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文化形成的地理环
境因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客家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不可须臾脱离的空间和物质(能量)前提,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因此,物质生活及其技术系统是构成地理环境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文化创造的主要中介。同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又是人类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由此而造成各地区、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文化的区域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千差万别,更是存在着直接的联系。考察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大本营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衡量指标。
人们常用“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来形容客家人的生存环境。闽西谚语形容本区环境为“八山一水一分田”,而“七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分是道亭”则是赣南地理环境的生动写照。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人们在阐述客家文化时认为“客家文化是小盆地文化”,或是认为“客家文化是山区自然地理造成的梯田文化”,其实关于客家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特点与客家文化的关系,前人早就有所论述。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一《地理》中,就辑录了前人有关这方面的议论。如所谓“人物伉健,大概去南渐近,得天地阳气之偏”,再如所谓“地大而俗嚣,山宽而田狭。俗嚣故易以燥;田狭故易以饥”等等。从今天的角度来讲,大本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客家文化的影响,大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是客家文化地域特色形成的空间条件。
在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客家大本营内部,虽然中有南岭之隔,但自古以来,不论是由赣南,还是由闽西出发,进入岭南的通道都有数条。这些通道不仅把赣南、闽西和粤东北地区在地理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为各自人民的相互迁移提供了条件。而大本营地区纵横交错的山脉,却把这一地区从总体上天然地分割开来,从而使这里北与鄱阳湖流域分开,东与闽南相阻,南与珠江流域分割。这一天然独立的地理单元,一方面为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另一方面又为客家文化保存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系个性,提供了保证。许多客家民间歌谣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客家文化与这种地理环境的关系。如所谓“乱世好读书,盛世好习武”等等。从一般的角度来讲,这显然是
违背常理的。但是,联系到客家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则又是顺理成章的。因为,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使得社会动荡、改朝换代等重大政治事变,很少波及到这里,从而有“乱世好读书”之说;而在天下太平之时,出于健身、防备的需要,则必须习武以自强、自卫。长期以来,以客家方言为代表的客家文化,之所以很发生变化,周边的闽海系文化和广府系文化之所以对客家文化很少发生影响,客家民系之所以在总体上能够持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并把自己与周边的其它民系迥然地区别开来,正是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的结果。
其次,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为客家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可能。
从地形、地貌方面来看,大本营地区虽然在总体上都是山地,但是这里的山一般海拔都不算很高多在1000米之内。而且,在山脉错综分布之间,往往还有大小不一的盆地,起伏绵延的丘陵,至于河床谷地,也是所在皆是。故而,在大本营地区,不仅有着与江南类似的水田种植,还有着旱地耕作,而且直到清代,狩猎经济也一直存在。从气候特征来看,这里在总体上处于热带,但由于海拔较高,加之地处深山,所以气候变化无常,复杂多样。故而,不论是温带植物,还是亚热带或热带植物,都能在这里种植、生长。客家地区耕作方式的多样性、动植物种类的丰富性,正是以这里复杂的地形、地貌及多样的气候为其地理背景的。
第三,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对客家地区的物质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客家民系的精神生活、民俗风尚等,也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在客家地区,由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导致的民俗风尚随时可见,处处皆有。明代中期,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曾到过大本营地区的惠、潮一带,他发现这里的人们不论男女,也不论居家外出,都喜欢吃槟榔。经过询问,他才得知原来这里瘴气盛行,人们很容易因瘴气而致病。槟榔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故而这里的人们相沿成俗,十分爱吃。后来,这一习俗又进一步延伸到岁时年节、男女婚嫁等民俗之中。在温仲和《嘉应州志》卷八《礼俗》中,就有关于清代嘉应州地区男女婚嫁时用槟榔招待新娘的记载。再如,立春时节“鞭春牛”之俗,最初盛行于江浙一带,其原始的含义,是祈求丰收高产。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立春)前一日,临安府造进大春牛,设之福宁殿
诞。及驾来幸,内官皆以五色丝彩杖鞭春牛……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帆雪柳,分送殿阁……临安府变鞭春开宴”。然而,当这一风俗传到客家地区时,却因不同的地理环境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据明嘉靖《惠州府志》记载,大本营地区的“鞭春牛”仪式,其目的与浙江一带完全不同。“迎春:先日各里社扮戏剧鼓吹,导土牛迎于市,观者塞途。乡落不知干支之义,视牛色辨雨晴。以麻豆、赤米掷牛,云散瘟疫”。又据温仲和《嘉应州志》记载:“立春:先一日,守土官率僚属迎勾茫、土牛于东郊。各坊饰男童扮故事,以兆丰登。彩棚台阁,周游城市,士女纵观。次日,鞭春打土牛,取土置牛栏上,牛不疫”。鞭春牛的习俗之所以由原来的祈求丰收,转而变为使牛不染瘟疫,显然也是大本营地区在历史上瘴气逼人、气候炎热,耕牛容易发生瘟疫这一气候原因影响的结果。
第四,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客家文化古朴的民风民俗的保存。
客家文化之所以具有他独特的魅力,是因为她从民居建筑、风俗习惯、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诸方面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的遗风遗俗,对于我们今天去认识研究传统社会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素材。许多研究者认为“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比如客家方言,据一些方言学家考证,就保留了大量唐宋方言的词汇和音韵。为方言研究者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古方言标本。客家文化这些特色的存在,正是得益于闽粤赣交界山区封闭的地理环境。这种环境的封闭性使得传统文化能够在该地区沉淀下来,并且不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