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研究生弹塑性力学讲义 8弹塑性_塑性力学基本方程和解法

合集下载

弹塑性力学课件-塑性基本概念

弹塑性力学课件-塑性基本概念

ij yxx
xy y

xz yz


11 21
12 22
13

23

zx zy z 31 32 33
(4-1)
由于剪应力的互等性, yx xy zx xz zy yz
3.1应力—应变曲线的理想化模型
(1)理想弹性(perfectly elastic) (2)理想刚塑性(rigid-perfectly elastic) (3)刚—线性强化(rigid-linear strain-hardening) (4)理想弹塑性(elastic-perfectly plastic) (5)弹—线性强化(elastic-linear strain-hardening)
1.3静水压力实验
所谓静水压力就如同均匀流体从四面八方将压力作用于物体。 (1)体积变化 体积应变与压力的关系 (Bridgeman实验公式)
体积压缩模量 派生模量
铜:当p=1000MPa时,ap= 7.31×10-4,而bp2=2.7×10-6。 说明第二项远小于第一项,可以 略去不计。
Bridgeman的实验结果表明, 静水压力与材料的体积改变之 间近似地服从线性弹性规律。 若卸除压力,体积的变化可以 恢复,因而可以认为各向均压 时体积变化是弹性的,或者说 塑性变形不引起体积变化。试 验还表明,这种弹性的体积变 化是很小的,因此,对于金属 材料,当发生较大塑性变形时, 可以忽略弹性的体积变化,即 认为在塑性变形阶段材料是不 可压缩的。
s
n1

一般加载规律
( ) E[1 ( )]
A
其中

( )

弹塑性力学部分讲义(PDF)

弹塑性力学部分讲义(PDF)

弹塑性力学引言一、固体力学在工程中的作用工程中的各种机械都是用固体材料制造而成的、各种结构物也都是用固体材料建造的。

为了使机械结构正常使用、实现其设计的功能,首先要保证它们在工作载荷与环境作用下不发生材料的破坏或影响使用的过大的变形,即保证它们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在设计阶段,要根据要求实现的功能,对于设计的机械结构的形式按强度要求确定其各部分的形状和尺寸,以及所需选择的材料。

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首先要解决如下基本问题:在给定形状尺寸与材料的机械结构在设计规定载荷与环境(如温度)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形与应力。

对于柔性结构,如细长梁、薄板、薄壳,以及它们的组合结构,还要分析其是否会丧失稳定性。

这些都是固体力学的基本问题。

如果机械结构所受载荷或环境的作用是随时间变化的,那么,它们的振动特性也对其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在设计时往往要对其进行模态分析,求出影响最大的各个低阶固有频率与相应的振型,以确保不会与主要的激振载荷产生共振,导致过大的交变应力与变形,影响强度和舒适性。

有些情况下还要考虑它们在瞬态或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瞬态响应。

这些也是固体力学的基本问题。

此外、许多机械零件和结构元件在制造工程中,采用各种成型工艺,材料要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

如何保证加工质量,提高形状准确性、减少残余应力、避免产生裂纹、皱曲等缺陷?如何设计加工用的各种模具,加工的压力,以及整个工艺流程,这里也都有固体力学问题。

正因为工程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固体力学问题,有时还有流体力学问题,在19世纪产生了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才导致力学逐渐从物理学中独立出来。

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是工程力学,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等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而工程力学的发展则大大推动了许多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

因此,力学是许多工程部门设计研究人员的基本素质之一。

二、力学发展概况力学曾经是物理学的一个部分,最初也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在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

弹塑性力学PPT课件

弹塑性力学PPT课件

早期研究: • 1773年Coulomb提出土质破坏条件,其后推广为
Mohr- Coulomb准则; • 1857年Rankine研究半无限体的极限平衡,提出滑移
面概念; • 1903年Kötter建立滑移线方法; • 1929年Fellenius提出极限平衡法; • 1943年Terzaghi发展了Fellenius的极限平衡法; • 1952~1955年Drucker和Prager发展了极限分析方法; • 1965年Sokolovskii发展了滑移线方法。
.
5
1.1 基本概念
• 弹塑性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 研究弹性和弹塑性物体变形规律的一门科学。 应用于机械、土木、水利、冶金、采矿、建 筑、造船、航空航天等广泛的工程领域。
• 目的:(1)确定一般工程结构受外力作用时 的弹塑性变形与内力的分布规律;(2)确定 一般工程结构物的承载能力;(3)为进一步 研究工程结构物的振动、强度、稳定性等力 学问题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在加载过程中必须对其历史进行记录。
.
18
1.4 塑性力学的研究方法
• 宏观塑性理论 • 以若干宏观实验数据为基础,提出某些假设
和公设,从而建立塑性力学的宏观理论。特 点是: • 数学上力求简单,力学上能反映试验结果的 主要特性。 • 实验数据加以公式化,并不深入研究塑性变 形过程的物理化学本质。
.
.
6
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 (1)物体是连续的,其应力、应变、位移 都可用连续函数表示。
• (2)变形是微小的,忽略变形引起的几何 变化。
• 即连续介质和小变形假设。
.
7
弹性和塑性变形的特点
弹性变形的特点:
• 应力-应变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弹塑性力学 第四章 弹性力学的求解方法

弹塑性力学   第四章 弹性力学的求解方法

说明: 1、数学上可证明, 当为线弹性小变形情况,求解的 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为线性,叠加原理成立。 2、对大变形情况,几何方程出现二次非线性项,平 衡微分方程将受到变形的影响,叠加原理不再适 用。 3、对非线弹性或弹塑形材料,应力应变关系是非线 性的,叠加原理不成立。 4、对载荷随变形而变的非保守力系或边界为
1. 位移法:将几何方程代入物理方程,得到用位移
表示的应力分量,再将应力分量代入平衡方程和应力边 界条件,即得到空间问题的位移法控制方程。不需要用 相容位移表述。 3个位移表述的平衡微分方程,包含3个位 移未知数。 结合边界条件,解上述方程,可求出位移分 量,由几何方程求应变,再由本构方程求应力。
第四章 弹性力学问题的求解方法
§7-1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1. 平衡微分方程方程
2. 几何方程
3. 物理方程
各种弹性常数之间的关系
4. 相容方程
• 求解物理量:6个应力分量 6个应变分量 3个位移分量
共15个未知量
用于求解的方程:平衡微分方程 3个 几何方程 6个
共15个方程
本构方程
6个
用非线性弹簧支承的情况,边界条件是非 线性的,叠加原理也将失效。
二. 解的唯一性定理:
在给定载荷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的弹性体, 其内部各点的应力、应变解是唯一的,如物体刚 体位移受到约束,则位移解也是唯一的。 无论何方法求得的解,只要能满足全部基本方 程和边界条件,就一定是问题的真解。
三.圣维南原理: 提法一:若在物体的一小部分区域上作用一自平衡力系,则 此力系对物体内距该力系作用区域较远的部分不产生 影响只在该力系作用的区域附近才引起应力和变形。 提法二:若在物体的一小部分区域上作用一自平衡力系,该 力系在物体中引起的应力将随离力系作用部分的距离 的增大而迅速衰减,在距离相当远处,其值很小,可 忽略不计。 提法三:若作用在物体局部表面上的外力,用一个静力等效 的力系(具有相同的主矢和主矩)代替,则离此区域较 远的部分所受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弹 塑 性 力 学(课程复习小结)

弹 塑 性 力 学(课程复习小结)
生物力学: (70年代冯元祯博士) 生物材料力学性能、微循环、定量生理学、心血管系统临床问题和生物医学工程等。 “没有生物力学,就不能很好地了解生理学。”
22
八、 弹塑性力学的基本理论与解法 1. 弹塑性力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弹塑性力学和材料力学都是固体力学的分支学科,所求解的大多数问题都是超静定 问题。因此,在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时的最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即对于一个静不定问题 的求解,一般都要经过三个方面的分析,这三个方面分别为:(1)静力平衡条件分 析;(2)几何变形协调条件分析;(3)物理条件分析。从而获得三类基本方程,联 立求解,再满足具体问题的边界条件,即可使静不定问题得到解决。这三方面的方程 汇集于下:
假定物体在受力以后,体内的位移和变形是微小 的,即体内各点位移都远远小于物体的原始尺寸,而 且应变( 包括线应变与角应变 )均远远小于1。根据 这一假定:
(1)在弹塑性体产生变形后建立平衡方程时,可以 不考虑因变形而引起的力作用线方向的改变;
(2)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略去相关的二次及二 次以上的高阶微量;
27
(4).边界条件 (A)应力边界条件:
ijlj Fi ,(在 ST上 )
(B)位移边界条件:
ui ui , (在 Su上 )
根据具体问题边界条件类型的不同,常把边值问题分为三类。
28
第一类边值问题:给定物体的体力和面力,求在平衡状态下的应力场和位移场, 即所谓边界应力已知的问题。
第二类边值问题:给定物体的体力和物体表面各点位移的约束情况,求在平衡状 态下的应力场和物体内部的位移场,即所谓边界位移已知的问题。
第三类边值问题:在物体表面上,一部分给定面力,其余部分给定位移(或在部分 表面上给定外力和位移关系)的条件下求解上述问题,即所谓混合边值问题。

弹塑性力学 弹性与塑性力学的解题方法

弹塑性力学  弹性与塑性力学的解题方法
既能找出变形体中各点的应力分量,也能找出相 对的位移增量分量。
➢主应力法
➢ 主应力法是金属塑性成形中所经常使用的 一种简化方法。在分析问题时,认为剪应 力对材料的屈服影响很小,因而在屈服条 件中略去剪应力,这时平面应变问题中的 屈服条件可简化为
x - y = 2k
➢ 在分析中,还假设应力在一个方向的分布 是均匀的。因此在计算中,数学形式比较 简便。
➢ 平面应力问题,平面应变问题,结果转换 ➢ 平面问题的平衡方程(无体力)
x
xy
0
x y
yx x
y
y
0
➢ 艾里(Airy)应力函数
x
2
y 2
,
y
2
x 2
,
xy
2
xy
➢ 用应力函数表示的物理方程
➢ 变形协调条件
x
1 2G(1
)
2
y 2
2
x 2
y
2G
1 (1
)
2
x 2
几种应力函数所对应的边界条件
➢ = ax + by + c 矩形弹性体处于无应力状态,
即在边界上无面力。
➢ = ax2 + bxy + cy2 矩形弹性体受双向荷载。
a > 0, c > 0, b = 0
a = c = 0, b 0
➢ = ax3 + bx2y + cxy2 + dy3 复杂应力状态, 当a = c = b = 0, d 0时,xy = 6dy,为纯弯
2
y 2
xy
1 G
2
xy
4 x
y 4
4 y
x 4

弹塑性力学基本方程

弹塑性力学基本方程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平衡微分方程:0⋅+=σ∇f指标符号写为,0ji j i f σ+=在直角坐标系中分量形式311121112332122221231323333123000f x x x f x x x f x x x σσσσσσσσσ⎧∂∂∂+++=⎪∂∂∂⎪⎪∂∂∂+++=⎨∂∂∂⎪⎪∂∂∂+++=⎪∂∂∂⎩在柱坐标系中分量形式1012010r r r rz r r zr z zr z rzz f r r z rf r r z r f r r z r θθθθθθθθτσσστθτσττθττστθ∂-∂∂⎧++++=⎪∂∂∂⎪∂∂∂⎪++++=⎨∂∂∂⎪∂∂∂⎪++++=⎪∂∂∂⎩在球坐标系中分量形式211cot 0sin 113cot 0sin 1132cot 0sin r r r r r r r r r r f r r r r r f rr r r r f r r r r r ϕθϕθθθϕθϕθθθθϕϕθϕϕϕθϕτσσσττσθθθϕτσστστθθθϕττσττθθθϕ∂--⎧∂∂+++++=⎪∂∂∂⎪⎪∂-∂∂⎪+++++=⎨∂∂∂⎪⎪∂∂∂+++++=⎪∂∂∂⎪⎩几何方程:1()2=+ε∇∇u u指标符号写为,,1()2ij i j j i u u ε=+在直角坐标系中分量形式1211221112113222223322333313331133131()21()21()2u u u x x x u u u x x x u u u x x x εεεεεεεεε⎧⎧∂∂∂==+=⎪⎪∂∂∂⎪⎪⎪⎪∂∂∂===+⎨⎨∂∂∂⎪⎪⎪⎪∂∂∂===+⎪⎪∂∂∂⎩⎩在柱坐标系中分量形式111r r z z zr u u v v r r r r v u v w r r z r w w u z r z θθθεγθεγθθεγ∂∂∂⎧⎧==+-⎪⎪∂∂∂⎪⎪∂∂∂⎪⎪=+=+⎨⎨∂∂∂⎪⎪∂∂∂⎪⎪==+⎪⎪∂∂∂⎩⎩在球坐标系中分量形式1111sin 11sin sin r rr r r r r r u u u u r r r r u u u u ctg u r r r r r u u ctg u u u u r r r r r r θθθϕθθθθϕϕϕϕϕϕθϕγεθθεγθθϕθθεγθϕθϕ⎧⎧∂∂∂=+-=⎪⎪∂∂∂⎪⎪⎪∂∂∂⎪=+=+-⎨⎨∂∂∂⎪⎪∂⎪⎪∂∂=++=+-⎪⎪∂∂∂⎩⎩应变协调方程:0⨯⨯=ε∇∇指标符号写为,0mjk nil ij kl e e ε=在直角坐标系中常用形式222112212222112222332322223223222331311221313223311112231123231232212312231233120001()21()2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εεγεγεεγεγγεγγγεγε∂∂∂+-=∂∂∂∂∂∂∂+-=∂∂∂∂∂∂∂+-=∂∂∂∂∂∂∂∂∂=-++∂∂∂∂∂∂∂∂∂∂∂=-++∂∂∂∂∂∂∂=∂∂2331123312()2x x x x γγγ⎧⎪⎪⎪⎪⎪⎪⎪⎪⎨⎪⎪⎪⎪⎪⎪⎪∂∂∂∂-++⎪∂∂∂∂⎩本构方程::=σεC指标符号写为ij ijkl klC σε=对各向同性弹性体的线弹性本构关系的指标符号写为2ij ij kk ijG σελεδ=+在直角坐标系中分量形式222x x yy z z xy xy yz yz zx zxG G G G G G σελθσελθσελθτγτγτγ=+⎧⎪=+⎪⎪=+⎪⎨=⎪⎪=⎪=⎪⎩边界条件:力边界条件指标形式写为 j i ijp νσ=在指标坐标系分量形式x yx zx xy y zy xz yz z X l m n Y l m n Z l m n στττστττσ⎧=++⎪⎪=++⎨⎪=++⎪⎩位移边界条件指标形式写为 i iu u =在直角坐标系分量形式112233u u u u u u ⎧=⎪⎪=⎨⎪=⎪⎩位移解法:L-N 方程及力边界条件指标形式,,,,,()0[()]i jj j ji i i j j i k k ij j iGu G u f G u u u X λλδν+++=++=在直角坐标系中分量形式212223()0()0()0(2)()()()(2)()()()(2)G u G f x G v G f y G w G f z u v u w uG l G m G n X x x y x z u v v w vG l G m G n Yy xy y z u w v w wG l G m G n Zz xz y z θλθλθλλθλθλθ⎧∂∇+++=⎪∂⎪∂⎪∇+++=⎨∂⎪⎪∂∇+++=⎪∂⎩⎧∂∂∂∂∂+++++=⎪∂∂∂∂∂⎪⎪∂∂∂∂∂+++++=⎨∂∂∂∂∂⎪⎪∂∂∂∂∂+++++=∂∂∂∂∂⎩⎪应力解法:B-M 方程指标形式2,,,,1()11ij ij i j j i ij k kf f f νσδνν∇+Θ=-+-+-平面问题本构方程平面应变平面应力平面应力(极坐标系)αβαβαβδλεεσkk G +=2, 平面应力→平面应变:21υ-→E E 、υυυ-→1xyxyx y y y x x G G G γτευυευυσευυευυσ=-+--=-+--=)1(21)1(2)1(21)1(2 xyxyx y y y x x G G Gγτυεευσυεευσ=+-=+-=)(12)(12 θθθθθγτυεευσυεευσr r r r r G G G=+-=+-=)(12)(12 0)()(==+=+=zx zx y x y x z ττεελσσυσ===zx zx z ττσ0=z σ 0==θττz zrαβαβαβδσυσυεkk EE -+=1 xyxy xy x y y y x x GE E τεγσυυσυεσυυσυε12)1(1)1(122==---=---= xyxy xy x y y y x x GEEτεγυσσευσσε12)(1)(1==-=-=θθθθθτγυσσευσσεr r r r r GE E1)(1)(1=-=-====zy zx z γγε)(==+-=zy zx y x z Eγγσσυε)(θσσυε+-=r z E0==θγγz z r协调方程:y x yx xy x y ∂∂∂=∂∂+∂∂γεε22222,0112112222222=∂∂-∂∂-∂∂+∂∂∂-∂∂+∂∂θγεεθγθεεθθθθ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1()(,,2y y x x y x f f ++-=+∇νσσ,如x x V f ,-=,y y V f ,-=,引入Airy 应力函数:V yy x +=,φσ V xx y +=,φσ,xy xy,φτ-=→V 222)1(∇--=∇∇νφ;22222yx ∂∂+∂∂=∇,4422444222yy x x ∂∂+∂∂∂+∂∂=∇∇极坐标系:02101=++∂∂+∂∂=+-+∂∂+∂∂θθθθθθτθστσσθτσf rr r f r r r r r r r r rrv r v u r ru v r r u r r rr r θθθθθθγθεε-∂∂+∂∂=+∂∂=∂∂=11 ,⎪⎭⎫ ⎝⎛∂∂∂∂-=∂∂=∂∂+∂∂=θφτφσθφφσθθr r rr r r r r 1 ,1122222V222)1(∇--=∇∇νφ,22222211θ∂∂+∂∂+∂∂=∇r r r r,⎪⎪⎭⎫⎝⎛-⎪⎪⎭⎫ ⎝⎛⎪⎪⎭⎫ ⎝⎛-=⎪⎪⎭⎫ ⎝⎛θθθθσττσθθθθσττσθθθcos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r r ry xyxy x塑性力学基本公式:一维随动强化模型材料后继屈服限与先期拉(压)塑性应变的关系**p s ps h d h d σσεσσε+-=+=-+⎰⎰一维等向强化模型材料后继屈服限与先期拉(压)塑性应变的关系***||p s h d σσεσσ+-+=+=-⎰应力偏量的第二不变量22222222112222333311122331221'21'[()()()6()]6'3'ij ij ijij J S S J J S J σσσσσστττσσ==-+-+-+++∂=∂=应变偏量的第二不变量2222222211222233331112233121'213'[()()()()]624'3ij ijI e e I I εεεεεεγγγε==-+-+-+++=金属材料的屈服条件:Mises 屈服条件2()03'ij s J σσσσ-==其中Tresca 屈服条件max ()02sij στσ-=三维随动强化模型后继屈服条件(,)()0p p pij ij ij s ij ij K c d σσσεσεεΦ=--==⎰其中三维等向强化模型后继屈服条件41(,)()()0032p p p pij ij s ij ij K h d d d d σσσσεεεεΦ=-+==⋅≥⎰其中全量形式的应力-应变关系2()1()33ij kk ij ij kk ij K σεσεδεεδε=+-全量形式的应变-应力方程13()1()923ij kk ij ij kk ij K εσεσδσσδσ=+-σε-关系为**3,3(),33',122(1)'3s s ss G GE G G E EE G E E E σεεσσσσεενν⎧⋅<⎪⎪=⎨⎪+->⎪⎩==-+-增量形式的应变-应力方程(指标符号)()011ij ij kk ij ij d d d d S E ευσυσδλ⎡⎤=+-+⎣⎦增量形式的应力-应变方程(矩阵形式)0000T e e e ep T e D D d D d D d D ασσασεεσαασ⎛⎫=-= ⎪⎝⎭线性等向强化材料加载时的增量本构关系(指标符号)()()0020191114ij ij kk ij kl kl ij d d d S d S E h ευσυσδσσ⎡⎤=+-+⎣⎦线性等向强化材料加载时的增量本构关系(矩阵形式)()()000209114T e ep d F d d F d hεσασσασσσσ=+=。

弹塑性力学___第四章_弹性力学的求解方法

弹塑性力学___第四章_弹性力学的求解方法

叠加原理:弹性体受几组外力同时作用时的解等于每一组外力单 独作用时对应解的和。
叠加原理成立的条件:小变形条件(平衡、几何方程才 为线性的),弹性本构方程(虎克定律)。
4-5塑性力学最简单的问题、求解塑性力学的问题
在塑性力学中,有些问题在平衡方程和屈服条件 中的未知函数和议程式的数目相等,因而结合边 界条件一般便可找出弹塑性体或结构中应力分布 的规律。而应变和位移再根据本构方程和几何方 程或连续性条件分别求出。这种仅通过平衡方程、 屈服条件就能完全确定应力场的问题属静定问题 (称为塑性力学最简单问题)
(2)应变协调方程(变形连续必条件)(变形相容条件)
可缩写为:
上述方程是六个应变分量 保证三个位移分量 连续函数(保持连续)的条件。 为单值
3、本构方程(物性方程)
(1)在弹性变形阶段,且屈服函数 则有
如用应变表示应力,则有
为了与塑性变形本构方程对比,也可将本构方程表示为
(2)在弹塑性变形阶段,屈服函数
1. 平衡(或运动方程)
若等式右式不等零,即表示物体内质点处于运动状态, 则根据理论力学中的达朗伯原理需将上式右端等于括号 内的惯性力项。 方程只表明物体内一点的应力状态与其邻点的应力 状态之间在平衡(或运动)时所满足的关系。
2. 几何方程与应变协调方程
(1)几何方程
此式表明在小变形条件下,物体内一点附近的变形情况和该点的 应变状态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弹塑性力学基础理论的建立及基本解法
§4-1 弹塑性力学基本理论的建立 弹塑性力学的任务:研究各种具体几何尺寸的
弹性、弹塑性体或刚塑性体在各种几何约束及 承受不同外力作用时、发生于其内部的应力分 布与变形(或位移)规律。
与材料力学一样,弹塑性力学所求解的大多 数问题是超静定问题,因此其基础理论的 建立来自三个方面的客观规律:平衡方 程 ;几何方程 ;本构方程

《弹塑性力学》课件

《弹塑性力学》课件
结构弹塑性分析的方法包括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边界元法等数值计算 方法。
材料的弹塑性行为模拟
材料的弹塑性行为模拟是研究材料在 不同应力状态下表现出的弹塑性性质 ,对于理解材料的力学行为和优化材 料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弹塑性行为模拟的方法包括分子 动力学模拟、有限元分析等。
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可以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 之间的关系,预测材料的弹塑性行为 。
THANKS
感谢观看
弹塑性力学在工程实践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工程实践中,由于材料和结 构的复杂性,弹塑性力学应 用面临诸多挑战,如非线性 行为、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的确定等。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需要采 用先进的数值计算方法和实 验技术,提高模拟精度和可
靠性。
此外,加强跨学科合作,将 弹塑性力学与计算机科学、 物理学等学科相结合,可以 推动工程实践中的弹塑性力 学应用不断发展。
《弹塑性力学》课件
目录
• 弹塑性力学概述 • 弹性力学基础 • 塑性力学基础 • 材料弹塑性性质 • 弹塑性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01
弹塑性力学概述
弹塑性力学的定义

弹塑性力学是一门研究材料在弹性和 塑性范围内行为的学科。它主要关注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行为, 以及这种行为与材料内部应力、应变 的关系。
塑性
材料在应力超过屈服极限后发生的不可逆变形。
屈服准则
描述材料开始进入塑性状态的应力条件。
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应力平衡方程
01
描述受力物体内部应力分布的平衡关系。
几何方程
02
描述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应变与位移的关系。
屈服准则
03
确定材料进入塑性状态的条件。

清华大学研究生弹塑性力学讲义 5弹塑性_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解法

清华大学研究生弹塑性力学讲义 5弹塑性_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解法

弹塑性力学第四章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解法一、线性弹性理论适定问题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对于在空间占有体积域V 的线弹性体在外加恒定载荷和固定几何约束条件下引起的小变形问题,若以, ,u εσ作为求解变量,则可以建立如下偏微分方程边值问题: 几何方程()1,,2ij i j j i u u ε=+ ()12∇+∇u u ε= (1a)广义胡克定律 ij ijkl kl E σε= :E σ=ε(1b)平衡方程 ,0ij j i f σ+= ∇⋅+=f 0σ V∀∈x (1c)以上方程均要求在域内各点均满足。

边界条件 u u i i = ∀∈x S ui (2a)n t j ji i σ= ∀∈x S ti(2b)对于适定问题,即不仅要求保证解存在唯一,而且有较好的稳定性。

当载荷或边界条件给定值有微小摄动时,应能保证问题解的变化也是微小的。

对于边界条件的提法就有严格的要求。

即要求:S S S S S ui ti ui ti U I ==∅(2c)对于各向同性材料,其广义胡克定律可具体写成 σλεδεij kk ij ij G =+2 ()tr 2G λ+I σ=εε (3a)()11ij ij kk ij E ενσνσδ⎡⎤=+−⎣⎦ ()()1tr Eνν=⎡⎤⎣⎦I ε1+σ−σ (3b)以上就域内方程来说,一共是对于u ,,σ ε的15个独立分量u i ij ij ,, σε的15个方程。

对于边界条件来说,三维问题每点有三个边界条件,而且是在三个正交方向上每个方向有一个边界条件,这个边界条件或者给定位移、或者给定面力。

这三个正交第四章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解法方向可以是整体笛卡儿坐标系的三个方向,也可以是边界自然坐标系的三个方向(即法向和两个切向)。

从更一般来说,除去给定位移或面力外,还有另一种线性的边界条件t K u c i ij j i +=(4)这是一种弹性约束条件。

用这个条件可以取代给定位移或给定面力的条件。

弹塑性力学最全课件2

弹塑性力学最全课件2
18
2.全量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二、弹性-线性强化模型 (材料有显著强化率)
s
E
E
加载
d 0
E
s
1 E
1 E
sign
卸载
d 0 d d E
0 s
s E
19
2.全量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三、弹性-幂次强化模型
k n 0
E
1
0
E k n
0 0
0
k 0
E
n
20
2.全量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1)塑性应变增量的方向与主应力轴的方向一致;
(2)
d
p ij
d
g
ij
, d 为一非负的比例常数,称为塑性因子。
则称 g( ij ) 为塑性势函数。
Drucker塑性共设
34
3.塑性理论基础
二、流动法则
1、Druker塑性公设,必然得出 f g
2、 f g 即屈服函数与塑性势函数相等,称为相关联流动法则; f g 即屈服函数与塑性势函数相等,称为非关联流动法则。
35
3.塑性理论基础
三、硬化法则 1、各向同性强化(各向同性后继屈服准则) 2、随动强化(随动后继屈服准则) 3、混合强化(混合后继屈服准则)
36
3.塑性理论基础
三、硬化法则
1、各向同性强化(各向同性后继屈服准则)
f ij , k f0 ij K k 0
K k 是一个强化函数或增函数,用来确定屈服面的大小。k 是一个强化
T
T
2、随动后继屈服准则:材料进入塑性后,弹性
0T
范围的大小保持不变,而弹性范围的中心移动。
2 0T
C
C

弹塑性力学讲义 第五章线弹性力学问题的基本解法和一般性原理

弹塑性力学讲义 第五章线弹性力学问题的基本解法和一般性原理
1.1.3 本构(物理)方程(六个)
2 y yz zx xy ( )2 y x y z zx
ij
w ij Eijkl kl 各向同性 ij 线性时
ij 2 G ij ij kk
ij ,kk
1 Θ,ij 0 1
u2=v=0 无法满足。所以希望能找到一种边界条件的合理简化方案。
M P P M
1855 年圣维南在梁理论的研究中提出: 由作用在物体局部表面上的平衡力系(即合力合力矩为零)所引起的
7
应变,在远离作用区的地方可以忽略不计,如下图。 P
P P/A
P P/A
P
因此,作用在弹性体局部面积上的力系可以用作用在同一局部面积上 的另一静力等效力系来代替。圣维南原理以利于求解实际问题,但解答在 原局部区域内是不能用。
物理方程几何方程积分几何方程可积条件求解ij的基本方程9基本未知函数ij应变klij表示ij表示平衡微分方程3变形协调方程用ij表示6ijijij力的边界条件ij线弹性力学的几个原理41叠加原理设线弹性体体积为v表面为s如果两组外力体力和面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应力应变和位移等于它们分别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之和
指标符号表示

E ( ij ij kk ) (1 ) 1
(1 ) ij ij kk E E
ij
上述所有方程为
ij 、 ij、ui 在 V 上必须满足的方程,同时在 S 上
(边界上)有边界力或边界位移。
2
1.2 边界条件 1.2.1 力的边界条件
1.1.2 几何方程(六个)或变形协调方程(六个) 几何方程表示了位移与应变之关系,当由位移场确定应变场时仅利 用几何方程就够了,但反之,应变场还需补充变性协调条件。 a.. 几何方程 指标符号表示

1-弹塑性力学第一章 绪 论 弹塑性力学讲义 中文版 教学课件

1-弹塑性力学第一章 绪 论 弹塑性力学讲义 中文版 教学课件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1.1 研究内容
弹塑性力学是研究物体变形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变形体受外界作用 (外载荷、边界强制位移、温度场等)时在变形体 内的反应(应力场、应变场、应变速度场等)。
与其它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 力学)的区别:研究方法、对象、结果的差异。弹 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体(而不是分离体)变形 体内部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而不是危险端面)。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1.4 基本假设
假设的目的:为了简化研究 ✓ 连续性假设(无间隙、无空洞、无堆积) ✓ 均质、各向同性假设 ✓ 弹、塑性体假设
弹性体——满足广义虎克定律; 塑性体——符合体积不可压缩规律
✓ 小变形假设(几何假设。弹性:整个变形体;塑性: 各个变形瞬时)
✓ 无初始应力作用假设

清华大学研究生弹塑性力学讲义 10弹塑性_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与安定性

清华大学研究生弹塑性力学讲义 10弹塑性_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与安定性

(13)
应该注意到,此式似乎是相应于机动场的应力
σ
* ij
、切向速度间断线上的剪应力即剪切
屈服应力τ s 、和给定面力 ti * = η∗ti 与机动场的应变率和速度场的虚功率方程,实际上并 不是。其中的应力与面力并不构成静力许可状态。其实,只有和任意机动场均满足虚
功率方程的应力和外力才一定是静力许可的,只和某种机动场满足这样的方程的应力
一、塑性极限状态和界限定理
z 极限状态和极限分析 结构弹塑性分析一般要跟踪加载和变形历史。如果忽略材料的塑性强化特性(即
采用理想塑性模型),并忽略物体由变形引起的几何尺寸变化(即采用小变形假设), 则当外载达到某一定值时,理想塑性体可在外载不变的情况下发生塑性流动,即无限 制的塑性变形。这时称物体(或结构)处于塑性极限状态,简称极限状态;所受的载 荷称为物体或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或极限载荷;与之相应的速度场则称为塑性破损机 构,或塑性流动机构。
∫ ∫ ∫ −
V1
σ
ε(s)
ij
&i(jk)dv
+
V1 fi(s)vi(k)dv +
S10 + SD ti(s)vi(k)ds = 0
∫ ∫ ∫ −
V2
σ
ε(s)
ij
&i(jk)dv
+
V2 fi(s)vi(k)dv +
S20 +SD ti(s)vi(k)ds = 0
两式相加即可得到
∫ ∫ ∫ ∫ V
τ
0 n
⎡⎣vt ⎤⎦ ds
(9)
考虑到:外载一定做正功,即
∫ tSt i vi ds > 0
⎯3⎯
第九章 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与安定性

弹塑性力学定理和公式

弹塑性力学定理和公式

应力应变关系弹性模量 ||广义虎克定律1。

弹性模量对于应力分量与应变分量成线性关系的各向同性弹性体,常用的弹性常数包括:a 弹性模量单向拉伸或压缩时正应力与线应变之比,即b 切变模量切应力与相应的切应变之比,即c 体积弹性模量三向平均应力与体积应变θ(=εx+εy+εz)之比,即d 泊松比单向正应力引起的横向线应变ε1的绝对值与轴向线应变ε的绝对值之比,即此外还有拉梅常数λ。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这五个常数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

常用弹性常数之间的关系见表3-1 弹性常数间的关系。

室温下弹性常数的典型值见表3—2 弹性常数的典型值。

2。

广义虎克定律线弹性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称为广义虎克定律。

它是由实验确定,通常称为物性方程,反映弹性体变形的物理本质.A 各向同性材料的广义虎克定律表达式(见表3—3 广义胡克定律表达式)对于圆柱坐标和球坐标,表中三向应力公式中的x 、y、z分别用r、θ、z和r、θ、φ代替。

对于平面极坐标,表中平面应力和平面应变公式中的x、y、z用r、θ、z代替。

B 用偏量形式和体积弹性定律表示的广义虎克定律应力和应变张量分解为球张量和偏张量两部分时,虎克定律可写成更简单的形式,即体积弹性定律应力偏量与应变偏量关系式在直角坐标中,i,j=x,y,z;在圆柱坐标中,i,j=r,θ,z,在球坐标中i,j=r,θ,φ。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及其解法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边界条件||按位移求解的弹性力学基本方法||按应力求解的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平面问题的基本方程 || 基本方程的解法 || 二维和三维问题常用的应力、位移公式1.弹性力学基本方程在弹性力学一般问题中,需要确定15个未知量,即6个应力分量,6个应变分量和3个位移分量。

这15个未知量可由15个线性方程确定,即(1)3个平衡方程[式(2-1—22)],或用脚标形式简写为(2)6个变形几何方程[式(2—1—29)],或简写为(3)6个物性方程[式(3-5)或式(3—6)],简写为或2.边界条件弹性力学一般问题的解,在物体内部满足上述线性方程组,在边界上必须满足给定的边界条件。

弹塑性力学讲义

弹塑性力学讲义

弹塑性力学讲义弹塑性力学1 弹塑性的概念所谓弹塑性指的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而外力除去后变形不能完全恢复的性质。

变形中可回复的部分称为弹性变形,变形中不可回复的部分称为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总是在外力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后出现。

2 简单拉压状态下金属材料弹塑性行为及其数学模型(1)理想塑性材料的弹塑性行为σs主要特点:屈服后加载,表现出一种流动变形现象,材料失去进一步承载的能力;屈服后卸载,应力应变增量大致与弹性变形段相同。

卸载至零后再次加载,应力应变关系相当于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在应变轴方向作了一个平移,平移量为残余塑性应变。

数学表达:Eε(0 ε εs)σ σ(ε)σ(ε ε)s s Eε( εs ε 0)σ σ(ε)(ε εs) σs(2)线性强化材料的弹塑性行为σσs主要特点:屈服后加载,材料仍有进一步承载的能力,但应力应变增量的比例较弹性段小;屈服后卸载,应力应变增量大致与弹性变形段相同。

卸载至零后再次加载,屈服应力为卸载前的应力值(较先前的屈服应力大),应力应变关系相当于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在应变轴方向作了一个平移,平移量为残余塑性应变,同时应力轴伸长。

两种常用的强化模型数学表达:Eε(0 ε εs)σ σ(ε)σ E(ε ε)(ε ε)ss sEε( εs ε 0)σ σ(ε)σs E(ε εs)(ε εs)上述描述弹塑性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称为全量型本构关系。

显然不能代表弹塑性变形规律的全貌。

它描述了单调应力-应变过程。

为了描述弹塑性力学行为的“过程相依”,需要建立增量型本构关系。

记当前应力为σ0,应力增量为dσ,应变增量为dε,分析弹塑性行为可以得出相应的增量变形法则。

理想塑性材料的增量型弹塑性关系(1)由dσ决定dε当σs σ0 σs时,dε dσ/E 当σ0 σs时,dεdλσ0ifdσ 0 dσ/Eifdσ 0dλσ0ifdσ 0当σ0 σs时,dεdσ/Eifdσ 0(2)由dε决定dσ当σs σ0 σs时,dσ Edε0ifdε 0当σ0 σs时,dσEdεifdε 0当σ0 σs时,dσ0ifdε 0 Edεifdε 0例:已经测得某理想弹塑性材料的细杆所经受的轴向应变过程如图所示,试求此杆中的应力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弹塑性力学第七章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解法一、非弹性本构关系的实验基础拿一根工程上最常用的低碳钢的试件,在拉伸试验机上就可得到如图7.1所示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中A为比例极限,当变形状态未超过A点时材料处于线弹性状态;B为弹性极限,AB段的变形虽然还是弹性的,即卸载时能按原来的加载曲线返回,但应力应变之间不再是线性关系。

C,D分别为上、下屈服极限,超过C点后材料进入塑性变形状态,卸载时不再按原来的加载曲线返回,而且当载荷完全卸除后还有残余变形。

由C到D是突然发生的,由于材料屈服引起应力突然下降,而应变继续增加。

由D到H是一接近水平的线段,称为塑性流动段。

对同一种材料D点的测量值比较稳定,而C点受试件截面尺寸、加载速率等影响较大。

如果载荷在使材料屈服之后还继续增加,则进入图中曲线右部的强化段。

即虽然材料已经屈服,但只有当应力继续增加时,应变才能继续增大。

在图中b点之后,试件产生颈缩现象,最后试件被拉断。

如果在塑性流动段的D′点,或强化段的H′点卸载,将能观测到沿着与OA平行的直线返回,当载荷为零是到达O′点或O′′点,即产生残余变形。

图7.1 低碳钢单向拉伸应力应变曲线有些高强度的合金钢并没有象低碳钢那样的屈服段,其单向拉伸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7.2所示。

这种情况下屈服极限规定用产生0.2%塑性应变所对应的应力来表示,σ。

记为0.2图7.2 高强度合金钢单向拉伸应力应变曲线第七章 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解法如果以超过屈服极限的载荷循环加载,所得试验结果则象图7.3所示。

在实验中还发现,对于某些材料(图7.4),如果在加载(拉伸)屈服后完全卸载到O ′′点,然后接着反向加载(压缩),则其反向屈服点对应的应力绝对值s σ′′不仅小于s σ′,而且小于初始屈服应力的绝对值σ′。

这是德国的包辛格(Bauschinger, J.)最早发现的,称为包辛格效应。

图7.3 循环加载曲线示意图 图7.4 包辛格效应 当材料进入塑性状态后,如果不是单调加载,则应力和应变之间不仅不是单值函数的关系,而且当时的应变不仅和当时的应力有关,还和整个加载的历史有关。

同样,当时的应力不仅和当时的应变有关,而且也和整个变形的历史有关。

这就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材料的特性不能简单的用应力应变关系来描述,而要用比较复杂的本构关系,即应力和整个变形历史的关系来描述。

此外,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经常遇到的材料非线性问题往往不是单向应力状态,即不是一维问题。

要对三维问题单靠实验来确定应力张量和应变张量之间的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建立非线性本构关系时,除去不能脱离实验基础之外,还必须有基本理论的指导。

二、刚塑性与弹塑性本构模型z 简化模型对于低碳钢一类材料,如果承载后产生的变形状态一直达到塑性流动段,为了简化起见,略去应力应变曲线中的上、下屈服极限等细节,可得到由线弹性段和塑性流动水平线段组成的简化模型,称为理想弹塑性模型(图7.5a ):s s s s E E σεεεσεσεε=≤⎧⎨==>⎩当当 (1)在金属成型等问题中,由于塑性流动引起的塑性应变较大,而弹性应变因相比较小而将其忽略,则又可进一步简化为只有水平线段的刚塑性模型(图7.5b ):研究生学位课弹塑性力学电子讲义 姚振汉0 0s s εσσσσε=<⎧⎨=>⎩当当(2)图7.5 理想弹塑性和刚塑性 当考虑材料强化性质时,可在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采用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来近似:()1 + s s s s E E σεεεσσεεεε=≤⎧⎨=−>⎩当当 (3)针对一些没有明显屈服极限的材料,还可采用幂强化力学模型,即令n A σε= (4)其中n 为幂强化系数,其取值介于0与1之间,当0n →时,它就趋于刚塑性模型。

对于单轴应力状态来说,上述公式已经对材料的塑性性质作出了简明的描述。

但对于更普遍的三维应力状态,单有上述公式还不能对三维状态作出具体的描述。

首先,无论弹塑性模型或刚塑性模型,对于单轴应力状态,当应力从零开始增大、达到屈服极限s σ时,材料开始屈服,进入流动段。

对于三维应力状态如何判定材料开始屈服?其次还有进入流动段之后三维的应力和应变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前者称为材料的屈服条件,后者为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z 屈服条件关于材料进入塑性状态的原因有过不同的假说。

伽里略曾认为材料进入塑性状态是由最大主应力所引起的,此后,圣维南又曾认为最大主应变能判断材料是否进入塑性状态。

这两个假说都被后来的实验所否定,因为在各向等压时,压应力可以远远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s σ,而并不产生塑性变形。

1864年法国工程师特雷斯卡(Tresca, H.)在一系列金属挤压实验的基础上,发现变形的金属表面有很细的纹痕,其方向接近最大剪应力方向。

于是,他提出:在物体中,当最大剪应力max τ达到某一极限值时,材料便进入塑性状态。

当σσσ123≥≥时,特雷斯卡条件为2k σσ13−=(5)第七章 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解法其中k 可由单向拉伸或其它材料试验测得的s σ确定,2s k σ=。

当不能确定主应力的排序时,在以三个主应力为坐标轴的应力空间中,由特雷斯卡条件所包围的弹性状态的应力空间为23312, 2, 2k k k σσσσσσ12−≤−≤−≤ (6)这是其轴线与三个主应力坐标轴等倾的正六面棱柱。

该棱柱过坐标原点的直截面就是三个主应力坐标轴的等倾面,称π平面。

三个主应力轴在该面上投影互相成120o 角。

在π平面上,特雷斯卡条件是一个正六边形 (图7.6)。

图7.6 等倾面上的屈服条件1913年德国力学家米赛斯(von Mises, R.)指出,在等倾面上,特雷斯卡六边形的六个顶点是实验得到的,但连接这六个点的直线却具有假设的性质。

作为近似,他提出,将这些点用一个圆连接起来,这样可避免屈服条件不能用单一公式表达带来的困难。

于是米赛斯条件将特雷斯卡条件的六棱柱面改成了圆柱面,其表达式为()()()2222232R σσσσσσ1231−+−+−= (7)米赛斯提出这一条件时,并未认为它是准确的条件,但是实验结果却表明,对于韧性金属材料,此条件比特雷斯卡条件更接近实际情况。

1924年德国力学家亨奇(Hencky, W. H.)经过反复研究,对米赛斯条件作了物理解释:当弹性体的形变比能(歪形能)s W 达到一定值时,材料进入屈服状态。

()()()2222331112s V W W W G σσσσσσ12⎡⎤=−=−+−+−⎣⎦ (8)z 流动法则(增量理论的塑性应力应变关系)在塑性变形阶段,应力应变关系是非线性的。

应变不仅与即时的应力状态有关,而且还和变形历史有关。

如果不知道变形历史,便不能只根据即时应力状态唯一地确定塑性应变状态;只知道最终的应变状态,也不能唯一地确定应力状态。

为了考虑变形历史,就要研究应力和应变增量之间的关系。

以这种关系为基础的理论称为塑性力研究生学位课弹塑性力学电子讲义 姚振汉学的增量理论。

对于理想刚塑性材料增量理论之一的莱维(Levy, M )-米赛斯理论(1913)基于如下假设:材料是不可压缩的、满足米赛斯屈服条件,应变偏量的增量与应力偏量成比例。

于是可以写出d 3d d , d 2pe ij ij se s ελλσ== (9)其中d p e ε是塑性应变强度增量,d e ε=(10)当弹性应变和塑性应变相比不可忽略时,就要采用弹塑性模型。

即使对于塑性变形很大的金属成型问题,为了考虑成型后的弹性回弹,也必须用弹塑性模型。

对于理想弹塑性材料的增量理论之一是普朗特(Prandtl, L )-罗伊斯(Reuss, E.)理论(1924,1930)。

此时假设:屈服条件采用米赛斯条件,应变增量等于弹性应变增量和塑性应变增量之和,即d d de p ij ij ij εεε=+ (11)而塑性应变偏量的增量与应力偏量成比例d d p ij ije s λ= (12)于是其塑性本构方程可写成3d 1d d 22p e ij ij ij se s s G εσ=+ (13)z 全量理论(简单加载情况下的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除去上述增量理论之外,在塑性力学中还有全量理论,例如前苏联力学家伊柳辛(Ilyushin, A. A.)1943年提出的小弹塑性形变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这种理论假设:体积应变始终是弹性的,即Θθ=3Κ (14)应力偏量与应变偏量成比例 ij ij e s λ=(15)而应力强度与应变强度之间存在单一的函数关系第七章 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解法()e e σϕε=(16)于是可得 32e ij ij e e s εσ= (17)伊柳辛理论主要适用于简单加载、幂强化材料的小变形情况。

所谓简单加载是指在加载过程中物体各点处的偏应力分量ij s 保持比例不变。

在工程允许精度下,也可推广应用于稍为偏离简单加载的情况。

以上各种理论中涉及的一些假设,例如:塑性应变偏量的增量与应力偏量成比例,以及应力强度和应变强度之间存在单一的函数关系等假设,都得到了常用金属材料大量试验的验证。

z 强化规律对于理想弹塑性材料,材料一旦屈服,其应力状态点在主应力空间中就落在屈服条件所描述的屈服面上,而当卸载时就按弹性规律回到屈服面内。

对于弹塑性强化材料,其单轴应力状态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前面图7.1所示。

若在强化后卸载,再重新加载,则屈服极限已经不是材料首次进入屈服时的屈服极限,而是最近这次从塑性状态卸载时由强化提高了的屈服极限。

前者称为初始屈服极限,后者则称为后继屈服极限。

如果初始屈服条件表示为()0ij f σ=(18)则强化条件下的后继屈服条件可表示为 (), 0ij f H ασ= (19)a) 等向强化 b) 随动强化图7.7 等向强化与随动强化研究生学位课弹塑性力学电子讲义 姚振汉其中H α是包括强化参数在内的反映材料变形历史的参数,它们可以是标量,也可以是张量。

随着强化参数由0增大,在π面上画出的屈服面随之变化。

根据不同材料的试验结果,有些材料的后继屈服面与初始屈服面相比是成比例地扩大,即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在应力空间各方向强化的程度相同(图7.7a )。

这种强化称为等向强化,也称各向同性强化。

其后继屈服条件可写成()()(), 0ij ij f H F H αασϕσ=−=(20)其常见形式为 ()()(), 0ij ij p f H F W ασϕσ=−=(21)()()()(), d 0p ij ij e f H F ασϕσε=−=∫ (22)在前一种形式中采用塑性功作为强化参数,在后一种形式中采用累积的等效塑性应变作为强化参数。

除等向强化外,有些强化材料表现为随动强化(图7.7b ),即,在强化过程中,屈服面的大小和形状保持不变,只随塑性变形的发展而在应力空间中平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