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教学内容较少,简明而清晰地描述,深入浅出地勾勒出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征。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的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介绍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等问题。
2、本节教材所在地位和作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现代中国的大事。顺利回归说明,中国开始强大起来,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港澳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教会学生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的能力;通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香港澳门被割占的历史,让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通过中国*******顺利解决港澳历史遗留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是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也说明了只有*******中国才能顺利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本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的很好素材。
4、重点、难点:
(1)重点:"一国两制"的内容;港澳回归的时间和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繁荣发展,说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从中国的现实状况出发,推进祖国统一的正确方针。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说明中国国力的壮大,国际地位的上升,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一国两制同样可以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很快就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2)难点:对"一国两制"深刻内涵的理解。
“一国两制”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尊重历史,在统一的前提下允许不同社会制度存在。
二、说教法
1、媒体运用:多媒体电教室。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把要授课的重要知识点、难点等一一讲清楚。
3、教学方法:直观法、问题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三、说学法
1、学习方法:学生要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
2、能力培养:
(1)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影像资料、史料和图片,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3)通过问题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等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新中国建立以来,祖国大陆各民族大团结的情况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电脑显示问题)自然过渡到"一国两制"。
(2)、关于"一国两制"的内容。
教师展开"一国两制"的教学,讲授与提问结合。
1.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
2. 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一国两制”构想?3、我们的
“一国两制”是用和平方式解决港澳问题,反之,如果采取非和平方式解决港澳问题会怎么样?4、实行“一国两制”对国家的发展有何益处?
3)出示香港、澳门区域图
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4)香港和澳门回归
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1997年、1999年。)
教师出示:中英香港、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图
1、播放《香港回归》影视片断
2、播放《澳门回归》影视片断
教师多媒体演示关于港澳回归相关的众多图片,加以解说。
(5)播放《七子之歌》的《澳门》这首歌的旋律,从诗歌中体会到那时那刻的祖国正在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6)组织学生根据“自由阅读卡”识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并说出它们的含义。(多媒体演示答案)
(7)从港澳回归的历程中,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出示:有关香港、澳门资料图片。
(8)、总结巩固: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个知识点,一是"一国两制",二是港澳回归祖国的时间和意义。中国还没有完成最终的统一,台湾问题还没有解决,但党和政府一直致力推进祖国统一的大业。"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希望最终看到中国的完全统一。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一国两制”的提出者:邓小平
2、“两制”的含义
3、“一国两制”的影响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2、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时间(1997、1999)
3、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过程
4、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及含义
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