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之学生观

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之学生观

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学生观一、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体差异性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师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

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

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2.学生是独特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差异是一种财富。

尊重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

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

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抵制或抗拒。

教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至关重要。

在教育中,学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他们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受益者。

所以,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意味着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利益。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背景、兴趣和潜能。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格,以便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支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育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和进步。

以学生为本意味着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不仅需要获得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理素质。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保护学生的权益和安全。

以学生为本也意味着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更好地投入其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启发者,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学生为本还意味着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教育不应该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学生应该参与到教育的决策和管理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教育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利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以及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持。

教育是为了学生,学生是教育的未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将引领教育事业的发展。

简述学生观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简述学生观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简述学生观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内涵为: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

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复习资料:学生观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复习资料:学生观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复习资料:学生观第二节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个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水平,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其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获得的发展机会也不相同。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考察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

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人的片面发展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中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

3.机器大工业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

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需要。

其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缩短了劳动时间,使工人有物质条件、时间、精力去从事学习,发展自己。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机器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充分地实现。

只有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全体劳动者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使他们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2019河源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考点:学生观(二)

2019河源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考点:学生观(二)

2019河源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考点:学生观(三)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展开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晰了教育的底子意图是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展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生长作为校园一切工作的起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底子属性。

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执行在教育教育进程之中,充分尊重、关怀、信赖学生,在教育教育进程中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知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效果。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很好地表现和遵从了学生的实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展开中的人,尊重个其他独特性.并实在地在教育教育进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展开的主体位置。

1.学生是具有独立含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毅力为搬运的客观存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位置,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需求,重视学生的全面生长.把学生真实的当作“人”来展开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知道,不以教师的个人毅力去分配学生,依照学生的生长规则展开详细的教育教育活动。

而实际中,单个教师忽视学生的独立主体性特色,以教师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进而树立教师的所谓肯定威望,这是与当代学生观相悖的。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位置素质教育着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知道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展开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需求树立学生在教育进程中的主体位置,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活跃主动地参加到教育活动进程中.从底子上转变传统的学生人物观念,协助学生从被动地承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辅导下自主地探究。

在这种学生观的引导下,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精神,眼界开阔、思想活泼,具有杰出的适应才干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2)学生具有单个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毅力为搬运学生作为单个.具有主观的毅力.学生承受知识的进程并非简略地被动承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别。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以人为本学生观
人为本学生观是现代高等教育中最基本的理念之一,它以人的发展和成长为中心,强调学生活动主动性所赋予人们真实的、和谐的生活机会。

这一概念充分推崇将学习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认为培养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和参与意识,提升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有独创性的能力,鼓励学生自由追求技能和资源,从而使学生受到真正以个人为本的关注。

在当今社会中,以人为本学生观切实体现在支持学生从事系统性学习、深度了解、追求知识和技能发展,鼓励受过高等教育者立足富足时、自如应变今昔的能力上。

在调整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学习习惯、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实施能力方面,高等教育学校也在加强学术环境建设和制度法规架构的建设上,全力崇尚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性。

此外,支持以人为本学生观的高等教育还将重视学生个人和社会生活上应具备
和培养的综合能力,如合理解决问题、协同支撑、即兴表现及领导力。

这些能力为学术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思路,由此营造学术氛围,实现人才培养及技能提升的最佳效果。

总之,以人为本学生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利用这种类型的教育方式,学校可以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思维能力,启迪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及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素质,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实践和周围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对于喜欢艺术的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艺术元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增加一些体育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

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健康和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授道德故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可以通过开展体育课、组织体育比赛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绘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只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

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以教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发展,才能够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使学生在教育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保持教育使命感,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学生观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学生观

“学生观”属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一《综合素质》“职业素养”模块知识。

该知识在选择题及材料分析题中进行考查。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

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很好地体现和遵从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位置。

二、现代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 学生是完整的人;2.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 学生是责权主体。

例题解析1. 以下关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说法不正确的是()A. 学生是发展的人B. 学生是独特的人C. 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D. 学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2. 吴老师通过和学生聊天来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再结合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分层教学。

吴老师的做法表明,他关注()A. 学生发展的可变性B. 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C. 学生发展的阶段性D. 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3. 下列选项属于正确的学生观的是()①学生是发展着的人②人是未完成的存在物③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④学生的发展应当具有个性化⑤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帮助者而不是决定者⑥教师要不断自我完善才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③④⑤D. ①⑤⑥4. 材料: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欣赏几幅字画,其中有一幅是郑板桥的“丝竹图”。

《综合素质》复习笔记

《综合素质》复习笔记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口诀:二独一发)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具体表现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答题模板:X老师的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材料中……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特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材料中……再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材料中……最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教育公正,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材料中……综上所述,作为教师要向X老师学习,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公平公正的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看作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现有问题和未来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理念:①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二、新课改的教学观:①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学生观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口诀:两独一发】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表现:教师能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施教。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表现:教师能用发展眼光看待、相信学生。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表现:教师能实施容错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关注学生发展过程。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表现:教师能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表现:教师能了解和尊重学生个性、发现闪光点、因材施教。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表现:教师能换位思考、耐心倾听。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表现:教师能教师指挥学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尊重意见。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表现:教师能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活动。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表现:教师能认识责任、不侵犯学生权利。

二、育人为本”的儿童观1.儿童是独特的人2.儿童是发展中的人3.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人4.儿童是权利的主体考题再现1.在被问到对于班级学生的印象时,吴老师说:“我们班的同学都很有才能,上课时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小红会跳舞,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小明会弹钢琴…….”吴老师的说法表明他认识到学生是( )。

A.学生是发展的人B.学生是独特的人C.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D.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观。

题干中吴老师能够发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发现学生的特长和闪光点,这践行了学生观中的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表明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认识到每位学生的个性是不相同的,各有长处、各有特点。

故本题选择B选项。

2.面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有老师认为“朽木不可雕”、无可救药,这违反了( )。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温家沟寄宿制小学刘冬梅在中小学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任何教育改革、教学理论的创新与教学观念的改革,首先是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的更新。

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角色如何扮演,以及怎样处理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

作为教师。

应该摈弃落后的学生观,树立全新的学生观,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那么,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呢?(一)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有些老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

在这些教师头脑中,学生并非独立的个体,而只是片面的学习机器。

以这种观念和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无疑会有很大的缺陷。

“马加爵”式的人是教育的悲剧,我们不允许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是独立的完整个体,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正确出发点。

而学生的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缺一不可。

我们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教师只要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就会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主动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开拓进取,有所贡献。

(三)学生需要尊重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年龄小,不成熟,需要教师严格管教。

有的教师总是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要求学生服从自己;有的老师动辄训斥学生、挖苦学生、惩罚学生;有的老师采取高压政策.认为这样可以管住学生。

这样的师生观只有使师生关系不融洽、有隔阂、师生关系趋于紧张。

在专制型教师的教育下,学生的独立人格、进取意识、探索精神以及好奇心和创造力都难得到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以人为本”的理念则成为了推动这一教育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意味着将学生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以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

首先,以人为本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育者会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想法,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和固有模式。

通过实践活动,如实验、调研、项目制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应用和创造过程,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科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让他们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其次,以人为本的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心理困扰。

教育者应当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比如,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学会应对挫折、调节情绪,增强心理韧性。

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充满关爱和支持的环境中成长。

再者,以人为本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

学生应当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社区调研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以人为本的教育还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兴趣,教育应该为他们提供发展这些特长的机会和平台。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综合素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综合素质

学生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比如: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

【题外话:(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涯漫长而又艰辛,对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便是老师,当老师懂得“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授出来的学生一定很优秀。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

{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很好地体现和遵从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位置。

现代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学习的需要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四)学生是责权主体(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

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基本内容1. 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呀!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咱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呀。

比如,有的学生擅长画画,有的学生擅长唱歌,不能因为画画好的唱歌不行,就否定人家嘛!2.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呢!他们现在可能有不足,但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呀!这就好比小树苗,现在看着柔弱,可未来能长成参天大树呢!怎么能因为他们现在的某些小问题就看不到他们的潜力呢?像班级里那个调皮的孩子,说不定以后会有大出息呢!3. 学生可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的呀!就如同埋在地下的宝藏,等待着被挖掘发现。

难道你没见过那些一开始学习不怎么样,后来突然开窍变得很优秀的学生吗?比如那个之前成绩一般,后来爱上阅读后成绩大幅提升的同学。

4. 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哦!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呀,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呀!不能老是强迫他们,得听听他们的心声啊,就像对待朋友一样。

比如选兴趣小组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做主呀!5. 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哇!不能只关注那些成绩好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被看到和重视呢!这就像阳光要洒遍每一个角落,不能只照一处吧。

那个总是默默无闻的学生,也需要我们的关心呀!6. 要理解学生的差异性啊!有的学生学东西快,有的慢,但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呀!不能急功近利呀。

像有的同学理解数学慢,但他在体育方面很出色呀!7. 学生的需求很重要哇!就像是人饿了要吃饭一样,不能忽视他们的合理需求。

他们需要鼓励,需要支持呀!比如生病时的一句关心,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呢!8. 要相信学生能够独立成长啊!别老是不放心,要适当放手让他们去尝试。

他们就像刚学飞的小鸟,总有一天要自己飞翔呀!看看那些自己就能把事情做好的学生,多棒!9. 总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太重要啦!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让他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呀!这是必须的呀!。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鶴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观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发)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

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2.学生是独特的人(独)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各有所长、有所成就的人。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

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伤害学生的心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质》学生观这一节需要“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

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很好地体现和遵从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位置。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作“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而现实中,个别教师忽视学生的独立主体性特点,以教师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进而树立教师的所谓绝对权威,这是与当代学生观相悖的。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探究。

在这种学生观的引导下,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的不同.造成了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同,说明学生在思想上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地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

学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独立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权是并存的.更是统一的。

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①顺序性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

心理的发展总是按照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情绪到情感的顺序发展。

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②阶段性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
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
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如小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特点,不容易理解抽象的道理。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③不平衡性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相一致地匀速运动,在不同的时间里,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如个体身高体重的发展存在两个高峰期——婴儿期和青春期。

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较其他时期快得多。

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

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如学生的感知觉发展达到成熟水平要比思维发展早得多。

因此,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所谓关键期是指人的某种机能在某一年龄阶段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也叫作期或敏感期。

在这一时期进行教育才可以取得效果,如果错过了关键期,教育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也无法取得成功。

④互补性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机体各部分或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某一方面受损或缺失之后可以由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弥补。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盲人的听觉通常会比较发达。

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⑤个别差异性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存在着速度和水平的不同。

这种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