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8101edfaf1ffc4ffe47acd9.png)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1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是近代中国思想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而梁启超的思想在19世纪90年代初趋于成熟,梁启超通过其文章著述对这一时期思想气候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梁启超与中国思想史的过渡》一书中,作者将其作为探讨这一时期思想变化的切入点。
通过对梁启超的思想变化过程及相关事物的研究来研究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
在梁启超的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西方的冲击”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对此,作者特地提醒我们在强调外部影响的时候不能够忽视中国传统内涵。
虽然晚清不像思想鼎盛的南宋或晚明时代,但晚清传统领域里的思想仍然在继续发展。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从生活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的角度来思考其思想变化的内在动力。
对于19世纪末的学者们来说,儒家思想是一个巨大复杂、学派林立、彼此竞争的思想天地,所以对研究晚清思想的者来说,注意儒家传统的内部问题并探索其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努力设想自己处在儒家文学士的地位,弄清楚儒家思想作为富有活力的个人信仰在实践中向他们提出问题。
以历史的观点看待这些问题及其发展来理解晚清儒家思想内在的变化动力。
再根据传统固有的多样性和内在发展动力对西方的冲击作出回应,以理解中国对西方的回应。
作者认为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里,收改良运动的影响,思想变化的速度急剧加快,而这场运动巨大的思想意义却常被人们所忽视了。
关于思想背景,作者主要是从儒学的内在变化上来分析的。
在儒家思想的实践者眼里,儒家思想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哲学体系,或一种知识研究。
还有实用主义动机和作为一种人生信仰的本质。
学术研究从内部对儒家思想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对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的争议中,形成了各种流派的新儒学。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f0a158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b.png)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中国思想史》是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精辟的文笔、独到的见解,全面而深刻地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思想家的思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传统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首先,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做了清晰的梳理,使我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他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不同思想流派入手,系统地介绍了这些思想的渊源、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在他的介绍中,我对这些思想流派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明白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其次,钱穆先生在书中对一些重要的思想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使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对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使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他的介绍,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最后,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他的介绍,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传统美德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思想精深、见解独到的著作,它不仅使我对中国传统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也会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随笔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8a6cf12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b.png)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读书札记1.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概述自清朝末期以来,中国的学术界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学术研究逐渐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开始走向独立、自由的道路。
中国的学术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和重要的学术成果,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学术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经学、史学等学科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新兴学科也逐渐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学科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科体系。
中国的学术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陈嘉庚、钱穆等人的研究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学术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这一时期,学术研究不仅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为培养新一代的科技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学术界也在国际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展示了中国学者的风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术界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术研究逐步摆脱了过去的束缚,开始走向独立、自由的道路。
中国的学术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和重要的学术成果,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学术界也在国际上取得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为世界的科学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这本书通过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全面梳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学术界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中国学者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这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推进学术研究、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1 学术史的定义与意义学术史是一门关于某一时期特定学科领域内的思想、理论、方法及其发展的历史研究。
它不仅记录了过去,更是当下学术现状的映射和未来学术发展的参照。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作为对中国近代学术历程的全面梳理,其定义下的学术史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历史沿革的简单记录,更是思想演变、观念变革、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平台和载体。
《中国思想史学习有感2000字》
![《中国思想史学习有感2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387685b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f7.png)
《中国思想史》学习有感以前听到中国思想史的名字,大概率会一直以为思想史就是精英思想史,会一直对这些伟人产生既膜拜又自卑的情绪。
看到金观涛的思路,才发现自己也是思想的搬运工、实践者。
我们周身环绕在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里,不要气馁、不要焦虑,我们有的做的已经很好了。
再比如金观涛对王充、董仲舒的不同态度,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有些事情不是一定有一个明晰的界定的。
所以以后看待问题不要那么极端,不是非黑即白的,要试着接纳不同的想法,海纳百川以前我对中庸这个词是没什么好印象的,我一直以为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糟粕,它提倡我们保持平庸。
但通过思想史的学习我才真的理解了中庸思想真正的涵义。
中庸是融合兼并的意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引进道佛的思想为己所用,在融合和兼并的过程中获得新生。
这种思想也让我明白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存在中间状态。
作为一名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我们其实在与人合作甚至是欣赏他人作品时可以试着去寻找兼容的角度和方法,在遇到冲突时可以尝试用温和的态度解决问题,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己的目标。
当我们作为一个后来人回头来看待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时间的长河中思想和理论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周期的规律不断起伏的,有高峰,也有低谷。
中国自古以来就坚信:“盛极而衰”,告诉我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中国自古以来传递给我们的态度就是要戒骄戒躁,保持谦逊,学会低头。
历史发展的周期性也告诉我,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随时保持警惕,持续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这样才能让自己无论是处于上升期还是下滑期都能情绪稳定,持续向前。
1.连续性的眼光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发展,以及思想的变化,是一个彼此交织、互相影响的过程,因此学习思想史要用“连续”眼光,站在更高的时间尺度上,去观察“人”的故事。
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人对于“天”的观察和理解,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看法和做法,都是有“来龙去脉”的,理解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和观点碰撞,理解当时人的困境和抉择,将帮助我们去用更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去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7833ea6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3.png)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读完后,我们知道曹先生是把国学看成中国学术思想史的。
那么,来看看店铺精心为你整理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希望你喜欢。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篇一回到要介绍的曹聚仁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第一篇他讲出了他写这本小书的缘由,是因病住院一个护士姑娘问起他关于国学的事情引起他的感慨。
曹先生是以反对读经的观点来写关于国学的文字的。
以下摘自曹聚仁的随笔:“…'国学',乃是外来语,并非国产。
日本人原有'支那学'、'汉学'这样的名词,因此,十九世纪后期,留学日本归来的学人,译之为'国学',也就是'中国学术'之意……““一方面,’国学‘、’汉学‘、’中学‘这一类名词,有着和’西学‘对抗的意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是物质文明,中学是精神文明‘,都有着阿Q型的夸大狂心理作用。
清末维新志士们,有过这样的话:‘这国故的臭东西,他本同小老婆吸鸦片相依为命。
老老婆、吸鸦片,又同升官发财相依为命。
国学大盛,政治无不腐败。
’有人嘲笑国粹派的复古头脑:‘倘真正是国粹,何必急急去保?’都是一阵见血的讽语。
如今是要‘破旧立新’,‘古为今用’,当然不会让年青的一代埋葬到古人的尸骨中去;叫中学生读《国学概论》的开倒车观点,不该再保存着了。
因此,我在医院里,便立下心愿,要写一部教育海外文史老师的书,要他们明白‘国学’究竟是什么?“可见国学这个词本身生造出来的,很难有准确的定义,泛指是以先秦诸子的学说为核心,包括中国历朝的各种文化。
正是由于其概念不清晰,一般人就把所有传统的东西都当成国学去崇拜。
国学仅仅作为古代史或古代思想史,应当用科学考证的方法去研究整理,真切的了解哪些经书说什么事情,了解了古代人类在想什么。
但认为里面有什么所谓“微言大义”什么“治国真理”就显得十分糊涂了。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篇二读书皆曰利,恐书无益空耗时光,实在不是读书的心境。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121965770bf78a652954d1.png)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康有为出生于一个新儒学家庭。
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
他在1891年所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1897年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动摇了中国学者和士绅的思想基础,它们所造成的思想反响分别被比作一场飓风和火山喷发,读后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康有为认为真正的汉学应该在西汉占支配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中寻找。
他为今文经学派辩护,反对古文经学派。
试图摧毁那些作为经验主义研究学派依据古文经学的阵地,从而确立今文经学为孔子教义的真正宝库。
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理想为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倾向制度改良而非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
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圣明的政治家和制度革新者,宣称经世理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世理想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改革。
与19世纪的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一样,康有为把富强理想作为中国目前历史阶段的首要政治目标。
不同的是,康有为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设计了全面和大胆的改革方案,梁启超指出为什么仁的概念成了康氏人生观的核心。
认为新儒学氏康有为的仁有机思想的一个基本来源。
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
梁启超亦受其极大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在改良和革命之间犹豫。
他曾倾向于与孙中山的革命派合作,但最终因各种原因终告失败。
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日本思想和西方思想,这在梁启超许多实际考虑的层面上发挥了作用。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19世纪90年代最初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
在这一过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同时将这一传统固有的关切转变为以他著名的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其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48b42d5910ef12d2af9e730.png)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一)散章静嘉张读书笔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者梁启超,又任公,斋于饮冰室。
由文首作者解释,这是一部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的讲义。
上追晚明,即清代学术的先河,下至民国十年,晚清学术之末,终始之间约三百年,故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说起来任公个人著作我之前读的不多,倒是在他列的国学入门书单指引下读过几本书。
但这样一个在近代有重要地位的大学问家,不论因为学术影响或者政治原因及其他,我们大多在心里对他有些印象。
学生梁实秋为任公写过一篇流传颇广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说任公上台讲课前第一句话是”启超是没有什么学问的”,说完眼睛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真是谦逊而又自负的话。
先生他博学强记,讲课旁征博引能大段地背书,有时候卡住停下来用手指敲打着自己的秃头,学生们都紧张地屏息,直到他随后又流利地背诵起来。
更有趣的是,任公讲演到兴致高潮,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讲到《桃花扇》的”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任公当一众学生涕泪交错不能自己,学生们也被引入情境,心有所悟。
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任公在涕泪中又大笑了。
我看到有学者讨论治学境界说过一段话,其大意为如果忽略体认自得的实践而空谈理论,那就无法掌握学问的真谛,而就学术实践而言,如果只是研究阐明,不能用切至的功夫去体认终究无法得起真髓。
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才能有所得失,不作隔阂之论。
我想梁任公定是有足够的学问境界,怀陈寅恪所言”同情之了解”,才有如此动人的魅力。
所谓二流的学者看能力,一流的学者看胸怀,大致如此。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起首一节为《反动与先驱》先由明代阳明学末流讲起,王学自形成起一代代支流颇多影响甚大,从学术发展规律上来说每一学问发展缘起都有其生气勃发开阔明朗的时候,而后学问思想形成稳定便趋于陈腐衰微。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dc7df2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87.png)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篇1中国思想史是一门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影响的学科。
这本书是中国思想史的经典之作,作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
本书以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时期一直到近代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思想史的独特魅力。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其中,我特别关注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作者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揭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除此之外,我还关注了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揭示了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佛教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总之,这本书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中国思想史著作。
它不仅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同时也指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思想史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篇2《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背景介绍:《中国思想史》是由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所著,这本书不仅全面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提出了很多独特的历史观点。
这本书以思想为线索,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上的各个思想流派,揭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深入分析:在《中国思想史》中,陈寅恪通过对各个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例如,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思想主张和政治实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e5eea74f01dc281e53af0a8.png)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和外来文明的融合及碰撞——读中国思想史有感在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一书中,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
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
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
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
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
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
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
(一)佛教征服中国?大概在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一开始在人们心目中只是类似于道教的一种宗教,佛教的故事、仪式以及观念主要是通过一些很世俗的方式在下层人民当中渗透,其之所以能够在民众中迅速流传是因为他们信仰背后隐含的对现实生活、自身命运、家庭前程的关心,促使他们通过遵循佛教的道德与伦理规范来为自己和家人甚至是国家祈福。
到了四世纪初,佛教开始进入上层社会,虽然看上去是佛教征服中国,但实际上是由于佛教教义理论的传播使得老庄思想中某些精神凸显,而经过提炼的老庄玄学初步具备了一种形而上的哲理系统,它的内容最接近佛教所以成了最初理解佛教的语境。
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使佛教在不断翻译解释中加入了中国的玄思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fd487a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87.png)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思想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哲学、宗教、文学等领域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思想的发展历程,还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对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著作值得关注。
在中国的思想史研究中,儒家思想是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道德、伦理、礼仪等方面。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者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其中,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思想等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道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流派。
道家思想强调个人内心、自由、无为而治等方面,认为自然是最重要的,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老子、庄子等。
墨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又一重要流派。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尚贤等方面,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平等、互爱、互助。
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墨子、孟子等。
佛教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又一重要流派。
佛教思想强调“四谛”、“八正道”等方面,认为人生苦难,应该通过修行来解脱。
佛教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释迦牟尼、达摩等。
除了以上几个重要的流派之外,中国思想史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学派和思想,如法家思想、名家思想等。
这些学派和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2____题目:____《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与思考____摘要:____这篇读书笔记是对《中国思想史》一书的思考和总结,涵盖了该书的主题、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我对这些内容的个人解读和评价。
____第一章:先秦时期____在第一章中,我们首先回顾了先秦时期中国的思想背景。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观念,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创始人。
我特别被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所吸引。
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孔子的“仁义礼智”深深影响了我对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fdb1840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4.png)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中国思想史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历史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整理,细致地剖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形成及其对后世影响的研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学术著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古代思想的丰富多样性和深邃哲学性。
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到老子的道家思想,从墨子的墨家思想到荀子的法家思想,这些思想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诞生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这些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也感受到中国古代思想的不足之处。
尽管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需求,并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它们在某些方面也缺乏实用性和科学性。
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往往过于注重对个体的约束和对传统权威的尊崇,忽略了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古代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使中国社会陷入了长期的落后状态。
此外,我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我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转变。
这种动荡和转变既源于外部的侵略和战乱,也与内部的社会矛盾和思想冲突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思想的碰撞和融合,也有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还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中国古代思想强调的礼教、仁爱、中庸等价值观念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这种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性格和社会风貌,为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读完中国思想史这本书,我对中国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影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整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的思考,揭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转)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转)](https://img.taocdn.com/s3/m/21f1661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8.png)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转)思想无非就是看法和认识。
思想的产生不外乎困惑与辩驳两个方面,一是遇到疑问,产生困惑,便有了思想,所谓遇事有疑则思,思而有所得,则为思想。
二是对别人的观点不赞同,回过头来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有观点,有支撑,亦可以成为思想。
思想的特点首先就是针对性,没有凭空产生的思想,要么针对事,要么针对别人的观点,两者必择其一。
二是承续性,社会发展有延续,有继承,环环相扣,决不可能跳跃。
三是开创性,思想不仅要承上,更要启下,领导一时代向前发展,绝不是简单地堆砌和整理。
(自序)真理,一位超越而外在,绝对而自存,一为内在于人生,而为人生中之普遍与共同的。
探讨真理则成为思想,西方思想,大体上可分为宗教、科学、哲学。
宗教与科学是外在的,而哲学则导源于宗教,或依傍于科学,主理性,主经验。
宗教所信仰属宇宙观,而宗教信仰本身则属于人生界,是一种人文心理。
科学真理包括不尽人生真理。
故钱穆以体用二字来套宗教与科学。
哲学本意为爱智,则与儒家之仁智兼尽有别。
综合西方宗教、科学、哲学三大思想,仍不能得人类所探求之真理大全。
中国思想是主就人生内在之普遍共同部分之真理而推扩融通及于宇宙界自然界。
追求自然真理与人文真理的汇通合一。
情感与理智的平等重视。
即人情、物理、天心常求能一以贯之,成为三位一体。
中国人以自我为中心,非是个人主义,而是以我为中,推己及人,其过程则为道。
一、思想和思想史二、中国思想史三、春秋时代四、子产“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魄是生理,魂是心理。
“天道远,人道迩”。
五、叔孙豹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
六、孔子孔子重“仁”。
要自尽我心,自竭我情,求仁得仁,当下圆满。
七、战国时代八、墨子孔子从人生界立论,墨子从宇宙界立论,墨子节葬思想终归为人所用。
九、杨朱十、孟子性善论十一、庄子有限的知与无限的不知。
死生与物我,智识上此时空之两大限界,庄子归纳称之曰“彼是”。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121965770bf78a652954d1.png)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康有为出生于一个新儒学家庭。
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
他在1891年所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1897年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动摇了中国学者和士绅的思想基础,它们所造成的思想反响分别被比作一场飓风和火山喷发,读后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康有为认为真正的汉学应该在西汉占支配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中寻找。
他为今文经学派辩护,反对古文经学派。
试图摧毁那些作为经验主义研究学派依据古文经学的阵地,从而确立今文经学为孔子教义的真正宝库。
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理想为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倾向制度改良而非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
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圣明的政治家和制度革新者,宣称经世理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世理想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改革。
与19世纪的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一样,康有为把富强理想作为中国目前历史阶段的首要政治目标。
不同的是,康有为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设计了全面和大胆的改革方案,梁启超指出为什么仁的概念成了康氏人生观的核心。
认为新儒学氏康有为的仁有机思想的一个基本来源。
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
梁启超亦受其极大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在改良和革命之间犹豫。
他曾倾向于与孙中山的革命派合作,但最终因各种原因终告失败。
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日本思想和西方思想,这在梁启超许多实际考虑的层面上发挥了作用。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19世纪90年代最初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
在这一过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同时将这一传统固有的关切转变为以他著名的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其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1000字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300e2055c77da26924c5b0b1.png)
读完第一卷的感受:对于我启发最大的应当是精英思想和一般思想的论述,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有一部分也是与此相关(虽然是清代),5月答辩时,我说道:“学术史的发展固然由大儒们创立、推动......为后世学者推崇、敬仰,但是他们那些不出名的学生,身为地方士绅,却也在为传播吾师之学做着自己的贡献。
他们也被裹挟于清初“由文趋质”的过程,是学术流变大背景下的小缩影.....”之后计划的硕论部分也与精英士人与地方普通士人的思想互动关系有关,不过因为最近太懒不想写研究计划书(日常反思自己的“无为”)(这一段话写于上周,与后文可能有所脱节)正文开始:读完整本书以后的感受:可能是二位都出身于中文系的缘故,感觉葛兆光与赵园二人在描述思想流变、现象时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必须称赞二人的文笔),但若是概括思想概念(尤其是宋明理学和佛学中的一些概念),我是觉得不如张岂之的那本教科书,不过葛兆光在导论中已言他并不希望模仿传统精英思想史的叙述方式,希望去关注整体的思想史发展,这种处理方式固然打破了传统思想史研究的桎梏,但我觉得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以研习经典思想史写法为先较为妥当。
关于中众多对其“虎头蛇尾”的评价,我感觉有失偏颇。
三代秦汉时代,思想史文献本就缺乏,葛征引了大量新史料,所以未显得累赘。
第二卷进入近世思想史后,由于近世的文献众多,若按照传统的“精英思想史”叙述,本就会内容庞杂,葛在导论中已论他希望开拓思想史的新写法,关注到“思想大背景”的流变,而非局限于传统“精英思想史”论述,为了保证书不止于过分庞大,对于概念性的内容,以及近世思想史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并不会过分关注。
与此同时,他又引了好多新史料(比如宋代的洛阳,以及清代的地图、西学等),如此谋篇布局之下,就显得传统文献史料太少了,也无怪乎有人会言“虎头蛇尾”,材料征引过多等等评论。
这也是我在上文所言,此书的思想流变、想象描写优于思想史经典概念的概括。
我倒是觉得这种处理开启了思想史书写的新趋势,如果追求经典概念,那么去读张岂之的《中国思想史》就好了,此书我认为是优秀的教科书,但张先生的书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桎梏,不能为如今大多数的初学者接受。
中国学术思想变化总结
![中国学术思想变化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42f8ec0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5.png)
中国学术思想变化总结中国学术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古代中国的传统思想到现代中国的科学哲学,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学术界对于知识和思维方式的深度反思和变革。
本文将从古代思想、近代改革、现代化进程和当代学术思潮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变化进行总结。
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人伦道德和治国理政。
儒家追求“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与和睦,倡导推崇圣贤和礼制,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
此外,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追求“无为而治”,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
然而,传统中国学术思想对于科学与知识的发展相对保守,崇尚传统并限制了学术思考的多元性。
近代改革时期的学术思想变化主要是在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改革。
中国学者开始学习西方科学和哲学思想,并将其融入到中国的学术传统中。
他们试图通过接纳外来的知识以及对传统思想的反思,推动思维方式和学科体系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一些新的学派和思潮如“求实学派”、“新文化运动”等兴起,倡导实证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
这种思潮变化对于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学术思想的变革提供了有利的社会背景和条件。
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于科学技术和知识的需求逐渐增长,并对学术思想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学者开始更加重视科学研究和创新,尝试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发展的学术思维方式。
这一时期,中国的学术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学科门类的丰富和多元化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代中国的学术思潮变化多样丰富,表现出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特点。
一方面,中国学者进一步融入国际学术界,借鉴和吸收国际学术思想成果,拓展了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另一方面,中国学者也在探索自身的学术特点和优势,注重研究中国特色的学术问题,并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学术思潮和主张。
例如,传统文化研究、中国价值观研究、中国人文主义等学术思潮的兴起,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国思想史自序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自序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b6cf71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a.png)
中国思想史自序读后感钱穆在《中国思想史》中比较中西思想的异同:西方思想大体分为三系,一宗教,二科学,三哲学。
宗教与科学虽然对立,然而两者所求的真理都是独立于人生的,即所谓“向外觅理”。
西方哲学要么源于宗教,主理性;要么依傍科学,主经验;还是向外觅理。
中国思想则不同,其认为“真理即内在于人生界之本身”,可谓之“向内觅理”。
所以中国的宗教、科学、哲学都不发达。
然而西方思想过于偏重自然(理智)而轻人文(情感),所以还需中国思想来补全。
西方思想是先知天,后知物,而后方知人;中国思想正相反,是先知人,而后把人性推及于物,再推及于天。
西方思想是把人从天地万物中抽离出来,在对立的方向观照;而中国思想是把人包裹在天地万物之中,从中心点环视。
于是西方思想中充满各种对立(宗教与科学,唯心与唯物,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而在中国思想中,天与人可交流可合一,未有严格之划分与冲突。
中国思想中有近于西方宗教者如墨子的“天志”,然而反对者论其不近人情。
中国思想中有近于西方科学的庄老之“道”,然而反对者论其“知有天不知有人”。
中国思想中有近于西方逻辑哲学的名家惠施,然而反对者论其“足以服人之口,不足以服人之心”。
由此可见,中国思想的主流实为“人生哲学”。
钱穆在《中国思想史》里论述春秋时代的思想:在孔子稍前,有郑国的子产和鲁国的叔孙豹。
子产认为人先有肉体后有灵魂,人死后灵魂也会消散。
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思想。
所以子产把人的生前死后的问题看得轻,而看重人生实际过程中的问题,即所谓“天道远,人道迩”。
而叔孙豹认为人生的三不朽为立德、立功、立言,而不是“灵魂不灭”。
按西方宗教思想人应该活在上帝心里,而中国思想却认为人应该活在后人心里。
以上就是产生孔子思想的时代背景。
孔子最重要的思想是“仁”。
仁即爱人之心,乃人类所固有,所同有,失此心则为禽兽。
仁是人人可以达到的,是一种内在的必然,然而其又受制于外在的偶然,即所谓“命”。
孔子把“命”来阐述宇宙界,把“仁”来安定人生界。
《汉宋相假:中国学术思想史论集》读书笔记模板
![《汉宋相假:中国学术思想史论集》读书笔记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2e1fc4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0.png)
(一)孔子的鞋 (二)沈曾植《月爱老人客话》 (三)王葆心之死 (四)孙中山名言“文明之苦痛”出处 (五)黄侃年谱缺失的一页 (六)陈寅恪佚诗一首 (七)《陈寅恪集》疏误拾遗 (八)缪天绶何许人也? (九)钱穆早年的几篇佚文
精彩摘录
这是《汉宋相假:中国学术思想史论集》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读书笔记
她的真诚、善良、热情与智慧,是我在学术道路上前行力量的源泉……。
目录分析
1
内容简介
汉代经学师法 2
与家法问题探 微
3 杨慈湖与南宋
后期的儒学格 局
4பைடு நூலகம்
“心之精神是 谓圣”:杨慈
湖心学宗旨疏
解
5 论宋儒杨慈湖
与道家思想之 关系
宋儒杨慈湖著述考录
宋儒杨慈湖诗文佚作 辑考
论清代四川的学风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 年学术史》成书问题 辨析
汉宋相假:中国学术思想史论集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国学术 思想史
学术
问题
传统
师法
中国
书目
汉
研究
现代 杨慈湖
结语
宋相假
家法
学术
儒学
宋儒
关系
精神
内容摘要
本书为论文集,主要是作者关于汉代经学,宋代儒学,及清代以降至于现代中国学术史、思想史重要问题研 究论著的选集。就研究内容与方法来说,涵括汉学与宋学两种传统学术形态,二者间既有明显的差异与界限,又 是互相凭藉、左右取资的关系。
一文献原始 二 “精神”解 三 “圣”字解 四 “精神”与“良知”
史学思想以《随笔》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为中心
![史学思想以《随笔》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58d2605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3.png)
史学思想以《随笔》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为中心一、内容概括本文以《随笔》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为中心,对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深入探讨。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起源,从孔子的“春秋笔法”到司马迁的“史家之绝唱”,阐述了史学在古代中国的重要地位。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学家们在史学思想上的贡献,如王充的“六经皆史”、刘义庆的“史为鉴”等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此外文章还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批评,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著作以及这些批评对当时史学发展的作用。
文章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思想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指出这一时期的史学思想为后世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然而对于这一时期的史学思想,尤其是以《随笔》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史学思想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与其他时期的史学思想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然而正是这种个性色彩使得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从研究背景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剧烈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众多,且关系错综复杂,给历史学家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使得文人学者们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
因此研究魏晋南北朝史,不仅可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还可以探讨这一时期的历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其次从研究意义来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史学思想是对前代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史学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中国古今代思想史
![中国古今代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1aef0fe40975f46527d3e186.png)
孔子的处事之道学了中国古今代思想史,感受最深的是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的思想,在那个古老的时代,思想居然这样百花齐放,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当时有多么昌盛,当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更是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以至于后来的许多学堂、学院都在正堂挂孔子像,都以学习儒家思想为主流。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知识爆炸的时代,当我们走进孔子的思想,我们静静的聆听来自那个年代的声音,我们会发现,我们今天遇到的好多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给我们做出了回答,所以,孔子思想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北京示范大学教授于丹,就把孔子的《论语》用自己语言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与工作问题,给在重压中的人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今天就谈一谈孔子《论语》的处事之道。
孔老夫子说:过尤不及。
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
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呢?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种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
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
《论语》不是扳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一些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
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
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
其实有很多事情应当是有尺度的。
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
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有一个人说:或曰,以德抱怨何如?以德抱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有这样的人,说你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人那么好。
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赞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一篇:读《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一点感想】第八部分第一节“皖学”引用戴震的话:“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弊,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
有名之见,其弊二:非掊击前人以自表暴,即依傍昔贤以附骥尾。
……私智穿凿者,或非尽掊击以自表暴,积非成是而无从知,先入为主而惑以终身,或非尽依傍以附骥尾,无鄙陋之心而失与之等。
”几句话直指很多“学人”的软肋,“掊击前人”者比比皆是,歪批、胡批现在已经不再仅仅是相声里的包袱,而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社会现象了,某些畅销书、某些博客,充斥的都是这种东西。
而“附骥尾”的倒是不多,于丹大概可以算作其中的佼佼者,昨天和夏末他们几个喝酒的时候,臧否的现在有名的“电视学人”和“网络学人”也都跳不出这两类。
而且戴东原更道出了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一时之名”和“后世之名”,即使不能留名后世,也要在当时喧嚣一番,混个热闹。
第九部分第六节“扬学六谈”中引用焦偱的话:“人各一性,不可强人以同于己,不可强己以同于人,有所同必有所不同,此同也而实异也,故君子不同也。
”为可叹息者,似乎很少有人能懂得这个道理,总是自以为是,总想改造别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以期和自己一致。
而且是关系愈好,则改造的力度愈大,所谓“爱之深则责之切”。
为不幸者,我恰恰是当下价值观中的一个另类,大发慈悲妄想改造我的人也特别的多,或直斥,或婉劝,希望我可以幡然悔悟,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不过我想,我大概是很难改变了。
第十二部分第四节“试帖诗及其他”里引王阳明的话:“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敢入,视师长如仇寇而不欲见。
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
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曹聚仁问:“两千年的书塾教育,糟不可言,可是今日的学校教育又如何呢?”根据我的切身经历,其实也是如此,不过是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罢了。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二篇:读《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一点感想】其实这本书现在只看了大概十分之一,但还是忍不住想上来先白活儿两句。
这本书是前两天刚借的,和安徽教育出版社编辑的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一)一起。
钱穆的作品集我更喜欢三联那一套,只是我们学校图书馆三联那套散放在各处,不好找。
看这本《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有一种找到了指路明灯的感觉,以前所谓的好古完全是瞎摸,其实一直在槛外,透过栅栏窥见了内里一丁点的美景,却不得其门而入,徘徊于这奇美花园的外围,东面窥探一下,西边张望一下。
却不能身处其中去领略、观赏、参悟。
得到了这本书就仿佛是找到了一张导游图,告诉我要看什么就有从某一门进,沿某条路可以走到哪里,而走另一条路又可以去到哪里。
同时它还是一条通幽的曲径,通过它可以把我导向一个名叫曹聚仁的园子,那里有他构筑的园林草木,可以一窥先贤的风神。
第一部分第二节有句话对我颇有振聋发聩之功效:“连古代文学的音训都不懂,还谈什么保存国粹,读什么经典!”上学期买了本《周易集解纂疏》,据说这已经是易学的入门书了,收集了各家的解,又加上了李道平自己的疏,可是我看起来依然十分的吃力,都是囫囵吞枣的连蒙带猜,稍一溜号那一大段就要返回去重看,根本不记得自己刚刚看的是什么了。
到现在可能有半年多了,才看到第二卷,“小畜”尚未看完,主要问题就是经常会有不懂的字、词出现,摸不清头脑。
第一部分第九节《也谈“三字经”》里提到:“我觉得《三字经》之代表儒家思想,正如《惜时贤文》代表道家思想。
《三字经》把社会人生的积极意义说了,所以认为“勤有功”、“嬉无益”。
《惜时贤文》却淡淡地在我们耳边说:“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呢!”我是第一次听说《惜时贤文》这本书,一直觉得我的思想大概和道家更接近,就连慕古也更多的是抱着一种“嬉”的心态,只是想去领略前人的思想,求得心灵的愉悦,并未想要拿它去经世致用。
一直想找本书认真研习一下道家学说,依然是不得其门而入。
《庄子》太过深奥,语句也不大好理解,大一时就买过一本,到现在内七篇还没有读完。
去过几次白云观,那的书又总觉得太浅显了些,我想学的是那淡雅的境界,向善的心我早就已经有了。
这次终于找到可以入门的了,不知道这本随笔的后面是否介绍了登堂入室的书。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三篇:读《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一点感想】已经读完四部分了,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类似于前言的存在,第二部分基本上是对儒家起源的辨析,第三部分讲的是汉代的学术,第四部分是诸子百家,看完了第四部分对一些较著名的学派有了个笼统的认识,基本上知道了各家的主旨是什么。
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作者曹聚仁受道家影响较深,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我对这本书倍感亲切的原因之一吧。
其实以前对佛、道的分野并不是很清楚,模棱两可的,觉得两家的区别不大,直到读了张中行的《禅外说禅》才知道佛、道的主要区别在于对“苦”、“欲”的不同态度,“儒家是以礼节之,道家是安之若素,佛家宁愿彻底,灭。
”儒家走的是“勤勉的路”,“既然有欲,就当想办法使欲得到满足。
”道家走的是“倦怠的路”,“安时而处顺,就是一切都无所谓。
这一切包括己身的苦乐和社会的治乱。
因为无所谓,所以立身,是不干事,宁可以曳尾于涂中,以不才终其天年。
”“心内则淡泊,心外则隐居,几乎支配两千年来的许多所谓雅士。
”佛家则是“以逆为顺”,“实质不过是清除一切常人的欲而已。
”所以觉得我的思想和道家更接近,只是尚未达到那“无所谓”的境界,还是有时候会为物役、为物恼。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第二部分第三节“春秋—战国”里引用姚鼐的话:“诸君皆欲读人间未见书,某则愿读人间常见书耳。
”一句话就指出了我读书的症结所在。
我以前看书也是求新、求异,总想看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现在看来是太幼稚、太偏激了,还是应该先读“人间常见书”的,一贯剑走偏锋大概会陷入偏执的泥淖不能自拔吧。
就像曹聚仁评李宗吾的《厚黑学》一样,“爱用奇兵,专作翻案文章,像是大翻筋斗,其实离不了如来佛的手掌;倒替“日光之下并无新事”那句下了注解……看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做一个开天辟地的大好汉,毕竟落到夹缝中去,进退两难。
”《厚黑学》我并未读过,那著名的厚黑理论我还是听过的,对照这个理论,想来曹先生的话是不错的。
第三部分第四节“魏晋玄学”中曹先生引用班固《儒林传》的赞:“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曹先生是从“利禄”角度发阐这段话的。
可是我却想说说书籍、大师这件事。
我们这个时代相对于东汉,大师、著作不知道翻了多少倍,那时候说“汗牛充栋”,现在把牛累死也搬不完了。
而所谓大师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大师呢?郭德纲曾经说过:“不是所有知识都能印成书,印成书的不一定都是好知识。
”每年大量出版的图书到底有几本值得看一下呢,我觉得没几本的。
启功曾有一联云“读日无多慎买书”,庄子也曾经说过“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实在是不能把生命都让这些烂书浪费了。
曹先生在书中曾提到:“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约七千字,和郭沫若二十四万字的《古史研究》,不相上下。
”那么那些尚远远不及郭沫若的所谓专家、学者、大师们呢?“《庄子·逍遥游》中鲲鹏蜩鸠之辩,晋郭象《注》云:‘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
……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
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抄这段只是觉得我一直想说却表达不出来的话这里说的很明白了,我也添不上枝、加不上叶了。
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随笔【第四篇:读曹聚仁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我只是听过曹先生,可是没有读过他的书。
去年游玩天津,和十几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畅聊,他建议我读读曹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他是喜欢读书的人,可以说是书痴。
他茕茕一人在车站送我,我的思绪翻滚不已。
人生在世,转瞬即逝,悲伤不已。
我买了曹先生的书《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三联出版社2012年版的精装本,49元。
日夜阅读,反复阅读。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467页,浓缩了丰富的精华。
这完全可以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相媲美。
可以说一字千金。
没有废话,没有假话,没有空话。
文风活泼犀利,语言蕴藉风流。
完全可以和明清士大夫笔记等量齐观,而没有酸腐气。
呜呼,先生可以不朽!拳拳之心,令人呜咽。
特别是今日所谓要人读经的所谓国学家,恐怕也没有读过先生的书,不也令人扼腕叹息!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五篇:《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一本了解中国学术史的通俗读物】真是物极必反,五四新文化运动把传统批得体无完肤,声名狼藉,文革更是从书籍到人物进行彻底扫荡。
但现在似乎又要矫枉过正,固然有一帮人在贩卖后学,但鼓吹国学的声音也不小。
从死去的钱穆,熊十力,冯友兰到活着的杜维明,余英时,陈来,风光得不得了,当然儒学并不完全代表国学,但应该说儒学是国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难道说当年的五四先贤如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人都错了么?当年的是是非非之争已经成了过眼云烟,我看了几本古书之后是坚决站在了反传统的立场,因为我确实感到了鲁迅所说的那是死人的文字死人的学问。
看这些书总的来说要忍受非人的折磨,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的古书都是如此。
但正如李泽厚所置疑的,从政治建设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来讲,老内圣如何开出新外王?从人格塑造的角度来讲,最好的结果是造成无用而痛苦的好人,而坏的结果是造成大量的伪君子!从学术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僵化烦琐缺乏创新的考据之学还是迂腐的义理之学都无助于中国学术的创造性转化。
从应对中国还是世界的现代化的危机来说,无论是天人合一也好,与天地参也好,还是恕道中庸也好,都似乎是语言层面的快感,鲜有进取性和实在的功效。
但既然古书看得不多,也就没有多少发言权,只是觉得在今天鼓吹国学实在是某些东西借尸还魂之举。
但怎么办呢?讲读古书谁又是这帮国学大师的对手?而人文学科很多时候又是读书多就的确拥有话语霸权,有时候一句话:“你看过吗?”就可以让你无话可说。
但我无力驳斥这些招摇撞骗之徒和遗老遗少,不等于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昨天下午踢了一下午的足球,看完中卡之战回到家已经十点多了,真的很累,想看一点轻松的书,于是顺手拿起曹聚仁写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说实话,我并不偏爱他的书,因为他的《鲁迅评传》给我的感觉并不好,尽管我的一个朋友很推崇他这本书,认为他的这本评传和李长之的《鲁迅批判》是到现在为止写鲁迅最好的两本书,但我觉得他与鲁迅距离太大,更重要的是人的个性本身的差异使他不能接近鲁迅,从而有很多的误读。
但这本书我觉得确实不错,当然,在这本书里面他自己声称述而不作,立场跟鲁迅等人很接近,也是看年轻人少或者不看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