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
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一、教材分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中的一个重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节内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宏观角度进行学习,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对各种各样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态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说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 知识要求: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种类及特点。
2. 能力要求: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三、教学的重、难点1. 重点: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 难点:学生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材料分析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资料,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2分钟)ppt展示地球的图片师:同学们,看ppt上的图片,这是什么啊?生:地球。
师:对,在浩瀚的宇宙里,有一颗,也是现在能发现的唯一一颗美丽的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她上面70%覆盖着海洋,所以在太空遥望她就像一颗蓝色的水晶球。
2.正式上课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生物圈(师板书生物圈的概念)师:对,我们把地球上所有生物与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物圈。
那么生物圈的具体范围包括??为什么我们不说地球就叫生物圈呢?翻到书的26页,根据书上的提示讨论交流。
(板书:生物圈的范围)好,你起来说说。
生: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圈表面。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结构;2.认识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3.掌握生态系统中物种间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4.培养学生探究和分析生态系统的能力。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结构;2.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3.生态系统中物种间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中物种间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2.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生态系统图片或模型;3.相关生态系统案例研究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老师通过引入真实或虚拟的生态环境图片,提出问题,如:“你见过或熟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它们是如何组成的?”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简单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
第二步: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PPT课件,老师向学生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解释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个主要方面,生物因子由物种组成,非生物因子由水、空气、土壤、光照等组成。
第三步: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介绍(20分钟)老师介绍几种典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通过图片、视频、案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以及不同生态系统中物种的适应性和相互依存性。
第四步:生态系统中物种间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20分钟)老师讲解生态系统中物种间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如捕食与被捕食、竞争、共生等。
通过案例的引入和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关系是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的。
第五步: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如过度捕捞、森林砍伐、城市扩张等。
展示相关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并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探讨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的方法。
第六步:总结与拓展(10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拓展问题:“你认为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你有什么方法保护生态系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展开讨论。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2.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组成。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知识,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等。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态系统是什么吗?它由哪些部分组成?2.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1)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统一整体。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实例,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3.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1)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讲解生物部分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讲解非生物部分的组成:阳光、水、空气、土壤等。
4.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1)讲解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金字塔。
(2)讲解食物链的概念: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
(3)举例说明食物链:草→兔→狼。
(4)讲解食物网的概念:食物网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关系。
(5)举例说明食物网:草→兔→狼;草→羊→狼;羊→狼等。
(6)讲解生态金字塔的概念:生态金字塔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量、能量和个体数量在食物链中呈现出的金字塔状分布。
(7)举例说明生态金字塔: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
5.实验观察(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观察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组成和食物链、食物网的关系。
(2)让学生记录实验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保护,提倡绿色生活,保护地球家园。
四、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结构图。
《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设计思想按照新课程标准主体性教学理念设计教学。
教师通过设计系列课内外活动——“生态调查”、“与你分享”、“我最重要”、“绿色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参与学习,增大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各自的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课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人教版)必修③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
该节是全章的重点,因为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是生态学中最主要的概念和原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后4节内容的.前提,也是学生构建生态学知识结构和树立环保意识的基础。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实例是池塘生态系统,但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的浮游生物缺乏感性认识。
在各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成份,这些成分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学生对此较难理解,因此,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说出生态成系统的组成(3)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能力目标(1)通过水池生态调查,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与你分享”、“我最重要”活动,培养学生组织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绿色生活”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通过对教材插图的分析、理解、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
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与你分享”活动和“我看‘放生’”讨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2)明确人作为消费者,也是生态系统的一员,应当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学原理。
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结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3. 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3.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 利用图表、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五、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以及生态系统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2. 生态系统的结构:a. 非生物部分:讲解阳光、空气、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b. 生物部分: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a. 捕食关系:讲解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
b. 竞争关系:讲解同种生物之间、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c. 合作关系:讲解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共栖等合作关系。
4.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讲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以及生物如何影响环境。
5.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典型的生态系统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和结构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当地的生态系统结构。
2. 开展生态瓶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构建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加深对生态系统结构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生态系统的图片和图表:展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图片和图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3. 培养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结构的能力,提高其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与重要性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3.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4. 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5.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学生思考。
4. 互动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其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PPT,包含图片、动画等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素材:收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产生影响的具体案例。
3. 教学道具:生态瓶、食物链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态环境破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导入新课。
2. 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阐述其对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性。
3. 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分别介绍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4. 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
5. 讲解生态系统的功能:详细讲解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6.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7.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保护措施。
8. 总结课程: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9.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查周边生态环境状况,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生态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课标陈述: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二、学习目标:1、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学生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归纳总结出生态系统的范围及类型。
2、通过阅读、讨论课本、结合生活实例,学生说出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概述四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3、在阅读课本、分析相关实例的基础上,学生掌握食物链的书写,能分析各营养级和消费者级别之间的关系,提高学习过程中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落实目标的评价方案1、教师出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列举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并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学生举例及观看图片,能够了解生态系统的范围及类型。
班级超过2/3学生能归纳总结出生态系统的范围及类型就达成了目标1。
2、通过阅读课本上,学生直接说出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
结合草原生态系统实例,教师给出相关问题,学生结合实例及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概述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作用。
教师继续引导提问,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生态系统除草原生态系统之外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补充完整。
教师给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结构模型,班级学习中等的学生能说出组分及原因。
同时发现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关联,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就达成了目标2。
3、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食物链结合成食物网,学生能数出食物网中食物链数,并能分析出食物链、食物网中的营养级。
结合第四章所学的种间关系知识,指出食物链、食物网中两生物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
食物链、食物网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认同食物链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达成目标3。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草原图片,请同学们回答:在这片广袤的大草原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教师组织和引导:由生物群落和它们所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
5.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案
5.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案5.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案(通用3篇)5.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案篇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案一.教材分析:虽然同学学过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这些都不足以让同学明确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真正理解"系统'的含义;后3节课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又都是通过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流淌来实现的。
生态系统的养分结构既详细阐述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养分而发生联系,关心同学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含义,而且更是后面所学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理解并把握生态系统的养分成分及其养分结构,区分养分结构与空间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养分功能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理解养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把握养分级的概念以及养分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力量目标:通过指导同学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养分结构,培育同学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力量。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同学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通过学习相邻养分级生物之间的关系,培育同学"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三.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功能地位,养分结构及养分级的学问。
四.教学难点:食物链、食物网、养分级三个概念的区分和联系,以及在食物链中后一养分级生物对前一养分级生物的乐观作用。
五.--思路的理论依据:从共性到共性和从感性到理性的熟悉规律,从详细到抽象的思维规律,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六.学法指导:同学应尽量联系自已最熟知的一个详细生态系统,如一个水库或温州市景山森林生态系统,甚至在课外到学校四周的某一个生态系统进行实地考察和讨论,来分析、理解并把握生态系统的养分成分和作用,以及养分结构及其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课题生态系统的结构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课型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虽然学生学过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这些都不足以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真正理解“系统”的含义;后3节课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又都是通过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流动来实现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既具体阐述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营养而发生联系,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含义,而且更是后面所学内容的基础。
断某一系统是否为生态系统的方法(三看)一看“一定空间”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然空间二看“组成成分”,包括各种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
生物成分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三看“相互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信息的传递。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1.生长着各种动物的一片草地,按生态学分类,草地、草地中的各种生物及草地中的东亚飞蝗,可依次称为()A.生态系统、群落、种群B.种群、群落、生态系统C.群落、生态系统、群落D.种群、生态系统、群落2.在一个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蛇、青蛙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C.种群D.食物网3.一个生态系统若长期维持下去,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A、生产者和消费者B、消费者和分解者C、生产者和分解者D、所有生物成分4.肉食动物不可能是一条食物链中的第几营养级()A.第五B.第二C.第三D.第四练案拓展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光合细菌和蚯蚓属于()A.生产者和分解者B.生产者和消费者C.消费者和分解者D.分解者和。
《生态系统的结构》优秀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3.讨论一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概述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制作生态缸,提升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2.通过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初步形成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3.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提升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认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本节课是利用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抛锚式教学模式”来进行设计的。
利用学生课外制作的“生态缸”为教学引线,通过现场展示一个具体而微的生态系统,实现情境创设,将“锚”抛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何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核心问题”之上。
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情境下交流协作,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通过“目标自由评价”点评学习过程和结果,实现效果评价。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本课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的重新组合,将必修三P11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进行调整。
带领学生制作生态缸,并在课堂进行展示,借助于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来突破重难点,并借此抛下本节课的“锚”—— “如何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其次,学习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类,最后得出四种组成成分;在学习食物链、食物网时,通过学生合作学习,绘制食物网,然后全班分析交流得以突破该重难点;最后,通过“目标自由评价”点评学习过程和结果,巩固提升,完成意义建构。
教学步骤: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教学手段:学案教学教学过程:教师布置任务:尝试对“生态系统”下一个定义。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明并应用生态系统的概念;
2.说出生态系统的种类;
3.分析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技能目标:1.画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通过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
的营养结构,进行综合分析、推理,提高分
析、归纳、推理能力。
3.学会制作生态缸。
情感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
系,关注万物息息相关;
2.通过学习,知道自己也是生态系统中的
一员,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
可编辑板书设计
可编辑
作业设计
1.生长着各种动植物的一片草地,按生态学分类,草地、草地中的各种生物及草地中的东亚飞蝗,可依次称为()
A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B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C群落、生态系统、种群 D种群、生态系统、群落
2.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
B.细菌都属于自养生物,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C.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3.制作简易生态缸。
.。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精选4篇)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精选4篇)《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篇1课程名称:生态系统的结构授课章节:第5章第一节教学目标:1. 让同学理解生么是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的种类。
2. 让同学学会知道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有哪些成分。
3. 通过对养分级能量流淌的理解,让同学明白越是最高养分级的生物导致能量铺张越严峻。
4. 让同学充分理解本节内容,在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对食物链食物网的熟悉,联系实际,把学到的学问运用到实践中来,让同学熟悉到爱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简单性是如此重要。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种类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食物链与食物网。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食物链食物网及养分级。
板书设计: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生态系统的分类1. 自然生态系统i海洋生态系统 ii森林生态系统 iii湿地生态系统……2. 人工生态系统i城市生态系统 ii农田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 组成成分i外界环境 ii生产者 iii消费者 iv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2. 食物链和食物网i食物链:养分级概念ii食物网概念习题、作业:1. 下列生物哪个不是消费者。
()a 蛇 c 蚯蚓b 猫d 蛔虫2.一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生产者不肯定是绿色植物。
b 错综简单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c 食物网是物质循环,能量流淌的渠道。
d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一只猫的食物为40%米饭,60%鱼。
(该鱼吃草长大的)试求这只猫长了1kg至少需要多少绿色植物?教学后记:(教学总结)本章内容比较零碎,要把握的学问点也比较多。
需要同学在课前预习,充分做好预备。
这一节内容理解性比较强,课本只补过短短五页书,但联系方面特别广,既有生态系统的类型,又有系统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光考记忆是肯定不行的。
首先应当指出本节的重点很难点;其次,举例说明,利用身边的环境很生物结合课本内容,让同学生动地理解记住;最终,让同学做些例题,在做题中关心同学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 优质课教案
【活动四】下图表示某草地生态系统,据图回答问题(展示图片)
总结:书写食物链的注意事项
(图片展示,上述图片,引出食物网的概念)
(2)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都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四、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小结(重点、难点)
六、习题小练
七、课后思考
板书设计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师: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3.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和消费者的关系
4.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及相关的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学生举例,生态系统,导入生态系统的类型)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城市生态系统--双辽)
提问:生态系统有大有小,类型各异,但其结构是固定的。它的结构是怎么样的?(设趣导疑)
3、生态系统的结构(重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
【活动一】展示池塘生态系统的示意图,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
(1)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情感目标
1、通过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的教育;
2、通过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功能地位,营养结构及营养级的知识。
教学难点: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食物链中后一营养级生物对前一营养级生物的积极作用。
①物质②能量③功能
(2)生物成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生态系统提供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重要性。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存在。
讲解: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重要性。
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生态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认识和体验。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组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
让学生理解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
非生物环境:阳光、水、土壤、温度等自然环境因素。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图表法:展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4 教学活动:讲解: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展示图表:展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类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让学生理解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3.2 教学内容: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和重要性。
草原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和重要性。
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和重要性。
其他生态系统:沙漠、海洋、城市等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和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不同生态系统的类型、特点和功能。
图片展示法: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4 教学活动:讲解:讲解不同生态系统的类型、特点和功能。
展示图片: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3)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图表和模型,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3.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3)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2)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PPT课件;(2)生态系统的图片和图表;(3)实例材料。
2.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2)组织学生分组,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生态系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2)提问:“你们知道生态系统是什么吗?”让学生分享预习成果。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自主学习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的内容。
3. 课堂讲解(2)详细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3)讲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4. 实例分析(1)展示实例材料,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例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5.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课堂讨论;(2)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3)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备课思路:本着从实用出发,以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根本,更结合新课标的要求,采用学案的方式,把自己对本节课的上课思路一一捋出,哪里不对或不妥当,借此机会,恳请各位专家、指导老师、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本节课以讲学案为线索,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作用,本着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改变以往由教师直接说出生态系统概念、组成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及其综合作用的结果。
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采用课前预习,多边互动的形式,即教师巧妙地结合课本及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展开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具体策略如下:(1)对生态系统的概念,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某个生态系统,通过分析实例来理解其内涵;(2)生态系统的组成,可结合插图进行“资料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关系;(3)食物链和食物网,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时,让学生尝试连接食物链,数图中食物链的条数,并尝试着能够正确写出;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把自己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播放有关动物和植物之间关系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进行“资料分析”,比较出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多,分析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的原因;(5)形成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播放关于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实例的课件,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
本节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生态系统的结构》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循循善诱策略
在弄清生态系统各中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吃虾米,虾米吃泥巴”
吃与被吃
泥巴
5.所有环节的营养级别都固定不变吗?(黄雀吃蝉)为什么?
6.书写食物链时,箭头“→”的意思是什么?指向哪一环节?
7.营养级别与消费级别是一回事吗?有什么不同?
食物网
(以具体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为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分析,自己总结出相关知识点。
)
1.最长的和最短的分别是哪条?
2.图中食物网有多少条食物链?
3.图中蛇占有几个营养级,猫头鹰呢?
⑵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吗?⑶细菌都是分解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