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讲义4
针灸学讲义
![针灸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4b1a0142f60ddccdb38a01d.png)
手太阴肺经补充的循行及主治:肺系:内经指喉咙,也有医家认为是气管,现认为是喉咙和气管臑(闹):上臂臑内:上臂内侧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上骨:桡骨下廉:廉-边缘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太渊穴)鱼:大小拇指下隆起肌肉处;部位:赤白肉际处起于中焦胃中脘部,胃中脘部主要的功能是运化水谷,下络其表里腑大肠,上膈属于本脏,后从腋下(中府穴)从体内出体表。
行肱二头肌前缘(天府),到肘横纹(尺泽),下上骨下廉(孔最、经渠、列缺),入寸口(太渊),上鱼际,出于大指端(少商)支者从腕后(列缺)处分支,到次指端(商阳),与其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交接。
中府、尺泽、列缺、太渊、少商联络:肺、胃、大肠,气管、喉咙、膈肌主治病侯:本经病:体表胸膺部、上肢部的疼痛不适等肺脏+肺系不适:感冒、咳嗽、咯血等肺为门户肩背部的疼痛(手太阴经筋)他脏不适:大肠:便秘心:血脉不适如胸闷、胸痛,无脉症(太渊)肾与膀胱:肺通调水道,肺肾同病(列缺)手阳明大肠经:循于上肢外侧前线:起于大指次指,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颊,入下齿中,还出挾口,入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商阳、合谷、曲池、肩髃、迎香联络的器官:联络大肠、肺;入下齿,挾口、鼻。
主治病症:大肠+肺+循行部位病症。
足阳明胃经: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膀胱经交会,向下沿鼻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ke)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面部支脉:从大迎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向下过横膈,属胃络脾缺盆部支脉:经乳头,向下夹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穴位。
胃下口部支脉:沿腹里向下于气冲处汇合,下行髀关,抵伏兔,下至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趾外侧端(厉兑)胫部支脉:足三里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针灸学 辅导讲义资料汇编
![针灸学 辅导讲义资料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1e6cd3b20508763230121252.png)
《针灸学》绪言一.概念: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基础上,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二.简史《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
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
”1.春秋、战国时期:2.秦、汉、三国时期3.两晋时期:著名的针灸学家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4.隋、唐时期:5. 宋、辽、金、元时期:北宋时期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设计了2具铜人模型,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将十二经脉与任,督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6.明代针灸发展的高潮: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7.清,民国时期:三. 针灸特点适应症广,疗效独特:操作方便,经济安全: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经络腧穴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络脉浮络浅表络脉:无数孙络细小络脉:无数连属部分经筋十二经筋皮部十二皮部三、经络的流注顺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四、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五、经络的生理功能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2.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3.感应传导作用;4. 调节机能平衡。
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凡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共有361穴。
奇穴:既有固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因其有奇特的疗效,故称之为奇穴。
针灸讲义——精选推荐
![针灸讲义——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37c420f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c.png)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临床上如井穴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于治疗热 病;输穴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 于治疗喘咳;合穴可用于治 疗六腑病证等。另外,《灵 枢。顺 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病在藏者取 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 于音者 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 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还有根据季节因时而刺的 记载, 如《难经。七十四难》指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五腧穴又配属五行, 即“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 ;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 ,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同 时,又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关系,将阴井乙木与阳井庚金配合起来,成为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 及合日互用开穴规律的理论基础。也可按五脏五输与五行的关系而应用。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 子”如肝经属木,肝实证泻行间,行间为荥火 ,是实则泻其子虚证补曲泉,曲泉为合水 ,是虚则补其 母。这是本经子母补泻法。又如肝实证还可泻心经荥穴少府,肝虚证补肾经合穴阴谷,这是异经子母 补泻法。其余各经,以此类推。
【原穴】 十二经脉在脘、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
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 行于脏腑,是十二经的根 本。原
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因此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正如《灵枢 。九针十 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内部参考资料)
针灸讲义目录
针灸学课件: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针灸学课件: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23cc0932195f312b3069a5b0.png)
胃 戊土 辰 解溪 巳
脾 己土 巳 大都 午
心 丁火 午 少冲 未
小肠 丙火 未 后溪 申
膀胱 壬水 申 至阴 酉
肾 癸水 酉 复溜 戌
心包 丁火 戌 中冲 亥
三焦 丙火 亥 中渚 子
泻法 子穴 时间 阳辅 子 行间 丑 尺泽 寅 二间 卯 厉兑 辰 商丘 巳 神门 午 小海 未 束骨 申 涌泉 酉 大陵 戌 天井 亥
徐、迎随等补泻内容。
•晋代,南北朝:《针灸甲乙经》(皇甫谧 )。
•隋唐:太医署针灸专科,针博士、针助教、针师、 针工、针生从事针灸工作。彩色经络穴位图《明堂 孔穴图》;专著《千金方》(孙思邈 ),《外台秘 要》(王焘 )。
•宋元:提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针法学说;针 灸铜人;专著多,《针灸资生经》(王执中 )、《流 注指微赋》(何若愚) 、《十四经发挥》(滑寿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惟一 )。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第一节 刺灸法的概念与分类
• 刺法,又称针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刺入人体的 穴位(或一定部位),并施以不同的手法,给予一定的 刺激,从而激发经气,达到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 法。
• 灸法,是指采用艾绒和药物为主要材料,点燃后在体 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热 刺激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温通经络、 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 刺法灸法学,研究刺法、灸法等的理论及其临床使用 的学科。
刺灸法的源流与发展
一、 刺法的源流与发展
• “砭石”——最早的针具。
– 《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
• 金属针具如青铜针的出现,“九针”。
• 《内经》中的九针,标志着针法的形成。 • 在针刺方法上,提出了“九刺”、“十
针灸学:第四章 经络与腧穴
![针灸学:第四章 经络与腧穴](https://img.taocdn.com/s3/m/d737ccedbed5b9f3f80f1c1f.png)
五经应用:
清补方向不同: 肾经
不用清法: 脾经、肾经
不用补法: 肝经、心经
透疹:
补脾经
共同之处: 主治本脏所主疾病
26、胃经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大鱼际桡侧 赤白肉际处)。
操作:补法:向心性直推。 清法:离心性直推
主治:主治本脏所主疾病。
19、小肠
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 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掐老龙
临床应用:用于急救
36、五指节 定位:掌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 操作:掐五指节
揉搓五指节 临床应用: 掐五指节用于惊风; 揉搓五指节用于胸闷、咳嗽。
小结 四横纹 小横纹 掌小横
纹 大横纹 定位: 形状:线状、点状 操作:掐、推、揉、分
推、合推 功效:
四横纹
消胀满-疳积
小横纹
清脾胃郁热-口唇破烂,
清热 肺干啰音
掌小横纹 散结 宣肺止咳化痰-百日咳,
肺炎,肺湿啰音
大横纹
平衡阴阳-阴阳不调,寒热
往来,腹胀,痰结,咳喘
第三组: 板门 内劳宫 小天心 运水入土,运 土入水 总筋
4、简便定位法
简便定位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 常用的简便定位方法有:两手伸开,于虎口交叉, 当食指端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处即为列缺;于中 指端处取在下肢触及处为风市;两耳尖直上连线 中点取百会等。
三、小儿特定穴
小儿推拿特点:
1、除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外,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 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的,还有线状、面状的
第四章 经络与腧穴
Hale Waihona Puke 运行 全身气血一、经络
经络
协调阴阳 调解活动
联络脏腑 形体官窍
《针灸学》课件针灸技术总论
![《针灸学》课件针灸技术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15b4068f0b4c2e3f56276360.png)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蒸汽灭菌法 药液浸泡消毒法
医者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治疗室内的消毒
刺灸法 的宜忌
施术部位 患者状态 病情性质
避开重 要脏器
避开重要 器官组织
避开某些 特殊部位
体质 状态
机能 状态
病情程度 疾病性质
艾叶的采集与加工
3--5月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 暴晒— 捣碎--筛去梗砂— 反复----淡黄色艾绒(粗细)
艾绒的特点
易燃味香、热力温 和(新与旧不同)可透 达深部、便于制作艾炷
温针灸
温灸器灸
3.拔罐法
拔罐法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 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产生刺 激,以防止疾病的方法。古称“角法”、“吸筒 法”、“火罐气”。
第四章针灸技 术总论
一、定义
针灸技术 (刺灸法):
包括针刺技 术与灸治技术, 概指针灸工具、 手段及其操作运 用的方法和技能。
刺法与灸法的概念
刺法——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 而来, 后来又称“针法”,现在含义已非常广泛,系指使用 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 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一 常用罐具 (一)传统罐具 1 竹罐 2 陶瓷罐 3 玻璃罐
竹 罐
陶 瓷 罐
玻璃罐
新型罐具 1 挤压排气罐
2 抽气排气罐 (1)连体式抽气罐 (2)注射器抽气罐
连
注
体
射
式
器
抽
抽
气
气
罐
罐
第二节常用针灸体位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93d22f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15.png)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学讲义.pdf
![针灸学讲义.pdf](https://img.taocdn.com/s3/m/98c754b9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3.png)
有关比荷的测定和求解近几年有关测定和求解电子比荷的问题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笔者现归纳几例分析:1.电场和磁场偏转法测定电子的比荷汤姆生曾采用电场、磁场偏转法测定电子的比荷,即通过测出阴极射线在给定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穿过一定距离时的速度偏转角来达到测定比荷的目的.其具体方法如下:先使电子垂直通过宽度为L 、电场强度为E 的匀强电场区域,电子射出电场后测出其速度的偏转角为θ (θ很小可认为θ≈tan θ);接着用匀强磁场代替电场,再使电子以同样的初速度垂直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使它通过一段不超过1/4圆周的弧长L 后射出磁场,测出其速度的偏转角为ф,如图1所示,试求以E 、B 、L 、θ和ф为物理量表示出电子的比荷e/m 表达式?解析 在电场中的偏转角有tan θ=EqL 2/mv 2在磁场中有 R=L/ф和 R=mv 0/qB由数学知识知 θ≈tan θ联立(1)、(2)、(3)、(4)式解得:q/m=E ф2/B 2L θ点评 本题实际是把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和运动电荷在磁场中运动综合起来分析的一道综合题,把它们放在一起要理解各自偏转角的物理关系才能正确地解答本题.2.光电子比荷的测定如图2所示是对光电管产生的光电子进行比荷测定的原理图,两块平行金属板间距为d ,其中N 为锌板,受紫外线照射后将激发出沿不同方向运动的光电子,开关S 闭合时,灵敏电流表G 有读数,若调节变阻器R ,逐渐增大极板间的电压,电流表G 的示数逐渐减小,当电压表的读数为U 时,电流表G的读数恰好为零.断开开关S ,在MN 间加上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当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 时,电流表G 的读数也为零.求光电子的比荷e/m.解析 两板间加电压U 时,电流恰好为零,所以有eU=Ek ,在两板间加上匀强磁场B 时电流也恰好为零,此时N 板逸出的光电子在磁场中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圆周运动,可能的最大轨道半径R=d/2又R=mv/qB=eB mE K /2 电子的比荷为228dB U m q3.阴极射线管测量电子比荷(2000广东)如图3所示为一种可用于测量电子电荷量e 与质量m 比值e/m 的阴极射线管,管内处于真空状态,图3中L 是灯丝,当接上电源时可发出电子,A 是中央有小圆孔的金属板,当L 和A 间加上电压时,(其电压值比灯丝电压大得多),电子将被加速并沿图中虚直线所示的路径到达荧光屏S 上的O 点,发出荧光.P 1、P 2为两块平行于虚直线的金属板,已知两板间距离为d ,在虚线所围的圆形区域内可施加一匀强磁场,已知其磁感应强度为B ,方向垂直纸面向外,a 、b l 、c l 、c 2都是固定在管壳上的金属线,E 1、E 2、E 3是三个电压可调并读出其电压值的直流电源,(1)试在图中画出三个电源与阴极射线管的有关引线的连线.(2)导出计算e/m 的表达式,要求用所测物理量及题给已知量表示.解析 (1)各电源的连线如图4所示.El 是能使灯丝产生热电子发射装置的加热电源,接法没有限制;从灯丝发出来的电子速度很小(与加速后速度相比可以忽略不计),需要加一个电压使电子加速后再从金属板中央的小圆孔射出,E 2电源接入能产生这样的电压,但是要注意E 2的正极必须接金属板,从小孔射出的电子进入电场与磁场的复合场中,要使电子沿直线通过,它所受的电场力和洛仑兹力相平衡,所加电场的方向必须向上,接E 3电源时正极要与P 2连接.(2)设加速电压为U 2,电子加速后穿过小孔的速度为v .则有mv2/2=eU 2.施加磁场后,要使电子仍打在O 点,应在P 1、P 2之间加上适当的电压U 3,使电子所受的电场力和洛仑兹力平衡,有eU 3/d =eBv .由上述两式可解得222232dB U U m q = 点评 对本题关键是要理解题意,画出正确的电源连接图,其中E 1正、负极接反没有关系,因为这个电源仅是用来加热灯丝的,而偏转电压不能接反.4.(双电容器法)测定电子比荷e/m如图5所示装置.在真空管中由阴极K 发射出电子,其初速度可以忽略不计.此电子被阴极K 与阳极A 间的电场加速后穿过屏障D1上的小孔;然后顺序穿过电容器C l 、屏障D 2上的小孔和第二个电容器C 2而射到荧光屏F 上,阳极与阴极间的电势差为U .在电容器C 1、C 2之间加有频率为f 的完全相同的交流电压,C l 、C 2之间的距离为L ,选择频率f 使电子束在荧光屏上的亮点不发生偏转,试证明电子的比荷为Un L f m q 2222= 其中n 为正整数.证明 要使电子在荧光屏上的亮点不发生偏转,即电子通过C 1、C 2时两极间的电压应为零,即fn v L 2= (n 为正整数).电子经K 、A 间的电场加速,根据动能定理有 eU =mv 2/2, 所以有Un L f m q 2222= 点评 此题中由于C 1、C 2上加的交变电压,所以电子穿过C 1、C 2时,电压要变化,不会总为一定值,但由于电子通过电容器的时间极短,所在极短的时间内,电压可看作不变,要使电子不偏转,则电子通过C 1、C 2时两极间的电压应为零,从而求解.5.运用电子所受电场力、磁场力和重力相平衡求电子的比荷设在地面上方的真空室内,存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已知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的方向是相同的,电场强度的大小E =4.0V /m ,磁感强度的大小B =0.15T ,今有一个带负电的质点以20m/s 的速度在此区城内沿垂直场强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求此带电质点的电量e 与质量m 之比e/m 以及磁场的所有可能方向(角度可用反三角函数表示).解析 质点处在平衡状态,故所受重力、电场力和洛仑兹力的合力必为零,且三力共点共面,因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故重力与另两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作出质点受力分析图6所示,可得mg =22)()(qvB qE +.解得:22)(vB E g m q +==2C/kg在水平方向平衡有qEsin θ=qvBcos θ. 得tan θ=E vB =43 即θ=arctan 43. 即磁场是沿着与重力方向夹角为θ=arctan43 且斜向下方的一切方向.点评 本题对平衡状态认识的考查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只要分析出重力、电场力、洛仑兹力这三力方向间的关系,解答出本题也并不难.思考 质谱仪是一种测量带电粒子质量和分析同位素的重要工具,现有如图7所示的质谱仪,离于源S 产生出质量为m 、电量为q 、速度可以忽略的正离子,出来的离子经电场加速,从a 点沿直径ab 方向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 ,半径为R 的圆形匀强磁场区域,调节加速电压U ,使离子出磁场后能打在过b 点并与ab 垂直的记录底片的某点c 上,测出c 点与磁场中心O点的连线和Ob 间的锐角θ.求该离子的比荷q/m 是多少? 答案 2222t a n 2R B U m q θ=。
针灸学讲义
![针灸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92ec800433d4b14e8424683f.png)
2021年中医药大学考博讲义(针灸学)第一部分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
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⑴联系脏腑、沟通内外⑵运行气血、营养全身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手太阴肺经11穴、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阴脾经21穴、足厥阴肝经14穴、足少阴肾经27穴、足阳明胃经45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第二部分主要腧穴一、手太阴肺经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中府(肺之募穴)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针灸学讲稿
![针灸学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af76d1f8af1ffc4ffe47ace7.png)
《针灸学》课程讲稿绪言针灸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最初只是古人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
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且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
哪么什么是针灸学?研究内容又是什么?1、概念简言之,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针刺和艾灸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
详而言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病治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应用针刺和艾灸及其他刺激方法作用于人体表面的腧穴,通过调整经络脏腑经络气血来治疗疾病的一适应症门学科。
针刺等刺激是通过腧穴、经络来发挥作用的。
2、研究内容针灸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腧穴——定位、解剖、作用、主治、操作。
(2)经络——循行路线、生理、作用、病理、病候。
(3)刺灸——有针和灸二方面。
其中针涉及到针具、针刺手法、补泻手法、及其他各种针法。
灸则包括艾灸的制作、施灸的方法。
(4)治疗——疾病的诊断、立法、处方、具体操作。
3、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4、针灸学形成与发展起源:我国氏族公社时期,跨越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整个新石器时代针具最初是用石头制成的,称为砭石,用来针刺腧穴治疗疾病。
灸的发明,是在人类知道运用火以后,与针一样,也是古人生活实践过程中发明的。
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时,因为火的烘烤而缓解,出现了“熨而痛减”、“灼而快然”的情况,故认识到熏灼也可以治疗疾病。
并逐渐认识到易于点燃,活力温和,芳香走窜的艾,作为灸材,发展成为艾灸。
拔罐,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兽角“角法”理论形成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工艺越来越精细,针具的制作也越越来越丰富,逐渐出现了竹针、骨针,铜针等,针具制作水平的提高,使针灸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经验的积累也越来越多,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古人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逐渐上升到理论。
最新针灸学【共享精品-】教学讲义PPT
![最新针灸学【共享精品-】教学讲义PPT](https://img.taocdn.com/s3/m/de5a18e2647d27284a73519e.png)
【病因病机】
【辨证分型】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清泻热邪。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 及井穴为主。 主穴:大椎 十二井 十宣 曲池 合谷 操作及配穴:
其他治疗
【经验介绍】
王行素等应用针刺参与猩红热退热治疗55例。在 采用抗生素静脉点滴治疗的同时,每日加用针刺1次, 取穴为大椎、合谷、曲池、少商。操作:在大椎穴 用0.5寸毫针向上斜刺O.3寸,快速捻转2次,出 针。合谷、曲池用1.0寸毫针直刺O.7寸,用力、 快速捻转3次,出针。少商穴用0.5寸毫针点刺, 挤出少许血液。结果显示:55例患者,针一次后体 温在18小时内恢复正常者占53例,包括最早6小时 内恢复正常者1例。另2例在针二次后体温在30小时 内恢复正常。所有经针刺退热治疗的病例,体温恢 复正常后无1例回升。(王行素,等.针刺参与治疗 猩红热退热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4;14(4): 21)
【小结】
凡体温超过39°C者,称为高热,是临床多种 疾病的一个症状。病由外感风热侵袭肺卫;或 温热邪毒,燔于气分,或入陷营血所致。
临床辨证以卫、气、营、血为纲。
治以清泄热邪,治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 穴及井穴为主。并根据邪在卫、气、营、血及 脏腑部位的不同,随证配穴。毫针刺多用泻法,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病因病机】
本病的致病因素不同,病理变化不一,但最主 要的共同病机乃是阴阳平衡失调,气血运行失其 常度,致使气机逆乱,升降失常,当升而不得升, 当降而不得降,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神志受影响 而导致晕厥之变。在病理表现上有虚实两个方面, 实证为气逆上冲,血随气逆,壅滞于上,以致清 窍蔽塞;虚证为清阳不升,气血不能上承,以致 神明失养。
中医针灸学专题讲座课件
![中医针灸学专题讲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b2081cd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8.png)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经络是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和络脉的区别
经脉(径) 络脉(网)
走向
主干 纵行
分支 横行
分布 深藏而不见 浅浮而常见
数量 数量有定数 不可数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针灸的作用
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 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 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 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针灸的作用主要有这几个
疏通经络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手太阳------颊部
注:足厥阴肝经至巅顶,与督脉的百会穴相交会。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阴阳配对,在脏 腑阴阳经脉之间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5,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 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三、十五络脉
1、定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 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2、命名:分别以其发出处的腧穴命名。
清,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列出经穴361个,至今仍为 针灸教材所取用。
针灸学教学课件
![针灸学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5e6f6daaea998fcc220ed4.png)
第三节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一、刺法的量学要素
(一)刺激的强度 轻度:捻转的角度小于90°,频率小于60次/分 提插的幅度小于0.3厘米 中度:捻转的角度在90°~180 ° ,频率在60 ~90次/分 提插的幅度在0.3 ~ 0.5厘米 重度:捻转的角度大于180°,频率大于90次/分 提插的幅度大于0.5厘米
3、针管进针法 将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 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 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去掉针管,再将针刺入穴内。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角度 ⑴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 ⑵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 ⑶ 平刺: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
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及深度。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时,应掌握适当
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
第二节 灸法
一、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 (三)消瘀散结
(二)扶阳固脱 (四)防病保健
二、灸法的种类
(一)艾灸 1、艾炷灸 ⑴ 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① 瘢痕灸:又名化脓灸。先涂以少量大蒜汁,增强粘附和刺
(二)刺激的时间 有足够的强度,还要有最短而有效的刺激作用持续时间 根据患者具体病证和情况,确定作用力持续的最佳时间参数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灸法的量学要素,是指与灸法刺激量及效应密切相关的 量学因素,包括艾炷的大小和壮数、艾条施灸的距离、 施灸时间的长短等。 古代灸法的艾炷数量单位为“壮” 艾条施灸距离皮肤2~3厘米,时间为10~15分钟 初灸每日1次,3次后为2~3天1次,急性病每日灸2~3次
激作用,再放以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 除去灰烬后,方可易炷再灸。 ② 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
针灸学讲义4
![针灸学讲义4](https://img.taocdn.com/s3/m/29c9686cb84ae45c3b358ce7.png)
第二部分刺法灸法第二十一单元毫针刺法一、针刺前的准备(一)选择体位临床上常用体位有以下6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部分四肢的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和四肢外侧的部分腧穴。
3.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肩、背、腰、骶和下肢后面的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面、颈、胸上部和上肢的部分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顶、后头、项、肩、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侧头、面、耳前后和侧颈部的腧穴。
(二)消毒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内等。
1.针具器械消毒: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气灭菌法为佳。
2.医者手指消毒: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
3.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脱碘。
4.治疗室内的消毒:二、进针方法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有以下几种:(一)单手进针法(二)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三)针管进针法: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三、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一)针刺的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为以下3种角度: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二)决定针刺深度的原则1.年龄:年老体弱,小儿娇嫩,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针灸学讲座ppt课件
![针灸学讲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ed64b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4.png)
2024/1/26
27
古代经典著作解读与传承价值挖掘
01
02
03
04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理论与 临床应用探讨
《难经》对针灸学的贡献及其 现代意义
古代针灸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特 点分析
古代经典针灸医案解读与启示
2024/1/26
28
现代名家经验分享和学术思想交流
01
02
03
04
当代针灸名家的学术思 想与临床经验分享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调理冲任、补益气血,常选关元穴、三阴交穴等进行针刺。
痛经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子宫穴、次髎穴等,可以活血止痛,缓解痛经症状。
2024/1/26
11
03
针灸临床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2024/1/26
12
穴位选取原则及配伍禁忌
近部取穴
选取病痛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
远部取穴
根据经络循行路滞针:患者精神紧张时,应延长留针 时间;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 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 气血而缓解滞针;若因单向捻转而致 者,须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
弯针: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行手法。 如系轻度弯针,应慢慢将针起出;若 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 针起出;若由体位改变引起弯针者, 应嘱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 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 拔针,以免断针。
2024/1/26
30
06
总结回顾与互动环节
2024/1/26
31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2024/1/26
针灸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01
简要回顾针灸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针灸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刺法灸法第二十一单元毫针刺法一、针刺前的准备(一)选择体位临床上常用体位有以下6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部分四肢的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和四肢外侧的部分腧穴。
3.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肩、背、腰、骶和下肢后面的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面、颈、胸上部和上肢的部分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顶、后头、项、肩、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侧头、面、耳前后和侧颈部的腧穴。
(二)消毒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内等。
1.针具器械消毒: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气灭菌法为佳。
2.医者手指消毒: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
3.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脱碘。
4.治疗室内的消毒:二、进针方法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有以下几种:(一)单手进针法(二)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三)针管进针法: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三、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一)针刺的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为以下3种角度: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二)决定针刺深度的原则1.年龄:年老体弱,小儿娇嫩,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2.体质: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处的腧穴宜深刺。
(三)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
四、行针方法基本手法:1.提插法;2.捻转法。
五、得气(一)得气的概念: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
(二)得气的临床意义: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针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
临床上一般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疗效较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效果。
六、针刺补泻单式补泻手法(一)基本补泻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二)其他补泻1.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2.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3.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4.开阂补泻:出针后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5.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七、针刺异常情况的表现、处理方法及预防(一)晕针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表现: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
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预防。
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
选穴宜少,手法要轻。
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
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
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二)滞针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剧痛的现象。
表现: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
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
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三)血肿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
表现: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
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八、针刺注意事项(一)针刺眼区穴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体检时,可见患侧胸部肋间隙变宽,叩诊呈过清音,气管向健侧移位,听诊时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
X线胸透,可见气体多少、肺组织压迫情况等而可确诊,对此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三)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皆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络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慎用针刺。
例题分析:A1型题:1.取背、腰部腧穴最适宜选用A.仰卧位B.伏卧位C.侧卧位D.伏俯坐位E.侧伏坐位答案:B考点:毫针刺法:针刺体位。
分析:针刺背腰部穴位应取伏卧位,这样才能更好地暴露背腰部穴位。
【答疑编号21020101】2.在皮肤松驰部位针刺,最好选下列哪种进针法A.爪切进针B.舒张进针C.夹持进针D.管针进针E.单手进针答案:B考点:毫针刺法:进针方法。
分析: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答疑编号21020102】3.下列晕针处理方法中哪一条是错误的?A.立即起针;B.卧床时头部抬高;C.饮适量温水或糖水;D.指捏或针刺人中穴;E.苏醒后当天不能再行针刺答案:B考点: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晕针。
分析:晕针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患者平卧,不能将头抬高,否则影响头部血液供应。
【答疑编号21020103】4.一般进针的角度可分为A.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45°15°B.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20°45°15°C.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80°70°D.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45°15°E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45°5°答案:A考点:针刺的角度。
分析: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一般分为以下3种角度: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
平刺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答疑编号21020104】5.提插补泻法中,补法的操作手法是A.轻插重提,幅度小,频率快B.轻插重提,幅度小,频率慢C.重插轻提,幅度大,频率快D.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快E.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答案:E考点:针刺补泻:提插补泻法。
分析: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
【答疑编号21020105】6.针刺浅薄部位腧穴,应用A.指切进针法B.挟持进针法C.提捏进针法D.舒张进针法E.套管进针法答案:C考点:毫针刺法:进针方法。
分析: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答疑编号21020106】7.捻转补泻法的补法操作是:A.捻转角度大,频率慢,用力轻B.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C.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轻D.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重E.捻转角度小,频率快,用力重答案:B考点:针刺补泻:捻转补泻法。
分析: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
【答疑编号21020107】8.提插补泻法的泻法操作是:A.先浅后深,轻插重提,提插帽度大,频率慢B.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C.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小,频率快D.先深后浅,重提轻插,提插福度大,频率快E.先浅后深,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答案:D考点:针刺补泻:提插补泻法。
分析: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答疑编号21020108】B型题:A.仰靠坐位B.仰卧位C.站立位D.侧卧位E.俯卧位1.针刺头面,胸腹部及四肢部的部分腧穴宜选:2.针刺头面、前颈、上胸、肩臂、腿膝、足踝等部腧穴宜选:1.答案:B考点:针刺准备: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