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名词解释
解剖名词解释终极版
头颈乳糜池:是胸导管的起始端,在第一腰椎水平的膨大处,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收集人体3/4的淋巴.危险三角:是指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
因面静脉缺乏静脉瓣,并与颅内的海绵窦交通,故面部发生化脓性感染时,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颅内感染颈动脉三角carotidtriangle :由胸锁乳突骨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
内容有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以及部分颈深淋巴结等。
静脉角jugular angle:覆盖肺尖部的壁胸膜,突入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三分之一上缘二到三厘米。
腮腺位于面侧区,外耳门前下方。
被面神经分为深部和浅部,腮腺深面与茎突诸肌及深部血管神经相邻,这些肌肉、血管神经(颈内动、静脉,舌咽,舌下,迷走,副神经)共同组成“腮腺床”。
下颌下三角境界: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之间内容:下颌下腺、面动脉、面静脉、舌神经、舌下神经枕三角境界: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下腹上缘围成内容:副神经、颈臂丛分支Pterion (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颈动脉鞘:颈部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向两侧延续包裹颈总动脉、颈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
鞘内颈内静脉居外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居内侧,迷走神经居二者后方。
颈动脉鞘借疏松结缔组织与颈深筋膜浅、中层融合。
动脉导管三角triangle of ductus arteriosus: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肺动脉围成,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是临床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胸腹胃床: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肝胰壶腹(hepatopancreatic ampulla):又称Vater壶腹,斜穿十二指肠降部中份的后侧内壁,与胰管汇合后略膨大,形成肝胰壶腹Treitz 韧带:称十二指肠悬肌,于十二指肠上襞右上方深部,纤维组织和肌组织构成,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面向上连至右膈脚,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食管上三角:在上纵隔左侧面后部。
解剖学名词解释大全归纳
解剖学名词解释大全归纳骨髓:充填与骨髓腔和松质的间隙内,包括红骨髓和黄骨髓。
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呈红色,称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五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椎管:椎体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从上到下依次续贯称为椎管,内容纳脊髓。
钩椎关节: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如过度增生,可使椎间孔狭窄,导致压迫脊神经。
椎间孔:椎弓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分别称椎上、下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骶管裂孔:骶管下端的开口由第4、5骶椎椎弓缺如形成,是临床骶管麻醉注射的部位。
骶角: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在骶管裂孔的两侧有各有一个向下的突起,称骶角,骶管麻醉常以骶角为标志。
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横嵴,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翼点:在额、顶、颞、蝶骨四块骨汇合处形成H形的缝,称为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分支通过。
此处最为薄弱,在受到外力打击时,易破裂引起颅内出血。
关节腔:为关节囊的滑膜层和关节面上的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含少量滑液,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起重要的作用。
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两部分构成,中央部为髓核,外周为呈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环,椎间盘具有弹性垫样缓冲作用,允许脊柱做各个方向的运动。
黄韧带:连接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力纤维构成。
将一系列叠瓦状椎弓板连为一体,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肋弓:第8~10肋软骨的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而依次与上位肋软骨形成软骨间关节,在剑突的两侧各形成一个肋弓。
腱膜:阔肌的腱性部分均呈薄片状,称腱膜。
腱鞘:是包围在肌腱外的管,分纤维层和滑膜层两层,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
如腕、踝等处,能使肌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并可减少腱与骨面的摩擦。
解剖名词解释
解剖名词解释翼点: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3.5~4cm)处,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
尺神经沟:尺神经沟位于肱骨内上髁后方,尺神经在其内通过,此处表浅贴近骨面,隔皮肤可触到。
界线:是指由骶骨的岬及其两侧的骶骨翼、髂骨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嵴和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状线,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也是盆腔的入口。
颅囟:新生儿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
颅囟主要有前囟(额囟)、后囟(枕囟)、蝶囟和乳突囟。
椎间盘:分为中央部的髓核,富于弹性的胶状物质;周围部的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
颈腰部纤维环前厚后薄,髓核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髓或脊神经——椎间盘脱出症。
Chopart 关节:又称跗横关节transverse tarsal joint.Chopart关节是距跟舟关节和跟骰关节的联合构成,其关节线横过跗骨中份,呈横位的"S" 内侧部凸向前,外侧部凸向后.但关节腔并不相通,在解剖学中为独立的关节.临床上常沿此线进行足的截断。
半月板:半月板是2个月牙形的纤维软骨,位于胫骨平台内侧和外侧的关节面。
其横断面呈三角形,外厚内薄,上面稍呈凹形,以便与股骨髁相吻合,下面为平的,与胫骨平台相接。
这样的结构恰好使股骨髁在胫骨平台上形成一较深的凹陷,从而使球形的股骨髁与胫骨平台的稳定性增加。
半月板的前后端分别附着在胫骨平台中间部非关节面的部位,在髁间棘前方和后方。
这个部位又可称做半月板的前角和后角。
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故临床上可将麻药注入此间隙,进行臂丛神经组织麻醉。
当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压迫臂丛,致使患肢麻木、疼痛或运动障碍等,称“前斜角肌综合症”。
解剖名词解释
1 组织:由形态、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与细胞外膜基质构成。
2 器官: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执行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
3 系统:一些器官为完成共同性的生理功能构成。
4 内皮:内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的单层扁平上皮。
5 紧密连接:细胞靠近游离面外,成网格状融合,有封闭的细胞间隙,防止大分子物质丢失得到作用。
6 质膜内褶:由上皮细胞基底面的质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周围有许多纵向排列的线粒体,有扩大面积,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转运。
7 间皮:分布在心包膜,胸膜,腹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8 血清:血液流出血管后,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并析出淡黄色清亮的液体,称血清。
9 肌节:暗带中央有一浅色窄带称H线,H带中央有一深色的M线;明带中央有一较暗的细线称Z线,相邻两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10 闰盘:由相邻两个心肌纤维的分支祥和嵌合而成,常呈阶梯状。
11 尼氏体:在光镜下呈嗜碱性颗粒或斑块;电镜下为粗面内质网,能合成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
12 突触:神经原和神经原之间,或神经原与非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特化细胞连接。
13 神经纤维:由神经原的轴索外包胶质细胞所构成的,分有髓神精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14 神经末梢:是周围神经纤维末端在其他组织器官内形成的特殊结构。
15 环层小体:体积较大,圆形,外有数十层同心圆排列扁平细胞构成被囊,中央有一条均质性的染色体的圆柱体。
16 骨单位:又称哈弗斯系统,呈长筒状,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密质的主要结构单位。
17 肝门管区:相邻几个肝小叶间有一结缔组织较多的区域,一般呈三角形或多边形,称肝能管区。
1、中动脉1)内膜:三层中最薄,由内皮+内皮下层(薄的结缔组织)+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组成,血管横切面呈波浪形)。
2)中膜:厚,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纤维组成,中间有少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3)外膜:由LCT组成,与中膜交界处有一层外弹性膜。
二、心肌形态:分支短圆柱状LM结构:胞核1个,位于心肌纤维中央;有闰盘;可见横纹EM结构特点:终池扁小;形成二联体;横小管位于Z线水平;肌质网稀疏闰盘处为中间连接桥粒和缝管连接3.骨密质分为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
解剖学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外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平对第二肋,为计算肋的重要标志。
2、翼点:在颞窝区内额、顶、蝶、颞四骨的汇合处称为翼点,此处骨质较薄,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3、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又为小骨盆的上口,由骶骨的岬、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上缘共同构成。
4、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临床上通常上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叫做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空肠到肛门的一段叫做下消化道,包括空肠、回场和大肠。
5、十二指肠大乳头:在十二指肠降部肠腔的后壁上有一条纵行的粘膜皱襞,其下端的乳头状突起,叫做十二指肠大乳头。
有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十二指肠内。
6、鼻旁窦:又称鼻侧窦,指位于鼻腔周围含空气的骨性腔,期内衬有粘膜,共有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四对,都开口于鼻腔。
具有湿润和温暖空气,并对发音起共鸣作用。
7、肺门:指肺内侧面的中央部,有主支气管,肺动、静脉,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
8、纵膈:指两侧纵膈胸膜间全部结构的总称,呈矢状面,上窄下宽。
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膈胸膜,上达胸廓入口,下至隔9、肾门:是指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处,是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的部位,称为肾门。
10、膀胱三角:是膀胱底的内面,左右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区域,称为膀胱三角。
此区域无粘膜下组织,粘膜紧贴肌层,故膀胱膨胀或空虚时,该区保持平滑状态11、附睾:可分为三部分,上端膨大的附睾头,中间扁圆的附睾体,下端狭细的附睾尾。
附睾紧贴睾丸的上端和后缘,有储蓄和营养精子的作用。
12、射精管:由输精管末端与精囊腺排泄管汇合而成射精管,从前列腺底部穿前列腺实质,开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
13、子宫峡:指子宫颈和子宫体相连接处的狭细部,称为子宫峡。
在妊娠期,子宫峡逐渐扩张伸长,形成子宫下段。
14、卵圆窝:位于房间隔的下部,左右心房一侧的卵圆形浅窝,此处较薄,是胎儿时期卵圆孔在出生后闭合留下的遗迹。
解剖学名词解释(详细版)
1. 解剖学姿势一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2. 内侧和外侧----是描写人体各局部或器官与人体正中矢状面相对距离大小而言的术语,距正中面近者为内侧,反之为外侧。
3. 骺线----成年后,长骨体与骺之间的骺软骨骨化后的遗迹。
4. 板障一颅骨顶内外板之间的骨松质,含有丰富的板障静脉。
5. 椎管----各锥孔贯通,构成容纳骨髓及其被膜等的管道。
6. 椎间孔----由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其间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7. 隆椎----第7颈椎,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体表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8. 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体与胸骨柄交界处向前微突的横嵴,两侧平对第2肋软骨,常作为计数肋的标志。
9. 肋弓---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而形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10. 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与腭骨之间的窄间隙,深藏于颞下窝的内侧,内有神经,血管经过。
11. 颅囟----新生儿颅顶骨的骨缝间较大的未骨化的膜性部位,主要有前(额)囟和后(枕)囟。
12. 翼点Pterion----为颅侧面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的H形交界处,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
13. 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al recess---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体间的间隙,内有蝶窦的开口。
14. 鼻旁窦----是上颌骨,额骨和蝶骨以及筛骨内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15. Luschka关节----即钩椎关节,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为椎体钩,椎体沟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的唇缘相连接而成。
如果过度增生肥大,可致椎间孔狭窄而压迫脊神经。
16. 腕骨沟----8块腕骨弧形排列而形成的掌面凹陷的浅沟,参与腕管的构成。
17. 桡神经沟----肱骨中部后面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经过。
18. 髋臼----由髂,坐,耻三骨的体构成,是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剖学名词解释大全
解剖学名词解释大全1. 解剖学(Anatomy):研究动植物体内结构和各种器官的形态、位置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组织(Tissue):相同类型细胞结合而成的一系列细胞,例如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3. 器官(Organ):具有特定功能的由不同类型组织组成的结构,例如心脏、肺、肝脏等。
4. 系统(System):由多个相互协调合作的器官组成的功能单位,例如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5. 关节(Joint):骨骼相连结的部位,允许骨骼之间的相对运动,例如肩关节、膝关节等。
6. 骨骼(Skeletal system):由骨骼组成的支撑结构,保护内脏器官并提供肌肉附着点。
7. 肌肉(Muscle):由肌肉组织构成的器官,能通过收缩产生力量和运动。
8.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由神经组织组成的系统,传递和处理信息以控制身体的各种活动。
9. 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r system):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系统,在体内循环血液,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
10.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道和相关器官组成的系统,负责摄取、消化和吸收食物。
11.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系统,负责气体交换和呼吸作用。
12. 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的系统,负责排除废物和调节体液平衡。
13. 生殖系统(Reproductive system):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组成的系统,负责繁殖和生殖。
14. 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由内分泌腺和激素组成的系统,调节体内各种生理过程。
15. 皮肤(Skin):覆盖身体表面的最大器官,具有保护、感知和调节体温等功能。
16. 脊椎(Vertebral column):人类脊柱的正式名称,由多个椎骨构成,并保护脊髓。
17. 头颅(Skull):包括颅骨和面部骨骼,保护和支持脑部和感官器官。
解剖学名词解释(考试必背)
1、器官:几种不同组织合成具有一定形态、功能的结构。
2、系统:形态不同、共同完成一种连续的功能的器官组合在一起称为系统3、内脏:呼吸、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位于胸、腹、盆腔内,并借孔道与外界相通,统称为内脏4、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上肢下垂,掌心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5、椎孔:椎体与椎弓构成椎孔,所有椎孔连成椎管,内容纳脊髓6、椎间孔:相邻两椎弓根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椎间孔内有脊神经通过。
7、骶角: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的突起,称骶角。
是骶管麻醉的定位标志8、界线:由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联合上缘围成,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
9、椎间盘:位于相邻两推体之间,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后外侧纤维环薄弱,易引起椎间盘突出10、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借骨连接连接而成,具有参与呼吸运动,保护胸腹腔器官的功能1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向前微凸的角称胸骨角,两侧与第二肋软骨相连,是计数肋骨序数的标志。
12、胸骨下角:两侧肋弓之间的夹角称胸骨下角,内有剑突13、肋弓:第8~10对肋软骨的前端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下缘形成肋弓14、翼点:位于颅侧面的颞窝内,是额、顶、颞、蝶四骨之间相交的区域,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通过,骨折时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15、前囟:位于颅顶矢状缝前端充填的纤维组织膜,呈菱形,新生儿多于生后1岁半闭合。
16、鼻旁窦:位于同名颅骨内,并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由骨性鼻旁窦内衬黏膜构成;包括上颌窦、蝶窦、筛窦、额窦各一对17、桡神经沟:肱骨中段的后上方从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内有桡神经通过18、尺神经沟:肱骨内上髁后方的浅沟,内有尺神经经过19、肘后三角: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在伸肘180°时呈一直线,当肘关节前屈90°时呈一等腰三角形,这种位置关系发生改变,提示有肘关节脱位20、耻骨下角:两侧耻骨下支、坐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所成的夹角称耻骨下角21、足号:跗骨和跖骨借骨连接而形成凸向上的弓形结构称为足弓,具有缓冲震荡,保护脑和内脏器官等作用22、腹般沟韧带:腹外斜肌膜下缘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形。
解剖名词解释
解剖名词解释1.黄骨髓:位于长骨骨髓腔内的脂肪组织,无造血功能。
2.椎间孔:椎骨叠连时,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与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一孔,称椎间孔。
3.锥孔:椎弓与椎体围成一孔,称为锥孔。
4.横突孔:颈椎横突上有一圆孔,称为横突孔。
5.岬(骶骨):骶骨底的前缘向前突出,称为岬,为女性骨盆测量的重要标志。
6.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胸骨角,向两侧平对第二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7.翼点:在颞窝区内,额,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称为翼点。
8.间接连结:又称关节,其特点是两骨之间借膜性囊互相连结,其间有腔隙及滑液,有较大的活动性。
9.鼻旁窦:鼻腔周围的颅骨,有些含气的空腔与鼻腔相通,称为鼻旁窦。
10.关节腔:关节囊滑膜层与关节软骨之间所围成的密闭腔隙,内含有少量滑液。
囊内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稳固有一定作用。
11.椎间盘:连结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部和中央部两部分构成。
12.胸骨下角:左右肋弓在正中线形成向下开放的胸骨下角。
13.滑膜囊: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内含少量滑液。
14.腱鞘:套在长腱周围的鞘管。
15.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cm,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裂隙。
16.咽峡:口腔与咽腔的分界线,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
17.咽隐窝: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有一纵行深窝,称为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18.肝门:肝的脏面有一条连接左右纵沟的横沟,称为肝门。
(有肝左管,肝右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神经和淋巴管通过)19.肺门:肺纵隔面中央凹陷处称为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静脉,神经和淋巴管出入。
20.腹膜腔:脏壁腹膜相互移行,共同围成一个潜在性腔隙,称为腹膜腔。
21.胸膜腔: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在左右两肺周围各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潜在性间隙,称为胸膜腔。
22.胸腔:由胸壁和膈围成的间隙,向上经胸廓上口通颈部,向下借膈与腹腔分隔。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骨膜(periosteum):紧贴于骨的表面(关节面除外)。
特点:1.外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致密而坚韧。
2.含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具有营养骨的作用。
3.含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灵敏。
4.内层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参与骨的生长和修复。
骨髓(bone marrow):1.红骨髓,存在于骨髓腔内(6岁以前)与骨松质间隙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具有造血功能。
2.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存在与成人的骨髓腔内。
锥孔(vertebral foramen):由椎体和椎弓构成,彼此连成椎管,容纳和保护骨髓。
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由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和锥下切迹围成,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胸骨角(sternal angle):由胸骨柄和胸骨体连结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胸骨角。
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序数的重要标志。
胸骨下角(infrasternal angle):为两侧肋弓(第7~10肋软骨连接而成)在胸骨下端汇合处所形成的夹角,又称腹上角。
翼点(pterion):位于颅骨外侧面颞窝的内侧壁,由额、顶、颞、蝶四骨交汇呈“H”形的区域,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骨质薄弱,骨折时易伤及该动脉,造成硬膜外血肿,危及生命。
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位于相邻椎体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具有连接、提供运动度、缓冲脑震荡和保护脑等作用。
骨盆界限(terminal line of pelvis):由骶骨岬、骶骨翼及两侧的弓状线、髂耻隆起、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上缘相连而成的环行线,是大、小盆骨的分界线。
斜角肌间隙(scalene fissure):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咽峡(isthmus of fauces):由腭垂、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与咽的分界标志,为口腔通向咽的门户。
解剖名词解释
①椎间孔 Intervertebral foramina:由相邻椎骨的椎上和椎下切迹围成。
内有脊N和血管通过。
②骶管裂孔 Sacral hiatus:位于骶骨下端骶角之间的裂孔,是骶管麻醉的进针部位。
③肋弓 Costal arch:由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相连接而成。
④胸骨角 Sternal angle:位于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体表可触及,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⑤钩椎关节 Luschka joint:由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的突起(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两侧唇缘相接而成。
如过度增生肥大,可压迫脊神经导致颈椎病。
⑥翼点 Pterion:位于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汇合处,此处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分支通过,易损伤。
⑦颅囟 Cranial fontanelles:新生儿颅顶骨因未完全发育,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骨缝间膜较大称颅囟。
如前囟、后囟等。
⑧鼻旁窦 Paranasal sinuses:是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的含气空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包括:上颌窦、额窦、蝶窦和筛窦。
⑨翼腭窝 Pterygopalatine fossa:位于上颌骨、蝶骨和腭骨之间,有神经和血管在此通过。
⑩颧弓 Zygomatic arch:由颞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构成。
为体表标志。
①关节腔 Articular cavity: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围成的密闭腔隙。
腔内呈负压,有少量滑液。
②关节盘 Articular disc:位于关节腔内的纤维软骨,可调整关节面,分隔、增大关节腔。
③关节囊Articular capsule:为纤维结缔组织囊。
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膜,内层为滑膜,能产生滑液。
④椎间盘 Intervertebral disc:连结相邻椎体的纤维软骨盘;中央为髓核,周围为纤维环;有弹性;有连接、缓冲等作用。
⑤黄韧带 Ligamenta flava:连结相邻椎弓板间的韧带,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解剖名词解释
绪论1、标准解剖学姿势:又称标准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立,两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足尖、掌心向前。
2、冠状面:又称额状面,即按左、右方向,将人体切成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此面与水平面、矢状面垂直。
3、正中矢状面:将人体沿前、后正中线纵行切开,正好把人体切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的切面。
该面与冠状面、水平面垂直。
a) 运动系统i. 骨学1、骺软骨:在幼年时期,骨干与骺之间存在的软骨,其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使骨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的生长随着停止。
2、隆椎:即第7颈椎,因其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直接隆起于皮下,活体易于触及,是临床上记数椎骨数目的标志。
3、颅囟:新生儿的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完善,骨与骨之间存在着缝隙,并被纤维结缔组织膜封闭,其中在额、顶骨之间者呈菱形,最大,叫做前囱。
在枕骨与顶骨之间者呈三角形,叫做后囱。
4、翼点:在颞窝前下部,由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后所构成的“H”形的缝,称翼点。
此处骨质薄弱,内面恰好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损伤后可致硬脑膜外血肿。
5、翼腭窝:位于上颌骨、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狭窄的三角形间隙,容纳上颌动脉的末段、上颌神经、翼腭神经节等,为口腔、鼻腔、眶腔、颅底、颅中窝及颞下窝间的交通要道,其范围是: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为蝶骨翼突根部的前面;内侧壁为腭骨垂直板的外侧面,恰好是鼻腔的侧壁;上述三壁逐渐靠拢,并形成翼腭管。
翼腭管的交通如下: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经眶下裂通眶腔;经翼腭管通口腔;经圆孔通颅中窝;经翼管通破裂孔;经蝶腭孔通鼻腔。
6、肋弓:第8~10对肋的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相连而形成的软骨弓,软骨之间可形成软骨间关节。
7、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所形成的微向前突的横嵴,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是记数肋的标志。
8、界线:是由骶骨的岬、两侧的弓状线、骼耻隆起、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联合上缘所构成的环行线。
为大、小骨盆之间的分界线。
解剖名词解释
解剖名词解释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名词解释1、骺软骨: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保留一片软骨,称骺软骨,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繁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
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骺线。
2、椎孔:椎体与椎弓共同围成一孔,称椎孔。
全部椎骨的椎孔连接成椎管。
椎管内容纳脊髓等。
3、椎间孔:椎弓根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4、骶岬:骶骨底的前缘向前突出称为岬(骶岬),参与骨盆界线的组成。
5、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凸,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到,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6、翼点: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
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7、主动脉裂孔:位于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围成的孔称为主动脉裂孔,其内有降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8、McBurney点(麦氏点):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9、肝门:肝脏面的横沟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及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称肝门。
10、Calot三角(胆囊三角):有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1、肋膈隐窝:位于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返折处的胸膜隐窝,左右各一,整体成半环状,是胸膜腔位置最低的部分,胸膜发生炎症时,渗出液积聚于此。
12、肾蒂:出入肾门的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称为肾蒂。
13、肾区:临床上常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夹角称为肾区,肾患某些疾病时,此区可有压痛或叩击痛。
14、膀胱三角:为膀胱底内面的一个三角形区域,位于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
由于该部黏膜与肌层紧密相连,缺少黏膜下层组织,所以无论在膀胱膨胀或收缩时,都保持平滑状态。
解剖的名词解释
解剖的名词解释解剖是一门关于生物体内部结构和组织的研究学科,它通过对人类、动物或植物的内部结构的观察和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的形态、组织构造、生理功能等方面的信息。
解剖学是医学、生物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人体解剖学人体解剖学是解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人类身体的内部结构。
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身体的各个器官、组织和系统,如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
通过对人体解剖学的深入了解,可以了解到人类身体的内部构造、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这对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动物解剖学动物解剖学是解剖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动物的内部结构和组织。
动物解剖学的对象可以是从昆虫到哺乳动物等各种不同的动物。
通过对动物的解剖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动物种类的体内结构、器官的功能以及生物体的适应性等方面的信息。
三、植物解剖学植物解剖学是解剖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植物的内部结构和组织。
植物解剖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从小草到大树的各种植物。
通过对植物的解剖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根、茎、叶等不同部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四、解剖学的方法解剖学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解剖切片和解剖标本的观察。
解剖切片是将组织或器官切割成薄片,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其细胞结构和组织构造的方法。
解剖标本则是将已经解剖好的组织或器官保存起来,供研究者研究和观察。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方法如放射学解剖学、超声解剖学、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它们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剖结构。
五、应用解剖学解剖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中。
医学中的解剖学应用非常广泛,它为医生提供了对人体结构和器官功能的深入了解,使得医生能够准确的诊断疾病、实施手术和制定治疗方案。
对于生物学研究也是如此,解剖学的知识可以帮助生物学家理解动植物的进化、发育和适应性等问题。
解剖名词解释
解剖名词解释1.翼点(pterion)额骨、顶骨、颞鳞和蝶骨大翼四骨连结的骨缝呈“H”形,此部位称为翼点,此部骨质薄,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
2、蝶鞍(sella turcica)位于颅中中间部蝶骨体上方,蝶鞍中间的凹窝为垂体窝.3、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为不规则的窄隙,后方为翼突,前方为上颌骨体,内侧为垂直板,下部移行为翼腭管,借腭大孔、腭小孔开口于硬腭,经蝶腭孔于鼻腔相通,经圆孔向后通颅中窝,借翼突根的翼管向后大到达颅底的破裂孔,经眶下裂通眼眶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
4前囟、(anterior fontenelle)位于矢状缝前端的呈菱形的由结缔组织膜充填的结构为前囟,前囟在出生后1~2岁闭合。
5 角膜(cornea)眼球外膜的前1/6,无色透明,曲度较大,由弹性。
角膜内无血管,但有丰富的感觉神经分布,故有异物或病变时,疼痛明显。
6、巩膜静脉窦(sinus venosus sclerae )靠近角膜缘的巩膜实质内,有成环状的巩膜静脉窦,为房水循环中回纳于血管的途径。
7、虹膜(iris)为血管膜的最前部的圆盘状的薄膜,虹膜将眼房分为较大的前房和较小的后房,二者借瞳孔相互交通。
8、视网膜(retina)在血管膜内面,由两层构成。
外层时单层细胞的色素上皮层,内层是由视部、睫状体部和虹膜部组成的神经层,其内外两层易分离,临床上称视网膜脱离。
9、黄斑(macula lutea)位于视神经盘颞側月3.5mm处,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处。
10、视神经盘(optic disc)视网膜视部前份较薄,后部较厚,在其内面的视神经起始处的白色隆起,盘的边缘略突,中央凹陷有视网膜中动、静脉穿过,其中央处无感光细胞称盲点。
11、晶状体(lens)位于虹膜后方,玻璃体前方,呈双凸透镜状;前面曲度较小,后面曲度较大,无色透明,富有弹性,不含血管和神经。
晶状体若因疾病或创伤而变混浊,称白内障。
解剖名词解释
常考的!!咽淋巴环:围绕消化道,呼吸道起始部位;咽扁桃体,腭扁桃体;对消化道,呼吸道起保护作用.肺门:肺内侧面中部椭圆形凹陷;支气支管,肺功能,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通道.二尖瓣复合体:左心室;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有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胸骨角:胸骨柄(1分)和胸骨体(1分)的连结部微向前凸(1分),可在体表触及。
其侧方连第二肋(1分),是计数肋序数的重要标志(1分)。
咽峡:腭垂,腭凡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舌根;是咽与口腔的分界.齿状线:是肛柱的下端和肛瓣的边缘围成一锯齿状线称齿状线,是黏膜与皮肤的分界线。
灰质:神经中枢内;神经细胞的胞体和树突存在的部位.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纤维束(髓鞘).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细胞体聚在一起.膀胱三角:膀胱内;左,右侧输尿管在膀胱的入口,尿道内口三者围成的三角形;膀胱炎,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胆囊三角:肝下方;肝总管,胆囊管和肝下面围成的三角形间隙;有胆囊动脉经过,是外科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动脉圆锥:右心室前上方;右心室的流出道.输尿管间隙:左,右侧输尿管在膀胱的开口之间的黏膜皱襞;膀胱镜寻找输尿管入口的标志.肾门: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肾血管,淋巴管,神经,肾盂.翼点:颞窝的内侧壁由额、顶、颞、蝶四骨构成(2分),四骨的相接部的“H”型区域(1分)称翼点。
翼点的骨质较薄(1分),易因外力而发生骨折伤及行经其内面的血管(1分),引起颅内出血。
心包腔:浆膜性心包脏,壁两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相移行,两层间间隙,腔内含少许浆液.纵隔:左,右纵隔膜间;左,右纵隔膜之间的所有器官,结构和组织.回盲瓣:回肠末端;回肠末端伸入盲肠而形成的上,下两片黏膜皱襞;控制小肠内容物进入盲肠的速度,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盆膈:肛提肌,尾骨肌和盆膈上,下筋膜;参与封闭骨盆出口大部的筋膜结构.体(大)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及分支,组织毛细血管,小静脉,中静脉,大静脉,右心房;流经路程长,范围广,输送营养,氧气,带走代谢产物,还输送激素.螺旋器:内耳窝管内(系听觉感受器);接受声波刺激,将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网状结构:神经中枢内;灰质,白质,神经细胞包体.锥体外系:大脑皮质,纹状体,黑质,红核,脑桥核,小脑;调节肌的张力,协调运动,控制人体姿势,维持习惯性动作.腹股沟镰:腹内斜肌的肌束斜向前方,越过精索前面.精索:腹股沟管腹环至睾丸上端平面;输精管及血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神经,淋巴管,腹膜鞘突和3层被膜.干骺端:骨干近骺的部位;幼年时为骺软骨,成年时骨化为骺线.腹股沟浅环:腹外斜肌腱膜于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灰交通支:交感神经椎旁神经节发出的轴突,又返回至脊神经,交感于与脊神经之间的一段纤维;表面无髓鞘,外观呈灰色,31对脊神经均含有灰交通支.椎间盘:椎体与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纤维环和髓核;脊柱有椎间盘23个,腰部最厚,颈部次之,胸部最薄.麦氏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的交点处;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发炎时此处有压痛.肺根:肺门处;主支气管,肺的血管,淋巴管及朴经.白交通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发出来的轴突,连于脊神经与交感神经之间的一段;表面有髓鞘,外观呈白色,白交通支与15对脊神经相连(胸1—腰3).动脉韧带:为连于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至主动脉弓下缘的纤维性结缔组织索,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的遗迹)。
(完整版)解剖名词解释
(完整版)解剖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 position)⾝体直⽴,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与躯⼲两侧,下肢并拢,⼿掌和⾜尖向前。
2.⾻膜(periosteum)紧贴于⾻的表⾯(关节⾯除外);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致密⽽坚韧;含有丰富的⾎管和淋巴管,具有营养⾻的作;⽤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灵敏; 内层含有成⾻细胞,参与⾻的⽣长和修复.。
3.⾻髓(bone marrow)红⾻髓(red bonemarrow):存在于⾻髓腔(6岁以前)与⾻松质间隙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具有造⾎功能,是⼈体内主要的造⾎器官;黄⾻髓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仅存在于成⼈的⾻髓腔内4.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相邻椎⾻的椎上切迹与椎下切迹彼此围成,内有脊神经和⼩⾎管通过。
5.椎孔(vertebral foramen) 由椎体和椎⼸围成,彼此连成椎管,容纳和保护脊髓6.胸⾻⾓(sternal angle) 由胸⾻柄与胸⾻体连结处形成微向前突的⾓,称胸⾻⾓,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间隙的标志。
7.翼点(pterion)位于颅⾻外侧⾯颞窝的前下部,由额、顶、颞、蝶四⾻汇合呈“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有脑膜中动脉前⽀通过,此处⾻质薄弱,⾻折时易伤及该动脉。
导致严重后果。
8.椎间盘(interverbral disc) 连结相邻椎体的纤维软⾻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具有弹性,能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
9.⾻盆界线(terminal line of pelvis) 骶⾻岬、耻⾻联合上缘及两侧的⼸状线、耻⾻梳、耻⾻结节、耻⾻嵴相连⽽成的环形线,是⼤、⼩⾻盆的分界线。
10.咽峡(Fauces isthmusof) 由腭垂、左、右腭⾆⼸及⾆根共同围成,是⼝腔与咽的分界部位,是⼝腔通向咽的门户。
11.⼗⼆指肠悬肌(Treitz韧带)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指肠空肠曲与膈脚之间,是固定⼗⼆指肠空肠曲于腹后壁的结构,是临床确定空肠起始端的重要标志。
解剖学名词解释
期末考试名词解释1.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其游离面光滑,利于血液、淋巴液流动及物质通透。
血管内皮还有内分泌功能。
2.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等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其游离面湿润光滑,有利于内脏运动。
3.翼点:在颞窝前下部,额、顶、颞、蝶四骨邻接处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
此处骨质薄,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受外力打击易损伤而导致硬膜外血肿。
4.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向前微凸称胸骨角,其两侧连接第二肋软骨,常作为计数肋骨的标志。
5.胆囊三角: 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胆囊三角,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经过,因此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6.膀胱三角:为膀胱内底腔面的一个三角形区域,位于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
由于该部位粘膜与基层紧密相连,所以无论在膀胱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永不形成皱襞。
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是膀胱镜检查的重点区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7.Calot三角:是由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脏面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有肝固有动脉右支和胆囊动脉经过,是胆囊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8.腹腔:是指小骨盆上口以上由腹壁和膈围成的腔。
腹腔内的器官实际上均位于腹膜腔之外。
9.腹膜腔:是脏腹膜与壁腹膜之间潜在性腔隙,其中仅含少量液体。
10.胸腔:由胸廓和膈所围成的腔隙,上经胸廓上口与颈部想通,下借膈与腹腔相分隔。
11.胸膜腔:是指胸膜脏、壁两层在肺根处互相移行,两者之间形成左、右两个完全封闭的、呈负压的胸膜间隙。
胸膜腔内有少量浆液,以减少呼吸运动时胸膜脏、壁层间的摩擦12.气-血屏障:是指肺泡和血液间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由肺泡表面活性物质、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等结构组成。
13.滤过屏障:又称滤过膜或血尿屏障,指肾小体以滤过方式形成滤液时,血浆内的物质从毛细血管进入肾小囊腔,依次经过有空内皮、基膜和裂孔膜3层结构。
解剖名词解释
解剖名词解释1.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4. 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
协助围成椎管,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作用。
5.界线(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
7.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
8.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
10.Hesselbach Triangle (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三角区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11. 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12. 肝门: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13.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
因为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经过,所以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4. 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15.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剖名词解释1 •翼点(pterion )额骨、顶骨、颞鳞和蝶骨大翼四骨连结的骨缝呈“H”形,此部位称为翼点,此部骨质薄,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
2、蝶鞍( sella turcica )位于颅中中间部蝶骨体上方, 蝶鞍中间的凹窝为垂体窝.3、翼腭窝( pterygopalatine fossa )为不规则的窄隙,后方为翼突,前方为上颌骨体, 内侧为垂直板,下部移行为翼腭管, 借腭大孔、腭小孔开口于硬腭,经蝶腭孔于鼻腔相通,经圆孔向后通颅中窝,借翼突根的翼管向后大到达颅底的破裂孔,经眶下裂通眼眶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
4前囟、(anterior fontenelle )位于矢状缝前端的呈菱形的由结缔组织膜充填的结构为前囟,前囟在出生后1~2岁闭合。
5 角膜( cornea )眼球外膜的前1/6 ,无色透明,曲度较大,由弹性。
角膜内无血管,但有丰富的感觉神经分布,故有异物或病变时,疼痛明显。
6、巩膜静脉窦( sinus venosus sclerae )靠近角膜缘的巩膜实质内,有成环状的巩膜静脉窦,为房水循环中回纳于血管的途径。
7、虹膜( iris )为血管膜的最前部的圆盘状的薄膜,虹膜将眼房分为较大的前房和较小的后房,二者借瞳孔相互交通。
8、视网膜( retina )在血管膜内面,由两层构成。
外层时单层细胞的色素上皮层,内层是由视部、睫状体部和虹膜部组成的神经层,其内外两层易分离,临床上称视网膜脱离。
9、黄斑(macula lutea )位于视神经盘颞側月3.5mm处,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处。
10、视神经盘( optic disc )视网膜视部前份较薄,后部较厚,在其内面的视神经起始处的白色隆起,盘的边缘略突,中央凹陷有视网膜中动、静脉穿过,其中央处无感光细胞称盲点。
11、晶状体( lens )位于虹膜后方,玻璃体前方,呈双凸透镜状;前面曲度较小,后面曲度较大,无色透明,富有弹性,不含血管和神经。
晶状体若因疾病或创伤而变混浊,称白内障。
12 .鼓室:venous sinus of sclera位于颞骨岩部中的不规则间隙,由岩部、鳞部和鼓部围成。
鼓室的6个壁:(1)上壁:鼓室盖,为一骨薄板,分隔在鼓室与颅中窝间。
中耳感染可经此处侵入颅内。
( 2)下壁:又称颈静脉壁,为颈静脉窝的一薄骨板,分隔鼓室和颈内静脉起始部。
(3)前壁:又称颈动脉壁,即颈动脉管后壁,前壁上部有鼓膜张肌半管和咽鼓管的开口。
( 4)后壁:有称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开口,鼓室借乳突窦向后通入乳突内的乳突小房。
中耳炎易由此侵入乳突小房而引起乳突小房引起乳突炎。
(5)外侧壁:主要由鼓膜形成,又称鼓膜壁。
作为外耳与中耳的分界,由于该部缺少纤维组织,常可因炎症而致此部出现穿孔。
(6)内侧壁:又称迷路壁,有内耳的外侧壁形成,前庭窗的后上方有行隆起,为面神经管凸,内藏面神经,此处骨质薄,甚至缺如,因此中耳炎可能波及面神经。
13. 咽鼓管:auditory tube 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外1/3 为骨部,内2/3 为软骨部。
(小儿的鼻部炎症易循此管入鼓室,咽鼓管咽口平时关闭,当吞咽,哈欠时腭帆张肌使其张开,空气进入鼓室)14. 乳突窦:mastoid antrum 有称鼓窦,为鼓室后上方较大的含气腔,向前开口于鼓室后壁上部,向后下与乳突小房相通,内侧与面神经管水平部后端及外半规管相邻,外侧即为外耳道上三角的深面。
15. 耳蜗:cochlea 位于前庭前部,底向后方为蜗底。
头向前外方为蜗顶,对鼓膜张肌半管。
16. 螺旋器:spiral organ or corti 's organ 位于基底膜上的听觉感受器,由感觉细胞、各种支持细胞,神经纤维和盖膜组成。
17. 灰质:gray matter 在中枢部,神经元细胞及树突的集聚部位称灰质(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 。
18. 白质:white matter 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部位, 因髓鞘含类脂而色泽白亮而得名。
19.皮质:cortex 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分布,称为皮质。
20. 神经核:nucleus 在中枢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21. 神经节:ganglion 在周围部,神经元的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
其中由加单极或双极神经元等感觉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的为感觉神经节,由传出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的,与支配内脏活动有关的称为内脏运动神经节。
22. 神经纤维束:tracts 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神经纤维束。
23. 神经:nerve 神经纤维在周围部集聚在一起称为神经。
24. 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 是脊髓颈部的膨大部位,位于C4~T1 之间,它的出现与上肢的形成有关,发出纤维到达上肢。
25. 腰骶膨大( lumbosacral englargement )是脊髓腰骶部的膨大部位,位于L2-S3 之间,它的出现与下肢的形成有关,发出纤维到达下肢。
026. 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 )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
腰骶膨大是脊髓全场的两个梭形膨大之一。
自第2腰节至第 3 骶节。
该处膨大的出现与下肢的形成有关,该处的神经细胞数目较多,发出神经纤维到达下肢。
27. 脊髓圆锥( medullary cone ):是指脊髓下端迅速变细呈圆锥状的部分。
自此处向下则延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终丝。
28. 马尾( cauda equine )因为脊髓比脊柱短,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前后根要在椎管的硬膜囊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各自相应的椎间孔,这些在脊髓末端平面以下下行的脊神经在脊髓圆锥的下方包绕于终丝周围犹如“马尾“,故称为马尾。
29. 侧角(柱)(lateral horn(olumn )):侧角(柱)是在胸髓和上部腰髓部分,脊髓灰质前后角之间向外伸出的部分。
其中T1〜L2(or L3)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分,即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发出纤维经脊神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在经白交通支到交感干。
在S2~S4节段的侧角部有骶副交感核。
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分,即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骶部发出纤维组成盆内脏神经。
30.骶副交感核( sacral parasympathetic neucleus )S2---S4 脊髓节段中,中间带外侧核束形成侧角。
内含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构成了骶副交感核。
为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发出纤维组成盆内脏神经。
31.脚前窝:(,为中脑两侧大脑脚之间的凹陷动眼神经由此穿出,其窝底有许多血管穿入的小孔。
(后穿质)32.菱形窝(:也称第四脑室底,位于延髓上部及脑桥的背面,由延髓和脑桥内的中央管后壁展开形成,外上界:两侧的小脑上脚。
外下界:自内下向外上,依次,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
窝内结构有:正中沟、内侧隆起、界沟、面神经丘、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脚等。
33.锥体:(phramid )延髓腹侧面前正中裂两侧的纵行隆起。
由大脑皮质发出的锥体束(主要为皮质脊髓束)纤维构成。
34.面神经丘(facial colliculus) :位于正中沟与界沟之间紧靠髓纹上方的一较明显的圆形隆凸称为面神经丘, 其深面含展神经核及面神经膝。
35.锥体交叉( decussation of pyramid ):位于延髓腹侧中线两侧的锥体内由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发出的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下行纤维束,即锥体束。
在锥体下端大部分纤维越中线交叉到对侧形成锥体交叉。
36.丘系交叉(decussation of lemiscus) :延髓内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呈弓形绕过中央灰质行向中央管腹侧,越过中线交叉到对侧形成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称为内侧丘系。
37.斜方体( trapezoid body ):蜗神经核和上橄榄核发出的二、三级听觉纤维大部分经脑桥中下部的被盖腹侧部横行,越过中线交叉到对侧形成斜方体38. 内侧丘系( medial lemniscus ):来自脊髓的薄束和楔束终止在延髓中下部背侧的薄束核及楔束核,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腹侧交叉后上行,即称内侧丘系。
内侧丘系在延髓位于中线和下橄榄核之间,锥体的后方;到脑桥后略转向腹外侧,位于被盖腹侧与基底部相邻;到中脑则渐移向被盖外侧,进入间脑后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核。
内侧丘系传递来自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精细触觉、本体觉和震动觉,其中传递下肢感觉的纤维(经薄束核接替)在延髓行于内侧丘系的腹侧部,在脑桥和中脑则行于内侧丘系的内侧;而传递上肢感觉的纤维(经楔束核接替)在延髓行于内侧丘系的背侧部,在脑桥以上则行于外侧。
39. 小脑扁桃体( tonsil of cerebellum ): 小脑下面膨隆,在小脑半球下面的前内侧,各有一突出部称小脑扁桃体,它紧临延髓和枕骨大孔的两侧,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能被挤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
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40. 纹状体(striate body):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其前端互相连接。
纹状体分为新纹状体和旧纹状体。
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节躯体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41. 下丘脑( hypothalamus ): 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构成第三脑室的前下壁和侧壁。
由前向后依次包括视交叉,灰结节,漏斗,脑垂体和乳头体。
视交叉上方连接终板,向后续为视束。
灰结节向下移行为漏斗,漏斗下方连接为脑垂体。
乳头体为灰结节后方的圆形隆起。
下丘脑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结构之一,为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皮质下中枢,对体温,摄食,水代谢平衡和内分泌活动进行调节,并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42. 基底核( basal nuclei ):位于大脑半球内部的白质中,靠近脑底部,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一般将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
纹状体属于锥体外系的皮质下中枢,参与躯体运动的调控,杏仁体为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枢,与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的产生有关。
43. 胼胝体corpus callosum: 位于大脑纵裂底,由连合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
前端呈钩型的纤维板,由前向后可分为嘴、膝、干和压部四部分。
44. 内囊internal capsule 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板。
在水平切面上呈向外开放的“V”字形,分内囊前肢、内囊膝和内囊后肢3部。
当内囊损伤广泛时,患者会出现“三偏”的症状。
45. 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 )是由边缘叶及与其密切相联系的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和中脑被盖的一些结节等共同组成。
其功能包括个体保存、种族保存、调节情绪活动、调节内脏活动、学习、记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