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
赵玉
(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专业)
摘要 运用文献研究法, 从研究者来源和研究内容两个维度对近二十年我国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者地域分布不均, 东、中、西部差异较大;研究者单位分布不均, 单位间合作少、学段分布不平衡; 研究内容分布不均, 教学和心理健康研究多、行为和支持研究少; 研究内容呈现出阶段性, 由关注安置模式转向关注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智力残疾儿童 随班就读 研究 现状与反思
随班就读是我国吸收西方全纳教育经验, 结合中国国情而自创的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特殊教育形式。自20 世纪80 年代在我国开始进行试点实验, 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2010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 我国目前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学生数,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
60. 99%[ 1] 。其中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中, 智力残疾儿童高达216756人[ 2] , 约占全国普小随班就读学生总数的57. 99%, 远远高于听障和视障儿童的随班就读人数。因此, 可以看到随班就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多数轻度智力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但是他们在进入普通班级后, 是否受到了所需要的教育, 一直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而我国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的进行摸索和研究, 因此, 涌现了大
量的研究成果。本文检索了中国知网的相关资料, 力图从一个新的层面来梳理分析和反思近二十年我国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我国今后的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研究工
【3】
作提供借鉴、参考和启发。
1 智障学生随班就读的意义
在1988年的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 当时的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同志指出: “为了加快特殊教育的步伐, 必须改革过去只办特殊教育学校的单一模式。实行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 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少年儿童教育格局。这样做, 既有利于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和促进, 又有利于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与发展, 从而逐步形成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的残疾少年儿童教育发展的路子。”何东昌同志的讲话, 从某个方面说明了特殊儿童从自己狭小的天地里回到普通社会中来, 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 并扼要说明了随班就读的意义。第一、实施智力落后儿童随班就读可以迅速普及智力落后教育, 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的步伐。第二、实施智力落后儿童随班就读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重要意义。第三、实施智力落后儿
【4】
童随班就读有利于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发展。
2随班就读研究结果分析
2.1研究内容分布情况
2.1.1研究内容分布不均, 教学和心理健康研究多,行为和支持
研究少
随班就读的研究, 主要涉及七个方面 , 包括综合性概述、普通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接纳态度、随班就读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学业相关的能力(包括阅读、数学计算、协作等内容) 、教学、行为研究和支持服务。其中, 教学和心理健康的研究超过半数以上,占绝对优势。
2.1.2 研究内容呈现出阶段性, 由关注安置模式转向关注教育
教学质量
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 第一阶段从1990 年到1999 年, 研究关注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安置模式问题; 第二阶段从2000 年至2010 年,研究关注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两个阶段研究探讨的侧重点有较大的转变, 由关注入学率到关注教育教学质量, 说明人们研究理念的转变。
2.2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2.2.1 随班就读智力残疾儿童的教学问题成为基层工作者的
研究热点
关于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管理、教学模式、学科教学、教育反思等方面。
教学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提出一些原则, 如《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的四结合》
[ 5] 、《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四个需要》[ 6] 等, 主张接纳、激励、整体与个别相结合、课堂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家校联合等原则来提高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
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 则以能力作为教学的依据。沈锦木在《智力障碍儿童全纳教育的多元教学模式》[7] 中以杭州市萧山区对智力障碍儿童在普通学校学习的学制与教学组织形式问题、教育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优化整合、智力障碍儿童教学的校本教材确定与教学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四个方面进行了突破性实践, 形成了多元化的随班就读教育模式, 为我国其他地区随班就读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2.2.2 随班就读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学业相关的能力
以及接纳态度引起高校研究者的关注
随班就读智力残疾儿童由于障碍程度和安置方式的不同, 使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又区别于培智学校的智力残疾学生。大多数研究都表明普通班级中来自于学习的压力会使智力残疾学生更容易出现自卑、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如于素红等人在《三种不同教育安置模式中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人格特征比较研究》[8]
发现, 在普通班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人格发展落后于其他两类轻度智力落后儿童。 除了教学和心理健康这两个研究重点以外, 与学业相关的能力和接纳态度也是高校研究者相对研究较多的内容之一。在此期间高校关于与学业相关能力包括的研究共有9 篇, 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主。例如该校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中有关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残疾学生数学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等的研究, 通过调查的形式比对了正常儿童和智力残疾儿童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差异, 从而提出更好的教学建议。通过接纳态度方面的研究发现, 与随班就读相关的不同群体( 普小教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城市和农村教师、家长、
师范生和普小学生等) 对随班就读的接纳态度均不太乐观, 持排斥和不接纳的较多。如刘春玲等人关于《普通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9] 和万莉莉在《本科师范生对随班就读态度的调查》[10] 中都一致的认为, 普小教师和本科师范生对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接纳态度低于肢体障碍、低视力、重听、病弱和学习障碍。而李晓杰在《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同伴接纳态度的干预研究》
【11】中发现通过干预可以改善普小学生对弱智同伴的接纳态度。
3 教学建议与反思【12】
3.1 确立适切、具体的教学目标, 创造“双利”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质量, 必须突出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要求的双重性, 既要满足普通学生学习的需要, 又要满足随班就读的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同时, 为了让智障儿童能够更自然地受到教师的关注及个别化教育, 教师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 要确立适合随班就读的智障儿童的实际、具体的教学目标, 明确智障儿童的障碍类型和程度、特殊需要等基本情况, 并评估其在该学科上原有的水平, 分析其学习上的优势和弱项、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等等。
3.2 充分利用课堂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中学 智障儿童由于身心的缺陷,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成功少、失败多, 他们的自信心也因此不断被损伤, 并产生消极的自卑思想。因此, 多数情况下, 智障儿童往往会因为自卑而产生许许多多不良的心理和道德观念, 加上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不足, 甚至会被别有居心的人利用而走上不法犯罪道路, 所以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