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免疫调节(一)

合集下载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

体 液 免 疫 过 程
吞噬细胞(处理) 感应 阶段 T细胞(呈递) B细胞(识别)
增殖、分化
淋巴因子
记忆细胞 反应 阶段 效应 阶段 二次 免疫
效应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抗原抗体结合
吞噬细胞消化
细 胞 免 疫 过 程
感 应 阶 段 反 应 阶 段 效 应 阶 段
抗原(病毒) 吞噬细胞(处理) T细胞(识别) 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
产生效应T细胞(可 存活数月至数年) 产生记忆细胞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 抗原 (靶细胞) 作用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 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 方式 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接触 2.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 因子,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
与免疫有关的细胞及其功能
来源 吞噬细胞 B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移植的器 官死亡, 手术失败
抗原
1、概念: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2、性质:
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 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 性结合. 由抗原决定簇 决定
3、举例: 病原体、外毒素、蛋白质毒素、异型血细
胞、异体组织细胞、异种动物血清等。
特异性、异物性、大分子性
• 抗体的定义: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
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 HIV:
艾滋病
• 致病机理:
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
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 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
失一切免疫功能,对病原体及多
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而致人死亡。
四、 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2.免疫治疗 3.器官移植
㈣免疫学的应用:免疫学应用范围十分广阔。下面仅从 免疫预防、免疫治疗和器官移植三方面简要介绍。

免疫调节PPT课件(1)

免疫调节PPT课件(1)

)
D.皮肤和黏膜的屏蔽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
[名师点拨]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 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达标训练 2】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
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 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A.造血干细胞 C.B 淋巴细胞 B.T 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1)组成:主要由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 循环而组成。 (2)作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 肿瘤 等。 (3)方式 1)体液免疫——产生抗体
T
浆细胞 (效应B细胞)
注:抗原是能引起机体产生
特异性免疫 反应的物质。
抗体是专门抗击抗原的 蛋白质 。
2)细胞免疫——直接接触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发作迅速 、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和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③有明显的 遗传倾向 和个体差异。
(3)艾滋病 1)概念: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免疫缺陷病, 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2)HIV 攻击的目标:
T
细胞。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以及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 胞,以及 癌变 的细胞。 2.免疫学的应用
3.免疫活性物质
(1)含义 由 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2)实例: 抗体 、 淋巴因子 、溶菌酶等。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
(1)组成 ①第一道防线: 皮肤 、 黏膜 。
②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 杀菌物质 (如溶菌酶)和 吞噬 细胞。
(2)特点: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

第二章 第四节_免疫调节

第二章 第四节_免疫调节

时间 初次抗原刺激 二次抗原刺激
细 胞 免 疫 过 程
抗原
直 接 刺 激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 呈递 T细胞(识别后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
同种抗原 与靶细胞结合并 再次刺激 释放淋巴因子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 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 抗原暴露,与抗体作用 被吞噬细胞消灭
【注意】 (1)无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大体上都可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应阶段 对抗原处理、传递和识别; 第二阶段:反应阶段 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包 括二次免疫应答); 第三阶段: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免疫调节的作用: (1)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2)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细胞.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等)
2免疫细胞
:体液中各种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3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骨髓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定居、繁殖的场 所,也是对抗原发生免疫反 应的场所
1)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免疫中起作用。( × )
2)淋巴细胞只有在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 效应细胞。(√ ) 3)只要接触一次某抗原,记忆细胞就能长期记 住该抗原的特征。(× )
4)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练 习一
5)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 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 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 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4节 《免疫调节》 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4节 《免疫调节》 课件(共30张PPT)

三、特异性免疫:
抗原
概念: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举例:细菌、病毒、癌细胞、衰老细移植的器官 特性: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
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
抗体
特性:特异性
分布:血清、组织液、淋巴
体液免疫: B细胞主要依靠产生抗体来消灭抗原、
有特异性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四、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自身免疫病
免疫功能过高
2)过敏反应 3)免疫缺陷症等 免疫功能过低
五、 免疫学的应用
• 免疫学应用在三个方面: 1.免疫预防(接种疫苗) 2.抗原检测 3.器官移植
1、下列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A.脾 B.淋巴结 C.扁桃体 D.肝脏
2.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A.皮肤、黏膜 B.T细胞 C.吞噬细胞 D.B细胞
3.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 正确的是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 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 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早、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 疫出现晚、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12.现有一幼鼠,先天无胸腺,此鼠的免疫状况是 A.有全部的细胞免疫能力 B.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C.有全部的体液免疫能力 D.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 13.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经吞噬细胞的处理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 C、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灭抗原 D、记忆T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值分化

第四节免疫调节

第四节免疫调节

1、免疫器官
淋巴结 胸腺
骨髓
2、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Βιβλιοθήκη 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胸腺
T细胞
转移到淋巴器官中
B细胞
转移到淋巴器官中
HIV的侵入与体内T淋巴细数量的变化
可见人体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界病原体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
抗原和抗体
抗原 定义:可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病毒、细菌及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或肿瘤细 胞等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 是越强越好呢?那么太弱?
三、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自身免疫病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体 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发生免疫反应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 疫性疾 病。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 ,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
抗体
定义: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 的球蛋白。 抗体在机体内的分布:血清(主要)、组织液 、外分泌液
二 .免疫作用的过程
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 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T淋巴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 “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
(获得性)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一道防线)
人体的皮肤和黏膜等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皮肤的保护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溶菌酶的作用
吞噬细胞的作用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三道防线)
人体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 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3)下列细胞中,能处理并呈递抗原的是 A ,不能 识别抗原的是 ,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 。 E (填下列代号) BCDF A.吞噬细胞 D.记忆细胞 B.T C.B细胞 E.浆细胞 F.效应T
(4)效应T细胞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生“某 物质”,并通过它们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 挥免疫效应;二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最终导 致 靶细胞裂解死亡
(5)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物质主要存在于 中, 在多数情况下,该物质的作用是与 抗原 结合,形成 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 吞噬细胞 吞噬消化。
血清
课堂小结
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第一道防线
免 非特异性免疫 疫 第二道防线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调 体液免疫 节 特异性免疫
免疫失调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细胞免疫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思考与讨论:
• 我们教室的空气中有流感病毒 吗?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冒呢?
有,我们没有感冒是因为有免疫系统在保护 着我们
第四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防卫功能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图标解读能力;培养观察、比较分 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 防;珍爱生命,认同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学习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学习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艾滋病
查阅各种有关免疫学应用的 的知识,了解其最新进展。
• 图10
• 象征着对艾滋病患者和 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 • 象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 对和平的渴望; • 象征着要用“心”来参 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第2章 第4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2章 第4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 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

二、教学重难点1.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机制。

2.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用于诠释和演示。

2. 准备免疫调节的实验材料,如抗原、抗体、细胞等。

3. 设计互动式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 制作PPT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和案例等素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调节机制,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机制,并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为《免疫调节》的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进一步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免疫调节的机制和原理。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免疫调节与人体健康的干系。

一、导入新课:起首,我们会提出一些关于免疫系统的问题,例如:“免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免疫失调会导致哪些疾病?”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新课的探索欲望。

二、讲授新课: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我们将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然后,我们会详细讲解免疫调节的机制和原理,包括抗原的识别、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等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观点,我们会应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

三、实验探究:学生将有机缘亲自观察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如淋巴细胞和脾脏等。

他们需要记录观察结果,并尝试诠释这些器官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免疫系统的运作方式。

四、小组讨论:在学生对免疫调节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我们会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免疫调节与人体健康的干系。

第四章 免疫调节(单元知识清单))

第四章 免疫调节(单元知识清单))

第四章免疫调节必备知识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安全保卫部”,它拥有一支强大的“部队”,主要包括、、。

2.免疫器官是指免疫细胞的场所,主要包括、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包括、、,其中,淋巴细胞又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B 细胞在中成熟,T细胞迁移到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包括、、等。

3.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些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成为,其大多数是,它既可以游离,也可以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胞上。

4.B细胞、和都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细胞。

5.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成为抗体,抗体是在(细胞器)合成。

6.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起作用,因而具有性,叫做。

第一、二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先天遗传下来的,不针对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属于免疫,7.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共同实现免疫系统的、和三大功能,其中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第2节特异性免疫1.在人体所有细胞膜的表面,都有多种不同的,其中包括作为分子标签来起作用的一组,他们就像身份标志,能背自身的所识别。

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也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当它们侵入人体后,能被免疫细胞识别出来。

免疫细胞是靠细胞表面的来辨认它们的。

2.人体内的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免疫。

3.当流感病毒突破了机体的前两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的“部队”就会紧急动员起来,产生免疫。

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必修3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第1课时)》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必修3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第1课时)》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必修 3 第二章第 4 节免疫调节(第 1 课 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必修 3 第二章第 4 节免疫调节(第 1 课时)》

本节的学习内容是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三
道防线、体液免疫的过程,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
教材分析 生物的学习中、社会热点关注中有所了解,对于学生来
评、引导的作用,我们应该转变思路把学习的时间、空
间还给学生,把问题抛给学生,做到真正的“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教材 P35-P36 这一部分内
容,然后完课件上展示的免疫系统的组成的相关问题。
【多媒体展示】免疫系统的组成
活评讲解。
老师活动:引导、点评
老师讲解补充:1、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
脾等免疫器官;
2、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说有知识的铺垫,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是体液免疫的过
程。
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3.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注重免疫学的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生物学基础
研究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科学思维和落实社会责
任;
2、倡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
本节内容多为记忆,理解部分不多,免疫系统的组
成和人体的三道防线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然后同
学之间再进行纠错修正,这样可以重分调动学生的自主
学习的积极性;体液免疫和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后
课例研究综 分组讨论画图写出流程,在本节课中不足之处在于内容

较多,学生理解消化时间不够。

2020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2章第4节 免疫调节(第一课时)含答案

2020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2章第4节 免疫调节(第一课时)含答案

第4节免疫调节(第一课时)题型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免疫系统组成的完整叙述是()A.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B.免疫活性物质、抗原、淋巴细胞C.淋巴细胞、抗体、抗原D.免疫器官、淋巴细胞、抗体答案A解析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都是免疫器官B.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等C.B细胞都在胸腺中成熟,T细胞都在骨髓中成熟D.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产生答案A解析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A正确;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B错误;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髄中成熟,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不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很多体细胞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D错误。

3.下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A.抗体B.编码抗体的基因C.淋巴因子D.溶菌酶答案B解析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编码抗体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题型二免疫防卫的三道防线4.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A.吞噬细胞B.皮肤C.体液中的溶菌酶D.淋巴因子答案B解析人体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因此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C不符合题意;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符合题意;淋巴因子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不符合题意。

5.胃酸能杀死病原微生物和泪液的杀菌作用,在生物学上叫做()A.第一道防线B.第二道防线C.体液免疫D.特异性免疫答案A解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故泪液、胃液和唾液的杀菌作用,均属于第一道防线。

高中人教版生物高二必修三配套文档:第2章_第4节_免疫调节(ⅰ)_word版含解析

高中人教版生物高二必修三配套文档:第2章_第4节_免疫调节(ⅰ)_word版含解析

第4节免疫调节(Ⅰ)[目标导读] 1.回忆初中所学,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人体的三道防线。

2.通过阅读教材“资料分析”,理解艾滋病的发病原因,并进一步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阅读教材,结合教材图2-15,用框图或者文字阐明体液免疫的过程。

[重难点击]人体的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的过程。

课堂导入方式一:一双未洗过的手上最多有80万个细菌;一克指甲垢里藏有38亿个细菌;将手洗干净还有182种细菌。

(1)细菌进入人体后,人体能不能通过神经系统感知到?答案不能。

(2)人体内是否有相应的激素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细菌和病毒?答案没有。

解析要消灭入侵的细菌和病毒离不开免疫系统的作用,免疫系统是如何构成的呢?对于不同的细菌和病毒,免疫系统的反应都一样吗?方式二:教师:对于一个人体而言,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内忧外患。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虽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不能直接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

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要靠什么调节呢?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防卫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①组成: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②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2)免疫细胞①吞噬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②淋巴细胞⎩⎪⎨⎪⎧包括:T 细胞、B 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3)免疫活性物质①组成: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②来源: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

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 ①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②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①组成: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②作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

③方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合作探究1.免疫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各种淋巴细胞,结合图示分析淋巴细胞的最初起源是什么?答案 骨髓造血干细胞。

24免疫调节教学设计与反思(第1课时)1

24免疫调节教学设计与反思(第1课时)1

2.4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与反思(第1课时)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的第一课时。

在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有如下说明: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一、指导思想:1、课程理念: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落实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即提高生物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重点落实两个理念,即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三道防线,重点是第三道防线的两种作用方式、三种免疫细胞协同作用机制,艾滋病的死因与免疫系统的受损关系。

(2)培养学生能力: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正确看待强化麻疹疫苗接种问题,提升分析、判断能力;教学中出示相关配套的图片,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能力;采用图解法梳理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对比法梳理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和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理解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三道防线的防御机制,逐步形成生命活动平衡协调的观点。

3、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人体三道防线的具体内容,知道一些诸如淋巴结、淋巴细胞、抗体、计划免疫、艾滋病等生物学术语,但由于上海学生是在八年级第一学期学习该内容的,因此对于以上知识点的认识可能会有些模糊。

本节课在重温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三道防线的防卫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免疫细胞在维持人体稳态中所发挥的协同作用,解释艾滋病的死因。

4、设计思路:(1)理清脉络,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框架。

本节课重点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难点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按照“人体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活性物质等‘三维度’组成——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中的两种免疫作用方式”的教学思路,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帮助学生构建出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的知识框架,学会运用免疫学的原理解释免疫疾病的致病机理,形成“全面系统”的观念。

免疫调节复习公开课

免疫调节复习公开课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也不能进行分裂
C.一个浆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是相同的
一个浆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不相同 D.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靶细胞,并使其裂解释放抗原
【体验高考】
【例2】(2012· 上海卷,19)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 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D ) • 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 • B.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 • 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 • 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 其毒性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联系
二者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 ①对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②对细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 用,阻止寄生生物的散播感染,当寄生
关系
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
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③若T细胞被破坏,则细胞免疫不存在,
体液免疫也将大部分丧失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判定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免疫类型 体液免疫
特异性抗体
细胞免疫
增强免疫细胞活力的 淋巴因子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 胞、自身突变细胞和来 自异体的移植组织器官 主要是________ T细胞
作用物质
作用对象 免疫细胞
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 主要是________ B细胞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 浆细胞产生的________ 抗体 与 ____________ 作用方式 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密切接触

道防线
▲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抗原
体液中 细胞中
浆细胞靠产生 抗体“作战”
效应T细胞靠裂解 靶细胞“作战”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免疫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用教材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

分2课时学习,其中第1课时,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的防卫功能。

生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都是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密切相关,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教材力求与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相一致,将免疫也作为一种调节方式,突出它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从个体水平上来思考生命系统的整体性。

免疫所涉及的内容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都有体现如艾滋病、过敏和接种疫苗,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

学生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学生对免疫器官有一定认识,第一、二道防线的内容也已详细的介绍。

这些学过的知识都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铺垫。

高二的学生在学习了2本生物必修课本后,对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提高,在图文转换,阅读,分析问题内在联系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能力。

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防控”。

本节内容多而复杂,应先让学生有感性的认知。

通过学生收集泡泡男孩、艾滋病资料等一系列问题讨论展开,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出对免疫调节的学习,提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在讲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中,第一、二道防线内容只做简单的回顾。

免疫调节教案

免疫调节教案

免疫调节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

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

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对教学目标的阐述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

(2)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2)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3)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四)重、难点的分析与突破据以上教材、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次抗原刺激
时间
二次免疫的特点:比初次反应快、强烈,能在抗 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 体液免疫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细胞免疫
1.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D.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 失
抗原
吞噬 细胞
T 细胞
B

细胞 细胞
抗体
记忆 细胞
体 液 免 疫
浆细胞
作战部队——B细胞 武器—— 抗体
战场—— 细胞外液中 作战方式—— 体液免疫
免疫应答
记忆细胞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对抗原的记忆可保持数月甚至终生。
抗 体
记忆细胞迅速分裂产生新的 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


初次抗原刺激
2.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细胞,产生浆细胞 B.抗体是由 B 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 D.记忆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
B细胞
3.表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抗原特异性方面 存在显著不同。此外,这两者的主要区别还表现在( B )
——钱三强
4、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 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 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 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自学成才的钥匙,这 就是:理想、勤奋、毅力、虚心和科学方法。
溶菌酶的作用
吞噬细胞的作用
2.特异性免疫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三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如何起作用
有人说,如果把人体比作 一座城堡,非特异性免疫
就像厚厚的城墙,特异性
免疫就像是城中巡逻的作
作战部队
战部队。
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 T细胞
武器 战场
B细胞
作战方式
(1)抗原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重点)。 2.体液免疫的过程(难点)。
免疫的概念
概念: 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并清 除“非己”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
功能: 通过免疫消灭入侵的病原体,消除体内衰老、 破损或异常细胞,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阅读教材完成下面内容的填写: 1.组成:免疫器官、免__疫__细__胞___和_免__疫__活__性__物__质__
【例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 所 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 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 的物质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生来就有,不具有特异性,而是对 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吞__噬___细胞等 2.免疫细胞 淋___巴__细胞 T细胞(在_胸__腺__中成熟)
B细胞(在_骨__髓__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_抗__体__、_淋_巴__因__子___、溶菌酶等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胸腺
T细胞 转移到淋巴器官中
B细胞 转移到淋巴器官中
• 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
具有的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这些化学 基团叫做抗原决定簇,是免疫细胞识别 抗原的重要依据。
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 000。
特异性: 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 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 抗原决定簇:
(1)不同抗原的决定簇数目不同。 (2)抗原决定簇大多存在于抗原表面。 (3)有的决定簇隐藏在抗原内部,需暴露才能发挥作用。
思考:与抗体合成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哪些?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人体抵御病原体攻击的三道防线
组成
功能
类型
第一道 第二道
皮肤和黏膜
阻挡和杀灭病原 体,清扫异物
体液中的杀菌 物质(如溶菌酶) 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 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 免疫
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 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 特异性 灭病原体(抗原) 免疫
• (2)抗体: • ①抗体的概念: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 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 ②抗体的化学本质: 球蛋白
• ③抗体的性质(特点): 特异性
抗体的分布: (1)血清(主要)。 (2)组织液及外分泌液。如乳汁中,所以新生儿在 一定时间内可由于获得母体乳汁内的抗体而获得免 疫。
第4节 免疫调节(一)
1971年,他出生在美国。从出生那一 刻起,他就生活在一个无菌透明的塑 料隔离罩中,因为他患有一种极其罕 见的基因缺陷疾病——“重症联合免 疫缺陷病(简称SCID)”。他的体内 没有任何免疫系统,没有任何抵御细 菌、病毒的能力。 1984年 “泡泡男 孩” 离开了人世。
思考:你知道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吗?
人体的三 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它通常只能对某种 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
唾液、胃液等也属 于第一道防线。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一道防线)
皮肤的保护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二道防线)
区别 ① ② ③

非特异性免疫 具有免疫持久性
对抗原缺乏记忆功能 涉及吞噬细胞的吞噬作 用
包含抗原诱导的 细胞增殖与分化
特异性免疫 具有免疫短促性 对抗原具有记忆功能 不涉及吞噬细胞的功能
不存在免疫细胞 的增殖与分化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持续终生;特异性免 疫可以产生记忆细胞,并具有持久性;特异性免疫涉及 吞噬细胞的功能;非特异性免疫不存在抗原诱导的细 胞增殖与分化。
★特别提醒:判断三道防线时,要注意黏膜的分泌物,像 胃液、唾液、泪液中的杀菌物质应属于第一道防线。
处理
Y抗原
暴露抗原
吞噬细胞
传递抗原 被


T 细胞 (特异性助T细胞)
细 胞
传递抗原


B 细胞 增殖
活化B细胞
B 细胞
B 细胞 分
浆细胞
抗体
、 消 化

B 细胞
体液免疫的过程
记忆细胞 长期记忆
体液免疫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