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合集下载

《传热学》第七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传热学》第七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适用范围:
水平管:
适用范围:
(由于管径不会很大, 一般不会到达紊流)
进行修正后,得到:
垂直壁层流膜状凝结换热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垂直壁与水平管凝结换热强度的比较—— 由于垂直壁定型尺寸远大于水平管,因而水平管凝结换热性能 更好,在实际管外凝结式冷凝器设计中多采用水平管。
垂直壁层流膜状凝结换热另一准则方程:
层流膜状凝结换热 速度变化规律:
蒸气静止,且对液膜无黏滞应力作用
层流膜状凝结换热 温度变化规律:
ts为蒸气饱和温度
可采用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对垂直壁层流膜状凝结换热加以研究
1.X方向液膜动量方程: 将: 代入,得:
v为蒸汽密度
假定液膜流动缓慢,则惯性力项可忽略,动量方程可简化为:
一般情况下:
从而:
已知壁温:
二、管内沸腾换热
特征:由于流体温度随流向逐渐 升高,沸腾状态随流向不断改变
液相单相流 h较低
垂 直 管 内 沸 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泡状流
h升高
块状流
h高
环状流
h高
气相单相流
h急剧降低
水平管内沸腾
液 相 单 相 流
泡 状 流
块 状 流
波 浪 流
环 状 流
气 相 单 相 流
汽水分层,管上半部局部换热较差
第七章重点: 1.膜状凝结换热特征和计算方法
2.沸腾换热的四个阶段 3.热管的工作原理
谢谢观看
三、水平管束管外凝结换热
上一层管子的凝液流到下一层管 子上,使下一层管面的膜层增厚
下层管上的h比上层管的h低
计算方法:用nd代替d代入水平单管管外凝结换热计算式

《传热学》第7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传热学》第7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补充例题3
v 思路: 膜态沸腾换热套用公式计算即可。
稳定的膜态沸腾时,金属丝的电流的发热量 一部分通过沸腾换热传给了水,其余部分则 使金属丝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这是一 个能量平衡。
补充例题3
v 解:膜态沸腾换热系数的计算套教材中的公式,略 去。结果为: h=236.70 W/(m2.℃)
每米长金属丝的传热量为:
理论解的修正
h
=
0.943

gγρ
µH (ts
2λ3 − tw
1/ 4
)
实验证实: Re < 20
时,实验结果与理论解相吻合
Re > 20 时,实验结果比理论解高20%
所以在工程计算时将该式的系数加大20%
h
=
1.13

gγρ 2λ3
µl(ts − tw
)
1/
4
定性温度
tm
传热学
第7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Condensation and boiling
简介
蒸气被冷却凝结成液体的换热过程称为凝结换热; 液体被加热沸腾变成蒸气的换热过程称为沸腾换热
——有相变的对流换热
一般情况下,凝结和沸腾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要比单相 流体的对流换热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
7-1 凝结换热现象
膜状凝结换热 的主要阻力
=
1 2
(ts
+
tw
)
其他
单根水平圆管外壁面上的层流膜状凝结换热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h=
( ) 紊流膜状凝结换热
0.729

gγρ µd ts
2λ3 − tw
1/ 4
( ) 整个垂直壁面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传热学第六章对流换热

传热学第六章对流换热

6个未知量::速度 u、v、w;温度 t;压力 p;对流 换热系数h
6个方程:换热微分方程式、能量微分方程、x、y、z 三个方向动量微分方程、连续性微分方程
1 能量微分方程 微元体的能量守恒: ——描述流体温度场 假设:(1)流体的热物性均为常量,流体不做功 (2)无化学反应等内热源 由导热进入微元体的热量Q1 +由对流进入微元 体的热量Q2 = 微元体中流体的焓增H
2t 2t 2t 微元体导热热量:Q1 x 2 y 2 z 2 dxdydzd
微元体对流换热收支情况:
在d时间内, 由 x处的截面热对流进入微元体的热量为
' Qx c tudydzd
在d时间内, 由 x dx处的截面热对流流出微元体的热量为
由连续性方程知此项为0
t t t Q2 c u v w dxdydzd x y z
在d时间内, 微元体中流体 温度改变了(t / ) d , 其焓增为
t H c dxdydzd
能量微分方程
t t t t 2t 2t 2t u v w 2+ 2 2 x y z c x y z
boundary layer)
由于粘性作用,流体流速在靠近壁面 处随离壁面的距离的减小而逐渐降低; 在贴壁处被滞止,处于无滑移状态。
流场可以划分为两个区:边界层区与主流区 边界层区:流体的粘性作用起主导作用
主流区:速度梯度为0,τ=0;可视为无粘性理想流体

u , 牛顿粘性定律 y
2)热边界层(Thermal boundary layer) 热边界层:当壁面与流体间有温差时,会产生温度梯度很大的 温度边界层 热边界层厚度t (温度边 界层):过余温度(t -tw ) 为来流过余温度(tf - tw ) 的99%处定义为t的外边 界

传热学课件第七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传热学课件第七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第一节
二、膜状凝结换热




1.层流膜状凝结换热的理论解(纯净蒸汽在竖壁的膜状凝结) 3>.实用关系式 上式结果与实验相较,实验h值比上式计算值高20%左右,故 在实际使用时,将系数0.943修改成1.13。 对于水平放臵的圆管外壁的凝结换热,若以外径d定型, 1 其h为: 2 g3r 4 h 0.725 d t t s w 上列各表中定性温度均为:tm=(ts+tw)/2 对于竖放管外壁凝结换热,其计算可用竖壁公式计算,此 时定型尺寸为管长l,故只要管子不是很短,横放时管外凝结 表面的换热系数将高于竖放,如当l/d=50时,h横>2h竖,故冷 凝设计多用横管。
第二节




三、管内沸腾(有限空间沸腾)换热简介
换热一般经历: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过冷沸腾→泡态沸腾→液膜对流沸腾 →单相换热(湿蒸汽换热→ 过热蒸汽换热)
流动一般经历: 液相单相流→泡状流→块状流→环状流→气相单相流。
第三节


力管注 式壳入 热 热、工 管 管管作 就 利芯液 是 用和体 将 重工后 通 力作密 的 场介封 金 回质的 属 流三管 管 ,部子 子 不分。 抽 设组通 成 管成常 真 芯。是 空 。重由 , 热 管 的 构 造 和 简 单 原 理
第二节
一、沸腾分类




大空间沸腾:指加热壁面被沉浸在无宏观流速的液体表面 (自由表面)下所发生的沸腾。 有限空间沸腾(管内沸腾、受迫对流沸腾等):液体在压 差作用下以一定的速度流过加热管(或其它形状通道)内部 时,在管内表面上发生的沸腾。 另根据液温与壁温的关系可分为: 过冷沸腾:通常tw>ts,而tl<ts,目前研究不充分。 饱和沸腾:tw>ts,且tl>ts,从壁面产生的气泡不再被凝结。 通常有三种基本的沸腾状态: ①自然对流沸腾:只有少量气泡产生; ②泡态沸腾(核沸腾):大量产生气泡; ③膜态沸腾:壁与液体间产生气体隔膜。

第六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第六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grρl2λ3l
µll(ts − tw
1/
)
4
推广应用到水平圆管外的膜状凝结,平均表面传
热系数为 hH
=
0.729
µl
grρl2λ3l
d (ts − t
w
1/
)
4
hH = 0.77 l 1/4
hV
d
注意:竖壁的计算公式同样适用于竖圆管,比较
圆管竖放和水平放置的效果,为什么?
华北电力大学
刘彦丰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华北电力大学
刘彦丰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1、分析解的简化假定
(1)常物性; (2)蒸汽是静止的,对液膜表面无粘性力作用;
(3)液膜流速缓慢,忽略液膜的惯性力; (4)汽液界面上无温差;
(5)液膜内部的热量传递只靠导热;
(6)忽略液膜的过冷度;
(7)ρv << ρl ;
(8)液膜表面无波动。
有影响。
华北电力大学
刘彦丰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华北电力大学
刘彦丰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华北电力大学
刘彦丰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华北电力大学
刘彦丰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华北电力大学
刘彦丰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二、凝结换热的强化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液膜的导热热阻是膜状凝 结换热的主要热阻。因此,强化膜状凝结换热的关 键措施就是设法将凝结液从换热面排走、尽可能减 小液膜厚度。例如,目前工业上由水平管束构成的 冷凝器都采用低肋管或锯齿形肋片管,利用凝结液 的表面张力将凝结液拉入肋间槽内,使肋端部表面 直接和蒸气接触,达到强化凝结换热的目的。

传热学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传热学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第六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17
7. 凝结表面的几何形状
❖ 强化凝结换热的原则是 尽量减薄粘滞在换热表 面上的液膜的厚度。
❖ 可用各种带有尖峰 的表面使在其上冷 凝的液膜拉薄,或 者使已凝结的液体 尽快从换热表面上 排泄掉。
第六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18
§6-4 沸腾换热现象
1 生活中的例子 • 蒸汽锅炉
l g
l
2u y 2
0
al
2t y 2
0
第六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7
边界条件:
y 0 时, u 0, t tw
y 时, du 0,
dy
t ts
求解上面方程可得:
(1) 液膜厚度
4l
l (
g
ts
l2 r
tw
)x 1/ 4
定性温度:
tm
ts
tw 2
注意:r 按 ts 确定
第六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10
横管与竖管的对流换热系数之比:
hHg hVg
0.77
l d
1
4
3 边界层内的流态
凝结液体流动也分层流和湍流,并 且其判断依据仍然时Re,
Re de ul
式中:
ul 为 x = l 处液膜层的平均流速;
de 为该截面处液膜层的当量直径。
第六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无波动层流
6
考虑(3)液膜的惯性力忽略
l
(u
u x
v
u y
)
0
考虑(7)忽 略蒸汽密度
dp dx
0
u
x
v y
0
l
(u
u x
v

传热学知识点总结

传热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1 “三个W§ 1-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1-3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过程及热阻的概念有所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对工程实际中简单的传热问题进行分析(有哪些热量传递方式和环节)。

作为绪论,本章对全书的主要内容作了初步概括但没有深化,具体更深入的讨论在随后的章节中体现。

本章重点:1. 传热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物体内部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热量的传递速率增强或削弱热传递速率的方法2.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1) .导热: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

传热学重点研究的是在宏观温差作用下所发生的热量传递。

傅立叶导热公式:(2) .对流换热:当流体流过物体表面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

牛顿冷却公式:(3) .辐射换热:任何一个处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具有发射热辐射和吸收热辐射的能力,辐射换热就是这两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电磁波只育請线传播,所以只有两个物体相互看得见的咅盼才能发生辐射换热。

黑体热辐射公式:实际物体热辐射:3. 传热过程及传热系数:热量从固壁一则的流体通过固壁传向另一侧流体的过程。

最简单的传热过程由三个环节串联组成。

4. 传热学研究的基础傅立叶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牛顿冷却公式+质量动量守恒定律四次方定律本章难点1. 对三种传热形式关系的理解各种方式热量传递的机理不同,但却可以(串联或并联)同时存在于一个传热现象中。

2. 热阻概念的理解严格讲热阻只适用于一维热量传递过程,且在传递过程中热量不能有任何形式的损耗。

思考题:1. 冬天经太阳晒过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经过拍打以后,效果更加明显。

为什么?2. 试分析室内暖气片的散热过程。

3. 冬天住在新建的居民楼比住旧楼房感觉更冷。

试用传热学观点解释原因。

4. 从教材表1-1给出的几种h数值,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5. 夏天,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液氮贮存容器放在一起,一个表面已结霜,另一个则没有。

第七章凝结及沸腾换热_传热学

第七章凝结及沸腾换热_传热学

23
3 大空间饱和沸腾曲线:
表征了大容器饱和沸腾的全部过程,共包括4个换热规律不 同的阶段:自然对流、泡态沸腾、过渡沸腾和稳定膜态沸腾, 如图所示:
qmax
qmin
24
4.几点说明: (1)上述热流密度的峰值qmax 有重大意义,称为临界 热流密度,亦称烧毁点。一般用核态沸腾转折点DNB作 为监视接近qmax的警戒。这一点对热流密度可控和温度 可控的两种情况都非常重要。 (2)对稳定膜态沸腾,因为热量必须穿过的是热阻较 大的汽膜,所以换热系数比凝结小得多。
25
三. 大空间泡态沸腾表面传热系数计算
沸腾换热也是对流换热的一种,因此,牛顿冷却公式仍 然适用,即
q h(tw ts ) ht
但对于沸腾换热的h却又许多不同的计算公式 影响泡态沸腾的因素主要是过热度和汽化核心数,而汽 化核心数受表面材料、表面状况、压力等因素的支配,所 以沸腾换热的情况液比较复杂,导致了个计算公式分歧较 大。目前存在两种计算是,一种是针对某一种液体,另一 种是广泛适用于各种液体的。
与膜状凝结换热不同,液体中的不凝结气体会使沸腾换热 得到某种程度的强化 2 过冷度
只影响过冷沸腾,不影响饱和沸腾,因自然对流换热时,
h (tw, 因t f 此)n ,过冷会强化换热。
30
3.液位高度
当传热表面上的液位足够高时, 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与液位 高度无关。但当液位降低到一 定值时,表面传热系数会明显 地随液 位的降低而升高(临界 液位)。
2t y 2
5
考虑(3)液膜的惯性力忽略
l (u
u x
v
u y
)
0
考虑(7)忽略蒸汽密度
dp 0 dx
考虑(5) 膜内温度线性分布, 即热量转移只有导热

凝结与沸腾换热

凝结与沸腾换热
X+dx 处质量流量的增加
dMgl2d(l v) l
对微元体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 rdMdx
即 rgl2d(ll v)l tstwdx
分离变量积分 0 3d0xrg lll((tsl twv ))d x
得 液膜厚度
14
4
rg lll((tsltw)v)
x
1
4ll (ts
rgl
(l
tw)x4
1
hH 0.729 lrdg(ts3l l2tw)4
hH 0.77L/d1/4
hV
当 L /d 2 .8时 5 ,h H h V
球表面
1
hS 0.826lrdg(ts3l l2tw)4
6. 几点说明
=定性温度,除r 用 ts 外其余皆为(tw+ts)/2
=公式使用范围,层流 Re<1600
Reynolds
凝结换热的放热系数一般比较大,故在常规冷凝器中其热 阻不占主导地位。但实际运行中凝汽器的泄漏是不可避免的, 空气的漏入使冷凝器平均表面传热系数明显下降。实践表明, 采用强化措施可以收到实际效益。某些制冷剂的冷凝器中,强 化有更大现实意义。
强化的原则:尽量减薄粘滞在换热表面上液膜的厚度。
实现的方法: = 尖锋的表面 = 使凝结液尽快从换热表面上排泄掉
hhl
xc L
ht
1xLc
N u G1 35 aP 8 1/r2Pw /rP s1/R 4 r(Re 3/4 e25 )9 3200
除Prw 的定性温度用 tw 外,其余均用ts,物性为凝结液的
例题 6-1 压力为1.013×103Pa 的水蒸气在方形竖壁上凝结。 壁的尺寸为30cm×30cm,壁温保持98℃。计算每小时的热 换量及凝结蒸汽量。

传热学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传热学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备。
按传热方式的结构 分类
▪ 管壳式 :固定管板式、浮头式、填料函式、 U形管式
▪ 板式 :波纹板式、板翅式、螺旋板式、伞板 式
▪ 管式:空冷器、套管式、喷淋管式、箱管式 ▪ 液膜式:升降膜式、刮板薄膜式、离心薄膜
式 ▪ 其它型式:板壳式热管
直接接触传递热量式
常用换热器的各种 型式
▪ 套管式换热器
在前面假设的基础上,并已知冷热流体的 进出口温度,现在来看图9-13中微元换热面 dA一段的传热。温差为:
t th tc dt dth dtc
在固体微元面dA内,两种流体的换热量为:
d kdA t
对于热流体:
d
qm1c1dt1
dt1
1 qm1c1
d
对于冷流体:
d
qm2c2dt 2
dt2
(3)交叉流换热器
它是间壁式换热器的又一种主要型式。 根据换热表面结构的不同又可有管束式、管 翅式及板翅式等的区别 。
(4)板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拆卸清洗方便,故适合于 含有易污染物的流体的换热。
(5)螺旋板式换热器
这种换热器换热效果较好,缺点是换 热器的密封比较困难。
2 简单顺流及逆流换热器的对数平均温差 传热方程的一般形式:
kAtm
这个过程对于传热过程是通用的,下面推 导简单顺流及逆流换热器的平均温差计算式。
顺 流 时 平 均 温 差 的 推 导
以顺流情况为例,作如下假设: (1)冷热流体的质量流量qm2、qm1以及 比热容C2,C1是常数; (2)传热系数是常数; (3)换热器无散热损失; (4)换热面沿流动方向的导热量可以忽 略不计。
管道的散热量为
l(ti t0 )
1 1 ln d2 1 ln do 1

传热学教案6凝结与沸腾换热

传热学教案6凝结与沸腾换热

第六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1 、重点内容:① 凝结与沸腾换热机理及其特点;② 膜状凝结换热分析解及实验关联式;③ 大容器饱和核态沸腾及临界热流密度。

2 、掌握内容:掌握影响凝结与沸腾换热的因素。

3 、了解内容:了解强化凝结与沸腾换热的措施及发展现状、动态。

蒸汽遇冷凝结,液体受热沸腾属对流换热。

其特点是:伴随有相变的对流换热。

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是:冷凝器及蒸发器、再沸器、水冷壁等。

6-1 凝结换热现象一、基本概念1.凝结换热现象蒸汽与低于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将汽化潜热释放给固体壁面,并在壁面上形成凝结液的过程,称凝结换热现象。

2.凝结换热的分类根据凝结液与壁面浸润能力不同分两种:(1)膜状凝结:①定义:凝结液体能很好地湿润壁面,并能在壁面上均匀铺展成膜的凝结形式,称膜状凝结。

②特点:壁面上有一层液膜,凝结放出的相变热(潜热)须穿过液膜才能传到冷却壁面上,此时液膜成为主要的换热热阻。

(2)珠状凝结①定义:凝结液体不能很好地湿润壁面,凝结液体在壁面上形成一个个小液珠的凝结形式,称珠状凝结。

产生珠状凝结时,所形成的液珠不断发展长大,在非水平的壁面上,因受重力作用,液珠长大到一定尺寸后就沿壁面滚下。

在滚下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合相遇的液珠,合并成更大的液滴,另一方面也扫治了沿途的液珠,使壁面重复液珠的形成和成长过程。

图6-3是珠状凝结的照片,从中可清楚地看出珠状凝结时壁面上不同大小液滴的存在情况。

θ小则液体湿润能力强,就会铺展开来。

一般情况下,工业冷凝器,形成膜状凝结,但珠状凝结的形成比较困难且不持久。

特点:凝结放出的潜热不须穿过液膜的阻力即可传到冷却壁面上。

所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珠状凝结的表面传热系数定大于膜状凝结的传热系数。

3.产生的条件:固体壁面温度w t 必须低于蒸气的饱和温度s t ,即w s t t 。

实验查明,几乎所有的常用蒸气,包括水蒸气在内,在纯净的条件下均能在常用工程材料的洁净表面上得到膜状凝结。

凝结与沸腾换热-传热学-课件-09讲诉

凝结与沸腾换热-传热学-课件-09讲诉

4 Al P
4
Re c
4um l l
4M
l
(7-3)
式中M=um,是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宽度的壁底部断
面的凝液量,kg/s·m
凝液M释放的潜热,等于高H,宽1米壁上的换热量
hts tw H 1 M
Then, an important form of Rec
Re c
4hH ts
l
tw
(7-4)
6. 水平圆管外壁的层流膜状凝结(Laminar film
condensation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a horizontal tube)
A single horizontal tube
1
h
0.728
l
2 l
g3l
do ts tw
4
(7-2a)
A bank of tubes
H ts tw
4
1
水平管理论解
h
0.728
l
l2 g3l
do ts tw
4
准则关联式
垂直壁理论解
Co
1.47
Rec
1 3
水平管理论解
Co
1.51Rec
1 3
(7-1b) (7-2a)
(7-1c) (7-2b)
讨论:Rec>30后,理论解低于实验数据。这主要是因 为在液膜表面张力以及蒸汽与液膜间的粘滞应力作用 下,层流液膜发生了波动,它促进了膜内热量的对流 传递。
6. 说明: 凝结液润湿壁面的能力取决于它的表面张力 和它对壁面附着力的关系。
➢ 附着力>表面张力膜状凝结 ➢ 附着力<表面张力珠状凝结
1.2 膜状凝结换热

传热学 知识点 概念 总结

传热学 知识点 概念 总结

一、参考书目:传热学A 《传热学》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二、基本要求1. 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2. 能够对常见的导热、对流、辐射换热及传热过程进行定量的计算,并了解其物理机理和特点,进行定性分析;3. 对典型的传热现象能进行分析,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并求解;4. 能够用差分法建立导热问题的数值离散方程,并了解其计算机求解过程。

三、主要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初步计算公式;热阻;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第二章导热基本定律和稳态导热:温度场、温度梯度;傅里叶定律和导热系数;导热微分方程、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单层及多层平壁的导热;单层及多层圆筒壁的导热;通过肋端绝热的等截面直肋的导热;肋效率;一维变截面导热;有内热源的一维稳态导热。

第三章非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集总参数法;描述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和定解条件);第四章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导热问题数值解法的基本思想;用差分法建立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离散方程。

第五章对流换热:对流换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基本分类、牛顿冷却公式和对流换热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速度边界层和热边界层的概念;横掠平板层流换热边界层的微分方程组;横掠平板层流换热边界层积分方程组;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比拟的概念;相似的概念及相似准则;管槽内强制对流换热特征及用实验关联式计算;绕流单管、管束对流换热特征及用实验关联式计算;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特征及对流换热特征及用实验关联式计算。

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凝结与沸腾换热的基本概念;珠状凝结与膜状凝结特点;膜状凝结换热计算;影响膜状凝结的因素;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影响沸腾换热的因素。

第七章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热辐射的基本概念;黑体、白体、透明体;辐射力与光谱辐射力;定向辐射强度;黑体辐射基本定律:普朗克定律,维恩定律,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兰贝特定律;实际固体和液体的辐射特性、黑度;灰体、基尔霍夫定律。

传热学—Lecture15-16

传热学—Lecture15-16

σ——液体--蒸汽界面的表面张力,N/m;
s——经验指数,对于水s = 1,对于其它液体 s=1.7。 由实验确定的Cwl值列在P127表6-1中。 上式也可改写成以下便于计算的形式: 讨论: (1)式(6-17)实际上也是形如Nu = f(Re, Pr)或 St = f(Re, Pr)的准则式。其中 q σ 是以单位面积上的蒸汽质量流速(q/γ)为特征速度的Re 数;
16 q×10-5/(W/m2) 12 8 4 0 1
自然 对流
核态 沸腾 DNB
过渡 沸腾
膜态 沸腾
孤立汽泡区 起始沸腾点
2 4 6 10
100
3)过渡沸腾:从峰值点进一步提高∆t,热流密度不 仅不升高,反而越来越降低。 这是因为汽泡产生的速度大于它脱离加热面的速度, 汽泡汇聚覆盖在加热面上,传热过程只依靠蒸汽的导 热和辐射,因而传热更加恶化。这种情况持续到最低 热流密度qmin为止。过渡过程很不稳定。
qmax = 0.13 × 2257 ×103 J/kg × (0.594kg/m 3 )1/ 2 ×
qmax =
π
γρV [ gσ ( ρ l − ρV )]1/ 4
1/ 2
[9.8m/s
2
× (958.4 − 0.594)kg/m × 0.0589 N/m
3
]
1/ 4
= 10.96 ×105
W/m 2
q×10-5/(W/m2)
实验上,上述热流密 度的峰值有重大意 义,称为临界热流密 度(CHF,Critical Heat Flux之缩写)。
16 12 8 4 0 1
自然 对流
核态 沸腾 DNB
过渡 沸腾
膜态 沸腾
孤立汽泡区 起始沸腾点

传热学-7 凝结和沸腾传热

传热学-7 凝结和沸腾传热

7-2 沸腾传热
2 汽泡的存在条件
汽泡半径R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才能存活(克拉贝
龙方程)
R
Rmin
2 Ts rv (tw
ts
)
可见, (tw – ts ) , Rmin 同一加热面上,汽化核 心的凹穴数量增加 汽化核心数增加 换热增强
7-2 沸腾传热
二 大容器沸腾 1 饱和沸腾曲线 大容器沸腾:指加热壁面沉浸在具有自由表面的液 体中所发生的沸腾。 特点:产生的气泡能自由浮升,穿过液体自由面进 入容器空间。 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表征了大容器饱和沸腾的全 部过程,共包括4个换热规律不同的阶段:自然对 流、核态沸腾、过渡沸腾和稳定膜态沸腾。
7-2 沸腾传热
饱和沸腾:液体主体温度达到饱和温度,壁面温度 高于饱和温度所发生的沸腾。 特点:随着壁面过热度的增高,出现 4 个换热规律 全然不同的区域。
过冷沸腾:液体主体温度低于相应压力下饱和温度, 壁面温度大于该饱和温度所发生的沸腾换热。
7-2 沸腾传热
产生沸腾的条件: 理论分析与实验证明,产生沸腾的条件: 1)液体必须过热; 2)要有汽化核心。 一 汽泡动力学简介 1 汽泡的成长过程 实验表明,通常情况下,沸腾时汽泡只发生在加 热面的某些点,而不是整个加热面上,这些产生气 泡的点被称为汽化核心,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壁面 上的凹穴和裂缝易残留气体,是最好的汽化核心。
7-1 凝结传热
3. 过热蒸气 要考虑过热蒸气与饱和液的焓差。
4. 液膜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非线性 如果考虑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实际情况,要用
下式代替计算公式中的 r,
r r 0.68cp( ts tw )
5. 管子排数 管束的几何布置、流体物性都会影响凝结换热。
6. 凝结表面的几何形状

传热学《沸腾换热现象》PPT课件-10分钟试讲课件

传热学《沸腾换热现象》PPT课件-10分钟试讲课件

4 )稳定膜态沸腾
从 qmin 开始,随着 t 的上升, 气泡生长速度与跃离速度趋于平衡。 此时,在加热面上形成稳定的蒸汽膜 层,产生的蒸汽有规律地脱离膜层, 致使 t 上升时,热流密度 q 上升, 此阶段称为稳定膜态沸腾。
情况说明:
( 1 )峰值 qmax ,称为临界热流密度,亦称烧毁点。 对于依靠控制热流密度的设备如点加热器、核 反应堆,一旦热流密度超过峰值,工况将沿虚 线调至稳态膜态沸腾,温差将猛的突升1000℃,



研究表明:壁面上狭缝、凹坑、细缝等最有可能成为气化核心, 因为相比于平直面上的液体,这些地方的液体更容易受到加热的 影响,且狭缝更容易残留气体。
本章小结:
(1) 沸腾换热定义及分类 (2) 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 (3) 汽化核心形成
③随着 t 的增大, q 增大,当 t 增 大到一定值时, q 增加到最大值 ,汽 泡扰动剧烈,汽化核心对换热起决定作 用,则称该段为核态沸腾(泡状沸腾)。
其特点:温压小,换热强度大,其终点 的热流密度 q 达最大值 。工业设计中 应用该段。
3)过渡沸腾
从峰值点进一步提高 t ,热流密度 q 减小;当 增大到一定值时,热流密度 减小到 qmin ,这一阶段称为过渡沸腾。该 区段的特点是属于不稳定过程。 原因:汽泡的生长速度大于汽泡跃离加 热面的速度,使汽泡聚集覆盖在加热面 上,形成一层蒸汽膜,而蒸汽排除过程 恶化,致使 q m 下降。
不同的阶段:自然对流、核态沸
腾、过渡沸腾、稳定膜态沸腾, 如图所示:
从曲线变化规律可知:随壁面过热度的增大,区段Ⅰ、 Ⅱ、Ⅲ、Ⅳ将整个曲线分成四个特定的换热过程,其特 性如下: 1)自然对流段(液面汽化段)
壁面过热度小时(图中 t 4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查明,几乎所有的常用蒸气,在洁净 的材料表面上都形成膜状凝结。
珠状凝结:凝结液体不能很好地润湿壁面,凝结 液体在壁面上形成一个个小液珠。珠状凝结时, 所形成的液珠不断长大,在非水平的壁面上,因 受重力作用,液珠长大到一定尺寸后就沿壁面滚 下。在滚下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合相遇的液珠, 合并成更大的液滴,另一方面也扫清了沿途的液 珠,更利于蒸汽的凝结。凝结液只是局部隔断了 蒸汽与壁面间的换热,因此其热阻要远小于膜状 凝结。
层的导热热阻是主要热阻这一特点,忽略次要因 素,是分析求解换热问题的一个典范。 Nusselt膜状理论:凝结换热系数h只决定于膜的 厚度。
合理简化假设: 1)常物性; 2)蒸汽静止,汽液界面上无对液膜的粘滞应力; 3)液膜的惯性力可以忽略;
4)汽液界面无温差,界面上液膜温度等于饱和温度,tδ=ts;
7.凝结表面的几何形状
纯净水蒸气凝结表面传热系数很大,凝结侧热阻不是主要部 分。若实际运行中有空气漏入,则表面传热系数明显下降。
对制冷剂凝结,主要热阻在凝结一侧,必须对凝结换热进行 强化。方法:
(1)用各种带有尖锋的表面,使在其上凝结的液膜减薄; (2)使已凝结的液体尽快从换热表面排泄掉。 (3)对水平管外凝结,可采用各种类型锯齿管或低肋管冷凝
亦适用。实验表明:当膜层Re<1600时为层流。
2.湍流膜状凝结换热实验关联式
Nu = Ga1/(
Prw Prs
)
1 4
(Re
3 4

253)
+
9200
式中:Ga — 伽里略数,Ga = gl 3 .
ν2
Prw — 以tw为定性温度的 Pr Ga、Re 、Prs — 以ts为定性温度
4.液膜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非线性
努塞尔的理论分析忽略了液膜的过冷度的影响,并假定液膜
中温度呈现线性分布。分析表明,只要用r‘代替计算公式中 的r,就可以照顾到这个因素的影响。
r’ = r+0.68 c p( t s - t w )
5.管子排数
对于沿液流方向由n排横管组成的管束,理论上只要将特征 长度d换成nd即可计算。这种作法会导致保守的结果,因为 上排凝结液并不是平静地落在下排管上。设计时最好参考适
1.膜层Re数
膜层中凝结液的流态也有层流与湍流之别,所以也要
由膜层Re数来判别。膜层Re数是以液膜当量直径为特征
长度的雷诺数。
Re = deρul , η
其中u—l 处x液=膜l 层平均流速
de—当量直径,= 4δ
代入:Re = 4h(l t)s − tw
ηγ
即得到竖壁的膜层Re数计算公式。对于水平管以 π r = l
第六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Condensation and boiling heat transfer
§6-1 §6-2 §6-3 §6-4 §6-5 §6-6
凝结换热现象 膜状凝结分析解及实验关联式 影响凝结换热的因素 沸腾换热现象 沸腾换热计算式 影响沸腾换热的因素
相信大家都有烧开水的经历,水在沸腾的过 程中会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该怎么来解释?
∆t↑,汽化核心↑,气泡扰动 剧烈,q和h急剧↑,最后达到 qmax点。DNB—核态沸腾偏离 点。核态沸腾区主要特点是: 只需要很小的∆t,就可以取得
自然 核态 过渡 稳定膜 对流 沸腾 沸腾 态沸腾
B
DNB
qmax
很高的换热强度。所以一般工
业应用都设计在这个范围。
过渡沸腾区—从qmax点再提高∆t,q反而↓,
5)液膜内温度分布是线性的,即认为液膜内的热量转移只有 导热,而无对流作用;
6)液膜的过冷度可以忽略; 7)ρV <<ρl,ρV相对于ρl可以忽略; 8)液膜表面平整无波动。
以竖壁的膜状凝结为例,把坐标x取为重力方向,边界层微分
方程组同样适用,但必须加上体积力。
1.竖直壁
δ
=
4ηl λl (ts − g ρl 2γ
合设计条件的实验资料。
6.管内凝结
在一些冷凝器中,蒸汽在压差作用下流经管子内部,同时产 生凝结。换热与蒸汽流速有很大关系。对水平管中的凝结, 当蒸汽流速低时,凝结液主要积聚在管子的底部,蒸汽则位 于管子上半部。如果蒸汽流速比较高,则形成环状流动,凝 结液较均匀地分布在管子四周,而中心则为蒸汽核。随着流 动的进行,液膜厚度不断增厚,以致凝结完时占据了整个截 面。
四.沸腾换热特点
1. 亦属于相变对流换热,沸腾时加热面的热量通过导热和 对流的联合作用传递给沸腾液体。Newtom冷却公式适用。
2. 引起沸腾换热一般有两种加热方式,即控制壁温(如利用 管内蒸气加热管外液体沸腾,改变蒸气压力即可改变壁 温tw)和控制热流(如电加热,改变电热丝两端的电压, 即可改变壁面处的热流密度q)。
1/
4
3.球体外凝结
hS
=
0.826
gγρ ηl l (t s
λ 2 3
ll
− tw
1/
)
4
注意:21h..若定H 其性≈他温2.条度0 所件tm以相=冷同ts凝,+2hhHtv器w =,通0但.常77潜采 dl热用1γ用/4横。当管ts 的dl =布50置时方,式。
hv
二.湍流膜状凝结换热
§ 沸腾换热现象
一.沸腾的条件
壁面上有汽化核; 汽化核周围液体处于过热状态; 问题:沸腾与蒸发的区别在哪里?
二.沸腾换热过程
当气泡在壁面上形成后,沸腾 换热过程在不同区域其形式有 所不同,如右图所示:
内燃机用沸腾方式冷却
C
BA
A区:气泡与壁面直接接触,热量以导热形式传给气泡内 蒸汽
B区:气泡与壁面间有极薄层液体,热量首先以导热形式 在液体内传递至汽-液界面,在以蒸发形式传递到气 泡内蒸汽区
表面,它利用冷凝淮的表面张力使肋顶或沟槽脊背的凝结液 膜拉薄。
(4)采用锯齿管表面,换热强度可比光管高一个量级,低肋 管可达2~4倍。
(5)另一种强化换热方法是使液膜在下流过程中分段排泄。 对管内凝结的强化,近年来广泛采用微肋管,这是在直径为 4~16mm的铜管内壁上轧制出形状呈三角形的微型肋的强化 换热管。这时换热强度可达光内管的三倍。
3.膜状凝结的工程计算
[例]:教材P309例7-1。 解:……
流态判别要以Re数为依据,由于h未知,Re待定,计算时先假 定流态,待求出h后再校核。计算过程具有迭代性。竖壁 Rec=1600,横管因直径较小,一般在层流范围。
注意:
1、各计算式中定性温度和特征长度的选取,除汽化 潜热用tm=ts其余均用tm=(ts+tw)/2;
2.蒸汽流速
蒸汽流速高对液膜表面会产生粘滞应力。当蒸汽的流动方向
与液膜向下的流动方向相同时,使液膜拉薄,h增大;当蒸
汽的流动方向与液膜向下的流动方向相反时则会阻滞液膜的
流动使其增厚,从而使h减小。
3.过热蒸汽
理论分析是对饱和蒸汽,对过热蒸汽,实验证实只要把计算 式中的潜热改用过热蒸汽与饱和液的焓差,亦可用前面的关 联式计算。
蒸汽在冷壁面凝结、液体受热沸腾是有相变的对 流换热。凝结与沸腾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设备, 如冷凝器、蒸发器、核电中的蒸汽发生器、空分 设备中的冷凝蒸发器等。
相变换热可归属于对流换热。其传热环节与无相 变类似,也有靠近壁面的极薄层流体的纯导热过 程和远离壁面处热量在流体中的迁移。只是相变 换热过程伴随有潜热的传递,因此在流体内部几 乎没有温差的条件下就能完成热量的迁移。
强制对流沸腾(主要是管内沸腾):在原来运动的液体 流中产生的沸腾。这时液体流经的管道壁,可能就是加 热面。其特点是液相、汽相均处于运动状态,两者互相 掺混、互相影响。
2.饱和沸腾和过冷沸腾
饱和沸腾:液体主体温度达到饱和温度ts,壁温tw高于饱 和温度所发生的沸腾。壁面过热度∆t=tw-ts 过冷沸腾(表面沸腾或局部沸腾):加热面处于局部过热, 流体主要部分的温度低于相应压力下饱和温度时发生的 沸腾。
珠状凝结稳定性较差,实际应用时易偏离设计状 态。
由于珠状凝结不能长久地保持,设计时一般按膜 状凝结计算。
目前维护珠状凝结技术 有了可喜的发展,在实 验室条件下已连续珠状 凝结3800小时。
§ 膜状凝结分析解及实验关联 式
一.层流膜状凝结的换热公式 1916年,努塞尔首次提出了分析解,他抓住液膜
2、求出h后,按Newtom计算Q=hA∆t,而凝结速率 (单位时间内凝结的液膜质量)qm=Q/r ;
3、上述实验关联式只适用于蒸汽流速较低时,水蒸 气<10m/s,氟0.5<m/s。
§
影响凝结换热的 因素
一.影响因素
1.影响热量从蒸汽向液膜表面迁移的因素,如不凝性气体 的含量,蒸汽过热度,蒸汽流速流向等;
因为气泡汇聚覆盖于壁面。这
起始沸腾点
qmin
个过程不稳定,至qmin点止。 0
∆t
稳定膜态沸腾区—加热面上形成稳定蒸气膜
层,q与∆t呈正比。
确定临界热流密度qmax(CHF,Critical Heat Flux) 的 意义
1.对热流可控的加热方式,q与h无关,当q超过qmax
时,工况将沿qmax虚线跳至稳定膜态沸腾线, ∆t将猛升至 1000C 将会使壁温飞升,导致设备烧毁(如图)。CHF故 又称烧毁点。在烧毁点附近比qmax热流密度略小有个q上 升缓慢的核态沸腾的转折点DNB(Departure from
降。
烧毁点
因此工业应用中一般应尽量控制加热的q或tw,使其不至于 烧毁或传热效率下降。
§ 沸腾换热计算式
一. 大容器饱和核态沸腾
Nuclear Boiling),它可以作为监视接近qmax的警戒。
B
烧毁点
∆tc
确定临界热流密度qmax(CHF,Critical Heat Flux) 的 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