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
一、基础积累
1.作者是,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朝代)著名诗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解释词语:
(1)重要词语:
落英:缤纷:仿佛:
才.通人:俨然:属:
阡陌:交通:外人:
黄发:垂髫:要:
绝境:无论:具言:
叹惋:便扶向
..路:
及.郡下:诣.太守:遂.迷:
规:未果.:寻.病终:
问津.:问津:
(2)次要词语:(拓展题)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异.之:
欲穷.其林:悉.如外人并怡然
..自乐
延.至其家:咸.来问讯:妻子:
辞去.语.云:不足:
既:遣:欣然:
3.通假字:
便要还家:
4. 古今异义词:(拓展题)
鲜美:古义: 今
义:
交通:古义: 今义:
妻子:古义: 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无论:古义: 今义:
不足:古义: 今义:
不足:古义: 今义:
5. 一词多义:(拓展题)
(1)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2)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3)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4)遂:遂迷()后遂无问津者()
(5)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课文解读:
1.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象的?
2.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什么?
3.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生活宁静的句子是什么?
4.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什么?
5.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三、课堂检测(共17分)
1.(3分)
2.(4分)(1)(2)
(3)(4)
3.(3分)
4.(4分)
(1)
(2)
5.(3分)
四、中考
1.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花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场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201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3.(2015·模拟)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中的人不愿意与外界有过多接触,希望可以保持平静的生活;设置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4.(2015·模拟)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5.(201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容?
“如此”是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
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6.(2015·模拟)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的美好生活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示例:美丽富足、和平安定、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7.(2015·模拟)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8.(2012·)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愿望。
9.(2013·)《桃花源记》表达了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其实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都有自己向往的“桃花源”,请简要说说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示例一:没有强权争霸,没有战争硝烟,没有核武器威胁,世界和平。示例二:森林繁茂草场葱郁,天空澄碧溪水清澈,鸟儿欣舞虫儿欢歌,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示例三:人人平等,互敬互爱;远离贫穷,衣食无忧;老有所养,孤有所托。
10.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14)
答: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安乐,百姓生活平静的太平生活环境。
11.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13)
答: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