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墙与空间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谈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思想

谈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思想

谈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思想陈晓榆龙湾区瑶溪街道办事处浙江温州325000时代在进步,就如石器时代装饰饰物的出现一样,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的对美的欣赏层次逐步提升。

其中房屋是建筑里实形式的最主要之一,既是与人们最密切的居住场所,也是目之所及生活中最常见的建筑外在表现形式,是其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都不尽相同,当地的人对于居住的房屋也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审美,因此房屋建筑之间也随之具有一定的差异化,特色不一,风格也是多种多样。

但如果其美学思想的来源是同一的,那么建筑设计在怎么变化,也是万变不离其中,而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外,中国传统居住设计基本围绕“一” 来展开。

中国传统居住设计中表现出的美学思想,其核心便是“儒道释”三家的哲学思想上,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古人的审美理念。

首先是“儒”。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天地人三者合于中,从而真正实现“天人和一”,这里的中不仅仅指地理方位上的概念,而是指中以外的双方都在相适应的范围内发展处于平衡之中。

礼既是规定社会秩序的法规,也是制约伦理道德的规范,大到房屋组群、宫殿庙宇、亭台楼阁,小到门檐、窗台、斗拱等都是“礼”在建筑形式上的象征。

将房舍与礼扯上关系,从而制定严格的建造与居住标准,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建造规模大小、豪华程度不等的居住场所。

因此通过封建社会的“礼” 构建了中国传统居住设计审美上的整体和谐统一。

而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就是“道释”。

中国古代在建造房屋时着重体现闹中取静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士官阶层,既然无法隐入山林,那么就把“自然”建造在身边,这追求的便是隐士思想,实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古代文人雅士最高的人生追求,是古人所追求居住美学的建筑体现。

这是对道和释的结合,虽结庐陋室,但不失赤子情怀,依旧坚持自身的理想和情操,从而获得人与自然的统一,达到心灵的平静。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韵味与设计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韵味与设计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韵味与设计思想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结构,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古代中国人在建筑设计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以及对天地宇宙的崇拜。

这种独特的设计思想和艺术韵味,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思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殷商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使用木材和石材建造房屋,而且在建筑结构和装饰上都有独特的特点。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常常采用悬山顶的形式,这种设计既能够保护房屋免受风雨的侵袭,又能够让建筑更加美观大气。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的檐口常常采用雕刻的方式进行装饰,这些雕刻可以是动物、植物或者其他图案,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思想还包括对环境的融合。

古代中国人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而不是与之对立。

因此,他们常常会选择建筑在山水之间,或者依山傍水的地方。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让建筑更加美观,还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例如,建筑的色彩和材质常常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呼应,使得整个景观更加和谐。

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思想还受到了对天地宇宙的崇拜的影响。

中国人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人与宇宙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古代中国人在建筑设计中常常会运用一些象征性的元素,例如,屋顶的形状常常象征着天空,而建筑的布局和结构常常象征着宇宙的秩序。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还注重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系。

古代中国人认为建筑应该能够给人带来舒适和愉悦的感觉,因此,他们常常会在建筑中设置庭院和花园,以及一些适合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韵味体现在其独特的造型和装饰上。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常常呈现出曲线的形状,这种形状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稳定性,还能够增加建筑的美感。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也非常精美,常常采用雕刻、彩绘和瓷砖等方式进行装饰。

这些装饰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还能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风貌。

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

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

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内容摘要:文章就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灵动美、虚实美、流动美、序列美展开论述,并通过中西方建筑美学之比较,意在说明我们应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之精髓。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美学一、建筑空间之美学概述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

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

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或曰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

为此,不仅要赋予它以使用要求,而且还应当赋予它以美的属性。

回顾建筑史册: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罗马万神庙内部的完整、哥特教堂中庭的运动感、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和谐以及巴洛克建筑的诡谲变幻,都说明了建筑空间之美。

从众多建筑名作中可以看到,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来自实体美的建构,这主要是与建造逻辑相符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等建筑元素自身美的创造;另一方面则来自对富于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空间观念的创造,它源于人与自然的一些原始体验,在建筑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元素的妙用。

而空间观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实体的构成。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一)灵动空间之美中国传统的室内居住空间都具有功能上的灵动、可变美。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结构上的灵活性。

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上是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支撑屋顶和楼层的木构架和室内分隔空间的墙体在结构上是分开的,这使得墙体不承担重量,而且为灵活分隔室内空间提供了可能性。

在古建筑中,分隔室内空间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分割,即在柱子之间砌薄墙或镶板;另一类是半分隔,即在相邻空间之间设置隔扇、屏风、碧沙橱、帐幔、罩、博古架和其他陈设来分隔,造成空间若断若续、若分若合、若开若闭的层次和丰富的变化,使相邻空间之间相互沟通,又彼此隔离,成为一个互相渗透的有机体。

2.建筑空间的不定义性。

中国的传统建筑只营造空间而不定义功能。

传统的中国室内居住空间各房间只有空间位置上的差异,没有功能上的明确分工,所以每个房间均可以适应多样功能。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思想

我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种延续方式。

古代建筑的建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权力、财力、物力及等级思想,因此建筑物有着很大的差别。

我国古代建筑主要分为四类:宫殿建筑、寺庙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

各类型建筑是一个相对较为独立的体系。

一、布局审美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和布局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古建筑群体是主体建筑建造在中轴线上,左右两边以配殿辅佐,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中庸思想。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建筑,都和人这个主体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哲学以天、地、人为一个宇宙大系统,追求天地人合而为一和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

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准则。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体现了古人的生活理想,而且从根本上成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和金、木、水、火、土衍生出来的,这种思想对古代建筑也有着很深的影响,宫殿、寺院、园林、住宅的选址、方位都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建筑物的选址对应着阴阳五行,而天上的星宿与地面方位是遥相呼应的,有着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的“四象学说”。

我国北方建筑物大部分是坐北朝南。

这是由于受我国北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朝南的建筑居住条件最好,冬暖夏凉。

二、意境之美我国古代建筑体现了集营造技术、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和谐之美。

中国建筑技术与艺术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无论是材料、工艺还是内涵、形式,都明显区别于西方以柱式为主轴的建筑发展模式。

中国的大型建筑群体就像一幅优美的中国画,有着重写意、重传神、重表现的审美追求。

意境美是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之后凸显出来的传统审美要求。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用单体建筑组合建筑群体时,常常使用绿化对建筑物进行烘托。

三、色彩之美我国古代建筑在用色上十分讲究,色彩的使用是有规范的,不可以随意使用。

其一,通过将民俗文化观念与宗教观念相结合,确定色彩。

如,很多寺院的墙面使用红色或者黄色;道教建筑则以白色和黄色居多。

从建筑比例中读懂故宫建筑的美学价值

从建筑比例中读懂故宫建筑的美学价值

从建筑比例中读懂故宫建筑的美学价值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卓越的设计理念使其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建筑比例作为故宫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美学价值。

本文将从建筑比例的角度来探讨故宫建筑的美学价值。

一、黄金分割的应用黄金分割是一种比例关系,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中。

在故宫建筑中,黄金分割的应用可以体现出建筑的平衡和谐之美。

以故宫正殿为例,其整体布局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每个部分的长度与整体的长度之比都接近黄金分割点0.618。

这种黄金分割的应用使得建筑具有一种自然流畅的美感,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二、对称与平衡故宫建筑以对称和平衡为设计原则。

完美的对称性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阴阳哲学观念,表达了宇宙万物的互补和统一。

通过对称布局,故宫建筑体现出了一种庄严宏伟的气势,给人以肃穆的感觉。

同时,对称设计也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感,使人感到宁静和安全。

三、尺度与空间关系故宫建筑注重尺度与空间关系的协调。

从整体上看,故宫建筑分为内外两个空间,互相对立又相互联系。

外廓墙体高大厚重,象征着权力的存在感;而内部空间则注重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布局,通过建筑、院落和庭院的组合,营造出动静有序、递进有度的空间感。

这种尺度与空间关系的处理方式,使得故宫建筑不仅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群,更是一处意境独特的园林景观。

四、色彩与装饰故宫建筑的色彩和装饰也体现了其美学价值。

故宫建筑以黄色为主调,象征着皇室的尊贵和权威。

黄色的墙体、琉璃瓦顶和金色的装饰均采用了精细的工艺制作,给人一种奢华而庄重的感觉。

同时,故宫建筑还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彩绘和雕刻,以及优雅的几何纹样,使得建筑更加生动有趣,呈现出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五、人与建筑的互动故宫建筑注重与人的互动。

建筑的尺度和形式设计考虑到了人们的身体尺度和行为习惯,使人在其中感觉舒适、自在。

例如,故宫建筑中的宽敞庭院、宽阔的台阶、高大的殿堂,都为人们提供了自由活动的空间,使人们能够自由地欣赏建筑美景,体验其中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意蕴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意蕴

本来轮廓已极优美的屋宇,再加上琉璃 样,当主建筑最后展现在眼前时,可以增
色彩的宏丽,那建筑的美观更加无可挑 加人的激动和兴奋之情,加强该建筑的
剔。但色彩在瓦色的分配上也是因为配 艺术感染力。那些前奏院落在空间上的
置适宜,尊重纯色的庄严,避免杂色猥 收放、开合变化,也能反衬出主院落和主
亵,才能如此成功。如明、清北京皇家建 建筑的压倒一切的地位。中国古代建筑,
是以鸟的飞势来形容中国古代飞檐的飞 色之美。
动之美。本来建筑物是以静态存在的,而
中国的建筑在平面布置上大都采取
这种飞檐的匠心独具、化静态为动态,显 以单层房屋为主的封闭式院落布置。房
得轻盈俏丽,翩翩欲飞,给人以极大的美感。 屋以间为单位,若干间并连成一座房屋,
色彩是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 几座房屋沿地基周边布置,共同围成庭
作者简介:戴孝军,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讲师 张金平,德州学院中文系教师
实习编辑:吴韶光
120
暖、亲切的审美感受,它切合了中国人比
较感性、追求意境、求和睦、重感情等特
点。这一点在民居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与
Hale Waihona Puke 欧洲古典石料建筑的那种冷峻、生硬感
觉相比,即使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也还
是富于东方特有的美的“土气”。建筑群
体林林总总,气度不凡,井然有序,象征
古代中国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空间序
119
环境HUANJING
为建筑物美丽的冠冕,这是其他的建筑 白色愈白,效果分外醒目,就像中国的水
所不具备的特征。这“翼角翘起”,在结 墨画一样。传说王维的《山水诀》就说:
构上是极合理、极自然的布置。看似不可 “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二、严谨而谦逊的设计理念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层次分明、结构谋划严谨、美感均衡,但同时又力求谦逊和坦诚。

中国古代建筑几乎没有过多的外表装饰,往往都是朴实无华的设计。

建筑师们尽量隐藏宏伟和壮丽的结构,使建筑在整体上更显得谦和、含蓄。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古代建筑更多地使用了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砖瓦等,以体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三、追求谐美的比例和尺度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尺度和比例的谐美。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和构造往往遵循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关系,力求各个部分的比例和谐、协调。

古代建筑的整体布局通常以中轴线为核心,左右呈对称布局,各个部分的尺度和比例都倾向于和谐契合,给人一种整体感和稳定感。

在建筑的细节处理上,也注重线条和比例的协调,使建筑呈现出优美的形态。

四、精细的装饰工艺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精细而繁复的装饰工艺。

古代建筑在外观、内部空间和细节处理上都会采用各种装饰元素来丰富建筑的美感。

这些装饰元素包括雕刻、彩绘、灯饰、瓦当、扛把等等。

雕刻和彩绘是古代建筑中最常见和重要的装饰手法,能够增强建筑的立体感和观赏性。

同时,在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上也注重装饰元素与整体结构的和谐配合。

五、体现社会文化与思想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的结构,也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与思想内涵。

古代建筑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例如,皇宫建筑和宗教寺庙往往体现了中国封建帝王的权威和神圣,宅院建筑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的尊严和约束。

同时,建筑中的壁画、雕像和文案等也展示了人们对美、哲学和文学等方面思想的表达。

六、自然光线的利用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自然光线的利用。

建筑的布局、窗户和门的位置都精心设计,力求让自然光线尽可能进入室内。

古代建筑中常常会有天井、亭台、露台等空间,以增加自然光线的投射和变化。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节省能源,还能够给人一种舒适和开放的感觉。

以上是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特点的一些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特色,对现代建筑设计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与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与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与影响室内设计是指通过对室内空间的规划和布置,使其达到美观、舒适和功能性的一门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积淀,对室内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与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原则。

中国传统建筑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为核心,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这种理念在室内设计中得以延续和发扬。

比如,在产品的材料选择上,更偏向于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在布局和空间规划上,注重空间的流通和通透性,避免狭小而压抑的格局。

使人在室内空间中能够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和灵动。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注重以功能性为主导。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生活的平衡与和谐,追求的是“富贵有度”,也即顾全大局、崇尚实用。

这种理念在室内设计中反映出来,注重功能性与美观的结合。

不管是家居用品还是装饰品,都以实用为前提,注重实用性的同时注重美观性,使人在使用中既方便实用,又能感受到美的享受。

其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元素,如中国画、剪纸、刺绣等。

在室内设计中,运用了这些艺术元素,使室内空间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比如,在墙面上可以运用中国画的元素进行装饰,使墙面更具艺术性和美感。

或者在窗帘、地毯、桌布等软装饰物上运用传统的剪纸、刺绣等手工艺,使室内空间更显精致和有质感。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在于营造了独特的氛围和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注重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

在室内设计中,将这种传统的精神融入其中,不仅使室内空间富有温馨的氛围,同时也提醒人们重视生活品质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室内空间中所呈现的传统文化元素,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和情趣。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运用广泛而深入,不仅体现在空间规划、材料选择和功能性等方面,更注重于艺术元素的融入和精神氛围的营造。

古代建筑的美学观念与方法

古代建筑的美学观念与方法

古代建筑的美学观念与方法,是一种反映历史与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中,建筑被视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种拥有美学价值的艺术表达,更是承载了古代人民智慧、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物质载体。

因此,研究,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理解,更能够提高我们对建筑艺术的欣赏和审美水平。

一、古代建筑的美学观念1. “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观念,即“天人合一”。

这个观念指的是人应该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心灵与宇宙相通,达到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灵和谐共处的境界。

古代中国建筑的设计和布局大多遵循这个美学观念,不断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2. “以意制形”的方法古代中国建筑大量应用了“以意制形”的建筑方法。

这种方法是在充分考虑使用功能、环境适应和审美效果的基础上,以主观意念为导向进行设计,创造出各种富有个性和特征的建筑形态。

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古代中国建筑呈现出众多的美学风格,例如长城、故宫和颐和园等。

3. “坚持自然”的信念古代日本建筑也注重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和谐统一。

古代日本建筑家将建筑的使用功能、美学效果与周围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有意地将建筑与自然景观联系在一起,建筑塑造出一种自然、舒适的氛围,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巧妙的平衡。

二、古代建筑的美学方法1. “追求秩序美”的方法古代古希腊建筑的美学方法是追求秩序美。

古希腊建筑家认为在建筑设计中,应该追求秩序感。

他们在建筑形态、布局和比例等方面,都极强调对称、均衡和规律感,这种秩序感是古希腊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

例如帕台农神庙就是一个形态优美、规矩整齐、富有秩序美的典型代表。

2. “贴近人性的美”的手法在古代古罗马建筑中,建筑师们注重的是人性化的美。

在罗马建筑中,建筑师常常会在建筑中增加雕刻、装饰和柔和的曲线,以展示人性化的美。

古罗马建筑还特别注重建筑和人的关系,建筑塑造出一种亲切、舒适的氛围,引导人们产生一种身体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浅谈中国古典建筑居住设计的美学思想

浅谈中国古典建筑居住设计的美学思想

浅谈中国古典建筑居住设计的美学思想摘要:“中国建筑为东方独立系统,数千年来,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

虽然在思想及生活上,中国曾多次受外来异族的影响,发生多少变异,而中国建筑直至成熟繁衍的后代,竟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始终没有失掉它原始面目,形成一个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建筑系统。

”——林徽因中国建筑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其特殊的平面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的第二个基本特征——环境之美。

关键词:建筑美学;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传统伦理礼法与建筑设计;和谐之美一、前言中国文化的根基是儒释道思想,在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美学中,儒家审美表现为以礼制为基础,讲求建筑的等级规范和严谨的秩序,道家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和高远的精神境界,佛家则是朴素,空净,讲求意境,其追求的意境美,体现为建筑中“禅意”与“空灵”的韵味。

这三种思想经过漫长的融合,最终形成中国独特的建筑审美:出世与入世、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在礼制和秩序的理性基础上,融入诗词,字画,山水,花木,自然…。

建筑与居所,成为中国人思想与情韵的载体,虽为人造,却宛若天成,亦富有诗情画意,其建筑美学思想别具一格,独步世界。

二、礼制与道法结合的建筑形态儒家以“礼”的制度实现制定了严格的建筑标准,体现在等级严密、主次分明的建筑格局里,如建筑规模大小、高低,朝向,颜色等都对应不同身份与社会阶层,身份的大小尊卑通过严谨清晰的建筑形制一目了然。

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称、平衡、秩序,统一,虽细节不同,却不突兀出挑,强调建筑整体的的协调一致与工整,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单一建筑中,也体现在群落建筑中,体现在百姓的民宅里,也体现在皇家的宫殿里。

道家和佛家思想,追求“出世”。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道法自然,顺应天地万物,影响到建筑设计理念的各个方面,如建筑居所的选址、规划、布局和形制,将人、自然与建筑和谐统一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并追求自然,雅致,恬静的感官体验。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美学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美学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美学首先,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和自然环境的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师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筑通常会根据山水形势、水文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布局设计。

例如,古代园林建筑往往以山水为背景,依山傍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空间和谐的构建。

中国古代建筑通常以庭院为中心,以建筑群和围墙将庭院和外界隔开,营造出安静、独立的空间。

建筑群内部的各个建筑物也通过对称、轴线的布局形成空间的和谐。

例如,皇宫、寺庙等建筑通常采用“三进院落”或“五进院落”的布局,形成布局严谨、空间层次分明的建筑。

第三,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装饰与实用的结合。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装饰,但装饰与实用并重。

建筑外墙常常采用木结构和砖石构造,同时通过彩画、瓦片、雕刻等方式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感。

例如,古代宫殿、庙宇的檐角常常镶嵌有彩绘的陶瓦,建筑的门窗、栏杆等部分常常进行雕刻,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美学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中国古代建筑美学注重建筑的整体美感,不仅追求建筑的外在美,更强调内在的气质和精神境界。

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注重空间和谐、形式韵律的统一,通过建筑的布局、造型、色彩等元素的组合,体现出一种规模恢弘、庄严肃穆的美感。

第三,中国传统建筑美学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准则。

中国古代建筑师注重建筑的实用功能和人的精神需求。

建筑在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等实际需求的同时,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

因此,中国传统建筑美学追求的是一种“大巧若拙”的风格,在简朴中表现出古朴、庄重的美感。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美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重要遗产。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更是对人类建筑艺术的贡献。

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美学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的建筑文化遗产,促进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的交流与融合。

一墙之宅的建构哲学原理

一墙之宅的建构哲学原理

一墙之宅的建构哲学原理一墙之宅的建构哲学原理是指个体通过在有限空间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居所,实现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内在平衡。

下面将从空间的设计、功能的选择、材料的运用和理念的实践等方面解释一墙之宅的建构哲学原理。

首先,一墙之宅的建构哲学原理体现在空间的设计上。

一墙之宅强调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布局的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的需求。

在设计中,要注重对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灵活运用墙体、柜体等来创造各个功能区的私密性和独立性。

其次,一墙之宅的建构哲学原理体现在功能的选择上。

在一墙之宅的设计中,需要根据个体的生活需要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功能模块,如卧室、客厅、厨房、书房等,以满足不同方面的需求。

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居室内部功能区的衔接与补充,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再次,一墙之宅的建构哲学原理体现在材料的运用上。

在一墙之宅的设计中,应该注重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以创造具有舒适和温暖感的居住环境。

选用环保、安全、耐用的材料,使居室具有良好的空气质量和舒适的居住体验。

同时,还可以运用适宜的颜色和纹理,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丰富性。

最后,一墙之宅的建构哲学原理体现在理念的实践上。

一墙之宅强调个体对居室的认同和主体性,要求居主在设计和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特点,以实现自我表达和个人追求。

在实践中,要注重居室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但不应忽视审美和情感的满足,使居主在温馨的空间中找到归属感和满足感。

综上所述,一墙之宅的建构哲学原理包括空间的设计、功能的选择、材料的运用和理念的实践等方面。

通过合理利用空间、选择适宜功能、运用环保材料和注重个体的主体性,可以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居所,让个体在其中实现自我追求和内在平衡。

中国传统建筑的室内设计与陈设

中国传统建筑的室内设计与陈设

中国传统建筑的室内设计与陈设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室内设计而闻名。

在中国的古代建筑理念中,室内设计注重空间布置和陈设的和谐统一。

这些设计理念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1. 空间布置:中国传统建筑的室内设计注重营造开放宽敞的空间感。

一般来说,传统建筑会采用众多围合内院的形式,院落之间布局合理,室内空间与外界景观融为一体。

任何一处空间都倾注了设计者对于尊重自然和生活的理解。

墙壁往往采用独特的装饰方式,如木雕、砖雕和石雕等,以增添美感。

2. 家具陈设:传统的中国室内设计以木质家具为主要元素。

家具多为红木或者楠木材质制作而成,造型简洁而优雅。

常见的家具包括床、桌椅、屏风、几、柜等。

这些家具的设计都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给人一种舒适和温馨的感觉。

此外,还会根据不同用途和场合,摆放一些织物、壁画和艺术品,以增强整个空间的艺术氛围。

3. 色彩搭配: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的色彩搭配注重和谐统一。

常见的色彩包括红色、黑色、金色和白色等。

红色象征着热情和吉祥,黑色象征着庄重和稳定,金色象征着财富和权势,白色则象征着纯洁和祥和。

在室内设计中,这些颜色会合理搭配,以营造出一种和谐、平静和美丽的环境。

4. 物品陈设:中国传统建筑室内陈设注重对生活的尊重和情感的表达。

常见的物品包括瓷器、字画、花卉等。

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精美的工艺和细腻的图案在室内陈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字画作为艺术品的一种形式,能够展现出主人的品味和情感。

而花卉则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自然和活力的感觉,在室内设计中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

中国传统建筑的室内设计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独特的风格和设计理念,带给人们一种宁静和和谐的感觉,让人们可以远离繁忙的生活,享受一份宁静和安宁。

希望在未来的设计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借鉴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的室内设计,创造出更多令人陶醉的空间。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居住建筑是中国古代人们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美学内涵。

从建筑的风格、结构、布局等方面,都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本文探讨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文化内涵。

1. 居住建筑与地理环境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大都采用膜拜构造,墙体大多为土墙,房屋的基础大多采用夯土桩,墙体使用稻草、木条等材料填充,由于使用了天然的建材,所以房屋在周围环境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布局和建筑朝向与山、水、地势等自然条件息息相关。

通过考虑环境因素,房屋具有良好的通风、保温、遮阳和抗震能力。

同时,居住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相处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念。

2. 居住建筑与社会制度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形式、布局和空间利用方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

例如,在封建社会,官王、商贾居住的府第,采用了围墙、厅堂、住宅、后苑等布局形式,体现了权威和身份的等级关系。

在城市与农村社会中,房屋和院落的大小、层次、位置等也与社会地位有关。

居住建筑的布局和设计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和追求。

例如,中国的传统四合院设计中,以前厅为核心,分开两侧室的布局,象征着人们期望着团结一家人,共同生活、互相关怀。

3. 居住建筑与文化信仰中国传统居住建筑也受到文化信仰的影响,它反映了人们对宇宙万物和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缘分、吉祥、吉利等观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传统居住建筑中出现了许多象征吉祥、富贵的装饰元素,如蝙蝠、龙凤、瑞兽等。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颜色也与文化信仰相关。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

传统的中国居住建筑常使用红色作为默认的色调,如角楼、门框、门扇等。

4. 居住建筑与生活方式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布局、装饰和设计,也充分考虑到当时的生活方式。

例如,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建筑中常设置集中的厨房和饮水设施,同时结构上也保证了私密性和亲密性的平衡。

浅论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

浅论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

浅论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浅论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一、前言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审美理念和设计思想主要是建立在古人的哲学思想上,数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是儒、道、释思想。

在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最为注重社会标准和具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孔子以礼的制度实现制定了严格的建筑修建的标准,比方建筑形制、建筑规模、建筑上下都必须对应不同的社会阶层,并以此来获得社会秩序和谐的实现。

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思想是道家和佛家思想,追求的是出世思想,这是古人追求审美化的居住理念,以实现士大夫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的人生境界,这也成了古代文人雅士最高的人生追求了。

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居住设计审美的整体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一贯推崇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人要顺应自然和天地万物。

在中国古代,城市住宅和古典园林也追求闹中取静的田园生活,不能归隐山林,就把大自然搬到自己家里来。

归田园居的生活形式总被认为是文人所追求的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

因此,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首先强调的就是跟大自然的接触。

生活在自然山林中,虽只有陋室草庐,但也不失文人的淳朴高雅。

在田园生活中保持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高尚情操,获得心灵的平静和自在,这种生活方式奠本文由论文联盟.Ll.搜集整理定了文人理想的居住基调,几千年来,仍然是中国古人最具魅力的传统的生活方式。

二、天人合一的环境美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常讲的就是修身养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他把自然特性与人们的品行道德相联络,把山水比喻为知者和仁者,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

在他的观念里,人们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得对自身道德和人格力量的审美。

道家对自然的认识超越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解放,由此到达超越时空的超然境界。

如扬州的片石山房。

对于自然居住环境的推崇,还和中国士文化中的隐逸思想有关。

文人士子是中国古代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既是社会道德标准的表达者,也是生活方式的引领者。

美学与功能性——建筑内外空间的一体化设计

美学与功能性——建筑内外空间的一体化设计

美学与功能性——建筑内外空间的一体化设计当我们走进一座建筑时,无论是宽敞明亮的大厅,还是错落有致的房间布局,都离不开美学与功能性的综合考量。

美学是建筑的灵魂,而功能性则是其生命力的源泉。

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筑才能真正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理想场所。

首先,在建筑内外空间的一体化设计中,美学的体现可以通过建筑的外观和内部装饰来实现。

外观是建筑与外界沟通的第一印象,它可以通过线条、色彩等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来展现建筑的魅力。

一座建筑的外观可以是简约大气的现代风格,也可以是浑然天成的自然风格。

而在内部装饰方面,空间的布局、家具的摆放、墙壁的装饰等都需要考虑美学因素。

例如,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厅可以利用简洁明快的色彩和自然光线来营造舒适的氛围;一个办公室可以通过合理的家具摆放和装饰品的选择,既满足工作需要,又呈现出高雅的艺术品位。

其次,功能性是建筑内外空间一体化设计的核心。

建筑的功能性体现在对人们生活和工作需求的满足上。

例如,一个住宅楼的户型设计应该兼顾私密性和通透性,确保居民有宽敞舒适的休息空间,同时又可以享受到充足的自然光线和通风;一个办公大楼的空间布局应该使得员工能够高效地办公,同时提供舒适的休息区和便利的公共设施。

功能性也包括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

现代建筑注重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效率,通过科学的建筑材料选择和注重节能设计,使建筑既能满足功能需求,又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除了美学和功能性的考量,建筑内外空间的一体化设计还需要借助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

创新意味着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寻找新的设计思路和表达方式。

例如,一些建筑师将自然元素融入到建筑中,创造出独特的外观,同时能够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此外,技术手段的应用也为一体化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先进的光线控制技术,建筑内部的照明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调整,既提高了生活和工作的舒适度,又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美学与功能性的融合是建筑内外空间一体化设计的核心目标。

《项脊轩志读后感》建筑与空间角度

《项脊轩志读后感》建筑与空间角度

《项脊轩志读后感》建筑与空间角度
从建筑和空间的角度来解读,《项脊轩志》不仅仅是对一间屋子的描述,它更是对中国古典建筑美学和空间哲学的一种体现。

项脊轩作为家族的物理空间,它的结构、布局和使用,都反映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和对空间的理解。

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建筑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对天地人和谐共生理念的体现。

项脊轩的设计和布局,如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融、对室内外空间的精心安排等,都展示了这种哲学思想。

袁枚对项脊轩内部布局的描述,如窗户对外的开敞、房间内家具的摆放,都细致地反映了这种对空间的深刻理解和利用。

此外,空间在《项脊轩志》中也是情感和记忆的载体。

袁枚通过对项脊轩的具体描述,将读者的注意力从物理空间转移到了与这个空间相关的人和事件上。

每一个房间、每一扇门窗,都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情感。

通过这种方式,袁枚将一个看似普通的建筑空间,转化为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地方。

中国历代建筑美学

中国历代建筑美学

中国历代建筑美学中国历代建筑美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传统美学理念的体现。

自古以来,中国建筑艺术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建筑结构和技术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也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对中国历代建筑美学进行深入探讨,从建筑的整体布局、结构特点和装饰风格等方面,阐述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追求注重整体的和谐统一。

中国历代建筑以宇宙为基本图式,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将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都是以庭院为核心,建筑物的布局遵循阴阳五行的原则,追求空间的均衡和谐。

建筑的主体建筑往往位于中轴线上,两侧称为对称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整体性和平衡感。

在建筑的外部形式上,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形体的匀称和谐,追求精确的比例和适度的曲线,不同建筑部位的比例关系经过精心的设计,给人以平和和稳定的感觉。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追求强调建筑的结构和材料的相互配合。

中国历代建筑在结构方面注重使用木材和石材,并运用榫卯结构和斗拱等特殊的建筑技术,保证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

在材料的选择上,中国古代建筑注重选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瓦片等,以体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结构和材料的相互配合,不仅保证了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同时也赋予了建筑以独特的美感。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追求强调建筑的装饰和细节。

中国历代建筑注重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上进行精心的装饰,以增添建筑的美感。

在建筑的外观上,中国古代建筑采用了各种装饰手法,如彩绘、浮雕和雕刻等,使建筑显得更加绚丽多彩。

在建筑的内部空间上,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在柱子、梁和天花板等部位进行装饰,以展示中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同时,在建筑的内部空间中,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光线的运用和景观的布局,使人在建筑中感受到和谐、舒适和宁静的氛围。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追求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中国历代建筑注重将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以自然为依托,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开发与应用・从墙与空间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程小蓉1 程 平2(1.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610021);(2.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03级绘画专业研究生 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文章探讨了中国建筑美学思想在传统民间建筑墙与空间上的表现,论述了传统民间建筑墙与空间的哲理关系、美学关系、人文关系及演变趋势。

从墙与空间的关系分析了界面与围合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建筑理念,倡导建筑创作多点民族性和地方性,弘扬中国建筑美学思想,传承中国传统民间建筑的优秀文化,丰富建筑的环境空间。

关键词:墙 空间 哲理关系 美学关系 人文关系 中图分类号: TU -8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024(2006)01-41-04 收稿日期:2005-07-05作者简介:程小蓉(1957-),女,重庆市万州区人,副教授,从事建筑设计教学与研究;程平(1981-),男,四川成都市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从事美术学与油画研究。

中国传统建筑美不在其华丽气派,高大雄浑,而在于它亲切的建筑形象、丰富多变的空间组合、宜人的建筑尺度、富有寓意而细致入微的民间建筑装饰、民间传统工艺的巧构与奇筑。

墙与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体,墙与空间的关系凝聚着民族传统哲学观念和审美取向,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记载了社会演变的历程。

1、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墙与空间的哲理关系墙体是构成建筑维护结构的重要界面,在没有墙体存在的情况下,建筑空间几乎无从谈起。

但有时去掉或挖空了墙体,空间却得以延伸、扩展,这种墙于空间的辩证关系,是中国传统民间建筑艺术处理手法的一大特点,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所铸成的哲学观念决定的。

老子的“有无”之论:“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从哲理上阐明了墙与空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本质特征。

其实,世间万物都在这种“有无”相生的交织与挣扎中向前发展。

图1 成都—院落空间建筑原本是一个遮风雨、避虫兽的场所,由界面围合而成。

墙体便是围合空间的实体,然而,对于实体界面的消除,也是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存在的另类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墙的消除并不意味着空间的丧失,恰恰相反,它往往是空间的强化、外延、扩展、转化与升华。

中国建筑对墙与空间虚实相生的经营,是追求天人和一的东方审美观在建筑中的映射,这个自然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使非建筑的室外空间・14・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Aeronautic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2006年3月第1期(总第66期)Vol.22No.1(Serial No.66)2006与人融合亲近。

如图1为成都一院落空间,该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尺度亲切宜人。

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以另一方式对自身的肯定,我“以天地为栋宇”是中国人的自然观。

人生活在建筑中,建筑生长在自然中。

中国建筑墙与空间的哲理关系体现了中国人在建筑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内在而含蓄的儒家哲学。

图2 明清庭院杭州胡庆余堂墙在建筑实体中是构成建筑形态的基本元素,是组织建筑室内外环境空间的重要手段。

一个人对建筑的第一体验往往始于建筑的外观,而非内在空间。

他们总是通过建筑外壳———墙体的虚实、曲直、造型、色彩、光影、肌理等判断建筑是否美观、亲切、庄重、活泼。

因此墙体作为建筑的壳体,也必是传统民间建筑装饰的重点,墙体装饰是提升空间质量的有效方法。

图3 北京东直门内北沟沿23号梁启超故居—郑希成绘2、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墙与空间的美学关系我国传统民间建筑中,常常把“墙”作为空间环境,一种审美景观因素对待,因而在组织室内外环境,塑造空间特性方面留下了一些精彩实例。

图2为明清庭院杭州胡庆余堂,墙体壁饰与虚实处理营造了极具审美情趣的空间。

中国建筑美还表现在建筑群落组织上,如果说中国的建筑群是一幅“画”,围墙则是画框,对于这墙与空间勾勒出的“画面”,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其欣赏方式不是静态的“望”,而是动态的“游”。

人们漫游在“画”中,情随境迁,玩味各种墙勾勒出的“线”的疏密、浓淡、断续的交织,体察“线”与“空白”(空间)的虚实交替,从中感悟出全“画”的神韵。

图3为北京东直门内北沟沿23号梁启超故居,严整的格局中渗透着自由的局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空间变化。

图4 苏州留园墙与空间有节奏的变化,产生了极富韵律的空间美感我国传统的古典园林建筑利用墙的变化,取得环境空间效应的手法,就更具建筑美学特征。

如漏窗花墙、复廊隔墙、婉蜒云墙、花形灯墙、洞窗景墙、框景门墙、半掩廊墙等都各具异趣,有园中有园、景中藏景之妙。

图4苏州留园即为一例,在园门入口处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

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门洞,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变换角度纳入框中,随着人们行经其间依次展开,墙的虚实变化,廊的三弯九转,步移景异,时空交替,极具诗情画意。

墙在中国传统民间建筑中以不同的长短、高低、・24・曲直、转折、虚实、断续等形态组合及简繁、素丽、精粗、雅俗等壁饰变化,通过围合、分隔、屏蔽、穿透、延伸、界栏、借托、映衬等展现方式,营造出千姿百态、景象纷呈的室内外空间环境,并取得实用效应和审美效应。

建筑作为人工环境,本身应是实用功能与审美需要的统一体。

它的实用功能表现在蔽风雨、获安全、求舒适、避烦嚣、保私密、便交往、利工作、益身心等方面,它的审美需要就在于经营有效的可居可歇,可贯可行的赏心悦目的室内外环境空间。

如图5天井,这一传统民居中常见的生活空间,由建筑或墙体围合,尺度宜人,具有一定的封闭感与私密性,给人既神秘又亲切之感。

图5 成都民居小天井高出屋面的封火墙、山墙,也是传统建筑装饰的重点。

四川古镇传统建筑的山墙、封火墙更是以“极变幻之能事,有无限之趣味”而富于盛名,极大地丰富了建筑艺术形式。

图6为资阳铁佛镇老街传统建筑的封火墙,临空的翘角,鸟头昂首配上白墙青瓦,格外活泼秀丽,图7为资阳铁佛镇广东会馆南华宫山墙,墙脊高耸、阶梯跌落,翘角腾飞,又给建筑增添不少风采。

图6 资阳铁佛镇封火墙上昂首临空的翘角将墙体的实用功能和审美需要结合起来营造优美环境空间,使我国传统民间建筑在低层群落布局中取得了丰富而有意趣的建筑艺术成就。

我国传统民间建筑的群落布局是纵深的聚合套列与横跨的水平延展结合,层数不高,房屋以坡屋面硬山墙为普遍,门窗内向,墙秀屋矮的环境尺度,更显空间亲切宜人,庭院四周不同墙面的错落轮廓线也给生活场景增添了情趣,其中也反映了传统的文化审美爱好。

图7 资阳铁佛镇南华宫山墙墙与空间围而不死,界域两分,富有变化。

这些都是用墙塑造空间的创造。

即使在室内,也常巧设屏风、格扇、花罩、博古架或多宝格,以装饰代墙,虚实互借。

墙本生也成了美化环境的景观造型。

3、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墙与空间的人文关系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墙与空间的关系也受社会生活、人文关系的影响,绝大部分民居与园林建筑均是封闭的,即四周设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空间布局,房间位置都有严格的形制,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

典型的中国住宅是四合院格局,一般分为前后两院,前院又称外院,居住仆役,设置厨房客房,后院又称内院,中轴线上的堂屋位置和规模都最为尊贵,堂屋左右的耳房是长辈居室,晚辈居住左右厢房,内外二院由中门相通。

大型住宅,依中轴线可以在后面延伸几重院落,在前后进、左右跨的连接部位或隔短墙,或联折廊,围隔成或长或方的套院、跨院,既僻静安宁、又方便舒适、给居住者造就了私密性空间。

随着这些空间和堂屋的关系而分尊卑,亲疏、上下、长幼,整座宅院空间格局笼罩着严格的宗法罗网。

如图8为清朝徽州庭院,在封建思想的制约下,男治外事,女治内事,宅院的墙高而森严,限制妇女足不出户。

相邻四合院间,则利用围墙、山墙、院墙、隔墙分隔,排列组成巷道、胡同,这些墙体在建筑群落中千变万化,又各有异趣。

影壁、照壁常设在院落入口处,以此形成承传空间,与街道产生过渡。

而照壁的装饰却是宅院主人身份及文化品位的写照。

街道景观也与墙体的虚实直接相关,中国传统民居中大多将沿街的底商建筑(底层商业,上层居・34・住)的墙体做成一块块木板的形式,可方便安装和拆卸。

白天沿街木板全部拆下,室内外空间流动,建筑与街道融为一体,如图9为老成都的街景,无论是人的活动,还是视线和景观,均能通达,空间氛围异常活跃。

夜晚沿街木板全部装上,又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街道氛围:安宁、内向、封闭。

这种不同生活场景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由活动木板墙完成。

这种活动墙体实现了私密与公共、室内与室外、住户与街道空间之间的多重性转化。

这是一种最朴素而又最生动的墙与空间的社会生活关系。

图8 清、徽州庭院图9 老成都街景的商业氛围4、当今中国建筑墙与空间的演变趋势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时,唯有建筑无声地诉说着历史进程的文化源流和社会心理。

建筑的演进过程也是墙体与空间不断变化的过程,建筑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在界面的塑造,既墙体的设计。

建筑材料变化、施工技术进步、构造措施改革、外观效果创新等,带来了建筑形象、空间组合、建筑尺度、建筑装饰的巨大变化,而且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还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当今全球的建筑审美意趣趋于一致,塑造手法已逐渐雷同。

玻璃幕墙使建筑光挺,轻盈,钢筋混凝土墙体使建筑显得凝重,西方人放弃了石头,东方人放弃了土木,传统的手工艺,已被高效的工业化生产所代替。

建筑正逐渐变得高大而挺拔,以钢筋混凝土墙把人工空间从自然空间中划分出来,室内与室外被严格界定,人们被彼此分离,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建筑内部各个单元自我封闭,建筑中少了些彼此交流的场所,玻璃窗成了室内外空间联系的纽带。

中国传统建筑中墙与空间的哲理关系、美学思想变得模糊了。

5、结束语出新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与审美变化的必然结果,在追求进步与时尚的年代,人们更加注重建筑外在墙面的塑造。

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给建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创造出了全新的建筑界面、建筑形象与建筑空间,值得欣慰。

可推陈或许能推出些,至少多点民族性和地方性的中国特色构想。

我国传统民间建筑中蕴藏着大量可以参考借鉴的因素和手法,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脉,是中国建筑千百年来建筑美学思想的积淀,传统本身凝聚着民族特质的独立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挖掘,墙与空间的关系即是其中之一。

传统建筑中墙与空间的相生互补,有序的建筑排列组合,令人感到凝重背后蕴藏著空灵,飘逸之中透出庄重。

只有继承和创造才能形成新的民族风格,丰富中国独特的建筑艺术,这对弘扬我们自已的优秀文化,创造令人愉快的生活空间环境是不无益处的。

参考文献及资料:[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2]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杨永生.建筑百家言[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萧默.建筑意[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5]中国建筑学会.界面的消解[J ].建筑学报,2003.10[6]徽州大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文中部分照片为本人拍摄(责任编辑:胡成林)・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