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特殊儿童 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2024年自考-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1带答案
![2024年自考-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1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64fca8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78.png)
2024年自考-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图片大小可任意调节)第1卷一.单选题(共20题)1.下面关于学前特殊儿童的解释正确的是()。
A.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B.是指学前期不正常的儿童C.是指 0-6 岁期间心理发展远离常态标准的儿童D.是指学前期出现某种疾病症状的儿童2.有的语言障碍因听力损伤引起,有的有孤独症伴随,有的因环境改变引起,语言矫治工作应贯彻 () 原则。
A.兼顾个人与集体B.个别化指导C.可行性D.系统性3.游戏治疗室的面积以多大为宜()。
A.6平方米左右B.10平方米左右C.15平方米左右D.20平方米左右4.美国儿童语言学家西瑞布格研究发现,影响儿童构音障碍形成的首要社会心理因素是()。
A.同伴关系B.社区因素C.家庭与父母因素D.当地方言A.第二障碍B.补偿性发展C.发展性不利D.支持性教育环境6.对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测验,我们常常采用的是()A.韦克斯勒智力测验B.丹佛发育筛选测验C.中国比奈智力测验D.S -M社会生活能力检查表7.()观点,不符合人本主义游戏治疗理论。
A.治疗者应坚持让儿童领路而自己跟从B.治疗者应以适当方式指导儿童的言行C.治疗者应承认治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D.治疗者要让儿童感觉到能自由表达自己的全部感情8.与智力落后儿童的条件不相符的是()。
A.出现在 0-18 岁的发育期内B.伴随适应性行为缺陷C.没有适应性行为的缺陷D.智力测验的平均分数低于正常水平两个标准差9.我国目前已有的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安置形态主要有()。
A.实施个别教育计划、随班就读和个别帮助相结合安置形态B.实施个别教育计划、随班就读和个别帮助相结合安置形态、对口活动C.随班就读和个别帮助相结合安置形态、对口活动D.设立中心、随班就读和个别帮助相结合安置形态、对口活动10.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近年来学前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的是()A..重视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B.实行一体化融合教育C.把特殊需要儿童安置到特殊学校D.实行整合教育11.在郊游中,让儿童通过实际观察与亲自操作理解一些动词,这种方法是语言矫治中的()。
全国2017年10月自考0088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7年10月自考0088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8b21b2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a.png)
全国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试题课程代码:0088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学前儿童中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发展性异常现象的特殊需要儿童属于(C)A、认知发展障碍儿童B、生理发展障碍儿童C、语言发展障碍儿童D、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2、尽可能早地为特殊需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适宜的支持和服务,这体现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是(B)教材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A、早期发现B、早期干预C、融合教育D、整合教育3、以下关于全纳性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是(A)A、全纳性教育打破了原有的按照残疾分类给特殊儿童贴签的做法B、全纳性教育主张从医学的角度考虑教育计划的制定C、全纳性教育主张让特殊儿童在最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正常而持续有效”的教育D、全纳性教育与回归主流的含义相同4、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主要鉴别方式是(D)A、观察B、询问病史C、游戏测查D、视力检查5、在成长过程中,听觉障碍儿童受其障碍影响最严重的问题是(A)A、语言B、运动C、生活自理D、情绪和社会性6、哮喘儿童发病时的症状不包括(B)A、呼吸困难,呼吸期延长B、四肢不自主地剧烈收缩和颤动C、喘息,脸色发青D、身体大量出汗7、一张图片正着放的时候智力落后儿童能认出上面的图画,图片倒过来就认不出来了,这反应了智力落后儿童(C)A、感知觉速度缓慢,感知的范围狭窄B、在感知过程中分辨能力差,看不出事物之间的差异C、感知觉的恒常性比较差D、感知活动缺少思维和语言的参与8、社会适应行为是一个人在某一具体环境中生存所必需的能力。
幼儿期社会适应行为的表现不包括(D)A、感知觉动作的发育B、人际交流的初步能力C、简单生活自理能力D、阅读和心算的能力9、智力落后儿童的测查和鉴定指标不包括(C)A、年龄指标B、智力指标C、生化指标D、适应行为指标10、造成儿童语言障碍的因素中,压力导致的儿童不良的情绪情感属于(B)A、生理因素B、心理因素C、环境因素D、外部因素11、幼儿把“高(gao)”发成“刀(dao)”,把“抛(pao)”发成“包(bao)”,这属于构音异常中的(A)A、替代B、歪曲C、省略D、添加12、关于幼儿构音障碍的诊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B)A、构音障碍的诊断不需要收集幼儿个案的基本资料B、有可能需要带幼儿去医疗机构检查听觉器官和构音器官是否有问题C、教师可以自行实施幼儿构音障碍诊断的正式测验D、幼儿构音障碍诊断时,不需要考虑母语和方言的影响13、儿童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还没有获得语言,这属于语言发展异常中的(A)A、语言缺乏B、存在质量差别的语言C、语言发展迟缓D、语言发展中断14、幼儿园教师常用的鉴别孤独症幼儿的方法是(C)A、医学检查B、量表评定C、行为观察D、访谈调查15、一名中班幼儿智商处于正常范围,但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均表现出注意力集中困难,精力过剩,动个不停,容易冲动和兴奋,完成任务有困难。
学前儿童特殊教育(3003103A)
![学前儿童特殊教育(3003103A)](https://img.taocdn.com/s3/m/5baf273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4.png)
一、单选题1.学前特殊儿童是指()A、有不同特殊需要的儿童B、心智偏异儿童C、感觉障碍儿童D、沟通异常儿童答案: A2.()是指个人保持生活独立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的行为。
A、独立性行为B、适应性行为C、交流性行为D、参与性行为答案: B3.错误的观点认为,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A、是相对而言的B、有共同有C、不可逾越的鸿沟D、有明显的差异性答案: C4.下列不属于多动症儿童的主要行为表现的是()A、注意障碍B、活动过度C、语言障碍D、感知觉障碍答案: C5.()不是儿童孤独症的特征A、常用“恋物”行为B、愿意独处C、缺乏交会性注意D、对人感兴趣答案: D6.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近年来学前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的是()A、重视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B、实行一体化融合教育C、把特殊需要儿童安置到特殊学校D、实行整合教育答案: C7.在我国重度智力残疾的智商值定为()B、20-40C、35-55D、50-75答案: B8.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是()A、加德纳B、皮亚杰C、布鲁纳D、卢梭答案: A9.下列属于学前特殊教育研究的特殊方法的是()A、观察研究法B、单一被试实验法C、实验研究法D、调查研究法答案: B10.有的语言障碍因听力损伤引起,有的有孤独症伴随,有的因环境改变引起,语言矫治工作应贯彻()原则A、兼顾个人与集体B、个别化指导C、可行性D、系统性答案: B11.我国的标准将肢体残疾分为()级A、一B、二C、三D、四答案: D12.互动干预模式的三项干预策略不包括()A、治疗B、再界定C、再治疗D、再教育答案: C13.准确地说,家庭不完整、冷漠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长本身的情绪行为问题是造成儿童()的家庭原因。
A、攻击性行为B、退缩行为C、抑郁行为答案: D14.“身体病弱儿童”是指()的儿童A、生病B、存在感官性生理限制和障碍C、身患慢性疾病和体质非常虚弱D、残疾儿童答案: C15.对特殊儿童做出回归主流的教育安置有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不包括()的回归主流。
0088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自考题库与答案
![0088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自考题库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8390ac10a6f524cdbf851b.png)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单项选择题练习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1.学前阶段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指的是学前()A.残疾儿童B.天才儿童C.特殊儿童D.智障儿童2.下面关于学前特殊儿童的解释正确的是( )A.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B.是指学前期不正常的儿童C.是指0-6岁期间心理发展远离常态标准的儿童D.是指学前期出现某种疾病症状的儿童3.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将特殊儿童分为五大类:( )A.心智偏异、感觉障碍、沟通异常、行为异常和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B.心智偏异、思维障碍、沟通异常、情感异常和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C.心智偏异、感觉障碍、思维异常、行为异常和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D.心智偏异、反应障碍、沟通异常、行为异常和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4.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把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区分为几种类型,但其中不包括...()A.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类和语言发展障碍儿童类B.超常儿童类和认知发展障碍儿童类C.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类D.感觉障碍儿童类5.下面有关特殊儿童的陈述中符合新的儿童发展观的是( )A.特殊儿童是身心“不正常”的儿童B.特殊儿童是身心“异常”的儿童C.特殊儿童是身体不健康的儿童D.每一儿童都可能出现发展性的特殊需要6.教育发达国家属于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儿童已达( )A.10%B.15%C.20%D.25%7. 能够充分激励和促进特殊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佳环境被称为( )A.发展性不利环境B.补偿性发展环境C.回归主流环境D.支持性教育环境8.对听力损伤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挖掘残余的听力,学习从多种途径接受信息,习得语言,特殊儿童的这种发展称为()A.发展性不利B.补偿性发展C.回归主流D.支持性教育环境9.超常儿童原本不存在障碍,但是,当他们的需求在学习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可能出现心理障碍,这是( )A.第二障碍B.补偿性发展C.发展性不利D.支持性教育环境10.对特殊儿童做出回归主流的教育安置有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不包括...()A.物理空间的回归主流B.社会交往活动的回归主流C.全部课程的回归主流D.教学的回归主流11.与回归主流的教育安置不一致的方式是( )A.物理空间的回归主流教育B.社会交往活动的回归主流教育C.教学的回归主流教育D.特殊儿童特别照顾的隔离式教育12.回归主流教育模式中的资源教室模式主要流行于( )A.法国B.德国C.英国D.加拿大13./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特殊教育界兴起的教育运动是( )A.回归主流B.终身教育C.全纳性教育D.全民教育14.下列哪一项不是..现存突出的回归主流教育模式?( )A.资源教室模式B.教育配对模式C.咨询教师模式D.社会交往模式15.全纳性教育用什么概念来代替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 ) A.特异儿童B.特殊需要儿童C.弱势儿童D.处境不利儿童15. 违背近年来学前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的是( )A.重视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B.实行一体化融合教育C.把特殊需要儿童安置到特殊学校D.实行整合教育16.全纳性教育兴起于( )A.20世纪80年代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0世纪70年代17.全纳性一体化融合教育是指()A.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特殊服务B.将所有的特殊儿童纳入特殊教育的范围C.所有缺陷儿童都应该接受教育D.将正常儿童纳入特殊儿童班级进行教育18.全纳性教育的课程一般由下列哪一项构成()A.一般课程B.个别化教育计划C.体育课程D.一般课程和个别化教育计划19.下面符合特殊儿童教育整合趋向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方向是( )A.整合教育转向分科教育、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儿童主体的建构式教学B.分科教育转向整合教育、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儿童主体的建构式教学C.整合教育转向分科教育、充分利用多媒体材料、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儿童主体的建构式教学D.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充分利用多媒体材料、整合教育转向分科教育20.下列哪项违背整合教育观指导下的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改革趋向?()A.从传统的分科教育转向整合教育B.从开放式教育转向封闭式教育C.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儿童为学习主体D.从课堂教学转向活动教学21. 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内比较常见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类型是( )A.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认知发展障碍儿童、生理障碍儿童B.生理障碍儿童、心理发展障碍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儿童C.生理障碍儿童、认知发展障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儿童、超常儿童D.听力障碍儿童、视力障碍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儿童、超常儿童22.在发展的关键期给予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帮助他们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体现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 )A.直接效益B.社会效益C.间接效益D.额外效益23.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间接效益,是指这种教育对下列哪一项具有意义()A.特殊需要儿童所在学校B.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C.特殊需要儿童的家庭D.社会24.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指( )A.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B.为身心不健康的学前儿童提供的教育C.面向心理异常的学前儿童的教育D.为身心有缺陷的学前儿童提供的教育25.尽可能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使特殊教育正常化,这就是( )A.特殊教育的综合化趋势B.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C.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D.特殊教育的现代化26有利于预防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措施是( )A.早期教育环境的适宜性B.第二障碍出现后及时干预C.不让儿童出现障碍D.家长注意观察27.由于各种障碍而给儿童发展带来的不利称为()A.发展性不利B.补偿性发展C.回归主流D.支持性教育环境28.哪种教育哲学理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特殊教育的共识与导向?( )A.回归主流 B.隔离式教育C.资源教室模式D.教育配对模式第二章学前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29.学前教育机构中生理发展障碍儿童除了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外,还包括部分( )A.弱智儿童B.病弱儿童C.自闭症儿童D.多动症儿童30.造成视觉障碍的一组因素是()A.遗传与先天因素、疾病因素、意外事故B.遗传因素、先天因素、意外事故C.疾病因素、意外事故D.先天因素、遗传因素、不良习惯31.下面哪种不属于...造成视觉障碍的疾病因素?( )A.沙眼B.视网膜脱离C.角膜炎D.辐射性眼外伤3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 )之间为低视力。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de10db63a98271fe910ef923.png)
名词解释: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的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锁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学习障碍:是指在理解和使用口语或书面语言存在一种或几种心理过程障碍。
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
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
超常儿童:自1978年以来,我国心理学家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超常智能:是指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人的聪明才智,它不是天生的。
听觉障碍:听觉障碍也称聋、重听、听力损伤,它是一种总称,是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疾病,其中分为聋和重听两类。
病弱儿童: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而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
脑瘫:脑瘫,全称脑性瘫痪或脑性麻痹,是一种大脑发育成熟受到损伤而致的神经症候。
哮喘:哮喘是由于呼吸道阻塞、大量痰液的分泌,而使得呼吸困难的现象。
智力落后:智力落后,也称智力残疾、智力障碍、智力低下、智力缺陷、弱智等。
-是指个体在发育期内有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一般智力,从而导致适应行为的缺陷。
智力落后儿童:是指那些在发育期内,一般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正常水平,并有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的儿童。
个别化教育:是指根据不同智力落后儿童个体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订个别教育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量力性原则:是指对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与训练,要根据其发展水平和身体状况适时、适度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发展其智力、体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整合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干预无论是在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形式、方法上都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反复性原则:是指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的教育训练,要经常性地、反复地进行,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5122fa521711cc7931b71665.png)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加以分类,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类别主要包括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发展障碍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超常儿童等。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具有的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以及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
2、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
任何一个特殊需要儿童的存在,都给他们的家庭带来许多特殊的问题,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自己的孩子;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
3、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每一位特殊儿童,都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存在的,与整个社会及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关系。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为社会发展增加建设者的力量;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同时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1、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势。
当代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提倡和重视,使得特殊儿童教育出现了突出的“早”之倾向。
世界各国都在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来保证早期干预的实施,注重从法律上保证特殊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可能性;加强早期发现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围绕特殊儿童的需要制订早期干预方案,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
2、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势。
当代特殊教育的一体化倾向使得特殊教育不再是一个与普通教育截然分离的独立系统,促使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产生了变革。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提纲.doc123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提纲.doc123](https://img.taocdn.com/s3/m/96c007f4c8d376eeaeaa31fa.png)
第一章 1.学前特殊儿童的概念:是指学前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1)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
(2)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远离常态标准的行为,则被视为一种非正常的变态。
(3)从社会学的角度诗人,当一个人出现无法顺应一定的社会角色或无法建立正当人际关系的问题时,亦将之归为异常之类。
这样的观念在最近这些年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儿童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认识到,所谓的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的上的差异状况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念及其内涵:概念: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内涵:这个基本概念包含三层含义:(1)是对具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施以有别于一般教学的教育方式,采用不同的安置形态、教材教法以及辅助器材等,使受教育者能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
(2)在肯定人的发展存在潜能的前提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不同发展需要的儿童创设有利于他们潜能发展的教育计划,促进各种差异儿童潜能的发展。
(3)在早期为各种不同差异的儿童提供支持性教育环境,使他们在发展的关键期内获得适应其发展需要的良好发展机会。
二)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1.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的分类:(1)心智偏异:包括智能超常和智能低下儿童。
(2)感觉障碍:包括听觉损伤与视觉损伤儿童。
(3)沟通异常:包括学习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
(3)行为异常:包括情绪困扰和社会不适应儿童。
(3)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混合障碍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我国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把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区分为五种类型:(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各章节真题Word编辑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各章节真题Word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deb753f5ccbff121dd3683e6.png)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各章节真题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关于学前特殊儿童的解释正确的是( A )1-1A.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B.是指学前期不正常的儿童C.是指0-6岁期间心理发展远离常态标准的儿童D.是指学前期出现某种疾病症状的儿童2.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特殊教育界兴起的教育运动是( A )1-18A.回归主流B.终身教育C.全纳性教育D.全民教育3.超常儿童原本不存在障碍,但是,当他们的需求在学习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可能出现心理障碍,这是( A )1-11A.第二障碍B.补偿性发展C.发展性不利D.支持性教育环境1.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问题,这类儿童是( C )1-4A.语言发展障碍儿童B.认知发展障碍儿童C.生理发展障碍儿童D.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2.个别差异是指( D )1-2A.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之间存在着的某一心理特质上的差异状况B.儿童发展中彼此间存在的某一身体特质上的差别状况C.儿童发展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差异状况D.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之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3.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这是( B )1-9A.发展性不利B.补偿性发展C.回归主流D.支持性教育环境1.下面有关特殊儿童的陈述中符合新的儿童发展观的是( D )1-2A.特殊儿童是身心“不正常”的儿童B.特殊儿童是身心“异常”的儿童C.特殊儿童是身体不健康的儿童D.每一儿童都可能出现发展性的特殊需要2.能够充分激励和促进特殊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佳环境被称为( D )1-10A.发展性不利环境B.补偿性发展环境C.回归主流环境D.支持性教育环境1.对特殊儿童做出回归主流的教育安置有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不包括...(C)1-19A.物理空间的回归主流B.社会交往活动的回归主流C.全部课程的回归主流D.教学的回归主流2.学前阶段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指的是学前(C )1-1A.残疾儿童B.天才儿童C.特殊儿童D.智障儿童1.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将特殊儿童分为五大类:( A )1-3A.心智偏异、感觉障碍、沟通异常、行为异常和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B.心智偏异、思维障碍、沟通异常、情感异常和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C.心智偏异、感觉障碍、思维异常、行为异常和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D.心智偏异、反应障碍、沟通异常、行为异常和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3.回归主流教育模式中的资源教室模式主要流行于( D )1-19A.法国B.德国C.英国D.加拿大1.教育发达国家属于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儿童已达( C )1-20A.10%B.15%C.20%D.25%2.全纳性教育用什么概念来代替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 B )1-20 A.特异儿童B.特殊需要儿童C.弱势儿童D.处境不利儿童3.违背近年来学前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的是( C )1-15A.重视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B.实行一体化融合教育C.把特殊需要儿童安置到特殊学校D.实行整合教育1.1890年开办了智能不足儿童的教育机构,由此产生了学前教育理论与课程的教育家是( A )1-8 A.蒙台梭利 B.福禄贝尔C.杜威D.卢梭2.1975年美国通过的联邦公众法律94-142条款,规定自1978年起,所有3-18岁的残疾儿童享受适宜的( C )1-16A.义务教育 B.特殊教育C.免费教育D.公共教育3.回归主流教育模式中的教育配对模式的代表是( D )1-19A.法国 B.德国C.英国D.丹麦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直接效益,指的是这种教育( A )1-9A.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意义 B.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家庭的意义C.对社会的意义D.对特殊需要儿童所在学校的意义2.哪种教育哲学理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特殊教育的共识与导向?( A )1-18A.回归主流 B.隔离式教育C.资源教室模式D.教育配对模式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这个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以下哪种教育而言的?( A )1-2A.普通教育B.差异教育C.补偿教育D.全纳教育2.在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的三种形式中,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主流是指(C )1-19A.物理空间的回归主流B.社会交往活动的回归主流C.教学的回归主流D.教师的回归主流3.较早涉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较著名的教育家是(C)1-8A.杜威B.福禄贝尔C.蒙台梭利D.卢梭25.研究者针对学前特殊儿童整合教育的趋势所提出的整合课程观念不包括...( A )1-23 A.家庭的整合 B.知识的整合C.经验的整合D.社会的整合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28.简述学前特殊教育对特殊儿童成长的意义。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48e590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1.png)
名词解释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的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个别差异:是指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中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特殊需要: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发展性不利:由各种障碍面造成的发展性不利;补尝性发展:对于由各种障碍面造成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帮助他们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尝性发展;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指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全机发展的教育,含载了促进儿童语言,认知、社会性,个性情感、艺术表现和运动技能等各种要素的支持性、教育性环境;早期干预:是指不仅可以帮助障碍儿童克服和减轻由障碍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可以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良好的方向发展的支持性教育环境;回归主流:是指提倡给特殊儿童提供正常的教育环境条件,有利于他们与正常幼儿交往,为顺利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作准备;全纳性教育:全纳性教育用“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这就打破了原有的按照残疾分类给特殊儿童巾标签的做法,也扩展了特殊教育的范围,同时让人们从教育的角度而不是从医学的角度来考虑教育计划的制定;智能:就是人类在解决难题和创造产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并为一种或多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那种行为;盲: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以下至于光感时,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为盲;低视力: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之前时为低视力视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听觉障碍:也称聋、重听、听力陨伤、它是一种总称,是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残疾,其中分为聋和重听;视敏度:视力敏度代表一个人看清眼前某一距离以外事物的视力程度;视野:指视线保持平直方向且静止不动时,人所能观察到的视力范围;定向行走:是儿童借助于视觉以外的感觉,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及和其他物体间的关系,从一处移动到别一处的活动;表象指导法:对每一个事物的教学都应结合实物或模型,使儿童得到直接的印象,从不同侧面了解该事物所具备的各种特征;通过加强对这些事物的记忆,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可以经常提取头脑中的形象,从而巩固记忆;实践法:49试误法:是指通过尝试错误,可以学到更为牢固的知识;病弱儿童的概念: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智力:智商:是指智力年龄除以生理年龄得到的商数再乘以100,用公式表示为:IQ=MA÷CA×100社会适应能力:也称适应行为,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环境中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具体说,就是一个人在某一具体环境中生存,所必需的能力的行为表现;个别教育计划:也称个别教育方案,是针对第一个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专门设计的教育计划;任务分解法:是根据儿童的可接受水平,把特定的任务分解为尽可能小的知识或动作单元,并按从简到繁的层次加以安排,然后从最简单的步骤开始教起,直至完成所有内容;常模:是指用来和个人分数比较的团体标准;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构音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流畅度异常:是指说话急促不清,延长或语音重复,造成首音难发、连发、语音重复延长或中断的现象,俗称口吃;发声异常:是指音质、音调、音量及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语言发展异常:是指现解或使用口语、书面语或其他符号系统时出现障碍,语言发展的速度、程度低于正常儿童;语义异常:指不能正确表达或理解词的含义;语法异常:指语言的句型,结构等不符合语法;语用异常:指语言不符合交际环境或措辞不当;语汇异常指词汇缺少或贫乏;孤独症儿童: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严重的发育性障碍;社会化障碍:指的是孤独症儿童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上存在着质的障碍;交流障碍:指的是孤独症儿童在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中存在着质的障碍;想像障碍:指的是孤独症儿童的活动兴趣和范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多动症:也称“多动综合症”“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等,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情绪行为障碍儿童概念:是指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行为的偏异,这种偏异不是躯体疾病或缺陷的继发情况,也不是某种特定精神患疾的症状表现;超常儿童:智力型超常儿童:163页领导型超常儿童创造型超常儿童:语言型超常儿童:艺术型超常儿童:游戏治疗:以儿童为对象进行心理治疗的人把游戏作为与儿童沟通的媒介,让儿童通过游戏“玩”出自己的问题;这种凡是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被称为游戏治疗;心理治疗:儿童心理治疗是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特别矫治的方法技术;游戏治疗的实施办法:在专职的教育者为儿童创造良好、安全、自由的游戏环境条件下,让儿童玩他自己想玩的任何游戏,儿童的一切言行都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的言行,适时引导儿童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准备期工作:是指进入游戏治疗室之前的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和鉴别有特殊需要儿童,家长工作;与教师的沟通,游戏治疗室的准备和治疗者角色定位等语言矫治:为帮助语言异常儿童克服障碍,促使他们的语言得到较好的发展,老师和专业人员采取一定的干预手段,给予他们特别的帮助,这就是语言矫治;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个别化教育方案:不同的障碍类,儿童心理特点也各不相同,因此,进行语言矫治时需要因为而异,实施个别化教学;儿歌故事法;儿歌故事等文学作品对语言矫治有特殊功能,可以弥补儿童语言经验不足,促使儿童掌握语言形式和运用语言,并促进儿童情感、认知、社会化等方面共同发展;全面交流法:语言属于符号的一种;符号活动之意义的产生、传达、和阐释的过程除语言符号外,还包括绘画、舞蹈、音乐符号、医学符号、动作符号乃至嗅觉符号、触觉交流等,各种符号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共性,其他符号的学习与语言符号系统的发展能够相互促进,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全面交流法”多重刺激法:根据感官代尝作用,如触觉可以代替听觉,强调同时使用多种手段,同时给予儿童多重刺激,以提高儿童的语言学习效果;日常交往法:通过日常交往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以培养日常交往能力为目标,这就是我们在学前语言矫治中所使用的日常交往法;自然情境法:自然情境法的使用要点是,着眼于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儿童通过真实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语,矫治中尽量使用真实物体与真实情境,教师应结合幼儿园的环境及各种活动,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语言;游戏法: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孩子讲话的愿望,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行为矫正:条件反射:应答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也称应答性条件反射;当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仅呈现出条件刺激物,不给予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消退;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纳金提出的,动物对环境刺激发生多种反应,当某一种反应被强化,就会增加这种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正强化:正强化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同义的;正确使用正强化可有效地增强好的行为,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副作用;每个人所喜好的事物不同,在奖励时要注意强化物的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多剥夺或饱厌现象正强化法:也称阳性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是指当一种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立即得到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这一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正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指个体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如口头赞扬、拥抱、点头、微笑、温情的轻拍等;间歇强化:间歇强化与连续强化相比效果更强,同样也需要强化物的支撑;区别强化:区别强化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消退:消退是与连续强化相对应的概念;要防止给予不良行为注意,消退时要确保态度一致;隔离:隔离是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暂时将其从有强化物的环境中分隔开,严重者可用隔离室;代币制:代币制是综合应用,强化对儿童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需要建立一套奖励代币的办法和兑换逆强化物的机制;塑造:行为塑造法是一种用来形成某个人目前还没有的行为的程序,从而使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个新的行。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指导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cb87480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2.png)
非 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常 感 谢 您 的 观 看
全面性原则
身体的发展是最基本的,其它方面的发展也不能忽略; 对于儿童经常出现的心理或行为问题,要及时矫治,帮助 他们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社会适应方面,应有步骤地发展其交往能力,如主动性、
非 常 感 谢 您 的 观 看 坚持性、自制力、自信心、自尊心、人际交往能力等。语言Leabharlann 展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儿童
情绪行为问题儿童
情绪行为问题儿童
超常儿童
自1978年以来,我国心理学家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
。
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超常儿童
超常儿童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超常儿童的智能可能加速 超常发展,也可能停滞甚至后退,这取决于儿童所处
。
的社会环境所提供的学习机会、教育条件,以及本人 的个性特点和主观努力等多种因素。
PART.02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原则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原则
“三早”原则
A
B 安全性原则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原则
C 全面性原则 个别化原则
E 整合性原则
F
持久性原则
“三早”原则
早诊断
早治疗 早发现
非常感谢您的观看
安全性原则
儿童的各类障碍降低了其自我保护能力,因此要特别强调 安全原则;
注意不要过分限制这些儿童的行动,否则会降低他们的自 我保护能力;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指为0~6岁的、有特别需要的儿
童提供特别的帮助和支持,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学习内容
面对这群学前特殊儿童,具体如何操作实施?
学习内容
1. 对具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实施特殊的教育方式,采用不同的 教材教法及辅助材料等; 2. 创设有利于他们潜能发展的教育计划,促进各种差异儿童潜能 的发展; 3. 在早期为各种不同差异的儿童提供支持性教育环境,使他们在 发展关键期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https://img.taocdn.com/s3/m/30a3775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3.png)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加以分类,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类别主要包括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发展障碍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超常儿童等。
●学前视觉发展障碍概述学前儿童的视觉障碍根据诊断标准可分为盲与低视力两种,由遗传与先天原因、疾病、意外事故及外伤等原因造成。
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存在的主要是低视力的儿童。
(盲与低视力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确定为: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05-0.3之间时,为低视力;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05以下至无光感时,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即为盲。
)●学前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主要心理行为特点是视觉丧失或减弱,但是听觉和触觉可起补偿作用;听觉注意力好,但兴趣较为狭窄;机械记忆力强,想象受视觉障碍的影响很大;语言与形象经常脱离,思维时概念的形象往往不清;性格问题较多,有超自尊现象;动作发展方面,活动能力受到限制。
●对学前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多感官协同、自然性、安全性、全面性、持久性等原则;特殊教育内容包括感知技能训练、运动能力训练、认知训练、语言训练、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及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特殊教育方法包括综合多种感官法、表象指导法、愉快学习法、试误法、及时反馈法、实践法等。
●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1言语和语言发展。
语言是听力受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影响最严重的问题,听力受损儿童语言障碍很明显。
2认知与思维。
有听觉障碍学生的思维迟滞,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将感知和思维统一起来,感知活动缺少思维和语言的积极参与,很难利用间接经验,主要借助于直接经验,感性知识贫乏、肤浅、零乱。
3 社会化发展。
听觉障碍儿童与教师、同伴的交往较少,容易对别人产生误解、猜疑等,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退缩、自我封闭等。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选择4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选择4](https://img.taocdn.com/s3/m/7dc9f018fad6195f312ba641.png)
选择题1.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发展特殊需要的0--6岁儿童。
2.近年来国际教育界普遍接受了有管特殊儿童儿童的更为宽泛的的概念,在新的儿童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认识到,所谓的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因此在每个儿童的发展过程中,都可以出现发展性的特殊需要。
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的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4,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市委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5,按照儿童的语言特征,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学前儿童语言障碍非为构音异常,发音异常,流畅度异常与语言发展异常等不同类型。
其中构音异常,发音异常,与流畅异常合称为言语异常。
6,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与烟火的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现象。
7,学前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口头语在这个阶段发展迅速。
8,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
在学前期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主要有:自闭倾向儿童和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儿童9,社会适应性问题儿童主要表现为因个体或者环境因素引起不正常的情绪性行为和心理状态。
10,超常儿童阅读能力最早可出现在2-3岁。
音乐才能超长显露年龄比较早,可再3岁以前。
能表露可早在5-6岁11,超常智能是指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人的聪明才智,他不是天生的。
先天素质虽然为超常儿童智能提供了某种潜在的可能性,但需要适合的教育和环境条件才能成为现实。
12,较早涉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较著名的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14,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另一功能是创造最佳环境,充分激励和促进儿童潜能的发展。
15,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实质是给各种不同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的支持行教育环境。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重点自考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重点自考](https://img.taocdn.com/s3/m/43455a8e680203d8ce2f24ac.png)
名解:1、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也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2、视觉障碍概念: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国际上将视觉障碍分为盲与低视力)3、学前听觉发展障碍:听觉障碍也称聋、重听、听力受损。
4、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
个体在语言系统的知识上未能与预期的常模相称的情形,特别是一个儿童在语言运用技巧上有缺陷,未能达到同龄儿童的预期水平时就叫言语上有障碍。
5、构音异常:构音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
6、情绪行为障碍:这些儿童没有智力障碍,也不存在精神失常的问题,但是他们所表现的行为与社会要求、社会评价相违背,因而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与学习。
7、孤独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叫严重的发育性障碍。
8、多动症儿童:多动症也称“多动综合症”、“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等。
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9、其他情绪行为障碍儿童:所谓情绪障碍儿童是指一组在行为表现上与一般儿童的应有的行为有明显偏离的儿童。
所谓行为障碍,是指主要发生于如同和少年期的行为偏离。
10、游戏治疗:游戏治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技术。
一些以儿童城为对象进行心理治疗的人就把游戏作为与儿童沟通的媒介,让儿童通过游戏“玩”出自己的问题。
这种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被称为游戏治疗。
11、问题行为、行为问题常见的:行为过多、行为过少和行为不适当等。
标准:取决于儿童的行为和他们同等发展或成熟水平的幼儿所表现的行为标准是否冲突。
特征:①持久性的困难。
②不受普通教育方法控制的行为。
③不理会现实。
④客观困难的存在。
表现:1.行为不足 2.行为过度 3.行为不适当13、语言发展异常:是指理解或使用口语、书面语或其他符号系统时出现障碍,语言发展速度、程度低于正常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d30583aff121dd36a32d8234.png)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一、名词解释1、学前特殊儿童: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求的儿童。
2、视觉障碍:又称视力残疾,一般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能从事正常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3、听觉障碍:指由于传音系统或感音神经系统受损,导致听觉困难,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和语言的声音。
4、学前特殊教育: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5、语言障碍:语言异常和言语异常都称为语言障碍。
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者语言障碍,从而难能通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6、广泛性发育障碍: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
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沟通模式异常、兴趣与活动内容的局限、刻板与重复等。
二、选择和填空1、学前特殊教育的产生背景围绕年龄较大的盲童和聋童展开1874年开办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瞽叟通文馆”。
2、发展的阶段(1)、启蒙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2)、依附阶段——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3)、独立阶段——20世纪中后期至今目前:处于独立阶段早期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3、特殊儿童按生存与发展条件异常的角度综合分为四类: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听觉障碍、视觉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智力异常儿童(智力超常和智利落后);言语发展障碍(构音异常、流畅度异常、发音异常、语言发展异常);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孤独症、多动症、Rett综合征、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Asperger综合征等)。
4、学前特殊教育机构(1)、民政部办的福利机构;(2)、中国残联办的康复机构;(3)、教育部门主办的残障儿童幼儿园;(4)、教育部门要求普通教育中心开办的特殊教育班;(5)、随园就读制,普通班中接纳特殊儿童。
5、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学原则(一)全面性(二)个别化(三)直观性(四)启发性(五)趣味性6、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学策略(一)分化目标(二)多层次教学(三)创设生活情景(四)导入游戏三、简答1、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38321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38321](https://img.taocdn.com/s3/m/73befb1cb307e87101f696fd.png)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识记: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就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就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与支持。
3个别差异:就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4补偿性发展:就是给各种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的支持性教育环境,就是成人负责而认真的对儿童的各种特殊需要与行为做出的反应。
5支持性教育环境: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需要儿童与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
6早期干预: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她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与方式。
7回归主流:从传统的将特殊教育隔离于普通教育之外,到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从摒弃漠视救济残疾儿童,到尊重残疾儿童的权利,改变对特殊儿童的态度;从单纯的肯定盲聋哑残疾儿童为特殊教育对象,到将服务范围扩大至各类需要在教育上给予特别扶助的轻度障碍儿童。
8全纳性教育:全纳性教育用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与“特殊儿童”的概念。
领会:1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答:(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与学习困难两方面(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障碍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与身体健康的问题。
(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
(4)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就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的一类儿童。
(5)超常儿童,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儿童成为超常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答:(1)直接效益—对特殊儿童成长的意义。
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重点知识点(分章节)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重点知识点(分章节)](https://img.taocdn.com/s3/m/80435e194431b90d6c85c767.png)
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概述1.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是为了各种不同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2.特殊需要儿童的类别主要包括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智力落、、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超常儿童等。
3.a、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
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以及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b、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
学前特殊儿童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短自已的孩子,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
C、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为社会发展增加建设者的力量,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费用,同时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4.a、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当代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提倡和重视,使得SET出现了突出的“早”之倾向。
世界各国都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方针。
政策和措施来保证早期干预的实施,注重从法律上保证特殊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可能性,加强早期发现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围绕儿童的需要制订早期干预方案,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
b、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一.体化融合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主张特殊教育正常化-让特殊儿童回归社会主流,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
二.是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为其提供特殊服务。
C、整合教育的趋向:摒弃陈旧的单纯训练的特殊教育观念方式,在整合观指导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改革下在进行。
从传统的分科教育转入整合教育,从封闭式教育到开放式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建构式”教学,从传递知识的课堂教学转向激励儿童参与探索与创造的活动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加以分类,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类别主要包括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发展障碍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超常儿童等。
●学前视觉发展障碍概述学前儿童的视觉障碍根据诊断标准可分为盲与低视力两种,由遗传与先天原因、疾病、意外事故及外伤等原因造成。
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存在的主要是低视力的儿童。
(盲与低视力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确定为: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05-0.3之间时,为低视力;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05以下至无光感时,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即为盲。
)●学前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主要心理行为特点是视觉丧失或减弱,但是听觉和触觉可起补偿作用;听觉注意力好,但兴趣较为狭窄;机械记忆力强,想象受视觉障碍的影响很大;语言与形象经常脱离,思维时概念的形象往往不清;性格问题较多,有超自尊现象;动作发展方面,活动能力受到限制。
●对学前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多感官协同、自然性、安全性、全面性、持久性等原则;特殊教育内容包括感知技能训练、运动能力训练、认知训练、语言训练、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及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特殊教育方法包括综合多种感官法、表象指导法、愉快学习法、试误法、及时反馈法、实践法等。
●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1言语和语言发展。
语言是听力受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影响最严重的问题,听力受损儿童语言障碍很明显。
2 认知与思维。
有听觉障碍学生的思维迟滞,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将感知和思维统一起来,感知活动缺少思维和语言的积极参与,很难利用间接经验,主要借助于直接经验,感性知识贫乏、肤浅、零乱。
3 社会化发展。
听觉障碍儿童与教师、同伴的交往较少,容易对别人产生误解、猜疑等,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退缩、自我封闭等。
听障儿童倾向于与同类儿童交往。
●对听觉障碍儿童最主要的是进行早期干预。
目前早期干预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教育。
听觉障碍干预有两个基本观念,一是回归主流观念;二是整合教育观念。
进行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基础,是要尽早发现听障问题,尽早佩戴助听器,并注意维护、保养和适时更换,进行师资培训。
(听觉障碍儿童最大的障碍是与人交流困难,语言训练包括以下内容:听觉训练,发音练习,语言理解与掌握,语言能力评估。
听障儿童适合在小集体中学习,教师要积极利用同伴教学模式,并结合使用手语交流法与口语交流法。
还要特别重视教学,教育难度尽可能接近普通学前儿童的水平,为听障儿童日后进入正常学校接受教育做准备。
教师对听障儿童要进行一对一形式的个别辅导,矫治的时间要有所保证。
)●病弱儿童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而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
这类儿童主要是指患有以下疾病的儿童:心血管疾病,如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有哮喘;内分泌系统疾病,常见的有糖尿病;肾脏疾病,如肾炎;血液疾病,如贫血和血友病;神经障碍疾病,如癫痫等。
●病弱儿童由于长期患有疾病、体质虚弱,会因治疗或体力不支而耽误学业,从而影响其学业成绩;由于体弱多病,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差、精力不支等问题;可能在认知能力发展上略受影响;在个性方面,由于身患疾病,家长过分保护和迁就,会使儿童过于依赖,缺乏自信,容易形成孤僻、退缩等不良人格特征。
●脑瘫是一种大脑发育成熟前受到损伤而致的一种神经征候。
其主要问题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动作协调困难,多发生在儿童出生时,也可能由于出生后脑伤或传染病所致。
●脑瘫儿童的训练包括:运动能力的训练、生活能力的训练、认知能力的训练、语言能力的训练、特殊设备准备及脑瘫儿童的护理等。
●癫痫症是由于脑伤造成的,表现为痉挛和抽搐的发作。
主要是由于大脑对神经细胞所释放出的过多电流无法做出有效的控制而造成的。
●哮喘是由于呼吸道阻塞、分泌大量的痰液,而使得呼吸困难的现象。
造成哮喘的原因是由于过敏反应、情绪波动或活动过度。
哮喘儿童不存在智力上的问题,也没有其他的学习和生活困难。
但由于身体原因,体弱多病,特别是在发病期间,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生活和学习。
作为幼儿园教师应为患儿提供一些特殊帮助。
●智力落后儿童是指儿童在发展期内,智力状况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伴随有明显的语言与行为障碍。
●智力落后儿童的分类按其智力受限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和极重度四级,能够在普通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的多为轻度和中度智力落后儿童。
●智力落后儿童的成因。
形成智力落后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生物原因所造成的智力落后和社会原因所造成的智力落后,学习和掌握智力落后的成因是判断儿童智力落后的重要线索之一。
●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点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发展遵循正常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但与正常儿童相比,其身心发展开始晚,发展的速度慢,达到的水平低,而且表现出明显的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身体发育的特点,认知特征以及个性特征三个方面。
这些特点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
●智力落后儿童的测查、鉴定方法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对儿童的特殊性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对学前特殊儿童评估的主要方法有以观察为基础的评估、作业分析评估、标准化的智力测验、社会适应能力测验。
●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与训练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应遵循早期教育、个别化教育以及补偿教育与反复教育等原则,教育内容涉及到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运动能力训练、认知教育、语言训练及社会认知培养等各个方面。
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强调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采用任务分析、积极强化、单元教学等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教育。
●智商是智力年龄除以生理年龄得到的商数再乘以100,用公式表示为:IQ=MA/CA*100●语言障碍儿童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
●语言障碍的形成一般受生理、心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理因素是指发音器官缺陷或神经异常等;心理因素是指不良的情绪情感;环境因素是指环境中缺乏适当的语言刺激,包括刺激不足或刺激不当,社会环境为儿童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机会与条件,因此环境因素也会使得儿童语言出现障碍。
●语言障碍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我们一般按照儿童的语言障碍分为构音异常、发声异常、流畅度异常与语言发展异常等。
●构音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
构音问题是所有语言障碍中出现率最高的一项,占儿童语言障碍的20%。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是指排出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的情况所表现的行为与社会要求与社会评价相违背,从而妨碍个人对正常社会生活适应的儿童。
●学前期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儿童主要有孤独症(自闭症)儿童、多动综合症儿童和其他社会性发展障碍儿童。
正是由于其正常的外貌特征,往往容易掩蔽其心理疾病而被教育者所忽视。
●儿童孤独症是学前教育机构中较为常见而且危害较大的一种心理疾病,它往往伴随着智力落后、缺乏交往技能,而又有其独有特征。
孤独症有三大核心特征,即社会化障碍、交流障碍、想象障碍。
研究表明,孤独症的发病原因往往与遗传有关,但也有其他观点。
归纳起来,有‘心因论’观点、‘身因论’观点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的观点。
●孤独症儿童的主要行为特征有:社会交往障碍,缺乏交会性注意,言语发展迟缓,言语沟通障碍,语言表达怪异,刻板性行为,拒绝变化,超常的记忆力。
●孤独症儿童的早期鉴别主要通过医学鉴定、量表评定、调查与行为观察来进行。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因人而异,差别非常大,更应重视个别化教育。
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从言语理解力的培养入手。
此外,各种各样的孤独症教育项目都对不同类型的孤独症儿童发挥着积极的教育作用。
●儿童多动症是学前教育机构中常发现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也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
以行为特制来划分,可以分为多动、不专注和被动、紧张和焦虑、不合群、懒散、学习问题等类型。
●儿童多动症的行为表现,较容易通过观察而发现。
在学前期和学龄初期,多动症儿童的主要行为表现在七个方面著:注意力集中困难、精力过剩、行为冲动、情绪不稳定、学习困难、不良行为倾向、协调动作缺陷。
掌握多动症的临床观察与诊断标准,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其行为特征与习惯,以便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
●多动症儿童的鉴别主要依据行为指标进行,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方面来鉴别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儿童的教育与干预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教育者要掌握其短时期兴奋集中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干预,行为管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等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是指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行为的偏异,这种偏异不是躯体疾病或缺陷的继发情况,也不是某种特定精神疾患的症状表现。
情绪行为障碍可分为情绪障碍、品行障碍、正常心理机能发展迟缓而产生的损害、不良习惯四个方面。
造成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家庭不良影响、幼儿园教育不当、社会环境的‘污染’和生理方面的因素。
●情绪行为障碍评价的标准主要有不良行为出现的强度和频率、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以及是否有异常行为的症状。
评价方法主要有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其中以教师的观察为主要方法。
●学前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可以表现为情绪障碍、品行障碍、心理机能发展迟缓而产生的行为问题以及不良习惯等方面。
对于不同的问题,教育的方法也不同。
在幼儿园常见的情绪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攻击行为、恐惧情绪、嫉妒行为、退缩行为和残忍行为,在教育中应正面教育和引导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