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登高》的课堂教学中透视参与式教学法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登高》的诗意及背景。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解读并运用杜甫的诗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共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意。
学会通过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解读诗歌。
通过创作练习,尝试运用古典诗歌的形式表达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领会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诗歌情感的体验与传达。
2.2 教学难点: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解读。
杜甫思想感情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古典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登高》的诗意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简介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登高》,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杜甫的时代背景。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分享各组的探究成果,进行全班讨论。
3.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分析诗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结构。
学生尝试解读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5 创作实践:学生尝试仿写古典诗歌,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
分享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第四章:课后作业根据课堂学习,学生回家后完成一篇关于《登高》的读后感。
要求结合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文,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古典文学素养。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表现,以及诗歌鉴赏的水平。
6.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读后感质量,关注其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评价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提供建设性的反馈。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登高》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精选全文

(B生分析)
猿啸哀: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ang。”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鸟飞回:鸟在天地间盘旋,形单影只,从而表现出作者很孤独。作者在另外一首诗把自己喻作天地之一只孤单的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教师引导::这些意象放在一起,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凄清萧瑟的氛围;凄清悲壮的秋景图。)
教师给学生自由、自信,能够正确引导,做到的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要求。
教学目标
1、抓住景物特征,分析诗歌意象和意境。
2、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我所带的133班是文科中的一层次班,学生的语文基础不错,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很强,她们对语文存有浓厚的兴趣,,但她们自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够,自律能力不足,对古诗词的学习和鉴赏不够,缺乏对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思辨能力,在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一些技巧上有许多不足。因此,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尤为重要。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所以本文就侧重让学生通过“四学模式”进行导学、自学、互学、展学的合作探究,学会从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上去把握全诗,透入灵魂深处去品味人生,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技巧,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明确:
抓住四个关键词:诗圣诗史三吏三别沉郁顿挫
第三组张小兰同学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在肯定该同学的发言时,能够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以及怎样全面的理解所问问题,得出更好的答案。
《登高》说课稿5篇

《登高》说课稿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登高》说课稿5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登高》说课稿5篇(登高统编版说课),以供参阅。
《登高》公开课教案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分析的方法,深入解读《登高》这首诗的内涵和外延。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培养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介绍《登高》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歌的主题。
2.2 诗歌鉴赏:分析《登高》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音乐特点。
引导学生从形象、情感和手法等方面,欣赏诗歌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一个问题或情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登高》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喜欢登山,登山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和体验。
3.2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登高》的意义和主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登山的经历和感受的文章,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他们对《登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的丰富性、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提供《登高》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解释。
5.2 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登高》的意境和情感。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法:在解析诗歌内容时,运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诗歌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杜甫的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登高》这首诗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让学生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有哪些?(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含义。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深层含义。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高》这首诗。
2. 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查找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阅读欣赏,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深层理解和情感体验。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画像和时代背景,增强学生对诗歌背景的了解。
2. 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
八、教学拓展1. 比较杜甫的《登高》和其他唐代诗人的登高诗作,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登高》杜甫的教案

《登高》杜甫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患意识;(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2)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和气势;(3)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诗歌:(1)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气势;(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2)解释生僻词语和翻译诗句;(3)探讨诗歌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4. 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诗人的情感;(2)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诗歌的启示和意义。
5. 总结拓展:(1)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2)推荐相关诗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3)鼓励学生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3. 朗读与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时的情感把握、气势展现;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和阅读心得,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学生用书;2. 相关诗歌资料、文献;3. 多媒体教学设备;4. 网络资源(如有必要)。
提高课堂效率:《登高》古诗教案

提高课堂效率:《登高》古诗精选教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改进,然而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却是一个一直存在的话题。
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并更有效地掌握呢?本篇文章将探讨如何运用古诗《登高》来提高课堂效率,并给出一个实用的教案。
一、《登高》古诗简介《登高》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诗句优美,情感深刻。
王之涣通过描写自己登上高山的经历,独立自由的游走在山林之间,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堂应用常规教学方式的存在,使得有时候同学们会感到乏味和无聊,也会产生“屏幕依赖症”,对于老师所讲内容较难产生浓厚的兴趣。
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点播视频:在讲解《登高》古诗之前,老师可以先找一段关于“穿越高山”或是“攀爬山峰”的探险视频给大家看,让学生借助视觉和声音的刺激引发共鸣,激发学生对当地山的 rich 自然资源的向往和对旅游文化的渴望,有助于课堂气氛愉悦、轻松。
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学主题的理解和记忆。
2.增加分组讨论:学生可以各自配备一份王之涣的《登高》古诗,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们彼此讲述自己理解的情感、理念和故事,把古诗融入到学生们的日常中,并让学生对古诗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3.开展现场模拟: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模拟出一个逼真的登山场景,让学生们在此情境下读诗、感悟诗、领悟诗,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从心理上体验到在“登高过程中”面对困境所带来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
以上几种教学方式能够增加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记忆。
通过多种方式来展示《登高》古诗,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古诗背后深刻的含义和观点,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三、《登高》古诗精选教案设计本教案针对初高中生,时长约1节课(1小时)1.教学目标1)能听说读《登高》的古诗,理解和朗读古诗的重点内容。
2)能够深入探讨古诗作者所表达的内涵及所感知到的人生哲理。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表述古诗,并培养学生对诗意的感受修养。
《登高》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被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要能诵读古典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所以这首诗应以诵读、鉴赏为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诵读的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诵读,并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认真体味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特别颈联、尾联的直抒胸臆,是诗人忧国忧民伟大情怀的直接体现。
在赏析内容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进而能够鉴赏同类诗歌。
1、初步掌握诗歌吟咏的方法,背诵全诗,提高传统文化素质。
2、赏析诗歌内容,领略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学习诗人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艺术情感,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1、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的理解。
自制多媒体课件一课时1、学生利用手头所有的工具与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学生彻底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因此让学生自己去做,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学生理解诗歌做了充分的准备。
作背景的了解不是太理想。
)2、分发根据杜甫生平及其思想写成的美文《浣花溪畔落沙鸥》。
生对杜甫的深层次的认识。
且文章文辞优美颇有文彩,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杜甫是一个悲苦的诗人,他是大唐王朝由兴而衰的见证者。
作为一个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疾苦的知识份子,他曾经有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情怀,也曾经有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和理想;曾经有过“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忍辱和辛酸,也曾经有过全家以吃草根度日,幼子因饿而夭折“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的大悲痛;他曾经有过官拜左拾遗的荣光,也曾经有过靠朋友庇护寄身草堂的悲苦……然而,苍天弄人,连一厝难挡风遮雨的草堂也吝于给他,他不得不继续走在漂泊的途中,不得不孤傲而凄凉地漂泊在凄冷的长江中。
登高的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古诗《登高》的意境,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能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关注民生的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登高》的意境,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能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关注民生的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播放《登高》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古诗,圈点勾画生字词、不懂的地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如何理解“登高”的意境?(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如: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回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指导(1)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学生跟读、齐读,逐步提高朗读水平。
(3)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停顿等,使朗读更加生动。
5. 背诵指导(1)教师讲解背诵方法,如:分段背诵、连句背诵等。
(2)学生分组背诵,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齐背古诗,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7. 课后作业(1)背诵《登高》。
(2)结合注释,翻译古诗。
(3)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朗读水平:评估学生的朗读技巧,如:语气、节奏、停顿等。
3. 背诵效果:检查学生背诵古诗的情况。
4. 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前言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诗歌教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缺少实际操作和交流。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结合探究和对话,让学生们在互动中理解诗歌。
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引导首先,老师在课前先引导学生读一遍李白的《登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对这篇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环节:探究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就可以开始探究这首诗歌了。
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什么样的情景和心境能够触发一个人登山的欲望?•在登高过程中,有哪些意象、形象的描写表达了登山者的心情?•诗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句子表达了什么?老师借助这些问题和学生进行互动,任由学生畅所欲言,捕捉学生讲解中的亮点,将这些亮点挖掘出来,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诗歌。
第三环节:对话在探究完毕后,老师会提醒学生注意表达,为了不让这些好的讲解流失,老师将与学生进行对话,将学生的想法再次进行整合和提炼,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表达方式,并与老师进行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提示自主调整自己的表达,从而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教学反思通过这种探究和对话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我们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地调动,诗歌教学也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了。
学生们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进一步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达到了比传统方式更高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通过这次教学实践,发现了对话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我们将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语文魅力。
名师《登高》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名师《登高》教学设计(通用11篇)名师《登高》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名师《登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名师《登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教学时数一课时新课导入:(投影画面)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音乐起)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长江边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凄冷的风中,一只孤鸟在高空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
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他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
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
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指导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登高》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登高的教学设计及反思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登高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登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毅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2. 教学准备•确保学生身体健康,没有身体上的不适•准备登山所需的装备(登山鞋、背包、雨具等)•找到合适的登山路线和安全可靠的导游3. 教学过程3.1 引入•介绍登山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登山的兴趣和好奇心•讲解登山的基本知识,包括装备、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探索欲望3.2 实践活动3.2.1 小组分工合作•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准备装备、寻找路线、学习导航等。
小组成员需要相互协作、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2.2 系统培训•请专业导游对学生进行登山技巧的培训,如正确使用登山绳索、攀爬技巧等。
导游可以分享一些登山经验和注意事项,增加学生对登山的认识和理解。
•强调安全第一的原则,教学生如何应对紧急情况和处理突发事件。
•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自己的经验,促进学生参与和互动。
3.2.3 登山实践•选择合适的登山路线和难易程度,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
•引导学生注意自然环境的保护,不随意乱扔垃圾,不破坏自然景观。
•在登山过程中,导游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及时提醒和指导。
4. 教学反思本次登高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登山技巧和知识。
他们也体验到了登山的乐趣和挑战,对自然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尊重。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针对不同年龄和体能差异的学生,教学内容和难度需要更加差异化。
•部分学生在登山过程中出现了疲劳和身体不适,更好的身体准备和健康监测是必要的。
•对学生在登山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和安全意识教育需要加强,进一步强调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文明的登山行为。
综上所述,本次登高的教学设计在大部分方面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仍需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整体参与度。
《登高》教学教案

《登高》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登高》的诗意和意境;2. 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登高》的背景。
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登高》,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出问题和建议。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的练习和作业,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作业和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登高》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运用诗歌元素的能力,如比喻、象征等。
五、教学资源1. 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2. 《登高》的全文及其注释;3. 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评论文章;4. 古典诗词鉴赏的指导书籍和视频资料。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2. 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诗歌表达技巧。
3. 创设互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一、教材选取与背景介绍《登高》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本文选取的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登高》课文,对其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的古文阅读和解析技能。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拓展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与难点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品位和文化修养。
2. 教学难点1)怎样正确理解和翻译文中的生僻词汇和语言结构?2)怎样分析文本所传达的意境和意蕴,掌握它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三、教学方法与过程本课采用课前导学、课内讲解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教学过程如下:1. 热身导入(15分钟)在课前,通过展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画和文化背景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 正式讲解(30分钟)首先,讲解李白及其《登高》的背景和特点,为学生进行全面认识作品创作背景作准备。
接着,通过语言、韵律、意象等方面的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高》所包含的意境和意蕴,掌握其艺术手法和文化价值。
最后,引导学生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歌,与《登高》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于李白文化风格和思想内涵的理解。
3. 课堂探究(30分钟)通过分小组读诗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作品的情感表达手法、词汇用法,感受作品文化内涵。
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登高》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
4. 总结评价(15分钟)通过课堂问答或小结,对作品的风格、技巧、意境进行评价,获得更好的体验和理解。
同时,提醒学生在散文阅读中要注意文本的构思、艺术手法等,不断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四、教学心得与感想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化的探讨。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亲爱的同事们,我今天将为大家呈现一堂精彩的《登高》说课。
希望通过这堂课,我们能够共同探讨诗歌的魅力,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登高》是一首描写诗人杜甫登高远望的诗歌。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背景;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述法:通过讲述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基本特征。
2.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韵律。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多媒体辅助: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和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氛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我将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和《登高》这首诗的背景。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登高远望时,会看到哪些景象?会产生哪些情感?这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新课教学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学习诗歌的内容。
我将引导学生逐句朗读诗歌,并解释诗句的含义。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我们将探讨诗人的情感变化以及诗歌的主题。
例如,在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这句诗描绘了凄凉的自然环境。
通过分析这些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悲苦心情。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讨诗中其他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3. 小组合作与讨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将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我们将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们探讨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所传达的思想。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4. 分享与展示在小组讨论之后,我们将邀请一些小组分享他们的观点。
这将给学生们一个展示自己思考成果的机会,同时也能激发其他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5. 课堂小结在本节课的最后阶段,我们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登高》教学教案

《登高》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中的意境,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登高》,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登高》的诗意和诗意。
2. 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 领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中意象和情感的深入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注释、译文等内容。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诗的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登高》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诗中的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标记出生僻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3.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共同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讲解与解析(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讲解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意象,深入解析诗的意境和情感。
5. 诵读与感悟(5分钟)学生齐读或个人诵读诗文,闭眼感悟诗的意境,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登高》的感悟文章。
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以便于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课后作业:1. 熟读《登高》,理解诗意,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登高》的感悟文章。
3. 预习下节课将要学习的诗歌,提前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诗歌鉴赏能力提升情况等方面,对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登高》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登高》全文。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登高》的诗意和诗意。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杜甫的生平和对诗歌创作的贡献。
2.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次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时代背景的联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杜甫的诗歌,引发对《登高》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杜甫的了解,导入新课。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登高》,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对诗歌创作的贡献,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3.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运用学到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和表达能力。
评价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创作表现。
4.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提交的诗歌创作和课后作业。
4.3 学习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对《登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包括背诵、分析和创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5.2 参考资料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资料。
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投影仪和幻灯片。
《登高》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范例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语文《登高》优秀教案范例学科领域:高中语文年级:必修作者:二、教材分析《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这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登高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全诗意境高远,情感深沉,富有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一诗;(2)掌握律诗的基本特点,如对仗、押韵、平仄等;(3)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鉴赏诗歌;(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心和责任感;(2)领悟诗人在逆境中保持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品质;(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熟读并背诵《登高》;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3. 掌握律诗的基本特点。
难点:1. 诗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和丰富内涵;2. 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及其现实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杜甫诗作,如《春望》、《佳人》等,激发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兴趣。
接着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习《登高》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登高》,注意诗句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的意境。
期间,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寓意和情感。
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分析。
重点解析诗中描绘的景象、表达的情感以及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登高》课堂教案

《登高》课堂教案简介《登高》是唐代杜甫的一首诗,描写了主人公爬山登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人生感悟。
这首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依据诗歌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教案,使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更好的理解和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及价值。
目标与要求1、通过欣赏诗歌《登高》,学生能听懂、理解、背诵和解析诗歌文本,从中领略诗歌之美,提高文学素养。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在观看、欣赏、理解中对诗歌产生兴趣。
3、通过“赏析”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和素养。
教学内容与方法1、欣赏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登高》诗歌文本,并借助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来欣赏整首诗歌,特别是末两句的诗句,感受诗人深邃的思想和感慨。
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听课,做出反应和交流,以达到学生情感认同和价值认知。
2、赏析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同组阅读诗歌,分析诗歌整体结构以及诗句中笔墨技法、意象和寓意等要素,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讨论中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参与,使学生在赏析中提高对诗歌的文学鉴赏力及外部交流能力。
3、练习本节课重点在于对本诗一句“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进行练习。
教师可以讲解语言和意象表达的技巧,提供练习答案,让学生在语言和思维方面加强训练,并且增加与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课后复习1、从诗歌中抽取出学生感兴趣和喜欢的诗句,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和记忆。
2、让学生排除干扰因素,针对性地学习和练习课堂内容。
3、通过各种途径(如听评课、家长亲友培训、试卷练习、视频学习等)提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
教学总结本次教学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辅以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观看、欣赏、理解中对诗歌产生兴趣。
同时本节课重点采用“赏析”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反复练习课堂内容并加强交流和合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从《登高》的课堂教学中透视参与式教学法

从《登高》的课堂教学中透视参与式教学法摘要:参与式教学法是适应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而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该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总结了该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笔者认为,实施参与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与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全过程,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主体性语文课堂教学素质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两重的参与重于一吨重的说教。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因此,如何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如何让教师由“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合作者”、如何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如何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等问题,已成为新课程设计者与实施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与式教学法正好为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新理念找到了实践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参与式教学:一、提出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如在教学《登高》一诗时,我先用多媒体出示杜甫的画像和杜甫草堂的照片,让学生再对比书上杜甫的画像,然后提出探究的问题:在你的心目当中,杜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学生经过比较后纷纷发言。
一位同学看到“杜甫草堂”的照片,联想到了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认为从这里可看出杜甫是一位孤独失意、长期漂泊、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第二位同学主要是对比了屏幕上和书上的杜甫的头像,认为书上的头像画得不够传神,仅仅画出了一种悲哀的神色,而杜甫此人的内心除了悲哀,还有一种努力改变现实的愤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登高》的课堂教学中透视参与式教学法
发表时间:2014-04-23T11:00:17.373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1期供稿作者:黎洪国[导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黎洪国(甘肃省民乐县职教中心学校甘肃张掖734500)
摘要:参与式教学法是适应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而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该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总结了该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笔者认为,实施参与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与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全过程,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主体性语文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两重的参与重于一吨重的说教。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
因此,如何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如何让教师由“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合作者”、如何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如何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等问题,已成为新课程设计者与实施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与式教学法正好为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新理念找到了实践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参与式教学:一、提出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参与
如在教学《登高》一诗时,我先用多媒体出示杜甫的画像和杜甫草堂的照片,让学生再对比书上杜甫的画像,然后提出探究的问题:在你的心目当中,杜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学生经过比较后纷纷发言。
一位同学看到“杜甫草堂”的照片,联想到了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认为从这里可看出杜甫是一位孤独失意、长期漂泊、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第二位同学主要是对比了屏幕上和书上的杜甫的头像,认为书上的头像画得不够传神,仅仅画出了一种悲哀的神色,而杜甫此人的内心除了悲哀,还有一种努力改变现实的愤怒。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如在教学《登高》一诗时,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范读,创设了一种悲伤的情境氛围,让学生感受悲伤的感情基调。
听完后让学生谈总体感觉,一位同学说:“感觉感情低沉,有一种没法高兴起来的悲。
”接着我就顺水推舟,让这位同学就用这样的一种感受来诵读全诗,然后再让有特别悲的感受的同学诵读全诗,最后全班模仿范读,配上刚才的音乐。
这样在一种动态的情境中感染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共鸣。
学生朗读时全身心投入,极力模仿,不仅读出了本首诗的韵律美,而且读出了悲凉的情味。
三、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参与
为了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我先出示了宋代文学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赏析本诗颈联的一段话: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峻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且对偶又精确。
罗大经说他读出了八层含义,那么同学们又能读出几层含义呢?下面同学们就自学颈联。
学生经过几分钟的自学,分别抓住“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秋”、“独”等字,品读出了与罗大经不同的各种含义。
四、小组合作讨论,激发学生参与
上面罗大经体味出的八层含义,其它七层学生都涉及到了,只有“台”高峻处也,学生没有谈到,这是本首诗的一个难点。
我让学生联系诗的题目想想:高跟感情有哪些联系?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全班同学以五人为一小组,分成了十个小组展开讨论,这样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倾听别人的意见,每组指定两位同学担任记录员和报告员,我巡回引导各组的讨论技巧,既让每组的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又引导他们的讨论不偏离要讨论的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
参与式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是素质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践的新型范式。
参与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以原有知识储备积极、主动地去应对困难的期待心理,也给希望发现自我价值的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实践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进而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参与式教学法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值得在语文和其他学科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邢永福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中央电大教材。
[2]麦锦城参与式教学法简介.2010,1,19。
[3]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解读中国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8—114。
[4]石鸥刘丽群《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60—169。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03—108。
[6]美 B·S·布鲁姆著邱渊译《教育评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