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福利经济学

合集下载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什么是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

庇古在其代表作《福利经济学》、《产业变动论》、《财政学研究》中提出了“经济福利”的概念,主张国民收入均等化,且建立了效用基数论等。

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社会经济运行的目标,或称检验社会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实现社会经济运行目标所需的生产、交换、分配的一般最适度的条件及其政策建议等。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经济学家在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基础上进行修改,发展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帕累托,美国的勒纳、霍特林、萨缪尔森以及英国的卡尔多等人。

他们提出了假想的“补偿原理”,建立了效用序数论,并编造了“社会福利函数”。

代表作有帕累托的《政治经济学讲义》,《政治经济学提要》,《普通社会学》等。

[编辑]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体系,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

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福利经济学的出现,是英国阶级矛盾和社会经济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西方经济学家承认,英国十分严重的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变得更为尖锐,因而出现以建立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研究趋向,这导致了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英美等国的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被称做旧福利经济学,庇古以后的福利经济学则被称为新福利经济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福利经济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正在经历着新的发展和变化。

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

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幸福指数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幸福指数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幸福指数司法1103班颜璐学号1105060358 幸福研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古代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们就非常注重对幸福思想的关注,对幸福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而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血亲关系使得早期经济学继承了伦理学的价值判断传统,以促进人类幸福为当然使命。

经过多代经济学家们的努力,幸福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随着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学逐渐用偏好和效用取代幸福,走上了一条注重财富增加和收入增长的道路,忽视了对幸福本身的研究。

幸运的是,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在“经济增长至上”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引起了经济学界对生活质量的关注。

随后,1974年,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伊斯特林提出了“幸福悖论”,“生活质量”和“幸福悖论”概念的提出引起了经济学家们对幸福研究的重新关注。

之后,经济学领域的幸福研究便迅速的发展起来。

国内现代经济学领域的幸福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也只有短短三十年的历史。

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化对幸福指数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多个省市的地方两会最近集中召开,在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代表委员们的讨论中,“幸福指数”被频频提及,成了地方两会上的一个热词。

全国各地对幸福如此重视,其渊源从何而起?为了更好地理解国家相关政策,加强对幸福经济学和幸福指数发展历史的了解尤为重要。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其思想核心是如何分配有效的资源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用。

作为经济学的分支之一,幸福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的决策主体其人生(包括爱情、家庭、人生道路、工作与休闲等)的选择(权衡)的学问[1]也就是研究幸福这一稀缺“资源”或“物品”的有效利用问题。

[2]现在,国内外学者渐渐同意经济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如何使金钱最大化,而是回归人的本质,即如何使幸福最大化。

针对这一问题,经济学家们开始寻找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将其量化成幸福指数并考察如何控制这些因素使国民幸福指数更强。

幸福的经济学

幸福的经济学

2014-6-7
4.休闲
• 休闲经验的满足,可以提升幸福感。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工作在人的一生中所 占的时间越来越少。例如,一项对英国公 众所作的调查显示:一生用来工作的时间 所占百分比已由50%减少到20%。随着工 作时间的减少,人们将会逐渐把休闲变成 社交活动和经济福利的中心。
2014-6-7
• 事业或者就业状况,是幸福人生的重要影响因 素。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处于失业状态,生存将受 到威胁,基本的保障都存在困难,是不会有多高的 幸福感的。所以,主流经济学向来将失业率与通货 膨胀率的和,称之为“痛苦指数”。 • 多项研究也发现,获得高职位和高薪,在事业 上取得成功的人士,他们的身心状况也好得多,寿 命可能也更长,生活也可能更幸福。相反,失业是 破坏个人和家庭幸福的最大杀手。各类研究都表明, 失业往往与酗酒、离婚、忧郁症、精神失常、自杀 有紧密的相关关系。
2014-6-7

欧亨利的小说中曾描述过这样一对情侣。 他们非常相爱。一次,就要到情人节了,他 们都想给对方买一份礼物。可是,这对恋人 很穷,买不起什么贵重的礼物,于是男孩就 卖掉自己仅有的一块怀表,为自己心爱的人 买了一把梳子,因为他心爱的人有一头美丽 的长发,女孩却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男孩 买了一条表链,因为男孩的怀表没有表 链…… • 这个故事很凄惨,主人公并不幸福,正 像俗语所说的——“贫贱夫妻百事哀”。
• 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财富狂欢之后,中国社 会几乎在刹那间就跌入了一种集体抑郁。于 是,由财富而生的压力、过劳、焦虑,乃至 恐惧都齐齐翩翩而至。 • 对每一个人来说,我们则应该重新审视自己 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快乐和幸福,而不只是 被金钱和消费牵着走。 • 我们真正的快乐在哪里?它是否丢失在哪个 角落?快乐其实是朴素的,寻常的,不需支 付高价而得。但是,它又需要你在日常生活 中去发现,去体会,去创造,去珍惜。

福利经济学导论

福利经济学导论

福利经济学导论福利经济学导论福利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来改善社会的福利水平。

它涉及到诸多领域,如贫富差距、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

福利经济学的目标是发现和分析如何为社会提供福利或公共服务,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更加公平和有效。

福利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福利的度量和衡量方法。

衡量福利水平需要考虑个别人的福利感受和整个社会的福利总和。

福利经济学家通常使用福利函数来衡量福利水平,福利函数是对个别人福利感受的抽象表达,通过对个体福利的加总来得到整个社会的福利总量。

福利函数常用工具包括效用函数、边际效用函数、社会福利函数等。

福利经济学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资源的分配。

福利经济学研究如何公平和有效地分配社会资源。

在现代经济中,资源的分配存在不规则性和不均衡性,福利经济学通过研究资源分配原则和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

福利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资源分配原则,如效率原则、公平原则、最大化原则等。

福利经济学家还研究了不同资源分配机制的效果,如市场机制、拍卖机制、经济计划机制等。

福利经济学还研究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问题。

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资源分配机制存在某种不完善或不正常的情况,导致资源配置不够有效。

福利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市场失灵原因和机制,提出了政府干预的理论基础。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监管等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实现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

福利经济学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可以根据福利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制定和改进公共政策。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发放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等福利政策来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福利水平;通过提供免费教育、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总量。

福利经济学还可以指导政府制定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等,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

福利经济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争议。

首先,福利经济学的度量问题并不容易解决,如何准确地衡量福利水平仍然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其次,资源分配的标准和原则也存在争议,不同人群对资源分配的要求和期望有所不同。

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

17

一、福利经济学概述——分析工具
帕累托 Vilfredo Pareto
1848-1923
帕累托最优: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和使用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资源的任 何重新分配,在不使另一个人的处境变 坏前提下,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 处境变好。 帕累托改进:对某种资源配置状态进行 调整,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 他人的状况至少不变坏。
1
2
3
福利是指幸福和利 益。个人福利的总 和是社会福利。在 社会福利中,能够 直接或间接用货币 衡量的是经济福利。
经济福利是福利经 济学的研究对象。
效用是消费者在消 费商品或服务时所 感到的满足程度。 有两种衡量方法: 基数效用和序数效 用。效用与福利在 重要方面是等同的, 但在使用上存在一 定差异。
新福利 经济学
一、福利经济学概述——历史沿革(2)
(1)经济效率是最大福利内容
阿巴-勒纳:“社会所必需的经济效率要求每种价格都与
边际成本相等”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萨缪尔森与伯格森的“社会福利函数”理论,认为经济效 率是最大福利的必要条件,合理分配是最大福利的充分条件。
一、福利经济学概述——历史沿革(2)
一、福利经济学概述——分析工具
比较
帕累托最优:资源在各部 社会福利补偿原则论:如
门之间的分配和使用达到 果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好
这样一种状态,即资源的 起来,而没有一个人的境
任何重新分配,在不使另 况坏下去,那么整个社会
一个人的处境变坏前提下, 的境况就算好了起来;如
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 果任一改变使一些人的福
28
三. 市场在分配领域无效的分析
分析: 假定全社会有A、B两个人,生产过程创造的财富总量 为100。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第1个财富给A或B带来的福利 为100,第2个财富给A或B带来的福利为99,依此类推, 第100个财富给A或B带来的福利为1。 结论:A、B各自得到50个财富,即社会财富平均分配 时,社会总福利最大。

福利经济学教案

福利经济学教案

福利经济学本书体系,本十一章,导论、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社会经济福利制度、公平与收入分配、贫困与反贫困、教育与卫生、失业与就业、人口控制与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与城乡统筹、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前面谈三章理论,后面八章谈应用的各方面。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经济学及其产生和发展一、福利与福利经济学(一)福利1、福利。

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

2、个人福利。

指一个人获得的满足。

这种满足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或个人精神生活需要。

3、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

4、经济福利,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

(二)福利经济学1、庇古,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

2、李特尔,最好是把福利经济学看成是研究经济体系的一种形态比另一种形态是好还是坏,以及一种形态是否应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问题。

3、萨缪尔森,一门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税收制度的学科。

(三)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内容1、社会资源配置在什么条件下达到最优,如何才能达到最优?2、国民收入如何分配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

即公平与效率,效率有定论,公平在争论。

(四)研究前提:市场机制。

二、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背景19世纪20年代,哲学派别功利主义或效用主义,边沁、穆勒的影响下,把人们道德行为的目的看作个人自身福利的提高,社会行为的目的是增进全社会福利。

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把数学引进了效用。

(二)产生与发展1、旧福利经济学。

庇古1920年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个人的福利可以用效用来表示,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加总。

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社会福利越大;国民收入越平均,社会福利就越大。

旧福利经济学特征,第一,经济学是解决物质福利的;第二,使用物质福利来表示效用概念;第三,效用以基数表示,边际效用递减。

2、新福利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罗宾斯认为从论理来看,效用不能用基数表示。

论经济学、幸福感与人类福利(一)

论经济学、幸福感与人类福利(一)

论经济学、幸福感与人类福利(一)摘要:经济学研究只有以提高人类福利水平为目标才有价值,从某种角度看,人类幸福感是人类福利的直接体现,因而,经济学将幸福感作为重要的研究目标有助于人类福利的进步,其研究应将人类幸福感纳入其研究范畴。

经济学将幸福感纳入研究范畴就是这四对基本维度的融合,在此融合基础上,才能建构起面向人类福利的经济学研究体系。

关键词:经济学;幸福感;人类福利1经济学与幸福感关系概论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做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生产性资源来生产现在或者将来的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

幸福感是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

1.1资源配置与人类需求资源稀缺是经济学研究的动因,经济学研究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问题,有效的配置资源方式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人类的需求是人类幸福感的基本内容,人类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出现新的需求,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

资源配置与人类需求的矛盾是整个人类福利问题的核心,资源配置的目标就是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

资源稀缺是一个相对性概念,它只是某一时空下对应于特定的人类需求的资源稀缺,从哲学的层面上看,资源稀缺所表明的是资源有限性问题,而资源的有限性归根到底是人类建构资源能力的有限性。

事实上,人类建构资源的能力也包含了无限性的一面,原因在于人类在建构资源方面的能力具有无限特征。

从动态角度看,人类对资源稀缺问题可通过发现自然和社会中已存在的力量作为替代资源来解决,也可以通过创造出从未有过的人工合成资源来解决。

1.2人性假设与有限理性经济学研究以“经济人”为前提假设,“经济人”假设为功利主义的基本内涵,功利主义是以行为的目的和效果来衡量行为价值的伦理学说,该学说也被称为目的论或效果论。

经济学中寻求人生幸福论文

经济学中寻求人生幸福论文

经济学中寻求人生幸福论文在经济学中,人们经常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追求幸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幸福源于个体对满足感的追求;而从哲学角度来看,幸福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有关。

然而,在经济学中,幸福更多地与物质生活和经济状况联系在一起。

经济学家们认为,物质财富与个体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一方面,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以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福利,从而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然而,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往往会导致过度竞争和压力,从而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也关注到了非物质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

例如,社会关系、工作满意度、自我实现和内心平和等因素,都与个体的幸福感息息相关。

因此,经济学中的幸福概念并不仅局限于物质生活水平,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范畴。

在经济学中,寻求人生幸福并不是简单的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需要综合考虑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影响。

同时,经济学家们也通过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幸福指数,试图找到一种更综合的幸福追求模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因此,经济学在探讨人生幸福方面,无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了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以及公共政策对幸福指数的影响。

研究表明,公平的社会制度、良好的环境和政府政策的支持都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因此,经济学在探讨人生幸福的道路上,也成为了制定政策和社会改革的重要参考。

在实际的生活中,经济学给予了人们更多理性的帮助。

例如,经济学强调了理财规划的重要性,提倡适度消费和储蓄的理念,从而帮助个体更好地管理财务,减少经济压力,提升生活幸福感。

此外,经济学还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选择职业、平衡工作和生活、合理规划时间和资源,从而提高整体幸福指数。

在现代社会,经济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形成了更为全面和多元化的幸福研究。

通过更为综合的视角,人们更深入地探讨了物质与非物质因素对人生幸福的影响机制,从而为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提供了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福利经济学述评

福利经济学述评

福利经济学述评福利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资源,以实现最大福利的学科。

在当今社会,福利经济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综述、实践应用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述评。

一、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福利经济学以效用和福利为基本概念,旨在寻找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使得社会总效用达到最大化。

其中,效用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而福利则是指社会成员因拥有某种资源或能力而获得的福利水平。

在福利经济学中,资源配置的优化是提高社会福利的关键。

二、福利经济学的理论综述福利经济学有许多重要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涓滴理论、平等分配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涓滴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会带来益处,这些好处会逐渐渗透到各个阶层,最终惠及所有人。

平等分配理论则资源的公平分配,认为这样可以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可持续发展理论则强调经济的长期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三、福利经济学的实践应用福利经济学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政府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时,会参考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以实现更公平、更有效的资源配置。

此外,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选择投资项目时,也会考虑福利经济学因素,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福利经济学的未来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化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日益严重,福利经济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技术进步可能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社会财富,但也可能带来就业结构调整和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

全球化可能会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但也可能带来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公。

气候变化可能会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也将对福利经济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面对这些挑战,福利经济学需要进一步研究技术进步、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机制和程度,探讨适应新形势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安排。

此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福利经济学在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上也可能会有新的突破。

第九讲福利经济学

第九讲福利经济学

六 市场失灵
完全竞争的市场是非常理想的市场,有效率并且能够 使得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配置。但是,实际上这都是 事先假设了很多的前提。如果没有了这些前提,完全 竞争的状况是不一定满足的。这时市场难以发挥作用 进行资源的配置,这称作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原因如下:
1.由于垄断的存在,价格将大于边际成本。 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是等于边际成本。
可是,实际中交易成本通常是很高的,进行谈判 通常是非常昂贵的,以至于是不可能的,因此由 政府来使用税收或者补贴的手段来解决外部性的 问题是通常是有效率的。
但是,由于经济是不断动态发展的,因此这种方 法也最好要慎重才行。因为,刚规定的税率或者 补贴方法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马上就农田是受到保护的,即不允许随意受到 污染,那么造纸厂将会向农民们付费,按照给农民造 成的成本付费,这样最后厂商的成本线变成了MSC, 均衡点为Q*。
4,虽然当交易成本为零时,不论产权归谁所有,总 是能达到社会产出的效率点,但是当产权不同时,财 富的分配是不同的。假设造纸厂有权污染,他们就会 收到农民的付费,因此他们的财富增加。
第九讲福利经济学
一.福利、效率和公平
庇古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基础,认为福利是指个人获 得的效用和满足。
莱夫特威奇则把“福利”定义为“组成一个经济社会 的人们的幸福状态。
但从经济涵义上来说,只有那部分可以直接或间接用 货币来计量的福利才称的上“经济福利”,而只有 “经济福利”才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但是,如果农民有权拒绝被污染的话,那么农民将收 到厂商的付费,这样农民的财富增加。
因此,在无交易费用的经济中,改变产权仅仅是改变 财富的分配,而对于最终的社会产量是没有影响的。
四、 庇古税
解决外部性还可以通过政府征税或发放补贴的办 法来解决。基本的思想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庇古在他的 《福利经济学》中讨论过的对污染征收庇古税的思想。

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

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

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福利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提高福利水平的学科。

在福利经济学中,福利被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总体水平。

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效用理论、福利经济学的凯恩斯主义基础以及公共物品理论等。

首先,效用理论是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效用是指个体对消费品或社会状态的满足程度。

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会根据其对所得福利的偏好程度来做出选择。

而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分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和预算约束来解释人们的消费选择。

效用理论的重要假设是边际效用递减,即随着个体消费某种物品的数量不断增加,其对该物品的额外满足程度逐渐减小。

效用理论的这一假设为解释人们的消费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福利经济学的凯恩斯主义基础也是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它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体的总支出水平决定了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的不足会导致经济活动的衰退。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通过调控总需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

这一理论为福利经济学提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即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总水平,以实现社会的福利最大化。

另外,公共物品理论也是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公共物品是指可以共享和不可排斥的消费品,即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理论认为,由于其特殊的属性,市场机制往往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个体往往会通过“自由魑魅魍魉”的行为来获取公共物品的免费使用权,导致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从而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

因此,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公共物品理论提供了政府干预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基础,即政府可以通过征收税收和提供补贴等手段来实现公共物品的供给。

综上所述,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效用理论、福利经济学的凯恩斯主义基础以及公共物品理论等。

第二章 幸福经济学

第二章  幸福经济学
6
过了半天,穷人又来到智者这里。 智者发现,穷人这次是一路跑来的,满 脸红光,兴奋难抑。穷人紧紧握住智者的 手,说“你不知道我现在是多么得开心 啊?”
7
幸福:幸福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 是与先前的生活,与周围人的生活的一种 比较。 幸福=
效用
欲望
使幸福增加的有效方法是: (1)欲望不变而提高效用 (2)清心寡欲
对效用的理解——《傻子地主》
从前,某地闹起了水灾,洪水吞没了土地和房屋。人们 纷纷爬上了山顶和大树,想要逃脱这场灾难。 在一棵大树上,地主和长工聚集到一起。地主紧紧地抱 着一盒金子 ,警惕地注视着长工的一举一动,害怕长 工会趁机把金子抢走。长工则提着一篮玉米面饼,呆呆 说明效用会因时而异。 地看着滔滔大水。除了这篮面饼,长工已一无所有了。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 几天过去了,四处仍旧是白茫茫一片。长工饿了就吃几 口饼,地主饿了却只有看着金子发呆。地主舍不得用金 子去换饼,长工也不愿白白地把饼送给地主。 又几天过去了,大水悄悄退走了。长工高兴地爬到树下, 地主却静静地躺着,永远留在大树上了。
20
• • • • •
北京市统计局2006年对市民幸福感调查的结果显示: 家庭月收入不足4000元时,幸福感随着收入的提高 而迅速提高; 达到4000元后,幸福感呈波状上升; 5000元至7000元中等收入时,幸福感最强; 7000元后,随着收入的提高,幸福感却在下降; 当月收入达到两万元以上时,调查显示,他们并不 比其他人有更多的幸福感,在追逐成功的“重压” 下,他们也许已经忘记了幸福的感觉。
第二讲 幸福经济学
• 一、幸福离不开经济学 • 二、有钱就一定幸福吗?
1
一、幸福离不开经济学
思考:幸福是什么?

经济与幸福的关系及获得幸福感的途径-微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经济与幸福的关系及获得幸福感的途径-微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经济与幸福的关系及获得幸福感的途径-微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从古至今,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人们生活的根本意义所在.无论信仰如何,人类认识自然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最终过上幸福生活.然而,真正理解幸福含义的人并不多,有人把幸福简单地理解为拥有金钱和名利,但事实上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财富的多少和名利的大小,而是与人的精神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幸福学的研究就很有意义.幸福学的提出阐述了幸福与财富的关系,本文对幸福学的提出、提高幸福的方法和幸福学对管理学的启示做了描述和整理.一、幸福学的提出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传统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增加人们的财富,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这个假设并不正确.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鉴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奚教授发展了一种新的、严格的理论来研究如何最大化人们的幸福.和经济学相对应,奚恺元教授把这种科学叫做幸福学.这个理论提出: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人们的幸福.二、经济与幸福的关系人们往往高估钱的重要性.很对人认为钱越多人越幸福,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们选择的东西,并不是最能使他幸福的,人们自主做出的决策并非是最佳的,人们并不是时刻都理性的,很多时候人们都会预测错误.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因素之一,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增加它,对幸福的作用越来越少.研究表明,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时候,收入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度很紧密;但当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它对幸福的影响就不如先前那样大了,而决定幸福的其他因素相对来说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起来.问题是,人们的认识总有惯性,传统的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认为增加经济就能得到幸福;而且人们有一种占有和积累,所以人们还是不断地谋求积累财富.生活中越是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人越不幸福,越是注重面子的人越不幸福,而诸如生活节奏、便利程度、人际关系等软性因素却与幸福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幸福学并不是经济发展,而是试图科学地研究如何发展经济才能极大化人们的幸福.奚恺元提出,幸福是发展经济的最终标准,人们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幸福,金钱、财富、自由、都只是手段而已.那么究竟有什么办法可以增进幸福呢?这正是幸福学要研究的课题.三、增加幸福的途径(一) 幸福感的来源人们的幸福感往往来源于两类比较:一种是时间性的比较,一种是社会性的比较.举一个公认的经典例子:一个人在市中心买了一套豪华公寓,他会觉得很开心,实际上这种开心只有一部分来自住豪华公寓本身,更多的是来自比较.从时间性比较来说,如果以前住在里,那么现在住豪华公寓会感到非常幸福;如果以前住的是花园洋房,那么现在就不会感到特别开心.从社会性比较来说,如果和朋友同事比,当其他人都还住在普通的公房,自己当然会很开心;但如果周围的人现在已经都住在更好的地方了,那么就算住在豪华公寓里感觉舒服,也不会非常开心.而且由于心理学上的适应性定律起作用,这种物质上带来的幸福感往往不会长久.不仅如此,这种相互攀比在增加一部分人的幸福感同时也在削弱另一部分人的幸福感.幸福的另外一个来源是脉冲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如果一个人一直过着优越的生活而没有什么变化,他是不会比一般人幸福的.也就是说,舒适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因素.而如果一个人本身生活水平不是特别高,但是,他时不时地会有一些起伏变化,比如旅游、探险等,这些脉冲式的快乐则能使人感觉到更加幸福.美国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但据调查欧洲人普遍感到比美国人幸福,欧洲人虽然住的房子比美国人小、开的车子也比美国人小,但他们省下了钱来度假.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幸福感.(二) 幸福感的提高方法首先,社会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社会上的贫富鸿沟也不可能完全消失.要想提高全民幸福感,就要优先提高穷人的财富,因为提高穷人的财富要比提高富人的财富对提高全民幸福更有效(只有财富达到一定程度,物质对幸福的作用才会降低).我们应该尽量为那些失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让他们从劳动中获得财富,从而增加幸福.鼓励大家自主创业,创业可以提升自己的价值,而且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增加财富,得到幸福,如此,全民幸福感的提高会比较快.其次,弱化人们对金钱和物质地位的竞争,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一般是教导人们如何最大化财富、怎样尽可能多地赚钱.其实人需要满足的不止是钱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怎样满足幸福感,很多人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用来更换大房子和买私人轿车,而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需要这些东西,而是因为他们的亲朋好友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他们要攀比.降低这种相互攀比的心理,从而减少人们在金钱和物质地位上竞争和攀比的压力.要降低攀比心理增加幸福感,还可以从超越以得到金钱为更大的目的开始.如果这些目的得到满足,就会得到幸福,那么人们就不会再不停的追求金钱的满足,追求攀比获得的快乐.再次,要鼓励不易适应性的消费,这其实也是针对脉冲式的比较带来的幸福感而提出的.将钱花在那些不容易适应的快乐上面,比如社交、旅游、参加兴趣爱好比赛等方面,要比物质财富带来的快乐更长久.比如,自己现在的吃住条件已经很好了,那么每个月的工资是攒下来买更好的房子呢还是拿着这些钱出去旅游? 的选择当然是出去旅游、参加其他活动.因为这些都是自己以前没有干过的,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会更多一点,而且每次都有新鲜感,快乐记忆保存的时间会比较长.但是,如果买了更大的房子,自己很快就会适应新房子带来的快乐.所以,有钱一定要尝试不容易适应的消费.最后,幸福感往往会涉及到很多人的职业选择,职业会伴随着人的一生,自己幸不幸福很大程度上和职业相关,所以,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一定要和他的专长和兴趣联系在一起.很多人在选择职业时候都倾向于从功利角度考虑,而不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结果大多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感觉工作压力大,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潜能,更没有办法在这个行业走的更远,这样虽然挣得钱多,却得不到幸福.而如果他们按照最大化幸福感的原则来选择自己的职业的话,往往会做得更好,而且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参考文献:[1] 人文人.幸福学:一门待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新学科.新兴学科,1999.[2]奚恺元.幸福学的奥秘.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6.[3] 董伟.幸福理论. 文摘.。

第三讲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幸福理论

第三讲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幸福理论
17
第三讲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幸福理论
• 一、古典经济学的幸福理论 • (三)穆勒的功利主义幸福理论 • 约翰· 斯图尔特· 米尔 [John Stuart Mill 1806.05.20-1873.05.08]也译作约翰· 斯图亚 特· 穆勒,英国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哲 学心理学家,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代表人物,经 济学古典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被公认有史以来 智商最高者之一。
21
第三讲
• • • •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幸福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的幸福理论 (三)穆勒的功利主义幸福理论 其一是对快乐进行了数量和质量的区分。 穆勒同边沁的区别在于:边沁认为人类的行为动 机仅受自我满足的欲望驱使;而穆勒认为边沁忽 略了人们出于自身目的对美、荣誉和其它目标的 追求,人们不仅要关心享乐的数量,也应关心享 乐的流经济学的幸福理论
•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幸福理论 • 边际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经过百年发展, 不仅实现了功利主义幸福理论的数理化 表达,也让人类从只有“温和欲望”的“经 济人”时代走向工于效用(幸福)计算和 最大化选择的“理性经济人”时代。
26
第三讲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幸福理论
•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幸福理论 • (一)效用函数:功利主义幸福理论的数理表达 • 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 1882年)既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创立者之一, 也是数理经济学派的创始者之一。 • 杰文斯1835年生于英国利物浦的一个制铁机械 师家庭。从1858年起,对经济学、统计学、逻 辑学及社会问题产生浓厚兴趣。 • 1866年,他开始担任曼彻斯特大学欧文学院逻 辑、道德哲学及政治经济学教授。
20
第三讲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幸福理论

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 PPT

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 PPT

一、福利经济学概述——基本概念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 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 以边际效用基数论和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
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
一、福利经济学概述——历史沿革
1
旧福利经济学
2
新福利经济学
一、福利经济学概述——历史沿革(1)
经济福利是福利经 济学的研究对象。
效用是消费者在消 费商品或服务时所 感到的满足程度。 有两种衡量方法: 基数效用和序数效 用。效用与福利在 重要方面是等同的, 但在使用上存在一 定差异。
福利经济学是从生产 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 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 间的分配两方面,研 究社会福利最大化以 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 策问题的一门经济学 分支学科。
一、福利经济学概述——历史沿革(2)
①个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断者。
(2)社会福利的 补偿原则论
②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所有个人的福 利。
③ 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好起来,而 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坏下去,那么整个社会 的境况就算好了起来;如果任一改变使一 些人的福利增加而使另一些人的福利减少, 那么只要增加的福利超过减少的福利,就 可以认为这种改变增加了社会福利。
一、福利经济学概述——历史沿革(2)
新福利经济学的基本价值观
一、福利经济学概述——分析工具
重要分析工具
帕累托最优
Pareto Optimality
消费者剩余
Consumer Surplus
一、福利经济学概述——分析工具
帕累托 Vilfredo Pareto
1848-1923
帕累托最优: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和使用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资源的任 何重新分配,在不使另一个人的处境变 坏前提下,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 处境变好。 帕累托改进:对某种资源配置状态进行 调整,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 他人的状况至少不变坏。

(幸福学课件)第五讲幸福的经济学分析

(幸福学课件)第五讲幸福的经济学分析

2020/10/23
17
观看视频
毒品的危害
2020/10/23
18
2020/10/23
9
三、财富增长的可能代价
财富增长被关注而代价被忽视的原因:
物质财富具有可见性,而为财富增长所付出的代 价是可见性低
物质财富具有可比性,人们更倾向于就财富进行 社会比较
物质财富具有可测性,政府为保有执政的合法性 而倾向于追求和宣扬物质财富的增长
物质财富具有可交换性,资本为了获取更多利润 而过度渲染物质财富的重要性
第五讲 幸福的经济学分析
2020/10/23
1
主要内容
一、经济学迷思 二、财富与幸福的关系 三、财富增长的可能代价 四、财富增长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五、财富增长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2020/10/23
2
一、经济学迷思
1、经济学家的初衷
财富=幸福?
2020/10/23
3
二、财富与幸福的关系
对此莱恩解释说,收入水平与幸福之间并 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在收入水 平达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会增加幸福; 但当收入水平超过一定高度时,它的进一 步提高未必会明显增加幸福感。这是因为 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 的效应开始呈递减态势。收入水平越高, 这种效应越小,以至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 地步。
6、由于原有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惯性而11
观看视频
贫贱夫妻中500万后大打出手
2020/10/23
12
五、财富对幸福的正面效应
财富为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提供物质 基础,但对不同需要的满足产生的影 响有别。
➢ 对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有显著正效应 ➢ 对更高层次的需要如社交需要、尊重需要

论经济学、幸福感与人类福利

论经济学、幸福感与人类福利

论经济学、幸福感与人类福利经济学研究只有以提高人类福利水平为目标才有价值,从某种角度看,人类幸福感是人类福利的直接体现,因而,经济学将幸福感作为重要的研究目标有助于人类福利的进步,其研究应将人类幸福感纳入其研究范畴。

经济学将幸福感纳入研究范畴就是这四对基本维度的融合,在此融合基础上,才能建构起面向人类福利的经济学研究体系。

标签:经济学;幸福感;人类福利1 经济学与幸福感关系概论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做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生产性资源来生产现在或者将来的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

幸福感是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

1.1 资源配置与人类需求资源稀缺是经济学研究的动因,经济学研究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问题,有效的配置资源方式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人类的需求是人类幸福感的基本内容,人类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出现新的需求,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

资源配置与人类需求的矛盾是整个人类福利问题的核心,资源配置的目标就是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

资源稀缺是一个相对性概念,它只是某一时空下对应于特定的人类需求的资源稀缺,从哲学的层面上看,资源稀缺所表明的是资源有限性问题,而资源的有限性归根到底是人类建构资源能力的有限性。

事实上,人类建构资源的能力也包含了无限性的一面,原因在于人类在建构资源方面的能力具有无限特征。

从动态角度看,人类对资源稀缺问题可通过发现自然和社会中已存在的力量作为替代资源来解决,也可以通过创造出从未有过的人工合成资源来解决。

1.2 人性假设与有限理性经济学研究以“经济人”为前提假设,“经济人”假设为功利主义的基本内涵,功利主义是以行为的目的和效果来衡量行为价值的伦理学说,该学说也被称为目的论或效果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幸福与福利经济学
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地欣然承受,那时,也只有那时,痛苦才将化为幸福。

——张志新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马克思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
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

——马克思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
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

——恩格斯
在富有、权力、荣誉和独占的爱当中去探求幸福,不但不会得到幸福,而且还一定会失去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们对外界原因的态度为转移,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不表现为造成别人的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痛苦,而表现为直接促成别人的快乐和幸福。

照我看来,它在这一方面可以最为简明地表达为:幸
福在于勿恶、宽恕和热爱他人。

——列夫·托尔斯泰
不错,达到生活中真实幸福的最好手段,是像蜘蛛那样,漫无限制地从自身向四面八方撒放有粘力的爱的蛛网,从中随便捕捉落到网上的一切。

——列夫·托尔斯太
一、引言
福利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增进社会福利的西方经济学分支,主要研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以及如何进行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

社会救助是指公民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给予款物接济和服务,以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

一个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制度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设计完美无缺的制度,更重要的是把握住它的思想来源和精神基础。

社会救助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在公平和效益的博弈中最大程度地改善穷人福利的问题。

在福利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中,我们要汲取思想营养,为社会救助制度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并在实践中对社会救助的实施提供价值规范。

二、福利经济学历史演进中的主要思想
传统经济学对福利经济学的思想都追溯到边沁的功利主义上,而真正意义上将福利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待,并首次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是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

二战结束后,一大批福利经济学家的出现和大量的福利经济学文献的出版,极大地拓宽了福利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与内容。

因此,经济学界一般将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分为新旧两派。

旧派以英国庇古为代表,新派导源于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为英国的卡尔多、希克斯与美国的勒纳、萨缪尔森等所倡导。

1.庇古及其边际效用价值论
庇古以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及马歇尔的基数效用论和局部均衡论为理论基础,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系统地论述了福利概念及其政策应用。

庇古认为个人的福利可以用他所享受的物的效用来表示,整个社会的福利应该是所有个人效用的简单加总。

在此基础上,庇古论述了社会福利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社会福利就越大;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社会福利越大。

进而针对如何衡量和增进社会经济福利问题得出“收入均等化”的观点,针对如何才能实现生产资源最优配置的
问题得出了政府应当干预经济的结论。

社会福利之所以会因收入分配均等化而增大,其依据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他认为,同一英磅的收入对穷人和富人的效用是不相同的,穷人一英磅收入的效用大于富人一英磅收入的效用。

因此,将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会使社会总效用增大。

2.帕累托及其最优理论
新福利经济学采用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作为分析工具,否认个人间效用的可比性,排除旧福利经济学的收入均等化理论,消费者追求的并非最大满足的总量或最大效用的总量,而是最高的满足水平,即最高的无差异曲线。

对于资源配置的评价以帕累托最优为标准。

帕累托最优的概念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其他人的效用水平至少不下降的情况下,使任何个别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

3.补偿原理
西方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帕累托标准太苛刻,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应予以改进与修补。

卡尔多首先提出虚拟补偿原理,为在一项社会变革中,如果受益者在补偿受损者后仍有剩余则这种变革应该肯定,应认为其提高了社会福利。

希克斯对卡尔多的评判标准又进行了补充和发挥,提出了假定补偿原理,认为判断社会福利的标准应该从长期来观察,只要政府的一项经济政策从长期看能够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所有人的境况都会由于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获得补偿。

西托夫斯基对上述两种补偿原理的标准均不满意,认为这两种标准只进行了顺向检验,不能作出社会福利是否改善的结论,而要同时进行逆向检验。

也就是说,只有当某项变革能增加福利,而再回到变革前不能增加福利或较少增加福利时,此项变革才可取。

20世纪30年代,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受到罗宾斯等人的批判。

罗宾斯认为,经济理论应当将价值判断排除在外,效用可衡量性和个人间效用可比较性不能成立,福利经济学的主张和要求没有科学根据。

继罗宾斯之后,卡尔多、希克斯、勒纳等人从帕累托的理论出发也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批判。

同罗宾斯不同的是,他们认为福利经济学仍然是有用的。

1939年,卡尔多提出了福利标准或补偿原则的问题。

此后,希克斯、西托夫斯基等人对福利标准或补偿原则继续进行讨论。

他们主张把价值判断从福利经济学中排除出去,代之以实证研究;主张把福利经济学建立在边际效用序数论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边际效用基数论的基础之上;主张把交换和生产的员优条件作为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反对研究收入分配问题。

卡尔多希克斯、勒纳、西托夫斯基等人建立在帕累托理论基础上的福利经济学被称作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主张效用序数论,认为边际效用不能衡量,个人间效用无法比较,不能用基数数词表示效用数值的大小,只能用序数数词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

新福利经济学根据效用序数论反对旧福利经济学的福利命题,特别是第二个命题,反对将高收入阶层的货币收入转移一部分给穷人的主张。

新福利经济学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和效用序数论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题:个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断者;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所有个人的福利;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坏下去,那么整个社会的境况就算好了起来。

前两个命题是为了回避效用的计算和个人间福利的比较,从而回避收入分配问题,后一个命题则公然把垄断资产阶级福利的增进说成是社会福利的增进。

新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福利经济学应当研究效率而不是研究水平,只有经济效率问题才是最大福利的内容。

勒纳、霍特林等人对经济效率问题作了论述。

经济效率指社会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社会公平和效率一直是福利经济学关注的焦点。

Moo-ey把公平定义为一种机会公平,Rawl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社会公平与效率的概念,公平的基本原则是社会选择应该站在不受特殊利益集团影响的立场上做出,抛开我们已有的生活利益,我们才有可能对社会公平的原则达成共识。

我国学者黄有光认为:单纯追求效率可能导致不可接受的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在次情况下,社会就会愿意以牺牲一部分效率为代价,来提高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

植草益从规制经济学角度认为经济社会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必须考虑收入分配的公正性,经济社会要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对收入分配的公正问题给予必要的政策考虑。

社会根据对公平和正义的判断标准采取一些政策导向,以及参与和干预经济主体的活动是必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