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性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性

中国古今诗歌的音乐性1. 诗歌的音乐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诗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借助丰富的想像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咏叹的文学体裁。

它是深缅的思想和饱满的感情,在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交融在一起而显现出来的一咱精练而富于感染力的艺术。

一、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小说、寓言和童话主要通过人物或动物和故事情节来再现生活的;散文主要是借助一定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来再现生活;戏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矛盾冲突、语言和旁白来再现生活的。

而诗歌则是主要通过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的。

因此可以说,抒情性是诗歌的语言艺术。

有人把抒情性称为诗歌的灵魂。

诗歌的抒情性,是指诗歌不但用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是通过抒情的方式来打动和教育读者。

郭沫若说过一句话:“诗的本职专在抒情。

”抒情性构成了诗歌的艺术生命,离开抒情性谈诗歌是没意义的,因为抛开抒情谈诗歌,诗歌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价值。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反映了三千年前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用来抒情的。

我们不能超越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但能超越心理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而这种超越就是要通过诗歌里面的抒情来完成。

现在我们不能经历杜甫诗人所处的战乱社会人们的疾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抒情情感去感受。

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巧妙地传达了作者与朋友依依不舍、叹息流泪,说着相聚时的欢乐,分别的无奈,别后会有的思念的思想感情。

也许现在分别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我们不但交通方便,联系也方便,只要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E-mile就可以联系上对方,甚至可以通过视频看见对方那熟悉的面孔,但是当时交通不便,今次分别不知何年何日才能重逢,生离也就是死别。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乐结合,寓学于乐 ——古诗词教学与音乐跨学科教学摭探

诗乐结合,寓学于乐 ——古诗词教学与音乐跨学科教学摭探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April 20212021年4月第18卷第04期Vol.18No.04读与写杂志诗乐结合,寓学于乐———古诗词教学与音乐跨学科教学摭探蔡晓君(广东省东莞市石龙中学广东东莞523320)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学生“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在诗词教学中,采用“‘诗’‘乐’结合”的教学方法,将诗词课堂与音乐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寓学于乐的诗词学习课堂。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音乐;跨学科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1)04-0015-01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学生“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在诗词教学中,我们不能依旧局限在传统“记忆、背诵、默写、翻译”的教学模式,应该积极尝试在诗词课堂中引入不同的教学形式,更新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在诗词课堂中,采用“‘诗’‘乐’结合”的教学方法,将诗词课堂与音乐结合起来,语文诗词教学与音乐跨界,诗词与音乐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寓学于乐的诗词学习课堂。

1诗乐本为一家我们知道,诗词为言志而咏,因抒情而歌,《毛诗序·关雎篇》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中国诗歌起源西周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所收录的305篇诗歌均为配乐的诗词,秉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汉魏南北朝乐府也是可配乐演唱的歌辞,宋代诗词与音乐发展到鼎盛时期,出现如李清照、柳永等词作传唱度极高的诗人,“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元散曲以歌唱形式仍活跃在不少地方戏剧舞台上。

而近年来,随着央视《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的热播,诗歌吟唱重新走入大众视角,深受喜爱。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又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再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乐歌。

楚辞“书楚语,作楚声”,与《诗经》成为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

《乐府诗集》中的乐府,多为歌词,“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表达了诗与歌之间的密切的血缘关系。

古诗词是现代流行歌词的远祖,有其“剪不断理还乱”的藕断丝连和“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一脉相承,这是事实,不可否定。

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结果。

前苏联词作家萨柯夫斯基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

”因此,研究古诗词的承传与转化,对当代歌坛的开拓价值,具有畅通古今的现实意义。

同是情感的载体,同是通俗的文化,同是文学的创作,同是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

流行歌曲称通俗歌曲。

“通俗”是就其演唱方式而言的。

流行的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词创作的范畴。

流行歌曲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态,为一种通俗文化。

“以歌传情”是流行歌曲的核心,每首歌词都确定一种感情基调,字里行间中寻觅以词抒情、以情带声的重要追求。

在中国,诗与乐很早就发挥着抒情言志和教育人的作用,诗依靠乐得到广泛的传播,诗就是歌,即声诗。

古诗词吟与诗是紧密相联的。

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

《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

《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出其情其感。

吟诗有三品:一吟一品:品物境;再吟再品:品情境;三吟三品:品意境。

从原始歌谣、《诗经》、汉乐府、直到词曲,声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当一种诗体产生民间时,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诗经》也好,唐诗宋词也罢,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宋词就是配合乐曲而唱的歌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当古诗词遇见现代音乐——兼谈古诗词音乐创作

当古诗词遇见现代音乐——兼谈古诗词音乐创作

TODAY艺术研究当古诗词遇见现代音乐———兼谈古诗词音乐创作戴娟娟(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摘要:当古诗词遇见音乐,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可以说其艺术成就和思想甚至是一个永远挖掘不完的宝藏。

当古诗词遇见与现代音乐就仿佛是夜空中最亮的那一轮明月,散发着无可抵挡的光芒。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说华夏人因之而雅爱中国古代诗词,将古诗词与音乐结合,既丰富歌曲内涵,又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

关键词:古诗词;现代音乐;音乐创作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917(2021)06-0184-02 古诗词与音乐相当于一颗树上的两片绿叶,二者之间有着许多微妙的联系。

音乐与诗,乃至舞蹈早就是三位一体的存在,他们之间相互依存。

我国诗歌最早的原始形态就是劳动号子,他们在后来的发展中随着语言、音乐、舞蹈的变化而发展。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就是一部强有力的诗、乐、舞一体的结合。

辗转流经的飞逝之外,我们在当今社会也需要一次次的流红滴翠的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的相遇。

1.古诗词遇见现代音乐古诗词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早在中国音乐史书中,就有像《诗经》、《楚辞》等列入其中。

五四运动之后,像赵元任、唐文治等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批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歌曲,流传至今。

在现当代,当我们路过大街小巷,只要您稍作留意就会发现许多不同形式的古诗词音乐。

当古诗词遇见现代音乐,穿越过前年的时光,突然与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相结合,产生出一首首回荡在我们耳畔的动听旋律,五彩缤纷、各式各样的音乐视频影像时,我们才发现我们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近了一步。

如: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何日君再来》曾一度受到了大家的喜爱,直到后面我们所熟知的歌手周杰伦,他的《东风破》等一系列歌曲,为我们学习古诗词更近了一步。

2.古诗词作为现代音乐创作中歌词的精妙之处歌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当创作古诗词时,选词也是非常重要的。

试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

试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

试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一,诗词配曲式.这种古词新唱,借古意表今情的形式,既有古典的雅调,又有当代的风格,细细体味,意蕴无穷.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借着王菲唯美的唱风不胫而走,感动着无数的痴男怨女,游人浪子,在大江南北大为流行,广受称颂,成为传统中秋节不可缺少的咏月抒情的精品. 在原文配曲式的古典诗词歌曲中,最有名的是邓丽君《淡淡幽情》的专辑,这专辑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 ,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 ,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全是唐宋诗词上配曲的,典雅动听,引人入胜,广为传颂,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的极品. 《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专辑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足见其魅力.另外,罗文《满江红》,徐小凤《别亦难》,杨洪基《滚滚长江东逝水》,童丽《月满西楼》和《春江花月夜》等等,广受欢迎,其魅力及影响毫不亚于邓丽君《淡淡幽情》. 歌诗本一家,"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 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杨海明) ,古典诗词与音乐有扯不断的因缘关系,古词新唱,促进经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雅俗共赏,既提高了流行歌曲的文化品味,更使世人得以享受一种温馨,安宁,优雅,纯淳的音乐文化大餐,带给人们的是与当今低俗的歌曲完全不同的听觉享受. 二,词句提取式.这种融合的形式很容易被广大词作者经意不经意地使用着.每个歌曲作者肯定都或多或少的掌握着古典诗词中的名言经典等一些知识,只需要基本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就可以构词成篇了.只是,如果没有很好的古典知识基础和灵感,技巧,创作激情等条件,使用这种方式创造出好的作品是有难度的.取用不当,则主题不好控制; 运用得少或不妙,则与一般的流行歌曲难有异同, 有标"旧"立异之嫌,而且对改变流行歌曲平俗的状况和文化格调的提高也没有多大好处.如欲运用, 则应该是古今雅俗之间的融洽生辉,应该努力发挥古典诗词词句在歌词中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古典诗词中的名句精粹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有着强大的文化辐射影响,起着以点带面,以一胜百,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取古典诗词中的精粹部分,特别是那些熟为人知的名言精句,恰当地穿插融合在歌词写作中,用来增强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扩大歌词内容的表现力.这种提取方式通常在歌曲中具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听众也容易和乐于接受.以下徐雯的《梅花三弄》,便是一首不朽之作: 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白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风波起/云烟深处水茫茫(徐雯—《梅花三弄》) 不论是标题还是歌词中使用古典诗词的词句,这方面的例子都是非常多的,如黄安《新鸳鸯蝴蝶梦》,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AGIN 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蔡琴《明月几时有》,李政《一剪梅》,张伯宏《床前明月光》,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 《月梦》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往往只是借用古典诗词某些词句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不一定是原诗词的现代演绎,但却表现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种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例如花儿乐队的《鹊桥汇》: 心有灵犀/一点通体/只盼做鸳鸯不羡仙境/远隔地心/白头不离/如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艳柳绿/不如望你/谈着天下谁敢不识君/流水无情/佳人有意/不与你喝醉/难违天理(花儿乐队—《鹊桥汇》) 这首歌借助了"鹊桥"的典故,围着同一主题,把一些相关的诗词名句汇合起来,构成回环不绝的天造一对地设一双,心心相通的意境,引人思绪入鹊桥,流连忘返.歌词情意绵绵,音乐轻快流畅, 《鹊桥汇》尽管有堆名句砌熟语之嫌,但其凭着轻快动听的乐曲,歌词借音乐的东风,传唱八方.从这个角度说,古典诗词因流行音乐的流行而"流传"扩大影响,也不失为诗词与歌曲融合的一个有意义的例子.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词句提取式可以让流行歌曲从古典诗词宝库中汲取所需,在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素材营养中健壮成长. 三,语言改造式.这里的语言改造,主要是指具有深厚古文功底的作者以仿古的字词,意境,节律描述当代的情感,事件,意愿,审美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古典诗词的气息,充满古典诗词的味道, 以致一般不熟悉古典诗词的人难以分辨它是否来自古诗词.这类作品在言词上,句式上,意蕴上,甚至内容上都与古典诗词的风格形神皆似,是古典诗词作品的现代形式的再现.这类的作品很多,不乏成功之作,例如何炅的《看穿》,张晓松的《中华民谣》,陈涛的《英雄谁属》,吴奇隆的《转弯》(晏, 菲《黄鹤楼(现代版))等等,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如李叔同的《送别》》,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首《送别》是现代人的作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这首婉约词风很浓的《送别》,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唱出了一种痴情,一种哀怨,一种无奈,一种眷恋,音律和谐优美,它的言语,意象,无不体现了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发展,有巧夺天工之妙.再来看看一首《转弯》: 天苍苍/路漫漫/人在人海里流着浪/风在飞/心在盼/爱在爱情里靠个岸/夜夜夜里高唱/唱尽人情冷暖世情如霜/深深深情几许/如果一刀能够化作两断/就让一切在这地方松绑/峰已回路已转/此情何苦枉断肠(吴奇隆《转弯》) 不论何炅"醉了红颜/也罢/断了琴弦//问天涯/放了天下/也罢/送给人家" 的《看穿》,还是胡歌"壮志凌云几分愁/知己难逢几人留/再回首/却闻笑传醉梦中/笑叹智穷不知今况/终成空"的《逍遥叹》;不论黄霑"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涛尽红尘俗世几多娇"的《沧海一声笑》,还是吴品醇"古往今来又一春/百花怒放燕争鸣/独杯空照月无影/留得残烛待天明"的《忆长安》,展现的都是优雅深淳的歌词文化享受, 古韵今吟,耐人寻味. 这给了我们启示,借助流行歌曲"流行"的翅膀,古典诗词也可以像流行歌曲一样广泛流传开来, 甚至可以比网络上很多低俗,庸俗的流行歌曲更为流行.它在与流行歌曲的恰当相融中,可以用古典诗词的"优雅"融合流行歌曲的"流行",骏马配英雄,必定能成为文化的草原上最活跃最美丽的风景. 四,融合的意义流行歌曲除了是抒情,娱乐的工具,还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抒情偏颇,放纵娱乐的话,必然给青少年造成负面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管你是男女老幼,不管你是主动还是被动,情愿还是不情愿,你的耳朵都无法拒绝它在你周围每个角落萦绕,或多或少,或重或轻,无所不在的流行歌曲甚至会影响一代人的情趣,思维和生活方式. 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是能够影响宇宙的一种力量",孔子说:"移风易俗,莫过于乐."我国近代学者蔡元培,王光祈等人,则力倡"美育"与"乐教".实践证明,"寓教于乐"已成为一种有效的重要的教学思想.流行歌曲内容广泛,兼容并包,无所不有.在日常生活中,尤其看到追星一族为歌手疯狂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歌曲的巨大作用力.青少年所喜闻乐见传唱不已的流行歌曲无疑是他们培养情趣,学习模仿,认识社会的途径.正因如此,才有那么多有责任心的音乐人站出来抵制庸俗的歌曲,呼吁提高流行歌曲品质. 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入选台湾小学一年级教材,因为他的歌词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另外, 他的《上海1943》入选某小学教材, 《蜗牛》入选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 《爱在西元前》成为台湾高中联招历史考题, 《发如雪》台湾某学校语文考题,还有台湾某大学生用"周杰伦现象"作为自己的论文题目.此外,他的歌还入选到日本日中通信社出版的《通过唱歌记住中国话》的汉语学习教材中.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前贤圣者的名文佳作自然是流行歌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素材宝库.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古典文化的精华,在古诗词上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或者可以说,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内蕴的取用,继承和发扬,是二十一世纪喧扰中的流行歌曲在内容上一次"超凡脱俗","返璞归真"式的进步."唐诗中运转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宋词里轻巧尖新的意境美学和缠绵绮靡的人生情感;元曲苍茫寥廊的宇宙意象和风流倜傥的浪子情怀;明清文艺中的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构成中国文化史中优美的旋律."①(葛金平《流行歌曲歌词创作源泉--古典诗词》)"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方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无穷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方文山大师的词不仅音律美,还以传统诗歌的创作方法,用意象形成意境,用蒙太奇打破时空界限, 扩大表现生活的容量,雅俗共陈,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以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创造了《菊花台》, 《青花瓷》《威廉古堡》等都是雅俗共赏的杰作.他的作品大受欢迎且常年不衰,还有个原因是富有, 意蕴,意味无穷.这些正是当下的流行歌曲远远不及的地方. 最后,在意蕴上.意蕴是指歌词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或者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某种主旨,也包括歌词中的意象,意境等.意蕴丰富能引发读者的情思,给人以人生的启示,隽永的回味和诗意的美的感受.古典诗词中的"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黄河落日圆",是千古壮观的意境. 写情李益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赠婢崔郊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木兰花张先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 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 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生查子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生查子牛希济春山烟欲收, 天淡星稀小, 残月脸边明, 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 情未了, 回首犹重道: 记得绿罗裙, 处处连芳草。

(精品)歌词是中国早期诗歌的主要形态历史上,诗歌与音乐一直联系密切,

(精品)歌词是中国早期诗歌的主要形态历史上,诗歌与音乐一直联系密切,
我在山间采撷益寿的灵芝,岩石磊磊啊葛藤四 处缠绕。抱怨公子啊怅然忘却归去,你思念我啊却 没空到来。山中人儿就像杜若般芳洁,口饮石泉啊 头顶松柏。心念公子啊暗自沉吟,你想我啊是真是 假。雷声滚滚啊细雨蒙蒙,猿鸣啾啾啊夜色沉沉。 风声飒飒啊落木萧萧,思慕公子啊独自悲伤。
屈原的其他作品也大多和音乐密切 相关,有专家指出:“他的《天问》、 《九章》、《招魂》、《离骚》等作品, 在形式上,都是符合于音乐要求的歌 曲。……他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楚国的 民间歌曲传统,是诗,也是歌。”
《诗经》之后到“楚辞”出现的这段时间大约 经历了从春秋中叶到战国中叶近三百年的时间。这 时《诗经》逐渐成为代表一代文化的经典。那时候 的有些诗篇有时可能已不用“歌”之,而需要“诵” 之了,如在列国君卿赋诗言志之时。但是在这段时 间内新的诗歌创作并没有停止,这些新的诗歌作品, 无论是民间所作,还是公卿文士所作,几乎无一例 外,大都是采用“歌”的形式,他们呈现自己的作 品时,也多是用“唱”的方式进行的。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九歌》者,
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yǐng之邑,沅湘之间,
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鼓,以乐诸神。 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 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作 《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自之冤结, 托之以讽刺。 ”
以此,我们知《九歌》本为楚国的祭祀歌曲, 而且当时诗乐舞三者是紧密相联不可分离的。
“诗歌”,就说明了它与音乐的关系。
二、《诗经》是 “比其音律”的真正乐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
了周初(约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约 公元前6世纪)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作为 第一部诗歌总集,据古今学者考证,诗经均 系乐歌。按乐曲的内容它分为风、雅、颂三 类;而艺术手法则多用赋、比、兴。《诗经》 实际上就是一部乐歌总集,305首诗歌都是 配乐演唱的乐歌,是当时周朝各种歌曲的歌 词,而非现代意义上的诗歌集。

诗歌的起源

诗歌的起源

诗歌的起源导读:许多少年朋友都喜欢读诗,特别喜欢学习课本里的古诗、现代诗。

不少人还参加了业余朗诵小组,每当节日来临,他们总会为联欢会献上一个精彩的节目——诗朗诵。

诗歌为什么会得到大家的喜爱呢?主要是因为它的语言有一种音乐美。

它音调和谐、动听,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快就能背诵下来。

“诗歌”这个词来源于我国古代。

在古代,能配乐的韵文叫做“歌”,不能配乐的韵文称为“诗”。

“诗”和“歌”从开始产生时,就象孪生兄弟一样亲密无间,所以人们总是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作“诗歌”。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问世的。

《诗经》从音乐角度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大都是民间诗歌,《雅》《颂》部分,有些是宴会的乐歌。

都是先有乐,后填词。

到了后来,乐谱流失了,音乐也逐渐进化了。

那些歌辞独立存在,脍炙人口,流传下来成为优秀的诗篇。

如《诗经》中有一篇名叫《采葛》的诗这样写道: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是一首怀念的诗,诗人想象他所怀念的人正在采葛、采萧、采艾,虽然只一天没见面,就像隔了三月、三秋、三岁一样。

全诗反复吟唱,表达了离别后殷切想念的心情。

汉代产生的“乐府”,也是合于乐可以唱歌的诗。

最初它并不是诗歌,而是由汉武帝开始创立的音乐机关。

乐就是音乐,府就是官府。

汉武帝建立这样专司音乐的官府,制定乐谱、搜集歌词。

到了魏晋六朝时就将乐府所唱的诗,简称为“乐府”,从此“乐府”就由一个机关名称变为诗体的名称,而且是唱出来的。

到了唐代,形成了近体诗,也就是我们所学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这种诗很讲究韵律。

律是指语言运用有严格的规定。

韵是韵脚,指诗句尾字主要韵母带发音相同或相近的音节。

因此它形成了一种音乐美。

唐代还形成了另一种文体——词。

它是合乐歌唱的。

后来盛行于宋代,发展到元代成了散曲。

它是一种新体诗,每个配乐唱歌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格律要求,有曲牌名。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诗出现了。

诗(歌)乐舞之间的关系

诗(歌)乐舞之间的关系

诗(歌)、乐、舞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庙宇,祭祀场所。

詩,篆文(言,说)(寺,庙宇,祭祀场所),表示祭祀主持者祝祷赞颂。

造字本义:动词,祭祀时赞颂神灵和先王。

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寺”写成。

汉语中常“诗歌”并称,“诗”将浪漫、神秘的心与灵外化为文字,但阅读欣赏者限于少数知识阶层;“歌”将诗句咏叹为便于传播的曲子,任何不识字的百姓都可以听可以唱。

“可”是“哥”、“歌”和“謌”的本字。

“歌”是“謌”的异体字。

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发声。

可,甲骨文(似竽的乐器)(口,发声),表示吹笙歌唱。

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当“可”的“吹笙歌唱”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可”另造“哥”代替,表示长久地吹笙歌唱。

当“哥”本义消失之后,篆文再加“言”(诉说)另造“謌”,表示且说且唱,倾诉衷情。

篆文异体字再加“欠”(吟叹)另造“歌”代替,表示深情吟唱。

造字本义:动词,古代年轻男子以吹笙吟唱的方式向年轻女子讨好求偶。

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古籍多以“歌”代替“謌”。

古人称拼出字音为“读”;称自言自语为“念”;和曲念词为“歌”,称无曲伴奏的高声诵念为“唱”;称背书为“诵”;称节奏和缓地诵读为“咏”。

在汉语中常“诗歌”并称,但“诗”与“歌”有明显不同:“诗”将浪漫、神秘的心与灵外化为文字,但阅读欣赏者限于少数知识阶层;“歌”将诗句咏叹为便于传播的曲子,任何不识字的百姓都可以听唱。

附一文言版《説文解字》:歌,詠也。

从欠,哥聲。

謌,歌或从言。

附二白话版《说文解字》:歌,咏唱。

字形采用“欠”作边旁,“哥”作声旁。

“謌”,有的“歌”采用“言”作边旁。

樂,甲骨文(丝,丝弦)(木,架子,琴枕),字形像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金文加”白“(说唱),强调弹琴伴奏歌唱。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和着演奏歌唱。

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从音乐的视角浅谈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

从音乐的视角浅谈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

从音乐的视角浅谈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诗词中讲究“随律押韵”、“随调则韵”,说明了诗词中用韵与乐曲的“律”“调”密切相关。

本文从音乐学的角度以各类诗词为例,结合古典诗歌的汉语特点,了解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

古典诗歌汉语特点韵律美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二者在塑造形象,反映现实方面,既有相接近的一面,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

前者为语言的艺术,主要通过语言和用以解释概念的词汇、言语以塑造形象,抒写感情;后者为声音艺术,主要依靠乐音的高下、长短、轻重、缓急以及音色等表现手段,依靠单音在单位时间中运动发展所造成的各种节奏、和声,构成旋律,形成音响结构,进行乐音造型,以表达性情,描写对象。

在古诗词中,二者有相互依赖,相互彰显艺术魅力的关系。

一、古诗词与音乐相得益彰的韵律之美1.古诗词的韵律古诗词的韵律“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是由于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用韵。

“声韵协和,曲应金石”,即做诗要用韵,韵的作用不仅在于能使曲调和谐,且能够配乐器演奏。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句法和用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诗歌的韵律。

《诗经》虚实词的运用巧妙和谐,吟唱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讲求用韵节奏变化,使诗歌优美动听、富于变化,诗词的抑扬顿挫,也处处彰显着音乐美。

2.以《陈风·月出》中“兮”字的用韵为例分析“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

佼人倒兮。

舒忧受兮。

劳心馐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之,劳心惨之。

”这首诗抒情色彩及其浓郁,韵味集中体现依托了尾部“兮”字的运用,其韵在“兮”的前一字上:皎、僚、纠、悄;皓、倒、受、馐;僚、绍、惨。

孔颖达在《关雎》诗后疏中说:诗之大体,必须依韵。

其有乖者,古人之韵不协耳。

之兮矣也之类,取以为辞,虽在句中,不以为义,故处末者,皆字上为韵之首……此等皆字,上为韵,不为义也。

虽人志各异,然用韵目的皆在于诗歌声韵和谐。

此种韵在《诗经》中较为多见,它以其特有的连贯、顺接、易于上口的特点,构成了一种特别的声韵结构。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

文学与其他艺术间存在着天天然地亲缘关系,人们往往称他们为“姊妹艺术”.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等均有着密切联系,而本篇主要从我国古代文学地诗、词、戏剧三方面谈起,对三者与音乐绘画地关系作粗线条讨论.诗与音乐绘画等艺术结合诗歌是最古老地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地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地.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岳,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八曰总万物之极.”这八阕应该是现在所知最古地一套乐曲,有歌有舞,歌词已经无可稽考,舞荣极其简单,但是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舞一体地原始形态.再往后,《尚书·益稷》记载地帝舜时地乐曲《大韶》,也表明了诗乐舞地结合.而对于这首曲子地评价,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其蔑以加于此矣,观之矣.”《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言也;舞,动其荣也.”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地重要特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春秋战国时楚辞,虽说不是可舞之诗,但是“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楚辞地直接渊源应该是《九歌》为代表地楚地民歌.经过春秋战国秦直至汉朝,开始设立汉乐府.乐府是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地音乐管理部门,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地乐章,如《安室房中歌》,《大风歌》.西汉乐府地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这些都可以表明,诗歌与音乐相互结合,音乐对于诗歌地影响很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接下来地发展中,文人诗歌与音乐地结合稍微减弱,但是对着绘画地发展与书法地发展,题画诗出现,诗歌中也会出现“诗中有画”地境界.如苏轼,他不仅工诗词,而且擅长绘画和书法,精通音律.黄庭坚在为他地画《枯木》所做地题诗中赞他:“折冲儒墨阵堂堂,书入颜杨鸿雁行.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这首诗就表明了诗,画书法地结合.同时,民歌仍然作为可歌可舞地体裁活跃在民间文学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词与音乐舞蹈词是从民歌发展而来,最初是在西蜀和后唐成为文人中地香软之词,绮艳柔靡.到了柳永之词,为了迎合、满足市民大众地审美要求,用他们容易理解地语言,易于接受地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地人物,所关注地情事.因此,柳永地词很多都被勾栏瓦寨地女子拿去吟唱.词至苏轼又是一大变,但是词与音乐地关系仍然没有太大地变化,词仍可歌可舞.文学史上曾评论苏轼词不谐音律为病,但事实上东坡并非不懂音律,他写过许多婉转清丽,可歌可唱地小词.《老学庵笔记》曾记他与友人别于汴州,乘着酒兴,“自歌”“股阳关”地情形.可见他很懂音乐,他之所以做出许多不能唱,是要变革“倚声填词”中乐曲对辞地束缚.从这个角度,他对词与音乐地关系也做了较大幅度地调整与变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但是,词与音乐地联系仍然比诗与音乐地联系更加紧密.南宋时期,婉约派地词更加注重音律胜率,特别是周邦彦地大晟词,姜夔.姜夔擅长自度曲,他地词自注有工尺谱,是今存惟一地宋代词乐文献,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在《长亭怨慢》小序中说“余颇喜自制曲,出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阙多不同.”姜夔有时是因词制曲,音乐地节奏更能体现词人情感地律动,所以他地自度曲都是音律婉转.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可惜地是,词不像诗仍然熠熠生辉,在以后地朝代里,即使有作词地却达不到宋地高峰,词仍是香软之词,与音乐舞蹈结合,作为艺女地演出节目存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戏剧与其他艺术地关系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地时期.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发展到宋代院本,表演要素日臻完善.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宋代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地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表演故事地载体,并与舞蹈、说唱、技艺、科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它作为一门独立地艺术脱颖而出.杂剧地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乐曲和中原传统地曲调结合而成;南戏地曲调则有东南沿海地民间音乐和中原传统地音乐结合而成,他们彼此同源.比如《西厢记》被认为“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元代杂剧和南戏地剧本,都有完整地故事情节,在剧中刻画人物形象.剧本地场次,则更多地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地思想情绪,甚至直接透露作者地心声,具有强烈地抒情性.可以说,唱词就是诗,这一点,构成了我国喜剧地特色.至于杂剧地演员,既要说白、歌唱又要掌握科即舞蹈,舞蹈甚至杂耍地技巧.因此元代戏剧是综合性艺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以上,从诗词戏剧三方面简单谈了谈他们与音乐等其他艺术地关系,正如我国古代孔武仲“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无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又如古希腊抒情诗人西摩尼德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诗歌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诗歌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

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

故《毛诗序》云:“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而分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

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

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

“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

两汉时期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

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

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

如《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魏晋时期,五言诗开始兴盛。

其主要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晋朝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

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

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其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它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而且还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251文|陈黎萍浅谈音乐教学中的音乐与文学的关系音乐是流淌的诗歌,诗歌是凝固的音乐。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是精神、风格和境界的高度统一。

诗词是文学的重要文体,上古的诗歌实际上是音乐的表现形式。

《诗经》和《楚辞》就是如此。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诗词和音乐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音乐和诗词通常是统一的,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是十分重要打的。

把音乐与诗词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但能很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体验到上音乐课是一种享受和创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下面我谈一谈音乐与诗词相结合进行教学的几点方法。

一、音乐与诗相结合所产生的和谐美是音乐教学的基本特色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是人类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式之一,而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下面以唐诗《春晓》为例,谈谈音乐与诗句的完美结合。

孟浩然的《春晓》,是一首千古名诗,流传甚广,“春眠不觉,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短短的四句,将万物复苏,鲜花满庭,莺歌燕舞的春天描写得栩栩如生。

作曲家谷建芬很好的理解了它的意境,给它谱上曲子,深刻地反映出作曲家深厚的文学功底。

通过老师的翻唱和讲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旋律中,进入到“诗即是歌,歌即是诗”的境界中,学生会立刻想到“诗”不但可以读,还可以唱。

这优美具有民族色彩的旋律,流畅上口,与诗句结合自然贴切,能更好记。

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 生活与自然的热爱。

想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很好地把握这种关系,把唐诗的基础知识与音乐相结合进行讲解,学生会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新奇的知识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音乐与词宋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雀,轻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这首宋词,我在上这一课时有着深刻体会。

首先应该想学生介绍作者辛弃疾以及作者创作作品时的背景,这对学生更好理解这首宋词的词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产生与发展作者:司娜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第01期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发展,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其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古典诗词和音乐从起源到发展一直是紧密结合,相互影响的。

在音乐中,我们会感受到诗词的意境美,在诗词中,我们会体验到音乐的韵律美,两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有着与生俱来的不可分割性。

自先秦时期到现在,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就艺术起源来讲,第—个阶段——诗、乐原本—体。

《尚书·尧典》所谓:“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一般来说,先秦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诗歌产生和发展的早期阶段。

这个时期诗乐一体,诗乐同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中的诗歌,与后代诗歌成为独立的文学作品不同,它具有诗、歌、舞三位一体的特点。

《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明确地把《诗经》三百首看作是可“诵”、可“弦”、可“歌”、可“舞”的音乐载体。

另外一部非常著名的著作《楚辞》也是一部重要的诗歌总集,以及《乐府歌诗》也是诗乐一体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诗乐分离。

即诗词与曲调分别发展为文学和音乐两个单独存在的文化种类。

诗词是文人士大夫们用来表达情感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

和书法、绘画共同成为文人学识修养的一种标志。

到了唐代以后更是明显,诗人就是仅仅作诗的文人,而艺人则成为专司音乐技能的匠人。

大部分的民间艺人不掌握文化,技艺口耳相传,少有文字记载。

而宫廷音乐和文人音乐则成为幸运儿,因其记录者是官员和文人,所以有乐谱和文字资料记载,其中有一些记录的就是歌曲。

比如:《白石道人歌曲》、《九宫大成》曲谱、《魏氏乐谱》、《纳书楹曲谱》等这些被保留下来的乐谱,都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的。

第三个阶段——古典诗词+今人作乐。

这一部分就是由近现当代作曲家采用中国优秀经典的古典诗词作为歌词,重新为其创作旋窜而形成的声乐作品。

古典和现代的交融诗词与歌曲的融合

古典和现代的交融诗词与歌曲的融合

古典和现代的交融诗词与歌曲的融合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肇始于先秦时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而随着朝代更迭,在历史长河中所产生的优异作品如珠玉般美玉满目,愈加富厚,?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说的一代之文学?,堪称永世弥珍之瑰宝。

吾素爱古典诗词,时常吟哦玩味,深自痴醉,亦甚钟情为之苦心配曲,包括将其语言与意象之绿化入歌词二度创作以成中国风歌曲,每一每一轻唱他人及自己乐成作品,逸兴思飞,快然不已。

诚清代闻表名称的词学品题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所云:?吾观风雨,吾览山河,常觉风雨山河之外,别有动吾心者。

?因近前曾发博文《古典诗词精品配曲150首(费一轩作曲)清单(1)》,故而于今继续敷扬,特地采编专篇,溯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融合之源流,郑重推介诸君多加欣赏含有深厚古典诗词秘闻的歌曲,冀望皆能从中安享艺术之熏陶,令美在心海长存,俾古典诗词之精魂能万古流芳也。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联系起来,彷佛有些于理不合。

因为按照时下的说法,中国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其间泾渭甚是分明。

但是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南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而现在古典诗词却曲高和寡,成为高雅文化,并与流行歌曲对立起来。

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不过本文的写作,其用意其实不在于对导致此种对立的原因的探究,而是想通过考察古典诗词如何进入流行歌坛,分析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互动关系,在一个较为深切的层面上来认识歌与诗这两种文艺样式的差异,并就当下歌与诗的融合及分离略述己见。

一、流行歌曲中的中国古典诗词古典诗词是否与流行歌曲组成对立?对立当然是有的,不过并非所有古典诗词都与流行歌曲组成对立。

我们注重到,流行歌曲其实不绝对拒绝古典诗词,相反,有些古典诗词不但能够进入流行歌曲,并且还颇得听众的欢迎。

古诗词与音乐教育的结合

古诗词与音乐教育的结合

-077-2021年第09期︵总第261期︶摘 要:文章探讨了中华民族诗词教育的起源、诗歌的教育意义及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分析了西方乐教体系对我国音乐教育的消极影响。

同时,文章作者尝试将诗词与音乐相结合,采取了观察研究法、试验研究法、谈话调查法,研究结果证明将音乐融入诗词,不但能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即兴等能力,将音乐与古诗词结合对丰富学生民族音乐文化底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诗词;音乐教育;结合方法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9-0077-02文献标识码:A宋圆方,胡登奎(陕西省周至县尚村镇王屯小学,陕西 西安 710403)古诗词与音乐教育的结合一、诗歌教育的起源《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记载,即诗可表达感情,歌是感情的抒发,语言用于歌唱,五声源于歌唱,用于正五声。

舜帝不仅认识到了音乐的教育作用,还让乐师夔利用乐器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有正直、谨慎、宽厚、谦虚的品格。

周朝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设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其目的让贵族子弟掌握语言技巧。

而乐语教育着重培养的是国子的品格,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

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朝的诗歌、音乐教育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整理继承了周朝时期的礼乐制度,提出了克己复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认为,对一个人的教育应从诗歌开始学习。

《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对诗的评价,即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即学习诗词可激发人情志、提高观察力、培养集体意识、孝顺父母、开阔视野。

秦朝设少府,当时的乐府只是少府的下属机构,秦乐府的职能史书并无直接记载。

汉承秦制,《汉书志·艺文志》中有对诗歌的描述:“诗言志,歌咏言。

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探讨中国音乐与古诗词

探讨中国音乐与古诗词

探讨中国音乐与古诗词探讨中国音乐与古诗词诗与音乐篇一:中国音乐和古诗词谈中国音乐与古诗词相传,音乐产生于人类劳动生产过程中。

最初的最原始的音乐也就是在劳动时,或欢庆娱乐时所唱的极为浅显的如“打夯”“搬运”之类的最为简单的歌声了。

这些歌曲在人们口头传唱,歌词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了最早的诗歌。

中国古典音乐与文学是艺术领域中的两朵奇葩,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除舞蹈,文学也许是和音乐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曾说过:“诗言志,歌咏言。

”可见两者在萌芽期都是一体的。

曾经有人主张中国文学的正宗是音乐文学,这话明显偏激,但也可见以诗为正宗的古代,音乐文学也是占有相当的位置。

我国的古诗词从《诗经》起,诗词与音乐就联称并举。

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乐府、唐律绝、宋词都是合乐之诗。

可见,诗词与音乐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它们在长期发展中相互依附、共存共荣。

远古时期的歌谣,既是文学的萌芽,也是音乐的萌芽。

第一部用文字记录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歌曲的《诗经》,它们收录的就是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所流传的一些民间歌曲。

《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

”由此可见《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关系密切,这是毋庸置疑的。

从诗经所录的内容来看,它是春秋时期一部声乐歌曲集,除歌词之外,每首歌曲是有旋律的,但是后来失传了,现在我们只能从文字上去体会诗歌的音乐特征。

《诗经》的第一篇作品《关雎》全为四字句,多有双生叠韵词,读来有一唱三叹之感。

先秦时代,中国出现的另一个与音乐关系密切的文学样式是楚辞。

这是一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诗歌体裁,和《诗经》并称“风骚”,共同构成中国诗歌的源头。

《楚辞》所收录的是战国时期流行于楚国的新兴音乐文体。

其中“九歌”是屈原在收集整理湖南民间祭祀时所唱的歌,是最能代表《楚辞》特色的作品。

楚辞的直接渊源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具有浓烈的巫术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近年来似乎已成了“显学”,在诗、词、曲,以至《诗》、赋的学术会上,每每要提到这个问题,作为专题的学术会,也许今天是第一次吧。

参加者这么多,而且有许多中青年学者,是很使人兴奋的。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但是,“诗歌”这个词语中本身就包含了“音乐”,所以这个提法是不是可以修正一下?或者可以说:“诗歌中诗与乐的关系”,或者直接说:“诗与乐的关系”。

我个人则习惯于分为两句来说,一句是:“歌唱中‘文’与‘乐’的关系”——歌唱,就是“文”与“乐”的结合;再一句是:“韵文与音乐的关系”——虽然任何韵文(甚至散文)都可以付诸歌唱,但是在现实中,是有一些韵文体裁及作品并不为歌唱而写作。

我读过一些有关的文著,参加过多次有关的学术会,可以说,都是这个内容即
探讨“韵文与音乐的关系”;相应地,所有这些文著的作者、这些学术会的发起者主持者和几乎全部的参加者都是“文界”的学者。

譬如关于所谓“声诗”、关于“词与音乐的关系”等,都是文界人士提出并予以研究的。

这个课题,当然不只对于文界,同样地也应对于乐界。

音乐界,也有研究“乐”与“文”的关系的,但主要是在今天创作歌曲时“音乐形象”与“歌词意境”或“旋律”与“语音”的关系之类;很少进入到像文界研究“文、乐关系”的广度和深度,至少没有充分展开我国民族音乐与传统韵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出现这个现象也是自然的。

我国是“诗文之邦”,几千年来,民族传统韵文发展的高度和深度,远胜于音乐——这是我国与外国譬如欧洲诸国很不同的历史实际。

也许只消看一个现象就可明白大概:歌唱是“文、乐”的结合,在我国是把其中的“乐”遗(忘、舍)弃了而成为留传千古的“(韵)文”——“诗”、骚、赋、乐府、诗、词、(南北)曲等;而欧洲诸国呢?则可以将歌唱中的“文(词)”丢在一边而把其中的“乐”独立出来成为器乐曲(这种情形只出现于我国的“琴”,但是,琴恰恰不在我们研究范围之内)。

在我国,韵文形成有如上所述
的众多文体的篇章构成和句式、格律结构;音乐呢?似乎从未产生过“乐体”、“乐式”的观念(古代没有);而欧洲恰相反,乐体、乐式,从乐句、乐段、和声、对位到乐章、乐曲、交响曲、歌剧等,规范而且完整,而其“文(词)”呢?除所谓“十四行诗”之外,他们的韵文是没有(形成)确定、规范的”文体”的。

是不是这样呢?
近年来,研究界有一种说法,谓:我国文体的发展(如词)是由音乐的体式决定的,说词是“按乐谱填辞”的“音乐文学”,词体的构成是:“依曲定体、依乐段定片、按曲拍为句、据腔押韵、审音用字”云云,这种事是绝对没有也不可能有的。

即以宋代而言,词人数以千计、词作数以万计,当然全是“文”作;“乐”呢?除了姜白石在其十几首“自度曲”词作文字边上有不完整(又不知道在流传过程中有没有抄错)的乐音符号之外,一个音都没有留下来。

而那些“自度曲”,姜白石老先生自己说了,是他“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而成词(再然后才有那些乐音)的,哪有先有“乐谱”然后“填辞”的事呢?因为不可能。

事实是,无论在历史上以至今日,我国各种体裁、体式歌唱中的“文”与“乐”的关系,总体上是:“文”为主,“乐”为从。

稍微具体些说,是四条:
一、以文的篇、章为乐的篇、章;
二、以文的“韵(断)”处为乐中的“住”——约略相当于今称的“乐段”;
三、以文的“句(断)”处为乐中的“顿”——约略相当今称的“乐句”;
四、以文句中的“步节”为乐句中“乐节”组合的疾徐促疏;
以上四条,罕有例外,在这四条的前提下,在具体的文辞、句字与乐音旋律如何结合的关系上,则可大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稳定的或基本稳定的旋律(我称之为“定腔”)敷唱各种不拘平仄声调的文辞;
一类是:以文辞句字的字读语音的平仄声调化为乐音进行,构成旋律;
前者我称之为“以腔传辞”,典型的是“段谱体分节歌”,如众多的“民歌、小调”及现今的创作歌曲。

如《兰花花》可以用完全或基本相同的旋律去唱“青线线那个兰线线,兰个英英地采”和“你要死来就早早死”。

后者,我称之为“依字声行腔”,典型的是“曲唱”,如《牡丹亭·游园》[皂罗袍]首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其音乐必须按诸字声“阳平/、阳平/、去∧、上∨、阴平—、阳平/、阴平—、去∧”的起伏化为乐音旋律进行组成唱腔。

大分有以上两类,然而,我国的歌唱中,“文辞”的地位在总体上始终是第一位的。

一方面是上面说的我国(至少在历史上)没有“无辞之歌”,又一方面,即使是在“以(确定的唱)腔传辞”的歌唱中,如果乐音旋律与字读语音发生太过于矛盾的时候,唱者往往会对唱腔作一些调整即所谓“润腔”、“小腔”去适应字读语音。

更多的一些问题不能在这里多说了。

所以,回过头来想对音乐界同道们进一言:我觉得有两个现象是不能无视和轻视的:一是近百年来,西洋音乐(其思想、概念、观念、理论以至使用的术语)全面覆盖了我国;再一个是我们的音乐界对“我们自家民族韵文与音乐的关系”、
“歌唱中之文与乐关系”的关心不够,我们乐界学“文”的热情远不如文界的学“乐”。

是不是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