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与地理
地理要素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制的影响
高较低 , 内多有 吊顶 顶棚 , 室 形成 隔寒层 , 建筑 的南 向开大 窗, 以
纳冬 日阳光 , 同时做 成双层窗 。为 了保 暖 , 堂屋外 门挂有棉 门帘 , 堂屋 后半部 分隔 出小 房间 , 名为倒 闸, 专供 老人居住 。而北京地 区要兼顾夏 日通风纳 凉 , 以做成 双层支 摘窗 , 日可摘掉 下窗 所 夏 扇, 支起上窗扇 ( 上窗 内扇 为纱扇 )可获得 良好 的通风 , , 北方房屋
维普资讯
・
1 ・ 0
第3 3卷 第 2 0期 20 07年 7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TURE
Vo . 3 No 2 }3 . 0
Jt 20 u. 0 7
文章编号 :0 96 2 (07)00 1 —2 10 —8 5 2 0 2—0 00
教信 仰、 风俗习惯 、 生活方式 等 , 中国建筑发 展史表 明: 中国传统
建筑实 际上存在两种发展模式 :) 1在工官 掌管下建造 的官式 建筑 ( 如北京故宫)2 各地 自主建造 的民间建筑( ;) 民居 ) 。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 的 自然 环境 和社会条 件 的影 响和 支配 下形成 的。中国是 一个地域 辽 阔的多民族 国家 , 从北 到南 , 从东 到西 , 地质、 地貌 、 气候 、 水文条 件变化 很大 , 民族 的历 史背 景 、 各 文化传统、 生活习惯 、 审美观念等各有不 同, 因而形成许 多各具特 色的建筑风格。
为 主。
要素对 中国传 统民居建筑形制 的影响 , 2 世纪 的建筑设计提供重要参考及借鉴价值。 为 1 关键 词 : 地理要素, 中国传统 民居 , 建筑形制 , 影响 中图分类号 : U一9 . T 08 1
高考地理民居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民居知识点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民居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民居是人类定居的场所,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总结高考地理中的民居知识点。
一、民居类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居住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各有特点。
北方平原地区以院落式的四合院为主,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文化。
而南方水乡地区则以水上建筑为主,如江南的围屋和扬州的独院等。
西南地区以土坯房和木结构多见,而西北地区则以蒙古包为代表。
综上所述,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反映了当地气候、地形、文化等因素对人们居住方式的影响。
二、民居与环境人类居住的环境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海洋气候地区的民居常常采用木结构,并设置一些特殊的建筑形状,以抵御海风的侵蚀。
而沙漠地区的民居则常常采用深埋地下、建设密闭的特殊形式,以避免夏日的高温和沙尘暴的侵袭。
不同的地理环境要求不同的建筑风格,这是民居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典型体现。
三、民居对文化的体现民居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也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古代的民居中,往往构筑有一些特殊的文化符号和建筑元素,如吉祥的门楼、传统的庭院、建筑物上的彩绘等。
这些都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文化传承的意识,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四、民居与社会经济民居建设往往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农业发达的地区,民居常常以农舍、农庄等为主,体现了农民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而在工业城市地区,高层建筑、公寓等则更为常见,代表着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化趋势。
五、民居与居住环境问题民居与居住环境问题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房问题逐渐凸显,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在考察民居知识点时,还需要关注城市规划、住房政策、居住环境等相关问题。
六、世界各地的民居中国民居是世界上独特的建筑文化,但各国各地也有独特的民居风格。
例如,草原地区的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主要建筑;日本的传统民居“榻榻米”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活方式;非洲的茅草屋则反映了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习惯。
民居类型及特点相关内容
民居类型及特点相关内容一、传统民居类型及特点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代表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
四合院以四边围合的庭院为中心,四面有房屋围绕,形成四合院的格局。
四合院的特点是布局合理,四通八达,适应北方地区的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
同时,四合院的庭院空间也是家庭生活与社交互动的场所。
2. 木屋:木屋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湖区。
木屋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简单,适应山区多雨的气候特点。
木屋的特点是环保、耐久、保温性好,同时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3. 土楼:土楼是中国福建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主要分布在土楼群。
土楼是用土和石块建造的多层建筑,外形宏伟壮观。
土楼的特点是坚固耐用,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同时也体现了福建地区的民族文化。
4. 马踏飞燕:马踏飞燕是中国江南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主要分布在苏浙沪地区。
马踏飞燕的特点是建筑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屋顶呈马踏飞燕状,能够有效抵御风雨。
二、现代民居类型及特点1. 花园洋房:花园洋房是一种现代化的住宅形式,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
花园洋房的特点是独立的住宅,周围有私人花园或院落,居住环境优美,居住者可以享受到独立的私密空间。
2. 高层公寓:高层公寓是城市中常见的一种住宅形式,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
高层公寓的特点是层高较高,居住面积相对较小,但可以通过共享设施(如游泳池、健身房等)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生活。
3. 别墅:别墅是一种高档住宅形式,主要分布在城市的高尚住宅区或郊区。
别墅的特点是独立的住宅,通常有多层,有较大的居住面积和私人花园,居住者可以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
4. 老公寓:老公寓是指建于上世纪初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式公寓楼,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
老公寓的特点是结构老旧,居住面积较小,但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三、不同民居类型的特点比较1. 建筑结构:传统民居多采用砖木结构,现代民居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更加耐久和坚固。
高中地理高考微专题007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
2.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C.降雨强度大
B.高温多雨的气候 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马头墙、小青瓦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流行于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等地区。以砖、木、石为原料, 以木构架为主,它在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造型丰富,
南方的雨水多,屋顶坡度大,易于排水; 南方冬天不是很冷,屋内一般没有取暖设备; 南方空气潮湿,房子开窗大,墙壁高,要通风防潮。
东北地区的民居
由于东北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 西北风猛烈,所以居住环境力求 保温,屋内设有火炕、火墙,北 窗小或无窗,南窗一般为双层玻 璃,屋门、檐较为低矮。东北是 我国最大的林区所在地,木材丰 富,所以房屋多为砖木结构。 该区的鄂伦春族居住的圆锥形窝 棚极具特色,它被称为“仙人 柱”。冬季四周围以狍皮,夏季 为桦树皮,且易搬迁,符合其按 季节狩猎的特点和逐兽的行动规 律。
有些地方为了防御严寒或暑季纳凉,将房子修建成半地穴式。 (如陕西“地坑院”、冰屋)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 圈房檐 ,房檐上砌一圈矮 墙(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 内,在地面活动安全)。
地坑院内地面四周砌一圈 青砖(防渗),院心挖坑 井(积蓄雨水,污水排 渗)。门洞设圆拱和高窗 (便于采光),屋内设火 炕(除湿保暖)。
读下面地坑院示意图,回答1-6题。
1.地坑院能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2.该地最可能位于 A.山西 B.黑龙江 C.新疆 D.福建 3.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A.挡风 B.防水 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阻沙 D.遮阳
北京传统民居与北京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北京传统民居与北京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Traditional Beijing courtyard house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it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se homes, known as siheyuan,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style, with a central courtyard surrounded by buildings on all four sides.传统的北京四合院是北京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住宅以其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为特征,中间有一个庭院,四周有建筑环绕。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Beijing courtyard houses and the city's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a complex and significant one. The design and layout of siheyuan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Beijing's natural landscape, climate, and cultural traditions.北京传统四合院与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重要的。
四合院的设计和布局反映了北京的自然景观、气候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location of siheyuan was often determined by the natural topography of the land. The layout of thecourtyard houses was designed to maximize sunlight and ventilation while providing a sense of privacy and security for the residents.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四合院的位置往往是由土地的自然地形决定的。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素材:特色传统建筑——海草房
特色传统建筑——海草房中国邮电部曾经发行过一系列以各地特色民居为主题图案的邮票。
在山东民居的邮票上,人们看到的是一处别具一格的屋舍: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
这就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海草房。
当你走进山东的渔村,就可以看到这些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外观古朴厚拙,极具地方特色的宛如童话世界中草屋的民居。
历史渊源01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本身涵盖了浓郁的历史信息。
威海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2020年)约有2700年,而威海的民居及其建筑历史要比文字记载的年代更为久远。
历史上威海、荣成一带,浅海域生长的野生海带草十分繁盛,大量成熟的海草被海浪卷上岸滩。
当地居民便将这些海草聚拢、晒干,用以苫盖屋顶。
由此推断,海带草房古已有之。
胶东沿海传统的海草房,是独具特色的地区传统民居标本。
建设环境及材料02荣成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之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于是,极具聪明才智的当地居民根据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独特的建筑经验,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
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
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当年荣成等地沿海生长着许多这样的海草。
海草本身也有好差之分,据介绍,老的海草要比嫩的耐用,而冬、春的海草要比夏天的结实。
一年四季海草春荣秋枯,长到一定高度后,遇到大风大浪,海潮就会将其成团的卷向岸边。
沿海的人们一般谁家要盖房子了,都会提前到海边收集海草。
人们将这些海草打捞上来,晒干整理,等到盖房子时使用。
由于生长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顶,除了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外,还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深得当地居民的喜爱。
高三地理培优-传统民居(共59张PPT)
风
风也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 有些地方还将防风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台风肆虐的地区。 (福建平潭“石头厝”、台湾兰屿“地下屋”)
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1.5米 ~2米处,屋顶用茅草覆盖, 条件好的用铁皮,仅高出地 面0.5米左右,迎风坡缓,背 风坡陡,室内配有火堂以弥 补阴暗潮湿的缺点,还在地 面上建凉亭备纳凉之用。
【答案】1.C 2.B 3.A
地形水文与传统民居
利用山丘的坡度, 或分层建筑使屋顶逐层升高;或出挑楼层和廊 檐,前后加撑柱做吊脚,下存物上住人; 或利用坡度就地砌石筑台 , 使不同高度坡台上的建筑高低错落 ,相互衔接。
江南水乡的传统民居多夹河而建, 面街背河 ,顺河展开。河谷平 原地区为避免洪涝灾害,多建在低阶地或岗地上。
地理培优
传统民居
气候与传统民居
傣族竹楼
云南傣族的竹楼,颇具特色。 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 坡度陡,达45°~50°,利于排水。 竹楼下部架空,起到防潮、防虫、通风的作用
降水
江南水乡 降水多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较大,以加快排水和减少屋顶积水。
降水
降水少的地区,屋面
多为平顶或平缓的一
18.图1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 布于我国 D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19.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B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20.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D
15.该传统民居最有可能位于 A A. 海南岛 B. 辽东丘陵 C. 青藏高原 D. 黄土高原 16.该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是 A A. 炎热潮湿 B. 高寒缺氧 C. 地表崎岖 D. 多滑坡泥石流
中国传统民居
黄土高原—窑洞
• 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 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 窑洞。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土窑 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 保温隔音效果最好。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 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 美观。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 比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 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 了。
蒙古包
•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 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 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 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 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 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 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 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 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 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云南“一颗印”
• 云南“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 种住屋形式。 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 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
• 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 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 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 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 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 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又叫窨子屋。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 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 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中国古代民居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民居的演变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历史悠久:中国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民居形式是洞穴和草屋。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居的形式不断变化和发展。
2. 地域特色:中国各地民居的形式和风格各不相同,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
例如,南方的民居通常比北方的民居更加轻巧,而北方的民居则更加厚重。
3. 依山傍水:中国民居通常选址在依山傍水的地方,既有利于生活,也有利于防御外敌。
许多民居还建造在悬崖峭壁上或山顶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4. 木结构为主:中国传统民居以木结构为主,这种结构具有轻便、灵活、易于修复的特点,适合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建造。
5. 装饰精美:中国民居的装饰丰富多彩,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例如,明清时期的民居通常采用砖木结构,装饰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中国古代民居的演变特点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反映了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深远的课题。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住宅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
这种风格与方式深受中国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积极适应和融合,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民居文化。
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给民居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山川、水域、林木等元素都在中国民居的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居的位置、建筑形式、布局等方面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同时,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敬畏,在民居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是一种美的追求和生态意识的体现。
中国人民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地形条件以及居住需求,创造出了适应性强、生态友好的民居形式。
比如,南方的传统民居多采用木材建造,利用大量的开窗和通风设计,以适应湿润的气候和炎热的夏季;北方的民居则倾向于朝南建设,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室内温暖度。
中国民居的生态意识表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节能环保的设计以及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上。
传统的建筑材料,如土、石、木等天然材料,既具备了良好的透气性,又能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而现代的绿色建材,如节能玻璃、太阳能板等,更是使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紧密。
通过对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还能够为当代的住宅设计提供借鉴和启发,推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历史背景、融合方式以及生态意识,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以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下面是一种可能的写法: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民居
———西南民居
一、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远,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 因而中国民居的多样性在世界建筑史也较为鲜见。
朝鲜族满屋炕
陕西窑洞
北 京 四 合 院
客 家 围 垄 屋
皖南民居
四川民居特点:
(1)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 (2)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 (3)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注重装饰的彝族民居 (4)采用石、砖、木、竹等材料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为丽江民居中另一种常见的型式。由四栋房屋组 成,有四个院落,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 漏角天井,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
土掌房
土掌房是一种以粘土筑顶的平顶房。一般以石块为墙基,土坯砌 墙或者夯土为墙。墙上以木为梁,铺上柴草和稀泥,用细粘土锤 紧抹平, 形成平坦光滑的屋顶。多为平房。特点是冬暖夏凉,屋 顶可以储存物作晒场。
傣族竹楼
傣族多居住于山间、河谷的坝子,土地肥沃,气候炎热,干 湿季分明,雨量充沛。长期以来,形成了架空楼居的习俗, 即干栏建筑,多以竹、草为建筑材料,俗称“竹楼”。干栏 式竹楼适应当地环境,防潮湿、避虫兽、利于通风散热。
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是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的统一, 古城瓦屋,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 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
主要形式为吊脚楼。
建在江边的吊脚楼
山腰的建筑
侗族村寨的特色建筑
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鼓楼主要 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 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这充分表现 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二、中国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二、中国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一)、江苏民居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
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
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
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二)、上海民居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三)、福建民居闽西南地区的客空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
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
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
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四)、云南民居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
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多彩多姿的中国传统民居折射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差异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适应环境的生动体现。
讲课时不妨引用“邮票上的各地居民”,让学生认识各地特色不一的民居文化,有助于进一步使学生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及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五)、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为主)“天井’其实也是院落,只是较小。
传统民居专题
B. 石磙碾窑顶
C. 院内多建门
D. 洞内贴窗花
1.【答案】A 【解析】“下沉式窑洞”对外挖涵洞,院内挖深井两种方式来解决排水问题,所以每户 “下沉式窑洞”建造时最必不可少的设施是水井。 故选:A。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简称地窑,主要分布在黄土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 地挖一个方形的地坑,然后再向四壁开凿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 本题以“某下沉式窑洞景观图”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利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下沉式窑洞”占地面积较大,因为在地下,通风条件差,所以逐渐被遗弃。 故选:B。 抓材料中的关键:“下沉式窑洞”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向下挖深6-7米、长宽12-15米的土 坑做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窑洞。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 获取信息和掌握影响城市布局因素的相关知识。 3.【答案】B 【解析】石磙碾窑顶是指窑洞上边的地面每年必须用石磙碾几次,这样才能保证雨水不 渗透到窑洞里,是延长“地坑式窑洞”寿命的措施。 故选:B。
(2019湖北八市联考)“下沉式窑洞”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向下挖深 6 ~7 米、长宽 12 ~15 米的土坑做院子,然 后在坑的四壁挖窑洞 。在工业 文明的冲击下逐渐被 人们遗弃 ,受原生绿色建筑思想 的影响,现又被 人们重视和保护。读我国黄土高原“ 某下沉式窑洞景观图”( 图 1), 完成 1~3 题。
3.与安徽、陕西等地山区相比,云南纬度低,夏季太阳高度角更大,天井 更小是为了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故选D。
有些地方为了防御严寒或暑季纳凉,将房子修建成半地穴式。(如陕西“地坑 院”、冰屋)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 圈房檐 ,房檐上砌一圈矮 墙(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 内,在地面活动的安全)。 地坑院内地面四周砌一圈 青砖(防渗),院心挖坑 井(积蓄雨水,污水排 渗)。门洞设圆拱和高窗 (便于采光),屋内设火 炕(除湿保暖)。
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
住宅结构较为开敞外露,利于通风散热。
Hale Waihona Puke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排水和减少屋顶积雪。
陕西八大怪“房子半边盖”
传统民居的取材、房屋布局、朝向、房屋结构等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天井用于采光、通风,天井狭小,廊檐宽大、连通,便于雨天通行,避免强光照射,遮荫。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排水和减少屋顶积雪。
四合院
满族民居:“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
坐北朝南,南窗较大便于采光。 为了御寒,墙壁都很厚,上屋里 南、西、北三面筑有火炕,叫做 “万字炕”。火炕是满族人家住 房主要取暖设备。 烟囱坐在地面上,可以延长室内 烟道的长度,提高供暖的效力。
2.气温高且较潮湿的地方,如我国南方地区,一般墙壁较薄,房屋 高度大于北方,出檐比北方深远,有时山墙坡度也相对较大,门窗较大 ,住宅结构较为开敞外露,利于通风散热。从宅院结构看,为了遮 阳,建筑物尽可能缩小间距。
因纽特人建的冰屋有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且进入冰屋还有 一条长长的通道,入口处挂着厚厚的兽皮,减少冷空气的进入。 靠点海豹油灯和在石盆中燃海豹油篝火取暖,是因纽特人冬季采 暖的主要方法。冰屋没有窗子,且冰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很好地隔 热,屋里的热量不易散失。在建冰屋时,因纽特人充分考虑了气体 对流的特点,冰屋内产生的暖空气向上聚集,不仅屋内的热量不 易散失,而且屋内因冷热空气对流而暖和起来。其次,冰屋内壁 光亮的冰壳能够把辐射出去的热能反射回来,有效阻止屋内的热 量向外扩散,从而保证室内温度的均衡性。
河谷平原地区为避免洪涝灾害,多建在低阶地或岗地上。 当地森林资源丰富,房屋材料多以木材为主,就地取材。
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研究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研究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研究一、引言赣州位于中国江西省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地区。
作为中国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赣州的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本文将结合地理因素,探讨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的地理特点,并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涵与价值。
二、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地理特点赣州地处江西南部的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这为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赣州的客家村落多分布在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地势起伏,河流纵横交错。
这些村落大多建于山坡上,错落有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赣州的客家村落在自然与人文景观上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特点。
三、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民居文化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民居是人们生活和文化交流的场所,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赣州的客家民居多采用典型的建筑风格,如歇山顶和硬山顶。
这些建筑风格凸显了客家人勤劳智慧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赣州客家民居常以檩木、榫卯等木构建筑材料进行搭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装饰更是为其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赣州的客家传统村落与其民居在空间布局和功能上也有很大的特点。
村落由杂居式的民居、公共空间和农田组成,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以村落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村民们基于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形成紧密的群体,并通过宗族制度和共同参与农业生产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了社区文化的连结。
四、赣州客家村落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赣州的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不仅具有独特的地理特点,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和民居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建筑风格和布局体现了客家人对自然的崇拜和生活态度,同时也展示了传统建筑的智慧与技巧。
赣州的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也是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展示的重要场所。
通过对村落内的宗祠、传统节日和民间传说等文化现象的研究,可以深刻了解到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
收稿日期:2002-03-18 作者简介:陈启跃(1958-),男,江苏宜兴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地理及旅游的教学与研究.第15卷第3Π4期2002年7月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 L OF H AI NAN NORMA L UNI VERSITY (NAT URA L SCIE NCE )V ol .15 N o .3Π4July 2002文章编号:1671-8747(2002)03-0059-04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陈启跃(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212003)摘 要: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关键词:民俗;地理环境;人地关系中图分类号:K 901 文献标识码:A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尽管目前因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多样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民俗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但研究民俗仍然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以前在讨论民俗文化时,比较多的是从历史、民族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本文拟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观察和讨论民俗.1 传统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传统民俗形成的自然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历史最悠久、农业资源最丰富、农产品的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农业生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农业生产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地理环境不仅提供了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与场所,而且作为农业生产力的一部分参与了农业生产过程.地理环境还是农业社会分工和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传统农业的季节性、不稳定性以及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不均衡等特点,也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生产民俗是随着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而形成的,随着生产工具的出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尽管随着科学的发展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依赖程度在逐渐降低,但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还脱离不了地理环境.因此,无论从那个方面说,农业生产民俗的形成与演变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地理环境.民以食为天.我国饮食的种类繁多,单就菜系来说,就有四大菜系.即用料广、选料严、多海鲜与野味,口味偏重清、鲜、爽、滑,配菜丰富,粥品、点心特别丰富的粤菜;重油重味、偏爱麻辣,善于运用普通材料制出多种美味菜肴,小吃特别丰富的川菜;用料讲究、善于用高档材料做出高热量、高蛋白的厚味大菜,善于以汤调味的鲁菜;味兼南北、河鲜菜突出、点心和小吃精美的苏菜等等.这些菜系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地域性强,它们根据菜系所产生与流行地区的物产、自然环境、社06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会经济文化条件等因素来选料和决定烹饪方式与口味.我国的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同一个民族的服饰在不同地区也有差异.服饰的主要功能是抵御寒冷和保护人身安全.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人们对服饰的功能要求是有差异的.气候炎热地区人们的服饰薄而透气且宽松,气候寒冷地区人们的服饰则厚实而注重防寒;长夏无冬地区的人们不需要准备冬衣,四季分明地区的人们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而进行春、夏、秋、冬衣物的更替;地形复杂地区因气候的多样性与多变性,当地人们的服饰也必须适应多变的气候特点.我国民居的种类繁多,从主要类型来讲有东北等地区的口袋式民居、华北地区的四合院式民居、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式民居、草原游牧民族的帐幕式民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面坡式民居、西南地区的干栏式民居、林区的干井式民居等等.这些民居不仅在造型、结构、布局、材料、建筑工艺、功能等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而且在选址、建造程序、建房禁忌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所有这些差异,都与地理环境有关.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为了解决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产生了各种形式的交通.交通民俗的形成与演变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极为明显.河网密度、河流的水文特征等对水上交通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平坦的地形是交通理想的地形,崎岖陡峭的地形是交通的障碍.不同的地理环境将会产生具有不同特色的交通方式.以桥为例,有东部平原地区的拱桥和梁桥,有西南地区山区的索桥等;以水上交通为例,有适应水深河宽环境的“船”,有适应山区流急滩多水浅环境的“排”或“筏”等民俗,简尔言之就是百姓习尚,民间习俗.民俗是经过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的经验总结而产生的.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都离不开其生存的空间与基础———地理环境,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传统民俗的形成与演变,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的.2 传统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传统民俗在时间上的传承性和空间上的传播性,是它的两个主要特征.在时间上的传承性实际上就是民俗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空间上的传播性就是民俗的传播与扩散,这个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有可能形成新的民俗分布区或产生新的民俗.就民俗传播与扩散的方式来讲,主要有两种.①因为大量人口的迁徙造成的传播.历史上无论是战争、灾害或其他原因,迫使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人群发生大规模且较长距离的迁徙,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也随着人口的迁徙而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有的民俗因为失去了存在的自然基础或社会背景而逐渐消亡,有的民俗则经过改造或和移入地区当地原有民俗相互交融,形成新的民俗.但是新的民俗必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否则就不具备新民俗形成的基本条件.②因为采借方式使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这种传播方式比较简单,不需要人口的大量迁徙,而是在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民俗文化的交流.民俗的这两种传播方式都需要一个前提,即人们的交往比较方便,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地形较为平坦,交通较为方便.有些民俗事象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的一些地区都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有的地区赛龙舟还成了一项常年稳定的民俗盛会.赛龙舟分布比较广泛的原因是因为屈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崇敬,人们在端午节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的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水面开阔,水流平缓,有举行龙舟比赛的良好的自然条件.有的民俗事象的分布范围非常狭小,例如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云南少数民族的分布往往成岛屿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的分布,也成岛屿状.形成这种现象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地区.区内地形崎岖,“地无三尺平”是其地形条件的真实写照.崎岖的地形不仅阻碍了交通,更阻碍了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区人们的交往与融合.3 民俗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民俗,这表现出民俗对地理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人们不仅从地理环境中获得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而且和地理环境发生精神上的联系.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在我国民俗的地理分布上,有几条大的民俗分布的区域界线,即大兴安岭—长城—青藏高原东缘、秦岭—淮河、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这几条界线两侧的民俗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认为是地理环境差异在民俗上的具体反映.大兴安岭—长城—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基本上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致,也是我国牧业地区与农业地区的分界线.此线的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气候干燥,草原广布,是我国主要的草原牧区、高山牧区和高寒牧区,人口稀少,以少数民族为主他们在长期的牧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牧业民俗文化.此线的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光、热、水、土条件配合较好,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地区,人口密集,是我国农耕文化的主要分布地区.东西两部分地区的人民在生产、居住、服饰、饮食、婚姻、丧葬、工艺、竞技、交通等等民俗都有较大的差异.就生产而言,西部地区人们以牲畜为主要生产对象,生产方式以放牧为主;东部地区人们则以土地为主要生产对象,生产方式以耕作为主.就居住而言,西部地区的人们由于生产需要“逐水草而居”,所以居住在容易搬迁的帐篷式住房里;东部地区的人们一般以固定的土地为生产对象,没有十分特殊的原因他们不会弃地而去,其住所就以固定的房子为主.就饮食而言,西部地区的人们以肉、奶为主食物;东部地区的人们以米、面等为主食.以服饰而言,西部地区的人们以“袍”为主,而东部地区的人们以“衫”为主等等.秦岭—淮河一线也是我国东部地区“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在东部地区,南北之间的民俗也有较大的差异.我们常说的“南人吃米,北人食面”、“北车南楫”是东部地区南北之间最典型的民俗区域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南北之间地理环境差异的反映: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水资源比较充裕,可以广种水稻并以大米为主食,传统的交通工具也以船为主;北方气候较冷,干旱少雨,河流稀少,水资源不足,因而以旱地作物为主,主食以面粉为主,传统的交通工具以车、马为多.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是我国西部地区民俗的一条重要界线.该线以南的民俗文化主要是适应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寒的地理环境和牧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较大.该线以北的民俗文化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牧业民俗为主,在绿洲地区有部分农耕民俗文化,受伊期兰教的影响深刻.4 传统民俗是人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典范我国各地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总结了数千年的经验,形成了具有模式化的习俗,也就是民俗.观察众多的民俗,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民俗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精神,尽可能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这一点在生产、居住、服饰、饮食等物质民俗方面的表现特别明显.农业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之一.我国劳动人民总结了长期的生产经验,16第3Π4期 陈启跃: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26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形成了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并以民俗的方式传承下来.一是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地理环境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二是在农区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与不同的耕作制度.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以旱田为主,一年一熟至一年两熟,主要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棉花等旱地作物为主.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以水田为主,一年二熟至一年三熟,主要作物以水稻为主.三是注意地力的保护与恢复.在农耕生产中采用轮作、施用有机肥、休耕等,牧业生产中采用轮牧等等.四是以乡规民约的方式规定了若干防止破坏自然环境的禁忌.事实证明只要是因地制宜的地区,自然环境比较好,否则,或多或少都会造成环境的退化.我国传统民居的一般朝向是坐北朝南,这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阳光南来的条件相适应.然而,也有一些地区的民居并不一定朝南,例如在云南大理,绝大多数民居的正房朝向是坐西向东,原因之一,是大理地处点苍山下,点苍山属横断山脉,其走势为南北向,形状狭长的洱海在点苍山东面,与之平行,亦呈南北向,两者之间的缓坡,便是古代大理的发祥地,那么,建房无论是从建筑和施工的角度去考虑,背靠苍山、面向洱海取朝东方向最有利.原因之二是与大理的“下关风”有关.下关风是大理四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之一.下关风大,而且一年四季几乎天天都有,常年风向以偏西风为主.大理民居朝东也是为了避风.大理民间有歌谣说“大理有三宝,风吹不进屋是第一宝”.可见,云南大理民居朝东体现了白族人民适应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民俗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在漫长的岁月中,民俗事象能流传至下来,总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民俗中所反映的许多生产与生活方式都非常注意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善待自然.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还须不断吸取我国的传统民俗的精华,协调人地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高曾伟.中国民俗地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中国饮食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 林乃焱木[3] 陶立瑶.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责任编辑:黄向阳) T raditional Chinese folk custom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CHEN Qi-yue(Zhenjiang College,Zhenjiang212003,Chima)Abstract:Chinese folk customs,which come from people’s summ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heir life experience,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culture.As far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custom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con2 cerned,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custom while the spread and diffusion of folk custom’s are restricted by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A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geographi2 cal environment is domonstrated by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folk customs,folk customs reflect how people are adapted to the lo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ow human beings harmonize themselves wit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K ey w ords:folk custom;geographical environment;human-geography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1. 四合院:四合院是汉族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
它由四个房屋围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中间是一个露天的庭院。
四合院通常采用砖石结构,建筑风格严谨、庄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窑洞:窑洞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区,如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窑洞是在黄土坡上开凿而成的,呈拱形,内部空间较大,可以容纳多个房间。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等优点,是当地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3.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独特类型,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它是用土坯或砖石建成的圆形或方形建筑,通常有多层,每层有多个房间。
土楼具有防御性能强、通风采光好等特点,是客家人民居文化的重要代表。
4. 水乡民居:水乡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江南水乡地区,如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它是一种临水而建的建筑,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底层是架空的,用于停放船只和储物,上层是居住空间。
水乡民居以白色的墙壁、黑色的屋顶和精巧的木雕、石雕等装饰为特色,体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水乡文化。
总之,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丰富多彩,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反映了汉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地理环境与中国民间住宅
地理环境与中国民间住宅〔关键词〕地理环境;民间住宅;特色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民族众多,地域辽阔,东西相距5500千米,南北相距5300千米,东西跨60多个经度,南北跨50多个纬度,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因而各个地区在多种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传统住宅。
住宅是人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它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以保证人身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
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住宅,无论造型、结构,还是材料、功能都体现出了独特的地方风格,折射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与民风、民俗的融合。
我国的民间住宅根据各地的地形、气候、降水和地理环境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同胞,为了适应当地高寒、多风的气候,往往选择居住在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在气候较温和的向阳一侧,充分利用岩石、灌木等建筑材料,建造的住宅形似“堡垒碉房”。
藏民在建房时尽量就地取材,以降低造价,其用岩石砌成较厚的墙体,而窗户开得较小,以利于防风御寒。
碉房一般分为2~3层,低层作为畜舍,上层住人,楼向上逐层缩小,上层屋顶为阳台,是供晒谷物用的。
那些肃穆宏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即是如此,如拉卜楞寺、塔尔寺、大昭寺等,是这一形式典型的代表。
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因受夏季暴雨的冲刷,流水侵蚀地表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
在黄土高原上,窑洞是农民重要的住宅形式之一,人们利用黄土结构较均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在坚实的黄土沟谷的崖面上,垂直向下挖洞,再横向凿洞,顶部修成拱形,室内不用梁柱,洞口用砖砌成半圆形,装上门和窗户,俗称“砖石窑”。
而在没有山崖,土层又比较厚实的地方,人们就地挖下一个方形的坑,然后再向四壁凿洞,形成一个四合院。
人在平地,只能看见院中的树梢,不见房屋,称之为“地坑窑”。
如今的人们生活富裕了,很少挖土窑洞,取而代之的是石窑和砖窑,其结构美观大方,坚固耐用。
中国各地民居与地理环境(23张ppt)
16.(1)冬季多暴雪,合掌屋屋顶不易积雪,压塌房顶。 (2)当地森林植被丰富,木材易获取,就地取材。 (3)依山而建,房屋布局错落有致。 (4)合掌屋错落分布,穿插在小溪、花草植物间,构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
3.乙图中的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A.防水 B.挡风
C.阻沙 D.遮阳
客家民居
皖南民居建筑群宏村现保
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 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 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 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 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 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 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 风格的“三绝”(民居、祠 堂、牌坊)和“三雕”(木 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
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吊脚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 潮,反映的环境特点:高温湿润的热带环境。
北京四合院
山西大院
北方民居的特点是:屋顶较平(降水较少),门窗少且小,
墙较厚(冬季寒冷,门窗少且小,墙厚可防寒保暖)。反映的环 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黄土窑洞
窑洞的优点有: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
环境特点: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 立的特点。
地坑院
1.甲、乙两幅图中的传统民居最可能分别位于我国的
A.青藏高原 黑龙江
B.海南岛山区 河南
C.黄海沿岸 新疆
D.东北平原 福建
2.甲、乙两幅图中的传统民居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分别是
A.高寒缺氧冬暖夏凉
B.干旱缺水木材短缺
C.多火山、地震降水稀少 D.潮湿、多虫鼠土层深厚
的保留。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 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皖南民居有着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形成原因
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 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 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 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 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防火的作用, 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 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 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 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 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 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形成的地理和文化背景?
总之,木构架庭院式住宅的形成与分布地的自然环境 和中华文明大一统的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 ①地形平坦开阔,地广人稀——独门独院的庭院 式建筑 • ②气候冬冷夏热,采光需要——墙体厚实,门窗 较小,绢或纸覆窗。 • ③地处北半球,季风气候——座北朝南,背靠山, 房前开阔。 • ④雄伟,厚重(封建权势)——宫殿、庙宇宽大 的屋檐(南方宽大的屋檐原因不同)
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 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 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红楼梦》
整体构架方正、封闭、对称。
• 正房建筑方位座北朝南,庭院方正比例大 小适中,冬天可日照入室,庭院是户外活 动场地。围绕院子,四边布置堂屋、住房 和厨房等。一般门窗开向院子,对外不开 窗。 • 最大的四合院式建筑是北京故宫
二、建筑结构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 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 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 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 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厅堂内部随 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木鬲扇、 屏门等自由分隔。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 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房屋外部的 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 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 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 坡顶。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 防火、防盗,外观上罄墙高耸,宛如城堡。 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 土墙或土坯墙。正房、耳房、 门廊的屋檐和大小厦在标高 上相互错开,互不交接,避 免在屋面做斜沟,减少了漏 雨的薄弱环节。 7、整座“一颗印”,独门独 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 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 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 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三间 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的最典型的格局。 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 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 房腰檐称“大厦”,耳房 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 厦”。大小厦连通,便于 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 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 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 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 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
二、建筑结构
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 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 或五间。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 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 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不过为了利 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 窗。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 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 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
“一颗印”民居形成原因: 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 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 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 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 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 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 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 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 用了小天井.一颗印住宅高 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 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 整,当地称”一颗印”,又叫 窨子屋。
门窗设置:冬季保暖,夏季通风,透光。
• 一般人家,冬季要挂有夹板的棉门帘,春、秋要 挂有夹板的夹门帘,夏季要挂有夹板的竹门帘。 户和槛墙都嵌在上槛(无下槛)及左右抱柱中间 的大框子里,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冬 季糊窗多用高丽纸或者玻璃纸,自内视外则明, 自外视内则暗,既防止寒气内侵,又能保持室内 光线充足。夏季糊窗用纱或冷布,这是京南各县 用木同织出的窗纱,似布而又非布,可透风透气, 解除室内暑热。冷布外面加幅纸,白天卷起,夜 晚放下,因此又称“卷窗”。有的人家则采用上 支下摘的窗户。
研究目的
我们这一代学生身处一个国际化 的时代,是吃着肯德基、麦当劳,玩 着电子游戏成长起来,在接受外来文 化影响的同时,更不能忽略对本民族 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以民居为切 入点,让学生通过对民居建筑不同层 面的探索实践,对中国民居的形成历 史、地域特征、建筑风格、艺术价值、 民风民俗及发展与保护等知识有一个 较全面的了解。同时通过阅读大量相 关书籍资料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并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建筑艺术的热 爱之情,从小树立起一种保护民族传 统文化,热爱家园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总体概括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 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 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 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 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 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 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 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协调
• 每一地域都有它特定的岩性、构造、气候、土质、植被及 水文状况。只有当该区域各种综合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协调、 彼此补益时,才会使整个环境内的“气”顺畅活泼,充满 生机活力,从而造就理想的“风水宝地”――一个非常良 好的生活环境。对于中国常见的背山面水的城市、村落而 言,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典型环境。其科学的 价值是:背后的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 流水,即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又能享有灌溉、舟楫、 养殖之利;朝阳之势,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缓坡阶地, 则可避免淹涝之灾;周围植被郁郁,即可涵养水源,保持 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获得一些薪柴。这些不同特征的 环境因素综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这 个富有生态意象、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或村镇,也就是古 代建筑风学中始终追求的风水宝地。
• 东北地区的四合院,院子更开阔,以便更 充分地接受日照。窗户要更小一些,墙体 也更厚一些,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保暖防寒。 山西、陕西等地的院子则较狭窄,是为了 防避过多的日晒,同时可以减少风沙入院。
座北朝南的主房
•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与《周易》之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周易· 说 卦》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后世人谓帝王统治国家的方略为 “南面之术”,即源于此。此外,中国的天文星图是以面南而立仰天 象而绘制的,地图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视地理方法绘制的。所以中国古 代的方位观念也很独特:前南后北,左东右西,而与今天人们普遍使 用的源自西方的方位观念(上南下北)恰好相反。 • 从环境特点来看,因中国处在北半球中,阳光大多数时间都是从南面 照射过来,人们的生活、生产是以直接获得阳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 了人们采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再者,面南而居的选择亦与季节风 向有关。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的是寒冷的偏北风,而夏季盛 行的是暖湿的偏南风,这就决定了中国风水的环境模式的基本格局应 当是坐北朝南,其西、北、东三面多有环山,以抵挡寒冷的冬季风, 南面略显开阔,以迎纳暖湿的夏季风。
研究意义
• 网络收集资料
• 教师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四水归堂” 式住宅
中国典型的 传统民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干阑式住宅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简 介
•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 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 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 住宅以木构架房建东西厢房。由这种 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 “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 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 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 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 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 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 格。
三、反映文化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 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 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 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 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 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 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 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 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 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 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 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 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 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一颗印”民居的主要特点是: 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 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 “三间四耳”。 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 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 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 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 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 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 楼层作居室。正方与两侧 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 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 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 布置十分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