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后的亚低温治疗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亚低温治疗课件ppt
器或体外膜肺ECMO进行降温 ③血管内热交换法:将闭合的冷盐水
循环管道插入静脉系统内进行降温
1
亚低温治疗
2
降温技术
3
监护要点
概念: 国际医学界将低温划分
轻度低温33~35℃, 中度低温28~32℃, 深度低温17~27℃, 超深低温16~0℃四种,
其中轻、中度又定义为亚低温。
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 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 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 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神经系统观察
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 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 激素治疗
呼吸监测及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呼吸呼吸形态是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 齐。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动度明显 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此应 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行 机械通气
分类
亚低温治疗越早,降温速度越快,其治疗效 果越好。
降温
药物降温
物理降温
1 体表
降温
2 体腔
降温
3 血液 降温
药物降温
一般通过服用各种退热药物来控制体 温,常用药物有乙酰氨基酚、阿司匹 林、冬眠灵(氯丙嗪)等。
特点:使用方便。
缺点:降温效果有限,常用其它低温
技
术的辅助降温措施。
人工气道护理
冬眠合剂中的非那根具有明显的抗阻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 泌物变粘稠。因此应重视病人人工气道的管理,定时、及时 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应重视人 工气道的湿化及温化,纠正、维持病人水平衡
循环管道插入静脉系统内进行降温
1
亚低温治疗
2
降温技术
3
监护要点
概念: 国际医学界将低温划分
轻度低温33~35℃, 中度低温28~32℃, 深度低温17~27℃, 超深低温16~0℃四种,
其中轻、中度又定义为亚低温。
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 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 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 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神经系统观察
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 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 激素治疗
呼吸监测及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呼吸呼吸形态是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 齐。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动度明显 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此应 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行 机械通气
分类
亚低温治疗越早,降温速度越快,其治疗效 果越好。
降温
药物降温
物理降温
1 体表
降温
2 体腔
降温
3 血液 降温
药物降温
一般通过服用各种退热药物来控制体 温,常用药物有乙酰氨基酚、阿司匹 林、冬眠灵(氯丙嗪)等。
特点:使用方便。
缺点:降温效果有限,常用其它低温
技
术的辅助降温措施。
人工气道护理
冬眠合剂中的非那根具有明显的抗阻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 泌物变粘稠。因此应重视病人人工气道的管理,定时、及时 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应重视人 工气道的湿化及温化,纠正、维持病人水平衡
亚低温治疗PPT课件
5、临床医学低温的分类
超深低温(ultra-profound-hypothermia):4℃16℃
深低温(profound-hypothermia):17℃-28℃ 中低温 (moderate-hypothermia) :28℃-32亚℃低温 轻低温 (mild-hypothermia):33℃-35℃
四、实施方案
四个明确的步骤——
病员的纳入和排除 亚低温的诱导 亚低温的维持 复温
1、亚低温的诱导及维持
选择一个能够实现持续的温度反馈的降温 控制系统
保证降温的安全性,避免体温过低
亚低温的诱导及维持
能接受并推荐的降温方法包括:体表降温, 血管内降温
Antipyretics 退烧药
特别是在使用肌松剂时,以监测到癫痫的 发生
对床旁监测医护人员要求高
五、方案的实施
应了解熟悉亚低温治疗引起的生理反应改 变,否则事倍功半。
1、心电图改变
窦性心动过缓:有报道最低至30次/分,在 未影响血压和尿量的情况下不予干预。
2、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包括:高血压,心输出量减少以及体循环 阻力增加。
2、脑保护药物
迄今为止,已经完成和即将完成的200 多 项药物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多中心随机双 盲研究的结果表明,还没有一种药物具有 确切的临床疗效。
颅脑损伤后的病理变化是一个多因素多环 节的极为复杂的病理网络,而不是一个单 纯的线性过程,采用某一种药物仅能阻断 其某一个局部线性过程,不能阻断整个病 理网络,因而疗效不尽人意。
CoolGard 3000
冷却剂槽 温度探头接口
控制台/显示屏 盐水袋 蠕动泵 冷却/加热器
盐水袋
蠕动泵
亚低温最好的治疗PPT课件
大纲
1、概念及背景 2、亚低温治疗的保护机制 3、如何实施亚低温治疗 4、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
.
1
什么叫亚低温?
.
2
1.1概念
轻度低温(32~35℃)、
中度低温(29~33℃)、
深低温(17~28℃)、
超深低温(16 ~ 4℃)
其中29~35℃又定义为亚低温。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临床研究发现32~35 ℃亚 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 死率。目前推荐35 ℃,效果好,副作用 少。
.
26
如何工作:
冷却的盐水流入球囊内 Cooled saline flows within balloons
静脉血流经每个 球囊时被冷却
Closed-loop system – no fluid infusion
密封系统-无液体进入到体内
.
27
.
28
4、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
.
29
4.1适应症
低温治疗可以明显抑制包括谷氨酸多巴 胺等内源性毒物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减 轻继发性脑细胞损伤。
.
10
2、亚低温治疗的保护机制
四、抑制神经元的凋亡
颅脑损伤导致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进 而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出现神经细胞凋 亡表现。
压低温治疗通过抑制凋亡路径,通过抑 制半胱氨酸酶活性,防止线粒体功能障 碍,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达到脑保 护作用。
-不透射线 Radiopaque
-介入包 Insertion Kit
Catheter
5 mm
4 mm
热交换球 囊
2腔或3腔导管
盐水流 入端口
流回设 备
Can be used for up to 7 days可以. 持续使用7天
1、概念及背景 2、亚低温治疗的保护机制 3、如何实施亚低温治疗 4、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
.
1
什么叫亚低温?
.
2
1.1概念
轻度低温(32~35℃)、
中度低温(29~33℃)、
深低温(17~28℃)、
超深低温(16 ~ 4℃)
其中29~35℃又定义为亚低温。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临床研究发现32~35 ℃亚 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 死率。目前推荐35 ℃,效果好,副作用 少。
.
26
如何工作:
冷却的盐水流入球囊内 Cooled saline flows within balloons
静脉血流经每个 球囊时被冷却
Closed-loop system – no fluid infusion
密封系统-无液体进入到体内
.
27
.
28
4、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
.
29
4.1适应症
低温治疗可以明显抑制包括谷氨酸多巴 胺等内源性毒物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减 轻继发性脑细胞损伤。
.
10
2、亚低温治疗的保护机制
四、抑制神经元的凋亡
颅脑损伤导致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进 而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出现神经细胞凋 亡表现。
压低温治疗通过抑制凋亡路径,通过抑 制半胱氨酸酶活性,防止线粒体功能障 碍,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达到脑保 护作用。
-不透射线 Radiopaque
-介入包 Insertion Kit
Catheter
5 mm
4 mm
热交换球 囊
2腔或3腔导管
盐水流 入端口
流回设 备
Can be used for up to 7 days可以. 持续使用7天
亚低温治疗技术PPT课件
COMPANY LOGO
循环系统
24 h动态心电监护,密切观察ECG、血压、脉搏、 四肢肢端循环情况及电解质变化,保持水、电解质及 酸碱平衡。 正常情况下,患者应面色红润,四肢温暖,血压正常, 脉搏稍慢但节律整齐,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肢端 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提示微循环障碍,说明 冬眠过深或体温过低,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和亚体温 治疗仪,给予保暖,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必 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复温时由于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少,易导致低血容量 性休克,因此复温速度要慢,一旦发生血压下降,应 及时补充血容量
COMPANY LOGO
物理降温
病人进入冬眠镇静状态时,开始给予物理降温。 将体温传感器插好,将毯、帽接口按标记方向接好 (出入水接口有方向标志),在冰毯上铺层薄垫。 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前先用体温表测温一次,然后将体 温传感器置于鼻腔(深度:鼻尖至耳垂距离)用胶布 固定,开机使用。主机即可显示体温,与先前所测体 温表体温进行对比。 亚低温常使用体表降温法,应用半导体降温毯,降温 速度控制在2~4h降低10C.通常在4~12h,将肛温 或脑温降至32~350C(降温毯禁与皮肤直接接触, 引起冻伤)
神经系统 注意颅内压的检测,复温过快发生肌颤
可引起颅内压增高。严密观察意识、瞳 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
和激素治疗
COMPANY LOGO
呼吸系统
进行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由于冬眠合剂的使用,中枢 神经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较缓慢,但节律整 齐。 若呼吸频率太快或快慢不等,或呼吸变浅,出现点头 样呼吸,应考虑中枢过度抑制,立即停用冬眠合剂, 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滴,或行机械通气。 要严密检测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及有无口唇、指甲 发绀等缺氧表现,同时心电监护生命体征,保持血氧 饱和度在95%以上,使用人工气道的患者,应加强 气道的管理,湿化气道,稀释痰液,及时吸痰,保持 气道通畅
(医学课件)心跳骤停后亚低温治疗
• 对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自发性轻度低温(>32℃)的昏迷患者,在ROSC后第一个 48小时期间应避免主动复温(Class III,LOE C)
低温的对象,目标温度,持续时间,复温
13
最适温度的研究
14
32℃ VS. 33℃ VS. 34℃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11) 29, 148–154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
1
目录
1.心跳骤停流行病学 2.亚低温与指南 3. 最佳目标温度
4.亚低温并发症及处理
2
心跳骤停病死率高
• 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低,据统计,院外存活率≤6%,院内≤18%,平 均<10%
• 在欧洲每年超过375000患者在院外发生心跳骤停,死亡率超过 90%;而美国每年有30万患者发生因院外心跳骤停。
• discharged alive: 247 (9.1%)
• good neurological outcomes:174 (6.4%)
Resuscitation 102 (2016) 51–56
4
院外心跳骤停的流行病学(北京)
• January and December 2012, in urban areas covered by Beijing EMS • 9897 OHCAs recorded,CPR was initiated in 2421 pts (24.4%) • ROSC:85 pts (5.0%) • admitte to the hospital alive:71 pts (4.2%) • Discharge alive: 22 pts (1.3%) • good neurological outcomes:17 pts (1%) .
低温的对象,目标温度,持续时间,复温
13
最适温度的研究
14
32℃ VS. 33℃ VS. 34℃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11) 29, 148–154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
1
目录
1.心跳骤停流行病学 2.亚低温与指南 3. 最佳目标温度
4.亚低温并发症及处理
2
心跳骤停病死率高
• 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低,据统计,院外存活率≤6%,院内≤18%,平 均<10%
• 在欧洲每年超过375000患者在院外发生心跳骤停,死亡率超过 90%;而美国每年有30万患者发生因院外心跳骤停。
• discharged alive: 247 (9.1%)
• good neurological outcomes:174 (6.4%)
Resuscitation 102 (2016) 51–56
4
院外心跳骤停的流行病学(北京)
• January and December 2012, in urban areas covered by Beijing EMS • 9897 OHCAs recorded,CPR was initiated in 2421 pts (24.4%) • ROSC:85 pts (5.0%) • admitte to the hospital alive:71 pts (4.2%) • Discharge alive: 22 pts (1.3%) • good neurological outcomes:17 pts (1%) .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实施及护理PPT课件
答辩汇报: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实施及护理
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李莉莉 指导老师:秦玉荣
猝死病人死亡率近 70% 前 言
350000
100000
猝死病人 尝试做 CPR
40000
到达医院病人
20000
活着出医院
12000
没有或很少有后遗症
心肺复苏指南有关亚低温的注解
亚低温
主要内容
1
实施时机
2
降温方式
3
温度及时间
4
复温
5
护理
1.亚低温实施时 机
CPR前 难以实施,目前仅限动物实验
实施 时机
自主循环恢复后 以前临床使用最多
CPR的同时 新论点,效果最佳
罗明慧
CPR的同时VS自主循环恢复后
CPR的同时 自主呼吸恢复率 52.94%
自主循环恢复后 32.35%
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 h)
72小时GCS评分
主动体内复温
停止亚低温后,采取保暖 措施,使体温自然恢复。 临床使用最多。
主动体外复温
复温 方式
经胃管注入40℃液体提 高体温。
控制复温
通过提高环境温度或红外线 体外照射来提高体温。
通过调节降温仪器目标温度, 使体温缓慢升高,并在复温 后继续控制温度维持在正常 范围。
复温方式效果对比
陈洁
主动体内复温
6.14±4.68
9.67±2.32
9.36±3.02
7.51±2.02
CPR的同时
优于自主循环恢复后
[4]罗明慧等.颅脑降温仪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时机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4.
2.亚低温降温方式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实施及护理
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李莉莉 指导老师:秦玉荣
猝死病人死亡率近 70% 前 言
350000
100000
猝死病人 尝试做 CPR
40000
到达医院病人
20000
活着出医院
12000
没有或很少有后遗症
心肺复苏指南有关亚低温的注解
亚低温
主要内容
1
实施时机
2
降温方式
3
温度及时间
4
复温
5
护理
1.亚低温实施时 机
CPR前 难以实施,目前仅限动物实验
实施 时机
自主循环恢复后 以前临床使用最多
CPR的同时 新论点,效果最佳
罗明慧
CPR的同时VS自主循环恢复后
CPR的同时 自主呼吸恢复率 52.94%
自主循环恢复后 32.35%
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 h)
72小时GCS评分
主动体内复温
停止亚低温后,采取保暖 措施,使体温自然恢复。 临床使用最多。
主动体外复温
复温 方式
经胃管注入40℃液体提 高体温。
控制复温
通过提高环境温度或红外线 体外照射来提高体温。
通过调节降温仪器目标温度, 使体温缓慢升高,并在复温 后继续控制温度维持在正常 范围。
复温方式效果对比
陈洁
主动体内复温
6.14±4.68
9.67±2.32
9.36±3.02
7.51±2.02
CPR的同时
优于自主循环恢复后
[4]罗明慧等.颅脑降温仪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时机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4.
2.亚低温降温方式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
When and how to rewarming? n 复温的时间:靶目标亚低温治疗12-72小时(一般12-24小时)后开始复温的时间:靶目标亚低温治疗12-72小时(一般12-24小时)后开始复温 n n n 复温的方式:主张自然复温,尽量避免主动复温复温的方式:主张自然复温,尽量避免主动复温复温的速度:缓慢复温,一般以0.2-
0.5℃/h,甚至1 ℃/d的速度复温复温的速度:缓慢复温,一般以0.2-0.5℃/h,甚至1 /d的速度复温复温的目标温度:36 ,一般不超过37 。
当体温升至36 复温的目标温度:36 ℃,一般不超过37 ℃。
当体温升至36 ℃时可适当应用些降温措施来保持这一温度, 当应用些降温措施来保持这一温度, 以防止复温后反应性高热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
心肺复苏后的亚低温治疗
心肺复苏后的亚低温治 疗
目录 CONTENT
• 心肺复苏简介 • 亚低温治疗原理 • 心肺复苏后的亚低温治疗 •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研
究 •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的注意事
项
01
心肺复苏简介
心肺复苏的定义
01
心肺复苏是指在心脏骤停的情况 下,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来恢复 患者的心跳和呼吸,以挽救患者 的生命。
02
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 道和人工呼吸等步骤,目的是在 心脏骤停后的黄金时间内尽快恢 复患者的自主心跳和呼吸。
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患者的心脏无 法泵血,导致全身器官缺血缺氧,如 果不能及时恢复心跳和呼吸,患者将 面临生命危险。
心肺复苏可以暂时替代心脏和肺的功 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提 高患者的生存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亚低温治疗可以保护血脑屏障,减少脑部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亚低温治疗还可以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钙离子内流,减轻心肌损伤和心律失常。
亚低温治疗的实施方法
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冰敷、冰毯、冰 帽等物理降温方法实现。
亚低温治疗期间需要给予镇静、镇痛 药物,以减轻患者不适感。
在实施亚低温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 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 等指标,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降低死亡率
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患者 的死亡率,特别是在心肺 复苏后,可以显著提高患 者的存活率。
减少后遗症
亚低温治疗可以减少患者 的后遗症,如认知障碍、 肢体瘫痪等,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预后。
03
心肺复苏后的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后的应用
亚低温治疗是指通过降低患者体 温的方法,减轻脑部损伤和降低 脑代谢率,从而改善心肺复苏后
目录 CONTENT
• 心肺复苏简介 • 亚低温治疗原理 • 心肺复苏后的亚低温治疗 •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研
究 •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的注意事
项
01
心肺复苏简介
心肺复苏的定义
01
心肺复苏是指在心脏骤停的情况 下,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来恢复 患者的心跳和呼吸,以挽救患者 的生命。
02
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 道和人工呼吸等步骤,目的是在 心脏骤停后的黄金时间内尽快恢 复患者的自主心跳和呼吸。
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患者的心脏无 法泵血,导致全身器官缺血缺氧,如 果不能及时恢复心跳和呼吸,患者将 面临生命危险。
心肺复苏可以暂时替代心脏和肺的功 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提 高患者的生存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亚低温治疗可以保护血脑屏障,减少脑部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亚低温治疗还可以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钙离子内流,减轻心肌损伤和心律失常。
亚低温治疗的实施方法
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冰敷、冰毯、冰 帽等物理降温方法实现。
亚低温治疗期间需要给予镇静、镇痛 药物,以减轻患者不适感。
在实施亚低温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 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 等指标,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降低死亡率
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患者 的死亡率,特别是在心肺 复苏后,可以显著提高患 者的存活率。
减少后遗症
亚低温治疗可以减少患者 的后遗症,如认知障碍、 肢体瘫痪等,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预后。
03
心肺复苏后的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后的应用
亚低温治疗是指通过降低患者体 温的方法,减轻脑部损伤和降低 脑代谢率,从而改善心肺复苏后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PPT
97 941
137 138
43
34
评价内 容
效 果
低温 No./组tota l no%
对照 N组o./tota l no%
生还率
33/49(67.3) 11/26(42.3)
神经功能改善
25/49(51)
5/26(19.2)
神经功能改善
18/41(43.9) 5/28(17.9)
神经功能改 善 入住 ICU 天 数 CPC 评分 1-2
1993 年江基尧等首先将轻、中度低温(28℃~35℃)称之为亚低温, 随后这一 概念被国内所广泛引用。
Therapy of mild hypothermia
� 2002年2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期的两项临床研究:院外心跳骤 停患者,复苏后低温治疗能明显改善复苏后神经功能 ,低温治疗再次 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76/138(55) 54/137(39)
死亡 率
22/43(51)
23/34(68)
The Pathogenesis of Cerebral Injury and Hypothermia after CPR
� 全脑缺血缺氧性损伤、缺血后再灌注性损伤
� 低温治疗同时作用于脑缺血级联损伤反应的多个靶点,具有确切的
� 40多年过去了, 心肺复苏(CPR)的预后仍令人失望…… � 2005 年的《心肺复苏指南》中, 仍存在较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 期待着2010年《心肺复 of Hypothermia
� 轻度低温(mild hypothermia):33~35℃ � 中度低温(moderate hypothermia):28~32℃ � 深度低温(profound hypothermia):17~27℃ � 超深度低温(ultra- profound hypothermia):<17℃
心肺复苏后的目标体温管理PPT课件
02 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了该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心肺复苏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02 建立了完善的培训机制,提高了医护人员对目标 体温管理的认知和操作水平。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方向
目前系统对部分特殊患者群体的适用性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优化算法和参数设置 。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少数医护人员对设备操作不熟练的情况,需要加强培训 和指导。
策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确保所选设备能够准确测 量患者体温,减少误差。
03 注意设备使用范围
不同设备适用于不同部位
和情况,需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
02 定期校准设备
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确
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04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在使用设备前,需进行必
要的消毒处理,避免交叉
感染。
数据记录与分析方法
及时记录数据
每次测量后,需及时将体温数据记录 下来,以便后续分析。
针对心律失常、低血压等采取相应药 物治疗或机械辅助措施,观察患者心 率、心律、血压等变化。
肾功能不全处理
采取利尿、透析等措施促进肾功能恢 复,监测患者尿量、尿素氮、肌酐等 指标变化。同时评估整体治疗效果,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
06
势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01 成功研发出适用于心肺复苏后的目标体温管理系 统,实现了对患者体温的精准控制。
未来可以考虑将目标体温管理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形成更完善的治疗方案。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目标 体温管理将更加精准、智能化,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针对特殊患 者群体的目标体温管理方案,满
02 建立了完善的培训机制,提高了医护人员对目标 体温管理的认知和操作水平。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方向
目前系统对部分特殊患者群体的适用性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优化算法和参数设置 。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少数医护人员对设备操作不熟练的情况,需要加强培训 和指导。
策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确保所选设备能够准确测 量患者体温,减少误差。
03 注意设备使用范围
不同设备适用于不同部位
和情况,需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
02 定期校准设备
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确
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04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在使用设备前,需进行必
要的消毒处理,避免交叉
感染。
数据记录与分析方法
及时记录数据
每次测量后,需及时将体温数据记录 下来,以便后续分析。
针对心律失常、低血压等采取相应药 物治疗或机械辅助措施,观察患者心 率、心律、血压等变化。
肾功能不全处理
采取利尿、透析等措施促进肾功能恢 复,监测患者尿量、尿素氮、肌酐等 指标变化。同时评估整体治疗效果,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
06
势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01 成功研发出适用于心肺复苏后的目标体温管理系 统,实现了对患者体温的精准控制。
未来可以考虑将目标体温管理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形成更完善的治疗方案。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目标 体温管理将更加精准、智能化,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针对特殊患 者群体的目标体温管理方案,满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PPT课件
神经系统观察
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 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 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 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BACK
呼吸监测及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 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 慢,但节律整齐。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 不等,且胸廓呼吸动度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 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此应立即 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 滴入或行机械通气 BACK
循环监测
进行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应严密观察循环系统功能, ,若亚低温治疗有效,由于冬眠合剂的抗 肾上腺素能作用,病人应表现为微循环改善,肢端温 暖,面色红润,血压正常,脉搏整齐有力,心率偏慢。 若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 齐,说明微循环障碍,冬眠过深及体温太低,应立即 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暖,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 衡失调,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BACK
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颅内感染等病人用氯丙嗪100mg异丙嗪50mg及杜冷丁50mg加生理盐水稀释到50ml用微量注射泵先以5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冰袋联合控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肛温控制在3435鼻腔温度控制在3334同时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052mlh持续静脉维持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体位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脑缺血后5min开始低温治疗的大脑半球纹 状体和海马区神经元无任何病理损害,
在脑缺血30min开始低温治疗的大脑半球纹状 体和海马区神经元全部变性坏死。
结果证明:脑缺血后低温治疗越早越好。
亚低温与心肺复苏后脑保护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在动物心搏 骤停12.5min后心搏复苏过程中给予30-34度 亚低温及15度超深低温治疗。
心跳鄹停后最初5分钟,亚低温治疗应与心 外按压同时进行。
2002年,2篇标志性文章的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明显降低心跳
骤停后的死亡率和神经功能损害。
1.Bernard SA, Morley PT, Hoek TL, et al: Treatent of comatose survivors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with induced hypothermia. N Engl J Med 2002; 346:557–563
亚低温的概念及由来
90年代,中国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亚低温能显 著降低实验性颅脑损伤动物的死残率;并能显 著改善颅脑外伤病人神经功能预后,而无严重 并发症。该技术被欧美、日本等国家应用于重 型颅脑损伤的常规治疗。
中国厉害
亚低温与缺血性脑损伤-
美国迈阿密大学观察脑缺血模型
1 观察结扎大鼠4条脑血管20min的造成脑 缺血模型,观察不同温度影响。结果:
他们采用硬膜外气囊加压法使颅内压升高至8.1kpa。颅内压升高 后15min开始降温治疗,降至31 ℃,维持5h;再复温至35 ℃,
维持60h。 发现31 ℃低温治疗能完全有效防止继发性颅
高压,且能明显减轻颅高压造成脑病理损害。
低温治疗颅脑损伤和颅高压患者 神经愈后的临床研究
高温与脑神经功能
发热和继发性脑损伤
发热 加重继发性损伤
42℃ 41℃ 40℃ 39℃ 38℃
低温 减轻继发性损伤
37℃ 36℃ 35℃ 34℃ 33℃
以颅内压ICP为靶目标 的治疗/以脑灌注CPP 压为目标的治疗
Surgery 外科手术
Stepwise approach to management of ICP
核心温度划分
目前,国际上将核心温度划分为 轻度低温 35~33℃ 中度低温 32~28℃ 深度低温 27~17℃ 超深低温 16~4℃ 轻、中度低温(28~35℃)有良好的
脑保护作用,而且无明显副作用。
亚低温的概念及由来
江基尧教授于1993年 在《国外医学·神经病 学神经外科分册》上 发表文章,首先将 28~35℃轻、中度低 温称之为亚低温。随 后亚低温这一概念被 国内同行和新闻界所 广泛引用。
1 正常脑温颅脑损伤动物死亡率为37.5%; 2 30-34℃低温颅脑损伤动物死亡率为9.1% 3 运动神经功能恢复:
伤前低温处理组及伤后5min组神经恢复最显 著;15min 次之、30min最差。亚低温越早越好
亚低温与实验性颅高压
美国匹兹堡大学
观察31-35 ℃低温对实验性颅高压动物模型伤 后继发性颅高压的影响。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 的实施及预后
主要内容
1、亚低温概念及实验研究 2、亚低温的脑保护机制 3、亚低温的实施 4、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监测及预后
低温治疗的历史
低温治疗的起源可追溯至数百年前。直到1937年, Fay将一名女患者的体温控制至32 ℃并维持24小时以 期延缓肿瘤细胞的增殖及转移,这是医学史上有记载的 首次真正意义上的低温治疗 20世纪50年代,人们将深低温27 ℃应用于心血管直视 手术。 20世纪70年代,国外将深低温体外循环方法应用于颅内 动脉瘤直视手术. 20世纪50~60年代,全世界几十家医院对100多例重型 颅脑伤(GCS6-8)病人采用30~34℃低温治疗。
30-34度低温对心搏骤停复苏动物脑组织神经 元和而加重脑组织神经神经功 能损害程度。
亚低温在心肺复苏中的研究
2003年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 2005年、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推荐
因室颤导致心跳鄹停复苏后昏迷患者,应 给32-34度亚低温治疗,持续12-24小时。
2. The Hypothermia after Cardiac Arrest Study Group: Mild hypothermia to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outcome after cardiac arrest. N Engl J Med 2002; 346:549–556
高温增加脑梗范围 高温增加脑缺血动物死亡率。
江基尧对脑损伤动物实验研究发现, 低于39度的重型颅脑损伤和脑疝病人死
亡率为47.1%, 高于39度的病人死亡率为78.6%。
保持头脑冷静让大脑cool
“颅脑损伤的患者脑部的温度比身体的温度高得多…Brain
temperature wa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dy temperature in patients with head injuries…” Rumana CS, et al., Crit Care Med 26(3): 562, 1998
正常脑温(37 ℃ )脑缺血动物,大脑 半球纹状体和海马区神经元全部死亡;
30-34 ℃低温治疗脑缺血动物,大脑半 球纹状体和海马区神经元完全正常。
亚低温与缺血性脑损伤-
美国迈阿密大学观察脑缺血模型
2 他们又结扎双侧颈动脉10分钟,伴全身低血压 6.6kpa鼠脑缺血模型,用30-34度低温治疗 观察缺血后5min、30min脑组织病理损害, 结果发现:
亚低温与实验性颅脑损伤
江基尧
1991年在国际上首先 证实30~34℃低温对 实验性颅脑损伤动物 模型有显著的脑保护 作用。
20g
200g*cm 轻
1000g*cm 重
600g*cm
中
亚低温与实验性颅脑损伤-
伤前30-34℃低温治疗或伤后5min、15min、 30min开始低温30-34℃低温治疗颅脑损伤动物 ,观察结果:
在脑缺血30min开始低温治疗的大脑半球纹状 体和海马区神经元全部变性坏死。
结果证明:脑缺血后低温治疗越早越好。
亚低温与心肺复苏后脑保护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在动物心搏 骤停12.5min后心搏复苏过程中给予30-34度 亚低温及15度超深低温治疗。
心跳鄹停后最初5分钟,亚低温治疗应与心 外按压同时进行。
2002年,2篇标志性文章的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明显降低心跳
骤停后的死亡率和神经功能损害。
1.Bernard SA, Morley PT, Hoek TL, et al: Treatent of comatose survivors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with induced hypothermia. N Engl J Med 2002; 346:557–563
亚低温的概念及由来
90年代,中国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亚低温能显 著降低实验性颅脑损伤动物的死残率;并能显 著改善颅脑外伤病人神经功能预后,而无严重 并发症。该技术被欧美、日本等国家应用于重 型颅脑损伤的常规治疗。
中国厉害
亚低温与缺血性脑损伤-
美国迈阿密大学观察脑缺血模型
1 观察结扎大鼠4条脑血管20min的造成脑 缺血模型,观察不同温度影响。结果:
他们采用硬膜外气囊加压法使颅内压升高至8.1kpa。颅内压升高 后15min开始降温治疗,降至31 ℃,维持5h;再复温至35 ℃,
维持60h。 发现31 ℃低温治疗能完全有效防止继发性颅
高压,且能明显减轻颅高压造成脑病理损害。
低温治疗颅脑损伤和颅高压患者 神经愈后的临床研究
高温与脑神经功能
发热和继发性脑损伤
发热 加重继发性损伤
42℃ 41℃ 40℃ 39℃ 38℃
低温 减轻继发性损伤
37℃ 36℃ 35℃ 34℃ 33℃
以颅内压ICP为靶目标 的治疗/以脑灌注CPP 压为目标的治疗
Surgery 外科手术
Stepwise approach to management of ICP
核心温度划分
目前,国际上将核心温度划分为 轻度低温 35~33℃ 中度低温 32~28℃ 深度低温 27~17℃ 超深低温 16~4℃ 轻、中度低温(28~35℃)有良好的
脑保护作用,而且无明显副作用。
亚低温的概念及由来
江基尧教授于1993年 在《国外医学·神经病 学神经外科分册》上 发表文章,首先将 28~35℃轻、中度低 温称之为亚低温。随 后亚低温这一概念被 国内同行和新闻界所 广泛引用。
1 正常脑温颅脑损伤动物死亡率为37.5%; 2 30-34℃低温颅脑损伤动物死亡率为9.1% 3 运动神经功能恢复:
伤前低温处理组及伤后5min组神经恢复最显 著;15min 次之、30min最差。亚低温越早越好
亚低温与实验性颅高压
美国匹兹堡大学
观察31-35 ℃低温对实验性颅高压动物模型伤 后继发性颅高压的影响。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 的实施及预后
主要内容
1、亚低温概念及实验研究 2、亚低温的脑保护机制 3、亚低温的实施 4、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监测及预后
低温治疗的历史
低温治疗的起源可追溯至数百年前。直到1937年, Fay将一名女患者的体温控制至32 ℃并维持24小时以 期延缓肿瘤细胞的增殖及转移,这是医学史上有记载的 首次真正意义上的低温治疗 20世纪50年代,人们将深低温27 ℃应用于心血管直视 手术。 20世纪70年代,国外将深低温体外循环方法应用于颅内 动脉瘤直视手术. 20世纪50~60年代,全世界几十家医院对100多例重型 颅脑伤(GCS6-8)病人采用30~34℃低温治疗。
30-34度低温对心搏骤停复苏动物脑组织神经 元和而加重脑组织神经神经功 能损害程度。
亚低温在心肺复苏中的研究
2003年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 2005年、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推荐
因室颤导致心跳鄹停复苏后昏迷患者,应 给32-34度亚低温治疗,持续12-24小时。
2. The Hypothermia after Cardiac Arrest Study Group: Mild hypothermia to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outcome after cardiac arrest. N Engl J Med 2002; 346:549–556
高温增加脑梗范围 高温增加脑缺血动物死亡率。
江基尧对脑损伤动物实验研究发现, 低于39度的重型颅脑损伤和脑疝病人死
亡率为47.1%, 高于39度的病人死亡率为78.6%。
保持头脑冷静让大脑cool
“颅脑损伤的患者脑部的温度比身体的温度高得多…Brain
temperature wa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dy temperature in patients with head injuries…” Rumana CS, et al., Crit Care Med 26(3): 562, 1998
正常脑温(37 ℃ )脑缺血动物,大脑 半球纹状体和海马区神经元全部死亡;
30-34 ℃低温治疗脑缺血动物,大脑半 球纹状体和海马区神经元完全正常。
亚低温与缺血性脑损伤-
美国迈阿密大学观察脑缺血模型
2 他们又结扎双侧颈动脉10分钟,伴全身低血压 6.6kpa鼠脑缺血模型,用30-34度低温治疗 观察缺血后5min、30min脑组织病理损害, 结果发现:
亚低温与实验性颅脑损伤
江基尧
1991年在国际上首先 证实30~34℃低温对 实验性颅脑损伤动物 模型有显著的脑保护 作用。
20g
200g*cm 轻
1000g*cm 重
600g*cm
中
亚低温与实验性颅脑损伤-
伤前30-34℃低温治疗或伤后5min、15min、 30min开始低温30-34℃低温治疗颅脑损伤动物 ,观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