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马克思主义论证社会主义可能性的三种方式

合集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

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发展决定了“两个必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过程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

“两个必然”的思想既不是出自于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是源于向往未来共产主义的善良愿望,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

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使以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

这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

社会化的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集中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不断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1]这种基本矛盾,第一,反映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把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雇佣劳动者的手段,而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无产阶级,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遭受资本家的剥削。

第二,反映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构想的基本思维方式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构想的基本思维方式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构想的基本思维方式前言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理论家,他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基本思维方式入手,全面、详细、完整、深入地探讨他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马克思的批判性思维方式马克思的思维方式具有批判性,他总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来分析社会现象和未来社会的趋势。

他始终坚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通过具体的历史和社会实践来验证和修正他的理论。

未来社会的本质矛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而在未来社会中,这种阶级斗争将得到解决,社会将朝着共产主义社会发展。

未来社会的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生产方式将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将归全体人民所有,生产关系将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取代。

社会主义阶段的特点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阶段的构想是一个相对长时期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阶段,阶级斗争仍然存在,但阶级矛盾会逐渐缓和,生产力的发展将有利于阶级斗争的解决。

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和私有制的社会,每个人将根据自己的能力贡献,按需分配。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是基于他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刻分析和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洞察。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构想要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只有当生产力高度发展时,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真正取代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意识的转变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构想的实现还需要社会意识的转变。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影响,个人利益至上,竞争压制了合作。

而在未来社会,人们应当树立共产主义的思维方式,关注集体利益,强调合作与协作。

无产阶级的觉醒与自我解放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构想的实现需要无产阶级的觉醒与自我解放。

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被剥削与压迫,他们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争取自己的利益。

马克思哲学问题,批判问题,客观合理性,真理观,意识形态

马克思哲学问题,批判问题,客观合理性,真理观,意识形态

一、马克思为什么批判哲学?思想方面: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2000多年以来,存在固定的一个思维模式,即认为“在人类认知之上,存在先天设定的本质,对与它相符的认知,便是真理”,本质被先在设定,表面上看,这的确是关于思维方式与世界存在的探讨,但哲学本身使之影响力不合适限于具体领域,不符合人的问题,而是面向理念、方法领域。

采用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在回答“人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将会是认为在人类存在之前,存在者一个“人的本质”,它决定了人类存在的价值,并起到现实的规范作用。

马克思批判哲学的思想原因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是本质是先在设定的,在逻辑和时间上是先在的,即使不知道是什么,也先在的设定其存在;人类社会维度下,在将哲学与政治相结合讨论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时,先在本质及其所有的变形(真理、自由、道德、信仰、精神等等)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独裁与专制之力;最终会演变为讨论谁拥有权力,是君主,宗教还是神,最后还是会陷入神秘主义论中,人转化为了“本质”的附庸,也就是自我想象的附庸,社会与个体具有失去反思能力的可能。

历史原因:在青年马克思看来,普鲁士落后于当时的英法等国,根本原因就在于固守德国古典哲学传统。

到后来对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即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合理性进行探索,马克思批判先天设定的人类本质,指出这种哲学对历史的解释不过是一种自我解读,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应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一个人很难跳出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来考虑问题,生活物质环境条件决定其思想的界限和局限性,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和思维。

封建主义中存在社会关系矛盾,为解决矛盾资本主义得以产生,资本主义是社会巨大的进步,但是同时也带来矛盾,而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历史进步。

由于人们从一个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到另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原有的个体与社会矛盾还没有解决,想要解决原有社会制度而产生新的社会制度,而新的社会制度产生的现有问题被忽视了,发展的不充分,使得人类创造的关系反过来奴隶了人类,资本主义使用交换价值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抹平,导致社会道德失范、人被异化。

总体性辩证法——结构辩证法——内在关系辩证法——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辩证法的三种解释比较

总体性辩证法——结构辩证法——内在关系辩证法——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辩证法的三种解释比较

/。

~’、T H E O R E T I C A L HORIZON目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总体性辩证法——结构辩证法内在关系辩证法——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辩证法的三种解释比较■黄继锋【提要】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阿尔都塞的结构辩证法,以及奥尔曼的内在关系辩证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辩证法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解读。

本文将对这三种观点作简要的勾画,并力图通过对它们的比较分析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

【关键词】总体性结构内在关系辩证法【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识码】A自卢卡奇始,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问题卢卡奇指出:“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一直是两方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焦点。

其中,卢卡奇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的总体性辩证法,阿尔都塞的结构辩证法,以及奥尔学有决定性的区别。

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曼的内在关系辩证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义辩证法解释中最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

本文将对这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方法的本质。

”【I】三种观点作简要的勾画,并力图通过对它们的比较分所谓总体的观点,就是“把社会作为总体来认识”[21。

析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

它的基本原则是:强调整体对于局部具有方法论的优越性,局部的本质有赖于从整体上进行说明,而整体一、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却不能归结为孤立的局部的总和。

据此,卢卡奇极力卢卡奇是最早试图从辩证法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推崇的自然科学孤立静止的研进行重新解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于1923年出版究方法。

他说,虽然孤立化的研究方法对于个别研究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的副标题就是“关于马克领域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把这种方法应用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

卢卡奇在总结当时欧洲革命失于研究社会,就会掩盖社会的整体的本质。

因为用孤败的原因时认为,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资本主义会随立、直观的方法看到的事实往往是一种假象,它与内着经济危机而自然崩溃的观点丢掉了马克思的革命的在的、本质的、但是隐蔽着的真正事实大不相同,甚辩证法,丢掉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阻碍了无至是颠倒的和相反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

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思想社会主义的设想一、未来社会发展道路或实现方式(共产主义革命方式理论)共产主义革命方式理论(一)暴力革命方式和和平变革方式1、暴力革命1)共同胜利论:在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基础上,以西欧发达国家为起点的世界革命互动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生产力的发展和普遍交往使得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性体系,一个国家人民受到另一国家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贸易自由以及市场的建立使得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消失,所有文明国家形成两大对抗阶级,无产阶级的革命舞台成为世界性的;单独的国家革命是不可能的,只有首先在工业文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同时发生,并且迅速影响世界其他国家,最后汇聚成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浪潮。

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还有发展余地时实现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危机,必须用新的生产关系来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时随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饿夺取国家政权,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在战争和危机引发革命基础上,以落后国家为起点世界视野内的革命互动论。

由于落后国家矛盾重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很自然会出现更多危机,革命形势容易发展;而国家之间的战争更激化了矛盾和危机,孕妇这革命的种子。

包含三个递进性的层次:第一,以西欧落后国家为导火线的西欧革命互动。

1848-1850年德国成为欧洲矛盾的焦点,他们寄希望德国首先爆发革命,法国成为欧洲解放的决定力量,英国成为最后保证。

第二,以落后殖民地国家革命为导火线,引发西欧革命的炸药包。

由于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导致东方非文明落后国家如中国印度革命性因素诞生,再翻过来促进西方世界危机爆发,构建互动的革命链条。

这也包含着爱尔兰民族问题上。

第三,已落后的俄国革命为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相互补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形式逻辑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形式逻辑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形式逻辑批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以其独特的形式逻辑批判方法,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概论,并着重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形式逻辑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价值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它通过对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进行辩证分析,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

价值规律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进行的独特分析,揭示了商品交换中的价值规律和剥削关系。

形式逻辑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思维方式,它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形式进行批判,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弊端。

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造成了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劳动者成为雇佣工人,剥削关系导致了经济上的不平等和社会的不稳定。

其次,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会带来生产无序、价格波动等问题,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此外,资本主义的交换关系以利润为目的,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利己主义和竞争,使人类的精神文明受到冲击。

马克思主义的形式逻辑批判不仅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更重要的是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指导。

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和必然性。

社会主义社会摒弃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消除了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成为现实。

此外,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强调公平正义和共同发展,追求人类的共同利益,摒弃了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和竞争。

在马克思主义的形式逻辑批判中,形式和内容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形式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形式的分析和批判,内容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揭示和指导。

马克思的批判路径

马克思的批判路径

马克思的批判路径一、引言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革命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对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批判路径是指他用来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批判路径出发,探讨他的思想和理论。

二、批判资本主义的路径1.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路径马克思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进行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剥削和阶级对立的存在,这是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根源。

因此,他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2.剩余价值批判路径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剖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问题。

他指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而工人只能得到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剧和社会不平等的存在。

马克思主张废除剩余价值制度,实现劳动价值与分配的公平。

3.阶级斗争批判路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斗争。

他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指出资产阶级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经济资源来剥削无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的行为必然引发无产阶级的反抗和斗争。

他主张无产阶级应当团结起来,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4.历史发展规律批判路径马克思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总结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但同时也伴随着生产关系的矛盾和冲突。

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生产关系已经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就会引发社会变革的需要。

他提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才能实现生产力的充分发展。

5.国家批判路径马克思对国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建立的工具,是一种对无产阶级进行压迫和控制的机构。

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路径

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路径

简论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路径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两个决不会”理论则指出了这一历史趋势变成现实的条件。

依据条件具备的程度,资本主义可能通过三条路径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是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二是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社会性质突变的形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三是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政权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路径abstract: theory about “two cretins” proposed by marx and engels reveals historical trend from capitalist society to socialist society. theory about “two absolute nonpossibilities” points out conditions which realize the historical trend. there are three paths from capitalist society to socialist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two absolute nonpossibilities”.key words: capitalist society; socialist society; path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

这一历史趋势变成现实的条件则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1]学术界将这一思想称之为“两个决不会”理论。

马克思关于“两个绝不会”的论断

马克思关于“两个绝不会”的论断

马克思关于“两个绝不会”的论断众所周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两个绝不会”。

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他的唯物史观做的精辟的概括,经常被人们引用来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前景的依据。

然而有人这样理解“两个绝不会”:一种社会形态,只要生产力还能够发展(不管生产力是怎样发展的),它就不会灭亡,也不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他们再从目前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仍有所发展(有时还比较快)这一事实出发,认为资本主义仍具有活力,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条件至今还不成熟;相应地,他们认为,俄国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人为地搞出来的,是“早产儿”,因而注定早晚要垮台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就是例证。

按此逻辑,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更不成熟,应该退回到资本主义去。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两个绝不会”的原理,科学地解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这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十分现实的任务。

一“两个绝不会”的论断,是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是否发展来解读马克思提出的“两个绝不会”,揭示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取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的一般规律性。

在同一篇文章里,马克思还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在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五四时期的三次论战及其影响

五四时期的三次论战及其影响

五四时期的三次论战及其影响[摘要] 在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有三次思想论战影响颇大,分别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之争和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这三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重要作用,它们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成熟性。

[关键字] 三次论战马克思主义影响五四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一个思想异常活跃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为了挽救中国和寻找思想武器,中国各阶级、阶层都根据自身的需要吸收欧洲、美国、日本、俄国近百年来流行的各种思潮和学说,几乎所有的外国流派都一齐涌上了中国的政治思想舞台。

此时马克思主义也处在刚刚传入中国之际,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关于“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三次论战,不但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促使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一、关于三次论战的概述(一)问题与主义之争以胡适为代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曾在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中起到过一定作用,但他们不愿意看到新文化运动发展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运动。

胡适在1922年所写的《我的歧路》一文中说:“一九一九年六月中,陈独秀被捕,我接办《每周评论》方才有不能不谈政治的感觉。

那时……国内的新分子闭口不谈具体的政治问题,却高谈什么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我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里提出我的政论导言,叫做《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1]李大钊读到该文后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接着胡适又连续发表了三论和四论问题与主义的文章。

正当争论要深入进行之际,《每周评论》在8月底被封闭,于是论战被迫中止。

1920年1月李大钊又发表了《由经济上解释近代中国思想变化的原因》,表达了和胡适鲜明对立的观点。

论争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

一是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

马克思展望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展望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展望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深刻而独特。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他提出了一系列方法论原则来指导未来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展望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力量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所决定的。

在未来社会的展望中,马克思预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这一观点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剥削劳动者的问题,资本家通过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在未来社会的展望中,马克思主张消除剥削,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和平等。

他认为,未来社会应该建立在共产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这一原则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马克思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存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在未来社会的展望中,马克思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来实现理论的落地。

他强调,只有通过实践来改变社会现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一原则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

马克思展望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可以概括为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和实践重要性。

这些原则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目标和实践指导。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当坚持这些原则,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发展摘要:美国是马克思寄予厚望的国家,在他看来,美国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的沃土。

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中期的一百多年间,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发展有起有落,但最终马克思主义未能在美国取得成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国发展过程美国是当代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发展也有着曲折且光辉的历程。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在美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寄予厚望在马克思看来,美国真正体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最现代的存在形式”1,美国没有封建社会的历史,“同以往一切国家的形式不同,这个国家自始就归属于资产阶级社会……它不可能把自身伪装成目的”2。

马克思认为,美国的发展已经使得美国争取社会主义比任何一个别的国家条件更为成熟,因为,首先,在这个社会中,虽然阶级已经存在,但它们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在流动中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成分,为美国的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优越的历史条件;其次,在美国社会,现代的生产资料不仅不与滞留的人口过剩现象相冲突,反而弥补了头脑和人手方面的相对缺乏,美国经济会有极大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社会主义的建立提供了优厚的沃土;最后,美国没有封建社会,未受到封建思想的浸染,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思想空间。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对在美国“建立一个严肃的工人政党”的可能性做了政治上的分析。

他们认为,内战的结果为无产阶级本着“在黑人的劳动上打上屈辱烙印的地方,白人的劳动也不能得到解放”3的原则进行斗争扫清了道路。

奴隶制的废除和工业的巨大增长,特别是经过了1873―1878年的长期危机之后,为“建立一个严肃的工人政党”4提供了可能性。

二、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发展1、魏德迈和左尔格(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瑟夫・魏德迈,是美国的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

1853年他和几位朋友在纽约成立了为时短暂的“美国工人同盟”,其宗旨是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为直接改善工人的生存状况而进行鼓动。

马克思的六个方法论

马克思的六个方法论

马克思的六个方法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

马克思的方法论是指他在研究社会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

他不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实践者,他的方法论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马克思的方法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辩证法是马克思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通过辩证法来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法,通过对事物的矛盾运动、统一运动和发展规律的分析,揭示事物内在的运动规律和变化规律。

马克思运用辩证法来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内在的发展规律,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的分析,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只有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分析,才能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阶级斗争是马克思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发展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通过对阶级斗争的分析,揭示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社会的革命和变革。

第四,经济分析是马克思方法论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生产和分配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揭示了利润、剩余价值和剥削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对经济的分析,才能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第五,社会批判是马克思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论证思路概述

在马克思论证思路概述

在马克思论证思路概述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理论家,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马克思的论证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和革命。

一、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思想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整个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他认为,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共产主义、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等不同的阶段,最终将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批判的核心内容之一。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部分被剥削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形成了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根本矛盾,导致了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

三、阶级斗争马克思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

马克思预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他认为无产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起无私共享的社会主义制度。

四、革命马克思认为,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唯一途径。

他指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通过国家权力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并逐步消灭一切剥削关系。

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能按需取得物质财富,并且没有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剥削。

马克思的论证思路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和革命。

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并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和路径。

马克思的思想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科学社会主义史上三次重大理论转变的思维逻辑

科学社会主义史上三次重大理论转变的思维逻辑

第24卷 第2期V o l .24 N o.2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xi U niversity (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2年4月A p r .,2002α科学社会主义史上三次重大理论转变的思维逻辑侯西安(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 要] 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从理论思维逻辑上看,经过了从乌托邦社会主义到“什么是理想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理想社会主义”,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什么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这三次重大理论思维的转变。

研究这三次重大理论转变的思维逻辑,意义重大。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三次;重大理论转变;思维逻辑[中图分类号] D 00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18182(2002)02001206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与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荣辱兴衰、休戚与共的是三次大的理论思维视角的根本转换。

如果在每次根本转换过程中,无产阶级的领袖和广大人民群众及时洞察和正确领悟到时代精神的深刻变化,并指导具体的社会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事业就兴旺发达、生机勃勃,否则,就遭受严重的挫折。

因此,正确地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的这三次重大理论转换的思维逻辑,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社会运动,是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不公正的道义批判,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特别是经济结构的科学解剖,寻找到了摧毁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改变不公正社会状况的现实物质力量和正确的道路。

如果我们把仅仅对资本主义进行道义谴责和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所希冀的未来社会,称为“乌托邦社会主义”的话,那么,马克思、恩格斯所憧憬的未来社会,就可以称为“理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三种模式

马克思主义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三种模式

学术之窗南方论刊·2021年第1期马克思主义就是暴力革命,就是暴力革命学说。

这是西方资本主义话语体系中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整体定论。

但是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就会发现,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暴力革命学说的观点,显然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在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抑或社会变革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暴力革命”仅仅作为社会过主义渡理论中的一个方法。

事实上,社会主义过渡理论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其中除暴力革命这一方法以外,还包含了其他的两种方法——和平过渡、跨越式过渡。

在社会过渡理论中,“暴力革命论”经过俄国、中国革命得到了具体验证;“和平过渡论”和“跨越论”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被重新认识和补充完善。

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用发展的视角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三种理论模式。

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持续深入推进的新时代,重新认识和完善马克思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三种路径,不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重振科学社会主义也有着极大的世界性作用。

学界在对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研究在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存在整体上把握不足的缺陷,更多的是侧重于对于“时期”的分析界定。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中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也不能脱离整体性的规定。

文章旨在系统地论述三种模式的同时理清其中的辩证关系,并结合世界时代的整体背景,重新树立起系统化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一、暴力革命——随着世界时代变化的过渡模式“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过程,在对整个人类社会“自然过程”的研究中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阶级的存在、阶级间的差别必然导致一个阶级起来去推翻另一个阶级,“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了资产阶级自己了”;[3]那么谁是这个武器的运用者呢?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工人,即无产者。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模式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模式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模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模式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科学规划、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社会制度。

本文将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实施路径以及特点与优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Ⅰ.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和社会条件的产物。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该原理认为个别的个体和市场行为必然受到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的制约与影响,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规划管理,实现资源的公有化和公平分配。

3. 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主力军,通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来确保劳动人民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

4. 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价值观原理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正、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中包括共同富裕、人民民主、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等价值观。

Ⅱ. 实施科学社会主义的路径实施科学社会主义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革命和暴力手段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是推进社会主义的路径之一。

2. 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规划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科学规划、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公有化、分配的公平和经济的高效。

3. 教育和思想引导通过教育和思想引导,培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Ⅲ. 科学社会主义的特点与优势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与优势:1. 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避免了资本主义中的资源浪费和贫富分化现象。

2. 公正与平等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社会公正,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保障人民的参与和发展权益。

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式论”的科学阐释——以《1857—1858年经济学

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式论”的科学阐释——以《1857—1858年经济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8月 第20卷第4期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0No.4Aug.2019 [收稿日期]2018-01-1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KS009);河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培育计划项目(2019CXTD001)[作者简介]王建刚(1979—),男,河南省许昌市人,河南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唯物史观。

引用格式:王建刚,马鹤林.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式论”的科学阐释———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文本依据[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4):11-19.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9.04.002文章编号:1009-3729(2019)04-0011-09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式论”的科学阐释———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文本依据Scientificinterpretationonthetheoryof“threeforms”ofsocialdevelopmentofMarx—TakenEconomicManuscriptsof1857-1858forthetextbasis关键词:人的发展;三形式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王建刚,马鹤林WANGJiangang,MAHelin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社会发展形式的著作中,马克思依据人的发展这一基本标准,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发展的“三形式论”,即“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形式、“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形式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形式,并对这三大社会形式的形成、内涵和实现路径进行了系统阐释。

马克思与社会科学方法

马克思与社会科学方法

马克思与社会科学方法社会科学方法是指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方法论。

而在众多社会科学方法中,马克思的思想与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对社会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贡献,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一、马克思的社会科学方法理论马克思的社会科学方法理论主要包含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和趋势,而辩证法则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全面、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

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则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这种方法论使得马克思对社会现象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提供了一种解释社会现象的框架。

2.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认为社会现象既包含相互作用和变化,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通过辩证法的运用,马克思使得社会科学方法更加全面、更富有变革性。

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方法的贡献马克思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方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

1. 动态观察马克思的方法强调社会现象的动态变化,尤其关注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这种观察方式有助于社会科学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演变过程,提供了思考社会问题的新视角。

2. 结构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对社会结构的研究十分重要,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分析,能够揭示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这种方法论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分析社会变革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三、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对于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时。

1. 历史唯物主义与现实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使研究者能够将当下的社会问题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分析问题的根源和发展趋势。

这种方法有助于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和解决当前社会问题。

2. 辩证法与矛盾处理辩证法的方法使社会科学研究者能够看到社会现象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并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佃来:美国马克思主义论证社会主义可能性的三种方式
美国马克思主义在近些年理论推进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之可能性问题作出了令人瞩目、发人深省的思考和回答。

概而论之,以下三种方式大致代表着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解路数。

政治哲学与社会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之思想范例
在以罗默为代表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带来社会矛盾的沉寂以及阶级结构变化,使得传统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晚期对社会主义的证明上失去了合法意义。

只有进入到政治哲学的推理方式中,从“公平”、“正义”、“道德”的维度来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合正义以及社会主义的正当合意,对社会主义之可能性的信念才可能从根本上树立起来。

尽管罗默以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隐约地指涉到公平问题(如“按劳分配”原则),但他强调,既然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范式已经失效,那么建立在产品分配与劳动价值成正比理论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就不足以构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重建。

与此相应,通过剩余价值的技术形式来指证的剥削,也不可能在根基上说明社会主义为什么一定要取代资本主义。

毋宁说,对于今天追求社会主义的人而言,最根本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和福利”、“政治影响”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机会平等。

机会平等的理念,消解了在私有财产、劳动价值、剥削、物质平等之类说法上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因为靠掠夺方式而积累的私有财产与靠个人勤奋而积累的私有财产,以及由前一种方式而带来的剥削与由后一种方式而带来的剥削之间的差异,是不可不计的。

通过政治哲学来证成社会主义的欲图,于是定格为对机会平等诸理念的分辨与澄明,这代表了美国马克思主义在微观质性探讨上的一个掘进。

但要指出的是,罗默等人无论怎样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进行界分,但他们证明社会主义合法性的话语,并没有在根本上与罗尔斯的“正义之论”发生分野,甚至于它们在思想范式上是同宗同源的,这使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意义大为减损。

总体性辩证法:社会主义的方法论证明
美国马克思主义近些年对辩证法的集中研究,明显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要素注入其中。

这一学术倾向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在于以对辩证法的重释作为方法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命运。

这一论证的思想源头,往往被追溯到卢卡奇、柯尔施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总体性辩证法。

以哈维、詹姆逊等美国马克思主义者之见,总体性能够穿越那些看似最毋庸置疑、最理所当然的事实的“直观性”,从而把被说成是“历史终局”的资本主义注释为通向未来社会主义的一个节点。

正因如此,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政治思潮无不通过“反总体性”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1990年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则力图借助于普遍的资本逻辑制造的现实总体来消解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所以,哈维、詹姆逊等人强调,要在种种反社会主义之理论和现实力量抢夺总体性制高点的场境中,以总体性的辩证法来考量资本逻辑的内在关系,进而诠证资本主义社会静态表象背后折射出来的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将总体性辩证法引申为一种“内在关系”理论的奥尔曼,则更加明确地指出,“内在关系”辩证法坐标系中的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个关系的系统而不是静止的事物。

这个系统会因为构成其关系的部分变化而变动不
居,尤其是当那些潜藏于资本主义中的社会主义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强大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会顺理成章。

所以,“内在关系”辩证法涉及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内部尚未完全实现的潜在趋势如何演进之根本性政治问题,它揭示出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不同历史阶段量变和质变的内在关系。

如果人们还因为福山宣告的“历史终结论”而不愿接受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信念,那么就尤其应当回到马克思主义“内在关系”辩证法的结构中来重新思索这一问题。

联盟政治与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詹姆逊的思想尝试
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美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逊,除了以辩证法的方式来证明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与可能性之外,还直接提出了联盟政治的社会主义政治策略,使社会主义之可能性的论证向前推进了一步。

他认为,如果社会主义的构想总是与一种阶级理论连接在一起,那么,1960年代以来工人阶级身份的不断变化以及阶层概念的逐渐流行使社会主义理论话语遭受质疑不足为奇。

但值得注意的是:阶级分化与1960年代青年学生的反文化运动,催生了小团体的活动以及激进的新社会运动的政治力量。

新社会运动的主角虽然不再是工人阶级,但这些集中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人性压迫、环境破坏等议题的运动,无一不将批判的矛头直指资本主义。

这隐性地预设了一个社会主义之可能性的前提。

进一步说,新社会运动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重构上的价值更体现在:其一,各种运动自身由于缺乏一种社会阶级的原动力量,因而对资本主义而言并不具有根本的颠覆性,这使不同运动在资本主义对岸联手建立一种社会主义的阶级同盟成为必要;其二,各种运动自身也不具有统一的、明确的最终政治目标,不同群体都在为各自眼前的解放而抗争,这恰好使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社会力量重新统一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之下、以社会主义的政治目标对其加以整合成为可能;其三,在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当前的政治动态中,由资本权力的无限膨胀导致的两极分化,以及由经济危机导致的失业比例增高、工资收入减少以及不安全因素增长等,使女权运动、黑人运动等新社会政治运动再度高涨,并使这些运动开始自觉地与社会阶级以及社会主义合法性问题粘连起来,由此使阶级同盟和社会主义的整合具有了经验上的佐证。

这说明,后现代文化的政治可能性将转入到一种联盟政治,各个社会群体在其中将围绕阶级归属的共同问题展开论战,分散的政治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宏大政治目标基础上统一起来,进而形成为一种联合对抗全球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这样一来,联盟政治就不仅是多元团体主义下的一项美国政治策略,它同时也成为在全球资本主义普遍化语境下捕捉不同团体和群体、复兴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激发社会主义潜能的有效途径,为社会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开进提供了重要的支点。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