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润物细无声——谈乡土地理渗透地理大课堂策略

合集下载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乡土地理教育作者:周丹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4年第07期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教学,还要对学生进行乡土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通过乡土地理教育的渗透,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更加具体、形象的感悟。

高中地理学科具有抽象性、复杂性、间接性强等特点,给学生的地理学习带来很大的难度。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从学生熟悉的乡土环境中寻找高中地理教学素材,从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下面,笔者谈谈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一、乡土地理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缩短教学用时,将原本趣味性的地理课本浓缩成地理概念。

如此一来,地理课堂就变成了纯粹的概念记忆和背诵,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通过渗透乡土地理教育,教师将课本中的地理知识点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高中地理课堂。

2.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爱国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渗透乡土地理教育,学生才能更好地树立爱家、爱国的精神。

在对学生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从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另外将乡土地理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在学生面前,也可以激发学生改善家乡地理环境的欲望。

3.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中,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纳入了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范畴。

教师在地理课堂中要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乡土地理典型案例,实施高中地理教学。

由于选取的案例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所以容易引起他们的深度共鸣。

例如,就我们盐城地区来讲,环境污染、人口爆炸及其诱发的社会问题,都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案例。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视频,将乡土地理中的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1. 引言1.1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的背景意义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枯燥和死板,难以引起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而采用润物细无声式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探索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知识,如何有效获取和处理这些信息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等综合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这也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的背景意义在于提升地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1.2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的概念润物细无声式分析,顾名思义,是一种细致入微、不引人注目的分析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理概念和现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知。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的重点在于细节,通过对微小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更大的规律和巨大的体系。

这种分析方法需要学生具备细致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以及耐心和恒心去探究问题的深层次。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细致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和现象的本质,从而形成持久的记忆和理解。

这种分析方法的深入实施,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地理学科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润物细无声式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在地理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式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地理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它关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地理教学中,传授基本概念对于学生建立地理思维和理解地球的过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润物细无声”式的角度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探讨如何通过细致、深入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理概念的系统认识。

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气候、人口、资源、环境等。

这些概念涵盖了地理学科的方方面面,是学生理解地球及其环境的基础。

比如地理位置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经纬度、时区、季节等概念,帮助他们理解地球表面的全球性分布规律;对于气候概念,可以通过学习气候类型、气候变化等内容,使学生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采用“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理解基本概念至关重要。

在传授地理位置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经纬度对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比如赤道地区和极地地区的气候差异和自然资源分布差异。

在介绍地貌概念时,可以通过图片、地图等多种方式展示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帮助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形成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传授基本概念时,教师还需要注重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理学科的整体认识。

比如在讲解资源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资源的分布与利用问题,从而引发他们思考资源与地理位置、环境的关系。

在讲解环境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发他们思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地理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基本概念进行实际分析。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方面分析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关系和经济发展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是学生建立地理思维和认识地球的基础,采用“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学方法,通过细致、深入的引导和解释,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相互联系。

渗透乡土地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渗透乡土地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创新课堂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

"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

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

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

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

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2003年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3.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专家指导汇编》总主编:刘芳4.嘉兴市小学教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教学改革与创新》主编:阮望兴、朱建人5.《人民教师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主编:刘凤梧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一般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即县域内自然、人文地理事物的分布、形成及其它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近年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明确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着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真正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乡土地理教育是高中地理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其素材多来自现实生活,将其融入地理教学中可调动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增强区域认知水平的同时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此,本文从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巧妙应用信息技术以及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等方面分析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教育策略,望给予地理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教育优势1.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探究能力长期以来,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忽视乡土地理教育,经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致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只简单停留在教材和试卷上,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得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地理知识的理解只集中于教材,没有再现地理环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明确要求学生灵活应用所学地理知识并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这也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知识探究能力。

再加上高中地理教材有较长的更新周期,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在一定程度可以弥补传统地理教材内容更新缓慢的弊端。

2.构建开放课堂增强实践能力相关研究指出,每个人心中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生养他的土地,对家乡有份较为特殊的眷恋情感。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成为当下教育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将乡土地理渗透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取得传统教学无法想象的效果。

乡土地理渗透于地理教学中也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渠道,乡土地理有不同维度和视觉资源,正是这种多样性特点使地理教学比以往更加开放。

尤其高中地理在新课程改革后添加了研究学习和综合实践两大板块,地理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板块的学习结合乡土地理,采取调查、考察、查找、采访、咨询等不同方式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而高中地理教学形式也在此背景下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学生除了掌握理论知识,也更注重实践,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浅谈乡土地理案例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渗透

浅谈乡土地理案例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渗透

浅谈乡土地理案例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渗透作者:刘素梅来源:《教育界》2012年第16期案例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大特色。

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也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本地乡土资源,设计典型的乡土地理案例,使教学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学内容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如何加强乡士地理案例教学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巧设乡土地理案例,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就是立足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加他们对家乡的感知,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中由衷地产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使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例如,讲《区域农业发展》时,教材以“东北农业”这一案例来说明“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以及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我在备课时发现,用福建省安溪县农业发展的案例完全能够深刻地说明问题,于是决定这一节就以本县为例,仅保有教材原有的框架结构。

而且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知识的有限性,把相关内容整合成课件,使用多媒体播放安溪县概况、安溪农业发展视频,补充本区农业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还把各乡镇的特产设计成动画游戏,让学生竟答。

将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有效地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激发了学生为家乡的发展成就而自豪的情感。

利用本地的农业作为案例让学生在脑海形成具体的概念,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而且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应用乡土地理案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地理教材阐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空间距离远,具有全局性和典型性,如果能运用乡土地理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由近及远”,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去观察、分析地理事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浅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

浅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创新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让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更加热爱。

例如,在教学关于河流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河流,然后再把他们所说的河流画出来,让他们有更直观的感受,进而进行有效的记忆。

三、适时穿插乡土地理知识,提高课堂效果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把控,抓住时机将乡土地理知识渗透到教学当中。

例如,在教学世界的地形的相关内容时,关于等高线地形图,教师可以介绍当地的地形特点,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更加了解,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

四、在旅游中渗透,探索乡土地理知识的奥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网的发展,旅游不再是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而是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

所以,在对乡土地理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在旅游中见过的一些地理现象,这样能够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情况来对乡土地理进行有效学习。

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地区的地理景观、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直观地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了解。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融入大自然的同时,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解释。

五、在练习中渗透,掌握乡土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在作业和试题中融入一些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对相关试题进行解答。

这样,可以巩固在地理课堂当中学习到的乡土地理知识,温故而知新。

学生在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后,可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的来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通过引入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事例对乡土地理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讲解,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27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春雨润物细无声

春雨润物细无声

春雨润物细无声【摘要】脱离社会生活的地理学习,知识不能走进社会实践中,人们就会感到学习地理无用,地理内容就给人空洞、单调、乏味的感觉。

到生活中学习地理,或者说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是全新的、科学的、高效的学习方式。

学习生活地理的重要平台可以借助乡土地理去搭建。

教师将乡土地理有机、适时、巧妙渗透到地理课堂,非集中介入课堂不仅是教师自身能力提升、拓展的重要表现,而且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根本保证。

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将地理知识本土化、通俗化,教导学生既能走进生活,也能走进课本,实现地理大教材与乡土地理的无缝对接,相互融合。

【关键词】乡土地理;有用地理;生活地理;渗透策略美国大教育家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校接受了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

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

那就是学校的隔离现象,就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

【sup】〔1〕【/sup】浪费型教育很难使学生步入社会,走向生活。

一旦他们步入社会,就有如青蛙进入铁锅,这种温水效应极其残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是因为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面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他们束手无策,无从适应。

他们自然会反思十几年的学校学习到底学到了什么。

笔者认为,最应当反思的应是教育体制和教师。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将课堂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最大限度的直接或间接联系生活,或许这样的温水效应就不会出现,悲剧就可以避免。

让生活与地理联姻,地理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地理教学才会结出累累硕果。

有利于生活的才是有用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才是有用的,这两个有利于应当成为教师的至高追求。

乡土地理恰恰与学生生活最接近,最贴身,最富生活气息。

乡土的地理现象能够、也应当诠释、佐证地理大课堂所学的内容,学好乡土地理,就是对地理大课堂的进一步生活化、有用化。

因此,乡土地理应当渗透到地理大课堂,实现与地理大课堂的无缝对接。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地理教学中,基本概念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深入理解并逐步掌握地理基本概念,是每位地理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润物细无声”的角度出发,分析地理教学中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1.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待地理基本概念的接收能力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年级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理解能力等方面仔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以便在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措施。

2.掌握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地理基本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广泛,需要在教学中注意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和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以采取分步骤教学的方式,从易到难,从浅入深,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基本概念。

同时,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3.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等。

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

特别地,在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4.注重实践性教学地理基本概念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记忆,更重要的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性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实验和观察,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法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实践性教学的注重等一系列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兴趣,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地理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是指地理学科中具有一定普遍性和基础性的概念。

这些概念是地理学习和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石。

本文将以“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一、“润”──扎实基础在地理教学中,基本概念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润物必须先细心地为概念进行系统的介绍和阐释。

教师应当对地理学科中的基本概念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整理,明确每一个基本概念的定义、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以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概念的查漏补缺,使学生的基本概念达到扎实的境地。

二、“物”──建立联系地理学科是以地球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地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地球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密切相关。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将基本概念与实际情况相联系,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际的观察来解释基本概念的内涵和作用。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基本概念的真实和实用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体验。

三、“细”──深入剖析基本概念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是地理教学的重点之一。

教师应当注重对基本概念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示意图、知识网络等方式,对基本概念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释和描绘,以达到对基本概念深入透彻的理解。

四、“无声”──潜移默化在地理教学中,基本概念的学习和掌握不仅仅是一次性的任务,更是一个渗透式、融入式的过程。

教师应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和环节设计,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还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进行引导和指导,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运用基本概念进行地理学习和实践。

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是地理学科学习和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石。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是指在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具有基本性质、特征和意义的概念。

这些概念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石,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理解地球环境、分析地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采用“润物细无声”式的方式,对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

润: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需要滋润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基本概念的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理学科观念和认知,使他们能够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地理学科研究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物: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是具有物质实体或能量形式的实在的东西。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所以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也主要涉及地球的各个方面,如地球的形态、气候、水文、生态、人口、经济等。

这些基本概念是学生理解和认识地球现象和规律的关键,通过对基本概念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理解人类与地球的关系,认识到地球上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并通过地理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细: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是具体、详细且细致入微的。

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基本概念的深入研究和详细解析,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具象化,让学生通过实例和案例学习,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涉及到一个个地理事实和地理规律,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细致分析和解析,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无声: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是没有声响的,即不是通过讲解和教师单向传授的方式来进行的,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来实现的。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乡土地理教育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中地理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主要讲了一些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其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

而乡土地理则是学生身边的为学生熟知的、具体的地理知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合理利用乡土地理知识,将高中地理理论和乡土地理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相结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情感要求,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乡土地理;教育教学引言乡土地理素材是学生所在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生态,包括且不仅限于乡土地理、历史发展、风土人情、生产生活等等,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都是丰富的教学资源。

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其难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高中学生日常学习中很难激发自身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高中地理并不是高考中的主要学科,在总分中所占比重也不大,很多学生内心会降低高中地理学习的重视程度。

而乡土地理素材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素材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发并利用乡土地理素材,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1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乡土地理教育的意义1.1提高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当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地理学习往往忽视了学生们的个人内在感受,因此,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地理知识是具有趣味性的一门学科,但是由于地理学科,在高中阶段被认为是一门副科,因此课时较少,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地理教学,地理教师将具趣味性的地理知识浓缩成没有趣味性的地理概念,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对地理知识提起兴趣,也无法融入到课堂上。

1.2乡土教育与德育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得以体现乡土教育与德育教育二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将乡土教育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对学生们进行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地理观,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家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使学生们提高自身热爱家乡的意识,乡土地理教育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我国的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从而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精神,让学生们能够探究自身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在地理教学中,基本概念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石。

通过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需要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案例或实际例子来引入基本概念。

通过具体的例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

在教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可以引入举个例子,如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需要教师将概念的定义和含义解释清楚。

教师可以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形象化的表达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

当教授地形概念时,可以结合地形图和实地观察,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地形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还需要教师设计一些具体的案例和问题来帮助学生应用基本概念解决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基本概念。

在教授环境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案例,让学生运用环境概念来分析原因和解决办法。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需要教师注意概念的系统性和整合性。

地理学中的基本概念是相互关联的,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概念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教授水资源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兴趣。

对于地理教师来说,如何向学生传递这些概念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润物细无声是一种分析地理教学中基本概念的方法,它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对地理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下面将通过分析几个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来说明润物细无声式分析的重要性。

让我们看看地球的概念。

对于学生来说,地球往往是一个仅仅通过图片或地球仪认识的抽象概念。

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分析,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地球。

通过实地考察或观察天空中的星星和天文现象,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球的存在和它所带来的影响。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球的概念,并将其与自身经验联系起来。

让我们来看看气候的概念。

气候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温度、降水和天气等。

对于学生来说,气候往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和具体感受。

在这种情况下,润物细无声式的分析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通过观察和记录当地的天气现象、气温和降水等数据,学生可以逐渐理解气候的概念,并且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不同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润物细无声式的分析也适用于其他地理概念,比如地形和土地利用等。

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地形地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地理过程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记录土地利用的情况,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资源利用情况。

通过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可以对地形和土地利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将其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润物细无声”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赋的名篇《秋登兰山寄武功县丞敬上》中的一句诗句,意指秋天雨水的滋润细微而又无声无息,给大地万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这一诗句的内涵可以用来形容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的分析过程。

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的重要途径,而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就像是大地接受雨水的滋润一样,虽然细微而又无声无息,却能够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带来蓬勃的生机。

对基本概念进行分析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证科学,关注的是地球上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相互作用关系。

地理基本概念涉及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如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现象,以及人口、经济、交通等人文现象。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分析基本概念,对地球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分类、比较、对比和解释,揭示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基本概念分析需要注意方法和技巧。

地理基本概念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多个维度和要素的相互关系。

在分析基本概念时,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发现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形成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可采用比喻、类比、对照、推理等方法,引导学生建立概念间的联系与认识差异,帮助学生了解地理基本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逻辑关系。

通过基本概念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让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地理基本概念的分析,学生可以理解地理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培养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概念的分析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发掘新的地理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浅议如何在地理课堂中渗透乡土文化

浅议如何在地理课堂中渗透乡土文化

浅议如何在地理课堂中渗透乡土文化发表时间:2018-04-17T14:05:26.150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4月总第268期作者:秦燕娟[导读] 本文结合我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地理课堂中渗透乡土文化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广西柳州市融水县民族中学545300摘要:在地理教学课堂中渗透乡土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相应的地理知识以及相应的知识概念进行更好的理解,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我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地理课堂中渗透乡土文化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地理课堂乡土文化教学策略在地理教学中,乡土文化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且相关教学章程以及规范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将乡土文化渗透到地理教学课堂中可以更加有效、全面地将学生的创造潜能、智力进行相应的开发,可以促使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系统、具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了解相应的地方文化。

此外,乡土文化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了解乡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将相应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逐渐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以乡土文化为基础,进行相应疑问的设定作为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抽象内容,地理事物与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相应的地理概念在地理课堂中属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在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相应的乡土文化进行应用,进行地理概念的说明,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由未知转变到掌握,在学生头脑意识中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内容转化为具体的事物和现象。

比如:在有关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内容讲解时,教师可以对旅游资源种类以及价值进行相应的分析。

教师可以以当地最近的实际旅游景点为例,展开相应的旅游相关内容,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相应的教学切入点。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基本概念的掌握是学习地理的基石。

本文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即深入探究基本概念的内涵,注重细节和差异,并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地理基本概念的功能地理基本概念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石,能够系统化地组织和分类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理认识和思维方式。

基本概念还能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地理问题。

2.地理基本概念的特点地理基本概念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的特点。

普遍性指的是基本概念在不同地理现象和对象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相对性指的是不同地理要素之间以及不同地理现象之间存在相对差异和联系。

3.地理基本概念的层次结构地理基本概念具有明确的层次结构,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不同层次的基本概念相互关联和支撑。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是地理学的最基本概念,而地理要素和地形形态是更加具体的基本概念。

二、基本概念的细节分析为了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学生需要关注细节并进行差异化的分析。

1.差异性的掌握基本概念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上。

学生需要比较和归纳,找出各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对于地形和地貌这两个概念,学生可以通过比较它们的内涵、对象和研究方法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

2.细节的注意基本概念的掌握需要学生对细节有充分的注意力。

学生应注意注重基本概念的定义和内涵,同时也要关注基本概念的实际应用和地理现象的解释。

学生在学习气候这一基本概念时,需要了解气候的构成、变化和影响因素,同时也要能够解释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现象。

三、培养学生的基本概念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概念理解和运用能力,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1.概念图谱的制作和使用概念图谱是一种将基本概念和具体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工具。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概念图谱,帮助他们理清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

“润物细无声”式分析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概念是指定量、地貌、水文、气候、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概念。

这些概念在地理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语言、图像、模拟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

首先,对于指定量概念的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抽象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到目前国内外通用的面积、体积、长度等度量单位的名称、符号和换算方式,如平方千米、方米、立方厘米、米、千米等。

教师可以通过画图、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计量单位,运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相关概念。

其次,地貌是探究地球景观特色的环节之一。

在教学中,老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和感受地球的地形特征,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他们能够通过地貌概念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态及其地理过程。

在面对类似山谷、丘陵、河流、冰川等类型时,可以采用实地考察、图片展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介绍,让他们能够直观地了解这些地貌形态的特点。

再次,水文概念是指地球水循环的概念,包括水的分布、水的质量、水循环等方面。

对于这方面的教学,教师应该非常注重习题的训练,因为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水的流动、水的污染, 雨量等方面的习题来达到学生熟练掌握概念的目的。

此外,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气候概念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教学气候现象的定义、分类、分布和季节变化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真正理解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教学气候概念的方法应采用多种方式,如气象站探讨、气候地图研究等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学习体验。

最后,社会经济方面的概念是指人口、城市、农业、工业、能源等方面的知识。

在这方面,除了要讲授相关的概念和实例,还要着重强调社会经济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新闻发生的事件来引发学生对环境的关注, 更好的展现社会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乡土地理下初中地理教学的积极渗透

乡土地理下初中地理教学的积极渗透

乡土地理下初中地理教学的运用所谓乡土地理主要讲的是家乡的地理,也就是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了乡土地理的元素。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乡土地理的内容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们对地理的认识。

乡土地理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一、利用乡土地理进行环境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环境系统。

提高学生探究新鲜事物的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比不上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先要让学生对于地理学习产生兴趣。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结合自身熟知的事物进行学习。

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更强的自信心,加上乡土地理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可以真实感知到的,能够看见和感受到的事物,更会让学生产生熟悉感。

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和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效率。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开展教学,提问“在自己家的附近都有哪些特殊的地方是小的时候最喜欢去的”。

一些学生可能会说“亳州”,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喜欢去亳州呢?”学生可能就会联系实际情况,说出我们亳州的一些古迹,比如曹操地下藏兵道;花戏楼;华祖庵等等。

推广开去,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地区,不同的地形对于当地的人们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让学生对中国地形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想要知道其他地区人们生活的地形环境是怎样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雨润物细无声——谈乡土地理渗透地理大课堂策略【摘要】脱离社会生活的地理学习,知识不能走进社会实践中,人们就会感到学习地理无用,地理内容就给人空洞、单调、乏味的感觉。

到生活中学习地理,或者说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是全新的、科学的、高效的学习方式。

学习生活地理的重要平台可以借助乡土地理去搭建。

教师将乡土地理有机、适时、巧妙渗透到地理课堂,非集中介入课堂不仅是教师自身能力提升、拓展的重要表现,而且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根本保证。

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将地理知识本土化、通俗化,教导学生既能走进生活,也能走进课本,实现地理大教材与乡土地理的无缝对接,相互融合。

【关键词】乡土地理;有用地理;生活地理;渗透策略美国大教育家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校接受了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

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

那就是学校的隔离现象,就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

浪费型教育很难使学生步入社会,走向生活。

一旦他们步入社会,就有如青蛙进入铁锅,这种温水效应极其残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是因为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面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他们束手无策,无从适应。

他们自然会反思十几年的学校学习到底学到了什么。

笔者认为,最应当反思的应是教育体制和教师。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将课堂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最大限度的直接或间接联系生活,或许这样的温水效应就不会出现,悲剧就可以避免。

让生活与地理联姻,地理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地理教学才会结出累累硕果。

有利于生活的才是有用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才是有用的,这两个有利于应当成为教师的至高追求。

乡土地理恰恰与学生生活最接近,最贴身,最富生活气息。

乡土的地理现象能够、也应当诠释、佐证地理大课堂所学的内容,学好乡土地理,就是对地理大课堂的进一步生活化、有用化。

因此,乡土地理应当渗透到地理大课堂,实现与地理大课堂的无缝对接。

只有这样,地理才能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1.乡土地理学习与生活结合是课程标准推行的基本理念《地理课程标准》是一部指导地理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标准》前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地理学科应当实行的六大基本理念,其中“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更是核心内容。

《标准》还指出了“(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的重要作用。

《标准》中的这些理念反映了学习方式与乡土地理的密切关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必将改变以往地理课程与生活背离的现象,必将改变课程与实际生活两张皮、互不联系的现象,它对于指导构建“生活地理”与“科学地理”互为统一的地理课程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这一理念也为课程内容的科学编制、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课程学习的有序组织指明了方向。

美国《生活化的地理学:国家地理标准1994》正式出版,其第一章第一句是“从一种说法:终生的、维持生存的、改善生活的各种意义来看,地理是面向生活的。

”说明了学习有用地理是当今全球的普遍教学理念。

“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是课改十年来的主流理念,也是广大教师的不懈追求。

教师在课改的实践中,“改变学习方式,主要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在地理学习中历练生活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和落实。

乡土是他们生活的土壤,是他们生活的空间,乡土和他们关系最密切。

乡土地理无疑承载着联系他们生活的使命,它正是使学生学习走进生活的助推器,而联系学生生活正是崭新的学习方式。

笔者认为,在地理大课堂要积极渗透乡土地理教学。

之所以说是渗透教学,就是说不必要单独占用课时,实行大教材教学与使用乡土教材同步进行,也就是教学地理大教材非集中渗透乡土地理教材。

当然要郑重说明一点,不是每一节地理大课堂都有相关的乡土地理内容可以渗透进入的,教师不必生硬渗透那些相关不大的内容,一定要做好乡土地理与大教材的比对工作,做好乡土教材内容的遴选工作。

2.开发乡土地理教材是搭建学生地理学习的理想平台在地理课堂渗透乡土地理内容,为了做到未雨绸缪,就要积极加强乡土地理教材开发建设,包括校本乡土教材的开发。

乡土地理教材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相关内容学生听得见,看得着,它们对其有兴趣,有亲近感,开发乡土教材真正做到了教材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只有这样做,地理才真正走进学生,走进他们生活,走进他们的学习实践。

2.1 编写乡土地理教材应当注重人地协调发展教育。

编写乡土地理教材要十分关注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的现状,正确认识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环境安全问题主要有四类:一是资源稀缺造成的冲突与不稳定;二是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而引发“环境难民”;三是跨界污染和危害转移引起的国际纠纷和冲突;四是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间货物与人员流动带来的生物、基因威胁。

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到乡土层面上来,因此乡土地理教材对其要有所作为、有所反映,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和谐发展观、环境资源观等。

我国乡土教材的乡土空间范围曾有几多争议,现在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指县一级区域的地理教材,教材涉及区域半径不大,学生较熟悉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

他们一旦将科学的地理知识与身边事物联系起来就兴趣倍增。

日本心理学家大桥正夫研究表明“利用外加动机的作用虽然证明是有效地,但是从今日的教育或是社会的一般趋势来看这个手段未必应当提倡。

……而与此相反的内发动机引起的特殊效应却正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乡土地理教材最能唤醒学生地理学习的内在动机。

2.2 编写乡土地理教材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整与转变。

乡土地理教材要求的实施过程,可有效地改变以往的教条化、单一化、静态化的陈旧教学模式,建立以探究为主导,合作式、体验式、问题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方式作为一个组合概念,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或认知参与方式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

”因此,乡土地理教材的认定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中国南北方的界河是淮河,淮河南北在气候、植被、水文等自然环境方面有着显著不同,人文环境也有迥异特征。

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时,生活在淮河南北两侧的学生会对南稻北麦、南蔗北甜,南船北马等地理差异提出质疑,这时教师就可以抓出这一有利时机,适时解释淮河这一地理界线两侧所显现出的不同自然、人文环境的差异是过渡性的,不管苏南还是苏北都兼有中国南北方的自然、人文的特征。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大教材知识的掌握,也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学生的质疑中看到了学生独立探究的欲望,对于这个欲望教师要悉心呵护。

在这种情形下,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就能够形成。

2.3 应用乡土教材要注重对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

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很难是现成的,也不容易做到全面、及时地写在书本上。

学生们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索,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

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对大教材所反映的地理现象、成因及规律的应用能力。

用我所学,提高自己社会实践能力,这是一个科学生成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运用乡土教材,注重学生这种生成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例如,湘教版“富饶水乡——江苏省”一节有一活动内容,要求阅读江苏省经济地图,围绕教材看懂图例,了解地图内容,学会运用对比方法比较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活动的2、3两题都涉及到苏州和宿迁。

苏州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而宿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洼地。

第2题是比较两市生产总值,面对苏州最多、宿迁最少两种情形,我提出假设,如果你是苏州、宿迁两组同学,你将为家乡提出怎样的建议?同时要求学生比较苏州、宿迁的各自优势和面临的问题,指导学生树立辩证分析思想,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

对苏州组同学的沾沾自喜现象予以正确引导,使他们认识到苏州也有发展的瓶颈,太湖污染、劳动力不足也在困扰当地的经济发展。

同时更侧重帮助宿迁组学生找出当地后发优势:2. 3.1宿迁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2. 3.2宿迁地处淮北平原,是农业大市,农产品附加值高、深加工前景好;2. 3.3宿迁有洪泽湖、骆马湖、大运河的养鱼之利,灌溉之利和舟楫之利;2. 3.4宿迁是江苏最年轻地级市,全省举力帮扶宿迁发展。

森林氧吧、意杨之乡、酒都花乡的宿迁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教师的激情点拨,有如拂动着学生情感的琴弦。

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在这里得到了很成功地落实。

3.提升乡土地理教学能力是地理老师的迫切需要3.1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迁移课本知识。

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兼跨文理,知识覆盖面更加宽广,任何一位教师都要意识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完全胜任当前地理教学,书本、成绩、校园的狭小空间显然不应成为教师学习、工作、生活的天地。

教师要跳出本学科教材,向其它学科、向社会生活扩展,要能够构建、重组更完备的知识结构,要善于整合新旧知识体系,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兼收并蓄全新的科技前沿知识。

历史的、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都可以拿来来完善、充实自己,以满足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需求。

教学湘教版“北国粮仓一一黑龙江省”时,我用多媒体以景入胜,播放“北大荒”野兽出没、禽鸟四飞,游鱼嬉戏画面,再播放“北大仓”良田万顷、麦浪涛涛、机声隆隆情景。

其后,教师简介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历史经过。

最后我话锋一转,引导学生展开针对北大荒是坚持“继续荒”还是坚持“继续垦”的辩论。

教师不时给予学生以指导。

环境与发展的矛盾随处可见。

为了将这样的矛盾迁移、切换到我们乡土生活地理中来,我给学生指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的追求,但很多地理事物具有双面性,开发与保护是利弊并有的双刃剑,同学们能否各举一例说明?有的同学说,我市明清商业中心东大街的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黄沙开采与保护的矛盾,人口、耕地与经济发展洼地的矛盾,等等。

学生陈述不能说完美,但生活实践中的实例足以唤醒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要学会迁移课本知识,让书本知识近化为当地的相关相似问题,使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化。

3.2教师应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的位置。

学生走向生活是时代的要求。

教师都知道要从内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去认识周围世界,乡土地理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乡土地理课本的大部分素材,对于学生来说大都是来源于身边的生活世界,教材呈现的大多是乡土现实生活中的表象材料,是客观现实的放映,但隐含于现实中的本质答案及原理多是未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