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医护理学基础第一篇调理概说本章摘引古籍原文,重点阐述对病人的饮食起居,七情,劳逸,房室,寒温等调护方法。
使只和适而不乱,顺应病情而不悖。
调护者若能帮助和督促病人做好上述各项调理,则有助于病人康复。
第一节调七情七情为多种疾病的发病内因,在疾病过程中影响尤重。
古代医家不惟重药疗尤重疗人之心,认为不知疗人之心,是尤舍本逐末,不穷其源而攻其流,与求疾病,安可得乎。
又认为精神衰退,服药无益。
调护者须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尽力设法消除紧张,恐惧,忧虑,烦脑等精神刺激使之安心治疗,以助药力。
一、疗心须知【原文】恬憺虚无①真气从之,精神内宁,病安从来。
(《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注释】①恬憺(dàn淡)虚无:恬淡,安静的意思。
虚无,张景岳说:漠然无所动于中。
【释义】思想上要保持安静,不为贪欲所动,真气就能够顺从人体的机能,精神要守护在内,不要过多好散,疾病还能从何处产生呢?【原文】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①忧,恐。
怒伤肝,悲胜怒。
喜伤心,恐胜喜。
思伤脾。
怒胜思。
忧伤肺,喜胜忧。
恐伤肾。
思胜恐。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注释】①悲:按〈〈天元纪论〉〉``悲``作``思``。
【释义】人有五脏之气化为五志,形成喜怒悲思恐等不同的情志。
怒能上肝,悲哀能抑制怒气。
喜能伤心,恐能抑制喜气。
嘶能伤脾,怒能抑制思虑。
忧能伤肺,喜能抑制忧愁。
恐能伤肾,思虑能抑制恐惧。
【按语】古籍中灵活应用五行配五脏,五志,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治疗因七情刺激的疾病,其病例屡见不鲜。
【原文】故凡思虑伤心,忧悲伤肺,忿怒伤肝,饮食伤脾,淫乱伤肾。
药之所治,只有一半,其一半则全不系药力,唯要在心药也。
何为心药?予引林鉴堂诗曰:自家心病自家知。
起念还当把念医,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哪有病来时,此之谓心药。
以心药治七情内起之病,此之谓疗心。
(〈〈寿世青编卷上勿药须知〉〉)【按语】心病还须心药治,以情治情,虽靠病人自克,尤须调护人员予以开导劝解。
中医护理学基础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2..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史上极有影响的一部医学巨著,它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也为临床辩证施护开创了先河。
3.后汉三国时期,华佗首创酒服麻沸散作为手术的麻醉剂。
并创造了五禽戏(虎、鹿、熊、猿、鸟),将体育与医疗、护理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世界最早的外科护理及康复护理。
4.孙思邈《千金方》,首创用细葱管进行导尿。
5.1984年6月在南京召开了中华护理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会议,会上成立了中华护理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委员会。
从此,中医护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6.中医护理学的任务;1.疾病预防、维护健康;2既病防变、控制病情;3.病后护理、促进健康;4.积极养护、以防复发;5.适度锻炼、养生防病。
7.标本缓急:1.急则护(治)其标法;2.缓则护(治)其本法;3.标本同护法。
8.同病异护(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护理上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区别),异病同护(久泻脱肛和子宫脱垂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如果他们同属中气下陷,就可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来进行护理)。
9.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
10.五色主病:1.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淤血或惊风;2.面呈赤色:多为热证、实证或虚热证;3.面呈黄色:多为脾虚证、湿盛证。
面目身体皆黄,称为黄疸。
色黄而鲜明为阳黄,属湿热重,色黄而晦暗,为阴黄,属寒湿重。
4.面呈白色:多为虚证、寒证、失血或夺气。
5.面呈黑色:多为肾虚、寒证、痛证、水饮或淤血。
11.望形12.普通病房温度以18~22度为宜,阴虚证、热证患者以16~20度为宜,老年病房、新生儿病房、阳虚证、寒证患者以22~26度为宜。
湿度在50%~60%为宜。
13.孙思邈,《千金方》“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懵”;唐代王涛指出“凡虚劳之病,坐卧居处,不宜冷伤,亦不得过热。
《中医护理学基础》PPT课件
此外他还发明了蜡疗和热 熨法。
三、宋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国家重视医药事业,宋政 府有翰林医官院,御药院,尚药局等 机构,金元政府有太医院等。宋政府 还把医学校作为一个独立机构纳入国 家官学系统。
在法律上保护病人:“凡同居亲疾 病,辄相弃绝者,杖一百”
重视调理脾胃的护理
著名医学家李东垣创立了脾胃 学说,认为“内伤脾胃,百病乃生” 李氏非常重视饮食、劳倦、情志三 者的护理,在其《脾胃论》中有 “用药宜禁论”、“养心神调治脾 胃论”、“饮食伤脾胃论”、“脾 胃将理法”等
2、养生保健护理的发展
《寿世保元》更系统地论述了对养 生及老年护理的重要内容: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 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 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 莫生气。任我逍遥过百春。”
5、近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清朝开办了“京师同文馆”——近代最早
的医学院
丁甘仁在上海开办中医院,一边医疗,一
“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 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也” “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 而汗出,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逐渐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肘 后 备 急 方
腹水病人的护理:“勿食盐,常食小豆 饭,饮小豆汁,鲤鱼佳也” 对天花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 最早指出用海藻治疗瘿病 在急救方面,指出治疗大失血休克的病 人时应禁食水。
孙氏高度重视养生之道和 食疗,如在饮食和药物选择上, 强调“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 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 后命药” 掌
握 孙氏还首创了脏器疗法
4、饮食护理
《 千 金 方 》
主张:“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勿食生菜、生米、勿饮浊酒, 勿食生肉,一切内惟须煮烂。” 并指出“食毕当漱口数过,令 人牙齿不败,口香” “食毕当行步踌躇,则食易消。”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医护理学基础.第六章1感冒是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常见呼吸道多种感染性疾病。
2感冒的病因病机:感冒主要是风邪兼夹时令之气侵袭人体,病机在于邪犯肺卫,卫表失和。
外感常以风为先导,风邪常夹其他病邪(如寒、湿、热、暑等)伤人。
/而具有传染性的时行疫邪致病,其特点为发病快,病情重,有广泛的流行性,且不限于季节。
3感冒辨证分型:(1)风寒束表。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喷嚏,鼻塞流清涕、脉浮或浮紧。
护治原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塞。
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
临床表现,恶寒轻、发热重、头胀疼、鼻塞流脓涕、咽痛咽红、苔薄黄、脉浮数。
护治原则,辛凉解表。
代表方剂,银翘散。
(3)暑湿袭表。
临床表现,头昏胀重、鼻塞流涕、胸闷泛恶。
护治原则,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剂,新加香藿饮。
4感冒护理:【生活】保持室内通风、空气清新、发热者注意休息,多饮水,各证型注意季节时乏主气及非时之气,防止外感,实行感冒患者应注意呼吸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饮食】宜清淡消化,风寒忌生冷食物,清证饮红糖生姜水,风热感冒忌食油腻、辛辣之物,可饮金银花露,暑湿感冒应少食甜食。
【服药】发散表邪药不宜久服,宜轻煎温服。
服解表剂应避风寒以免复感风邪。
风寒者汤剂热服风热者病情轻可一日一剂。
【症状】定时测体温,高热不退者,物理降温。
头身疼痛较重,采用刮痧法,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服用麻子仁丸。
5感冒健康教育:注意季节气候变化时要保暖防寒,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注意个人卫生,室内定时通风换气,或用食醋熏蒸。
养成经常性户外活动习惯。
6咳嗽的概述:是因邪客肺系、肺气上逆所致,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7咳嗽的病因病机:【病因】外邪袭肺内邪于肺【病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8咳嗽辨证分型: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症状表现】咳嗽声重,咳痰色白稀薄、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中医护理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十节熏洗法
3
第十一节敷贴 法
4
第十二节湿敷 法(溻渍法)
5
[附]中药冷 敷法
1
第十三节热熨 法
[附]坎离砂 2
熨法、葱熨法 和盐熨法
3
第十四节中药 换药法
4 第十五节中药
超声雾化吸入 法
5
第十六节中药 保留灌肠法
第十七节中药 离子导入法
第十八节蜡疗 法
第一节毫针刺法
一概述 二评估 三用物准备 四操作步骤 五评价 六注意事项 七针刺意外的处理及预防
第二节体质生理
一体质的生理特点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第三节体质病理
一体质与发病 二体质与疾病的演变 三特禀体质
第四节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分类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第一节中药基 础知识
第二节方剂基 础知识
第一节中药基础知识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二中药的炮制 三中药的性能 四中药的应用 五常用中药及中药分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 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 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第二节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第三节藏象学说
第五节病因病机
第四节精气血津液
第六节护治原则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四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之间的联系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养生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黄帝内经》始于战国形于西汉,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难经》秦汉之际《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是我国最有影响的一部临床医学著作,为临床辩证施护开创先河,为后续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猪胆汁灌肠法,熏洗法,含咽法,烟熏法,坐浴法) 《肘后备急方》东晋葛洪,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拔罐(角法☞牛角)孙氏千金方:唐代孙思邈,临床百科全书,首创脏器疗法、细葱管导尿法,开创医学伦理先河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辩证施护、防护结合。
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①阴阳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属性相反的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斗争和相互制约。
)②阴阳互根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互资生的关系。
)③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数量、比例总是处于不断消减与增长的变化之中,并在彼此消长中保持着动态平衡)④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③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④指导疾病的判断⑤确立疾病的护治原则⑥指导养生防病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内涵、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并用来解释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
木☞木曰曲直☞升发、生长、条达、舒畅火☞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光明土☞土爰稼穑☞受纳、承载、生化金☞金曰从革☞肃杀、沉降、收敛、清洁水☞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闭藏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资生、助长的关系。
中医护理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护理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代,中医就已经有了“三 分治,七分养”的观念,强调预防和保健的重要性。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 护理学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在近年来,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医护 理学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和应用。它不仅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 养生保健、康复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一章介绍了中医护理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这些知识有助于了解中医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提高中医 药专业学生的护理技能和综合素质提供指导。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 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这一章介绍了中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包括扶正祛邪、调理脏腑、针灸推拿等。 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中医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指 导。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和应用。中药是中 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和 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摘要
第七章阐述了中医护理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则,介绍了中医护理管理的组织建设和管理方法等方 面的知识。 第八章介绍了中医护理科研的概述、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强调了科研在推动中医药事业发 展中的重要性。 第九章则介绍了中医护理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点,以及弘扬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途径和方法等方 面的知识。 第十章重点介绍了中医护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意义和现状,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具体措施 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中医护理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
目录分析
本书旨在分析《中医护理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这本书的目录。该书由众多中医药行业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共同编撰,内容丰富, 全面涵盖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
中医护理学基础1
中医护理学基础期末复习材料第一章中医护理学发展史教学目标:识记:1、能复述中医护理学的概念2、能明确个历史阶段著名医学的著作、护理观点及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理解:能概述中医护理发展的沿革(7个阶段)。
一、中医护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活动,对病人及老、幼、弱、残、中青年健康等人群,加以照顾和指导,你、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
以保护和维护、促进人们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中医护理学发展过程(一)、医药起源阶段(原始社会时期):卫生保健起源、药物起源、外治起源、针灸起源(二)、中医护理的起源阶段((夏-春秋时期):1)、个人卫生保健2)、改善环境卫生3)、饮食方面4)、重视情志5)、认识疾病方面等《周礼。
天官》中“徒”就兼有护理职能(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东汉时期):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包括《素问》和《灵枢》.饮食护理、生活起居、心理护理、疾病护理、中医护理技术2、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创了先河。
药物灌肠法;急救护理.3、华佗;五禽戏(虎、鹿、熊、猿、鸟);麻沸散(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1、孙思邈(1)医德高尚(2)重视妇、儿科的护理(3)重视食疗(4)饮食护理(5)生活起居(6)用药护理(7)精神调养(8)老年人养生(9)护理技术首创细葱导尿法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3、王焘与《外治秘要》4、专科护理发展(五)中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宋金元时期)1、东轩居士《卫济宝书》:对外科手术器械进行煮沸消毒;用香料药粉作香料药粉作灭菌贮藏备用的最早文字记载。
2。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营养学专书3、金元四大家(六)中医护理学成熟阶段(明清时期)1、李时珍《本草纲目》2、温病护理:(1)吴有性:《温疫论》(2)吴鞠通:口腔护理(3)叶天士:《温热论》(七)当代中医护理学的蓬勃发展(建国至今)第三章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教学目标:识记:1.以下定义:辨证施护、同病异护、异病同护2。
中医护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辩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人群施以健康照顾与服务,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中医护理学包含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和独特的护理技能三个层面。
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临床基础,以正邪论为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临床认识,以辩证施护为临床护理的核心。
中医护理方法是运用辩证施护理论为指导临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患者资料,判断疾病症候属性,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2、辩证施护。
中医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及人和自热界的统一。
中医护理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完整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和谐,运用整体观念,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
整体观念包括:、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3、中医整体护理。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脏腑、组织、器官组成的,经过经络的作用使脏腑与脏腑,脏腑与各组织器官之间发生生理上的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不仅在结构上,而且在功能上都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又是相互影响。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中医认为“仍与天相应”,“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整体护理:是指在观察判断病情和护理疾病时,应注意把人体局部病变与机体整体病理变化统一起来,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辩证施护:辩证施护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护理患者的基本方法,辩证与施护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辩证施运用中医学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搜集患者有关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发生、发展的资料,运用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症候定性、施护是在辩证的基础上,从疾病的症候定性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制定出护理计划和具体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辩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与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中医护理学基础教程
中医护理学基础教程第一章:绪论1.1 中医护理学的定义与发展中医护理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中医护理理论、原则、技术及护理过程的规律,以促进和维护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康复护理的一门科学。
中医护理学起源于远古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医护理学与西医护理学相互融合,共同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
1.2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中医护理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护理过程中,要注重整体观察,调整阴阳平衡,促进人体康复。
2.辨证施护:中医护理学认为,不同疾病具有不同的病因、病机、证候。
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环境等因素,进行辨证施护,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3.预防为主:中医护理学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在护理过程中,要注重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
4.注重调养:中医护理学认为,调养精神、饮食、运动、睡眠等方面,对于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过程中要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加强调养。
1.3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中医护理学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需求,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2.尊重生命:中医护理学强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维护患者的生命尊严。
3.平等关爱:中医护理学要求护理人员对待患者要平等、关爱、尊重,关注患者的人格和权益。
4.敬业奉献:中医护理学提倡护理人员具备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发挥护理专业价值。
第二章:中医基础理论2.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1.阴阳:中医学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2.五行:中医学将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万物生成和发展的基本元素,五行相生相克,维持自然界和人体的平衡。
3.脏腑:中医学将人体内的脏腑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的原则 ppt课件
第三章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原则
教学目标
上节课回顾
中医护理的特点~ ~ ~
中医护理原则的含义
是指导护理工作的总则。 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护 理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制订出对护理工作有普遍指 导意义的护理规律。
三因制宜充分体现了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 和灵活性。
1、因时制宜
四时阴阳消长是万物生、长、化、收、敛、藏的 根本
阳 长 阴 消
阳 之 极
阴 长 阳 消
阴 之 极
(1)因时制宜的概念
根据四时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采用不同的 护理措施。
(2)因时制宜的应用
一年四季,有寒热温凉的变迁,护理时要考虑当时的气候条件。
2、因地制宜
不同的地理环境,由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有 区别,所以护理亦应有所差异。 即根据地域的不同,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1)因地制宜的概念
(2)因地制宜的应用
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其病多寒.护宜辛温;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温 热,其病多热,护宜苦寒。
4平衡状态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损其有余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盛而阴相对未虚的实热证阳盛则热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盛而阳相对未虚的实寒证阴盛则寒实证阳偏盛正常实者泻之泻其阳盛治热以寒实证损其阴盛治寒以热虚者补之补其不足滋阴以制阳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病治阴扶阳以制阴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病治阳阴阳互制阴阳互济阴阳并补阴阳两虚证
六、治未病
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
中医护理学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31
二、饮食种类
1
粥食 类
2
汤羹 类
3
滋膏 类
4
菜肴 类
5
饮料 类
6
散剂 类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32
三、饮食调养的原则
1
2
பைடு நூலகம்
3
因人因病 辨证施食
因时因地 灵活选食
审证求因 辨证配食
五、饮食宜忌
常见病证饮食宜忌
肺系病证
宜食 富含维生素 的清淡素食、 水果
肺热盛者:宜食 清热化痰之品 肺寒者:忌食生 冷瓜果 哮喘患者:忌食 海鱼等发物
忌食 油腻、辛辣、 烟酒、甜黏 之品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49
五、饮食宜忌
常见病证饮食宜忌
肾系病证
宜食
清淡、营养丰 富的食物以及 动物性补养类 食物
3. 了解饮食的种类;病情观察的原则。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4
第一节 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daily life nursing) 是对患者生活起居方面进行科学的安排和
合理的照料。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5
第一节 生活起居护理 1 顺应四时,平衡阴阳 2 调摄环境,慎避外邪 3 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香菇、银耳、胡萝卜、白菜、玉米、红薯等。 适用:各类患者,尤其是疾病恢复期患者的调护
。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27
一、饮食的性味与功效
2.寒性食物 性味:苦寒、甘寒。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 食物:苦瓜、西瓜、丝瓜、冬瓜、莲藕、萝卜、荸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护理学是结合了哪些学科的护理知识?A. 中医学和护理学B. 西医学和护理学C. 心理学和护理学D. 营养学和护理学答案:A2. 中医护理中的“四诊”是指什么?A. 望、闻、问、切B. 听、说、读、写C. 触、摸、按、压D. 观、闻、问、诊答案:A3. 中医护理学中“辨证施护”的原则是什么?A. 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选择护理方法B. 根据病人的年龄和性别选择护理方法C. 根据病人的喜好和习惯选择护理方法D. 根据病人的经济状况选择护理方法答案:A4.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护理的常用方法?A. 针灸B. 拔罐C. 按摩D. 输液答案:D5. 中医护理学认为人体健康的基础是?A. 阴阳平衡B. 气血充足C. 五脏六腑功能正常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6. 中医护理中的“五行”理论是指?A. 金、木、水、火、土B. 心、肝、脾、肺、肾C. 酸、甜、苦、辣、咸D. 春、夏、秋、冬、长夏答案:A7. 中医护理学中“八纲辨证”包括哪些内容?A.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B. 气血、津液、脏腑、经络C. 望闻问切、听诊、触诊、叩诊D. 风、寒、暑、湿、燥、火、痰、瘀答案:A8. 中医护理学中常用的“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A.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调适B. 长期服药、定期体检、避免劳累C. 过度节食、高强度运动、情绪压抑D. 以上都不是答案:A9. 中医护理学中的“情志护理”是指?A. 通过调节情绪来促进身体健康B. 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善情绪状态C. 通过物理治疗来缓解情绪压力D. 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心理问题答案:A10.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护理学中常用的药物?A. 人参B. 黄芪C. 丹参D. 阿司匹林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中医护理学强调“________”,即在护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病人的个体差异。
答案:辨证施护2. 中医护理学中的“五行”理论认为,人体的五脏与自然界的________相对应。
中医护理学基础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中医护理学基础考试题及答案详解一、选择题1. 中医护理学的基础理论是什么?A. 阴阳五行B. 脏腑经络C. 气血津液D. 八纲辨证答案:A2. 中医护理中“辨证施护”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 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选择护理方法B. 根据病人的年龄和性别选择护理方法C. 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选择护理方法D. 根据病人的家族病史选择护理方法答案:A3.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护理中的常用护理技术?A. 按摩B. 艾灸C. 针灸D. 静脉注射答案:D二、填空题4. 中医护理学中,____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脉象等来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
答案:望闻问切5. 中医护理学认为,____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气、血、津液等。
答案:气血津液三、简答题6. 简述中医护理学中的“四诊”方法。
答案:中医护理学中的“四诊”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等来了解病情;闻诊是通过嗅闻病人的气味来了解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来了解病情;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来了解病情。
7. 中医护理学中如何进行“辨证施护”?答案:中医护理学中的“辨证施护”是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病因等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选择相应的护理方法。
例如,对于阳虚体质的病人,可以采用温阳补气的方法进行护理;对于阴虚体质的病人,则可以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进行护理。
四、论述题8. 论述中医护理学在现代护理中的应用。
答案:中医护理学在现代护理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首先,中医护理学强调整体观念,注重病人的身心和谐,这与现代护理的全人护理理念相契合。
其次,中医护理学中的许多护理技术,如按摩、艾灸等,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中医护理学还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与现代护理的预防保健理念相符。
结束语:通过本次考试,我们对中医护理学的基础理论、护理原则、护理技术以及在现代护理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学基础第一章*1中医护理学的概念: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人群施以健康照顾与服务,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中医护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服务对象:研究领域:(1)在研究对象对方面,既涉及患者的疾病护理,病后调摄与康复,又涉及人群的养身保健与防未病;(2)在临床实践方面,既涉及医院的专科护理,又涉及社区护理,(3)在学科任务方面及包括临床护理,还包括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
服务对象:既包括患者,又包括健康人群。
3中医护理学的两个基本点:(1)整体观念—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及人和自然界的统一。
中医护理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体五脏六腑的完整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和谐,运用整体观念,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
(2)辩证施护—辩证施运用中医学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有关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
施护施在辩证的基础上,从疾病的证候定性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制定出护理计划和具体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
辩证施决定护理的前提与依据,施护施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中医整体护理:施指在观察判断病情和护理疾病时应注意把人体的局部病变与机体整体病理变化统一起来,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根据四时气候、地理环境、居住条件及一天昼夜晨昏变化等各方面因素,制定出适宜的护理计划。
5证、症、病三者的关系与区别:“病”是疾病的总称,概括疾病的全部病理过程,因此,“病”可以概括“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施指症状,而“证”施证候,是辩证所得到的结果,概括了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
“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的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6八纲辩证的概念: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辩证将疾病的病位深浅、病位性质、邪正盛衰、证候类别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证候,称为八纲辩证。
7扶正祛邪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
8护病求本的概念:护病求本就是在护理患者时必须先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这是辩证施护的根本原则。
9三因制宜的概念:三因制宜护理施指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因时,因地,因人的差异性,区别对待,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
10治未病的概念: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维持机体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即被称为“治未病”。
11阴阳:(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寒证、里证、虚证属于因证热证、表证、实证属于阳证(1)阴证:多因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所致。
临床可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便溏,尿清,舌淡胖嫩,苔润滑,脉沉迟等。
(2)阳证:多因体内热邪炽盛或阳气亢盛所致。
临床可见面赤身热,神烦,烦躁不安,声高气粗,口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降,苔黄黑起芒刺,脉象浮数、洪大等。
(3)阴虚证:病理机制是阴液亏损,阴部制阳表现:阴液亏损,阳气相对偏盛而生虚热(4)阳虚证:病理机制施阳气亏损,阳不制阴表现:机体功能减退的气虚证候,阴气相对偏盛而生虚寒(5)亡阳证:指由于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所表现出阴液衰竭的证候。
阴虚而阳亢,表现出一系列热象,临床可见甚至昏迷或烦躁不安,汗热而粘,面红身热,呼吸短促,手足温,口渴喜凉饮,舌红而下,脉虚数。
(6)亡阳证:指由于体内阳气严重耗散而表现出阳气虚脱的证候。
阳虚而阴盛表现出一系列寒象,临床可见神昏部知人,大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气息微弱,口不渴,舌淡,脉微欲绝。
12表里(表证病轻,里证病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1)表证:指外感六淫邪气侵入皮毛,口鼻及浅表的经络时所产生的证候。
多见于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临床可见发热恶寒,头身重,舌苔薄白,脉浮,兼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证。
(2)里证:指疾病深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主要有壮热,不恶风寒,烦躁神昏,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苔黄,脉沉等。
(3)半表半里证:指表邪内传,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正邪相搏与表里之间。
临床可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证候。
13寒热(阴盛或阳虚则表现为寒症,阳盛或阴虚则表现为内热)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热,阴虚则内热(1)寒症:指感受寒邪或机体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可见:畏寒喜暖,面色恍白,肢冷惓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晰,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苔淡薄而润滑,脉迟或紧等。
(2)热证: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可见发热肢温,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安,痰,涕黄稠,吐血?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不燥,脉数等。
(3)真寒假热证:(又称阴盛格阳)指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
临床可见:身热面红,口渴,脉大,似属热证。
性身热仅欲近衣被,口渴喜热饮,四肢厥冷,不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以派寒象(4)真热假寒证:(又称阳盛格阴)指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
临床可见:手足逆冷,脉沉,似属寒证,但肢冷身热,不畏寒仅畏热,烦渴喜冷饮,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而干等一派热象。
14虚实(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1)虚证:是对人体以正气虚弱为主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常见于慢性疾病或病变后期。
1气虚:病因脏腑机能减退,临床表现是面白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倦怠无力,自汗,动则诸证加剧,舌淡,脉虚弱。
2血虚:病因是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络,临床表现是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经闭或量少,舌淡,脉细无力。
3阳虚:病因是机体阳气不足,临床表现是形寒肢冷,面色恍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苍白,脉弱。
4阴盛:病因是机体阴液亏损,临床表现是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2)实证:指邪气过盛或脏腑功能活动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应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15中医护理的原则:(1)扶正祛邪的护理原则(2)护病求本的互利原则1正护法又称“逆护法”,是逆其证候性质进行治疗护理的方法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2反护法又称“从护法”,即顺从疾病假象而护理的一种方法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3)标本缓急的护理原则:1急则护其标2缓则护其本3标本通护法(4)三因制宜的护理原则(5)治未病的护理原则1)调射精神、锻炼身体2)调理饮食、适时起居3)药物预防、保精抗衰4)早期诊断5)早期治疗6)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第二章中医基础理论概述1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为:此长彼消(1)阳长阴消(2)阴长阳消; 此消彼长(1)阴消阳长(2)阳消阴长;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
2动态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动态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平衡。
3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对立着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反方向转化,即阴转为阳,阳转化为阴。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说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又可以划分为相对立的阴和阳两部分。
1)就人体部位而言: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外侧属阳,内侧属阴;2)就人体脏腑而言:肝、心、脾、肺、肾五脏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属阳3)就人体气血而言,气为阳,血为阴(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部分:人体的生理活动以阴阳概括相对言之,则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各种物质就就无以产生各种生理活动,而各种生理活动有不断产生各种生命物质,阴与阳共同处于相对立、依存、消长和转化的协调统一之中,保持着物质与能量的动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出现了偏盛偏衰的结果,阳邪致病,可以使阳偏盛而阴伤,因而出现实热证;阴邪致病,则使阴偏盛而阳伤,因而出现实寒证。
阳气虚不能制阴,则出现阳虚阴盛的虚实证;阴液亏虚不能至阳,则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4)用于疾病的诊断:任何病症否可以用阴证和阳证加以概括。
望诊方面已色泽分阴阳,色泽鲜明者属阳证,色泽酶暗者属阴证;切诊方面已脉象分阴阳,则浮、数、洪、滑等数属阳证(5)用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5、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6、五行是指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五行的相互关系:(1)、相生相克:1)相生:互相滋生、促进(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相克:相互制约、克制、抑制(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五行制化:把五行相生寓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寓有相生的内在联系,称之为五行制化。
制化:五行之间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生科关系。
制化规律: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2)相乘相侮:五行之间反常相克的现象1)相乘:即相克太过,又称倍克(相乘的顺序与相克的顺序是一致的,相克是正常现象,相乘是异常现象)2)相侮:即反克,又称反侮。
五行中相侮的规律以反克推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7、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脏与五行的归属关系: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2)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关系: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五脏之间的克制关系: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理论,说明人体在病理情况下,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疾病之间的相互传变。
1)按相生关系的传变分为:母病及子—肾病传肝, 子病及母—肝病犯肾2)按相克关系的传变分为:相乘—肝病传脾“木乘土”, 相侮—脾病及肝“土侮木”(3)用于诊断和治疗:1)诊断:当内脏有病时,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使之出现色泽、声音、形态等方面的异常变化,如面色青,喜食酸味,其病多在肝,脾虚的患者,面见青色,为“土乘土”;2)用于治疗:肝病容易传脾,治疗是可以先健脾,以防肝病传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