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的规范管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预防接种服务规范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规范预防接种服务,提高预防接种质量,保障公众健康,我国制定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预防接种服务的对象为辖区内 0~6 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二、服务内容(一)预防接种管理1、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 3 个月的 0~6 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
2、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
3、每半年对辖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行 1 次核查和整理,查缺补漏,并及时进行补种。
(二)预防接种1、接种前的准备工作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
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可采用书面或(和)口头告知的形式,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的情况。
对可疑发热儿童测量体温。
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有效期。
2、接种时的操作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即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查对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有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接种剂量、部位、途径等要求进行接种。
接种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接种后的工作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在留观室观察 30 分钟。
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上记录接种时间、疫苗品种、批号、有效期、接种单位、接种人员等信息。
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清理接种器材,处理剩余疫苗。
(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1、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处理和报告。
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制度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制度11、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接种单位应按“首诊负责建卡”规定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簿)和信息个案,为无证儿童补证。
相关信息要求书写工整、文字规范、填写准确、内容齐全。
2、实行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
所有受种者均应纳入客户端管理,在接种后即时将接种信息录入客户端,并于当天完成数据上传。
3、受种者迁移时,应在原接种单位办理儿童既往预防接种证明,转入迁入地接种单位;迁入地接种单位应主动向受种者索查既往预防接种证明;无预防接种信息的`要及时补建。
4、接种单位至少每季度对辖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对失去联系≥12个月或迁出、死亡儿童的预防接种资料,由接种单位另行妥善保管。
5、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或受种者长期保管。
预防接种卡(簿)和信息个案由接种单位保管,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6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
成人预防接种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5年。
6、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系统账号专人专用,定期修改密码,不得公开和转让。
每天完成接种后要对数据进行备份,异处妥善保存。
7、建立预防接种信息保密制度。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资料查询应当经县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后,由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办理。
预防接种单位所在医疗卫生机构不办理预防接种信息查询事宜。
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制度21、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实行居住地属地化管理,接种单位应明确服务辖区。
2、实施预防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如实记录告知情况,由受种方和接种方共同签字确认。
3、实施预防接种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预防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询问的.内容;当对受种者的健康状况有怀疑时,应建议其到医院进行检查后,决定是否预防接种。
4、预防接种操作前,要进行“三查七对”。
三查: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查对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七对: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预防接种管理规范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预防接种管理规范概述 • 预防接种管理规范的主要内容 • 预防接种的监督和管理 • 预防接种的计划和实施 • 预防接种的安全和有效性
01
预防接种管理规范概述
预防接种的目的和意义
预防传染病
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 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 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儿童的死 亡率,减少传染病的发病率。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应当按 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招标或者其他方式,向具有疫苗生产 资格的企业采购疫苗。
疫苗的储存和管理
疫苗应当按照品种、批号分类储存,并按照规定进行温度、 湿度的监测和记录。对于过期、损坏或者不合格的疫苗,应 当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预防接种的程序和方法
预防接种的程序
包括接种前健康询问和医学检查、核对疫苗和受种者的信息、接种疫苗、留 观和上报异常反应等环节。
预防接种的方法
包括皮下注射法、皮上划痕法、皮内注射法、口服法等,不同的疫苗适用不 同的接种方法。
异常反应和并发症的处理
异常反应和并发症的定义
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者接种后造成组织器官损伤、功能障碍等身体不适的反应 。
预防接种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宣传教育
开展预防接种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重要性的认识和接受度。
培训与考核
对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04
预防接种的计划和实施
制定预防接种计划的原则和依据
要点一
依据疾病流行病学特 征和预防接种现状
根据特定疾病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接 种现状以及疫苗供应情况,制定符合 地区特点的预防接种计划。
预防接种各种制度范文(三篇)
预防接种各种制度范文预防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病的传播。
为了确保接种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
下面将介绍一些预防接种各种制度的范本。
一、接种管理制度1. 接种时间规定:根据疫情和疫苗供应情况,制定接种时间表,明确各类疫苗的接种时间要求。
2. 接种资格审核:建立接种登记系统,对接种人员进行资格审核,核实其身份和接种条件,确保接种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接种信息记录:要求医疗机构将接种信息及时记录在接种证、电子健康档案等相关系统中,确保接种人员的接种记录完整可查。
4. 疫苗存储规范: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疫苗存储管理规范,如温度、湿度控制等。
5. 接种安全监测:建立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报告和处理接种后不良反应情况,确保接种的安全性。
6. 接种宣传教育:开展接种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传达接种的重要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接种的覆盖率。
二、疫苗采购管理制度1. 疫苗采购程序:建立疫苗采购审批流程,明确采购程序,规范采购操作。
2. 供应商选择标准:设立供应商评估体系,选择合格的疫苗供应商,确保疫苗质量可靠。
3. 疫苗质量检测:建立疫苗质量检测制度,对采购的疫苗进行质量检测,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疫苗配送监管:加强对疫苗配送环节的监管,确保疫苗的安全运输和储存。
5. 疫苗库存管理:建立疫苗库存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库存状况,及时补充不足,避免过期疫苗的使用。
三、接种场所管理制度1. 接种场所设施要求:根据接种工作的需要,设立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接种场所,确保接种的场所环境卫生和安全性。
2. 接种场所消毒规范:制定接种场所的消毒操作规范,确保接种环境的清洁和无菌状态。
3. 人员培训要求:对接种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接种技能和职业素养,确保接种工作的专业性。
4. 接种场所的接种服务规范:制定接种服务规范,明确接种程序和服务要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接种人员的需求。
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全文)
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全文)范本1:【正文】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儿童保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预防接种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保证安全、科学规范、全面扩大的原则。
第三条 国家加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组织领导,发展和完善预防接种技术和服务体系,加强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和监测评估,保证预防接种工作的实施和推进。
第二章 预防接种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第四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预防接种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第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要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防接种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领导和组织推进,设立预防接种机构并配置人员和经费。
第七条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对预防接种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不按照规定提供预防接种服务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处罚。
第八条 预防接种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人员、设施、设备和供应保障条件,保证预防接种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第九条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完善预防接种服务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服务质量。
第十条 预防接种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和监测评估制度,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报送相关数据。
第十一条 预防接种服务机构应当及时发布预防接种服务的政策、程序、服务时间和地址等信息,方便群众了解和接种。
第十二条 预防接种服务机构应当根据疫苗供应和需求情况,合理制定预防接种计划,确保疫苗供应的充足和稳定。
第三章 预防接种工作的技术和质量管理第十三条 预防接种工作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预防接种程序和方法进行,确保接种操作的准确、卫生。
第十四条 预防接种单位应当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工作的技术规范,保证接种服务的质量。
第十五条 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资格审查和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接种工作。
幼儿园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幼儿园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是指幼儿园为了保障幼儿健康和防控传染病的需要,规范和管理幼儿接种疫苗的制度。
以下是幼儿园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一般内容:
1. 接种计划:幼儿园根据国家卫生健康部门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制定幼儿预防接种计划,明确各个年龄段幼儿应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时间。
2. 接种证明:幼儿入园前必须提供有效的接种证明,包括疫苗接种记录和医生签名,确认幼儿已经按时接种相应的疫苗。
3. 家长告知:幼儿园向家长宣传和普及疫苗接种知识和重要性,提醒家长按要求及时将幼儿接种疫苗。
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群等途径进行宣传。
4. 定期检查:幼儿园定期检查幼儿的接种情况,核实接种证明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及时纠正接种不全或错误的情况。
5. 预防接种记录:幼儿园要建立完整的幼儿预防接种档案,并及时记录每位幼儿的接种情况,包括接种时间、疫苗种类、剂次等信息,为管理和查询提供便利。
6. 卫生安全措施:幼儿园要加强卫生安全措施,确保接种场所的清洁和消毒,提供良好的接种环境,减少疫苗交叉感染的风险。
7. 疫苗储存管理:幼儿园要按照疫苗储存管理规定,保证疫苗的冷链运输和储存条件,确保疫苗的安全和有效性。
8. 监测报告:幼儿园要按照要求及时上报幼儿接种情况,配合卫生健康部门的监测和统计工作。
通过建立健全的幼儿园预防接种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幼儿园幼儿的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幼儿健康成长。
预防接种法律法规知识及接种规范
预防接种法律法规知识及接种规范预防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为了确保接种的安全和质量,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接种工作。
本文将介绍预防接种的法律法规知识以及接种的规范。
一、预防接种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是中国的一部重要法律,对预防接种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该法规定了公民、医务人员和社会团体的预防接种义务,明确了疫苗接种的范围和程序,并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了处罚规定。
2.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是中国卫生计生委颁布的法规,主要用于规范和管理预防接种工作。
该条例明确了预防接种的目标和原则,规定了疫苗接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要求接种单位和医务人员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资质。
此外,该条例还包括了对疫苗质量和接种技术的监督和评估要求。
3.国家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是中国卫生计生委确定的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预防接种计划。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我国实行了一系列免费接种项目,其中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等。
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疫苗接种率,控制疫苗可预防病的发病和死亡。
二、预防接种的规范1.目标群体确定根据不同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和疫苗接种的效果,确定接种的目标群体。
通常情况下,疫苗接种主要面向儿童群体,但也包括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
2.接种程序和时间安排接种程序包括预先评估、确定接种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接种和接种后观察等环节。
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接种时间要求,需根据具体疫苗说明书来安排接种时间。
3.接种技术规范接种技术的规范对于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接种前应检查疫苗的有效期和免疫程序的完整性,遵循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接种。
接种后要做好对接种部位的观察和记录,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4.疫苗质量监督疫苗质量监督是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环节,涉及到疫苗的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等方面。
安全接种管理制度(5篇)
安全接种管理制度一、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取得资质。
二、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必须遵守医德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
三、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严格掌握禁忌症实施接种。
四、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在接种操作前应查验核对接种对象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种类无误后予以接种,并做好接种记录。
五、预防接种服务人员所使用的疫苗必须是从合法的疫苗生产、经营企业采购,并按规定的温度运输、贮藏的疫苗。
六、接种前应严格核对接种疫苗的品种,检查疫苗外观质量。
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瓶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七、安瓶启开后,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
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____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
八、按照免疫程序和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接种剂量、方法和部位接种疫苗。
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留在接种现场观察____分钟。
九、疫苗接种统一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安全盒,并做到“一人一针一管”,用后毁型、消毒回收。
十、在注射过程中防止被针头误伤。
如被污染的注射针头刺伤,应立即清洗刺伤部位,并采取其他处置措施。
十一、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副反应时,应及时处置,并按要求记录、报告。
安全接种管理制度(2)是指针对疫苗接种工作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措施,旨在确保疫苗接种工作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具体来说,安全接种管理制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 疫苗接种人员的管理:建立疫苗接种人员的注册制度,要求接种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并持有相关证书才能从事疫苗接种工作。
同时,要对接种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以保证其操作技能和知识的更新。
2. 疫苗的储存和管理:要求疫苗接种单位建立完善的疫苗储存设施,确保疫苗的储存环境符合规定的温度和湿度要求。
卫生院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专项活动实施方案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9
目录
• 引言 • 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专项活动内
容 • 活动实施步骤 • 保障措施 • 监督与评估 • 宣传教育 • 预期效果和影响
01
引言
活动背景
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 一,也是国家免疫规划的重要内容。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规范
异常反应识别
制定异常反应的识别标准和处理流程,确保及时发现 和处理异常反应。
异常反应处理措施
明确异常反应的处理措施,包括现场急救、紧急转诊 等,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异常反应上报与总结
建立异常反应上报制度,定期对异常反应进行总结和 分析,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建立工作小组
根据活动需要,建立宣传教育小组、 技术指导小组、监督检查小组等,确 保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制度保障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包括预防接种规范、疫苗管理规定、 接种人员培训制度等,确保各项工作 有章可循。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对活动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价, 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确保活动取得 实效。
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开展专项活动,进一步扩大预防接种覆盖面,提高疫苗 接种率,有效降低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促进免疫规划事业发展
开展专项活动,有利于发现和解决免疫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免疫规划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
02
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专项活动内 容
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知和信任度
普及预防接种知识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制作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公众普及预防 接种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性。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管理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6〕26号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管理的通知正文:----------------------------------------------------------------------------------------------------------------------------------------------------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管理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6〕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预防接种工作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最经济、安全和有效手段,是我国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成效最显著、影响最广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我国自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以来,有效控制以致消除、消灭了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
但是,近期个别地区暴露出的问题,提示预防接种工作管理亟待规范加强。
近期,国务院公布了新修订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条例》。
为进一步规范基层预防接种工作,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合理规划预防接种服务模式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地理条件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等情况,合理规划和设置接种单位。
原则上,城镇每个街道至少应当设置1个预防接种门诊,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在农村地区实行以乡镇为单位集中接种模式,农村每个乡镇至少应当设置1个预防接种门诊,服务半径不超过10公里。
服务半径超过以上标准的地区,应当根据情况增设预防接种门诊或者接种点。
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牧区、海岛地区,通过加强乡镇卫生院流动服务,或在保证服务质量前提下设置村级接种点,采取定点与入户巡回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预防接种的可及性。
新建城区、居民区、开发区应当及时增设接种单位。
二、统筹安排预防接种服务周期城镇地区预防接种门诊应当尽量采取日接种服务方式,农村地区预防接种门诊应当采取日、周接种方式,有条件的地区应当根据服务需求,在周末提供半天接种服务。
医院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医院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预防接种工作,提高疫苗接种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
第三条医院预防接种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接种、安全高效的原则,实行疫苗接种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
第四条医院预防接种工作应当建立健全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加强培训,确保预防接种安全、有效、有序进行。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医院应当成立预防接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医院预防接种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六条医院应当设立预防接种管理部门,负责预防接种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疫苗采购、储存、配送、接种、监测、应急处置等工作。
第七条医院应当配备合格的预防接种人员,负责疫苗接种工作。
预防接种人员应当具备医学专业背景、疫苗接种资质和相应的培训考核合格证书。
第八条医院应当加强与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协作,共同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第三章疫苗管理第九条医院应当根据国家疫苗发展规划和本地区疫苗接种需求,制定疫苗采购计划,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十条医院应当采购国家批准使用的疫苗,并严格执行疫苗储存、运输、配送等相关规定,确保疫苗质量安全。
第十一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疫苗管理制度,对疫苗的储存、使用、废弃等进行严格管理,防止疫苗污染、损毁、过期等情况发生。
第十二条医院应当定期对疫苗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章接种管理第十三条医院应当根据国家疫苗接种方案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疫苗接种工作计划,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十四条医院应当开展疫苗接种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疫苗接种意识。
第十五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疫苗接种预约制度,合理配置接种资源,提高疫苗接种效率。
第十六条医院应当严格执行疫苗接种操作规程,确保疫苗接种安全、有效。
接种单位规范管理制度
接种单位规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接种单位管理,保障疫苗接种工作顺利进行,提高疫苗接种工作质量,维护广大接种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接种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接种单位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接种单位,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等接种单位的疫苗接种工作。
第三条接种单位应当依法依规提供疫苗接种服务,维护接种者的合法权益,确保接种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四条接种单位应当加强对疫苗接种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其熟悉疫苗接种操作规范,提高接种技术水平。
第五条接种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疫苗接种档案管理制度,对接种者进行详细记录,确保接种工作的可追溯性。
第六条接种单位应当建立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理机制,对接种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理。
第七条接种单位应当加强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
第八条接种单位应当建立疫苗接种服务满意度调查机制,及时收集接种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接种服务水平。
第九条接种单位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接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章接种单位组织管理第十条接种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疫苗接种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权利,确保接种工作有序进行。
第十一条接种单位应当配备足够的疫苗接种工作人员,确保接种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十二条接种单位应当定期组织疫苗接种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技术水平。
第十三条接种单位应当建立疫苗接种工作值班制度,确保接种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十四条接种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疫苗接种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对接种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第十五条接种单位应当建立疫苗接种工作奖惩制度,激励接种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和投入。
第十六条接种单位应当建立疫苗接种工作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接种信息和工作进展。
第三章疫苗接种管理第十七条接种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疫苗接种流程,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接种。
第十八条疫苗接种过程中,接种单位应当保证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严格遵守疫苗的储存、运输和接种规范。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工作是全社会基本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全国卫生进步、增强全民健康水平、减少许多传染病发病率,推动发展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
为了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工作,保障全民受优质预防接种服务,提高接种服务质量,保证接种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目的1.强预防接种管理,保障预防接种的质量和安全。
2.强遴选预防接种药品及其他疫苗的管理,保障疫苗的安全使用和有效使用。
3.循“集中管理、合理配置、严格使用、及时处理”的原则,对预防接种有关药品、补助资金、服务设施设备、技术教育及咨询等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接种服务和管理水平。
三、本规范执行对象本规范面向全社会,包括政府部门、行政机关、医疗机构、社会各界公众和社会组织。
四、基本原则1.范接种疫苗,重视接种过程。
预防接种机构应严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接种疫苗,落实相关药品管理细则,遵循“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群众满意”的原则,保障接种疫苗的安全和质量,提高接种效果和接种率。
2.持定期接种,按规定使用。
接种定期检查,每个月应组织一次接种定期检查,检查接种机构的接种条件、技术操作和技术质量,定期检查接种药品、设备、环境等。
3.重问题预防,重视随访监测。
应建立严格的接种记录与随访机制,对接种疫苗的使用情况、反应和疫苗有效性定期进行监测。
5.守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权益。
接种机构应建立接种活动张贴明显的法律法规,加强接种宣传,增强民众对接种的认识,切实落实法律法规规定,做好登记及随访服务,保障接种者的合法权益。
六、责任1.生行政部门要统一组织、规范和监督预防接种工作,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下达接种疫苗的价格补贴政策,监督检查接种机构的接种质量和安全,纠正不规范行为,保障接种质量和安全。
2.疗机构负责预防接种的日常实施,按规定执行接种指南,储备疫苗,执行《国家免疫规划》和相关政策,严格按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使用疫苗,保障接种安全,确保群众受优质接种服务。
预防接种的规范管理PPT培训课件
优化配送路线,提高配送效率,确保 疫苗尽快到达接种点。
疫苗的接种实施
接种前告知
向家长或受种者告知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签署知 情同意书。
安全接种
严格遵守接种操作规程,确保接种安全,避免接种事故的发 生。
疫苗接种后的监测与评估
接种后观察
对接种者进行必要的观察,发现异常反应及时处理。
接种效果评估
详细描述
某医疗机构在处理疫苗接种事故时存在严重问题。该机构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导致事态扩大。同时,该机构内部存在责任推诿的现象,导致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更为严重的是,该机构还隐瞒了部分信息,未能及时向公众通报事故情况,导致公众信
任度降低。
THANKS
感谢观看
定期对接种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接种数据,优化预防接种工作。
03
预防接种的规范管理要点
疫苗接种前的准备
了解疫苗种类
确保了解即将接种的疫苗种类 ,包括预防的疾病、适用年龄 范围、接种剂次和间隔等信息
。
健康状况评估
在接种前对儿童进行健康状况 评估,确认其是否适合接种, 如有异常情况应暂缓接种。
告知医生儿童健康史
预防接种可以降低传染病 在人群中的传播风险,保 障公共卫生安全。
预防接种的历史和发展
预防接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最初使用的是人痘接种法。
19世纪末,随着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和疫苗的研制,预防接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预防接种的种类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成 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源配置不均
部分地区接种点资源有限,无法满足需求。
信息传播不畅
缺乏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导致家长和接种 人员信息不对称。
2024年卫生院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专项活动实施方案
2024年卫生院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专项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背景及目的
为了进一步规范卫生院预防接种工作,提高接种活动的管理水平和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特制定本方案。
二、工作内容
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接种率;
2. 完善接种流程,保障接种质量;
3. 健全接种档案管理,确保信息准确性;
4. 强化监督检查,排查接种风险;
5. 加大资源投入,确保接种设施设备到位。
三、实施步骤
1. 制定宣传方案,广泛开展接种知识普及活动;
2. 配备专业接种人员,提升服务质量;
3. 完善接种记录表格,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4. 建立接种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开展督导;
5. 落实经费保障,确保接种设施的完善。
四、工作保障
1. 建立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2. 加强卫生院内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3. 制定奖惩机制,激励工作积极性;
4. 提升服务意识,确保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预期效果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预计接种率将大幅提升,接种质量更加有保障,接种档案管理更加规范,接种风险得到有效排查,接种设施设备得到充分保障。
六、工作总结
本方案的实施是卫生院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努力实施,提高接种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环境。
预防接种服务管理制度九则
预防接种服务制度1、预防保健服务实行按日或者周定时、定点接种。
并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及广播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并告知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2、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开展预防接种服务。
3、使用《中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
4、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儿童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接种档案,并录入预防接种信息。
5、预防接种证的保管: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
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转入迁入手续、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属地接种门诊补种后方可入学。
6、预防接种人员必须取得预防接种上岗证后,方可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或者传染病期间不许参加接种工作。
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免疫规划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
尚未完成基层免疫日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要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7、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8、接种结束后必须及时将接种情况录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并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和做好数据备份。
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反映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处理和报告。
9、预防接种门诊每月统计上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10、预防接种门诊要设立登记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1、预防接种要使用合格的注射器(包括要无菌包装,再有效期内使用;接种前才干打开包装,使用后放入指定的安全盒或者防刺容器中,不允许再次使用)。
2、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要取得预防接种合格证后方能上岗。
3、预防接种必须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症。
4、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验证”(即:一查:预防接种卡与接种证,二查:儿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三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有效期;七对:儿童姓名、年龄性别、接种程序,接种剂量、疫苗效期、注射方法、注射部位;一验证:在接种疫苗前请接种或者监护人验证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有效期等)。
预防整改措施_预防接种管理整改措施
预防整改措施_预防接种管理整改措施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我国预防接种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为了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工作,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现提出以下预防接种管理整改措施。
一、加强预防接种法规建设1.完善预防接种法规体系,制定和实施预防接种法规,明确预防接种工作的法律地位和责任。
2.加强对预防接种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3.加强执法监督,严厉打击违反预防接种法规的行为,保障预防接种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完善预防接种服务体系1.加强预防接种服务机构建设,合理布局预防接种点,提高预防接种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2.加强预防接种人员培训,提高预防接种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3.建立健全预防接种服务网络,加强各级预防接种机构的协调配合,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预防接种管理1.建立健全预防接种管理制度,规范预防接种服务流程,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和效率。
2.加强对预防接种药品和疫苗的管理,严格执行疫苗储存、运输和接种规范,确保疫苗质量和安全。
3.加强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建立健全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提高预防接种信息的可追溯性和准确性。
四、加强预防接种宣传和教育1.加强预防接种宣传,提高全社会对预防接种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公众的预防接种意识。
2.加强预防接种教育,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能力。
3.加强预防接种宣传和教育的针对性,针对不同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方案,提高宣传和教育的效果。
五、加强预防接种监督和评估1.加强预防接种监督,建立健全预防接种监督机制,加强对预防接种服务机构和人员的监督。
2.加强预防接种评估,建立健全预防接种评估机制,定期对预防接种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整改。
3.加强预防接种监测,建立健全预防接种监测机制,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2024年预防接种管理制度(通用5篇)
2024年预防接种管理制度(通用5篇)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篇1一、预防接种门诊每日或每月定若干天数为预防接种日,为辖区内适龄儿童开展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
二、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好预防接种的实施。
三、本地户籍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需建立预防接种卡、证。
预防接种卡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入托、入园儿童可由托幼机构暂时代管。
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
四、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并取得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护师)资格,且经过县级以上预防接种知识技术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接种时接种人员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带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得从事接种工作。
接种人员应主动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应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五、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诊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与地面,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
每次消毒应做好记录备查。
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六、强调做到“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免疫卡册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七、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规定浓度及合格配制时间的皮肤消毒液。
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脊灰液体疫苗24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的疫苗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
卡介苗接种应设专苗操作台,严防误作其他疫苗错种。
凡符合接种条件的对象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家长所接种疫苗的效用、禁忌症、接种副反应及其注意事项。
八、接种结束后应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并作好数据备份。
预防接种门诊每月5日前统计上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门诊是经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验收,得 分在80分以上者即可认定为预防接种规范门诊
市级示范门诊: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得分在90分 以上+符合附件3条件。
省级示范门诊:由省厅组织考核,90分以上+符合附件4 条件。
其他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温度要求按照药典和疫苗使用说 明书的规定执行。
疫苗的收货、验收、在库检查等记录应保存至超过疫 苗有效期2年备查。
温度监测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应按以下要求对 储存疫苗的温度进行监测和记录。
普通冷库、低温冷库:应采用自动温度记录仪 进行温度记录。
冰箱(包括普通冰箱、冰衬冰箱、低温冰箱): 应采用温度计进行温度监测。温度计应分别放 置在普通冰箱冷藏室及冷冻室的中间位置,冰 衬冰箱的底部及接近顶盖处,低温冰箱的中间 位置。
疫苗分类码放和疫苗出入库原则
对验收合格的疫苗,应按照其温度要求储存于 相应的冷藏设施设备中,并按疫苗品种、批号 分类码放。
疫苗要做到分类登记,避免不同疫苗登记在一 起。
疫苗间、疫苗与冷库或冰箱壁间要留有一定间 隙。
疫苗出入库时,要坚持疫苗先入库先出库、先 使用短效期后使用长效期和分类存放的原则。
有专人负责疫苗、注射器和冷链的管理 有疫苗储存、运输和使用管理制度 要建立疫苗储存运输设施设备档案 对疫苗储存、运输设施设备运行状况进行记录。 对疫苗、注射器出入库进行详细登记
保存疫苗批签发,登记信息完整
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 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 章。疫苗企业还应提供疫苗等相关资料,包括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进行一次温度记录。
疫苗名称、生产企业、供货(发送)单位、数 量、批号及有效期
启运和到达时间、启运和到达时的疫苗储存温 度和环境温度、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运输工具名称 接送疫苗人员签名。
疫苗出入库登记,信息记录完整
疫苗分类登记 发生疫苗入出库时,要及时详细记录(疫苗出
入库登记) 记录的内容包括:
疫苗名称、生产企业、供货(发送)单位、数 量、批号及有效期
预防接种规范管理的内容
接种单位设置 目标儿童管理 疫苗、注射器和冷链管理 接种前:准备、预检和告知 实施接种 接种后:留观、预约登记、数据报告 资料管理
一、接种单位设置
2010年6月,省卫生厅在全省开展创建预防接种规范 (示范)门诊的通知(陕卫疾发〔2010〕279号)
将预防接种门诊划分为规范和示范两类。 预防接种规范门诊评审内容包括
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出生医院省卫计 委平台预防接种信息系统
未实现预防接种信息化的区域(每月)
村医每月报告(目标儿童流入流出登记表)乡目 标儿童流入流出汇总表县CDC
出生医院每月纸质报告(乙肝三联单,一览表) 与社区建立联络报告出生与流入儿童
儿童主动搜索要保留相关痕迹资料。
及时建卡和建证
2016年8月,省卫计委下发了“陕西省预防接种单位设 置和人员配置标准” (陕卫办疾控发128号 )。
接种门诊资质期限最多3年
接种单位具有医疗执业许可证
承担一类疫苗接种的,也要承担疫苗管理、目标儿童管理和疾 病控制。一类:免费接种;二类:知情同意、自费、自费原则
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要在接种门诊的醒目位置公示,二类苗还 包括价格
域从事接种,至少3人(含1名临床执业医师)。 入职人员的新人培训和每年接受免疫规划培训; 接种后须留观30分钟。 要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
管制度。
要有储存疫苗的冰箱或冰柜(具有冷藏和冷冻储存功能),或冷 藏包和冰排。
二、目标儿童管理
目标儿童是指0~6岁的儿童 目标儿童信息的获得
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和接种证
本地儿童:1个月内建卡和建证;不要等到孩子 1个月时打乙肝疫苗第2针时才建证建卡。
流入儿童:居住3个月的要建卡,无证的要建证。
卡证管理
接种卡要在儿童6岁后再保存15年。 预防接种证保存在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每
次接种要携带,接种登记。
三 、疫苗、注射器和冷链管理
预防接种的规范管理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年12月
预防接种规范管理的重要性
国家法律的要求;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六条:国 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推行扩大免疫 规划。
国家的责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接种门诊和村 接种室和人员。
群众对健康的期望。
接种疫苗获得相应的保护。
定期核查和对报废处置
应定期对储存的疫苗进行检查并记录,发现质 量异常或超过有效期的疫苗,要做好记录,并 立即停止分发和接种,并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 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不得自行处理。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储存的疫苗因自 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过期、失效时,按照《医疗 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集中处置。
疫苗贮存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使用的冷藏车或配备冷藏设备的疫 苗运输车在运输过程中,温度条件应符合疫苗储存要 求。
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脑灭活 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乙脑减毒活疫苗、 麻疹风疹疫苗、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和甲肝疫苗在 2℃~8℃条件下运输和避光储存。
脊灰疫苗、麻疹疫苗和风疹疫苗在-20℃~8℃的条件下 运输和避光储存。
接种责任区要明确,不能重叠,也不能遗漏;
接种时间固定。服务人口在5万以上的接种门诊必须实行按日接 种,省级和市级预防接种示范门诊必须实行按日接种。承担新 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的医院实行按日接种。其它乡 镇或社区接种门诊每周至少有2次接种,承担接种任务的村卫生 室每月至少有1次接种。
服务半径不大于10公里,村接种室或入户接种; 服务人口多于10万,建议另设第二门诊; 接种量大的门诊,应考虑延长接种天数和服务时间; 每月对目标儿童要主动搜索和管理(及时建卡和建证); 实现预防接种客户端信息化管理; 接种人员应为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乡医;不能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