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知识分享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知识讲解
2006/04
35
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 唯物主义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 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虽有意 识作指导,但仍然属于物质性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恩格 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
2006/04
33
常荒诞的事情。” 所谓时间,即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即物质运 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 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 绝对的,其具体特性则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 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 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9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 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 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 质是意识的产物。
2006/04
10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 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006/04
16
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无意识的自然界发展出人的意识,经历 了三个阶段:
一是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 的刺激感应性;
二是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 和心理;
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辩证关系原理懂的体会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错误。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遭。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成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时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性去改造世界。
在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时,要注意一下三点: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我们必须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不能说太阳从西方升起,或者苹果不会落地,因为这些都是我们认定的真理,如果我们违背这些,将会被人说是疯子。
因此,我们做一切事的前提是要从实际出发,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
2.人的主观能动行要通过实践来发挥作用。
“实践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途径”,人类社会的进步来源于人类的不断地实践,入关没有实践,所有的幻想只会是水中的月亮。
我们不可能在空中建一座房子,因为没有地基,而发挥能动性的“地基”则是实践,只有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我们才能不断地来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作用。
3.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材料,就是有再好的设计也是无济于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一件事,我们要做好预先准备,找到用来实现我们目标的“原材料”和“手段”,只有在这前提下,我们才能继续我们的实现目的。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武器。
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形成形而上学。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表现为“宿命论”观点。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一、概念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意义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客观实体固有规律性与主观主动性来改变客观现实的关系,是认识论的核心问题。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都在寻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真理关系。
古代智者认为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宇宙存在的两个基本根据。
相反,一些现代哲学家认为,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相互依存的,而非绝对的对立关系。
以下将讨论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
首先,客观规律性是指外界客观存在物的固有规律,始终存在并不变。
它是由客观存在物的性质和内在联系决定的本质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物的内因定律。
客观规律性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规律性,使客观存在物和存在关系有序运行。
客观规律性的存在给主观的发挥提供了基本的参考依据。
其次,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人的理性行动,即人利用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知识和技术,以及由此引发的行为来改变客观现实,从而达到自身的目的。
人的行动是以具有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的理性行动,而非单纯的主观意志。
主观能动性的实质是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理智结合起来,有效地利用客观规律性和个体发挥来改变客观现实,从而达到自身目标。
最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法的关系。
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互为条件,没有一个是绝对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
因此,要更好地理解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必须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理解,即从两者之间的联系、抵消和变换的关系来推进客观现实的发展。
总之,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辩证法的表现形式。
客观规律性定义了客观存在物的固有特征,是客观存在物和存在关系有序运行的基础;而主观能动性则是人们利用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理性行为,能够改变客观现实,实现自身目标的重要手段。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都在探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普遍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即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变换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必然、本质、稳定的联系。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人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
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才能形成正确的行动。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指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体选择指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规定了人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与此同时,又不能否定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并作出选择。
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
简述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简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一第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不能任意创造或消灭规律,人们只能去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因此我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都依赖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离开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只讲意识的能动性,或夸大意识的能动性作用会导致主观主义、盲动主义的错误,必然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第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离开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只讲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或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会导致思想僵化、保守主义的错误,必将一事无成。
那种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宿命论观点和消极无为态度是错误的。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际问题。
它既是唯物论的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在认识领域中的运用,又是对辩证法的两点论、对立统一的矛盾原理的贯彻。
人类的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顺利进行,最根本的就是要明确二者的关系。
基于其在哲学和实践中的地位,必须对之要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一、从哲学常识体系范畴来看,这二者关系既属于唯物论范畴,又属于辩证法范畴,还属于认识论范畴。
教材把它归到认识论中,是因为其与“透过理解认为本质”这一问题的逻辑关系较直接、较为接近,也是为了避免各部分叙述的重复。
切不可认为,它只属于认识论的范畴。
二、从根本的哲学观点来看,这二者关系源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和意识关系这一唯物论基本原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领域中的运用。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承认客观规律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要求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主观能动性在受客观规律制约的同时,仍然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是指客观规律性将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而主观能动性则可以改变客观规律性,并从中受益。
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辩证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首先,客观规律性是指客观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无法改变,只能被人们所遵守。
它们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命运。
例如,客观规律性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保证公平正义。
其次,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客观规律性而采取不同的行动,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例如,借助科技进步,人们可以利用客观规律性改善社会环境,改变生活状况,实现自身价值。
因此,主观能动性是客观规律性的一种重要补充,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收益。
最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客观规律性可以给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而主观能动性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挥自身潜力,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因此,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了一种辩证关系,从而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总之,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之间的互动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这种辩证关系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激发他们不断创新,改变自己的命运。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指通过客观规律性的发展过程中,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和促使;反过来,主观能动性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性,从而形成共同的辩证统一关系。
下面将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一、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客观规律性是万物发展的前提:万物的变化都是在客观规律的驱动下进行的,没有客观的规律性就没有了物质的变化;
2.主观能动性是实现客观规律性的根本动力:主观的活动才能突破客观规律的桎梏,才能有效的利用客观规律,实现物质变化。
二、客观规律性如何激发和促使主观能动性
1.客观规律性提供发展的前提条件:客观规律性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让主观能动性起到了发展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性约束:客观规律性不仅提供发展的希望,而且也约束着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它的随意发展。
三、主观能动性如何遵循客观规律性
1.客观规律性是主观能动性的根基:主观能动性追求的是客观规律性的实现,因此要继承客观规律性,并从中寻求发展的依据和发挥作用;
2.主观能动性是客观规律性的炎黄子孙:主观能动性要严格遵守客观规律性,这样可以保证物质变化的辩证统一,从而实现主观能动性发展的空间。
四、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指客观规律性为变化提供条件,而主观能动性又借以发展,形成一种具有客观特征的物质变化的统一。
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客观规律性是物质变化的前提,主观能动性是物质变化的根本动力,它们之间同时拥有互为约束和促进的作用,共同构成了一种辩证统一的变化形式。
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
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关系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宇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规律。
客观规律性是指客观世界存在着独立于人的意志和行为之外的客观规律和规定,这些规律和规定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结果。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自身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自觉的努力和创造性的行动,对客观世界做出反应,调整和改变现实。
客观规律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主观能动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二者合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断前进。
客观规律性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必然规律和规定,是人类经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
客观规律性的存在是客观世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世界本质属性的凝聚。
客观规律性主要包括自然界规律和社会规律两个方面。
自然界规律是指自然规律,例如物理规律、化学规律、生物规律等,这些规律是纯粹的客观规律,不受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
社会规律是指社会的发展规律,例如阶级发展规律、生产力发展规律、人口规律等,这些规律的存在不仅代表了客观规律性,同时也受到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和实践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和自我意识,这是人类作为自然界物种的独特属性和能力。
人类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文化智慧,创新性地改造世界,开拓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新天地,促进了人类同自然界物种的较量。
人们在实践中,可以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思想、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社会实践和创造实践成果。
社会实践是通过人的行动来改变社会现状的过程,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由之路,是反映主观能动性的最好体现形式。
简述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述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上下文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的两个概念。
前者指按照客观规律运作和发展的必然性,而后者则指人的主观加工和发挥其影响力的能动性。
一般来说,它们内在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而推动社会的前进。
客观规律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源。
它们具有内在的结构特殊性,受不可抗拒的内生性影响,因而以其自身的趋势、速度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循环运动和演变。
它也可以指引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探索出对社会有利的方向。
主观能动性作为构成历史运动的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历史发展的重要元素。
没有它的参与,社会的发展只能实现自动化;有了它的参与,前进的过程以及方向将会变得灵活多变,以社会发展和进步为导向,把社会发展送向更自由、更充满活力和创意的方向。
因此,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如果只有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只是慢慢不停地沿着一条规律的路径前进;如果只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将会丧失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感。
只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辅相成,才能坚定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方向,实现宏大的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健。
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我们如何树立个人目标
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我们如何
树立个人目标
树立个人目标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常见的一件事,如何树立科学的
目标,可以让人实现更好的发展,才能给自己的生活创造更好的未来,所
以如何树立个人目标,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有效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这两个原理,实现个人目标的有效
达到。
一、客观规律性
客观规律性是指我们在树立个人目标时,要坚持客观原则和科学原则,要坚持社会实践理论规律,从而提高树立目标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在树立
目标的过程中,不能把握太宽,必须有具体的、客观的、可操作的目标,
只有有具体的目标,才能准确地为实现目标奠定基础。
此外,要坚持客观规律,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确定自己的可行性,要分析自身的能力和时间,认真考虑是否有条件实现目标,考虑到周围环
境的影响,以及自己的经验能力等方面,综合多方面考虑,才能合理安排
自身的资源和有效实现目标。
二、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指在树立目标的过程中,要积极行动,要以对未来充满
希望的心态迎接挑战,要以一种投身其中的精神,达到实现目标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规范全面版)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一、二者的含义: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二者的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三、现实意义: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错误思想的武器。
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2、它对四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
拓展资料:一、客观规律存在有多种定义,基本的有3种:1、世界本身固有的,世界上一切物质都遵循的规律,独立于意识之外,客观科学,具有确定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一、概念客观规律就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与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就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与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与作用。
二、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认识、掌握与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就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与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就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就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与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与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与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意义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就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与“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与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与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客观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两者的关系分层来说: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另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恰好要求我们要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因而我们在把握二者关系的时候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揠苗助长与庖丁解牛两个典故便是对这一问题的绝妙说明。
有个急性子的宋国人,日夜盼望稻田里的稻子快些长大。
可是,稻子是要慢慢长的,不能照他想的那样长的那么快。
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妙计:下得田去,把每棵稻子都从土里拔高了一些。
“好累啊!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天!不过,田里的稻子倒是都长高好些了。
”他的儿子听说田里的稻子长高了好些,连忙跑到田里去看。
可是,糟糕得很,田里的稻苗的叶子,都开始枯萎了。
这说明了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另则故事是这样的:庖丁为梁惠王宰牛。
手到的时候,肩倚的时候,脚踩的时候,膝顶的时候,那声音十分和谐,就跟美妙的音乐一样,合于尧时的《经首》旋律;那动作也很有节奏,就像优美的《桑林》舞蹈。
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称赞说:"哈,好啊!你的技术是怎么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的呢?"庖丁放下刀对梁惠王说:"我喜欢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术又进了一步。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
在现代社会,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存在一种辨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客观规律,而客观规律也受到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一方面,主观能动性不可能不受客观规律的影响,也不可能没有社会环境的影响。
客观规律包括社会经济体制、生产力发展、人口结构、时代和人类的自然规律等,都是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条件,且主观能动性也不可能独立于客观规律而运作。
另一方面,客观规律也受到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改变客观规律的动力,它是客观规律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比如,在文明 socio 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借助技术发展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文明进步。
此外,如宗教、文化等重大社会因素也是人们引发客观规律发展的重要条件。
因此,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辨证关系的关键在于,要明确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协调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有的时候,主观能动性需要在客观规律的框架下来推动发展,有的时候,客观规律需要被主观能动性来改变、转化;因此,要把握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
总之,要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就需要把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协调相结合,从而实现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历史的进步。
正是通过理解和把握这种辨证关系,才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社会现实,进而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简述如何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简述如何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
毛泽东同志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我们建国50多年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要取得一个合乎规律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一、概念客观规律就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与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就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与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与作用。
二、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认识、掌握与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就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人们通过自觉举动能够熟悉规律与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就是人与植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开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就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精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需从实际动身,努力熟悉与把握事物的开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与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与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意义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就是我们否决唯心论,形而上学,否决“右”的与“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与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开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与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开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毛泽东等伟大人物科学思想的基础,对整个社会运动活动具有普遍意义的辩证法学说。
它是以“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内核为基础,通过两种矛盾的动力以及反复表达这种矛盾,从而把社会发展作为一个自然的连续的发展进程的理论。
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对对抗关系的深层次认识,从而把历史上的发展视为一个必须包含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使历史发展具有有效性和自负性。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充满着对立性。
客观规律性体现为客观局势对人的影响,而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人的行动所起的作用,二者之间的联系就是利用自身的能动性,以及利用客观条件和规律来改变客观境况,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两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它们一方面维系着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维持着历史发展的动力。
辩证法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社会中有着很大的实际价值。
它的理论体系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从而更有效地掌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实践中,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可以帮助人们以更加清楚的态度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中的矛盾性,从而采取更合理的措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联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这一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它也是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得以体现的整体科学认识。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历史过程,而且能够有效地引导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生活的质量。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问题中,运用辩证法来深入研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可行途径,而且也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论文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摘要:主观能动性也是意识的能动性,充分地、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但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这便是二者的辩证关系,正确把握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十分重要。
关键词:意识规律辩证关系一、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1]。
能动性的主体是意识,而意识的本质又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在其漫长的发展中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从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应与心理,再到人的意识,在这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意识逐渐形成;其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当人类开始从事不同于动物活动的劳动时,人类开始学习抽象思维,而在劳动中产生的语言也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人类的意识在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再者,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就是意识,人的意识过程也是一种生理活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
其实,也就是说,人类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这一特点表明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认识作用,能使人们了解事物之间和事物内各部分的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根据自己的判断而有计划地去选择做什么;意识具有创造性,人类在把握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同时也能动地创造着;意识还可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以及指导和控制人们行动的作用。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它的基本秩序,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过程本身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为加上的,也有稳定不移的趋势,而且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同特性。
规律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但又不同于现象,它是事物内部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特征。
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
学院:体育与运动学院年级:06级学号:0610071027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列宁曾经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不是说人在规律的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饿主观能动性是辨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的基础。
人们要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基本途径。
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他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
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的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的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时候应该参照客观规律。
不盲目的根据个人的主观臆断,不切实际的改造世界。
但是不能过分的依靠客观规律,不思变化。
总的来说,我认为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只能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参考资料,而不能作为人类适应世界的主观的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
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意义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四、举例说明
揠苗助长这个典故便是对这个问题的绝妙说明。
有个急性子的宋国人,日夜盼望稻田里的道子快些长大。
但是,稻子是要慢慢长的,不能按照他想的那样长的那么。
有一天,他想出了
一个妙计:下田去,吧每棵稻子都从土里拔高了一些。
“好累啊!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天!不过,田里的稻子倒是长高了好些了。
”他的儿子听说田里的稻子长高了好些,连忙跑到田里去看。
可是,糟糕得很,田里的稻苗叶子都开始枯萎了。
这说明了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还有,战争有它内在的规律,这是客观规律性。
而军事家就能很好地把握这种规律,孙武就写出了《孙子兵法》。
这是对战争规律的揭示,更是主观能动性的极佳证明。
在书中
孙子运用了符合辩证法的方法和手段,“较之以计而索其情”“处军相敌”“知己知彼”等等,这是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主动和充分地发挥。
再看教育方面,比如教小学生,这件事情有着它的内部的客观规律。
而小学教师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否则只是对牛弹琴、无的放矢。
所以教师除了熟悉所教学生的一般心理规律之外,还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习惯、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家庭环境等等众多的综合因素,再要钻研好教材、吃透教本,打有准备之仗,要研究和探索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教好学生,也只有这样才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
卖一样产品也是这样,只有它符合、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才会有销路,这是商品的客观规律。
那么要打开销路使销售的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产品的研发和市场调查。
在我们学校中又何尝不是呢?有人说“没有办法,我怎么学也学不好,功夫用了很多,还是没有长进,还是不要勉强了。
”这些话代表了他并没有
找出一个号的学习方法或者规律,主观能动性并不是在认识规律基础上进行的。
在我们的大学时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不可少的!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性,在这个充满竞争,充满压力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大学生的聪明才智,那种崇尚自由、自慰的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社会的大熔炉为为一位有才能的同学提供了发展和实现的自慰价值的机会。
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呢?大一适应,大二享受,大三迷茫,大四后悔,这是存在的,我们必须看到我们人群中的这批人,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一些同学满怀着一腔热血,踌躇满志,誓要干出一番大事业,荡碰到一点困难,一点挫折的时候就心浮气躁,抱怨叫苦,摆不正心态,其实这时我们应该正视困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当我们看到这种现象不应该是麻木的,我们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什么呢?是主观能动不够,是自觉能动不够。
意识的能动性,总是受客观物
质的制约和决定。
人的行动、目的、主张、计划等产生和实现的原因,只能从客观现实中去寻找;人们的目的、主张、计划等能否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思想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同时,还要看是否具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反对“精神万能”论,也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性的机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