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与地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颗印”民居的主要特点是: 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 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 “三间四耳”。 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 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 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 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 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 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 楼层作居室。正方与两侧 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 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 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 布置十分紧凑。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总体概括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 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 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 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 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 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 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 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协调
• 每一地域都有它特定的岩性、构造、气候、土质、植被及 水文状况。只有当该区域各种综合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协调、 彼此补益时,才会使整个环境内的“气”顺畅活泼,充满 生机活力,从而造就理想的“风水宝地”――一个非常良 好的生活环境。对于中国常见的背山面水的城市、村落而 言,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典型环境。其科学的 价值是:背后的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 流水,即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又能享有灌溉、舟楫、 养殖之利;朝阳之势,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缓坡阶地, 则可避免淹涝之灾;周围植被郁郁,即可涵养水源,保持 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获得一些薪柴。这些不同特征的 环境因素综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这 个富有生态意象、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或村镇,也就是古 代建筑风学中始终追求的风水宝地。
四、形成原因
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 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 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 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 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防火的作用, 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 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 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 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 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 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形成的地理和文化背景?
总之,木构架庭院式住宅的形成与分布地的自然环境 和中华文明大一统的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 ①地形平坦开阔,地广人稀——独门独院的庭院 式建筑 • ②气候冬冷夏热,采光需要——墙体厚实,门窗 较小,绢或纸覆窗。 • ③地处北半球,季风气候——座北朝南,背靠山, 房前开阔。 • ④雄伟,厚重(封建权势)——宫殿、庙宇宽大 的屋檐(南方宽大的屋檐原因不同)
二、建筑结构
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 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 或五间。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 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 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不过为了利 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 窗。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 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 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
门窗设置:冬季保暖,夏季通风,透光。
• 一般人家,冬季要挂有夹板的棉门帘,春、秋要 挂有夹板的夹门帘,夏季要挂有夹板的竹门帘。 户和槛墙都嵌在上槛(无下槛)及左右抱柱中间 的大框子里,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冬 季糊窗多用高丽纸或者玻璃纸,自内视外则明, 自外视内则暗,既防止寒气内侵,又能保持室内 光线充足。夏季糊窗用纱或冷布,这是京南各县 用木同织出的窗纱,似布而又非布,可透风透气, 解除室内暑热。冷布外面加幅纸,白天卷起,夜 晚放下,因此又称“卷窗”。有的人家则采用上 支下摘的窗户。
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 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 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红楼梦》
整体构架方正、封闭、对称。
• 正房建筑方位座北朝南,庭院方正比例大 小适中,冬天可日照入室,庭院是户外活 动场地。围绕院子,四边布置堂屋、住房 和厨房等。一般门窗开向院子,对外不开 窗。 • 最大的四合院式建筑是北京故宫
二、建筑结构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 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 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 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 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厅堂内部随 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木鬲扇、 屏门等自由分隔。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 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房屋外部的 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 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 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 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 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 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这类住宅布 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 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 “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 多绘有彩画。
“一颗印”式民居
云南“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 的一种住屋形式。 “一颗印”民居形态: 建筑由正房、厢房、倒座组成四合院,瓦顶、土墙, 平面和外观呈方形,方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故称为“一 颗印”。 “一颗印”民居为一 楼一底楼房,正房三间, 底层一明间两次间,前有 单层廊(称抱厦),构成重 檐屋顶。左右两侧为一楼 一底吊厦式厢房,厢房的 底层一般各有两间,称为 “四耳”。
研究目的
我们这一代学生身处一个国际化 的时代,是吃着肯德基、麦当劳,玩 着电子游戏成长起来,在接受外来文 化影响的同时,更不能忽略对本民族 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以民居为切 入点,让学生通过对民居建筑不同层 面的探索实践,对中国民居的形成历 史、地域特征、建筑风格、艺术价值、 民风民俗及发展与保护等知识有一个 较全面的了解。同时通过阅读大量相 关书籍资料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并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建筑艺术的热 爱之情,从小树立起一种保护民族传 统文化,热爱家园的责任感、使命感。
• 东北地区的四合院,院子更开阔,以便更 充分地接受日照。窗户要更小一些,墙体 也更厚一些,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保暖防寒。 山西、陕西等地的院子则较狭窄,是为了 防避过多的日晒,同时可以减少风沙入院。
座北朝南的主房
•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与《周易》之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周易· 说 卦》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后世人谓帝王统治国家的方略为 “南面之术”,即源于此。此外,中国的天文星图是以面南而立仰天 象而绘制的,地图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视地理方法绘制的。所以中国古 代的方位观念也很独特:前南后北,左东右西,而与今天人们普遍使 用的源自西方的方位观念(上南下北)恰好相反。 • 从环境特点来看,因中国处在北半球中,阳光大多数时间都是从南面 照射过来,人们的生活、生产是以直接获得阳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 了人们采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再者,面南而居的选择亦与季节风 向有关。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的是寒冷的偏北风,而夏季盛 行的是暖湿的偏南风,这就决定了中国风水的环境模式的基本格局应 当是坐北朝南,其西、北、东三面多有环山,以抵挡寒冷的冬季风, 南面略显开阔,以迎纳暖湿的夏季风。
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 坡顶。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 防火、防盗,外观上罄墙高耸,宛如城堡。 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 土墙或土坯墙。正房、耳房、 门廊的屋檐和大小厦在标高 上相互错开,互不交接,避 免在屋面做斜沟,减少了漏 雨的薄弱环节。 7、整座“一颗印”,独门独 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 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 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 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一颗印”民居形成原因: 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 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 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 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 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 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 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 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 用了小天井.一颗印住宅高 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 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 整,当地称”一颗印”,又叫 窨子屋。
三、反映文化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 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 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 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 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 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 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 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 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 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 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 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 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 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研究意义
• 网络收集资料
• 教师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四水归堂” 式住宅
中国典型的 传统民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干阑式住宅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简 介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 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 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 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 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 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 “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 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 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 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 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 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 格。
五、举例介绍
周庄民居周庄镇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 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 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周庄最为著名的景点有富安桥、 双桥、沈厅。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璧建 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沈厅为清 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 虚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全镇桥街相连,依河 筑屋,绿影婆娑,返朴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古镇区内河道呈 井字型,民居依河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 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梁。
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三间 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的最典型的格局。 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 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 房腰檐称“大厦”,耳房 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 厦”。大小厦连通,便于 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 小,加上大小厦深Biblioteka Baidu,可 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 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 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
高一级部地理研究性学习
研 究 课 题:
中国传统民居与地理
选择地理位置和地域气候作 为研究的出发点,试图通过对不同 气候特征下的六大地理分区的传 统民居形式的分析,对建筑本体 (主要包括民居的材料和功能) 及当地的生产方式与地理、气候 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阐 明产生当地传统民居形式与特征 的地理、气候因素,并对各地的民 居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