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针法的奥秘

合集下载

立新七针——破译千古《黄帝内经》之员针、员利针、大针(三)

立新七针——破译千古《黄帝内经》之员针、员利针、大针(三)

立新七针——破译千古《黄帝内经》之员针、员利针、大针(三)破译千古《黄帝内经》之员针、员利针、大针(三)2012-6-4 00:00|查看: 25|作者: 冰台我在临床治疗颈腰椎骨关节病痛方面,主要使用的是九针之中的员针、员利针、大针、长针、锋针、毫针。

这不是我的发明,只不过我领悟一下而已,所以你们不要认为冰台又模仿别人的针具发明什么针法来忽悠人了,这可是老祖先在书籍里早就记录的东西,只不过被我悟出来,我希望能够让更多的百姓受益,故此公诸于世。

有了这些法宝,临床中百分之九十的状况下,可以做到手到病除,绝非虚言。

我太了解国内针推界的一些“高人”们了,学术不思进取,但他们“聪明绝顶”,非常善于模仿。

所以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有人改良这几种形状的针具,或者搞个空心可以注射药水的,或者针柄搞个不同材料,或者设计成一次性使用的,或者变化粗一些或更细一些,甚至长一点短一点,那就成了他们发明的了“某氏员针”、“某氏员利针”、“某氏大针”“某某筋针”等等,然后加以廉价搞培训,美其名曰广为传播医术,拯救众生,实则以捞利为本质,薄利多销赚的盆满钵溢,却名利双收。

因为他们并没有更多的去研究不同的治疗理念,只是针具稍作演变,理论还是那套理论,名称是更换了姓名的马甲,虽如此,却很受广大群众欢迎,这在中国目前是很奇葩的一件事。

而我只想希望网友们作证,让网络时间作证,在这里所描述的员针、员利针、大针,这几种针具的形状,是由中国重庆一个网名叫“冰台”的针灸爱好者,根据《黄帝内经》的描述领悟出来的,假若以后市面上出现类似的针形,那样网友和网络就可以作证,不要让我反而背了“窃取”“模仿”等等罪名就行了,所以希望网友们大量的转发本帖。

员针:“二曰员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案例分享:患者女,中年,右侧腰痛数月,侧弯俯仰均感不适,曾在理疗所进行局部按摩和针灸,治疗后症状反而加重,腰椎拍片检查L3、4、5都有轻度骨质增生。

《黄帝内经》中的针刺疗法与中医治疗

《黄帝内经》中的针刺疗法与中医治疗

《黄帝内经》中的针刺疗法与中医治疗针刺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它源于我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在《黄帝内经》中,有关针刺疗法的内容被详细地记载,成为后世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中的针刺疗法和中医治疗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黄帝内经》中的针刺疗法《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它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

其中,针刺疗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针刺疗法的起源、原理、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针刺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黄帝内经》记载,最早的针刺疗法是由黄帝的臣子岐伯发现的。

岐伯在治疗疾病时,发现人体的穴位可以通过刺激来调节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一发现被后世医学家广泛应用,并逐渐形成了针刺疗法的理论体系。

针刺疗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气血,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人体有361个穴位,每个穴位都与特定的脏腑器官相连。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刺疗法的方法主要包括针刺和灸刺两种。

针刺是指用针刺激穴位,通过刺激来调节气血。

灸刺是指用艾灸烧灼穴位,通过热力刺激来调节气血。

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针刺疗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治疗各种疾病。

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针刺疗法可以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种疾病。

例如,针刺疗法可以治疗头痛、胃痛、腰痛、关节炎等疾病。

此外,针刺疗法还可以用于保健养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二、中医治疗的特点中医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它包括针刺疗法在内的多种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从《内经》《难经》论针刺之深浅

从《内经》《难经》论针刺之深浅

之. 婴幼儿 、老人、女性 、体质虚弱 、形 体瘦 小、身矮 、皮肤 白
哲 者 宜 浅 刺 、短 留针 ,灸 壮 数 宜少 , 每 次 针 灸 取 穴 可 稍 少 l ” 。 1 . 3 针 剌 深 浅 因 经 而 异
多益其数也 。 ”“ 瘦 人 者 ,皮 薄 色少 … … 浅 而 疾 之 。 ”总 结 起 来 ,

疾按其猜 ,无使邪 气得人……脉虚者 , 浅刺之 , 使精气无得 出, 以养其脉 ,独 出其邪气 。 ”《 灵枢 ・ 卫气失常 》日:“ 夫病变化 ,
浮 沉 深 浅 ,不 可 胜 穷 , 各 在 其 处 , 病 问 者 浅 之 。 ”
手探汤 。 ”《 灵 枢 ・终 始 》 说 :“ 一 方 虚 , 浅 刺 之 , 以养 其 脉 ,
因而在针灸治疗时 ,应按 四气性质的不 同,侵犯 人体 部位的不 同,而取相应 的穴位 ,故称为 “ 得 气穴为宝 ” 。
1 . 2 针 剌 深 浅 因人 而 异
《 灵枢 . j 顷 肥瘦 》 : “ 年质壮大 , 血气充盈 , 肤革坚固, ……
分 肉之间……秋取经腧 ,邪在府 ,取之合 ;冬取井荣 ,必深 以
留之 。 ”论 述 因 四 时 气 候 变 化 不 同 ,人 体 阳 气 亦 有 深 浅 不 同 ,
气藏府病 形》 :“ 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 ,以去其热 ;刺滑者 , 疾发针 而浅 内之 ,以泻其阳气而 去其热 。 ”《 灵枢 ・经脉》说 : “ 热则疾之 。 ”《 灵枢 ・ 九针十 二原》也说 :“ 刺诸热者 ,如 以
I 关键 词 】 针 ; 深 浅 [ Ab s t r a c t ] T h i s a r t i c l e l i s t s t h e v a r i o u s a n c i e n t wo r k s o f f a mo u s w r i t e r s a b o u t t h e d e p t h o f a c u p u n c t u r e . T h e a u t h o r t h i n k s t h a t

《内经》针法三要素

《内经》针法三要素

《内经》针法三要素《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在针灸学方面更是精研至精至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针刺取穴方面以体表敏感反应点为对象,注重循扪切按等详细地经络体征检查,判断和寻找敏感反应点,从寸口脉象中去分析,针刺操作针对反应点性质的寒热虚实等确定相应的手法。

在方法论上具有现代科学研究的特色,容易学习掌握和推广应用。

笔者以其方法、程序和治病关键等,颇有墨绳、诀窍之奥妙,归纳之曰:针法三要素。

兹结合临床,分述如下:一、平脉辨经,按流注取穴平脉辨经取穴是《内经》急症针灸所要求的一项基本技能和程序,所谓“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用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谓:“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这个阴阳,即指病变的阴阳经络部位。

《灵枢》终始、经脉等作为中医症候学专著,就曾多处记载有“人迎、气口”诊法判断病变经络部位的方法。

经谓:“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论治法,经谓:“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

这段话的大意是,人迎脉大于脉口脉一倍时,应判断其病变部位在足少阳经,一倍有余、更兼盛躁体势,应判断其病位在手少阳经。

脉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时,应判断其病变部位在足厥阴经,一倍有余、更兼盛躁体势,应判断其病位在手心主经,余仿此。

治疗时阳盛必阴虚,故亟当泻有余而补不足的经穴。

但针刺前必须认真验证反应经穴是否准确,总之达到阴阳脉象平和、有关经穴敏感点体征消失为止。

这种通过脉诊判断病变部位的方法,在现代一些《内经》注释本中已很少有人解释。

另外,大量地散见于《内经》一书中的平脉辨经方法,还有五脏脉论法、浅深轻重浅、三部九候法等数种方法,这些在《难经》一书中有系统详细地记载。

五脏脉论法以五脏脉特定形态和好发部位为标准,通过异常脉象的分析,判断病变的经络部位。

黄帝内针 (2)

黄帝内针 (2)

三、针刺治疗的阴阳互求法的神本原理
2)神为道之用于经络脏腑的体现 《素问.五运行大论》对于神在东方、南方、中央、北方、西方都做了一定的描 述,神作为道之用,乃是将天地人一系列相关因素统一起来的宇宙力量。李阳波 将其归纳为“宇宙神系”,发明了“六生五在十二其三伤三胜神系。”
五行中每一行各自类属的脏腑、六气等属于同一“神系”。六气即风寒暑湿 燥火,具体联系便是三阴三阳,即《内经》所言之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 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可以说,人体任何部位发生病变,实质上就是该部位经络的神用功能出现障碍 使其不能与天地相感应的现象。
三、针刺治疗的阴阳互求法的神本原理
针刺的作用说到底就是调动神用的力量来治病,即在针刺的治疗过程中实质就 是通过针刺作用于天地交通的经络上的穴位,调动行而上的神用力量使人体患病 部位与天、地恢复相感应来治病。
4、针刺治疗之阴阳互求法神本原理的本质揭示 《内经》在针刺的过程中强调治神,之所以要保持医患双方在清静的条件下,
摒除杂念,心灵相应,神气相随,即是为了发挥精神专直而通神明,与道相应, 身体自动调整向愈的作用。
合同于道的状态,则经络穴位神气游行出入,与天地相感应,或者说身体相关 “神系“与天地自然处于共振中,病患处便能在神用的生化作用中自然而然地得 到调整恢复而至痊愈。
怒在喜在思,,,,;心与道相应——心道一体
三、针刺治疗的阴阳互求法的神本原理
3)针刺调神之意义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 来。”《灵枢.本脏》:“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 不受邪矣。”《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 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通过 “恬淡虚无”“清静”的功夫达到志意和,如此则精神专一而阳气固,终 致“服天气,而通神明”以达到人神与天地大纪通应的境地——“合同于 道”,人与道合一,则自然之力便成为我们生命活力复原的根本之源。

略论《内经》的针刺思想

略论《内经》的针刺思想

病人之态 ,以知精神魂 魄之存亡得 失之意,五者 已伤,针不 可 以治之 也。 ”此处经文说 明针刺本神 的必要性 。治神一方面 强
调病者精神调 摄,一方面 强调医者全神贯注 。这两 方面中 ,无 疑 以医者 为主体 。患者精神调摄 则经气运 行相对调和 ,经气 的 激发和 调整因此而具有相对 良好 的基础 。医生全神贯注 ,则与
以提 高 临床 疗 效 。
【 关键 字 】 内经;针刺;思想
[ src ] E poeteau u c r ie lg nHu n d Ne i ,i od rt u drt dteb s r c l fau u c r Ab tat x lr h cp n t e d oo y i u ag i in n re es n ai pi i e o cp n t e jg on a h c nps u
潘海华
( 州中 医药大学 ,广 州,5 0 0 ) 广 14 5 中图分类号 :R 4 .1 25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7 .8 0( 0 1 30 7 -2 6 47 6 2 1 )1.0 00
【 摘
要 】 通对 探索 黄帝 内经》 中论述 的针刺 思想,以 了解针刺治疗 的基本原 则 ,为临床 针刺治疗提供可靠 的理论指导 ,
针刺 调气密切相关【。因此 针刺 必本于神是针刺 的重要思想原 2 】
则。
补虚泻 实,决壅通滞 的手法 。这样 才能做到 “ 万刺不殆 ”[。 3 1
在辨 证论 治 的前 提下 ,黄帝 内经也提 出针刺 要 因人而 异的观
2 补虚泻实
《 问 ・ 经论》 百病之生 ,皆有虚实 ” 素 调 :“ 。而补 与泻是
4 辨证施针 ,因人制宜

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二)

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二)

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二)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二)好大点事2016-01-31 11:05来自QQ空间日志根据2016年1月29日晚8:00时在成哥内经针法交流群中的讲座整理而成。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晚上好!讲课之前几点申明:一、本群为内经针法交流群,以学习分享和交流为宗旨,禁止相互攻击!二、本群为技术交流群,群友应真诚友善,务必修改群名片为实名,格式如:达州-施传成,还没有修改群名片者请立即修改,否则将被清除。

三、本次讲座毫无保留系统完整地公开分享本人多年来对《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的实践研究成果,有缘者自会珍惜有加。

本群已满,外面还有很多朋友焦急等待加不进来,请加群动机不纯者(如:持门户之见拒绝他人意见,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得了宝贝还出言不逊口吐唾沫及窃取成果拒为己有出售或培训赚钱等)请自行退群,把机会让给那些真正想学习交流的朋友。

上周五给大家分享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部分内容,今晚讲课之前先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以加深朋友们的理解,同时也更好的衔接下面的内容。

因每个问题都要给大家详细讲解,争取让所有听课的朋友都能很好地实战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占用的时间比较长,可能今晚讲不完,但时间服从效果,讲不完的话,下周五继续。

成哥版人迎寸口脉针法的起源:复原《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历经艰辛,来之不易,有缘得到者应珍惜!如何理解和处理人迎寸口脉针法与其他疗法的关系:人迎寸口脉针法调和阴阳稳定人体内环境,可为其他治疗打下良好基础,可与其他任何治疗方法相兼容,结合应用将事半功倍。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凡人迎、寸口脉不平者均为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禁忌症:人迎、寸口脉摸不到或超过正常强度者,禁止使用人迎寸口脉针法。

如何应用人迎寸口脉定病变及补泻经脉:人迎一盛,足少阳实证,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人迎二盛,足太阳实证,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人迎三盛,足阳明实证,泻足阳明补足太阴。

《黄帝内经》之“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

《黄帝内经》之“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

何解?《黄帝内经》之“⼩针之要,易陈⽽难⼊,粗守形,上守神”何解?⼩针之要,易陈⽽难⼊,粗守形,上守神“⼩针之要,易陈⽽难⼊,粗守形,上守神”语出《灵枢·九针⼗⼆原》。

针灸之术看似基础理论相对简单,腧⽳数量也不多,相对于⽤⽅遣药需要记忆的东西是少了些,但是应该注意到,临床针灸⾸先要开出⼀个正确的针⽅来,但在落实针⽅的含义时,在针刺⼊孔⽳后必须依靠医者的⼿,才能感知出正⽓与邪⽓的区别,同时也要依靠医者对⼿法的调整,才能起到补虚泻实或调和的作⽤。

针刺为中医思辨与⼿上功夫最好的结合点。

故《灵枢·官能》说:“语徐⽽安静,⼿巧⽽⼼审谛者,可使⾏针艾。

”但是,如何才能达到⽤针精⽽少,疗效快且好呢?《内经》提出“粗守形,上守神”,意为粗劣的医者只是把针扎到孔⽳上,⽽精巧的医者则能更进⼀步,从守神的⾼度,来调整患者的⽓⾎盛衰。

守神⼜称为治神。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有关于此,《灵枢·⼩针解》进⼀步阐释为:“上守神者,守⼈之⾎⽓有余不⾜,可补泻也。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

神者,正⽓也。

客者,邪⽓也。

”守神或治神,简单地讲,可以分为⼏个部分:针⼊先得⽓,审⽓之盛衰,辨⽓之正邪,得⽓后治⽓,医者有感应,患者能觉知。

得⽓是针刺获效的⾸要条件。

如“刺之要,⽓⾄⽽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灵枢·九针⼗⼆原》),讲的即为此原则。

得⽓之后,进⼀步需要辨明⽓的状况,即虚实邪正,要依靠针刺⼊孔⽳后的⼿感来判断,如《灵枢·终始》是这样分辨邪⽓与正⽓的,“邪⽓来也紧⽽疾,⾕⽓来也徐⽽和”,即邪⽓在针下的感觉是坚紧⽽疾速,正⽓的感觉是徐缓⽽柔和的。

关于辨别正⽓的虚实,我们前⾯已经说过,⾸先要根据脉象来判断,另外针下得⽓缓慢或不得⽓也可是正⽓不⾜的表现。

相对正⽓虚来说,对邪正的判断更加困难,没有⼤量的临床实践是不可能的。

较为严重的虚证不是针刺的适应证,但可以使⽤艾灸或汤药。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疗法原理及应用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疗法原理及应用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疗法原理及应用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针灸疗法被广泛提及,并详细阐述了其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针灸疗法的原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针灸疗法的原理1. 气血运行理论《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体的健康与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在经络中运行,贯通全身。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的运行,促进气血的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阴阳平衡理论《黄帝内经》中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方面,人体也不例外。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阴阳的平衡,使阴阳相互协调,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 经络理论《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经络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相连。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的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针灸疗法的应用1. 针灸治疗疼痛针灸疗法在治疗疼痛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临床上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经络穴位刺激、局部穴位刺激等,可以有效缓解头痛、颈肩痛、腰腿痛等各种疼痛症状。

2. 针灸治疗内科疾病针灸疗法在治疗内科疾病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经络穴位刺激、耳穴刺激等,可以有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3. 针灸治疗妇科疾病针灸疗法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经络穴位刺激、脐部穴位刺激等,可以有效治疗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4. 针灸治疗皮肤病针灸疗法在治疗皮肤病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取效的讨论

《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取效的讨论

《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取效的讨论《灵枢经》一直被针灸临床大夫奉为圭臬,如何取得较好的针刺作用,在《黄帝内经》中均有详细论述。

本文从治神、守神、诊脉、得气与气至、针刺顺序、针刺深浅、留针时间等几个方面阐述《内经》中关于针刺取效的关键,希望对大家有所提示。

《灵枢经》又被称为《针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针刺治病的专著。

书中详细论述了针刺的临床理论、针刺取穴原则与应用,并在开篇指出:“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

”《灵枢经》将针刺治病做了形象的比喻,并指出“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然而在临床上,“不可治”的情况时常出现,对针刺取效的“术”仍不得要领。

小编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并结合《内经》中的论述对针刺取效的感悟浅述于下。

01—治神与守神治神、守神是针刺取效的第一个关键。

医者心态决定施术成败,自古医家注重调养精、气、神,要求施术时先治神。

《灵枢·本神》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指出凡是使用针刺治病,必须以神为本。

《素问·宝命全形论》又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此言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医者不仅要治自己的神,也需要让患者守神,只有双方都在治神、守神,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粗守形,上守神”,只有技术高超的上工才懂得如何通过治神守神提高针刺疗效。

针刺得气,施以提插捻转以行针。

行针之道,亦需守神,正如《素问·保命全形论》云“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由此可见,针刺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守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得气,催气,行气,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02—诊脉《内经》中非常重视针刺前的诊脉。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指出针刺之前,必须通过诊脉来确定病位,判断疾病的性质,了解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从而对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决定采用何种针刺方法。

黄帝内经·针解,告诉你到底什么才是正宗内经针法,请不要欺世盗名

黄帝内经·针解,告诉你到底什么才是正宗内经针法,请不要欺世盗名

黄帝内经·针解,告诉你到底什么才是正宗内经针法,请不要欺世盗名大家好,我是中医二羊,很多人都知道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无论理论还是一些实用的针灸方法都来源于这本书。

很多人其实是不读书的,也懒得去读,这时候就有人打着黄帝内经的旗号开始营销了。

不说是骗人,起码是打着黄帝内经的旗号来忽悠。

到底黄帝内经的针灸大法是怎样的呢?其实只要我们自己稍微去读一读黄帝内经就知道了。

例如我今天休息的时候,随便一翻,结果看到《针解篇》,针解顾名思义就是解读针灸、针刺,也顺便分享给大家。

睁大眼睛看,这才是正宗的黄帝内经针灸。

针解篇是这样开头的,“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而在黄帝内经下半部《灵枢经》开篇这样讲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黄帝内经中介绍了九种针和具体用法,也就是传说的黄帝九针。

但现在大家看到的针灸仅仅是其中的“微针”也叫“毫针”。

针刺的最关键在于“虚实”,所以叫““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这个虚实具体怎么操作呢?在这篇针解篇就详细的介绍了一遍,当然灵枢经还有系统的论述。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如果是虚证,针灸后针下变热了,这就是气实了。

相反,如果是实证,用泻法,针下会变寒,这是因为气虚了。

简单的来说,如果是实证,针灸后局部针下变寒凉,这是实得泻,相反,变热则是气得补。

具体怎么针才能达到这种针下“寒热”的目的呢?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首先,有淤血的,可以采用放血的方法,出恶血,让“菀陈”除掉。

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其实,邪气盛,用泻法,拔针时不要按住针孔,同时,在提插的时候,提针慢,插入要快,这是泻法。

相反,如果慢慢的进针,快速拔针则是补法。

那到底什么是虚实呢?这篇给出一个朴素的答案,“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

”什么是虚实呢就是寒温气的多少。

多了就是实,少了就是虚。

这个“虚实”在针灸的治疗过程中那是相当重要啊,文章再次重复强调“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

【针灸大师】《内经》针刺补泻规律探析

【针灸大师】《内经》针刺补泻规律探析

【针灸大师】《内经》针刺补泻规律探析《内经》是我国首部医学集大成之作,其中记载了丰富而成熟的针灸理论和治疗方法,并生动地描述了患者和医生的感觉,对后世针刺补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相关内容散见各篇,本文试从针刺补泻的角度探讨《内经》针刺治疗疾病的过程,管窥之见,抛砖引玉。

《内经》针刺补泻以调气为根本目的,以调神为核心内涵;在以补虚泻实为针刺补泻总则的基础上重视先补虚后泻实和据二十五种人不同体质补泻;以脉象虚实,皮肤寒热坚软为判断补泻的依据;记载了迎随补泻等7种补泻手法,为后世补泻手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视“神”“心”“意”的变化和调节;以患者感觉、脉象及皮肤温度的变化为针刺补泻施术后的疗效评价标准。

1针刺目的《灵枢·刺节真邪》日:“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灵枢·终始》日:“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灵枢·小针解》又云:“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

”针刺的目的在于调气,通过补泻的手法操作可使气机调和,从而治愈疾病。

《灵枢·终始》在对徐疾补泻,开阖补泻的记载中也有“……摇大其孔,气出乃疾,……盖其外门,真气乃存。

”《灵枢·痈疽》则更加明确指出:“疾则气减,……补则有余”,运用泻法可使邪气出,补法可使正气存内。

气机失调,升降逆乱是机体各种病理变化之关键。

气机条畅,升降出入有序是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生理状态的前提。

由此可见,调气是针刺补泻的根本目的。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明确指出腧穴的实质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而非“皮脉筋骨”等实质性结构。

“神气”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人身赖以生存的“神”。

《灵枢·天年》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故神者,人之所安身立命之本。

《灵枢·本神》更明确指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可见,治神是针刺治病的最高境界。

“神气”更深层的内涵是“神机”。

七针课堂笔记惜气如金内经针法的奥秘何为十二经脉

七针课堂笔记惜气如金内经针法的奥秘何为十二经脉

七针课堂笔记惜气如金内经针法的奥秘何为十二经脉------七针课堂笔记一,按颈椎两边的坑,感觉涨到里边,到胸三椎的地方,5 6 7这一段,扎针可以从正面扎过去,也可以正中扎过去。

用大针磨骨。

二,脊柱中间旁开一指宽到关节突上下磨五六下,手感是感觉骨膜上有颗料状的东西。

趟平。

感觉传到了麻痛的地方,就可以了。

麻骨后,涨感向下传,向外侧,治疗坐骨神经痛。

三,上部痛在痛点扎针不好,要在经络的上方扎针,就是上边的气血下不来造成这痛。

如果是涨的话,要在痛点经络方向的下边打痛点或硬节扎针。

是下边过不去。

比如膝关节痛,有积液,就是下方堵了。

在足三里往下找,如果没有痛点,可以在胃经的回路脾经上找。

处理了就不痛了。

四,根骨骨剌,脚跟痛,是膀胱经下不来,可能在申脉或在委中放血,也可能在肾经上,是表里。

五,痛风,可在局部最痛点放血。

在公孙,太白处有结节用员利针扎,有的是疼的地方放血。

六,本经的痛取原穴七,员利针扎筋,看哪里筋紧。

在附着骨的地方筋的根部用员利针扎。

八,鸠尾穴,治心慌气短,提不起气,员利针扎一针就好了九,手麻的病人,用锋针在颈六七节旁边开皮,大针下针磨骨,先用纱布把大针磨热,下针磨骨,也是碰到砂粒状的东西。

趟平。

就行了十,腰阳关放血。

腰俞穴员利针。

治疗腰三四节的痛。

十一,大椎穴位紧,有福包,用大针向上方扇形剌十二,膝痛,梁邱透血海。

十三,颈椎引起头晕,风池对穿,感觉涨到胸椎第三节、十四,员利针找筋紧的地方扎,筋无左无右,无阴无阳。

候病所在。

十五,如果分不清是涨是痛。

敲几下如果感觉舒服。

是经络方向的下边堵到,属于涨的范围。

活动一下也好点,也是涨的范围。

十六,酸痛,血不足,麻木气不通、。

风寒湿杂合为痹。

十七,剌腰痛,1膀胱经令人腰痛,特点是颈项背骶骨感觉很重,发涨,涨到脖子,委中放下血。

十八,足少阳胆经让人腰痛,不能俯仰,阳陵泉放血。

最特别的症状是皮肤里象针扎一样的痛。

没有固定的点。

十九,足阳明胃经使人腰痛,不能弯腰。

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

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

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人迎寸口脉针法,是《黄帝内经》中高层次针刺方法之一,其法度严密,疗效非凡,是内经针法中解决人体大环境问题的“道”层次的针法,而非针对某病某症进行治疗的医术。

一、人迎寸口脉相针法关经文《灵枢·禁服第四十八》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

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

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

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

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

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

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所谓经治者,饮药,亦曰灸刺,脉急则引,脉代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

《灵枢·终始第九》“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

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

敬之者昌,慢之者亡。

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黄帝内经针法整理汇集

黄帝内经针法整理汇集

黄帝内经针法整理汇集第一部分、《内经》中针法内容的一般整理《内经》中关于针法的论述涉及到针刺的器具、持针的法则、刺法的种类、补泻手法的区分、针刺剂量的掌握、针刺的宜忌、针灸医师的应备条件以及某些疾病的针刺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刺法和补泻法。

针刺补泻的原则《灵枢·官能》:“用针之服,必有法则。

”针灸临床必须根据病症的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这些都是关于补虚泻实方面的论述。

针刺补虚、泻实就是要从临床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病人和不同病情、不同时间,选用恰当的经络穴位,运用适当的补泻方法,对正气虚弱的病证,起到扶正(补)的作用;对病邪偏盛的病症,起到祛邪(泻)的作用。

《素问·宝命全形论》:“刺虚者须其实(补),刺实者须其虚(泻)。

”因此说掌握好针刺补泻手法也是针刺作用产生的关键之一。

《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调气可以说是在得气的基础上适当调节其感应,以起到调整人体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就是指针刺治疗以达到气调为目的。

施行补泻的依据1、明辨经络施行针灸首先要熟悉经络理论。

《灵枢·本输》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

”指出针刺补泻法的运用即以经络理论为指导。

针灸的作用主要是调理气血以达到扶正祛邪。

临床上辨证施治,都离不开经络。

《灵枢·卫气失常》说:“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轻)者浅(刺)之,甚(重)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

意指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分别采用适当的刺法以达到调气。

2、审察形神《灵枢·终始》:“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

《黄帝内经》素问·针解

《黄帝内经》素问·针解

《黄帝内经》素问·针解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黄帝问道:希望听你讲讲对九针的解释,以及虚实补泻的道理。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岐伯回答说:针刺治疗虚证要用补法,针下应有热感,因为正气充实了,针下才会发热。

针刺治疗邪气盛满的实证要用泻法,针下应有凉感,因为邪气衰退了,针下才会发凉。

血液郁积日久,要用放出恶血的方法来消除。

邪盛用泻法治疗,就是出针后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

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

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

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为使正气实(即补法)应缓慢进针、迅速出针,并在出针时迅速按闭针孔(使正气充实不泄);为使邪气泻应迅速进针、缓慢出针,并在出针后不要立即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实与虚的根据,是指气至之时针下凉感与热感的多少。

若有若无,是说下针后经气到来迅速而不易察觉。

审察疾病的先后(先为本,后为标),是指辨别疾病的演变进程和预后。

辨别疾病的虚与实,(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这是医生治病不可离开这个原则。

若医生不能准确地把握(虚实),那么就会背离正确的治疗法则。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补泻之时者(读注:《甲乙经》作:“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虚实补泻的关键,在于巧妙地运用九针,因为九针各有不同的特点,适宜于不同的病证。

针刺补泻的时间,应该与气的来去开阖相配合(:气来时为开可以泻之,气去时为阖可以补之)。

九针的名称不同,形状也各有所异,根据治疗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补泻作用。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

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建华:内经针法的奥秘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我相信很多人会惊讶地发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里所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原来与我们的针灸临床是那么的密切相关,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实际操作意义。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使我对中医尤其是针灸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与我们“新概念针灸”关系较为紧密的有:
1)“素问”里很重要的内容是“五运六气”;
2)灵枢经为何也叫“针经”?实际上整本《黄帝内经》里很多篇章讲的就是针灸;3)若能深入学习、探索和临床验证的话,不难发现内经里很明确地有“调神”、“调气(气血、阴阳)”和“解结”三大方法;
4)判断针灸是否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看脉的变化;
5)有必要把分散在整本《内经》中的针法提炼出来,我称这一针法为“内经针法”。

当我从《黄帝内经》中一条条挖掘、整理出这一针法时,我感到整个人被震撼了!可以讲自从我学习针灸以来(不管是跟师傅学,向老师学,看书或与同行交流等等),这是除我一个道家师傅教我的那套“天易针法”外,与“八字治疗法”一样,能让我极感震撼的一套针法。

在给大家介绍这套针法时,我认为我绝对不会也没有刻意隐瞒什么!但我确实会给大家留下不少的思考题。

如果你什么都只要现成的,连一点点的脑筋也不愿意动或不愿意经过临床的验证,说实在话,我觉得你根本就没必要来房间听我讲课,也根本不需要听我的讲课录音,那对你是一种浪费!对我也是不公平的,毕竟讲课是要花时间也要动脑子的。

那么“内经针法”为何会让我感到震撼呢?我们回顾一下我已经讲过的内容(没讲的内容还请大家继续思考)
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八个字我相信所有学过内经的人都知道,很多专家也论证这八个字是养生的法则。

我不否认这些,但我更认为这八个字真正体现了“内经针法”的精髓所在。

这套针法的一切法则及依据均是按照阴阳的变化和平衡来考虑的,同时在具体操作时,又完全可以用数来明确表达的(见下面的分析);
2)三阳在头,三阴在手:三阳指阳明、太阳、少阳经,其盛衰在人迎处表现;三阴指太阴、少阴、厥阴经,其盛衰在寸口处表现。

(人迎盛表示阳有余,寸口盛表示阴有余);
3)内经针法与三大回环系统紧密相关;
4)若阴有余而阳不足:
盛一倍,则用第三套回环系统,即:盛一倍,用足(补少阳胆经,泻足厥阴肝经);盛一倍而燥,用手(补少阳三焦经,泻厥阴心包经);
盛二倍,则用第二套回环系统,即:盛二倍,补太阳膀胱经,泻少阴肾经;盛二倍而燥,补太阳小肠经,泻少阴心经;
盛三倍,则用第一套回环系统,即:盛三倍,补足阳明胃经,泻足太阴脾经;盛三倍而燥,补手阳明大肠经,泻手太阴肺经。

5)若阳有余而阴不足,与上述所述相反。

6)先补后泻原则(若二者都虚则不能扎针,要先吃药);两补一泻或两泻一补,阳经上全部是“二”(个穴位),阴经上全部是:“一(个穴位)“。

7)针刺频率:“厥阴--少阳”回环系统:一天一次;“少阴--太阳”回环系统:二天一次;“太阴--阳明”回环系统:一天二次。

8)表里经是用来调节阴阳平衡的;手足各三对同名阳经是用来接通经气的。

9)补泻穴位的位置关系:补者在高位(近头位置),泻者在低位(远头位置)。

三、进一步的思考
一)我们的脑海里一定要有三大回环系统的概念,即:
1)太阴----阳明回环系统
少阴----太阳回环系统
厥阴----少阳回环系统
明白了三大回环系统的概念,你再去看内经,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从不清晰变得易于理解了。

2)从三大回环系统又可以很容易推导出别通的概念,而且一目瞭然,直奔主题,大道至简。

很明显从这张图里,我们马上就发现了六对别通关系:
肺与膀胱相别通(手太阴----足太阳);脾与小肠相别通(足太阴----手太阳);
心与胆相别通(手少阴----足少阳);肾与三焦相别通(足少阴----手少阳);
心包与胃相别通(手厥阴----足阳明);肝与大肠相别通(足厥阴----手阳明)
当我独自推导出这张别通简图时,自己也十分的惊讶,这图十分简明扼要地把别通
的关系讲清了,且直指根本。

3)从三大回环系统里我们很容易明白为何“萎症独取阳明”在临床上常常不见效,并且我们明白怎么做才会更有效。

二)取穴的原则
“内经针法”里主要是二补一泻或二泻一补,也就是要处理好这三个穴位间的关系,其要诀就是我在前面说的话:补泻穴位的位置关系:补者在高位(近头位置),泻者在低位(远头位置)。

有人以络穴来划分所谓补、泻的说法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对的,但肯定是有一些问题的。

比如我们以祝华英道长书中的那个病案来说:足太阴脾经的络穴是公孙穴,三阴交肯定比公孙穴高,那为何还是错的?(道长后来改了穴位,就马上见到疗效了)就是要相互比较,这很重要。

以络穴来划分的话,从理论上看似乎很对(大家可看络穴的定义),实际上是不对的,临床上也证明了这一点。

再者,除非你的针灸手法很好,否则根本不行。

我在讲座里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特意举了给金鱼缸加水和排水的例子,相信对大家会有启发。

三)这套针法里讲的内容一定要在临床上去验证,反复验证方可找到更多的问题,也能找到答案。

1)怎样把“寸口脉”、“人迎脉”?
2)盛一倍、盛二倍、盛三倍等等该怎样比较出来?
3)何谓“盛一倍而燥”?这个“燥”指的是什么?
4)人迎、寸口脉基本平和就一定没病吗?
5)当你通过“内经针法”基本解决了病人的症状后该怎么做才能达到“培元、固本”的目的?
6)若你不会把脉的话,有没有其他的替代法?该注意什么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