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组织变革的动态演化过程

合集下载

海尔的组织结构变革.

海尔的组织结构变革.
案例——海尔BPR革命
海尔管理的五个阶段

从无序到有序(1984~1988)
从有序到体系(1988~1990)
高度发展阶段(1990~1992) 从高度走向延伸(1992~1998) 1999以后,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
案例——海尔BPR革命
变革酝酿(1999年9月始) :应新经济和国际 化竞争的需要,提出海尔的“市场链”与BPR思 想。 市场链的含义是围绕集团战略目标,把企业内部 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 来的单纯行政机制(即纵向的依靠自上而下的计 划安排和行政指令,横向依靠会议调度和上级命 令协调)转变成平等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与契 约关系,从而形成以“订单”为驱动力、上下工 序和岗位之间相互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
JIT采购
成品库存
JIT送料
商业库存
再 造
国际供应商
JIT配送
用户
商流革命
专业线 传 统
生产计划
按生产计划 批发 零售 配送还
用户
制造平台
再 造
配 送 定单
用户
管理结构的变革
结构调整:由直线行政职能的“金字塔结构”转 向项目小组式的“矩阵式结构”。
集团管理职能不再是程序化的由上至下的统一指 令,而是通过项目对各事业部的业务进行集中管 理。 但项目小组的职能松散,无法搭建信息平台,使 总部的职能管理失效。 超事业部制:将矩阵式的结构彻底转变成为横纵 的流程型网络结构。
取得成果
1 集团对外统一物流形象,容易和供应商讲价 3 不必提前付钱给供应商 5 采购、配送周期缩短,成本降低 6 物流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各事业部物流拆分整合成集团物流 2 供应商数量减少,质量提高 4 物流和商流、生产是收费服务关系 4 库存资金和仓库面积大大减少

海尔集团企业组织结构的三次变迁分析

海尔集团企业组织结构的三次变迁分析

海尔集团企业组织结构的三次变迁分析1. 引言1.1 海尔集团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性海尔集团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家电制造企业之一,其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权力和责任的分配。

一个良好的企业组织结构能够有效地协调和管理企业内部的各项活动,实现快速决策和高效执行,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海尔集团早期的企业组织结构主要是以产品为导向的线性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在产品开发和生产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面临市场快速变化和全球竞争的挑战时显现出了局限性。

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的来临,海尔集团不得不进行多次组织结构的变迁,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海尔集团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在于重新设计和优化组织结构,实现从产品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顺应全球化竞争的趋势。

通过数字化转型,海尔集团能够实现组织的灵活性和高效性,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海尔集团的企业组织结构的变迁不仅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对整个家电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内容结束】.1.2 海尔集团企业组织结构变迁的背景海尔集团是中国知名的家电制造企业,成立于1984年,起初是一家小型厂房,专门生产冰箱。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海尔集团逐渐意识到企业组织结构需要不断调整和变迁,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挑战。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海尔集团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施了一系列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由于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海尔集团不得不加快企业组织结构变迁的步伐,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海尔集团意识到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海尔集团开始着手推行数字化转型,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

【内容已达200字】2. 正文2.1 海尔集团的创立及早期组织结构海尔集团是中国著名的家电企业,成立于1984年,创始人是张瑞麟。

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第一阶段是“直线职能型”组织管理直线职能制结构是一种集权式的组织结构形式,就像一个金字塔,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就是容易控制到终端。

直线职能制结构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

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魅力无法展现,海尔无法发展。

这一时期,海尔组织架构模式的效能在“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为特征的“OEC管理模式”下达到了顶峰。

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型的劣势也日益凸显,就是对市场的反应太慢。

随着海尔多元化战略进程的推进,直线职能制的弊端对海尔的多元化战略产生了阻碍。

第一,多元化经营加重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这种工作负担主要集中于各个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决策、协调,容易顾此失彼;第二,在直线职能制下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使各个职能部门眼界狭窄,导致横向协调比较困难,妨碍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适应性较差;第三,直线职能制下的员工专业化发展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能够经营整个企业的管理人才,从而在对多元化经营特别是新经济增长的机会把握上带来损失。

正是基于这些弊端,在多元化经营战略下,海尔的组织架构由原有的直线职能制开始向事业部(事业本部)模式进行转变。

第二阶段是进入产品多元化战略阶段后,实行“矩阵型”管理、事业部制管理矩阵型组织结构,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组织结构。

一套是纵向的职能领导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任务而组成的横向系统。

它把组织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很好的结合起来,加强了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有较强的机动性,能根据特定需要和环境活动的变化,保持高度的适应性;把不同部门,不同专长的专业人员组织在一起,有利于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有利于攻克各种复杂的技术难题。

事业部制组织,亦称“M型”组织,它是以目标和结果为基准来进行部门的划分和组合的。

海尔集团不同时期的组织结构及其演变

海尔集团不同时期的组织结构及其演变

在文献综述方面,前人对海尔集团组织结构变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方面:动因、路径和成效。有些学者认为,海尔集团组织结构变革的动因在于提 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的学者则认为,海尔集团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而进行组 织结构变革。在路径方面,大部分学者都认同海尔集团采取了多元化、国际化等 战略措施。关于变革的成效,有学者指出海尔集团在变革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 益和市场地位提升。
在海尔集团早期的组织结构中,其采用的是典型的直线型结构。这种结构下, 企业的决策和执行都是由高层管理者负责,中下层员工只负责执行。随着业务规 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日益显现,如决策效 率低下、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等。因此,海尔集团开始探索新的组织结构。
在2000年代初,海尔集团开始推行扁平化结构。这种结构下,企业的管理层 级减少,权力下放给中下层员工,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创新能力。这种结构在一 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决策效率和创新能力,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管理难度 加大、员工之间的协调问题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竞争环境,海尔集团在2010年代开始探索网络 化结构。这种结构下,企业以平台化、小微化、自组织和自媒体为核心,将传统 的科层式管理转变为网络式管理。通过建立开放的平台,鼓励员工自主创新和创 业,海尔集团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传统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因包括市场竞争、技术进步、客户需 求变化等。对于海尔集团而言,其组织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因是市场竞争和客户需 求变化。在市场竞争方面,海尔集团需要不断优化组织结构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在客户需求变化方面,海尔集团需要更加灵活的组织结构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 变化。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在海尔 集团的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例如,文化冲突、员工适应性问 题、管理成本上升等。因此,企业需要在战略导向与组织结构交互的过程中,进 行持续的沟通和协调,以确保组织结构的调整能够顺利地实施并支持企业战略的 发展。

海尔集团企业组织结构的三次变迁分析

海尔集团企业组织结构的三次变迁分析

海尔集团企业组织结构的三次变迁分析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企业,总部位于青岛,业务遍布全球。

在其发展过程中,企业组织结构也经历了多次变迁,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实现持续发展。

本文将分析海尔集团企业组织结构的三次变迁,并探讨这些变迁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次变迁:从传统的部门制到全球融合模式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最初是一个生产小冰箱的小工厂。

其组织结构采用了传统的部门制,将企业划分为生产部、销售部、财务部等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相对独立,部门内部职能划分明确,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型组织结构。

在这种组织结构下,信息传递不畅、决策效率低下、资源利用不均衡等问题逐渐显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和实现全球化发展,海尔集团开始进行组织结构变迁。

1990年,海尔集团提出了“雀巢模式”,即将企业划分为多个小公司,每个小公司拥有自主的生产、销售和经营权,形成了一种更加灵活的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下,各个小公司相对独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特点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决策,提高了企业的灵活性和市场反应速度。

第二次变迁:从全球融合模式到全球一体化组织架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海尔集团在1990年代进一步调整了组织结构,提出了“全球一体化组织架构”理念。

根据这一理念,海尔集团将各个小公司整合成一个全球化的组织,形成了一个横向联合、纵向整合的组织架构。

在这种组织结构下,海尔集团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更加便捷,资源优化配置更加合理,大大提高了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海尔集团还提出了“三五七管理体系”,即“三个头脑、五种能力、七大团队”,在组织架构中加强了团队合作和知识共享,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此次变迁,使得海尔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成为了国际家电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

第三次变迁:从全球一体化组织架构到网络化组织结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企业管理模式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海尔集团的战略演变

海尔集团的战略演变

海尔集团的战略演变1名牌战略阶段对于海尔来说,第一个战略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在一个战略发展阶段取得成功,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将会决定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决定企业的成败。

历史证明海尔把名牌战略作为企业的第一个发展战略是完全正确的,海尔在当时虽然还是一个基础条件差,规模很小的企业,但是正是它的这样一个发展战略,使得海尔在最开始就注重品牌的打造、注重产品质量的建设、注重创新精神、注重时间和效率。

这也为这个企业奠定了牢固的发展根基,这也是海尔能够长期稳健发展的根本所在。

海尔最初的名牌战略核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优越的质量,另一方面是卓越的服务。

海尔在第一个阶段只做冰箱,且在最开始做出来冰箱的质量存在着很多问题,海尔在发现这个问题后马上采取措施,并在1985引发了海尔历史上最为出名的事件之一:“砸冰箱”事件,“砸冰箱”事件成为海尔历史上强化质量观念的警钟,也使得海尔在以后的生产中真正的把产品质量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

在“砸冰箱”事件以后,海尔由于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使得海尔冰箱在北京、天津、沈阳三大城市一炮打响,市场出现抢购现象。

在这之后,经过海尔的不懈努力使得海尔在国内创立了海尔的名牌形象.总结出了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海尔改变了员工的质量观念,在员工中牢牢树立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在国内同业中率先通过了多项国际认证。

海尔以"真诚到永远"的服务,树立了整体企业形象,为海尔以后的战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多元化战略阶段在海尔第一个发展战略取得成功之后,为了能够使得企业能够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海尔决定打破仅局限于冰箱行业的现状,提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使得海尔一下子从冰箱行业这个小鱼缸一下子跃入了家电行业这个大海之中,使得海尔真正有机会最终取得空前的成就。

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

海尔集团的组织结构演变

海尔集团的组织结构演变

接下来我就直入正题,为什么海尔集团会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呢?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应建立一个有序的非平衡结构,所以我们在建立一个新的平衡时就要打破原来的平衡,在非平衡时再建立一个平衡。

海尔最早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直线结构,开始是直线职能制,然后转变为事业部制;后来是矩阵结构;第三阶段就是以超事业部制为主的流程式结构,大致的组织结构演变就如图1所示。

接下来我就结合图1对其演变过程进行具体分析。

直线职能制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能力无法发挥,海尔无法发展。

但企业大了以后,这种模式对市场反应太慢的最大弱点就凸显出来了。

到了1996年,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到了顶峰,所以海尔开始实行事业部制。

这是一种分权结构的运作形式。

在企业运作方式上,海尔集团采取“联合舰队”的运作机制。

集团总部作为“旗舰”,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协调下属企业。

下属企业在集团内部是事业本部,对外则是独立法人,独立进入市场经营,发展“市场经济”,但必须听集团统一协调。

用海尔人人都熟悉的话说,各公司可以“各自为战”,但不能“各自为政”。

在张瑞敏看来,集团所要求的,你必须执行,有问题我来负责,我来订正,你可以提出建议,但绝不允许阳奉阴违。

然而,随着海尔集团的不断发展,张瑞敏发现海尔染上了“大企业病”,反应迟钝,效率低下,企业由上到下都是行政隶属关系,一级传递一级,导致职工只面对上级,没面对市场,没对整个过程负责,各行其是,根本无法实现对大规模企业的灵活管理。

于是,在1998年9月8日的会议上,海尔多年来的“金字塔式”直线管理结构彻底动摇。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于1999年3月,海尔开始了第一次组织结构的转变,把“金字塔式”的直线结构转变成矩阵结构的项目流程。

这种结构仍然保留了所有的事业部和事业部的研发、采购、销售等完整的业务流程,但是集团的整个管理职能不再是程序化的由上到下的统一指令,各个事业部也不再各自为政。

组织变革案例1: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阶段与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案例1: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阶段与组织变革

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阶段与组织变革海尔概况:企业战略发展三阶段海尔的前身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基础上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

在“名牌战略”。

思想指导下,海尔集团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曾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厂商。

海尔现有员工2万多人,在海外拥有62个经销商、30 000多个营销点。

到1999年,海尔产品包括58大门类9200多个品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1.6%的速度高速、持续、稳定增长,集团工业销售收入达215亿元。

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实现了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海尔的发展很快,但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企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连接,旧的战略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战略替代,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赢得长期持续发展。

海尔的成功也正在于这种战略更替和转移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以新的战略替代旧战略,顺利实现不同阶段上的战略转移。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一1991年),在“要做就做最好的”战略理念指引下,专注于冰箱专业化生产过程,实施“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年一1998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经营理念,成功地实施了多元化战略扩张。

所采取的策略就是通过所谓“吃休克鱼”的办法来扩展。

当时许多企业属于那种硬件比较好但软件不行、管理不行(即所谓“休克鱼”),海尔就积极地把这样的企业兼并过来,先后兼并了18个,这18个企业当时账面上亏损了5.5亿元,后来都扭亏为盈了。

海尔的做法是:为每个企业差不多派3个人,一个是全面负责,一个抓质量,再一个抓财务;不是靠再投资,只是把海尔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移植过去,使这些企业起死回生了。

海尔国际组织结构变化

海尔国际组织结构变化

海尔组织结构调整的历程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组建的青岛电冰箱厂,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并且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和销售其家电产品,海尔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能够根据企业的规模、发展目标,及时地调整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海尔的组织结构调整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直线职能制阶段青岛电冰箱厂刚成立时采用的组织结构形式。

2、事业部制(按产品划分)阶段1993年海尔冰箱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上市,并在海尔集团内部逐步推行了事业部制。

集团主要是资本运营和战略决策中心,各事业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是利润中心,事业部下的企业是成本中心。

实行事业部制给集团增强了活力,集团急剧扩张,其销售额94年为25亿元,95年达到43亿元,96年达到62亿元,97年达到108亿元,2006年海尔集团在全球营业额1039亿,其中出口与海外市场销售额28亿。

3、本部制阶段由于海尔事业部内仍是实行直线制管理,导致各分部缺乏相应的分权,而且整个系统快速反应能力差,甚至出现了十几个生产厂共用一套职能部门的现象。

有鉴于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1997年初,在借鉴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经验基础上,改进为本部制组织结构。

改组后组织结构的特点是分层利润中心制。

实践证明,改组是成功的。

本部由集权的直线职能制转变为相对分权的扁平型,同时形成了两级利润中心,职能部门的职责更为明晰,企业也更贴近市场。

4、跨国经营的组织结构调整阶段在1998年以前,海尔将主要精力用在国内市场上,随着海尔国际业务的不断开展,现有组织结构不能体现对国际业务管理的重视,因此,为了快速实现国际化经营的效果,海尔在保持基本组织结构形式不变的基础上,在各产品本部根据各自的国际市场情况设立了相应的机构。

这个结构只是一个过渡形式,1999年8月,海尔对组织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形成了扁平化、信息化的组织结构。

这次调整是按照业务流程实施组织结构的改造,特别成立了物流和商品流本部,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市场资源,大幅度降低了运营成本。

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第一阶段是“直线职能型”组织管理直线职能制结构是一种集权式的组织结构形式,就像一个金字塔,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就是容易控制到终端。

直线职能制结构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

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魅力无法展现,海尔无法发展。

这一时期,海尔组织架构模式的效能在“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为特征的“OE C管理模式”下达到了顶峰。

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型的劣势也日益凸显,就是对市场的反应太慢。

随着海尔多元化战略进程的推进,直线职能制的弊端对海尔的多元化战略产生了阻碍。

第一,多元化经营加重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这种工作负担主要集中于各个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决策、协调,容易顾此失彼;第二,在直线职能制下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使各个职能部门眼界狭窄,导致横向协调比较困难,妨碍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适应性较差;第三,直线职能制下的员工专业化发展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能够经营整个企业的管理人才,从而在对多元化经营特别是新经济增长的机会把握上带来损失。

正是基于这些弊端,在多元化经营战略下,海尔的组织架构由原有的直线职能制开始向事业部(事业本部)模式进行转变。

第二阶段是进入产品多元化战略阶段后,实行“矩阵型”管理、事业部制管理矩阵型组织结构,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组织结构。

一套是纵向的职能领导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任务而组成的横向系统。

它把组织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很好的结合起来,加强了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有较强的机动性,能根据特定需要和环境活动的变化,保持高度的适应性;把不同部门,不同专长的专业人员组织在一起,有利于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有利于攻克各种复杂的技术难题。

事业部制组织,亦称“M型”组织,它是以目标和结果为基准来进行部门的划分和组合的。

海尔的组织变革研究

海尔的组织变革研究

海尔的组织变革研究摘要: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着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对许多领域产生了影响,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信息革命带来的各种变化,各行业的组织不得不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创新。

海尔作为组织变革的成功案例,为适应环境变化制定了网络化战略,同时基于互联网的零距离、去中心化和分布式的影响而逐渐发展为互联网平台企业,打造共创共赢生态圈。

海尔的组织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五个阶段才制定出网络化组织结构,推行出人单合一的双赢模式,经营单元在自主经营体基础上升级演化出小微企业和按单聚散的利共体,构成多形态的开放的生态管理系统。

本文以海尔集团为例,分析了其组织结构改革及其相关演变过程。

关键词:组织变革;海尔集团;组织结构演变一、组织变革综述(一)海尔组织变革背景面临互联网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制造型企业进行创新变革更加迫切。

随着海尔集团自身规模的由小变大,从单一产品发展到多种产品和服务,从国内到国际,集团组织管理也逐步发展形成。

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海尔集团原有的组织结构模式阻碍了其在信息时代的发展。

在最初经济发展的时代,市场中的需求单一、供不应求的状况严重,其市场权力结构主要以企业发展为目标。

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的发展日趋完善,而消费者的需求则向多元化发展。

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多方变化,在网络发展时代获取消费者的青睐,众多的企业在变化中创新,不断寻求解决方案:加大研发,突破市场局限。

海尔集团率先寻求解决方式,由于旧的组织形态局限于复杂无序的互联网环境,所以企业需要一种更具动态演化能力的不同于传统的组织形态,以无序对抗无序,以复杂对抗复杂。

海尔的变革致力于:整合、共享资源平台建设等降低成本,减少内部交易成本,将产品经营向服务经营发展,集成系统产品拓展,增强竞争力。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1、组织变革的要素构成及其关系Mintzberg and Westley(1992)指出,企业中的变革可能发生在最广泛、概念性的层次(如观念或文化),也可能发生在最狭窄、具体的层次(如某岗位上某任职者)。

海尔的发展历程

海尔的发展历程

海尔的腾飞①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创业以来,坚持创业和创新精神创世界名牌,根据公司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当前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了全球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4年营业额2007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

海尔已跃升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并被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网站评为全球十大创新公司。

海尔的成就成为中国公司成功的一个典范。

海尔从产生到发展一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和设备,包括海尔。

那时,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海尔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专心从事自己的擅长领域,专攻取得了最后的优势。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多元化的发展阶段(1991—1998)。

别的企业搞“独生子”,而海尔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吃“休克鱼”,建海尔园,“东方亮了再亮了西方”,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成功地实现了规模的扩张,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是国际化的战略发展阶段(1998-2005)。

海尔认为走出去不只为创汇,更重要的是开创中国自己的品牌.因此海尔提出“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以“先难后易"的思路,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名牌,再以其优势进入发展中国家,逐渐在海外建立起设计、制造、营销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

使得海尔快速的适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第四阶段是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2005-2012)。

海尔整合全球的研发、制造、营销资源,将全球的资源为我所用,创造本土化主流品牌.这一阶段,海尔探索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通过创建全球性的品牌赢得自身的名气,扩大自己在世界市场的占有额,逐步实现海尔的目标.最后一个阶段是网络化战略阶段(2012年至今)。

海尔的三次改革(一)

海尔的三次改革(一)

海尔的三次改革(一)海尔始终不缺乏变化,从80年代末的日清管理方法到90年代末的市场链整合,一直到2005年的“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

海尔的组织结构的改革前后进行了40多次,这已不仅是管理模式的改变了,在海尔已上升到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而每次改革不论从精神上还是从结构上都达到了唤醒组织活力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末,家电处于“幸福”的供不应求年代,只要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可以卖掉,每个厂家所作的事情就是加大产量,而在这个时候,海尔的老总张瑞敏砸掉了很多冰箱,让员工都触目惊心,海尔开始学习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到90年代初期,海尔正式发展了自己的“日清日高”的模式。

日清日高又称“OEC”管理法,可表示为: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有所提高。

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每天由员工自我清理计算日薪并填写记帐,检查确认后交给班长。

不管几点钟下班,不管多晚,班长都要把签完字的卡拿回来,再签上自己的名字交给上面的车间主任。

当天发现的问题必须当天处理,就是所谓的“日日清”。

OEC模式在海尔多元化扩张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海尔在这个时期所进行的并购,都没有输入自己的资金,而是都是通过输入OEC管理模式和管理人员,实现了多个并购。

随着这种OEC模式的成功,海尔多元化阶段也基本完成,庞大的组织机构开始阻碍海尔的发展,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互相沟通不畅。

公司各个机构庞大之后,张瑞敏又开始了他第二次变革。

1998年海尔开始了市场链流程再造。

在组织再造上,变直线职能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为平化的结构,减少管理层次,以努力实现企业与市场之间的零距离。

而在人员的再造上,则是将管理人员变成SBU(策略事业单位),即每个管理者都是一个独立作战的经营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市场和市场目标,自主制定自己的市场策略,以最快的速度去创造新的市场、新的需求。

改变过去那种组织与市场的割裂,个人只听命于内部上司,而不去面对外部用户的问题。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案例解析课件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案例解析课件

组织变革的策略选择
扁平化管理
通过减少管理层级,加强 横向沟通与协作,提高组 织决策效率和灵活性。
矩阵式组织结构
结合产品、客户、区域等 不同维度,形成多项目协 同作战能力,提高组织适 应性和创新能力。
网络化组织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打破 传统组织边界,实现内部 资源共享和外部合作共赢 。
组织变革的管理与实施
04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的影响
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提高运营效率
海尔的组织模式变迁,从传统的 层级结构向更加灵活的矩阵结构 转变,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
市场变化,提高运营效率。
降低成本
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流程,海尔降 低了不必要的开销和浪费,从而实 现了成本的降低。
提升创新能力
新的组织模式鼓励员工跨部门合作 ,促进了创新思维和解决方案的产 生,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03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的原因
外部环境的变化
01 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中国家电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海尔面临着 国内外品牌的激烈竞争,需要不断调整组织模式 以适应市场变化。
02 政策法规调整
政府对家电行业的政策法规不断调整,海尔需要 适应政策变化,调整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
03 消费者需求变化
随着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海尔 需要更加灵活地响应市场变化,以满足消费者需 求。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案 例解析课件
目录
• 海尔简介 • 海尔组织模式的变迁 •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的原因 •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的影响 •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的启示
01
海尔简介
海尔的发展历程
1984年,海尔集团的前身 ——青岛电冰箱总厂成立 。
1991年,海尔在青岛市工 商行政管理局正式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 立。

海尔的组织结构

海尔的组织结构

时代特征:当时中国即将加入WTO,瑞士达 沃斯年会召开。报告称21世纪企业生存有三 个条件:一是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二是有 一个全球化的品牌,三是要有一套能够在网 上销售的战略。
海尔战略:海尔为实现发展战略就必须适应 多变的市场及“新经济”兴起后网络销售的 挑战,张瑞敏为此提出三个方向的转移: 1市场方向的转移,从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转 移; 2产业方向转移,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 3管理方向转移,从直线职能型管理彻底向业 务流程再造(BPR)的市场链转移。即形成 创新订单支持流程3R(R&D-研发,HR-人 力资源开发,CR-客户管理)和保证订单实施 完成的基础支持流程3T(TCM-全面预 算,TPM-全面设备管理,TQM-全面质量管 理)。
海尔出现的问题:企业慢慢发展壮大,不免 会出现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大企业病。 海尔战略:海尔在1993年进行“权力分散 化”,在原工厂制(直线职能制)基础上, 推进事业部制,总部集中筹划集团发展目标, 集团下属是事业部,已经形成规模效益且管 理机制较完善的称为事业本部,未达到标准 的称为事业发展部,对各事业部兼并的企业, 集团有最终决策权。
当时社会背景: 当时国内仍是短缺的计划经 济时代,冰箱等家电产品还是奢侈品。尽管 如此,国内电冰箱生产企业林立,争相挤占 商场有限的柜台,很难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 地
一般家电企业战略:捞一把就撤 大搞进口散件组装 海尔战略:海尔经过调研发现,尽管冰箱品 牌很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名牌冰 箱”,于是张瑞敏果断提出“要么不干,要 么就要争第一,创名牌”。由此确立了专业 化名牌发展的道路。引进当时国际最先进的 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设备和技术,生产出 “琴岛-利勃海尔”牌亚洲第一代四星级电 冰箱,并以高技术、高质量赢得广大消费者 的信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尔组织变革的动态演化过程
当今商界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组织变革已成为常态。

在各式“有计划变革”理论中,组织变革常被视为经由变革主体(管理者)干预后的改变,忽视变革客体(组织)自身演化产生的变化。

将组织变革考察焦点从变革主体转移至变革客体,有助于揭开组织变革研究中的“过程黑箱”,深入探究变革客体自身的构成要素及其非线性关系可能产生的内在演化动力,推动悖论(矛盾)管理与系统动力学的融合,由此拓展内源性组织变革理论,为企业在制定组织变革方案中寻找切合自己所处阶段的突破性要素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组织变革阶段的五行要素
通过对海尔的组织转型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组织变革过程可以抽象成一个依次由情境、观念、模式、制度和人性五要素构成的闭合螺旋式动态演化系统,这正好契合了中国先哲发现的“五行”演化规律。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情境”,海尔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新“观念”,首创出人单合一的“模式”,并确立以投资驱动和用户付薪为核心的“制度”,使员工争做创客的“人性”充分激发出来,成为后电商、物联网时代组织管理创新的领先者。

五行要素的相生相克
上述五阶段要素存在着相互促进的相生关系(以符号“→”表示由促生者对被生者的相生)。

以海尔并购三洋白电为例,三洋在并入海尔前适应工业时代的“情境”→对上、对内负责的“观念”→传统的日式管理“模式”→终身任职、年功序列等“制度”→执行者的“人性”→并入海尔后转向适应新的“情境”。

上述五阶段要素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相克关系(符号“>—”表示由施克者对被克者的相克)。

囿于终身任职、年功序列等“制度”,三洋难以适应用户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的“情境”变化,处于长期亏损境地,即“制度>—情境”;对上、对内负责的“观念”使得按用户付薪原理计酬的“制度”难以落地,即“观念>—制度”;受制于员工听命于上级的执行者“人性”,以用户为中心的“观念”难以植入,即“人性>—观念”;传统的日式管理抑制了员工创新创业的“人性”,即“模式>—人性”;
以互联网时代的新“情境”认知来促发日式管理“模式”向人单合一“模式”的转变,是海尔将三洋员工自身潜藏的成为创业家的“人性”释放出来的关键。

相生关系发生在邻位要素之间,相克关系则出现于隔位要素之间,它们代表正、负两个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

生与克的共存,使系统可以在“一增一减”两元交融中形成非线性关系力。

组织变革的化制循环
五阶段要素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使系统演变过程内在地蕴含“化”与“制”两种循环机制。

其中,“化”循环是指施克者对受克者的克制过程能被施克者临位相生的促生者所化解,它由“两生一克”构成,在相克要素间形成连续相生关系。

举例来说,三洋被海尔并购后的转型变革,就是以“人性”激发为突破口,借助它克制传统日系企业中根深蒂固的对上、对
内负责的“观念”,使人人犹如“创客”般去主动创造新商机和整合全球资源成为该企业共同承诺的规范。

三洋员工曾习惯听命于上级,是典型的执行者,海尔激发员工们向“创客”转变,使承诺类型由对上、对内负责转向从研发到市场都共同以用户为中心。

这体现了由“人性→情境→观念”(两生)且“人性>—观念”(一克)组合而成的“化”循环。

与之对应,“制”循环是指施克者之于受克者的克制力量为受克者的促生者所抑制,它由“两克一生”构成,使施克者也被克,系统既有的克力受到节制、制衡。

例如,并入海尔后的三洋,伴随着其内在化生的新的观念逐步增强,以用户需求为“单”、让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目标紧密挂钩的“人单合一”模式也就日益扎根,从而构成了对观念起克制作用的对既有人性的一种抑制力。

这就是由“人性>—观念→模式>—人性”所反映的“制”循环。

在五阶段要素构成的闭环系统中,如果某一被克的要素(如“观念”)同时亦被生,这样就可借助“化”循环机制而产生特定的质料(如“规范性”);进一步地,如果对该要素施克的克者也被其他要素所克,这样构成的“制”循环就会对该种质料生成起催化的作用。

例如,“人性”(个体所思所为)与“观念”(组织最高哲学理念)是相异的两个要素,呈现相克关系,二者通过“情境”这一中介要素联系起来,就会使企业行为产生规范性,并且在“模式”要素的催化下会得到不断加强。

对闭环的系统而言,围绕任一要素,理想地说,都会有一个“化”循环和一个“制”循环相互交织,前者使系统增长而又不过强,后者使系统内敛时得以降阻。

由生、克关系组成的化与制两个循环的阴阳平衡,会使整个系统保持动态平衡状态。

组织变革的三个“结合”原则
伴随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企业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识别特定时期变革的促进与阻碍因素,顺应和利用组织运行的内在规律发动变革,避免外生力量强干预下可能产生的变革冒进、难以持久和反弹问题。

在推进组织变革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第一,重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

在推进组织变革中将各要素联系起来,寻找出可能面临的阻力最大的内生性焦点要素,判定其力量促生源及克制源,确保化与制循环将产生或催化的势能同组织变革目标相吻合。

第二,渐进性与突破性相结合原则。

由中介要素与其前后位具有同一性的要素连接而成的“化”循环,在组织变革内容上决定特定组织变革的质料;而与该中介要素隔位的对立性要素会通过“制”循环,对生成特定质料的组织变革起催化作用。

因此,在组织变革突破口的选择上,如果企业侧重于依靠“化”循环中相生关系的递推并辅以“制”循环,会在以激发组织内在生成能力为侧重点的“正向”类型组织变革中取得持续的渐变;而如果优先以“制”循环中施克者来克制组织运行中所形成的障碍或问题,并在克制克者的同时形成“化”循环中的相生关系,组织变革将呈现以解决问题为主导的“负向”类型为主色调的转型或突变。

第三,历史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管理者一方面应学会总结、归纳组织变革过程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及遭遇的教训,关注促生与抑制力量的沉淀和不同要素的角色变换,通过巧妙地运用不同要素之间的生克化制机理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变革成效;另一方面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组织变革问题,面对“无意义的成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断然舍弃既有的那套做法;面对“有价值的失败”,应努力从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中找到关键要素,并迅速补足其短
板,以实现组织变革的重点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