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
岳麓书院经典对联
![岳麓书院经典对联](https://img.taocdn.com/s3/m/2dfb58fe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70.png)
岳麓书院经典对联岳麓书院是湖南省长沙市的一所历史悠久的学府,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轻功教育的发源地之一。
岳麓书院本有古老且经典的对联,展现了这所书院的学术底蕴和人文精神。
下面是关于岳麓书院经典对联的内容:上联:岳麓子规下联:九霄龙吟解读:《岳麓子规》是明代文学家杨文强创作的一首七绝诗。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脚下,因此以岳麓山中的子规鸟命名,寓意着书院源远流长的学术背景。
九霄龙吟则寓意着学院内涵深厚,学风雄奇。
这句对联揭示了岳麓书院在中国文化和学术领域的高度声望。
上联:安心命运磨砺下联:修身学问卓越解读:安心命运磨砺意味着岳麓书院通过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学问修养,能够培养学生花好月圆、人生品质的修炼。
修身学问卓越则强调了培养“德、智、体、群、美”全面素质的重要性,鼓励学子在追求学术进步的同时注重道德修养。
上联:修有园林、修有诗魂下联:修有师长、修有鸟籁解读:修有园林意味着岳麓书院拥有独特而美丽的环境和文化氛围,这是学府培养师生的理想乐土。
同时,岳麓书院强调文学与诗歌的传承,学院内涵浓郁的文化氛围令学生具有深厚的诗魂。
修有师长则说明书院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修有鸟籁则象征着岳麓山中的自然美景和书院中的悠扬鸟鸣。
上联:经典之书藏古今下联:学子之心照曦月解读:经典之书藏古今意味着岳麓书院秉承经典教育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从经史到文学、哲学等多领域的全面知识教育。
学子之心照曦月则表明了学生在书院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激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
上联:百代艰辛创学基下联:千秋荣耀展英才解读:百代艰辛创学基意味着岳麓书院承袭了前人的努力和智慧,为学子打下了坚实的学习基础。
千秋荣耀展英才则强调了书院的历史积淀和人才培养的长远影响力。
岳麓书院经典对联集中体现了书院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人文精神。
这些对联通过简明的文字和形象的意象,向人们展示了岳麓书院以及在这里求学的学生们追求学问的精神,以及书院对于师生培养的承诺。
岳麓书院最有名的对联
![岳麓书院最有名的对联](https://img.taocdn.com/s3/m/bb39de9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1.png)
岳麓书院最有名的对联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该对联位于岳麓书院的大门上,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对联的意思是说,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对联表达了对岳麓书院人才辈出的赞美之情。
另外,岳麓书院二门的对联为“纳于大麓,藏之名山”,出自《尚书·舜典》,上联“纳于大麓”,指舜帝南巡至岳麓山,将岳麓山脚下的这片土地赐给了大禹治水有功的禹的后裔,意指岳麓书院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下联“藏之名山”则指将岳麓书院藏于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岳麓山之中,寓意着岳麓书院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山水风光,是一处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
以上对联都彰显了岳麓书院的文化底蕴和人才培养的卓越成就。
岳麓书院最长的对联及释义
![岳麓书院最长的对联及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8e8f9201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d.png)
岳麓书院最长的对联及释义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书院之一,也是湖南最古老的机构之一。
早在南宋时期,岳麓书院就开设了儒家文化、政策研究课程,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学术中心。
伴随着岳麓书院不断发展壮大,其历史上最长的对联也流传开来。
该对联共有50句,每句两个字成对,语义密切,对对联也被称为“莫莫言莫”,代表了岳麓书院的探索开拓精神。
以下为岳麓书院最长的对联及释义:【正】皮肉入贴,泰山北斗福祉家悦,烟尘长城鹰典捍卫,群贤缤纷求真追拙,鹤立鸡群【释】皮肉入贴:不求物质的报酬,心无旁骛地专心从事写作和研究泰山北斗:博远见识,深谋远虑,凭借一己之力实现大业福祉家悦:力求大众安宁福祉,让家悦乐极烟尘长城: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积极投身到变革中鹰典捍卫:把握传统文化精髓,唤醒被淹没的文明理念群贤缤纷:集结多英才,相互更新,建立良好的创新氛围求真追拙:一心追求真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鹤立鸡群:突出重围,自成一体,努力活出自己的价值。
岳麓书院最长的对联把岳麓书院的探索开拓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用形象生动、富于哲理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岳麓书院为求真追拙、鹤立鸡群的努力和拼搏精神。
《岳麓书院最长的对联及释义》说明了岳麓书院的历史与文化源头,以及它发展壮大的过程,同时还把岳麓书院的核心价值观,即“求真追拙、鹤立鸡群”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岳麓书院的历史文化至今仍然传承着,以其发展壮大的历史、可贵的文化传统及深邃的哲学思想,岳麓书院一直保持着其独一无二的地位,牢牢占据着中国古老教育机构的第一位,吸引着众多朝圣者前来参观。
岳麓书院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座重要的建筑,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向世人致敬。
它将继续向后代传承,传递更新的精神,开拓更新的领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中国的发展壮大做出更大的贡献。
岳麓书院门口的对联
![岳麓书院门口的对联](https://img.taocdn.com/s3/m/6c1c372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0.png)
岳麓书院门口的对联
岳麓书院门口的对联是“学达性天,文章有本;忠孝神仙,事业无穷”。
这幅对联表达了岳麓书院的教育理念和学术追求。
上联的“学达性天,文章有本”强调了学问的本质和目的,即是通过学习达到对天性的理解,探寻人类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同时,也表达了岳麓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强调学术的根本在于探究人类精神的内在性和超越性。
下联的“忠孝神仙,事业无穷”则强调了岳麓书院的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忠诚和孝道。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忠孝”代表了人们对于国家、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同时,“神仙”一词则代表了道德和精神的高尚境界,表达了岳麓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此外,这幅对联还表达了岳麓书院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和祝愿。
通过不断追求学问和理解人性,学生可以拥有无穷的事业和发展机会,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这幅对联充分表达了岳麓书院的教育理念和学术追求,以及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和祝愿。
它不仅是对联本身的艺术魅力所在,更是岳麓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的历史见证。
岳麓书院对联详解
![岳麓书院对联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dee47a791ed9ad51f01df2f7.png)
岳麓书院对联详解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悬于前门)[撰书者]虞愚(1909-1989)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982年11月,出席在衡阳举行的王船山学术思想讨论会期间撰书此联。
[注释]1 楚材:楚,指湖南、湖北,材,人材。
2 湘学:湖湘之学,泛指湖南的文化学术。
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悬于赫曦台[撰书者]商鸿逵(1907-1983)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1982年5月,得悉岳麓书院正在全面修复,喜撰此联。
王遐举(1909- )曾在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任教.。
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1985年来院参观敬书此联。
[注释]1.三湘:一说湖南的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一说潇湘、蒸湘、沅湘三水之合称,一说潇湘、资湘、沅湘为三湘。
泛指湖南。
2.隽士:才智超常之人。
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悬于赫曦台)[撰书者]左辅(1751-1833)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4月调任湖南布政使,11月擢升巡抚。
1822年(道光二年)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迁复妙高峰原址。
任职湖南时撰书此联。
原联早失。
现联王超尘补书。
王超尘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工艺师,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注释]1.安利勉:语出《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朱熹注:“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
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而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
”2.天地人:语出《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材而两之。
”古语天地人谓之三材。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悬于大门)[撰书者]袁名曜(?一1833)1812-1817年(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任岳麓书院山长。
张中阶(生卒未详) 岳麓书院生徒。
袁任山长时之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00e8fcfc284ac850ad024288.png)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1、岳麓书院大门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横批:岳麓书院注:此联大意是:楚地有人才,且在此地会聚。
上联是清代嘉庆年间任岳麓书院院长的袁名曜(岘冈)所出,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是当时书院的一位学生张中阶所对,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此联四言,简约有力,气势非凡。
袁名曜(?一1833)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任岳麓书院山长。
张中阶(生卒未详)岳麓书院生徒。
袁任山长时之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
正沉思未就,明经(对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
这幅名联就此撰成,书就悬大门。
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
现联是1984 年据历史照片复制的。
2、岳麓书院大门门厅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丙寅秋月曾晓浒书注:马积高、曾晓浒题岳麓书院大门。
马积高(1925--)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
曾晓浒(1938--)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因革:因,继承。
革,革新。
毛蔡:即毛泽东、蔡和森。
3、岳麓书院二门楹联: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
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知府王秉始改建二门,后屡修缮。
1868 年(清同治七年)大修。
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夷为平地。
1985 年根据日本友人提供之照片资料复原重建。
中三间开三门,石料门框,左右各一间过道,通往左有斋舍。
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
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 年重建。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横批:名山坛席注:程颂万题岳麓书院二门。
程颂万( 1865--1932)湖南宁乡人,字子大、鹿川,号十发居士。
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
善书法,长于篆、隶、楷。
岳麓书院对联详解知识讲解
![岳麓书院对联详解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0354059d360cba1aa811da6b.png)
岳麓书院对联详解岳麓书院对联详解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悬于前门)[撰书者]虞愚(1909-1989)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982年11月,出席在衡阳举行的王船山学术思想讨论会期间撰书此联。
[注释]1 楚材:楚,指湖南、湖北,材,人材。
2 湘学:湖湘之学,泛指湖南的文化学术。
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 (悬于赫曦台[撰书者]商鸿逵(1907-1983)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1982年5月,得悉岳麓书院正在全面修复,喜撰此联。
王遐举(1909- )曾在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任教.。
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1985年来院参观敬书此联。
[注释]1.三湘:一说湖南的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一说潇湘、蒸湘、沅湘三水之合称,一说潇湘、资湘、沅湘为三湘。
泛指湖南。
2.隽士:才智超常之人。
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 (悬于赫曦台)[撰书者]左辅(1751-1833)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4月调任湖南布政使,11月擢升巡抚。
1822年(道光二年)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迁复妙高峰原址。
任职湖南时撰书此联。
原联早失。
现联王超尘补书。
王超尘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工艺师,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注释]1.安利勉:语出《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朱熹注:“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
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而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
”2.天地人:语出《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材而两之。
”古语天地人谓之三材。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悬于大门)[撰书者]袁名曜(?一1833)1812-1817年(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任岳麓书院山长。
张中阶(生卒未详) 岳麓书院生徒。
袁任山长时之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c2e62470804d2b160b4ec0fb.png)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1、岳麓书院大门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横批:岳麓书院注:此联大意是:楚地有人才,且在此地会聚。
上联是清代嘉庆年间任岳麓书院院长的袁名曜(岘冈)所出,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是当时书院的一位学生张中阶所对,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此联四言,简约有力,气势非凡。
袁名曜(?一1833)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任岳麓书院山长。
张中阶(生卒未详)岳麓书院生徒。
袁任山长时之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
正沉思未就,明经(对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
这幅名联就此撰成,书就悬大门。
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
现联是1984年据历史照片复制的。
2、岳麓书院大门门厅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丙寅秋月曾晓浒书注:马积高、曾晓浒题岳麓书院大门。
马积高(1925--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
曾晓浒(1938--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因革:因,继承。
革,革新。
毛蔡:即毛泽东、蔡和森。
3、岳麓书院二门楹联: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
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知府王秉始改建二门,后屡修缮。
1868年(清同治七年)大修。
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夷为平地。
1985年根据日本友人提供之照片资料复原重建。
中三间开三门,石料门框,左右各一间过道,通往左有斋舍。
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
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年重建。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横批:名山坛席注:程颂万题岳麓书院二门。
程颂万(1865--1932)湖南宁乡人,字子大、鹿川,号十发居士。
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
善书法,长于篆、隶、楷。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c2e62470804d2b160b4ec0fb.png)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1、岳麓书院大门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横批:岳麓书院注:此联大意是:楚地有人才,且在此地会聚。
上联是清代嘉庆年间任岳麓书院院长的袁名曜(岘冈)所出,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是当时书院的一位学生张中阶所对,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此联四言,简约有力,气势非凡。
袁名曜(?一1833)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任岳麓书院山长。
张中阶(生卒未详)岳麓书院生徒。
袁任山长时之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
正沉思未就,明经(对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
这幅名联就此撰成,书就悬大门。
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
现联是1984年据历史照片复制的。
2、岳麓书院大门门厅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丙寅秋月曾晓浒书注:马积高、曾晓浒题岳麓书院大门。
马积高(1925--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
曾晓浒(1938--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因革:因,继承。
革,革新。
毛蔡:即毛泽东、蔡和森。
3、岳麓书院二门楹联: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
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知府王秉始改建二门,后屡修缮。
1868年(清同治七年)大修。
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夷为平地。
1985年根据日本友人提供之照片资料复原重建。
中三间开三门,石料门框,左右各一间过道,通往左有斋舍。
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
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年重建。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横批:名山坛席注:程颂万题岳麓书院二门。
程颂万(1865--1932)湖南宁乡人,字子大、鹿川,号十发居士。
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
善书法,长于篆、隶、楷。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dad4b5a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11.png)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二十条关于“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的内容:1.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这对联多妙啊!就好比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自己判断是非对错,别人的毁誉就随他们去吧,得失也看命运安排。
想想看,当你站在岳麓峰顶上,感受着那明朗的月光和清爽的风,是不是能领悟到一种超然的境界?2.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这话说得多深刻!难道你不觉得这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思考如何报答恩情、担当责任、传承道义?站在赫曦台上,望着衡山的云、湘江的水,难道还不明白文化的传承必有其归宿?3.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不就是在敲警钟吗?想想我们的学习,如果勤奋就能精进,要是贪玩就会荒废。
行动靠思考成功,随意就会失败。
这不就像农民种地,精心耕耘才有好收成,随意对待就会颗粒无收?4.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多霸气的对联!难道这不是在告诉我们湖南人才辈出,而岳麓书院更是人才汇聚之地?这就好比一片肥沃的土地,总能长出茁壮的庄稼!5.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这多有意境!就好像把珍贵的宝物藏在大山深处,让它远离喧嚣,保持神秘和珍贵。
难道你不想知道这其中蕴含的深意?6.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于古;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这对联把岳麓书院和山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
不就像名人与名校相互成就吗?而且这传承的道统,从古至今,难道不让人感叹?7.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这不是在提醒我们教育不分古今,培养人才是关键吗?就像划船,要根据水流变化调整方向,才能勇往直前。
难道你不认同?8.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哇,这是多么豪迈的表达!这不就像说我们的学说源远流长,如同大江大河,而湘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岳麓书院对联
![岳麓书院对联](https://img.taocdn.com/s3/m/cb4ffdd0240c844769eaee2b.png)
1、岳麓书院大门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横批:岳麓书院注:此联大意是:楚地有人才,且在此地会聚。
上联是清代嘉庆年间任岳麓书院院长的袁名曜(岘冈)所出,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是当时书院的一位学生张中阶所对,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此联四言,简约有力,气势非凡。
袁名曜(?一1833)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任岳麓书院山长。
张中阶(生卒未详)岳麓书院生徒。
袁任山长时之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
正沉思未就,明经(对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
这幅名联就此撰成,书就悬大门。
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
现联是1984年据历史照片复制的。
2、岳麓书院大门门厅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丙寅秋月曾晓浒书注:马积高、曾晓浒题岳麓书院大门。
马积高(1925--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韵文学会常备理事。
曾晓浒(1938--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因革:因,继承。
革,革新。
毛蔡:即毛泽东、蔡和森。
3、岳麓书院二门楹联: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
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知府王秉始改建二门,后屡修缮。
1868年(清同治七年)大修。
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夷为平地。
1985年根据日本友人提供之照片资料复原重建。
中三间开三门,石料门框,左右各一间过道,通往左有斋舍。
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
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年重建。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横批:名山坛席注:程颂万题岳麓书院二门。
程颂万(1865--1932)湖南宁乡人,字子大、鹿川,号十发居士。
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
善书法,长于篆、隶、楷。
岳麓书院的对联
![岳麓书院的对联](https://img.taocdn.com/s3/m/f1a68f0deff9aef8941e0699.png)
歌,后以此称学校的教学。
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悬于大成殿)
觉世庸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
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 (悬于大成殿)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也,汩汩然来矣!" 学忆宋张绵圣脉
书传虞夏刻螭虬 (悬于百泉轩)
[撰书者] 张维霖 江陵人,1654年举人。康熙间任长沙府学教授。联句出其《四月十六日恭纪》诗:“宸章遥下麓峰头,万众嵩呼涌碧流。道重朱张新栋宇,书传虞夏刻螭虬。金题日灿千秋丽,玉雕云笼五色浮。好向此中探秘册,芸香开处拟龙楼。”
[撰书者]
罗 典(1719一1808) 1782一1808年(清乾隆四十七年至嘉庆十三年),连任岳麓书院
山长二十七年。
此联原挂大门前方石柱上,原件早失,1985年集欧阳询字重刻,改挂二门门厅。
[注释]
1.衡湘:指衡山和湘江。
2.大泽: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虎。"
曾晓浒(1938一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注释]
1.四海:语出《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意同天下。
2.讲院:指岳麓书院。
3.因革:因,继承。革,革新。
4.忖度:思量。
5.朱张:即朱熹、张。
6.毛蔡:即毛泽东、蔡和森。
岳麓书院的对联
来源于网络资源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
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悬于前门)
[撰书者]
关于岳麓书院对联
![关于岳麓书院对联](https://img.taocdn.com/s3/m/482f24a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a0.png)
关于岳麓书院对联岳麓书院培养的人才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特征:把圣贤与豪杰这两种人格统一起来。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岳麓书院对联,希望能帮到您。
岳麓书院对联1、前门对联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横批:千年学府注:当代虞愚题外门。
虞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2、赫曦台对联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注:清代左辅题赫曦台3、赫曦台对联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注:当代商鸿逵题赫曦台4、岳麓书院大门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横批:岳麓书院注:清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明经张中阶题。
4、岳麓书院大门门厅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注:马积高、曾晓浒题岳麓书院大门。
5、岳麓书院二门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横批:名山坛席注:程颂万题岳麓书院二门6、岳麓书院二门过厅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注:清代山长罗典撰7、岳麓书院三门对联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横批:实事求是注:近代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集联8、讲堂对联岳麓书院传千载书院育材有良规注: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撰书。
9、讲堂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注:冯友兰撰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冯友兰撰书。
10、讲堂对联一水长流池不涸两贤互磋道终同注:当代陈荣捷题讲堂。
陈荣捷,美籍华人,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汉学家。
11、讲堂对联院以山名,山以院盛,千年学府传于古;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
注:当代周叔弢题讲堂。
周叔韬,爱国实业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
12、讲堂对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注:清代旷敏本题讲堂。
旷敏本,乾隆十九年(1754)受聘为岳麓书院山长,并撰书此联。
岳麓书院10句经典对联,才知道是这个意思!
![岳麓书院10句经典对联,才知道是这个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1829220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d.png)
岳麓书院10句经典对联,才知道是这个意思!今年是岳麓书院成立1040年。
书院位于美景如画的湘江西岸,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创办以来,历经千年,弦歌不绝。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岳麓书院的匾额对联,感受岳麓书院经典而独特的魅力。
大●门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书院大门始建于宋代。
现存大门建于明代正德四年。
大门的正上方,悬挂着宋真宗“岳麓书院”御匾。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书院进行大修,完工之后,门人请山长(院长)袁名曜撰写对联。
袁名曜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众人苦思不得结果,贡生张中阶至,脱口答到:“于斯为盛。
”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很多人对这幅对联有误解,认为湖南人口气大。
但“惟”在这里作发语词,没有意义。
意思是说楚国(特指湖南)人才众多,而书院尤为兴盛。
头●门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 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头门是进入书院的第一道门,位于中轴线东端,1986年建成。
头门上悬有1010周年院庆时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的“千年学府”匾,集唐代湘籍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手迹而成。
门侧对联由虞愚撰写。
虞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
对联道出岳麓书院千百年来在培育人才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湖湘学对近现代中国学术的巨大影响。
二●门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
大门之后,原为礼殿。
明代嘉靖元年扩建文庙时,始建二门。
门额正面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
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
“名山”在这里专指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尾峰——岳麓山。
对联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学监程颂万所撰。
上联语出《尚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下联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圣人君子。
” 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
讲●堂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岳麓书院最有名的对联
![岳麓书院最有名的对联](https://img.taocdn.com/s3/m/4c3fb010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77.png)
岳麓书院最有名的对联
【实用版】
目录
1.岳麓书院的历史背景和地位
2.岳麓书院的建筑布局和特点
3.岳麓书院的对联及其内涵
4.结束语
正文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坐落在长沙岳麓山。
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 (公元 976 年),历经宋、元、明、清时势变迁,迨及晚清 (19xx 年) 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 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集教学、藏书、祭祀于一体,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布局,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专祠等排列于两旁。
岳麓书院最有名的对联包括:
-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
- 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 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
- 学宗邹鲁
这些对联反映了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学术传统和培养人才的使命。
如“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揭示了岳麓书院在湖南
地区乃至全国的学术影响力;“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表达了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决心和信念。
长沙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不是太狂妄了?
![长沙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不是太狂妄了?](https://img.taocdn.com/s3/m/16839f1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1.png)
长沙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不是太狂妄了?“惟楚有材”难道是说只有楚地有人材,这岂不是很狂妄吗?“惟楚有材”,“楚”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当是指湖北啊,所谓荆楚大地。
岳麓书院明明是在湖南长沙,难道写错了?我们知道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
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
相传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
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
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
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
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即楚材晋用的典故。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
惟,语助词,没有意义。
这句相当于“楚有才”,“楚”在今天主要是指湖北,但在历史上,楚地的范围大体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到一定的范围,甚至涵盖今天河南和安徽的一部分地界。
“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
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
不少读者乃至一些新闻媒体对岳麓书院的这副门联有些误读,关键在于对“惟”字的理解。
今天,“惟”的解释,一般为“唯一”,“只有”,但在此处,却非此义。
据《辞海》关于“惟”字的第四种释义为:语首助词,无义。
《论语》:“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所以,上联的正确解释就是“楚有材”,而非“只有楚有材”。
否则,湖南人也太目空一切了吧!再者这是挂在岳麓书院大门两侧,岳麓书院历史上虽然人才济济,但儒家道统是反对骄傲自满的。
在《论语·泰伯》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 意思是:就算有周公那样出众的才能和美好的品德,如果他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就不值一提了。
可见“惟楚有材”是不能解释为:唯独我们楚地有人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1、岳麓书院大门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横批:岳麓书院注:此联大意是:楚地有人才,且在此地会聚。
上联是清代嘉庆年间任岳麓书院院长的袁名曜(岘冈)所出,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是当时书院的一位学生张中阶所对,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此联四言,简约有力,气势非凡。
袁名曜(?一1833)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任岳麓书院山长。
张中阶(生卒未详)岳麓书院生徒。
袁任山长时之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
正沉思未就,明经(对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
这幅名联就此撰成,书就悬大门。
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
现联是1984年据历史照片复制的。
2、岳麓书院大门门厅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丙寅秋月曾晓浒书注:马积高、曾晓浒题岳麓书院大门。
马积高(1925--)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
曾晓浒(1938--)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因革:因,继承。
革,革新。
毛蔡:即毛泽东、蔡和森。
3、岳麓书院二门楹联: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
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知府王秉始改建二门,后屡修缮。
1868年(清同治七年)大修。
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夷为平地。
1985年根据日本友人提供之照片资料复原重建。
中三间开三门,石料门框,左右各一间过道,通往左有斋舍。
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
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年重建。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横批:名山坛席注:程颂万题岳麓书院二门。
程颂万(1865--1932)湖南宁乡人,字子大、鹿川,号十发居士。
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
善书法,长于篆、隶、楷。
著有《程典》等。
纳于大麓:语出《尚书•尧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藏之名山:语出《史记•泰史公自序》:“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
此联语集句自然,贴切生动。
是岳麓书院名家云集、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
4、岳麓书院二门过厅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注:清代山长罗典撰。
罗典(1719--1808)清乾隆四十七年至嘉庆十三年(1782--1808),连任岳麓书院山长二十七年。
此联原挂大门前方石柱上,原件早失,1985年集欧阳询字重刻,改挂二门门厅。
大泽: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虎”。
比喻此地多生非常之物。
“邹鲁”是孟子、孔子的出生地,指文教兴盛之地。
“礼门之路”见于《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夫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5、岳麓书院三门楹联: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横批:实事求是注:近代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集联,宾步程(1879---1942),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
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
上联出自《论语•卫灵公》,下联出自韩愈《进学解》6、岳麓书院传千载;书院育材有良规。
注: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撰书。
张岱年(l909年--)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1982年1l月,出席全国王船山学术思想讨论会期间,应邀参加湖南大学召开的书院研究座谈会时撰书此联。
7、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注:冯友兰(l895一1990)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2年5月撰书此联题于讲堂。
8、一水长流池不涸;两贤互磋道终同。
注:当代陈荣捷题讲堂。
陈荣捷,美籍华人,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汉学家。
1983年8月,专程从美国来岳麓书院参观时撰书此联。
池:指岳麓书院门前之饮马池。
两贤:指朱熹、张拭。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
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为书院讲学之中心场所。
后因嵌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大字石刻,故又称“忠孝廉节堂”。
历代多次毁兴,现存建筑系清康熙间重建基础上经同治七年大修之遗构。
为五间单檐歇山。
前出轩廊九间,系乾隆时山长罗典增建。
9、院以山名,山以院盛,千年学府传于古;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
注:当代周叔弢题讲堂。
周叔韬(1891--1984)原名暹,安徽东至人。
爱国实业家,曾任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著有《周叔韬遗札》。
1982年5月,应请撰书此联。
10、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注:清代旷敏本题讲堂。
旷敏本(1699—1782)乾隆十九年(1754)受聘为岳麓书院山长,并撰书此联。
原件毁于抗日战争时期,1983年由颜家龙补书重刻。
上联告诫治学者应明辩是非,淡于利害关系,努力攀登知识的高峰,自会感知朗月清风,自会领悟万物派生的本原。
下联围绕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启发学子应在这些方面下工夫,寻得归宿。
此联构思精辟,用语巧妙,读来韵味悠长。
11、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
注:佚名题教学斋。
鸿鹄:鸟名,即天鹅。
《管子戒》:“今夫鸿鹄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时”。
蠹虫:又名蠹鱼,有银白色细鳞,故名,蛀蚀衣服书籍之小虫。
教学斋:位于讲堂前庭右侧,宋代朱洞始建时“斋序”之一。
与“半学斋”同为诸生作习、住宿之区。
经历代多次灾毁重修,屡有变化更名。
“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
清同治七年(1868)大修扩建,曾有正谊斋三十间,明道斋三十间。
1903年书院改学堂时,改为“新式”教学用房,易名学斋,后名教学斋。
古代书院各间斋房之用具有床、箱架、方桌、条桌各一,板凳四。
各斋有厨房、澡堂各一间,厕屋五格。
抗日时期,全被日机炸毁。
战后修复前列。
1985年,在原基础上重建。
前、后列各十三间,采用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分别用于研究室及陈列、教学活动。
12、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
注:佚名题半学斋。
1986年10月,湖南大学岳阳校友会惠赠。
弦歌:语出《论语》:“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古代生徒读书,常以琴瑟伴奏而歌,后以此称学校的教学。
半学斋:位于书院讲堂前庭左侧,宋代创建的“斋序”之一,历代屡有改建更名。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前部改建监院二进,各三间,由官府派官员监督管理书院事务。
同治七年(1868)书院大修,曾有进德斋二十四间,居业斋三十间。
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制为学堂时,改为“新式”建筑,形成现存格局,曾为教师住宿、办公之用易名半学斋。
抗日战争时期遭日机炸毁,战后按原址修复,1985年重修。
前列部分改建为单檐单廊硬山十三间建筑,用作研究室,后列单檐前后廊硬山十六间建筑,经加固翻修后作为岳麓书院一湖南大学简史陈列室和毛泽东、蔡和森革命活动纪念室。
1916一1919年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志曾多次寓居于此,从事探讨体会社会改造、组织勤工俭学、发动学生运动等革命活动,因此,这里又是一处革命纪念地。
13、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注:佚名题大成殿。
14、异境名山,圣道尊崇有地;春风化雨,英才造就无疆。
注:明代佚名题文庙两庑,此处用于大成殿15、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注:佚名于大成殿,又见题文庙两庑16、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
注:佚名题于大成门。
17、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
注:清代左辅题赫曦台。
左辅(1751—1833)。
此联是题朱熹讲学的赫曦台。
朱熹注释《中庸》:生而安行者,知也;学而利行者,仁也;困而勉行者,勇也。
下联语出《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材地方两之。
此联引用前人之文凝练为句,借以激励学子奋发努力,自强不息,知天悉地,博古通今。
18、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
注:当代商鸿逵题赫曦台19、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
注:清代左宗棠题岳麓书院百泉轩,湖南石鼓书院亦有此联。
九流:句出《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
”后作各学术流派之合称。
20、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横批:千年学府注:【前门】:古代书院设牌楼于江岸,或称外门、山门,久废。
1985年,修复院前围墙时,为便于管理,增设前门于院前,与赫曦台相连系,既富空间变化,又存前门之意。
为单檐硬山三间建筑。
当代虞愚题外门。
虞愚(1909--1989)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982年11月,出席在衡阳举行的王船山学术思想讨论会期间撰书此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