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解读《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
解读《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山东省临邑县兴隆镇西袁学区小学陈恒利郎玉香邮编:251505 电子信箱:*****************本文主要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战争故事情节的分析,浅析作者描写战争的艺术。
本文由官渡大战之两雄对决;赤壁大战之壮志难酬;彝陵大战之蜀帝遗恨等三部分组成。
通过对这三部分的分析,总结作者对战争描写的深刻之处:他叙述的重点并不放在战场上厮杀场面的面,更突出的是描写战争前后敌我双方的智谋较量也即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智、斗武、斗勇结合起来。
特别是斗智,也就是谋略的运用,在战争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总是将各次战争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部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都做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的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
《三国演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其故事情节扣人心弦。
在纷繁的战争描写过程中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不是单纯的军事对抗。
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军事实力,他与战争各方的政治状况、人心向背、战争的正义与否都密切相关。
《三国演义》因其战争描写的深刻性被认为是中国人写的描写战争的史诗性作品。
一、官渡大战之两雄对决两雄者,袁绍、曹操也。
袁绍乃布衣之雄,能聚人不能用人。
曹操奸雄,奸则奸矣,其雄才大略也昭然若揭。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曹操深谙此道,是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举措,首先给自己在政治上“正名”以示其名正言顺。
其次,其“唯才是举”的人才观,又给自己的霸业走向成功增加了筹码。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
武为表,文为里。
能审此二者,知胜败矣。
文所以视利害,辨安危;武所以犯强敌,力攻守也。
”其“武力为表,智谋为里”的兵家思想申明谋略的重要性。
惜哉袁绍,不谙此道,崇尚武力,刚愎自用,终致败亡。
还是在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时,袁绍就问过曹操:“若事不辑,方面何所据?”曹操反问道:“足下意欲若何?”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一、战争场景的描写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景描写生动丰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刘备和孙权联军与曹操大军展开激烈的对抗。
小说中描写了江水波涛汹涌,火光冲天,战船相撞,箭矢纷飞,形成了一幅壮观的战争画面。
另外,在定军山之战中,张飞在陷阵营中大喊“谁敢过我此阵!”,形成了一种紧张激烈的氛围。
这些战争场景的描写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也让人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紧张。
二、战略策略的运用在三国演义中,各个势力的领导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战略策略。
刘备善于联合他人,形成强大的联军,以抵抗曹操的进攻。
孙权则利用水军的优势,巧妙地运用火攻,对曹操大军进行重创。
曹操则以兵力雄厚、兵器精良著称,善于运用计谋迅速攻城。
这些战略策略的运用不仅展现了各个领导者的智慧和胆识,也为整个战争剧情的发展带来了悬念和变数。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不仅展示了各个势力的战斗力量,也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形象。
例如,关羽在长坂坡一战中单枪匹马击退曹军数万大军,展现出了他的勇猛无畏;赵云在长坂坡救出刘备时,以身体为盾,展现出了他的忠诚和勇敢;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运用火攻,展现出了他的智谋和决断力。
这些英雄形象的塑造不仅让人们对他们产生敬佩之情,也为整个战争故事增添了色彩。
四、战争的意义与影响三国演义中的战争不仅仅是一场纷争,更是一场国家之间的斗争和人性的考验。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发展。
在这场战争中,有人得到了荣耀和权力,有人失去了亲人和家园,有人受伤又奋起,有人被背叛又崛起。
战争的意义和影响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使人们对战争的深层次思考。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以其生动丰富的场景描写、战略策略的运用以及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战争画卷。
通过对战争的描写,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紧张,也可以思考战争的意义和影响。
三国演义作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战争描写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战争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众多英雄人物在战火中展现出了自己的勇猛、聪慧和忠诚。
例如,关羽单刀赴会,一刀三斩华雄;张飞勇猛无畏,单枪匹马击退魏军等都是战争描写中的经典形象。
这些英雄形象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个人英勇,也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成为读者崇拜和敬仰的对象。
四、战争描写充满情感。
三国时期的战争是悲壮的,是英雄气概的体现。
小说中战争的描写往往伴随着许多悲壮的情节,比如赤壁之战中刘备与张飞告别的场景,吕布被杀的惨烈描写,甚至刘备临终前对刘禅的嘱托等。
这些情节中流露出的悲壮和情感,使读者更加投入到战争的叙事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不幸。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以其壮丽的气势、丰富的策略性、突出的人物形象、充满情感和准确的历史背景成为小说的精彩之处。
读者通过对这些战争描写的阅读,不仅能在文学艺术上得到享受,更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复杂,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斗志。
浅谈三国演义对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浅谈三国演义对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第一篇:浅谈三国演义对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浅谈《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一个各方势力军阀割据、战争频发的换乱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宏大的战争史。
而《三国演义》就是以这个历史时期为题材的,描写整个三国的形成和三国最终统一归晋的伟大历史小说。
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战争的历史性再现,因而战争描写成了小说的主基调,体现出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最为突出的特点如下: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
小说写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展开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例如空城计;或分伏击战、偷袭战,例如诸葛亮六出祁山;或分阵地战,游击战,例如周瑜火烧曹操大军,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诸种形式的战争在作者笔下千变万化,互不重复,各具特点,表现出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
同中求异,构思精巧。
如同是南征,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而曹操的南侵则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
虽然战争总是在紧张、惊险、激烈的气氛中进行,但有时赋予英雄史诗般的激昂格调,如赤壁之战、七擒孟获;有时则显出从容不迫的安详,比如空城计中诸葛亮专心弹琴、赤壁之战中庞士元挑灯夜读,动中有静,余味无穷。
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
胜负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 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 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退回营垒坚守。
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操烧掉袁绍粮草辎重,然后发动奇袭最后以 全面胜利宣告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 十万。
《三国演义》反映了统冶阶级的内部矛盾酿成的军阀混战,给人们 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例如:第四回写道:董卓“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 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 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 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
《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因为三国军事 家们个个皆稍通兵学,因此在他们指挥的冬季战役中,兵学理论与 军事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三国时期大小一百多次战役中, “心战、 奔袭、设疑,离间、火攻、空城计、美人计、苦肉计等各种军事奇 计纷纷运用,特别是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 军事谋略和战术用法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 战争。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 两岸。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 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 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 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 亡数万人, 《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摘要:《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其中的战争是很激烈,很热闹的,但里边也很有一些讲究和门道,值得我们去思索和体会。
本文结合专门描写战争的古书《孙子兵法》和《左传》,分别从战争描写的结构、视角、语言特点、叙事节奏、情节描写、描写手法等六个方面对《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艺术《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其中的战争是很激烈,很热闹的,但里边也很有一些讲究和门道,值得我们去思索和体会。
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文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国的战争描写既符合冷兵器时代大小规模战争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以主帅的“谋略”得失为成败关键的原则,为军事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具有科学价值的材料,又不失优美的文采,刻划了一个系列化的历史人物的艺术长廊。
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
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那么,它在战争描写方面的主要艺术特点都有哪些呢?一、战争描写符合古代战争规律小说战争描写体现了以“人谋”为成败关键的原则。
作者在第三十八回借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口向刘备点明“三分天下”的大计时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
①”人谋即战略战术的正确安排。
在小说数量众多的大大小小战争描写中,最终获胜的一方,必是主将运用了正确的战略与战术,战前戒骄戒躁,审时度势,谨慎用兵的结果。
高明的主帅甚至能预料敌人的动机,两兵虽未相交,却已胜券在握。
反此道而行的一方则必败无疑。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色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色《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色》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三国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小说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各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其中战争描写更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特色,分析其中的精彩之处。
首先,《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一个特色是场面宏大壮观。
在小说中,各路英雄豪杰纷纷登场,各大势力之间展开激烈的角逐,将战场描述得极其生动震撼。
比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的对峙,场面宏大,气势恢宏。
作者通过逼真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激烈的战争氛围。
其次,《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另一个特色是策略战术的精妙运用。
在战争中,各个战将之间常常施展出各种巧妙的策略,以智取胜。
比如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巧设连环计,火烧连营,最终成功诱敌入伏,粉碎了曹操的大军。
而诸葛亮更是以智谋著称,他屡次运用连环计、空城计等计谋,巧妙地化解了敌人的进攻。
这些策略战术的运用不仅展现了各大军事家的智慧,也增添了战争描写的精彩之处。
再次,《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第三个特色是人物形象的丰满。
在战争描写中,作者对各大英雄的形象塑造得非常饱满生动。
比如关羽义气相助,张飞威猛霸道,赵云侠义风流等。
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战斗风格,使得战争场面更加多姿多彩。
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激烈,也能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特色主要包括场面宏大壮观、策略战术的精妙运用和人物形象的丰满。
这些特色使得作品不仅吸引了众多读者,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研读《三国演义》,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更能感受到作者对战争描写的深厚功力和艺术境界。
愿我们能继续传承和弘扬这部经典之作,让其永远流传下去。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赵学丽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其中更以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中体现出谋略的应用。
关键词:军事思想谋略的应用战争描写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
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善于描写战争,提供封建社会战争的某些有价值的研究材料,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意义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而且这本书在描写军事战争的同时,也不失文采。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_三国演义_的战争描写艺术_周松英
!""#$%初中生版战争描写艺术名著赏析一、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整体描写匀称和谐,重点突出《三国演义》中描写得最成功的战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这三次战役对天下局势的形成有重大的作用。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胜袁绍而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局面;彝陵之战是刘备与孙权之间的战斗,在此战役中,刘备在痛失关羽和张飞两员大将后,不听劝谏,为兄弟报仇,结果自己也在战争中身亡。
二、把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注重描写战前形势的分析、力量对比,参战各方之间以及某方内部的矛盾层次,战争过程中主观人为对于客观形势的转化作用。
斗智与斗争相交错,在战争过程中逐渐揭示胜负的决定因素。
例如赤壁之战,曹操率军南下,吴国孙权本来无心抵抗,欲投降曹操。
诸葛亮为了刘备的利益,智激周瑜。
诸葛亮故意曲解曹操《铜雀台赋》中的“揽二乔”,使得周瑜勃然大怒,因而孙权决计破曹操。
赤壁之战,虽然双方力量悬殊,但诸葛亮善于分析当时形势:虽曹军号称百万,其实只不过十五、六万,且疲惫已久;所得袁绍之兵有七、八!周松英主持:马超勤《三国演义》的!&!""#$%初中生版名析赏著万,他们对曹操不会忠心耿耿;北方军士不习水性,不利于水上作战。
所以曹军虽然数量多,不足以惧怕。
吴国虽然只有五万兵,但是精通水性、勇猛善战、精壮强悍,必然会大败曹操。
由于诸葛亮的正确分析,树立了战争胜利的信心,鼓舞了将士们的勇气。
在斗争中诸葛亮和周瑜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曹操上当受骗。
例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使得曹操错杀蔡瑁、张允;黄盖受刑假降曹操,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献连环计。
这些战略、战术的正确运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
虽然曹军强大,但是由于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致使曹操失败,从而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再如官渡之战,在战前田丰和沮授也分析了战前的形势:曹操起兵从许都而来,袁军应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举。
但袁绍所信逢纪的谗言,不但不听从田丰的意见,而且还要杀田丰,因此袁绍的刚愎自用,袁军内部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摘要:在我国的小说名著中,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三国演义》。
全本书讲述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为了争得国家的统一而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斗争。
作者在对每场战争的描述上,都采用了不同的手法,让整部小说富有变化,逻辑清晰,是一部成功的小说。
尤其是在战争中将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进行了凸显,成为了我们日后的美谈,下面对《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色1.风云变幻、曲折跌宕的情节描写作者在战争的描写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情交代得非常清楚,在此基础上将战争的实况进行了重点的描写,体现了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的人物特点和性格。
比如最精彩的赤壁大战,对于这场大战的描绘上,作者从铺垫到大战的结束一共运用了八个回合的篇章。
不仅仅用浓墨重彩来描绘,还对赤壁大战的原因和历史事件进行了精雕细刻,让逻辑更加的清晰,让人们的观看感受更加的震撼,体现了作者的小说功底。
在描写战争的时候,不是仅仅就战争的各种打斗场面进行描绘,而是将三个政治军团的斗智斗勇巧妙地结合起来,将政治背景。
外交斗争、战争场面合理地进行组织。
并且是以斗智为主要的核心,充分的让人们体验到了一场赤壁大战带给我们酣畅淋漓的感受。
先看一个重要的高峰,那就是曹操的总体实力排名第一,孙权和刘备只能结盟来应对曹操的大军。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曹操吞并了袁术、袁绍、吕布等,集结了八十多万的军队挥师南下,想要在赤壁之战后中原在无大战,一统天下。
当时的刘备只是在新野偏居一隅,图谋发展,虽然已经请到了诸葛亮这样有智谋的军事,但是军事实力明显是三家最弱的。
反观孙权,虽然占据了东吴这样的富庶之地,但是跟曹操的百万大军相比,还是稍显逊色。
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刘只能结盟,这就形成了这两个弱小集团在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也是在这次战役之后,孙刘两家克敌制胜的关键之处。
在东吴主站和主和派争吵不休,但是主和派支持的人比较多。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毕业论文doc)
河北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年级:2014级专业:汉语言文学联系电话:姓名:冯梦龙论文题目: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我申请学位学生姓名:冯梦龙指导教师:×××专业年级:2014级完稿时间:河北大学邯郸函授站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摘要:《三国演义》小说描写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战斗,上百个战斗场面,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本文试从战争描写的特点、艺术手法入手,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的高超与给后世的启示。
关键词:战争描写启示《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最杰出的历史演义小说。
在小说中,共写了大大小小的一系列战争,展开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作者根据战争的不同情况进行了不同的艺术概括和描写,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一)以斗智为主,智勇结合的战争描写一般描写战争的作品,大都落入战场上武力较量的窠臼,多数写刀光剑影,蛮力拼杀,勇武有力而智谋不足,而《三国演义》却在斗智中展开了战争描写。
这主要体现在把政治决策与战略决策、战略决策与战术应用、斗智与斗勇结合起来,其中以斗智为主,着重描写了战略战术的应用。
1、把政治决策与战略决策结合起来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但写出了政治军事斗争中的许多奇谋胜算,更重要的是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写战争,把政治决策与战略决策结合起来,因为这是关系全局,决定成败的。
小说写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刘备实行了这个战略,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后来关羽守荆州,诸葛亮要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但关羽违背了这个战略,两个拳头打人,结果在与曹操大战时,被东吴吕蒙袭取荆州。
因为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急于为关羽报仇,便举全国之兵伐吴。
对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谏置若罔闻,孤掷一注,没有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感情用事,导致在彝陵之战中惨败,使刘备集团光复汉室,统一中原的愿望成为泡影。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描述了中国三国时期(220-280年)的历史故事,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以描写战争为主题的代表作之一。
在小说中,作者罗贯中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英雄豪杰们的故事,也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随着小说的推出,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经典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特点和艺术手法的剖析,来探究小说中战争描写的深刻内涵。
一、战争场面的描写在《三国演义》中,描写战争的场面是非常丰富和生动的。
作者通过对每个战场的细致刻画,生动地表现了双方的阵容、兵器、血腥、杀戮甚至死亡、自杀等悲剧场景,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氛围。
在这些场面中,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战争技巧和战争策略。
比如,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水军被火攻击败,而在长坂桥之战中,张飞和关羽联手进行暴击,斩杀了马超。
这些战争场面不仅展现了当时最先进的战争技术,还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果敢勇毅”和“死战不退”的精神。
二、人物塑造与战争描写的结合在《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与战争描写是密不可分的。
主要人物如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都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而且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能力和战斗力。
在“兵法”层面上,主人公刘备的《先主锦囊计》以及唐代李冰所作的《三十六计》等战略文本的引用,更是为小说增添了不少战争策略的花样与深度。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其在战争中更能体现出自身的能力,让读者不仅能领悟战斗策略思想,更深刻地了解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
三、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在小说的战争描写中,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
小说中大量描写诸侯的私人情感、政治角逐和明显的大话、诡计等,这些因素都被巧妙地纳入战争场面的描写之中。
因此,形成的战斗场面不仅表现出了战争本身,也揭示了一些特定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命运的推移。
比如,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军的情绪波动和缺乏沟通导致了最终失败。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第一篇: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将各种谋略运用夹杂在战争描写中,以突出交战双方斗智斗勇的军事才能,增加了战争场面的可读性。
关键字:《三国演义》战争谋略《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
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一、从政治斗争着眼,从战略决策写战争后汉三国时期,是军阀横行、战争频繁的时期。
《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有着明确年代标记的长篇章回小说,标志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正式形成,它的艺术贡献是巨大的。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共描绘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四十多次,但是无一不有声有色,惊心动魄。
可以说在古典文学领域,实在很难找出第二本像《三国演义》那样展示如此丰富多彩、胜境迭见的人才形态和战争形态。
更为巧妙的是在罗贯中的笔下,数十次战争变化多样,无一雷同,无不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政治和军事如同一对孪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三国演义》成功地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这些战争场面大多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然而,《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从来不是独立的、静止的,而是跟着政治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军事斗争始终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
就是每次战争之前或战中,交战双方为了能使自己在交战中取胜。
总是先采取一些政治措施,展开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而促使条件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
具体到每一场战争,作者并不是静止或孤立地单纯写战争,并不是一味的写交战双方的打打杀杀,而是特别重视“谋略”的作用。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战争描写而蜚声中外。
本文将就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展开讨论,通过对其描写手法和效果的分析,探究其所传递的观点和价值。
一、战争描写的背景与氛围在三国演义中,战争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也是故事发展的核心元素之一。
作者通过详细描绘战争背景和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感受到紧张的战争环境。
例如,在描写战争爆发前,作者经常会先描述一味以和平繁荣为主的岁月,使得战争的突然爆发更加显得惊心动魄。
这种手法让读者体会到了长期和平环境突然间被战争席卷而来的恐惧和不安。
二、战争的规模与兵力统计在战争描写中,作者经常会详细统计各方势力的兵力和战力。
通过对战争规模的描写,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方力量的强弱对比,进而推测出战争的发展态势。
例如,在描写赤壁之战时,刘备联合孙权,以三万弱兵对抗曹操的南征大军,这种弱小势力的胜利给予了读者巨大的震撼和激励。
使人们明白,在逆境中也可以奏响正义的战歌。
三、战争中的英雄形象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以塑造各方英雄形象为重点,通过他们的英勇无畏、智勇双全,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风采。
例如最为经典的关羽单刀赴会的场景,展示了关羽英勇无畏、战胜强敌的英雄气概。
这些英雄形象不仅展现了个体的力量,更代表了一种价值观念,即以勇气和信仰战胜困难。
四、战争中的智谋与计谋除了英雄形象,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还充分展现了智谋与计谋的重要性。
通过描写各方将领巧妙运用智谋制胜,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悬疑性和可读性,更反映了智慧与智慧之间的较量。
例如,在濮阳之战中,曹操用火攻击败刘备,充分展现了曹军的智谋和战术水平。
这种精心策划的战术使整个战争产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和紧张的氛围。
五、战争带来的破坏与震撼战争描写中,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带来的破坏与震撼。
通过描写战场上的惨烈景象和平民百姓的苦难,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威力。
例如,在描写火烧赤壁的场景中,曹操的大军被孔明所设的火计击败,整个水上战场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这种惨烈的描写令人痛心。
从三大战役论_三国演义_战争描写的艺术_陈景云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06.06《三国演义》是第一部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
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笔者仅就以下三点略微谈谈《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
首先,《三国演义》是以全景式的视角对战争进行全面描写,不仅描写双方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的较量,而且更着重于描写了战争的形势、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思想、谋士的智慧和外交策略等等,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斗力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
作者在描写战争时往往通过战争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渲染紧张气氛,制造悬念。
例如,在描写官渡之战时,从表面上看,袁绍一方地广兵多粮足,他拥有北方的冀州(今河北)、青州(今山东)、幽州(今河北、辽宁一带)、并州(今山西)等大片土地,又有丰足的粮草,共调动了七十多万军队进攻曹操,袁绍确实处于优势。
而曹操当时仅七万多人马,虽然说与东吴孙权结盟,但力量悬殊,不足以抗袁。
鹿死谁手,殊难预料。
但袁绍刚愎自用,盲目轻敌,袁绍不但不听取谋士沮授固守粮草与曹操长期作战的建议,还说要杀了他。
这让袁绍的许多谋士有错投主人之感。
袁绍又不善用人,只派了一个“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守粮屯乌巢,淳于琼这个人“终日与诸将聚饮”,结果被曹操亲率五千精兵火烧乌巢。
袁军军粮被烧,既失谋士,大将又降曹,军心涣散,纷纷溃退,袁绍只引随从八百余骑逃去。
对于这场战争的结局,小说有两句诗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弱势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浅谈三国演义的战争历史艺术
浅谈《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三国演义》作为一部通俗历史演义小说,从问世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热爱。
它不但成了人民群众饭后茶余、田问地头谈论的重要话题,更为后世的戏剧、电影以至电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这些现象的出现和存在固然是由于本书那曲折生动、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书中那些呼之欲出、活龙活现的人物所决定,但其最重要的一点却不能不说是与书中对战争的大规模的描写有关。
它上承《左传》、《史记》善写战争的特点,“一改一般历史演义小说往往于排列正史材料之外,穿插铺叙一些野史逸闻,在故事情节上以收曲折离奇之效果”的做法,“而是根据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加以扩展”,并充分根据人物的出身、地位、历史条件等赋于人物活的语言和行动,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绘,使其性格一步步完整、充实、鲜明。
致使它成了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并对后世的农民革命战争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
《三国演义》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所写的大小战争多达40余次。
全书以三国之争为主要故事脉络,以魏、蜀、吴三国树“王道”、争正统、抢智能之才,最终以战争的手段去解决彼此之间的纷争为描写重点。
它在一派“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艺术氛围中,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
用形象、艺术的手段,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及其它政治军事集团之间“一幅幅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场景”。
那么,它在战争描写方面的主要艺术特点都有哪些呢?一、风云变幻、曲折跌宕的情节描写《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形象地再现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一幕幕千变万化、威武雄壮的战争实况,生动地描绘了众多英雄人物“瑰伟动人”的“武勇智术”。
即以历来脍炙人口的“赤壁之战”为例。
“赤壁之战”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着力描绘的一次大战役。
作品从四十二回开始到五十回至,共用了八回多的篇幅。
作者不但花费大量笔墨,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绘声绘色、精雕细刻的描写,而且对一系列历史事件做了极其巧妙的安排,使其合于常规、合于事理。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一部叙述三国时期战争的经典小说,描绘了许多英雄豪杰的战斗场面,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战争描写艺术。
首先,小说采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战争场面,让读者身临其境。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小说描绘了风浪骤起,火光冲天,箭如雨下的情景,将这场战争的紧张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小说塑造了大量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战斗技巧与战术布置和战争的胜负密切相关。
例如,关羽的长刀,张飞的蛇矛,赵云的七进七出,都是小说中所描述的经典战斗方式,展现了战争中个人的勇气和智慧。
此外,小说中还强调了统率和军纪的重要性。
在战争中,指挥才能和军队的纪律性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小说中的各个领袖都具备了过人的指挥才能,例如诸葛亮的八阵图,曹操的奇谋妙计等等。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是多方面的,它不仅通过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战争场面,还通过英雄人物的塑造、战斗技巧和战术应用、指挥才能等方面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东末年和三国时期,是军阀相互攻伐,频繁发生战争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战争史。
而《三国演义》就是以这个历史时期为题材的,描写的是整个三国的形成和三国最终统一归晋的的战争小说,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战争的再现,因而战争描写成了小说的主基调,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在描写战争的进程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注重人物的刻画,在紧张激烈的战争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神态,成功的塑造出各种各样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小说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是如此。
例如在赤壁大战中,在紧张激烈的环境下,曹操却横槊赋诗;赤壁惨败后他却“三次大笑”。
他在硝烟弥漫、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败局中仓皇逃命。
仍笑说:“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
诸葛、周瑜毕竟智谋不足,到底是无能之辈。
”这种败军之将反过来讥笑对手无能的反常行为,表现了曹操这一人物的独特性格:虽处劣势逆境仍雄心勃勃,不坠青云之志。
再如在讨伐陶谦的战斗中,曹操为泄其父被杀之怒气,下令功破城池后,将城中百姓全部屠戮,甚至还发掘坟墓,暴露了曹操的凶残。
在西凉与马超的大战中,曹操为了逃命脱袍割须;在被追赶落马后,巧妙的绕树而行。
虽然出足了洋相,但是他在危急之中仍然沉着应对,体现了他的机智。
在当阳之战中,当曹操在观阵中,看到赵云力杀众敌时,赞叹“真虎将也!”并说“吾当生致之”。
命令众将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
一句赞叹,一个命令,把曹操重才爱将的形象成功地刻画出来。
通过这一系列战争的刻画,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跃然纸上。
当阳之战,成功的塑造了张飞这个人物形象。
当他听说赵云去投奔曹操时,大怒,草率地认为赵云定是贪图富贵。
但当看到赵云向他求救时,又义无反顾地让赵云先走,自己阻挡追兵,表明了张飞行动鲁莽,性格率直的一面。
当他感到自己的兵力无法抵挡曹兵时,即命二十余骑,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林间往来驰骋,扬起尘土,以为疑兵,显示了他的粗中有细。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美(一)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美(一)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美(一)川雪《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战争为主要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
小说从各路豪强镇压黄巾起义开始,到晋灭吴统一全国止,写了上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其中主要的有四十多次。
战争双方参加的人数从几千人到上百万人不等;战争的形式多种多样,陆战、水战、攻坚、对垒、列阵、偷袭、伏击、火攻、水淹,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几乎表现了我国古代一切形式的战争,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无异于一部军事百科全书。
但是文学作品毕竟不同于军事著作。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如何以其艺术魅力吸引读者,使读者从作品中获得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这是作品能否受读者欢迎的主要因素。
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如果只求通篇写得紧张激烈,从头到尾打得热闹,杀得痛快,那么即使一些场面写得再精彩,情节再曲折,也只会增加读者的心理刺激,是不会有多少艺术价值可言的。
《三国演义》之所以几百年来流传不衰,除塑造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外,其描写战争的艺术功力和由此产生的审美效应,也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下面从三个方面探讨一下《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美。
第一,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使战争描写具有层次美。
战争是敌对双方矛盾激化的产物,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有众多活动的人物代表各方的利害冲突,有战争展开的曲折过程,如果把这些都展示出来,必然会使作品繁琐杂碎,茫无头绪。
罗贯中在写每一次战争时丢弃了那种事无巨细、罗列尽致的写法,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叙事重点,显示出战争描写的层次感和明晰美。
首先,写战争的爆发阶段,重点写战前的准备,其次写战争的爆发。
任何战争的爆发都有一个酝酿过程,战争的起因,战争时机的选择,兵力粮草的准备,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
作者集中笔墨,把战前准备阶段的情况作仔细的文代,就使读者明白了战争的是非曲直,增加了对战争全局及参战主要人物性格的了解。
例如在“报父仇曹操兴师”一回里,写的是曹操为报父仇兴兵侵犯徐州。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景与描写手法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景与描写手法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描写战争场景丰富多样的作品,三国演义不仅展示了当时的战争风貌,还通过巧妙的描写手法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在三国演义中,战争场景被描绘得生动而壮观。
无论是大规模的决战,还是小规模的个人战斗,作者罗贯中都以其独到的笔触勾勒出了瞬息万变的战争场面。
比如,在赤壁之战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再现了曹操和刘备联军的水上战场。
战船翻滚,火光冲天,箭雨密集,士兵们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都跃然纸上。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仿佛亲临战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激烈。
在描写战争场景时,作者还注重对战争背后的人物感情和心理的描绘。
三国时期英雄众多,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冷静、勇敢和无畏令人敬佩。
而在战争的压力下,这些英雄们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脆弱和人性的一面。
作者巧妙地利用人物对话和独白,深入展现了他们在战争中的种种心理变化。
例如,在赤壁之战前,孔明和诸葛亮的思绪交流,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胜利的渴望和担忧。
这样的描写使得战争场景更加真实,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同身受。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战争场景。
比如,作者经常使用夸张手法来放大战争的氛围和气势,使读者感受战争的威力和震撼。
同时,作者还善于使用对比和比喻,来表达出战争中英雄与凡人的对比,烘托出英雄的伟大。
另外,作者还常常运用寓言和讽刺的手法来揭示战争的荒谬和无奈,对战争场景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景和描写手法丰富多样,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通过生动而壮观的描绘,读者仿佛亲身置身于战争之中。
通过人物心理的描绘,读者更好地理解了英雄们在战争中的所思所想。
通过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读者进一步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与荒诞。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景与描写手法让这部作品更加生动、深刻和可读,也让读者从中领悟到了许多关于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赵学丽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其中更以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中体现出谋略的应用。
关键词:军事思想谋略的应用战争描写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
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善于描写战争,提供封建社会战争的某些有价值的研究材料,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意义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而且这本书在描写军事战争的同时,也不失文采。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
如下来具体分析《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性。
一、《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
因为三国军事家们个个皆稍通兵学,因此在他们指挥的冬季战役中,兵学理论与军事智慧得到充分发挥。
在三国时期大小一百多次战役中,“心战、奔袭、设疑,离间、火攻、空城计、美人计、苫肉计等各种军事奇计纷纷运用,特别是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彝陵之战,军事谋略和战术用法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特别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等人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将己方的优势予以充分发挥,同时又巧妙而正确地确定和运用火力攻等战术,最终以弱胜强击败了强大之敌。
反观曹操一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一切,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决策指挥一错再错,使自己的优势逐步丧失,最终遭致惨败。
二、《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相同谋略的不同应用《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描写战争的艺术方法是丰富多样的。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彝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大战役,又都不得是用火攻,但写来却毫不重复。
一者是火烧连船,二者是火烧粮草,三者是火烧连营;或以逸待劳,或出奇致胜,或静以待变。
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例如袁曹官渡之战,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都不利于曹军。
但由于曹军这一方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利用和扩大袁军决策错误、军心涣散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袭击袁军屯粮之处,火烧粮草辎重,一战而胜,乘胜再下,各个击破,取得击溃和全歼主力的胜利。
三、《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无不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有血有肉。
曹操、关羽、诸葛亮,之所以被称之为“三绝”,从艺术上来说,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是非常突出的。
通过才智相当的人物之间的较量来表现人物的个性,是《三国演义》重要的艺术手法。
先说关羽。
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首要特点就是他的武勇神威,世称"万人敌"是也。
关羽的武艺高强、威勇盖世是无庸置喙的,从他的出场开始,作者对这一点的着力描写就没有停止过。
请看关羽首次独出大显身手、"温酒斩华雄"这一段——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第5回)何其震撼!何其神勇!作者并没有描写关羽如何奋勇厮杀,但通过这种气氛的渲染、背景的烘托却足以使关羽勇冠三军的英武神威跃然纸上,同样收到了传神的效果。
《三国演义》大约有十八回是着重写关羽的,反映了他出生入死,纵横倥偬的戎马生涯。
但大部分回目,并没有直接描写惊险曲折的战斗行动,而是运用"神似"的手笔,以精炼的笔墨,渲染人物的精神威力。
这一特点在"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等章节中都得到了不同的程度、不同角度的体现。
其次,作者把"义"的品质倾注于关羽的一生,赋予了这一英雄形象以独特的鲜明个性。
关羽之超越众将、妇孺皆知,独具深远影响者,莫过于"义"了。
作者苦心孤诣地描写了他的义重如山,舍生取义的重义品质,把他塑造成"义"的化身。
在"屯土山约三事"这一情节中,作者便突出地表现了关羽在生死危难中义无返顾、视死如归的品质。
当时,徐州失陷,兄弟离散,关羽被围困于土山,迫于无奈,他向曹操提出"三约"并要曹操答应之后才肯就降。
"三约"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还有一约是"降汉不降曹",表现了他的忠中有义,义中有忠。
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为了收服他,费尽心机,赠送金银美女、封侯赐爵,都丝毫无法令他动心。
当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后,便毅然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直寻刘备而去,表现得何等光明磊落!而这正是关羽,在他身上绝无丝毫的奴颜与媚骨,财色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不管在任何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不改变他的初衷。
“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先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
"为他的忠义作了最好的注解。
此外,作者又通过"义释曹操"、"义释黄忠"等情节表现了关羽另类的"义",这是深化关羽重义品质的重要笔墨,反映了关羽性格的复杂性,使关羽这一"义的化身"更趋丰满。
现说曹操。
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封建统治阶级中具有普遍性,充分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是一个贪欲和权欲的穷凶极恶的冷酷无情而又欺君罔上的典型的封建主义权势人物的奸臣形象。
罗贯中是叙事写人的高手,仅用廖廖数语便将人物性格刻画出来,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句话便揭示了这类人物的内心世界。
用屠杀徐州无辜平民,向仓官借头、以德报冤杀吕伯奢全家等细节来刻画曹操的形象,引起人们对曹操的愤恨。
在我眼中,曹操不能不说是一位千古难寻的智者。
罗贯中似乎对刘备别有偏心,百般宠爱。
其正统思想开篇即见。
他十分明白的告诉读者,刘备是怎样的人,曹操是怎样的人?恨不得扯只读者的耳朵说,谁是英雄,谁是奸雄。
其实又何必呢?就象他自己所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曹操的名言:“宁愿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
”从此成为恶誉,也给曹操定了个性,千古叫人咒骂。
因为中国的儒教文化,其中就有“宁人负我,我毋负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再内。
其实,在物欲相对贫乏的社会,人欲尚不到横流的地步,那种尔谀我诈、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人吃人的现象,还未成气侯。
而在血肉横飞的阶级斗争社会,这种美德多阁于憧憬,焉有不负之理?只不过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罢了。
细想起来,曹操敢这样做,敢这样说,不也是光明磊落,心口如一,不失枭雄本色吗?比起那些实际上如此行事,偏又做出一番虚张,满嘴文章道德,革命口号,甚至还流出两行泪,要高尚得多。
对比袁术、鲍杏、孙坚,曹操自胜一筹。
还有在赤壁之败后,逃亡路上的三次“笑”中可见。
由此可见,曹操他虽奸而豁达,确实为一代难得的枭雄。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
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但他的所做所为却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对手,既有老谋深算的曹操,又有才华四溢的周瑜,而诸葛亮的智慧、才干特别是预见性,恰恰是在战胜这样的强大对手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在空城计的情节中,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一个才智高超的强者,诸葛亮的智慧又一次在与强者的较量中得到展示。
这正是毛宗冈在《读三国志法》中所说的“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的道理。
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作者是花费了最大心血、作出了最大努力并高度发挥其独创性的,充分表现了作者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
概而言之,《三国演义》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塑造诸葛亮形象:(1)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具有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作者把我国古代智慧集中于他身上,有意突出他的智慧,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水平。
(2)忠贞的典型。
诸葛亮具有极其优秀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作者把优秀品质集于他一身,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想。
(3)逆境中的英雄气概与悲剧命运。
诸葛亮并非不知蜀国的命运,但他倾尽全力为刘备打天下是十分悲壮的。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结局体现了崇高的悲剧精神。
(4)夸张与衬托手法的恰当运用。
这是塑造诸葛亮形象的重要辅助手段。
刘备宽仁待民,待士诚心和义气。
《演义》通过曹操与刘备对比描写,给我们总的印象是:刘备宽仁待民,曹操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狡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