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锦衣卫印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分)材料一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对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
……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材料二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
《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潮中出现的“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
—摘自楼宇烈《中华文明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
请举两例宋朝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3分)(2)据材料二,指出《天工开物》内容的创新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工开物》的作者。
(2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1分)2. 某班拟举办一场主题为“经济发展与对外关系”的专题展,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现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展区的布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分)材料一材料二649年(唐太宗贞观23年) 1900万人726年(唐玄宗开元14年) 4141万人741年(唐玄宗开元29年) 4531万人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 1690万人材料三唐朝时期的中国,同亚非地区许多国家有广泛而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不仅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而且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请回答:请你将材料一中的A补充完整。
(1分)(2)指出材料二表格中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数呈现的变化趋势。
并指出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
(2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朝与当时的亚洲国家进行密切文化交往的两例史实。
说说经济发展与对外交往的关系。
明代军政特务机构 - 锦衣卫
明代军政特务机构- 锦衣卫锦衣卫飞鱼服锦衣卫,全称“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机构简介“明初,置拱卫司,秩正七品,管领校尉,属都督府。
后改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
寻又改为都尉司。
洪武三年,改为亲军都尉府,管明《出警入跸图》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而设仪鸾司隶焉。
四年,定仪鸾司为正五品,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
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出自《明史》)锦衣卫,全称“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是明代专有军政特务机构,其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
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
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
创立背景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
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若干由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屠戮殆尽,《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
”足见其酷烈程度。
作俑之始,就是皇帝心术不正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
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燕王朱棣起兵夺得帝位时,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统治又恢复锦衣卫。
明初两代皇帝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
锦衣卫和东厂介绍-1
锦衣卫(明朝官署名)
锦衣卫,全称“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东厂(明朝官署名)
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
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明朝四大特务机构--超详细
明朝四大特务机构谈到明朝,可能大家记忆最深的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了,而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与东西厂、内行厂,则更是大大的有名。
但长久以来,人们对这四个机构的历史、职能等都不太清楚,在很多小说、电视剧中常常把它们当作幕后黑手、特务组织等随便地搬来搬去。
其实东厂和锦衣卫是有较大区别的,而西厂更是前后只存在了不到十年。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这三大特务机构,力求给大家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距离我们最近的两个封建王朝之一,也是我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最重要的一段历史.在这个朝代,封建君主的中央集权到了从所未有的一个程度,其中一个标志就是明朝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西,内厂,统称为厂卫.厂卫的出现标志着皇帝对自己权力的控制度加强,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的一个必然.谈到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说说我国封建集权制度的发展史.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变法行动,使其初步形成。
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和建立县制是两个关键。
秦汉时期确立和巩固。
就中央集权而言,秦代推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西汉推行“推恩令”、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有机结合。
隋唐时期的革新。
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分工合作,相互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此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革新后的政治制度为历朝沿用。
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
宋太祖以“强干弱枝:内外相制”为宗旨,全面实行分权制,强化相互牵制,基本上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军权、行政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了中央。
但是以分权达到过分集权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元朝大一统局面形成后,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统治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使中央集权制有了新的发展,同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朝锦衣卫知识点总结
明朝锦衣卫知识点总结明朝锦衣卫是明朝时期的一支特殊的宫廷警卫队,由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建立,隶属于东厂。
锦衣卫主要任务是保护皇帝和王室成员的安全,同时也负责监视和镇压反对派势力。
锦衣卫在明朝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事件,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朝的政治格局。
下面将从锦衣卫的组织结构、历史发展、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组织结构1. 领导人:明初的锦衣卫由皇帝直接统领,后来由东厂总管掌管。
2. 组成人员:主要由世袭官员和选取的武官组成,世袭官员多为皇帝的亲信宦官和贵族,武官则大多出自大小战争中勇猛无畏的卫所、骠骑卫、武备等部队,并招收了一批族中留学归国、有一定武艺的封建贵族子弟。
3. 分支机构:锦衣卫下设各种职务和部门,如监察、侦查、情报等。
二、历史发展明初的锦衣卫是皇帝的私人警卫,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
随着明朝的发展和皇权的稳固,锦衣卫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宫廷警卫机构。
在明成祖朱棣时期,锦衣卫参与了许多重要政治事件,如明成祖夺取皇位、剪发易服等,锦衣卫的力量逐渐扩大,成为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力量。
明英宗时期,东厂总管刘瑾利用锦衣卫的力量,对抗宰相高拱,成为了朝中的一股重要势力。
明英宗被俘后,锦衣卫成为了宫廷最高权力机构,掌握了朝廷和皇帝的命脉。
明宪宗时期,东厂总管张永利用锦衣卫的力量,迫使明宪宗宣布改元弘治,从而开始了弘治新政。
此后,锦衣卫逐渐衰落,最终在弘治帝末年被废除。
三、作用和影响1. 监视和打击政治对手。
锦衣卫负责监视朝中的官员,打击政治对手,维护皇帝的统治。
2. 保护皇帝和王室成员的安全。
锦衣卫在明朝时期承担了保护皇帝和王室成员的安全的任务。
3. 影响朝廷政局。
由于锦衣卫的强大,它在明朝政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朝廷的决策和命运。
4. 扩大皇帝的权力。
锦衣卫的存在扩大了皇帝的权力,使得君主专制的制度更加完备。
五、结语明朝锦衣卫是一个在明朝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宫廷警卫队,它在维护皇帝的统治、影响朝廷政局和扩大君主专制权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趣闻明朝服饰之锦衣卫服饰 中国古代最帅公务员制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服饰之锦衣卫服饰中国古代最帅公务员制服导语:明初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
到明初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
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
明太祖皇帝朱讳名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某些原因,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
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
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
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
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
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纵观大明锦衣卫,尽管历来被历史学家所批判,但也出过袁彬、牟斌这样正直的指挥使。
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恩廕寄禄生活常识分享。
大明锦衣卫官职品级
大明锦衣卫官职品级
锦衣卫北镇抚司(掌诏狱) 锦衣卫南镇抚司(本卫司法及军匠管理) 锦衣卫经历司(文书出纳) 锦衣卫诏狱 指挥使 1 人:正三品; 指挥同知 2 人:从三品; 指挥佥事 2 人:正四品; 南北镇抚使 2 人:从四品; 14 千户所 14 位千户:正五品; 副千户:从五品; 百户:正六品; 试百户:从六品; 总旗:正七品; 小旗:从七品; 将军 校尉 力士 参某 校令 翻译
北京新出土明锦衣卫北司建伏魔祠记碑考释
2010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门内基建施工过程中,出土石碑一通。
碑已从上部横断为两截,但对接后额、身仍基本完好。
碑额为长方形,长69厘米,宽46厘米,厚25厘米,通体镌双龙戏珠浮雕图案,额心无字;碑身亦为长方形,长111厘米,宽、厚与额相同。
碑文凡22行,行42字,为行楷书,偶有草书杂厕其中,字迹基本清晰可读,唯左下角两行残缺10字,中部因断裂与残泐也有数字残缺(图一)。
经对碑文审读可知,乃明末天启七年(1627年)京师锦衣卫北司建伏魔祠记。
撰文与书丹者为许显纯,同立碑者有崔应元,二人见载于《明史》,皆为阉党权奸魏忠贤之得力干将,他们无恶不作,奸邪异常,寄身“阉党五虎”之列,将卖身阉竖、残害忠良之恶事做绝。
偏偏此等大奸大恶之人,却满口忠义,言必称伏魔关帝,又将好话说尽,其“以忠义之辞,掩邪恶之行”的造作之态跃然纸上,既令人作呕,又令人深思。
考虑到碑文细密,且有残泐,难以卒读,特请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古文献专家、硬笔书法家陈平先生,按照碑文行款格式、笔划书体,以硬笔摹写一通(图二),以便读者观瞻。
兹将碑文依内容分为8段,并加标点,逐段予以考释分析。
1、都中祀伏魔□□□,榱丹栋。
北司祀之,则自显纯掌司事始。
显纯平生翻阅凭吊,于前哲多所钦慕;订皈审依,独于□魔倾至焉。
伏魔于汉为侯,于今为帝。
侯志在汉,宜称侯。
今祀以三界伏魔大帝者,从我神宗显皇帝封号也。
碑文“都中祀伏魔”,是说京都之中祀奉伏魔。
伏魔,乃碑文依循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对关帝所加封号“三界伏魔大帝”的简称。
原碑文“伏魔”下残缺三字,且难依文义补齐。
碑文“榱丹栋”之“榱”,《急就篇三》“榱桷栌瓦屋梁”句下注文说:“即椽也。
”“丹”,朱红色。
“榱丹”,就是上了朱红漆的椽子。
“栋”,《仪礼·乡射礼》“序则物当栋”句下注文说:“正中(之梁)曰栋。
”“”,本义为船。
“榱丹栋”,说的是椽是朱红漆的,中柱像船那么大,极言都城中关帝庙殿堂建筑的富丽壮观。
明宪宗授与他“锦衣卫”并赐“画状元”印章,浙派三大家之——吴伟
明宪宗授与他“锦衣卫”并赐“画状元”印章,浙派三大家之——吴伟吴伟(1459-1508),明代著名画家,字次翁,又字士英、鲁夫、号小仙。
江夏(今湖北武汉 )人,画院待诏,孝宗时授锦衣卫百户及赐'画状元'的图章。
明吴伟江山渔乐图纸本设色270×173.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吴伟高士图吴伟是江夏人,父亲早逝,年幼时被湖广布政使钱昕收养,来到江苏常熟。
吴伟人物立轴吴伟湖山清夏图手卷正德丁卯(1507年)作吴伟松下高士图吴伟从小就流露出绘画天赋,7岁时画了一幅画,并题字:'白头一老子,骑驴去饮水。
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
'令老师十分惊讶。
后来,吴伟的画名逐渐传开。
吴伟坐岩罗汉图吴伟溪山濯足图吴伟雪江捕鱼图湖北省博物馆藏17岁时,他闯荡南京,受到成国公朱仪赏识。
朱仪惊呼吴伟为小仙人,从此,吴伟便以'小仙'为号。
吴伟二仙图旧传吳伟画山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吴伟东方朔偷桃图水墨淡设色134.6×87.6厘米美国马萨诸塞州美术馆藏明吴伟山水图对轴吴伟曾3次被皇帝召见。
1480年,20岁出头的吴伟来到北京,明宪宗召见了他,并赐予他锦衣卫镇抚的职位,以及'画状元'印章,任职于画院。
明吴伟画北海真人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吴伟寒山积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吴伟高柳雅士图吴伟松下读书图青岛市博物馆藏吴伟琵琶美人图纸本水墨124.5×61.2厘米美国印地安那波里斯美术馆藏据省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王晓钟介绍,授锦衣卫的武官官职给画家,是明代画院特有的怪现象。
明吴伟松阴观瀑图绢本水墨122.8×75cm故宫博物院藏明吴伟临流读书图上海博物馆藏吴伟人物镜心吴伟明代铁拐李吴伟孟母三迁(意)上海博物馆藏切斯特比蒂图书馆图像吴伟擅长画人物山水,时常绘制巨大的山水画卷。
省博物馆收藏的《雪渔图》是吴伟的巨作,画面高245厘米,宽156厘米,是省博物馆收藏的绢本中最大的一件。
锦衣卫知识小百科
锦衣卫知识小百科锦衣卫是大明朝特有的机构,大明开国初期,设立拱卫司,洪武二年,改为仪鸾司,洪武十五年,正式变为锦衣卫。
洪武年间,曾经废除锦衣卫,永乐定都后,又恢复了锦衣卫。
锦衣卫包含经历司、镇抚司以及十四所,下面又有将军、力士、校尉等等。
锦衣卫设立最初,主要职权是仪仗,但实际上他还负责皇宫防御、巡察、缉捕等等等。
所谓“恩功寄禄”,意思就是给功臣的没本事的子女一碗饭吃,但事实上,锦衣卫是很可怕的情报机构。
锦衣卫的最高长官,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由当权者的亲信担任。
比如,永乐年间的纪纲是朱棣的大红人,正统年间的马顺(被乱拳打死的那个)是权阉王振的亲信,天顺年间的袁彬是因为土木堡护驾有功,再如正德年间的钱宁,江彬,嘉靖朝的陆炳等等,无一不是掌权者(不一定是皇帝)的心腹。
由此可以看出锦衣卫的重要性,虽然东厂太监们因为少了某个部位而比锦衣卫要好用(少个部位就心理BT啊~~~搞情报心理BT还是比正常人好用),但是不代表锦衣卫就没有战斗力,要不然为何每一任当权者都要巴着锦衣卫呢?指挥使往下,有佥事,同知,将军,力士,校尉等等。
这里要单独提一下将军。
锦衣卫的“大汉将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将军,而是仪仗队,类似于现在的国旗班。
其中又可以分为金瓜武士、斧钺武士、班剑武士等等,而这些大汉将军又以金瓜武士最为耀眼。
金瓜武士头戴金色凤翅盔,身着金色铠甲,手持金色大锤,很是威风。
再往下,有锦衣卫十四所,锦衣中所,锦衣前所,锦衣后所,锦衣左所,锦衣右所,上中所,上前所,上后所,上左所,上右所,中后所,亲军所,驯象所,旗手千户所。
其中,锦衣前后左右中五所,统领校尉,管理仪仗,其他的事也要轮班。
每所下面分十司:轿舆司擎盖司扇手司旌节司幡幢司班剑司斧钺司戈戟司弓矢司驯马司大家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十司管的是什么了。
上中所,上前所,上后所,上左所,上右所,中后所,亲军所,七所,管理力士、军匠。
文件统一用上中所印信驯象所,驯养大象的,旗手千户所是开国时期的称呼,永乐年间改为旗手卫。
明朝锦衣卫官职
明朝锦衣卫官职引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期间涌现了许多具有带头作用的官员和机构。
其中最为著名的之一就是锦衣卫。
明朝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卫队,负责保卫皇室和朝廷的安全。
锦衣卫官职则是这个重要部门中的职位体系,编号和层级相当繁琐。
本文将介绍明朝锦衣卫官职的相关内容。
一、明朝锦衣卫的概述明朝锦衣卫可以追溯到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初。
成立初期,锦衣卫主要负责朝廷官员的安全和巡查监控。
他们侦查阴谋并保护皇帝的人身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锦衣卫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力量,并负责执行一系列警务和军事任务。
二、明朝锦衣卫官职的层级明朝锦衣卫官职分为多个层级,下面是官职和层级的详细说明:1. 总督:锦衣卫最高领导人,由皇帝亲自任免。
总督负责管理整个清军,并指挥各级官员。
2. 总兵:总兵是总督的副手,负责组织和指挥各支队伍执行任务。
3. 千户:千户是总兵的下属,负责指挥团队,执行各项任务。
4.百户:百户是千户的下级,负责指挥百人队,执行各种巡逻、勤务任务等。
5. 护卫:护卫是百户的下属,是锦衣卫的基层成员,执行巡逻和护卫任务。
除了以上层级外,还有其他中层和基层的锦衣卫官职,根据不同的任务和需要,官职可以有不同的变化和调整。
三、明朝锦衣卫官职的选拔和晋升明朝锦衣卫官员的选拔和晋升主要依靠皇帝和朝廷的认可和任命。
在选拔方面,首先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面试,以评估候选人的能力和忠诚度。
选拔出的官员被任命到不同的官职,根据表现和成就,可以晋升到更高级别的职位。
四、明朝锦衣卫官职的职责和任务明朝锦衣卫的职责和任务非常多样,涉及安全保卫、侦查情报、打击罪犯以及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皇帝和皇室成员的人身安全。
2. 审查官员和朝廷成员的身份和背景。
3. 监视和抵御外来入侵。
4. 侦查和打击敌对势力、政治阴谋和叛乱。
5. 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行为。
五、明朝锦衣卫官职的影响和衰落明朝锦衣卫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强大的机构,为朝廷和皇室提供了稳定和安全的保障。
明朝锦衣卫与东厂西厂的区分[研讨]
明朝锦衣卫与东厂西厂的区分一、锦衣卫按照时间顺序,先谈谈由朱元璋建立的锦衣卫。
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
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
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
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
这些人虽名位“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
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
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
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
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
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大家对这个名词一定很熟悉)。
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
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
锦衣卫历史知识
锦衣卫历史知识
锦衣卫,全称“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锦衣卫高级官员有三种服饰: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
由于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朝中的其他官员根本无法对他们干扰,因而使得锦衣卫可以处理牵扯朝廷官员的大案,并直接呈送皇帝。
所以,朝中官员多畏惧锦衣卫。
但是,锦衣卫的刑讯范围只针对官员士大夫,所以一般不会审讯以及捉拿普通百姓。
普通的百姓刑、民事案件只通过正常的司法进行处理。
洪武时期,因为锦衣卫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为,朱元璋下诏焚毁锦衣卫刑具,废除了他们的这项职能。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恢复了锦衣卫的所有权力,并有所加强。
他设置了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可以直接逮捕和拷问犯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司法机关无权过问。
明宪宗成化年间又增铸了北镇抚司印信,一切刑狱专呈皇帝,毋须通过指挥使转达,使锦衣卫北镇抚司成为皇帝直辖的司法机构,权力达到极致。
负责侦察、缉捕的锦衣卫官校称为“缇骑”。
由于权力缺乏限制,他们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
另外,锦衣卫拥有特权,无形中令他们可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屏障”保护,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不堪。
所以说,明之亡于厂卫,是间接引起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明代朝廷玺印研究
明代朝廷玺印研究张金梁(此文发表在<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五期)明代是封建社会后期的重要阶段,在各种制度上都有明显特点,那么作为明王朝形象和百官权力象征的官方玺印,自然也就体现着其深厚的朝代特色。
一、明代皇家宝玺、印信印信的使用先秦时已经非常普遍,尊卑印信皆可称之为玺。
古代天子、诸侯以玉圭、璧为信符,秦朝皇帝、皇后之印始称为玺,后代承之,玺之称谓遂为帝、后印信专称,常人不再使用。
唐武后时称玺为宝,寓有《诗经》“锡尔介圭,以做尔宝”之意,之后玺、宝之称并用。
“宝”为珍贵之物,称玺为宝已从原有的物理属性脱出,上升到伦理精神层面,内涵比璧更加丰富,身价更为高贵,所以唐后帝王多喜用之。
明代帝、后、太子、亲王之印皆称为宝,其他皇家眷属及朝廷百官之印信仍称为印,但其皆有严格的形制规定。
1、皇帝宝玺宝玺是皇帝权力的象征,天子形象的缩影,历代皇帝皆非常重视宝玺的制作及使用。
历史的看,各朝皇帝的玺宝之数不一。
《万历野获编》云:“秦天子六玺,唐时有八宝,宋尚循其制,至徽宗而加九,南渡至十一,皆非制也。
本朝初有十七宝,至世宗加制其七,今掌在符台者共二十四,盖金玉兼有之。
”[i]不难看出,明代皇帝宝玺有二十四枚,较前朝数量甚多。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于洪武元年制成宝玺。
《明史》载:“明初宝玺十七,其大者曰‘皇帝奉天之宝’,曰‘皇帝之宝’(如图一),曰‘皇帝行宝’,曰‘皇帝信宝’,曰‘天子之宝’,曰‘天子行宝’,曰‘天子信宝’,曰‘制诰之宝’,曰‘敕命之宝’,曰‘广运之宝’(如图二),曰‘皇帝尊亲之宝’(如图三),曰‘皇帝亲亲之宝’,曰‘敬天勤民之宝’;又有‘御前之宝’(如图四)、‘表章经史之宝’及‘钦文之玺’(如图五)、‘丹符出验四方’。
”[ii]这些玺宝用金、玉制成,《明史》载:洪武元年朝廷欲制宝玺之初,有贾人胡浮海,将其家传美玉献于朝廷。
其玉出于阗,那么洪武中所制的玉质御宝,必定有以此玉所造者,但不知是哪几颗。
【明朝历史】锦衣卫,东厂西厂锦衣卫,明朝朱元璋建立锦衣卫
【明朝历史】锦衣卫,东厂西厂锦衣卫,明朝朱元璋建立锦衣卫明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朱元璋废除仪鸾司,改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从的军事机构。
锦衣卫建立前的仪鸾司不过是替皇帝掌理仪仗的普通侍卫机构,改为锦衣卫后,权力大增。
除掌管侍卫职权外,还有巡察缉捕和审理诏狱的权力,实际上是明朝设立的特务组织。
锦衣卫属下的镇抚司承办由皇帝命令查办的案件,他们用刑极为残酷,痛楚往往十倍于官刑。
魏忠贤掌管锦衣卫时,又设断脊、堕指、刺心、“琵琶”等酷刑。
这种对犯人严刑逼供、非法凌虐的做法,导致民情激愤、怨声载道。
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不得不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废除了锦衣狱。
但到了明成祖时期,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司专门处理诏狱。
锦衣卫除拥有诸多特权外,还拥有大量田地,直到成化年间,他们的权势地位和有所削弱。
在明朝,锦衣卫三字可说是恐怖的代名词。
因为他们的存在,朝野人人自危,整个大明朝离心离德。
因此,有人认为,他们才是大明朝灭亡的元凶。
1382年5月29日(明讲武十五年四月十六日),朱元璋将仪鸾司废除,改立锦衣卫。
锦衣卫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皇帝的侍卫机构。
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四月,建明之初朱元璋设置拱卫司,统领校尉、隶属都督府,为皇帝侍从军事机构,后改拱卫司为拱卫指挥使司。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拱卫指挥使司又重新更名为亲军都尉府,别设仪鸾司归其统领。
后又将仪鸾司改为锦衣卫,下设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南北镇抚司镇抚、千户五职,皇帝任命自己心腹出任指挥使。
朱元璋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
锦衣卫的权利锦衣卫建立前的仪鸾司只是替皇帝管理仪仗的普通侍卫机构,改为锦衣卫后,权力增添了很多。
除拥有侍卫职权外,还有权巡察缉捕和审理诏狱。
锦衣卫属下的镇抚司承办由皇帝命令查办的案件。
北京新出土明锦衣卫北司建伏魔祠记碑考释
“ ”“ ” , 通 “ ”作 “ 命 ” 。 只 ;姓 字 疑 性 , 性 讲
则定 。 帝能助 人 壮 气 , 亦能发人 荩 心 , 勇者 遇
此段可作语译 为:关帝昔年驰驱疆场时 出身 草莽 , 依不 舍 于先 主刘 备 , 依 知其 事不 可 为而 强 为之 。 以精 忠贯 日, 以死 灰 复燃 炎 终 欲
■ -. 1毅
1 南
- R  ̄ z 1 IB '3 - q ,
建 借 密
磕 释
21. 0 21
囊 菱 茎
妻 藏签霉 委羹 妻裹 耪 薯霪霎 粪 耋 耋 零
耋 嚣黧 黧 要耩善 籍 爱
喜 饕 曩 篱 蒙 冀 餐 莩 孽 蓑 开 事论 其 萼 囊 墨 嚣 纂 慕 麓 撇人不 ,文
2 帝昔驰 驱草为之 。 以精 忠贯 E, 卒 l 残烬 复 炎 。 再造 西 其
了思慕 , 却不能在途歌巷语中普传信从。 只有 关帝 , 无论 是人 间 , 则 无论 是地 上 , 上可 至五 帝, 下可 到黎 庶 , 可至都 邑 , 可到僻 隅 , 大 小 他 们所 祀 奉 的 , 同样都 是关 帝爷 呀 ! 帝爷 几乎 关
把孔 氏传播 儒教 的铃 铎 , 家普 渡 的慈航 , 佛 道 家修 持 的玄 妙仙 功 , 全都 综合 在 了一 起 。 那真
蜀, 高汉季 , 功 奚待余言。 独计帝至今 日, 业已 千有 余 载 , 而精灵 不 泯 。若在人 左右 , 若在 人 心思 , 若在人梦寐 。则又非直姓宁寿 , 气骨馨 节烈 著也 。 碑 文 “ 姓 宁 寿 ” 的 “ ” 画 , 是 直 中 宁 缺 当
莲 奏 黧囊 篓 l 垂舞著藿奏 砉 毳 爨 萋 耋
明代朝廷玺印研究
明代朝廷玺印研究张金梁(此文发表在<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五期)明代是封建社会后期的重要阶段.在各种制度上都有明显特点.那么作为明王朝形象和百官权力象征的官方玺印.自然也就体现着其深厚的朝代特色。
一、明代皇家宝玺、印信印信的使用先秦时已经非常普遍.尊卑印信皆可称之为玺。
古代天子、诸侯以玉圭、璧为信符.秦朝皇帝、皇后之印始称为玺.后代承之.玺之称谓遂为帝、后印信专称.常人不再使用。
唐武后时称玺为宝.寓有《诗经》“锡尔介圭.以做尔宝”之意.之后玺、宝之称并用。
“宝”为珍贵之物.称玺为宝已从原有的物理属性脱出.上升到伦理精神层面.内涵比璧更加丰富.身价更为高贵.所以唐后帝王多喜用之。
明代帝、后、太子、亲王之印皆称为宝.其他皇家眷属及朝廷百官之印信仍称为印.但其皆有严格的形制规定。
1、皇帝宝玺宝玺是皇帝权力的象征.天子形象的缩影.历代皇帝皆非常重视宝玺的制作及使用。
历史的看.各朝皇帝的玺宝之数不一。
《万历野获编》云:“秦天子六玺.唐时有八宝.宋尚循其制.至徽宗而加九.南渡至十一.皆非制也。
本朝初有十七宝.至世宗加制其七.今掌在符台者共二十四.盖金玉兼有之。
”不难看出.明代皇帝宝玺有二十四枚.较前朝数量甚多。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于洪武元年制成宝玺。
《明史》载:“明初宝玺十七.其大者曰‘皇帝奉天之宝’.曰‘皇帝之宝’(如图一).曰‘皇帝行宝’.曰‘皇帝信宝’.曰‘天子之宝’.曰‘天子行宝’.曰‘天子信宝’.曰‘制诰之宝’.曰‘敕命之宝’.曰‘广运之宝’(如图二).曰‘皇帝尊亲之宝’(如图三).曰‘皇帝亲亲之宝’.曰‘敬天勤民之宝’;又有‘御前之宝’(如图四)、‘表章经史之宝’及‘钦文之玺’(如图五)、‘丹符出验四方’。
”这些玺宝用金、玉制成.《明史》载:洪武元年朝廷欲制宝玺之初.有贾人胡浮海.将其家传美玉献于朝廷。
其玉出于阗.那么洪武中所制的玉质御宝.必定有以此玉所造者.但不知是哪几颗。
明代锦衣卫用什么传递情报?宣纸上竟浮现出奇诡的图案!
明代锦衣卫用什么传递情报?宣纸上竟浮现出奇诡的图案!
中国古代有一种奇诡的笺纸,世人称之为夹刻笺。
夹刻笺的创制和明代庞大的特务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锦衣卫的特务头子掌握了夹刻笺的制作秘籍,并用之来传递日常情报。
那么夹刻笺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又是如何传递密报的呢?
看过《鹿鼎记》的人都知道,小贵子集齐了四十二章经后,发现了藏宝图的秘密。
剧情里的藏宝图是一张羊皮,被分别藏在每本经书的封皮里。
其实这种方法只是后人对前人的臆想,古人要是有个秘密不想让你知道,他的隐藏方式要复杂隐晦的多,以至于现代人看到夹刻笺这种东西,都觉不可思议。
左下角印:臣胡宝泉呈进
清吴三泰敬造刻画宣
夹刻笺的高妙之处在于只有背着强光,才能看到笺纸里透出来的图案。
如果仅仅只是拿在手里把玩,或者在烛火下阅读笺上的文字,这笺纸看起来不过就是普通的单色素笺,并无其他特别之处。
现存的
夹刻笺文物大多是清朝地方官员给朝廷的贡品,如嘉庆十年英和进贡的夹刻笺。
英和是乾隆五十八年的进士,官至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等。
看来清代的高级官员掌握了明代一些军机秘笺的制作方式。
清英和监制
说起来夹刻笺的制作也并不复杂,就是在两层宣纸中间,夹托一张阴刻的宣纸。
用夹刻方法制作而成的笺纸,一般表面不再绘制其他图案,至多是用洒金增加一些肌理效果。
清代后期,朝廷对于传送情报的需求不断减弱,夹刻笺也成了文人之间互相品赏的风雅之物。
刻假章的在哪里?看看战国以来的印玺,第15图锦衣卫的印章最寒碜
刻假章的在哪里?看看战国以来的印玺,第15图锦衣卫的印章最寒碜1、战国 (前475 - 前221年) “君之信玺”玉印,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现存最早的一枚印章2、战国,“牢羊司寇”铜印3 、秦 (前221 - 前206年)“公孙榖印”玉印4 、汉“皇后之玺”玉印,玉质白润,为正方形,螭虎纽,是一件目前所发现唯一的汉代帝后用印,是汉印中之珍宝。
5、汉代“淮阳王玺”玉印6 、汉代“滇王之印”金印。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汉武帝在滇国地区设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使其继续统领滇民。
金印的出土,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
7、汉代“宛朐侯埶”金印8、汉代“楚都尉印”龟钮银印9 、汉代“楚骑尉印”龟钮银印10、汉代“文阳丞印”铜印。
文阳即汶阳,汉县名,曾为楚国属县,归薛郡管辖,该印是楚国属县文阳县丞用的官印。
11、晋“亲晋胡王”青铜印,西晋初年,留在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部落分四次内附,被西晋政府安置在塞内陆区。
南迁的匈奴人保留了自己的部落组织。
匈奴最高首领号单于,下设左贤王、右贤王等。
此印章应是西晋政权颁发给这些匈奴王的。
12 、南北朝(420-589年)“扫寇将军章”银印13、宋 “河东南路兵马都总管印”青铜印。
14、元代龙纽玉押。
元押传世数量较多,质地除玉押外,还有象牙、木、铜、陶瓷、玛瑙和角等多种。
其中铜押传世数量最多,造型多样,内容也最丰富。
15、明锦衣卫木印,此印缩肩平纽,有部分裂纹。
印面篆刻“锦衣卫印”,背面刻“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
明初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分典刑狱,称三法司,让其互相制约,如遇重大要案由三法司会审结案。
这枚木印是三法司会同刻置的。
16、明“骁右营总兵关防”铜印。
这是张献忠大西政权在成都铸造颁发的军背铜印。
印面篆刻“骁右营总兵关防”,印背右侧阴刻楷书印名,左侧阴刻楷书“大顺二年五月口日礼部造”,左侧壁阴刻“大字九百五十三号”。
17、清“大清受命之宝”玉玺,为清初诸帝使用,是乾隆钦定“盛京十宝”之一18、清代“皇帝之宝”玉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锦衣卫印》
东漖中学初一(1)班刘泽容指导教师:区璇
作品介绍:锦衣卫是明代内廷侍卫侦察机关,始建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专门从事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是皇帝的侍卫与耳目与明王朝相伴始终。
明初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
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分典刑狱。
称三法司,让其互相制约,如遇重大要案由三法司会审结案。
这枚木印是三法司会同刻置的,缩肩平纽,有部分裂纹。
印面篆刻“锦衣卫印”,背面刻“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
学生以木为料刻之,大致相仿。
(附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