一幅栅格地图(2n×2n,n>1)等分成4部分,逐块检查其栅格值,
若每个子区中所有栅格都含有相同值,则该子区不再往下分割,否则,将该区域再分
割成4个子区域,如此递归地分割,直到每个子块都含有相同的灰度或属性值为止,
称为自上往下(Top to Down)的四叉树。
四叉树数据结构实质:把原来大小相等的栅格集合转变成大小不等的正方形集合,并对不同尺寸和位置的正方
形集合赋予一个位置码。
熟练掌握规则格网DEM与不规则三角网(TIN)数据结构之间优缺点比较,
并熟练掌握模型采用何种结构主要考虑的因素;
5.熟练掌握元数据的概念;掌握DEM元数据的基本作用。
第三讲 DEM数据获取方法
1.掌握坡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坡度:表示地表面在该点倾斜程度的一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