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名词解释
幼儿名词解释
1.年龄特征,是指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2.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这种儿童心理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3.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指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
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
4.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5.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最佳期,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6.最近发展区指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最近发展区大小是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又不断变化,因人而异。
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联,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视敏度: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4.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5.色盲一般是先天遗传的,男性多,女性少,是颜色视觉异常的表现。
大体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红绿色弱4种。
6.弱视:是视觉发育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弱视者视力达不到正常水平,分不清物体离自己的远近高低,定位不准确,不能完成精细动作。
7.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在幼儿认识世界和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8.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儿童发展的含义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的含义名词解释儿童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过程中,儿童在生理、心理、认知和社会等方面的全面成长和进化过程。
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到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儿童发展的理念和理论主要由心理学、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和提出,并通过丰富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儿童发展的首要领域是生理发展。
生理发展包括体重和身高的增长、器官的发育、五官的完善,以及神经系统的成熟等方面。
这一阶段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为后续的身体和脑部发展奠定了基础。
适当的营养、锻炼和医疗护理等都对儿童的生理发展至关重要。
紧随生理发展之后的是儿童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儿童与自己的思维、情感和个性建立联系和探索的过程。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他的研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他认为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和思考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从出生到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逐渐发展出符号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此外,儿童的情感发展也与他们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
他们的情感和情绪能力逐渐成熟,从最初的满足到逐渐产生自信心和自尊心。
儿童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也开始显现,对于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除了心理发展,儿童的社会发展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
社会发展是指儿童在与他人互动和参与社会活动中形成和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这一阶段通常伴随着儿童学习和体验社会交往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外,社会发展也涉及到儿童对他人和自己的情感回应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
综上所述,儿童发展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过程,涵盖了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关注。
父母、教育者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潜力的发挥。
幼儿名词解释
1.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目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育目的。
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的、有意思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18.接受学习:是指学生者主放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38.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要通过教师的言语教授获得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改变或控制幼儿的活动条件,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知识、机能、概念等的学习方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所以以引起其心理活动有规律的它把是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10.幼儿智育:是有目的、有式。
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
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孩子培养成社会一员的工作,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19.幼儿园环境:广义的幼儿28.结构游戏:反利用各种结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这里的教育也包括了家庭教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的活39.表象:是事物的具体形象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包动都称之为结构游戏在人脑中的映象。
围很广,一般称为广义的教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括幼儿园内部的小环境,又包29.表演游戏:是幼儿按照故40.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育。
惯的教育过程。
括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征: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2.白板说:是洛克的教育思11.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文化等大环境。
狭义的幼儿园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件下,幼儿在每个不同的年龄想,他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如同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它环境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语言、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
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和观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兴趣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30 规则游戏:是教师根据教质的、典型的特征。
念;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后天得等方面。
精神要素的总和。
育教学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41.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来的,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12.幼儿美育:是美育的一部20.发展适宜性原则:指幼儿设计游戏,旨在促进教育教学理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是人上。
儿童少年名词解释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以微血管持续性痉挛为基础,伴随心脏血管等系列性病理改变,以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异常升高表现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慢性、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量绝对或相对不足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造成糖、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紊乱。
儿童情绪障碍:是以焦虑、恐怖、抑郁、强迫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不一定与成人期的神经症存在必然连续性。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指儿童少年遭受严重的创伤性体验后出现的持续性焦虑和无助感状态。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指儿童少年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的行为,这些行为违反了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影响其学习和社会化功能,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
growth spurt生长突增:指儿童少年的生长速度突然加速的现象。从胎儿到成人,先后出现两次生长突增。青春期的生长突增现象的出现,通常提示儿童进入青春期的开始。一般女性比男性早2年左右。
adolescence OR puberty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它从体格生长突增开始,到骨骼完全融合、躯体停止生长、性发育成熟而结束。
生长发育调查:运用科学的设计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指标进行观察啊和测定,用以研究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apprasial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生长发育评价:将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指标的实测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用于分析儿童少年的发育水平、变化和个体差异。
特殊儿童的名词解释
特殊儿童的名词解释
“特殊儿童”是一个普遍而正式的说法,它指的是持有残疾、智力或心理发育迟缓以及其他特殊行为表现的儿童,也被称为“特殊需求儿童”。
在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特殊孩子,有越来越多的关注,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干预,帮助这些孩子发展他们的成长和能力。
视力残疾儿童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特殊儿童,他们拥有轻度到深度的视力残疾,如失明,色盲,弱视等。
视力残疾儿童多数有普通学校上学的机会,然而,他们却需要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和生活技能训练,以帮助他们掌握自我照顾能力,克服和缓解残疾的影响,以及改善自我身心素质。
聋儿是另一种普遍的特殊儿童,它们一般接受特殊教育,有的聋儿接受听力治疗,也有许多接受外科手术,以改善听力问题,这些改善听力的技术,又称为Cochlear Implant,它们可以帮助聋儿提升他们的听觉和沟通能力。
智力残疾儿童是另一种特殊需求儿童,他们通常需要接受专门的智力补训,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些智力残疾儿童可以完全适应在普通学校,而另外一些智力残疾儿童,由于知识掌握能力有限,需要特殊的管理方式,只能在特殊教育机构里学习。
心理发育障碍的儿童也被划分为特殊儿童,这些儿童智力正常但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却存在显著问题,他们需要接受专业心理治疗和人格咨询以及家庭支持,来帮助他们解决行为问题,改善注意力、控
制力以及社交能力,以改善他们的教育和生活环境。
特殊儿童不仅仅属于残疾人,而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他们也有参加普通学校学习的机会,然而,他们却需要针对性的教育服务,以帮助特殊儿童实现全面的发展。
因此,为了解决特殊儿童的需求,全社会应该加强对特殊儿童的关注,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可以利用自身潜能发展自己,过上有尊严幸福的生活。
儿童的名词解释
儿童的名词解释儿童是指从出生到成年之间的人群。
儿童通常被认为是年龄在0岁到18岁的人,不同国家和文化会有不同的定义和界定。
儿童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社会的未来,也是国家的希望。
儿童是一个相对脆弱的群体,对环境、教育和保护都有很高的需求。
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有良好的饮食、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儿童的身心健康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基础,因此社会应该为儿童提供良好的保护和支持。
儿童需要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照顾,保障他们的权利和利益。
儿童权利是指儿童作为人类群体成员所享有的一系列权利,包括权利受教育、权利健康、权利保护等。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是国际公认的保护儿童权利的重要文件,国家应该根据公约的规定来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落实保护儿童权利的责任。
儿童的教育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儿童教育是指为儿童提供学习和培养的过程,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等。
儿童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儿童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儿童的保护是社会的责任。
儿童是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他们容易受到各种形式的伤害和侵犯,包括身体虐待、性侵犯、违法劳动和贫困等。
社会应该加强对儿童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的儿童保护机制,提供儿童安全和健康成长的环境。
同时,家庭和学校也要承担起保护儿童的责任,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和监护。
总之,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社会的责任。
社会应该加强对儿童的保护和关注,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
只有在保护儿童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儿童和人类的美好未来。
儿童名词解释
1、赶上生长:指患儿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出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道的现象叫做赶上生长.。
2、头尾发展律:指在胎儿期和婴儿期,人体的生长发育首先从头部开始,然后逐渐延伸到尾部(下肢)部。
胎儿期和婴儿期生长发育遵循此规律。
3、向心律:儿童、青春期的形态发育遵循下肢发育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
这。
7、大脑发育:是指大脑功能趋向一侧化,即某些功能偏向左半球或右半球。
婴儿期就已存在,随年龄增长侧化现象更加明显,并且出现男女两性在大脑两半球功能和反应部位上的差异。
8、大脑功能不对称性:是指大脑功能趋向一侧化,即某些功能偏向左半球或右半球。
9、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旨在探讨人类如何维持和保护心理健康的原则和措施。
10、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生长模式通常归为四种类型,一般型、神经系统型、淋巴系统型及生殖系统型。
11、学生健康监测:是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确定的监测点校和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
健康的学校环境,提供适当的卫生服务,动员家庭和更广泛的社区参与,以促进学生健康。
17、学校卫生监督:是国家授权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学校、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卫生标准等的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并对违反卫生法规的行为追究其责任的卫生行政活动。
二、问答题:1、青春期发育的特点•1)体格生长加速,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2)各内脏器官体积增大,功能日臻成熟;3)内分泌系统功能活跃,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分泌明显增加;4)生殖系统发育骤然增快,到青春期结束时具有生殖功能;5)第二性征发育,使男女两性形态差别更为明显;6)体格及功能迅速发育的同时,也产生了剧烈的心理变化,易出现心理卫生问题。
准7)。
?。
则1)经常锻炼:体育锻炼必须持之以恒,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
2)秩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使身体适应新的负担,以免造成运动伤害。
3)全面锻炼:必须进行多项的锻炼,以促使身体在力量、速度、灵敏、协调、柔韧和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儿童发展的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的名词解释儿童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的过程中,身体、认知、情绪和社会能力的逐步成熟和提高。
它涉及到儿童在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各个层面的成长与进步。
儿童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社会文化、教育和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身体发展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从婴儿时期的头颈控制到步行、奔跑、跳跃等体能运动的掌握,儿童的身体功能逐渐完善。
同时,器官的发育和强壮,以及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也是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
儿童的身体发展和健康状态对于他们的智力、情感和社交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除了身体发展,认知发展也是儿童发展的核心之一。
认知是人类思维能力的基础,也是人类发展的核心。
从出生开始,婴儿通过感知和与环境的互动,不断建立和调整神经连接,逐渐形成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理解言语、形状、颜色和数量等概念,并逐步掌握语言和数学等基本知识。
儿童的情绪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情绪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社交互动。
儿童的情绪发展涉及了情绪的辨别、表达和调节等能力。
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孩子学会了感知和回应他人的情绪,以及表达自己的情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学会了更加复杂的情感调节策略,如情感神经调节和冲突解决。
社会能力的培养也在儿童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与家庭、同伴和教育环境的互动,儿童学会了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逐渐建立起了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学会了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并逐步发展出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儿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重点。
在早期发展阶段,儿童的生理和感知能力得到了迅猛发展,他们开始感知和探索周围的世界。
在中期发展阶段,他们开始建立起语言和认知能力,逐渐形成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
在青春期和青少年期,他们进一步发展社交和情绪能力,并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职业规划。
儿童名词解释
奶瓶龋:由于长期用奶瓶人工喂养,瓶塞贴于上颌乳前牙,奶瓶内多为牛奶砂糖果汁等易产酸发酵的饮料,乳牙又是刚萌出不久,牙表面结构不成熟,更易受酸的作用而脱矿。好发上颌乳前牙的唇面。
新生线:胎儿离开母体后的变化在乳牙钙化进程上留有记录,即在乳牙冠部同一时期发育的釉质上出现明显的横线,称发育停止线又称新生线。
灵长间隙:在灵长类动物牙列中,上颌乳侧切牙和乳尖牙之间,下颌乳尖牙与第一乳磨牙之间存在间隙,称~。
发育间隙:随颌骨的发育,3~4岁左右乳牙列中出现的生理性间隙,利于恒牙萌出和排列。
牙齿震荡:牙齿外伤后,主要影响牙周和牙髓组织,牙体组织完整或仅表现牙釉质裂纹,没有硬组织缺损及牙齿脱位。
末端平面:在乳牙列和咬合位置关系中,上下颌第二乳磨牙远中面的关系称~。分为垂直型,近中型,远中型。
低位乳牙:又称乳牙下沉或乳牙粘连,指乳牙牙根一度发生吸收,而后吸收间歇中沉积的牙骨质又和牙槽骨粘连,形成骨性愈着,使该乳牙高度不能达到咬合平面所致。好发下颌第二乳磨牙。
牙齿萌出过早:又称牙齿早萌。指牙齿萌出的时间超前于正常萌出的时间,且萌出牙齿的牙根发育尚不足根长的1/3。
咬合诱导:在牙齿发育时期,引导牙齿沿咬合的正常生理位置生长发育的方法。广义指保护牙齿,使其发育成正常牙合的措施方法。狭义指对牙齿早失的间隙处理,纠正牙齿萌出方向的异常及口腔不良习惯。
根尖诱导成形术:牙根未完全成形之前发生牙髓严重病变或尖周炎症的年轻恒牙,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用药物及手术方法保存根尖部得牙髓或使根尖周沉积硬组织,促使牙龈继续发育和根尖形成的治疗方法。
儿科名词解释汇总
儿科名词解释汇总
1. 儿科:医学中专门研究儿童疾病的学科,主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预防和治疗儿童疾病。
2. 婴儿:出生后一个月至两岁的儿童,也称为幼儿期。
3. 儿童:一般指年龄在2岁至12岁之间的儿童,也称为幼儿、小孩。
4. 新生儿:出生后的头一个月内的婴儿。
5. 儿科医生:专门从事儿科医学的医生,负责儿童的诊断、治疗和康复。
6. 儿科护士:负责儿科病房的护理工作,包括给予药物、监测病情、安抚儿童等。
7. 儿童哮喘: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气喘、咳嗽和呼吸困难。
8. 儿童肺炎: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可以是细菌或病毒引起的,症状包括咳嗽、发热和胸闷。
9. 儿童发育迟缓:指儿童在身体、智力、语言、社交等方面的发育相对于同龄儿童来说较慢或延迟。
10. 儿童心脏病:儿童常见的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发绀和心脏杂音。
11. 儿童糖尿病:指儿童患上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敏感,导致血糖升高的疾病,常见类型为1型糖尿病。
12. 儿童癫痫:儿童常见的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
发作的意识障碍、抽搐和异常行为。
13. 儿童自闭症:一种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交往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和刻板重复行为。
14. 儿童过敏性鼻炎:儿童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和鼻痒等症状。
15.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一种常见的儿童睡眠障碍疾病,表现为呼吸暂停、打鼾和睡眠质量下降。
儿少名词解释
1.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成熟:指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标志着个体在形态、生理功能、心理素质达到成人的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殖养育下一代的能力。
3.体能:是指人体具备的能胜任日常工作和学习而不感到疲劳,同时有余力能充分享受休闲娱乐生活,又可应付突发紧急状况的能力。
4.青春发动期:是青春期早期的一个变化过程,即生殖系统发育与成熟。
从生物学方面看,个体在青春发动期开始获得生育力,具备生殖功能。
5.生长的轨迹现象(growth canalization):指在正常环境下,生长过程按遗传潜能所决定的方向、速度和目标发育。
6.发育任务:在一定的年龄段,个体的心理行为成熟程度应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这些发育任务是特定年龄的基本任务,既是教养目标,也是判断发育水平的依据。
7.关键生长期:头两个阶段出现在胎儿中后期到出生后6个月,是细胞数量大量增加的脑组织生长关键期;青春早期是长骨组织的关键生长期。
8.发育关键期:动物有着与生俱来的特征,在出生后一定时期表现出来,并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固定下来,影响今后的行为。
一旦超过这一时期,该行为就不会出现。
9.生长发育一般规律:指个体生长发育的普遍方式。
因受遗传、环境等多因素影响,个体的生长和发育有早有晚,速度有快有慢,差异很大。
10.ScammonR生长模式:通过发育水平曲线的描述,发现人体器官、系统的生长曲线可分为一般型、淋巴系统型、神经系统性和生殖系统型,称之为Scammon 生长模式。
11.生态系统理论:在考虑个体发展时,应将其嵌套在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的发展。
12.身心发育的失匹配状况:大脑皮质成熟的时间顺序与新柳行为发育相一致,即个体较早进入青春期,但社会认知及应对能力的准备还不充分,形成身心发育的失匹配状况。
13.前言语阶段: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
儿童发展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名词解释1. 导入性发展:指儿童对外界刺激物的注意和反应,包括感觉处理、闭眼和闭嘴反应等能力。
2. 运动发展:指儿童的身体控制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如头控制、翻身、爬行、走路等。
3. 社交发展:指儿童与他人相互交流和互动的能力,包括眼神交流、语言交流、社交技巧等。
4. 语言发展:指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逐步提高,包括说话、听力、词汇量等方面。
5. 认知发展:指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包括观察、记忆、推理、问题解决等。
6. 情绪发展:指儿童情绪的识别和管理能力的发展,包括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情绪适应等。
7. 注意力发展:指儿童的专注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的发展,包括注意力转移、分配注意力等。
8. 自我意识发展:指儿童对自身存在和特征的认知和理解,包括身体意识、自我概念、自尊等。
9. 空间意识发展:指儿童对物体位置和方向的认知和理解,包括空间关系、空间定向、地图阅读等。
10. 时间意识发展:指儿童对时间的认知和理解,包括时间顺序、时间概念、时间计量等。
11. 平衡感发展:指儿童平衡感觉和身体平衡能力的发展,包括动态平衡、静态平衡等。
12. 执行功能发展:指儿童自我控制和计划执行能力的发展,包括目标设定、决策制定、自我调节等。
13. 情商发展:指儿童情绪智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情绪表达、倾听和同理心等。
14. 社会意识发展:指儿童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理解和接纳程度的发展,包括道德理念、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等。
15. 艺术表达发展:指儿童艺术创造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
16. 工作记忆发展:指儿童对信息的存储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包括短期记忆、注意力控制等。
17. 协作发展:指儿童与他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的发展,包括团队合作、沟通协商、冲突解决等。
18. 智力发展:指儿童智慧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包括智力测试、学科学习等方面。
19. 创造力发展:指儿童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包括想象力、问题解决、创意表达等。
儿童名解
灵长间隙:存在与上颌乳侧切牙与乳尖牙之间,下颌乳尖牙与第一乳磨牙之间的间隙;存在于灵长类动物牙列中的这种间隙叫做灵长间隙。
双生牙:牙胚在发育期间,成釉器内陷将牙胚分开而形成的畸形牙,表现为牙冠的完全或不完全分开,而有一个共同的牙根和根管。
贝氏口疮:婴儿吮吸拇指和过硬的橡皮奶头,固定于硬腭发生的溃疡。
Riga-Feda病:新萌出的下颌乳中切牙切缘锐利或舌系带过短,且偏近舌尖,舌系带不断与下颌乳中切牙的切缘摩擦而发生的溃疡。
牙震荡(concussion):齿外伤后,主要影响牙周和牙髓组织,牙体组织完整或仅仅表现牙釉质裂纹,没有硬组织缺损及牙齿脱位时,称为牙齿震荡。
牙齿挫入(Intrusion):牙齿受到外力后,被嵌入牙槽骨内,称为牙齿挫入。
由于牙齿受到轴向挤压被推入牙槽骨,最大的损伤发生在牙和牙支持组织,其损伤程度及愈后与牙根发育状况有关。
剩余间隙(leeway space):剩余间隙乳牙侧方牙群(乳尖牙、第一乳磨牙和第二乳磨牙)牙冠近远中径大于恒牙侧方牙群(恒尖牙、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牙冠近远中径,这种所差的间隙称为剩余间隙。
萌出性龈炎:是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萌出时常见的暂时性龈炎。
沿牙冠的牙龈组织充血,但无明显的自觉症状,随着牙齿的萌出而渐渐自愈。
间隙管理:当儿童牙齿早失后,为防止邻牙向丧失部位倾斜和对合牙伸长,应设计间隙保持器来保持早失牙齿的近远中和垂直间隙,保证继承恒牙的正常萌出。
诊疗行为诱导(The behavior management in the Pediatric dentistry):儿童有害怕,甚至拒绝口腔疾病诊疗的行为,这是由于儿童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消除这些不利的诊疗行为,达到完成诊疗目标的方法就称为诊疗行为诱导。
上皮珠:是新生儿牙槽粘膜上出现的角质珠,是类似牙齿的白色球状物,米粒大小,可出现一个、数个甚至数十个。
上皮珠是牙板上皮剩余所形成的角化物,并非真正的牙齿,可自行脱落,非牙齿的过早萌出。
儿童发展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名词解释1、关键期(即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发展迅速的时期。
2、最近发展区:①书上:指儿童自己能够达到的成就和在一个拥有更多知识人的帮助下所能够达到的成就间的距离。
/儿童实际发展的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②PPT: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3、Ⅰ.习惯化:指个体不断地或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面对该刺激的反应减少的一种现象。
Ⅱ.去习惯化:指在习惯化形成以后,由于一种新刺激的出现,个体的注意立刻转向它,对新刺激的反应恢复和增加。
4、视觉偏爱:从婴儿注视两样不相同的物体所花费的时间是否相同来判断婴儿早期能否辨别形状、颜色,婴儿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
5、视敏度: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
6、视觉恒常性:客体的映像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
7、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8、同化:把新经验纳入已有图式中加以理解的过程。
9、顺应:调整已有图式来吸收或者适应新经验的过程。
10、客体永久性:指即使物体或者大人在视野中消失,也能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11、发展支架:成人给予的帮助。
12、产生缺失:出于纯粹恰当表现某种策略所需的能力或技能之外的原因,儿童不能自己产生策略。
13、中介缺失:如果儿童不能自发利用这种策略以帮助自己的回忆。
14、利用缺失:儿童已开始自发产生策略,但这些策略对记忆没有帮助,很少有帮助或者这种帮助小于同一策略对年长儿童的帮助。
15、精细加工(了解):即儿童在两个或多个待记忆的事物间,确立或建构某种意义或其他联系。
16、心理理论:指个体对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的认知,它建立在心理世界与客观世界相区分,信念和愿望是人类行为之源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之上。
17、单词句: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
18、电报句:这种句子在表达一个意思时虽然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故统称为电报句。
儿童的名词解释
儿童的名词解释
嘿,咱来说说儿童这词儿啊!儿童,那不就是那些小小的、可爱的
人儿嘛!就像春天里刚冒出头的嫩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你想想看,儿童不就像那闪闪发光的星星吗?在夜空中那么耀眼,
给整个世界都带来了光芒。
他们有着最纯真的笑容,哇,那笑容能瞬
间把你的心都给融化了。
比如说隔壁家的小明,那就是个典型的儿童呀!整天蹦蹦跳跳的,
对啥都好奇。
看到一只小虫子都能研究半天,还会跑来问你一堆稀奇
古怪的问题,“这虫子为啥会爬呀?”“它吃啥呀?”。
儿童不就是这样吗?对世界充满了疑问,想要去探索一切。
还有那幼儿园里的一群小家伙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那叫一个热闹!他们会为了一个小玩具争得面红耳赤,可一转眼又嘻嘻哈哈地玩到一
块儿去了。
这不就是儿童的天性嘛,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毫不掩饰
自己的情绪。
儿童也是最容易满足的呀!给一颗糖就能高兴半天,夸一句就美得
不行。
他们的世界很简单,快乐也很简单。
我觉得儿童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呀!他们有着无限的可能,就像一张白纸,可以描绘出最绚丽的画卷。
他们是未来,是希望,是
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的那群小精灵!我们要好好保护他们,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龄儿童名词解释(一)
学龄儿童名词解释(一)学龄儿童名词解释1. 小学在中国,小学是指学龄儿童正式开始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
通常包括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六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6岁到12岁之间。
小学主要教授基础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
2. 中学中学是学龄儿童完成小学学业后进入的第二个学段。
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
初中一般为三年级,学生年龄为12岁到15岁,高中一般为三年级,学生年龄为15岁到18岁。
中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
3. 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课程包括各种学科和教学内容,通常按学校的教育要求和教学计划进行安排。
比如,语文课程主要教授阅读、写作和文学知识;数学课程主要教授数学运算和问题解决能力。
4. 知识点知识点是课程中的具体要点和重要内容,是学生需要掌握和理解的核心概念。
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知识点,学生通过学习知识点来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比如,语文知识点可以是诗歌的韵律和押韵规律;数学知识点可以是平方根的运算及性质。
5. 作业作业是学生在课堂之外需要完成的任务和练习。
作业可以巩固和扩展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老师通常布置作业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自我管理能力。
比如,语文作业可以是读一篇文章并回答问题;数学作业可以是完成一套题目来练习计算能力。
6. 测验测验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和检查。
学校和老师经常通过测验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进展,以便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
测验可以是小测验、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等形式。
学生通常需要通过测验来获得成绩和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
7. 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中负责管理和指导一个班级的老师。
班主任不仅负责教授课程内容,还负责学习生活的管理和组织。
班主任是学生和家长联系学校的桥梁,承担着引导学生发展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角色。
8. 升学升学是学龄儿童从一个学段进入下一个学段的过程。
比如,小学毕业生需要升入中学;中学毕业生需要升入大学或职业学院等。
特殊儿童的名词解释
特殊儿童的名词解释特殊儿童,顾名思义,是指在普通儿童中相对特殊的一群。
这些儿童可能有身体或智力上的残障,学习障碍,自闭症等多种状况。
他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交方面都与其他正常儿童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特殊儿童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关爱。
身体残障是特殊儿童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身体残障可能包括肢体缺失、脑瘫、脊柱侧弯等。
这些残障会限制他们的日常活动能力,并且常常需要借助助行器、轮椅和其他辅助装置来帮助他们行动。
身体残障给特殊儿童带来了许多挑战,但是他们也能够发展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和强大的意志力。
智力障碍是另一类常见的特殊儿童状况。
智力障碍可能是由先天因素、基因突变或其他环境因素引起的。
这些儿童智力发育迟缓,可能在学习和语言交流方面有困难。
他们需要额外的学习支持和个体化的教学方案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虽然智力障碍会给这些儿童的生活带来挑战,但是他们同样有权享受正常的生活和受教育的机会。
自闭症是特殊儿童中的另一个重要群体。
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紊乱疾病。
自闭症儿童在社交互动、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等方面常常存在困难。
他们可能表现出重复行为、狭隘兴趣以及对新情境的固执性反应。
尽管如此,自闭症儿童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且对于特定领域的学习表现出显著的才能。
除了身体和智力上的残障,特殊儿童还包括带有学习障碍的人群。
学习障碍通常表现为阅读、写作和算数的困难。
这些障碍可能是由于神经发育问题或学习环境中的其他因素造成的。
学习障碍并不意味着特殊儿童在其他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在其他能力上可能与普通儿童相当。
适当的教育和支持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发挥出他们的潜力。
特殊儿童的教育和关爱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他们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教育者和专业人士的协助。
教育者和护理人员应该接受专业培训,掌握适应特殊儿童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同时,社会应该提供适当的法律保障和支持政策,保障特殊儿童的权益和平等发展的机会。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特殊儿童提供一个包容、关爱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幼儿名词解释
幼儿名词解释幼儿,通常指的是年龄在 1 岁到 6 岁之间的儿童。
这个阶段是孩子成长和发展最为迅速和关键的时期。
从生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儿的身体在不断地成长和变化。
他们的身高、体重逐渐增加,骨骼变得更加坚固,肌肉也在逐步发育。
幼儿的大脑发育同样十分迅速,他们开始具备了更多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
例如,他们能够逐渐分辨不同的颜色、形状和声音,对于周围的环境有了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运动能力方面,幼儿从最初的翻身、坐立、爬行,逐渐发展到能够站立、行走、奔跑和跳跃。
他们的手部精细动作也在不断进步,从简单地抓握物品,到能够使用勺子、画笔等工具。
幼儿的心理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情感上,他们开始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快乐、悲伤、愤怒和恐惧。
他们对于父母和亲近的人的依赖仍然很强,但同时也在逐渐尝试与外界建立联系和交流。
幼儿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会表现出自己的喜好和意愿。
语言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他们从最初的咿呀学语,到能够说出简单的单词和短语,再到能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的社交能力也在逐步形成。
他们开始与同龄人互动,学会分享、合作和轮流。
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幼儿能够学会遵守规则,适应集体生活。
在认知方面,幼儿通过观察、触摸、尝试等方式来认识世界。
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会不停地问“为什么”。
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具备了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幼儿的教育也是备受关注的一个方面。
良好的幼儿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个性化的,既要关注孩子的知识学习,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感、社交和身体素质。
通过游戏、故事、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家长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孩子提供温暖、安全的成长环境,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赶上生长:指患儿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出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道的现象叫做赶上生长.。
2、头尾发展律:指在胎儿期和婴儿期,人体的生长发育首先从头部开始,然后逐渐延伸到尾部(下肢)部。
胎儿期和婴儿期生长发育遵循此规律。
3、向心律:儿童、青春期的形态发育遵循下肢发育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发育的规律变化,称为生长发育的向心律。
儿童、青春期生长发育遵循此规律。
4、关键生长期:是指机体器官组织的生长发育或某种知识、行为经验的获得或形成,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敏感,此时的正常发育受到干扰,常成为永久性缺陷或功能障碍,这一时期称为关键生长期。
5、青春期: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
第二性征发育,出现生长突增,到体格发育停止。
生长突增:指儿童少年的生长速度突然加速的现象。
青春期的生长突增现象的出现,通常提示儿童进入青春期的开始。
6、身高突增高峰:是身高年增长的最大值或称身高生长高峰,是青春期身高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标志,PHV所处的时间年龄男性为13~15岁,女性为11~13岁,并常常作为一种标志来研究青春期各种征象的发育顺序。
7、大脑发育:是指大脑功能趋向一侧化,即某些功能偏向左半球或右半球。
婴儿期就已存在,随年龄增长侧化现象更加明显,并且出现男女两性在大脑两半球功能和反应部位上的差异。
8、大脑功能不对称性:是指大脑功能趋向一侧化,即某些功能偏向左半球或右半球。
9、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旨在探讨人类如何维持和保护心理健康的原则和措施。
10、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生长模式通常归为四种类型,一般型、神经系统型、淋巴系统型及生殖系统型。
11、学生健康监测:是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确定的监测点校和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育、健康状况等长期的动态观察。
12、心理卫生问题:通常指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行为偏异,而不是某种特定精神疾病的症状表现,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和消失。
13、动力定型:身体外部和内部的条件刺激,依一定顺序不变的重复多次以后,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的关系固定下来,称之动力定型。
14、优势法则:人从内外环境中选出最强的或最重要的符合他的兴趣,愿望、或与达到某种目的有关的少数刺激,这些刺激引起兴奋的皮质区称优势兴奋灶。
15、学校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重要组织部份,它是在学校中采取多种形式,针对学生的求知特点和对健康的需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知识、技能的传播、教授活动。
16、健康促进学校:是指在学校社区内所有成员为保护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有益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包括设置正式和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创造安全、健康的学校环境,提供适当的卫生服务,动员家庭和更广泛的社区参与,以促进学生健康。
17、学校卫生监督:是国家授权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学校、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卫生标准等的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并对违反卫生法规的行为追究其责任的卫生行政活动。
二、问答题:
1、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1)体格生长加速,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2)各内脏器官体积增大,功能日臻成熟;3)内分泌系统功能活跃,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分泌明显增加;4)生殖系统发育骤然增快,到青春期结束时具有生殖功能;5)第二性征发育,使男女两性形态差别更为明显;6)体格及功能迅速发育的同时,也产生了剧烈的心理变化,易出现心理卫生问题。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智商(IQ)70以上为正常。
2)情绪稳定协调。
3)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
4)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
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
6)个性的稳定和健全。
7)注意力集中、适度耐受各种压力、能容纳自己和认同他人、有社会责任心、有现实的人生目标等。
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如何?
答:①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程序,既有持续性,又有阶段性。
②生长发育速度呈波浪式,身体各部生长速度不均等。
③各系统生长发育不平衡,但统一协调。
④赶上生长形象和生长关键期。
4、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1)经常锻炼:体育锻炼必须持之以恒,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
2)秩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使身体适应新的负担,以免造成运动伤害。
3)全面锻炼:必须进行多项的锻炼,以促使身体在力量、速度、灵敏、协调、柔韧和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4)区别对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健康的儿童,其生理特点和运动能力不同。
5)有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在每次运动前前进行适当的准备活动,逐渐增加运动量,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6)运动与休闲适当交替:应动静结合,即运动与休息要按具体情况适当交替。
5、大脑皮质功能活动特性是什么?
答:1)优势法则:人能够从作用于身体的大量刺激中,选出最强的或最重要的、符合他的兴趣、愿望,或与达到某种目的的有关少数刺激,这些刺激引起的兴奋皮质区称之。
2)始动调节:工作开始时,工作能力较低,然后逐渐提高。
3)动力定型:身体外部和内部的条件刺激,依一定顺序不变地重复多次后,大脑皮质上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固定下来称之。
它有三个时相:第一时相的特征是兴奋过程扩散。
第二时相的特征是兴奋过程逐渐集中。
第三时相的特征定型的巩固、完善和自动化。
4)镶嵌式活动:整个大脑皮质约有140亿个神经元,在进行某一项活动时,只有相应的神经元处于工作状态,其它部份处于休息状态称之。
5)保护性抑制:它是一种生理功能,起着保护大脑皮质免于陷入功能衰竭的作用。
小学生每天睡眠应满足10小时,中学生每天睡眠应满足9小时。
6、影响青春期心理健康的因素。
答:1)生理因素:青春期生理发生急剧变化,性意识萌发并不断加强,对性的关注和欲求都出现羞耻和不安感,这种欲求和不安的矛盾不断激化,成为青春期心理因素问题的因素之一。
2)环境因素: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家庭方面:家庭的教育严松与否,家庭关系的处理方式,童年的床上都会造成不良的心理因素。
学校方面:教育方法不适当,校风班风不良,也会引起青少年某些心理问题。
社会方面:日趋激烈的环境竞争,社会不良风气等会对青少年起到不良诱导作用,引起许多心理问题。
3)心理冲突:主要表现为a期望与现实的冲突;b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冲突;4)学业压力:学业繁重课程多,学习方法不当造成心理失调,以及心理闭塞与开放相矛盾,影响心理健康。
5)失败与挫折:青少年阅历浅,经验有限,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一时难以承受突如其来的失败与挫折。
7、脑力活动的变化规律。
答:脑力工作能力包括工作速度和准确性,反映了高级神经功能状态,其规律是:学习日开始后逐渐升高,约学习2小时后才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午间休息后回升,睡后又逐渐下降,到学习日末时至下降到稍低于学习日开始前水平,或由于即将到来的休息性活动引起前驱性兴奋,使工作能力略有回升,有人称此为终末激发,到学习日末时,工作能力仍无严重下降。
8、以身高为例阐述青春生长突增现象。
青春期开始(女约10岁男约12岁)生长突增的出现是男女儿童进入青春期的开始,突增起止的早晚突增幅度和侧重部位等方面都显示性别差异,身高突增幅度男孩每年可增长7-9厘米,最多可达10-12厘米,整个青春期平均增长25厘米。
由于男孩身高突增开始较男孩晚2年,其身高加速的起点较女孩高幅度较女孩大,最终男性身高比女性高10厘米左右。
在身高突增阶段,四肢的增长较躯干快,使坐高/身高的比例开始缩小,中期降至最低点,形成腿长躯干短的体型,突增过后,坐高/身高比例增大达到成人比例。
9、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生长模式类型。
答: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长模式归为四种类型,即一般型、神经系统型、淋巴系统型及生殖系统型。
1)一般型,包括全身的肌肉骨骼主要脏器,血流量有两次生长突增。
2)神经系统型,脑、脊髓视觉器官以及头围,头径只有一个生长突增期。
3)淋巴系统型:胸腺、淋巴结在生长后期10年中生长非常迅速,12岁约达成人20%,以后逐渐萎缩到成人水平。
4)生殖系统型:在出生第一个10年内,几乎没发育。
第二个生长突增开始后,生殖系统迅速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