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砂山油田储层特征

合集下载

油砂山过渡带高阻致密储层初步认识

油砂山过渡带高阻致密储层初步认识

油砂山过渡带高阻致密储层初步认识【摘要】油砂山K41标准层以下属于滨浅湖-半深湖沉积,高阻层段基本不含油,岩性为灰、深灰色钙质泥岩夹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储层特性差、含油级别低,在油田历次的储量复算过程中均未包含K41标准层以下高阻层段。

2013年油砂山油田加强对过渡段致密储层的研究和试采力度,采用过路老井恢复和产能建设相对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过路套损老井进行上返层调,另一方面结合产能建设加深钻探,并结合压裂和酸化储层改造措施,证实该段致密储层具备一定生产能力。

【关键词】高阻致密;物性;储量一、油田K41以下过渡带高阻致密储层概况油砂山油田K0标准层以上为盖层,岩性以棕黄、棕红色泥岩为主,K0~K5标准层之间为储油层,K5以下为本区生油层,上中下形成一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

K41标准层以下属于滨浅湖-半深湖沉积,高阻层段基本不含油,岩性为灰、深灰色钙质泥岩夹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储层特性差、含油级别低,在油田历次的储量复算过程中均未包含K41标准层以下高阻层段。

从K41标准层-K51标准层之间本次整体划分为14-16三个油组。

二、过渡带生产现状及认识1、生产现状2013年油砂山油田过渡带老井压裂5井次,压裂投产2井次、酸化投产两井次。

截止目前过渡带累计增油2866.51吨,截止2013年底累计增油3222吨。

不仅取得很好的增油效果,同时也展现出致密储层后期挖潜的广阔前景!2、过渡带油井物性初步认识由于对该段致密储层前期缺乏研究,四性关系不明确,有利储层的划分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仅根据试采结论和射孔层的电测解释结果初步判断(见表1),有利储层的电性标准为:深感应值主要范围在在7-21欧姆米,深侧向值主要范围在7-30欧姆米,物性标准:声波时差只主要范围分布在210-260μs/m,自然伽玛低值,自然电位有负偏移,补偿密度和中子低值。

三、过渡带砂体分布及储量初步估算从油砂体展布及储层物性看(见图1),过渡带14、15油组储层物性、砂体展布性较好,为过渡带致密储层的主要含油砂体。

柴达木盆地红沟子油砂矿储层特征及成因探讨

柴达木盆地红沟子油砂矿储层特征及成因探讨

柴达木盆地红沟子油砂矿储层特征及成因探讨赵钦阳;杨元元;季汉成;李宗星;曹占元【摘要】Based on the field outcrop observation,logging description,core test and seismic data.ordinary thinsection,fluorescence thin-section,laboratory tests a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reservoir and mineralization elements of Honggouzi oil sand in Qaidam Basin.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Honggouzi oil sand with Neogene upper Youshashan (N21) and lower Youshashan formations exposes in the structural high-part and distributes along the both anticlinal legs.The Honggouzi oil sand with relatively low overall maturity is mainly composed by lithic feldspar sandstone and feldspar lithic sandstone.The corresponding contents of quartz,feldspar and cuttings content areQ38F32R30.The reservoir porosity is 3.10%~ 38.90% with 22.70% on average,the permeability is 0.1 × 10-3 ~10.0× 10-3 μm2.It is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as a medium-porosity and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with a worse quality trend with buried depth.The oil content is 0.12%~ 15.55% with 2.51% on average and it increases with tint increases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The mineralization elements of Honggouzi oil sand mainly consists of adequate and continuous supply of hydrocarbon source,high-quality reservoir,effective sealing of caprock,alpine and anoxic paleoclimate environment,favorable migration channel and late tectonic uplift.The future explor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regions with porosity greater than 25.00%,permeability greater than 1.0×10-3 μm2,favorable configuration of sand-mud interbedding and thick mudstone near the anticline core.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subsequen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il sands in western Qaidam Basin.%以野外露头、录井描述、岩心、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普通薄片、荧光薄片、分析化验等方法,研究了柴达木盆地红沟子油砂矿的储层特征和成矿因素.结果表明:红沟子油砂矿出露于红沟子构造高点,沿着背斜两翼分布,发育层位为新近系上油砂山组(N21)和下油砂山组(N22);红沟子油砂矿的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石英、长石、岩屑含量为Q38F32R30,整体成熟度较低;储层物性整体随着深度变大而变差,孔隙度为3.10%~38.90%,平均为22.70%,渗透率为0.1×10-3~10.0×10-3μm2,综合评价为中孔、低渗储层;油砂的含油率随着孔隙度、渗透率的增加而增加,含油率为0.12%~ 15.55%,平均为2.51%;充足而持续的烃源供给、优质的储层、有效的盖层封闭、盆地高寒缺氧的古气候环境、良好的运移通道和较晚的构造抬升是红沟子油砂成矿的必要因素;孔隙度大于25.00%、渗透率大于1.0× 10-3μm2、砂泥互层配置良好、泥岩层较厚、靠近背斜核部的区域是今后的勘探优选目标.该研究为柴达木盆地西部油砂资源的下步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7(024)006【总页数】6页(P60-65)【关键词】油砂矿;储层特征;成矿因素;红沟子地区;柴达木盆地【作者】赵钦阳;杨元元;季汉成;李宗星;曹占元【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2249;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2249;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柴达木盆地西部(下文简称柴西)一直是盆地的油气勘探黄金区,其内广泛分布油砂矿。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黑油山油砂露头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黑油山油砂露头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
图 4 克拉玛依组粘土矿物成分及含量
3.4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据铸体薄片分析,克拉玛依组储层孔隙类型以粒
内溶孔为主,其中粒间孔 60%~98%,平均 88.6%,粒内 溶孔 2%~3%,平均 2.3%,其次为微量的高岭石晶间孔 和方沸石溶孔,反映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图 5);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岩石样品遭受油浸,岩石中粘土矿 物主要见有散片状、蠕虫状高岭石;自生矿物见有黄铁 矿,见长石碎屑的溶蚀现象;总体孔隙发育,粒间孔多 见,并见有粒内溶孔,孔隙连通性较好(图 5)。 4 结论
由于不同成因砂体具有不同的储集性能,因此油 气分布一定受沉积环境控制 。 [1] 黑油山地区是准噶尔 盆地西北缘重要油气聚集带[2],发育多条油源丰富的大 断裂,油气成藏与储层物性关系密切[3]。三叠系克拉玛 依组在黑油山露头地区沉积一套分布广泛的厚层砂 岩、砂砾岩体,岩性复杂、构造多样,是克拉玛依油田主 要储集层[1,3-5]。通过地表地质调查发现黑油山地区油 砂露头主要分布在克拉玛依组地层中[5],研究其储层特 征对本地区的油砂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综合利 用地表露头剖面测量、地质路线调查、探槽、7 口井岩芯 及测井、分析化验资料基础上,研究黑油山地区克拉玛 依组储集层特征。 1 地质概况
据克拉玛依组油砂样品孔、渗实验分析,其孔渗有 如下特征:有效孔隙度分布区间为 18.5%~24.5%,平均
126
西部探矿工程
2021 年第 7 期
图 3 油砂 2 井克拉玛依组沉积物粒度概率曲线
21.4%;渗透率分布区间为(0.204~21.6)×10-3μm2,平均 7.53× 10-3μm2 ;岩石密度分布区间为 1.97~2.32g/cm3, 平均 2.12g/cm3。油砂岩的渗透率随着孔隙度的增大 而增大,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而油砂的密度与孔隙度 为负相关关系,孔隙度随着岩石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整 体呈稳定平缓的态势变化。据油砂样品重量含油率测 试成果分析,克拉玛依组含油砂岩以细砂岩、中砂岩、 含砾粗砂岩为主。油砂含油率最小值 3.87%、最大值 14.44%,主要分布区间为 3.0%~6.0%,平均含油率为 6.75%。总体来说,研究区油砂岩储层具有较高的孔隙 度和渗透率,储层物性条件较好,有利于油砂的富集与 储存,砂岩含油性较好。 3.3 粘土矿物成分

油砂山地区油砂矿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油砂山地区油砂矿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油砂山地区油砂矿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曹占元;申繁华;龙国徽;唐丽;张晓宝
【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
【年(卷),期】2016(023)002
【摘要】通过地质勘查、录井描述、扫描电镜、铸体薄片、荧光薄片和地震解释等方法,对油砂山地区地表及地下油砂地质特征和成藏模式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油砂山地区油砂主要出露于油砂山构造高点,发育层位为下油砂山组和上干柴沟组2套地层;油砂储层具有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均偏低的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总体表现为中孔、中高渗特征;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和残余粒间孔,孔隙分布较均匀,连通性较好,孔隙中油质沥青含量较高。

该研究为油砂山地区新型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曹占元;申繁华;龙国徽;唐丽;张晓宝
【作者单位】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新疆鄯善 838200;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敦煌 736202;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敦煌 736202;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
【相关文献】
1.鱼卡地区油砂矿地质特征及其成矿模式
2.川南油砂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3.川南油砂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4.羌塘盆地隆鄂尼地区油砂矿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5.塔里木库车坳陷北部提克买克油砂地质特征与成藏模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西地区上下油砂山组沉积相及有利储层

柴西地区上下油砂山组沉积相及有利储层
在沙西 、 乌南 、 咸水泉 、 月 牙山 、 红沟子 、 阿尔 金斜 坡带 , 而碱 山地 区的储集相带发育较差 。 关键词 : 上 下油砂 山组 ; 沉积相 ; 有 利储 层 ; 柴达木盆地西部
中 图分 类 号 : P 6 1 8 . 1 3 文献标识码 : A
柴 达木 盆地是 青藏 高原 内部 新生 代形 成 的最大
组、 下 干柴 沟组 下段 、 下干 柴沟组 上段 、 上 干柴 沟组 、
下 油砂 山组 , 局
部 地 区还残 留有 更新 的地 层 。通 过 资料 可知柴 西地
向四方散 开 , 流速骤减 , 大 量 碎 屑 物质 沉 积 , 形 成 锥 状或 扇状 堆积 体 。冲积 扇相 是广 泛发 育在 柴达 木盆 地西 部地 区 的边缘 相 带 , 主要 形 成 于 盆 地 发 育初 期 和盆 地萎 缩期 , 主要 发育 地层 为路 乐河 组 、 下油 砂 山 组、 上 油砂 山组 和狮 子 沟 组 。构 造 运 动 和 地形 特 征 对 冲积扇 的形 成起 主要 控 制 作 用 , 在 研 究 区冲 积扇 沉积 物 常 以巨厚 的无 规 律 排 列 、 分 选 性 差 的砾 岩 为 特征 , 还 有砂 岩 和 少 量 泥 岩 ( 图1 ) 。冲 积 扇沉 积 中 常 含有碳 酸盐 、 硫 酸盐 等矿 物 , 如方解 石 、 石 膏等 , 它 们 与碎 屑 同时沉 积 。冲积 扇 扇 根 亚 相 , 沉 积 物 为砂 砾 岩叠 置而 形成 的巨厚 层 堆 积 , 电 阻率 曲线 表 现 为 块 状高 阻形 态 , 由 于该 区是 冲 积 扇接 受 沉 积 最 早 的 层位 , 故沉 积 物 含 泥 量 较 高 , 电 阻 率 值 由下 而 上 增 高 。扇 中亚 相处 于 冲积扇 中部 , 分 选和磨 圆差 , 显 杂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浅油藏油砂山组储层岩石学特征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浅油藏油砂山组储层岩石学特征

见于浅一 半深湖等环境 中。粉砂颗粒成分 主要是石
英, 次为 长石 、 屑 , 选 性 和 磨 圆度 较好 , 分 成 岩 分 成
熟度 中等 一 较好 , 结构成熟度 中等。填 隙物为泥质
杂基 和 ( ) 解 石 等 胶结 物 。粉 砂 岩 多 为浅 。 深 或 方 半
师 , 究方向 : 测井解释 。 研 生产
水期 三 角 洲前 缘 水 下 分 流 河 道 冲 入 较 深 水 区 而 形 成, 由于数量 十分 有 限而 未单 独 划 相 。半 深 湖 区分
21 0 2年 2月 2 3日收到, 3月 1 2日修改 第一作者简介 : 庄 玮 ( 99 ) 女 , 17一 , 汉族 , 河南 省濮 阳市人 , 工程
1浅油藏油砂 山组储层岩石学特征
盐 矿物组 成 , 非碳 酸 盐 的 自生 矿 物 有 黄 铁 矿 、 膏 石
④ 球 粒
等, 还有 一少 部 分 陆源 矿物 , 石英 、 如 长石 、 泥质
等 J I+ Ⅱ油 层 组 的石 英 含 量 在 0 2 之 间 , 。 %
种类型 : 粒灰岩、 晶灰岩、 粒云岩、 晶云岩 、 颗 泥 颗 泥 藻粘结岩。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南翼 山 浅油藏 文献标志码 岩石 学特征 B 中图法分类号 T l 13 ; E 2 . 2
柴达 木 盆 地 西 部 地 区古 近 系及 新 近 系 已勘 探 开发 多年 , 并且 取 得 了 较 大成 就 。南 翼 山构 造 为典 型 的背斜 构造 , 面上 为 椭 圆形 , 面 上 为背 斜 状 , 平 剖 南翼 山浅 油 藏 的 主要 储 油 层 系 为新 近 系 上 新 统 下
粉 砂岩 在本 区 也 不太 发 育 , 呈 灰 色 、 多 浅灰 色 ,

乌南油田上新统下油砂山组储层成岩作用与微观孔隙特征研究

乌南油田上新统下油砂山组储层成岩作用与微观孔隙特征研究
喉 分 布 均 匀 程 度 中 等 , 孔 隙 连 通 性 中等 。
[ 键 词 ] 乌 南 油 田 ;下 油 砂 山 组 ;储 层 成 岩 作 用 ;孔 隙结 构 关
[ 图分类号]P 3.8 中 6 1 1
[ 文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标 识 码 ] A
[ 章编号]17 文 63—10 (0 2 5 0 7— 4 4 9 2 1 )0 一N 4 0
乌 南 油 田位 于青海 省 柴达木 盆 地西 部南 区 ,行 政 区属青 海 省海 西州 茫崖 镇 。该 油 田位 于尕斯 库勒 油
田东 约 5 k 0 m,油 田地 面条 件较 复杂 ,地 面 海拔 2 0 ~ 3 0 m,南 区地 貌 为沙 丘 ,北 区地 貌 为盐 碱 滩 和 90 10
1 储 层 成 岩 作 用
1 1 岩 石 学 特 征 .
对乌 1 2井 、绿 7井 等井 的岩 心 观察 和 薄 片 图像 分 析 发 现 ,该 区储 层 岩 性 以细砂 岩 和 粉砂 岩 为 主 , 颗粒 直径 一 般为 0 0 ~O 2 mm,其次 是 中砂 岩 和细 粉砂 岩 。 .5 .5 1 )碎 屑 成份及 结 构 如 图 1所示 ,碎 屑 成份 以陆 源 碎 屑 的石 英 、岩 屑 为 主 ,长 石 次之 ,盆 内碎 屑 很少 。①石 英 。平 均含 量 3 % ,一般 3 ~4 。表 面较 干 净 ,低 正 突起 ,大 部 分具 波 状 消光 。颗 粒 6 O O 以漂 浮 为 主 ,点 、点一 接 触 次 之 ,分 选 较 好 ,但磨 圆 差 ,为 棱 一 棱 角 状 。② 长 石 。平 均 含 量 3 , 线 次 O
2 1 年 5月 02
充 填于 颗粒 之 间 。纯 泥质含 量 一 般 不 高 ( 0 ) 1 0 ,且 以 片状 、丝 状伊 利 石 、]s混 层 、c s混 层 形 式 出 0 / / 现 。② 胶结 物 。主要 为碳 酸盐 ,含 量最 高 可达 2 ,常 以泥 ( ) 晶方解 石 ( 泥 ) 形式 分 布 于粒 间 , o 粉 灰 其 次为 硅质 胶 结物 和 硬石 膏 。胶结 类 型 以基底 式 为 主 ,孔 隙式 次 之 。反 映 半 咸 水一 水 湖泊 的沉 积 成 岩 咸

油砂山油田上干柴沟组藻灰岩储层特征研究

油砂山油田上干柴沟组藻灰岩储层特征研究
2 . 1 藻纹层 灰岩
藻 纹层灰 岩纹 层 中含 陆 源碎屑 物质 ,泥质 、粉砂 质等 碎屑物 质含量 低或 不含藻 丝体 ,呈水 平纹层 状 或波状[ 2 ] ,主要 形成 于低 能滨湖 环境 。油砂 山上 干柴 沟组 的藻纹层 灰岩储 层 的储 集物 性最好 ,分 布范 围
最广 ,溶孔 最为发 育 。孔隙度 平均 为 8 ~1 O ,渗透 率大 部 分 大于 1 ×1 0 I n ,最 大 的孔 喉半 径 大 多小 于 5 f m。通 过对 中 2 6 5取 心 井 ( 6 4 2 . 9 3 m与 6 4 2 . 8 2 m 两 深 度点 )观 察 发 现 ,藻 灰岩 层 含 有 油气 , 油气级 别 为油浸 。
・ 2 3 ・
图 2 油 砂 山上 干柴 沟 组 藻 灰 岩储 层 X I - 1 4小 层 沉积 相 图
5 结

( 1 )研 究 区主要 藻灰 岩类 型有 藻纹 灰岩 、藻叠层 灰 岩 、藻团块 灰岩 、藻泥 晶灰岩 ,其 中藻 团块灰 岩
白云化 、溶 蚀严 重 ,岩心 内部 含油 。
藻泥 晶灰岩 分布较 普遍 ,具藻 质体 结构 ( 藻丝 体 ) ] 。藻 泥晶灰岩 含 陆源碎 屑 ,主要形成 于低 能滨 一
浅湖 环境 。溶蚀孔 隙中往往 充填硬 石 膏和方 解石 ,易 于形成溶 孔一 溶缝 一 溶洞 型储层 。藻泥 晶灰 岩 的溶孔 溶缝 和构 造缝相 对较 发育 ,是较 重要 的油气 储集 空间 。
件 频 繁 发 生 ,断 层 条 数 可 达 1 0 0多 条 , 从 而 对 研 究 区 藻 灰 岩 的 分 布 产 生 直 接 影 响 。 4 . 2 沉 积 条 件
由于受 同生断裂 控制下 的水 下古 隆起 和滨一 浅湖 过 渡带 物 源 丰富 程度 影 响 ,油砂 山油 田上 干柴 沟 组

油砂山油田油砂体特征研究

油砂山油田油砂体特征研究

147.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i年第6期油砂山油田油砂体特征研究林益康1,于海1,黄艳1,杨建2(1.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12.青海油田矿区事业部,青海敦煌7367.02)摘要:油砂山油田是一个复杂断块油田,断裂主要发育N E向正断层;受断层影响及形成褶皱不均匀应力的影响,构造轴线发生偏移,在不同的断块轴向发生变化,构造被一系列正断层及少数逆断层复杂化,形成局部的断垒、断堑及阶梯式下滑形态。

油田划分为6个断决;本次研究利用测井二次解释成果,结合地质研究新认识,在纵向上划分为13个油组211个小层,5632个油砂体,分别从油砂体储量、面积、控制井数,沉积微相,构造与断层,油水连通关系等方面对油砂体特征进行研究,对油田的油砂体储量规模和储量分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为下步开发部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油砂体形态1分布特征;沉积微相,构造断裂中图分类号:T E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81(2014)06一0142一031油砂体形态研究利用最新测井解释成果,划分为13个油组211个小层,共划分出5632个油砂体,并绘制了小层含油面积分布图,油砂体形态主要有圆形或椭圆形以及受断层遮挡的弧立油砂体、长条形和近似长条形油砂体、不规则片状油砂体等。

油砂体按控制面积<0.1ki n2、0.1—0.2km2、0.2—0.3km2、>0.3ki n2分为4类进行统计评价,按控制面积从小到大依次分为四、三、二、一类。

1.1油砂体形态从小层平面图上可以明显看出,单井控制的油砂体,由于受岩性和物性的控制,形成以圆形或椭圆形以及受断层遮挡的弧立油砂体。

这类形态的油砂体构成了I~Ⅵ断块的主体。

约有3388个这种形态的油砂体,约占总数的60.15%。

其次为长条或近似长条形油砂体,这类油砂体受两口以上井点控制,其长轴展布方向有四种:东西向;南北向;北东一南西向、北西一南东向,数量占油砂体总数的25.87%。

乔庄油田沙三中储层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

乔庄油田沙三中储层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

乔庄油田沙三中储层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沙三中储层位于山西油田乔庄油田区,是该区域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

然而,该储层结构复杂,储层特征不稳定,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带来了挑战。

因此,对该储层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储层的性质和规律,提高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石薄片分析、物性测试等手段,深入研究乔庄油田沙三中储层的岩石组成、孔隙结构、渗透性等特征,探明其地质特征和规律,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野外地质调查:通过现场观察和样品采集,了解研究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基本情况。

2.岩石薄片分析:对采集的岩石样品进行薄片观察和分析,研究其组成、结构、孔隙类型和分布等特征。

3.物性测试:通过物性测试,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指标,分析储层的物理性质和渗流特征。

4.数据分析与成果展示:通过对野外调查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对储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展示,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区地质特征和规律。

四、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乔庄油田沙三中储层的组成、结构、孔隙性质和渗透性等特征,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对于油气储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也有助于提高我国油气资源的开采效率和科学管理能力。

长芦油田沙三 3油层组储集层非均质性特征及评价

长芦油田沙三 3油层组储集层非均质性特征及评价
分 为 复 杂 断 块 油 藏 钻 井 揭 示 地 层 自上 而 下 发 育 有

电性 含 油 性 以 及 微 观 孔 隙结 构 等 特 征 在 三 维 空 间

分布 的不 均

性 即研 究 储 集 层 的各 向异 性 建立 精
, ,
第 四 系平 原 组 新 近 系 明 化 镇 组 馆 陶组 古 近 系 东
长 芦 油 田 沙 三 。 层 组 平 均 值 油
4.5 O 5
2.3 1 1
度 以 中低孔 为主 , 渗透 率 以低渗 为 主 , 大部 分渗透 绝 率 在 5 0mD 以 内 ; 储 集 层 的泥 质 含 量 为 1 ~ 好 O 2 , 酸盐 含量 比较 高 , O 碳 最高达 4 . 。 04 测 井解 释 储 集 层参 数 分 布 表 明 , 集 层 渗 透率 储


研 究表 明 长 芦 油 田 主 要 目标储

集 层 非 均 质 性 较 强 而 其 非 均 质 性 受控 于 储 集 层 的 沉 积 和 成 岩 作 用 喉 型 低 渗细 喉 型 特 低 渗特 细 喉 型和油田沙三

油 层 组 储 集 层 可 分 为 中渗 中


, ,
异 系数 渗透 率突进 系数 渗 透 率级 差 有效 砂 层 系
、 、 、
岩性 物 性 基 本特 征

数 连通 系数 等参 数综 合分析研 究长 芦 油 田 沙 三


岩性特征
油 层 组 储 集 层 的 非 均 质 性 并 优 选 有 利 目标


长芦油 田薄片分析统计 ( 表 % 岩屑 占

4

种 类型 主 要 储 集 层 为低 渗 细 喉 型 其 次 为 微 渗 微 喉 型

砂岩石油储层的特征及勘探技术研究

砂岩石油储层的特征及勘探技术研究

砂岩石油储层的特征及勘探技术研究砂岩石油储层广泛存在于世界范围内,是重要的油气资源。

本文旨在探讨砂岩石油储层的特征及勘探技术,以提高油气勘探的效率和成功率。

一、砂岩石油储层的基本特征砂岩是指由砂粒、碎屑和胶结物构成的矿物质颗粒,具有良好的储层性能。

砂岩石油储层的基本特征包括:1. 孔隙度高。

砂岩石油储层中的孔隙度通常在10%以上,有些高达30%以上,因此能够承载大量的油气储量。

2. 渗透率高。

由于砂岩储层中孔隙体积大、连通度好,石粒骨架不占据孔径空间,故具有良好的渗透性,便于油气的流动。

3. 储集层连通性好。

砂岩储层结构简单,孔隙缝隙互相连通,有利于油气在储层中的集聚和调整。

4. 地质层较稳定。

砂岩储层的成因通常与沉积过程有关,沉积环境稳定且少受地质运动的影响。

以上特征使得砂岩储层成为很好的油气储层。

二、砂岩石油储层的勘探技术1.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是目前最主要的勘探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岩石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波的反射能量,推断潜在的储层位置和结构。

地震勘探技术依靠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通过记录地震波到达反射界面的时间、电磁波振幅和极化信息,获得储层的位置、分布、岩性以及构造等信息。

而地震反演理论则是将记录的反射系数通过逆推,还原地下岩层物理属性的过程。

2. 电性勘探技术电性勘探技术是一种测量地下电性性质的方法。

它根据不同的岩石在电流、电阻、电导率以及电磁波传播时响应不同的特征,来确定储层的位置和性质。

电性勘探技术可分为直流电法、交流电法、自然电场法和电磁法等方法。

其中,电磁勘探法已成为砂岩石油储层勘探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可通过测量地下电磁波的电流、磁场、磁通量等信息,来确定地下储层的电性和分布。

3. 地磁勘探技术地磁勘探技术利用地球磁场的强度和方向的变化,来测量地下物质的磁性性质,以确定储层的位置和性质。

地磁勘探技术可分为磁力法、磁梯度法和磁化率法等方法。

其中,磁力法是最常用的勘探方法之一,它通过测量地下岩石的磁场和磁场变化,推断储层的位置和规模。

油砂山储层润湿性及水驱油实验研究

油砂山储层润湿性及水驱油实验研究

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储层润湿性及水驱油实验研究臧士宾潘长春(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摘要:通过对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油砂1井和油砂2井密闭取心获得的岩心进行润湿性及水驱油实验研究,判定油砂山油田的储层为优先水湿的亲水油藏;预测了油砂山油田注水开发的无水驱油效率和最终驱油效率,并对水驱过程中的见水规律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油砂山油田的注水开发提供了参数。

主题词: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润湿性水驱油效率概况油砂山油田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北部。

构造主高点在油砂沟高点上,是一个北西南东向、北翼缓、南翼陡、顶部较平、不对称的半箱状背斜构造。

该构造上部N21层位为棕黄、棕红色砂质、钙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砂岩和砾状砂岩;下部N1层位为绿灰、棕灰色泥岩,钙质泥岩,钙质粉砂岩,砂岩和少量砾状砂岩。

储集层具有:油层非均质、油层多而薄、纵向分布井断长(100~560米)、埋藏浅(100~700米)等特点,是主要受构造因素控制的孔隙型砂岩油藏。

油藏原始地层压力为2.73 MPa,驱动方式为溶解气驱,天然能量不足,地层原油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密度为0.852~0.857 g/cm3,粘度6.75~28.53 mPa.s。

地层水矿化度为(7~25)×104mg/L,密度为1.03~1.25 g/cm3。

为保证青海油田能够长期高产稳产,寻找后备产能,于1991年特在油砂1井和油砂2井进行密闭取芯,并开展了润湿性和水驱油实验研究,为今后油田注水开发提供参数。

实验条件润湿性的测定采用常压自吸方法;水驱油实验采用非稳态法。

因油砂山油田加权平均得出的油藏中部深度为372米,求得此深度下的地层温度为18.8℃,故整个实验过程都是在控制温度为20℃的恒温箱内进行。

实验样品准备实验用油是采用工业液体石蜡与处理煤油混合配置而成的模拟油。

其粘度与地下原油粘度近似,即模拟油粘度为9.110 mPa.s。

实验用水是根据地层水矿化度配成的盐水,其矿化度为17.2×104mg/L,20℃下其粘度为1.43 mPa.s。

柴西油砂山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分布

柴西油砂山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分布

图 l 油砂山油田原油与天然气成因分布图
油 田储 层主要 为上新 统 下部 的下 油 砂 山组 ( 3 和 N) 中新 统上 干柴 沟 组 ( ) 套 地 层 , 层 岩性 总 的特 点 N 两 地
发, 但是该地区断层发育 , 周缘生烃 凹陷不 同期次烃类 的注入形 成 了现 今油 气 性 质较 为 复 杂 的面 貌 。过 去对 油砂山油 田油气来源 的认识较为笼统, 没有细分油气 源。从全油碳同位素、 轻烃、 天然气组成与碳 同位素等 方面描述油砂山油田各断块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 并利用 全烃地球化学方法综合判断和细分不 同油气 的来源与 成因类型 , 而 明确 了油砂 山油 田油 气成 因分 布特 进 征[ , 1 为油气成藏规律的进一步研究 和油气的进一步滚 ] 动勘 探开发 奠定基 础 。 I 烃源岩 地球化 学特征 对油砂 山油 田油气有贡献 的烃源岩主要是古近系 和新近系[ ]其 中新近系 N 和 N 平均有机碳分别为 , j 04 和 05 , R。 O 5 [ 显然 属 于未 成熟 的 .6 .6 且 < . 引, 非 烃 源岩 ; 古近 系 中的 下 干 柴 沟组 下 段 ( 3有 机 碳 分 E) 布在 00 ~24 , . 7/ .3 平均值为 08 。E 氯仿沥青 9 5 .5 l “ 平均值为 00 3 , A” . 8 生烃潜 量平均值为 3 5m / 。 . 0 g g 下干 柴 沟 组 上 段 ( j E )的 有 机 碳 分 布 在 0 0 ~ .2 18 , . 9 平均值为 0 5 。毯 的氯仿沥青“ ” .9 A 平均 值 为 0 18 , .6 生烃 潜量平 均值 为 16mgg .1 /。 根据干酪根与全岩显微组分数据 、 岩石热解分析以 及 生物标 志 物 的分 析 , 不论 是 还是 E 烃源 岩 的有 机 ; 质类型都主要以Ⅱ型干酪根为主, 即以腐殖一腐泥型有 机 质 为特征 , 暗示生 烃母质 主要 来源 于水生 生物 。 E 的 R 值 分 布在 0 7 ~ 1 O 之 间, 烷 ; . . 甾 C 9 / +R参 数分 布在 0 2 %~ O 5 之 间 , 明 该 2SS .3 .2 表

尕斯库勒N1—N21油藏上盘Ⅳ1油组油砂体分布特征

尕斯库勒N1—N21油藏上盘Ⅳ1油组油砂体分布特征

尕斯库勒N1—N21油藏上盘Ⅳ1油组油砂体分布特征尕斯库勒N1-N21油藏在纵向上平均井段长达1000m,油层分布呈薄互层,在平面上油砂体呈个数多、形状不规则、分布杂乱的特点,针对后期生产调整过程中,油砂体难以控制的问题,本文从油砂体纵向、横向分布规律出发,对油砂体分布规律进行描述,以达到为后期生产提供指导。

标签:尕斯库勒油砂体分布规律尕斯库勒N1-N21油藏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构造上被油砂山逆断层和Ⅱ号逆断层分为上下盘,上下盘均沉积了一套三角洲~湖泊相的高钙多盐内陆湖沉积,属中孔、中高渗断层-构造油藏和岩性油藏[1][2]。

目前油藏已处于中等含水开发阶段,各油砂体开发程度差异较大,随着油藏综合含水不断升高,产量却不断下降,为了油田稳产,亟需进行开发调整。

针对油砂体开发调整必须了解油砂体分布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油砂体纵向分布特征尕斯N1-N21油藏油砂体纵向分布特征从各小层油砂体个数、面积和储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砂体个数方面,上盘Ⅳ1油组油砂体总数为37个,其中Ⅳ1-3小层油砂体数量最多,6个,其它小层油砂体个数分布较均匀,都在3-5个(图1)。

在面积方面,面积均超过0.5 km2,且差异不是很大,其中大于0.8km2的有Ⅵ1-4、Ⅵ1-9小层(图2),油砂体面积个数相关性不好(图3);在储量方面,储量超过20×104吨有Ⅳ1-4、Ⅳ1-9小层,其它小层储量均在10~20×104吨(图1、图2)。

综上说明,Ⅳ1油组储量主要取决于油砂体面积,砂体面积越大,储量越高(图2);Ⅳ1-4、Ⅳ1-5、Ⅳ1-6、Ⅳ1-7、Ⅳ1-8、Ⅳ1-9油砂体个数少,面积大,连片性好,储量高,是油组主力小层(图1)。

Ⅳ1-1、Ⅳ1-2以及Ⅳ1-3小层油砂体数量相对其它小层较多且储量相对较低,连片性较差,但其绝对累计面积较大,储量较高,属于该油组次主力小层。

总的来说,油组各小层油砂体面积与儲量在纵向上变化规律受沉积旋回控制,整体为正旋回(图4),在油组顶部即沉积旋回末期,处于上盘K32辅助标志层中,在此沉积时期,研究区水体变深,砂体泥质含量增加,受岩性控制作用增强,形成较多岩性控制的小油砂体,因此油砂体个数较其他层多,形成Ⅳ1-1、Ⅳ1-2以及Ⅳ1-3小层储量较低、个数较多的情况。

油田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分析

油田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分析

油田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分析摘要:在低渗透砂岩的优质储层中发育残留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

当埋深较浅、压实作用较弱时,原生孔隙易保留。

另外,孔隙流体中的绿泥石等矿物结膜于碎屑颗粒之上,提高了抗压实能力,有利于保存原生孔隙;在成岩过程中,长石和岩屑等颗粒被溶蚀,由于这些不稳定颗粒含量较高,所以会形成较好的次生孔隙带;在酸性孔隙流体条件下,方解石等胶结物被溶蚀同样会形成次生孔隙带;裂缝的发育受岩性、褶皱和断层等影响,当砂岩致密硬脆时,断层两盘常发育裂缝带。

关键词: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低渗透砂岩储层具有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低、孔隙结构差、储层物性差、压力敏感性强、裂缝发育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

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是低渗透砂岩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

沉积作用是形成低渗透砂岩储层最基本的因素;成岩作用具有双重性,机械压实作用、化学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减小孔隙度,溶蚀作用增大孔隙度;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是裂缝型低渗透砂岩储层的主要渗流通道。

优质储层发育于残留原生孔隙带、次生孔隙带和裂缝发育带中。

1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征我国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典型特征为: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低;孔隙结构差;储层物性差;压力敏感性强;裂缝发育和非均质性强。

1.1岩石学特征低渗透砂岩的岩石类型多为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矿物和结构成熟度较低,黏土矿物或碳酸盐胶结物含量较高。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是我国低渗透砂岩储层勘探开发的典范,在油田南部,砂岩主要为细粒—中粒长石砂岩,粒径为0.1—0.35mm,分选中—好,以次棱状为主;颗粒支撑,线接触,薄膜—孔隙式胶结;颗粒成分以长石为主,平均含量为51.3%;填隙物以绿泥石和浊沸石为主,含量较高。

1.2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多为粒间孔,包括原生粒间孔和次生粒间溶蚀孔。

孔隙形状多为不规则多边形,喉道细且以管状和片状为主,这种小孔隙-细喉道的孔隙结构较差。

1.3物性特征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基本特征是物性较差(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浅油藏油砂山组储层岩石学特征_庄玮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浅油藏油砂山组储层岩石学特征_庄玮

第12卷第15期2012年5月1671—1815(2012)15-3729-05科学技术与工程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Vol.12No.15May 2012 2012Sci.Tech.Engrg.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浅油藏油砂山组储层岩石学特征庄玮1邓先伟2高旭明3张兵强4(中原油田地球物理测井公司解释计算中心1,濮阳457001;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塔河采油一厂2,库尔勒841100;中原油田地球物理测井公司开发测井中心3,濮阳457001;中原石油勘探局钻采处2,濮阳457001)摘要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浅油藏的主要储油层系为新近系上新统下油砂山组上部及上新统上油砂山组下部,为背斜构造控制的岩性层状油藏。

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南翼山浅油藏岩石学特征进行详细研究。

南翼山浅油藏储层岩性既有碎屑岩又有碳酸盐岩。

碎屑岩主要分布于浅湖区,主要发育砂岩及粉砂岩。

碳酸盐岩分为5种类型:颗粒灰岩、泥晶灰岩、颗粒云岩、泥晶云岩、藻粘结岩。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浅油藏岩石学特征中图法分类号TE121.32;文献标志码B2012年2月23日收到,3月12日修改第一作者简介:庄玮(1979—),女,汉族,河南省濮阳市人,工程师,研究方向:生产测井解释。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及新近系已勘探开发多年,并且取得了较大成就。

南翼山构造为典型的背斜构造,平面上为椭圆形,剖面上为背斜状,南翼山浅油藏的主要储油层系为新近系上新统下油砂山组上部及上新统上油砂山组下部,为背斜构造控制的岩性层状油藏[1—3]。

上油砂山组为灰色泥岩与灰色钙质泥岩夹薄层灰岩与泥灰岩;下油砂山组主要为灰色、深灰色泥岩与灰色钙质泥岩夹少量灰色泥质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碎屑灰岩、藻灰岩,沉积相类型主要为湖泊相沉积,沉积环境稳定,本文就南翼山浅油藏储层岩石学特征进行探讨。

1碎屑岩岩石学特征碎屑岩主要分布于浅湖区,半深湖区分布较少。

垦利10-1油田沙三上亚段沉积相的识别及沉积相特征

垦利10-1油田沙三上亚段沉积相的识别及沉积相特征

25
show that the delta is composed by the superposition of North-South trending lobe bodies. And according to the vertical evolution sequence of lowstand, lake invasion and highstand system tract, the lobe development goes through a large-small-large changing process, indicating a progradation-retrogradationprogradation depositional pattern. Finally, according to space-tim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sedimentary model of the braided-river delta of the upper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s concluded.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geological reference for the next step of rolling exploration of the oilfield. Keywords:KenLi 10- 1 oilfield; the Upper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braided-river delta front ; petrologic feature ;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 sedimentary model

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沉积相

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沉积相

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沉积相王琳;贾英兰;姜义权;黄振连;姜明忠【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5(026)004【摘要】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E1+2-N11经历湖侵后,随西南缘昆仑山脉的大规模隆升,N21开始进入湖退阶段,湖盆沉积中心自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油砂山地区N1-N12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沉积的辫状河三角洲-浅湖体系.油砂山油田XIII-Ⅰ油组总体为向上变浅的反旋回沉积.Ⅶ油组以下(N1)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Ⅶ油组及其以上(N12)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沉积.从平面上看,Ⅱ、Ⅲ、Ⅳ、Ⅴ断块沉积稳定,油层分布受构造控制,而Ⅰ、Ⅵ断块受岩性因素影响较大.【总页数】4页(P373-376)【作者】王琳;贾英兰;姜义权;黄振连;姜明忠【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相关文献】1.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下油砂山组砂岩成岩作用和孔隙结构 [J], 雷卞军;刘怀波;张昌民;林克湘2.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油砂山组混积沉积相特征 [J], 罗芳;牟中海;罗晓兰;赵振伟3.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油砂体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J], 吴凤;田飞;段昕婷;邓南涛;李广涛;李红进4.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新近系油砂山组低渗微裂缝储集层特征及成因分析 [J], 臧士宾;崔俊;郑永仙;许文梅;魏金星5.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下油砂山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J], 曾力;汤军;廖春;刘青文;林益康;史玉成;张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