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
浅析地理环境对客家民系文化性格的影响

浅析地理环境对客家民系文化性格的影响作者:钱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9期摘要: 本文概括了客家人的文化性格的几个显著特点,从客家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角度,深入探讨和分析客家人文化性格的形成原因,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客家人应继承和发扬其文化性格中的优秀因子,摒弃其文化性格中的不良因子,促成新的文化性格的形成。
关键词: 地理环境客家民系文化性格影响一、客家人和客家地区地理环境客家人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它以自己的语言、建筑、风俗、文化性格与心理等多方面的独特性与其他汉族民系相区别,是汉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从时间而言,当以赵宋为起点。
客家居地,大体言之,以福建西南部、江西东南部、广东东北部为基本住地,而后及于所再迁之各地。
由于南迁较晚,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已被其他民系占据,客家人只能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大片山地、丘陵地带寻求发展,和畲、瑶等少数民族杂居在内陆闭塞贫瘠的山地。
客家人在闽、粤、赣边区繁衍生长,这里地理范围狭小、资源贫乏、人口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很大。
俗话说:“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山。
”山区的地理环境是客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闽、粤、赣边区大三角地带不只有跨越赣南、闽西的武夷山脉,有横贯赣南的五岭和罗霄山脉,还有闽西境内的玳瑁山脉、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松毛岭山脉及五岭余脉,粤东境内的有项山山脉、阴那山脉、凤凰山脉、释迦山脉等。
这些山脉的最高峰一般在海拔1000—1500米。
高峻延绵的山脉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
因此,闽、粤、赣边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客家人的聚居地与畲、瑶相邻。
畲、瑶住在大山上,客家住在大山边的丘陵地区,通常也叫山区。
这样的地理位置,用今天的话来说,叫“老、少、边、穷、山”。
相对而言,这样的自然环境有这样一些非常不利的条件:一是物产不丰富;二是交通不便,讯息闭塞;三是耕地有限;四是容易遭受自然灾害。
浅谈客家饮食文化

浅谈客家饮食文化客家族人,吃苦耐劳、热情大方、名扬海内外。
自东汉末年以来,客家人在不断南下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
民居有闻名世界的客家土楼;饮食有自成一系的客家菜,以清淡滋补养生闻名。
经过几代勤劳的客家人的努力,丰富多彩的客家菜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客家饮食文化是中原汉人迁徙南方定居下来后,根据南方的气候条件和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的风俗习惯,将原来的风俗习惯与南方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相结合而创造出一种新的饮食文化。
饮食是一种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客家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
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客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同时对今后客家地区餐饮事业、旅游事业乃至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客家饮食文化的特色客家人是中原南下的移民,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迁至岭南山区后,完整地保留了中原的语言与饮食习惯;而且,由于客家人居住地区大都是远离海洋,客家菜便以内陆型的油重味浓、咸香软糯为特色。
客家菜的用料大都以家禽和野味为主,追求原汁原味,即“饭有饭香,肉有肉味”。
有所谓“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鹅不浓”的讲法。
注重火功,以蒸、焗、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
客家菜讲求四时节气,有“冬羊、夏狗、春鸡、秋鸭”之说。
客家聚居地以闽粤赣边区的大三角为主,这里不但有跨越赣南、闽西的武夷山脉,有横贯赣南的五岭之一的大庾岭和罗霄山脉,还有闽西境内的玳瑁山脉、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松毛山脉以及五岭余脉。
粤东境内的尚有项山山脉、阴那山脉、凤凰山脉、释迦山脉等。
高峻延绵的山脉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
总体来说,客家聚居地以山地为主,夹以河床谷地。
客家先民从北方迁到南方,吸取了土著居民长期形成的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的饮食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新的饮食理念和烹制技法:1、烹调方法注重炖煮,以原昧香鲜为主,刀功朴实无华客家饮食的烹调方法以炖、煮为主,较少的炸烤。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文化知识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
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
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
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
地理环境和中国区域文化的关系 以客家为例

地理环境和中国区域文化的关系地理环境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空间和条件,所以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息息相关,关系紧密。
地理环境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文化的重新融合和发展。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而形成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的中国文化。
本文以客家文化为例,分析了地理环境对文化地域特色的影响,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和对古朴民风民俗保存的影响。
客家是在中国特定的空间区域内形成的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
客家人在闽、粤、赣等区域周边诞生、成长、繁衍。
和其他汉族民系相区别,客家有着自己的语言、建筑、风俗和生活习惯,是一种典型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于客家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文化地域特色的影响“山区的地理环境, 是客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梁锦梅,2003)。
用“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这句诗来形容客家人的生存环境颇为恰当。
客家人生存的地区大都处在嶙次栉比重峦叠嶂的山脉地理环境中,例如武夷山脉,罗霄山脉等。
因为古代的交通闭塞,众多的山脉限制了客家人出行的自由但也像天然的屏障,抵御了来自中原的战火,因而闽西的山区成为了中原人民躲避战乱,重建家园的理想场所(鲍智明,2006)。
所以独特的山脉为客家独特的文化形成提供了空间条件。
在这种空间条件下,客家方言得以成型,成为客家民系的重要特征。
在客家人主要生存的地域,他们的水源是呈网状分布的,这使得土地被分割成了星星点点的小块。
这些零星的土地大部分排布在小河和小溪的两岸或者较为平坦的山坡上。
因为土地分部极度不均匀,客家的先民为了减少耕作的奔波就索性在有土地有水源的地方以聚落,部落的形式生活了下来。
历史上客家人的迁移伴随着部落家族的整体性迁移,因而客家人的家族观念特别强。
聚落的居住模式和耕作模式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并且以姓氏和血缘为纽带,聚集形成部落的普遍现象,间接的促进了家族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农业耕作文化的稳定发展。
客家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

客家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客家文化的形成受到了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客家人生活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征。
首先,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地理环境使得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与平原地区的居民有所不同。
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土壤贫瘠,气候多变,不适宜农业生产。
因此,客家人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不得不依靠山林资源来维持生计。
他们从事竹木加工、茶叶种植和林木养殖等,形成了独特的山地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朴实、勤劳和节俭,从而形成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特征。
此外,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地理环境极易受到外界的侵略和边界的变动。
客家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和族群利益,发展了严密的组织和防御体系。
他们建造了众多的土楼和村寨,以及坚实的城墙和城堡。
这些建筑不仅提供了安全的居住环境,也成为客家人独特的文化景观。
并且,这种组织和防御体系也培养了客家人的战略智慧和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
最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地理环境给予了客家人灵感和创造力。
山水之间,客家人形成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他们吟唱山水间的自然景色,以及山间的日出日落,表达自己内心深深的情感。
这种对自然界的表达和赞美,构成了客家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
客家人的音乐、戏曲、舞蹈和绘画,都融入了对山水的崇敬和感慨,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化。
综上所述,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地理环境是客家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种环境条件塑造了客家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聚居模式,培养了他们勤劳、节俭和互助的精神品质。
同时,地理环境也使得客家人形成了严密的组织和防御体系,并且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灵感。
这些地理环境因素与客家文化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客家人独特而独立的文化体系。
第3章 客家优良传统形成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后
, 宏
迁
开 礼 乐
花 峰 住
冠 裳 。
官 禄 , 光
前
裕
广东花县《洪秀全族谱》 所录宗祠对联(2)
洪氏宗祠 洪秀全故居
宗
, 长 念
由 嘉
馨 香 俎 豆 ;
应 居 石 坑 , 尊
祖
敬
5、第五次迁徙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天京陷落 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纷纷逃匿。
新思想: 四海为家 日久他乡即故乡
在家不知娘辛苦, 出外方知慈母情。
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
世事多艰使客家人养成坚
忍卓绝、刻苦耐劳、冒险犯难、 团结奋进的特性,客家人是 “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影响或 选择下的适者”。
文 天 祥 诗
他们崇尚忠义,反抗压 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爱 国爱乡,注重武术的凛然自傲 之气,使他们成为“民族心理 发展中的一群勇者”。
1、第一次迁徙在西晋末年
西晋末年,动乱不已,先是“八王之乱”,继之 “五胡乱华”。于是衣冠士族、官宦大户 ,举家南迁, 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 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 (413年)以“流民营” 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
2、第二次迁徙在唐朝“安史之乱”后
战乱遍及中国,
唯有赣东南、闽西南 和粤东北比较起来稍 为安定,于是受战乱 影响的客家先民的大 部分,迁居于此。
黄遵宪故居“人境庐”
结庐在人境,步履随春风。
梅州丰顺埔寨火龙为中国特具一格的客家 民间艺术之花,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龙文 化”的继承和发扬。
丰顺埔寨烧火龙
许嘉璐:“我读大学时所崇拜的两位教授黄 药眠、钟敬文,都是客家人。客家保存、传承 的文化,……客家人犹如中华文化的守护人。 随着客家人迁徙世界各地,客家人又成为中华 文化的宣传员。”
客家文化的地理印记(初稿)

闭性和合族聚居性。
富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民居
选址 一方面,靠山进水向阳:北有连绵高山群峰为
屏障,南有远山近丘遥相呼应,左右两侧有低岭环抱围
护,易守难攻;内有千顷良田,河流婉转有情。另一反 面,靠近建筑材料。
种类
围龙屋
围龙屋也叫半月形围屋、半圆形围屋,是客家人最典型、 最成熟、最具特质的民居建筑。它承袭并发展了华夏民居 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其方、圆式围楼结构和
堂、横屋纵横交织的综合性大型建筑形制。
影 响
中原古汉语
>
居住地方言
传统中原古老语言的客家方言
文化双向互动作用 语音语调在客家方言内部差异很大,这种现象属
地域性双异现象,这是客方言“地方化”的结果。德国学者艾伯哈特在 解释中国地区性的文化行为差异性和多元性时,提出一种“地方化和地
方文化”的理论,恰好能很好的解释客话地域差异。早期汉人移民与居
且和糯米酒一样有激发潜能、增强免疫等强身健体的功效。辣椒与姜配合
使用,辣味显得更加纯正,再加以家酿米酒和酱油,菜肴的主味突出,口 味醇厚。这种复杂气候还使客家饮食文化中有了另外一种特色,那就是对
食物有“冷”和“热”之分。客家饮食理念中认为,食物的特性有偏“冷”
和偏“热”之分,饮食中要注意冷热的调和。客家饮食很注意用这些来弥 补食物调节的不足,更好地平衡身体的属性。
分布 客家主要聚居于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
海南、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 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 加拿大,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客家服饰与自然环境

客家服饰与自然环境摘要:任何文化的产生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客家服饰文化的形成体现了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
早期客家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由于当地独特的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客家服饰在款式、形制上逐渐形成了自己风格和特点,正是由于这种浓厚的区域特色服饰成为了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客家服饰;自然环境;适应性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对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文化的形成总是和环境紧密相连,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受它的影响和制约,正是由于自然环境不同也导致它所孕育的文化呈现多样性。
服饰是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同样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作为客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服饰文化产生也深深的植根于这种自然环境当中,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特征。
一、客家传统服饰文化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结果早期客家先民为了逃避战乱大多是举家、举族南迁,沿着赣江逆流而上,最终相继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处定居下来。
从地理环境上来说,赣闽粤边区上属于亚热带气候,降雨充沛,四季如春,日照时间长,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物种极其丰富。
地形上看该区域处于东南丘陵的中心,四周被一系列大的山脉环绕,有横跨赣南、闽西的武夷山脉,东西走向的南岭山脉,还有罗霄山和五岭山脉,以及其他星罗分布的大小山脉,形成一个周高中低,向北开放的“L”地形,成千上万的低矮丘陵和大小盆地点缀在丛山之中。
客家人到来之前,这里还是原始森林和荒山野岭,当地的农业生产还是处在刀耕火种的落后阶段,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再加上山区可耕地面积少,土壤贫瘠,要想在恶劣的环境生存下来,只有不断地适应自然环境,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开垦荒地,开发山林,在“八上一水一分田”中孕育出新的文明。
二、自然环境对客家服饰特点的影响客家人在不断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同样影响着客家服饰的产生与发展,通过长期以来对服饰不断地改革、创新,使得客家服饰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在款式、图案、颜色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客家文化概论

客家文化概论一、客家文化的定义与内涵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独特文化。
它包括客家人的语言、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社会组织、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客家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二、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客家文化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移民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由于战乱、灾害等原因,客家人多次南迁,最终在闽、粤、赣等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南方各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三、客家文化的地理分布客家文化的地理分布主要在中国的闽、粤、赣等地区,以及海外的一些地区。
其中,广东的客家人分布最为广泛,主要集中在梅州、河源、惠州等地区。
福建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龙岩、三明、漳州等地区。
江西的客家人则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
四、客家文化的语言文字客家人的语言属于汉语方言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
客家话是一种古老的语言,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特征,同时也吸收了一些南方方言的元素。
客家人还创造了一些独特的字和词,如“嫲”(婆婆)、“牯”(公牛)等。
五、客家文化的传统艺术客家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艺术,包括山歌、民谣、戏曲、舞蹈、绘画等方面。
客家人喜欢唱山歌,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此外,客家戏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传统艺术形式,如汉剧、闽剧等。
六、客家文化的民俗风情客家文化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包括传统节日、婚丧嫁娶、饮食文化等方面。
例如,春节是客家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客家人会进行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等传统活动。
此外,客家人的婚礼也具有独特的习俗,如哭嫁、送嫁等。
七、客家文化的宗教信仰客家人信仰祖先崇拜和家族信仰,这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客家人也有一些其他的信仰,如佛教、道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西客家文化研究报告

闽西客家饮食文化研究摘要:闽西是客家人的主要祖地和聚集地之一,闽西客家文化民俗、风情积淀深厚、独具特色。
客家饮食文化是中原汉人迁徙南方定居下来后,将原来的饮食文化和南方当地人民的饮食文化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全新的饮食文化。
本论文通过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客家文化的历史内涵对其餐饮行业、旅游事业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闽西、客家饮食文化、闽西八大干、客家美食一、闽西客家饮食文化历史沿袭(一)闽西客家文化生成与特质闽西客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与其创造者和传承者即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演进同步,同时又受闽西客家人生存空间制约,因此,认识闽西客家饮食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它赖以成长的时空背景。
众所周知,客家是汉民族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
其根在中原,所以分布于今日中国南方各省以至世界各地,成为一个人口近亿、个性鲜明并举世瞩目的族群,主要因其特殊的历史命运和生存空间所决定。
客家文化--包括闽西客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与这种独特的时空背景息息相关。
据客家学有关成果和客家谱谍表明:中古以前,客家先民的主要居住地大约为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即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一带,由于战乱和饥馑等原因,才从这片曾被称为中原的广大地域经过五次大的往南迁徙浪潮,直至形成今日客家的分布。
五次客家移民浪潮对闽西客家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前三次主要在于自身的生成,后两次主要在于向外传播。
而更重要的是,客家先民根在中原,他们迁离中原之际,正值中原文化经历过汉唐盛世而达到高度成熟和灿烂辉煌阶段,而据谱谍记载,客家先民每次从中原南迁时,都有不少人从中原直抵闽西,其中第一次客家移民浪潮时,从中原直接流人闽西的就至少有卓、罗、郭、詹、邱、何诸姓,由此可见,闽西客家文化的根基和底蕴是中原文化。
当然,由于自第二次客家移民浪潮起,流入闽西的客家先民不少曾徙居过长江中下游和赣东南等地,这就使闽西客家文化不可避免会受到居住于这些地域的民族和民系的文化的影响。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研究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研究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研究一、引言赣州位于中国江西省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地区。
作为中国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赣州的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本文将结合地理因素,探讨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的地理特点,并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涵与价值。
二、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地理特点赣州地处江西南部的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这为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赣州的客家村落多分布在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地势起伏,河流纵横交错。
这些村落大多建于山坡上,错落有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赣州的客家村落在自然与人文景观上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特点。
三、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民居文化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民居是人们生活和文化交流的场所,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赣州的客家民居多采用典型的建筑风格,如歇山顶和硬山顶。
这些建筑风格凸显了客家人勤劳智慧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赣州客家民居常以檩木、榫卯等木构建筑材料进行搭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装饰更是为其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赣州的客家传统村落与其民居在空间布局和功能上也有很大的特点。
村落由杂居式的民居、公共空间和农田组成,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以村落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村民们基于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形成紧密的群体,并通过宗族制度和共同参与农业生产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了社区文化的连结。
四、赣州客家村落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赣州的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不仅具有独特的地理特点,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和民居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建筑风格和布局体现了客家人对自然的崇拜和生活态度,同时也展示了传统建筑的智慧与技巧。
赣州的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也是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展示的重要场所。
通过对村落内的宗祠、传统节日和民间传说等文化现象的研究,可以深刻了解到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浅谈客家饮食文化

浅谈客家饮食文化客家族人,吃苦耐劳、热情大方、名扬海内外。
自东汉末年以来,客家人在不断南下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
民居有闻名世界的客家土楼;饮食有自成一系的客家菜,以清淡滋补养生闻名。
经过几代勤劳的客家人的努力,丰富多彩的客家菜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客家饮食文化是中原汉人迁徙南方定居下来后,根据南方的气候条件和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的风俗习惯,将原来的风俗习惯与南方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相结合而创造出一种新的饮食文化。
饮食是一种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客家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
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客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同时对今后客家地区餐饮事业、旅游事业乃至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客家饮食文化的特色客家人是中原南下的移民,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迁至岭南山区后,完整地保留了中原的语言与饮食习惯;而且,由于客家人居住地区大都是远离海洋,客家菜便以内陆型的油重味浓、咸香软糯为特色。
客家菜的用料大都以家禽和野味为主,追求原汁原味,即“饭有饭香,肉有肉味”。
有所谓“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鹅不浓”的讲法。
注重火功,以蒸、焗、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
客家菜讲求四时节气,有“冬羊、夏狗、春鸡、秋鸭”之说。
客家聚居地以闽粤赣边区的大三角为主,这里不但有跨越赣南、闽西的武夷山脉,有横贯赣南的五岭之一的大庾岭和罗霄山脉,还有闽西境内的玳瑁山脉、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松毛山脉以及五岭余脉。
粤东境内的尚有项山山脉、阴那山脉、凤凰山脉、释迦山脉等。
高峻延绵的山脉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
总体来说,客家聚居地以山地为主,夹以河床谷地。
客家先民从北方迁到南方,吸取了土著居民长期形成的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的饮食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新的饮食理念和烹制技法:1、烹调方法注重炖煮,以原昧香鲜为主,刀功朴实无华客家饮食的烹调方法以炖、煮为主,较少的炸烤。
客家民系在闽西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探析

客家民系在闽西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探析Study on Physical G eography E nvironment the H akkas F amily Formed inWest Fujian Province鲍智明BAO Zhi2ming(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州 350007)(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Fuzhou350007) 摘 要 闽西是中国客家民系形成和主要聚居地之一,是客家人的发祥地。
文章主要从历史自然地理的角度来探讨客家民系在闽西形成和发展中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
通过引用大量古代地理史料,阐明了闽西山区这一独特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客家民系的历史形成及其发展演变,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 客家民系 闽西 自然地理环境 客家是中华汉族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的一支重要的特殊民系,它以其独特的语言、建筑、民俗、民性等等的文化特质而有别于其他汉族民系。
由于客家先民南迁较晚,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已被其他民系占据,客家人只能在地处偏僻的赣、闽、粤三省结合部,即今江西的东南部、福建的西南部、广东的东北部交界处的大片山地、丘陵地带寻求发展。
广袤的赣闽粤三省结合部,是目前客家人居住最密集的地方,是客家民系酝酿形成的土壤和温床,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于客家民系的历史形成及其发展演变,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同样的,闽西是中国客家民系主要聚居地之一,是客家人的发祥地。
因此要了解客家民系在闽西形成和发展,笔者认为首先要对客家人这一生存空间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有所认识。
1 逢客有山的闽西地貌概览闽西历史上曾是深山荒僻之地,其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在整个华南地区属于较为高阻的地区,这是因为它恰居于南岭山脉要冲的缘故。
西部是福建武夷山脉的南段,简称为南武夷山。
其从东北一直向西南方向延伸,逶迤于闽赣边界地区。
东部是戴云山脉;南部是博平岭山脉,和南武夷山呈平行状态,也是从东北一直向西南方向延伸,蜿蜒于今漳平县南部、龙岩市东南部、永定县东南部与漳州市的华安、南靖、平和县交界地区。
客家方言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客家方言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及其地域分化的基础,可以分为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表现在地貌地形结构上,它可以限制人类活动的范围,进而影响文化区域。
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
《礼记·王制》曰:“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
”这就论述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区域的发生作用。
与客家文化的生成一样,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客家方言的形成起着很大作用。
粤闽赣三角地区是客家文化的大本营,考察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也好,探讨客家方言的形成也罢,如果离开大本营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必将无从谈起。
粤闽赣三角地区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地,叠山丛嶂,是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是这一区域的共同特征,也是客家文化地域特色形成与客家方言形成的空间条件。
对此,王东先生在《客家学导论》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将地理环境对客家文化生成的作用分为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对客家方言有直接关系的一个方面是:在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客家大本营内部,虽然中有南岭之隔,但自古以来,不论是由赣南,还是由闽西出发,进入岭南的通道都有数条。
这些通道不仅把赣南、闽西和粤东北地区在地理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为各自人民的相互迁移提供了条件。
而大本营地区纵横交错的山脉,却把这一地区从总体上天然地分割开来,从而使这里北与鄱阳湖流域分开,东与闽南相阻,南与珠江流域分割。
这一天然独立的地理单元,一方面为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另一方面又为客家文化保存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系个性,提供了保证。
许多客家民间歌谣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客家文化与这种地理环境的关系。
如所谓“乱世好读书,盛世好习武”等等。
从一般的角度来讲,这显然是违背常理的。
但是,联系到客家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则又是顺理成章的。
因为,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使得社会动荡、改朝换代等重大政治事变,很少波及到这里,从而有“乱世好读书”之说;而在天下太平之时,出于健身、防备的需要,则必须习武以自强、自卫。
关于客家的起源与形成

关于客家的起源与形成 2009-7-26 15:41:55 邬观林客家人是汉民族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汉民族构成中一支特殊的民系,她有独特的生活习俗、独特的文化和语言特征。
对客家的起源和形成,许多中外专家学者都作过研究,有着诸多颇有见地的见解。
本人在此基础上,也提点粗浅的看法,以期对客家历史研究起砖瓦作用。
一、客家历史演变的四个阶段所谓客家人,意指作客他乡之人。
专家学者对此曾有“主客说”、“给客说”、“时间划分说”、“自称说”等种种诠释。
但无论哪种诠释,其本质都是一致的,即客家人不是原有土著之人,是从外地迁入的。
迄今为止,客家人的历史可以说经过四个发展变化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源阶段。
岭南地区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现在国内和国外各地的客家人,其祖辈都与岭南地区有着渊源关系。
客家人的先民是从中原地区来的,所以,研究客家文化和民系的产生,应与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联系起来。
上古时代,岭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但在秦朝之前,与黄河、长江流域相比,岭南地区的文明程度属于相当落后的蛮夷之地,秦始皇派兵平定岭南之后,中原地区的文化进入了岭南地区,岭南地区的文明才得到了开发。
由此可见,秦朝之前不存在中原人向岭南移居的问题,只有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融为一体,南北交往大门正式打开,才使北方人有条件迁入岭南。
“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秦始皇平定、治理岭南时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
这批人来到岭南之后不久,中原地区即发生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当时的龙川县令赵佗为防岭南地区出现动乱,拥兵关隘,封闭南北通道,建立南越国,自封南越王。
南越国存在近百年,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只能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
到汉武帝时,南越国归并汉朝,这些人留下的子孙也不可能再回到北方,名符其实地成为作客他乡之人。
所以,秦朝是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的起源时期,当时所留下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岭南地区最早的客家人。
浅析地理环境与四川客家的耕读文化

浅析地理环境与四川客家的耕读文化论文摘要以四川客家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对客家耕读文化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山地丘陵的农耕自然环境是客家耕读文化产生的地理基础,质朴无华的民风是客家耕读文化形成的重要文化因素,而族群冲突中的“鲶鱼效应”是客家耕读文化的原动力。
客家耕读文化主要是客家适应“住山不住坝”生存环境而形成的族群性的文化适应策略。
生活在不同环境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凭借这种文化组成社会聚合体民族;同一民族的成员凭借其特有文化去征服、改造或利用其环境以创造所有成员的生存条件,维系该民族的延续。
从民族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看,任何族群,均与其环境“相生相克”,构成一个整体,使其运动中的文化总是处于相互的制衡之中。
民族环境是文化滋长的源泉,也是文化走向的河床。
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客家文化作为典型的地域文化也受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族群意义上看,客家文化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客家文化属于典型的移民文化、区域文化和山地文化,是独特的和地理环境、历史上的移民文化与土着文化的融合的结果。
尽管“耕读”是中国农业社会最普遍的生计模式,但客家无疑是“耕读”的典型族群,“耕读”几乎成了客家生活世界的全部内容。
因此,国内一些学者把“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看成是客家文化最显着的文化特质,以致将其列入有关客家精神(或称客家民性、客家文化特质等)中。
客家人多生活在封闭的山区丘陵地带,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耕读”在客家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客家人长期居住在封闭的山区和丘陵地区,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加上客家把自己看成是中原先民的后裔,因而客家更是以“耕读传家”自居。
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为在不同的环境中求生存,体验到刻苦耐劳、容物覃人、耕田读书和天足健步的重要性。
“刻苦耐劳所以树立事功,容物覃人所以敬业乐群,而耕田读书所以稳定生计与处世立身,关系尤大。
有生计,能立身,自然就可久可大,客家人的社会普通可说都是耕读人家”。
“客人的生产事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务农,所谓耕读传家’是他们一贯的传统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文化形成的地理环
境因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客家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不可须臾脱离的空间和物质(能量)前提,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经常的必要条件。
因此,物质生活及其技术系统是构成地理环境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文化创造的主要中介。
同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又是人类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由此而造成各地区、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
文化的区域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千差万别,更是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考察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大本营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衡量指标。
人们常用“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来形容客家人的生存环境。
闽西谚语形容本区环境为“八山一水一分田”,而“七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分是道亭”则是赣南地理环境的生动写照。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人们在阐述客家文化时认为“客家文化是小盆地文化”,或是认为“客家文化是山区自然地理造成的梯田文化”,其实关于客家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特点与客家文化的关系,前人早就有所论述。
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一《地理》中,就辑录了前人有关这方面的议论。
如所谓“人物伉健,大概去南渐近,得天地阳气之偏”,再如所谓“地大而俗嚣,山宽而田狭。
俗嚣故易以燥;田狭故易以饥”等等。
从今天的角度来讲,大本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客家文化的影响,大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是客家文化地域特色形成的空间条件。
在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客家大本营内部,虽然中有南岭之隔,但自古以来,不论是由赣南,还是由闽西出发,进入岭南的通道都有数条。
这些通道不仅把赣南、闽西和粤东北地区在地理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为各自人民的相互迁移提供了条件。
而大本营地区纵横交错的山脉,却把这一地区从总体上天然地分割开来,从而使这里北与鄱阳湖流域分开,东与闽南相阻,南与珠江流域分割。
这一天然独立的地理单元,一方面为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另一方面又为客家文化保存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系个性,提供了保证。
许多客家民间歌谣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客家文化与这种地理环境的关系。
如所谓“乱世好读书,盛世好习武”等等。
从一般的角度来讲,这显然是
违背常理的。
但是,联系到客家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则又是顺理成章的。
因为,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使得社会动荡、改朝换代等重大政治事变,很少波及到这里,从而有“乱世好读书”之说;而在天下太平之时,出于健身、防备的需要,则必须习武以自强、自卫。
长期以来,以客家方言为代表的客家文化,之所以很发生变化,周边的闽海系文化和广府系文化之所以对客家文化很少发生影响,客家民系之所以在总体上能够持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并把自己与周边的其它民系迥然地区别开来,正是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的结果。
其次,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为客家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可能。
从地形、地貌方面来看,大本营地区虽然在总体上都是山地,但是这里的山一般海拔都不算很高多在1000米之内。
而且,在山脉错综分布之间,往往还有大小不一的盆地,起伏绵延的丘陵,至于河床谷地,也是所在皆是。
故而,在大本营地区,不仅有着与江南类似的水田种植,还有着旱地耕作,而且直到清代,狩猎经济也一直存在。
从气候特征来看,这里在总体上处于热带,但由于海拔较高,加之地处深山,所以气候变化无常,复杂多样。
故而,不论是温带植物,还是亚热带或热带植物,都能在这里种植、生长。
客家地区耕作方式的多样性、动植物种类的丰富性,正是以这里复杂的地形、地貌及多样的气候为其地理背景的。
第三,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对客家地区的物质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客家民系的精神生活、民俗风尚等,也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在客家地区,由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导致的民俗风尚随时可见,处处皆有。
明代中期,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曾到过大本营地区的惠、潮一带,他发现这里的人们不论男女,也不论居家外出,都喜欢吃槟榔。
经过询问,他才得知原来这里瘴气盛行,人们很容易因瘴气而致病。
槟榔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故而这里的人们相沿成俗,十分爱吃。
后来,这一习俗又进一步延伸到岁时年节、男女婚嫁等民俗之中。
在温仲和《嘉应州志》卷八《礼俗》中,就有关于清代嘉应州地区男女婚嫁时用槟榔招待新娘的记载。
再如,立春时节“鞭春牛”之俗,最初盛行于江浙一带,其原始的含义,是祈求丰收高产。
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立春)前一日,临安府造进大春牛,设之福宁殿
诞。
及驾来幸,内官皆以五色丝彩杖鞭春牛……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帆雪柳,分送殿阁……临安府变鞭春开宴”。
然而,当这一风俗传到客家地区时,却因不同的地理环境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据明嘉靖《惠州府志》记载,大本营地区的“鞭春牛”仪式,其目的与浙江一带完全不同。
“迎春:先日各里社扮戏剧鼓吹,导土牛迎于市,观者塞途。
乡落不知干支之义,视牛色辨雨晴。
以麻豆、赤米掷牛,云散瘟疫”。
又据温仲和《嘉应州志》记载:“立春:先一日,守土官率僚属迎勾茫、土牛于东郊。
各坊饰男童扮故事,以兆丰登。
彩棚台阁,周游城市,士女纵观。
次日,鞭春打土牛,取土置牛栏上,牛不疫”。
鞭春牛的习俗之所以由原来的祈求丰收,转而变为使牛不染瘟疫,显然也是大本营地区在历史上瘴气逼人、气候炎热,耕牛容易发生瘟疫这一气候原因影响的结果。
第四,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客家文化古朴的民风民俗的保存。
客家文化之所以具有他独特的魅力,是因为她从民居建筑、风俗习惯、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诸方面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的遗风遗俗,对于我们今天去认识研究传统社会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素材。
许多研究者认为“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比如客家方言,据一些方言学家考证,就保留了大量唐宋方言的词汇和音韵。
为方言研究者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古方言标本。
客家文化这些特色的存在,正是得益于闽粤赣交界山区封闭的地理环境。
这种环境的封闭性使得传统文化能够在该地区沉淀下来,并且不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