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比较

合集下载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意志主义的开创者。

他主要围绕生存意志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论体系。

虽然叔本华开创了意志主义的哲学流派, 但是他的意志主义带有太多传统哲学的烙印, 所以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始终坚持意志主义原则, 这一点受到他的继承者尼采的批评。

尼采主要围绕着他的权力意志#重新诠释了意志主义, 使意志主义更加完备。

本文就试图简略论述一下叔本华学说和尼采学说的不同。

一、在本体论上, 世界二分法向世界一元论的发展在本体论上, 叔本华坚持了自柏拉图以来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的两部分的传统思想。

他像康德一样, 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只不过他对自在之物的界定不同于康德, 他指出自在之物就是意志。

而尼采认为, 叔本华的这一本体论意志主义的性质不突出和彻底, 于是对之作了修改和补充。

其一, 尼采不像叔本华那样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而是将世界笼统地说为是意志及其变化形态。

他指出世界是一元的, 并称之为现象世界, 所指的是我们生活其中的客观世界。

在尼采的眼中, 这个世界既是现象又是本质。

作为本质, 并不是在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东西, 而是以多种方式、样式显示着自己的东西, 它同时也是这些方式、样式本身; 作为现象, 也不是表面的、易变的东西, 不是某种内在东西的外在表现, 它自身就是一切, 在它之外就没有任何东西了。

尼采把这个不区分现象和本质的一元世界说成是意志权力意志。

这样, 尼采就取消了传统哲学一贯坚持的现象本质之分。

叔本华主张, 同一的意志整个地出现在每一个别事物之中, 它由于在不同事物中显现的程度不同, 而成为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的意志。

而尼采却不这样认为, 他指出整体世界就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也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的权力意志是整体世界权力意志的一部分。

其二, 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成为权力意志。

在叔本华的理论中, 他所认为的作为事物本质的意志的根本属性就是求生存, 人生惟一的目的就是求生存, 因而他的意志被称为生存意志。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尼采哲学思想浅析一、叔本华及尼采尼采所处的时代人们高扬理性关注物质生活,认为理性和科学技术能给人带来终极幸福。

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在遇到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后开始瓦解,叔本华将世界本质看做是生命意志,每个个体都被生命意志支配,个体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整个生命受伟大的生命意志的控制,于是摆脱生命意志枷锁唯一的出路就是结束生命。

叔本华自身的学术观点不够彻底,但是深受叔本华思想影响的中国清代学者王国维就以亲身经历贯彻了叔本华的思想,他自杀了。

尼采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其整个哲学思想的基调也是悲观的,但是他称自己的哲学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尼采将虚无主义分为两类,即积极的虚无主义和消极的虚无主义。

缥缈消极的虚无主义是现代人在否认一切价值观念之后表现出的一种无所适从和自我沉沦的状态,一切旧传统价值遭到否认之后处于彻底的价值虚空之中,丧失信仰无人管束做什么都可以的失控儿童。

而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指在批判一切传统价值之后重新建立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重塑现代人的价值观,在对一切旧价值感到失望之时,身处绝境却不自暴自弃,起身反抗从而克服虚无主义,这种反抗精神在尼采思想中就表现为高扬生命活力的酒神精神和权利意志。

其积极的虚无主义使他认识到生命本身的悲剧性质,即能够自由运用理性思索整个宇宙的人生命却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宇宙之间的张力使人必须承认自身的悲剧性。

但同时,在认识到个人是被伟大的生命意志所控制之后,应该勇敢地面对悲剧的人生,用顽强的生命力来战胜掌控一切的生命意志,这也就是尼采与叔本华最大的区别所在。

二、尼采对理性的批判尼采对理性批判的靶子首先对准的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他强烈地批判苏格拉底以来欧洲历史上的理性主义。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这句话成为后世理性主义的开端,这里知识就是理性的代表,苏格拉底认为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终才能得出对人类有用的知识。

叔本华 外国哲学家的关系

叔本华 外国哲学家的关系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
对西方哲学、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与叔本华有关的外国哲学家:
1. 康德(Immanuel Kant):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深受康德的影响,尤其是康德的伦理学和形而上学。

2.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虽然叔本华对黑格尔的哲
学持有批评态度,但他们的思想在某些方面存在对话和争论。

3.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尼采对叔本华的哲学表示赞赏,并在自
己的作品中提到了叔本华的观点。

4. 祁克果(Søren Kierkegaard):祁克果的存在主义思想与叔本华的哲
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关注个体的存在和痛苦。

5. 马克思(Karl Marx):虽然叔本华与马克思的哲学观点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叔本华和尼采在认识论上都主张以直觉为核心。

他们都被称为是非理性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本体不是理性的对象,而是非理性的对象;人不能通过理性思维去认识世界,而只能通过非理性的直觉去体认、领悟、把握世界。

康德提出直觉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整体感性能力、分析知性能力和统觉确信能力。

在意志主义看来这三个方面都要以意志为基础。

虽有这些共同点,但在叔本华和尼采的心目中意志在直觉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却又各有不同。

一、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首先,叔本华明确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

这里的表象不是感性意义上的,而是理性意义上的。

他认为:为认识而存在的世界只是表象的世界,为意志而存在的世界才是本体的世界,这一点显然和康德把统一的世界区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一脉相承。

他还提出主、客体的区分是认识造成的,而不是本来就是自在如此的。

任何一个表象都不是纯客体的,也不是纯主体的,而是综合二者在内的统一。

其次,传统哲学即理性主义认为感性把握现象、理性把握本质这是天经地义的。

叔本华却认为理性整理感性所得的结果是不是和事物的本质一致不能在认识范围内解决。

因为理性背后还必然有一个整理理性的依据,即意志。

两者相比较,一直更为根本。

如果把人设定为只是感性和逻辑的结合,是永远把握不了事物本质的。

再次,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理解事物内在本性的钥匙。

意志合理性、理智的关系犹如瞎子和瘸子,认识是二者的统一。

没有意志,认识就没有动力,没有理性,认识没有了工具。

但是以往人们只是把功劳归于理智,认识和意志无关,更有甚者,把意志往往看成干扰理智的因素,竭力加以排除。

实际上意志不仅起动力作用,还起参照作用,认识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合于主体意愿往往要受到意志的制约。

最后,叔本华还确认只有意志的参与,才能在最高的直觉中达到主客体的完全统一。

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状态,不是依靠感觉和逻辑能够达到的。

在直觉中,人们虽然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但却能体验、体认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说的正是这种情形。

虚无与抗争——叔本华与尼采悲剧观之比较

虚无与抗争——叔本华与尼采悲剧观之比较
维普资讯
类上不同l表象的。它是一切表象,一切客体和现象,可见 丁
性 和 客观 性 。 ”也 就 是 说 ,意 志 是万 事 万 物 的本 源 , 唯一 的
实在。而作为世界 的另 一 方面 ,表象世界只不过是 “ 意志 的
麈 毳 抗 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客 体 化 ” ,例 如 “ ”, 我们 只 是用 眼 看 到 ,用 手 可 以触摸 水
成者,作为二人哲学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悲剧观由于 契合 了 志 ,而 是— — 我 这 样 教 给 你— — 权 力 意志 。 ”
对哲学的不 同思考使二人在对悲剧 的认识上分道扬镳 , 最终形成 了两种不同的悲剧模式。 严格的说叔本华并没有关于悲剧和悲剧观的专 门论述 , 但是他的哲学、美学体系具有浓重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特
体而存在 ”,那么作为宇宙本体 社会中心 的人的意志是否
能决 定 世 界 的面 貌 呢 ?在 现 实 社会 生 活 中 ,人 的 意 志 主要 体
0赵 丽
现为 一 种 不断 要 求 得 到满 足 的 生命 欲 求 ,求 生 存 、求温 饱 、
求配偶 。这种欲求是一种先天具有 的原始生 命本能,因而他
人 民大 众之 间的 矛盾 ,但 是 人 们 发现 ,社 会 的 巨大进 步 并 没 最 后 归 结 为 “ 们这 个 如 此 非 常真 实 的 世界 ,包 括 所有 的恒 我
有消除社会 的不平等和人类 巨大的苦难。启蒙理想家们种种 星 和 银 河 系在 内, 也就 是— — 无 ” 。这 一点 明显 受 了 东方佛 动听的诺言并没有实现,相反新的两极分化取代了旧有的阶
征 ,探 讨 叔 氏的 悲剧 意 识 首先 要 从其 唯 意 志主 义 哲 学 入手 。 启 蒙精 神 的破 灭 ,他 抛 弃 了 同时 代 的黑 格 尔所 主 张 的 客观 唯

从痛苦到超越_叔本华与尼采人生观浅析

从痛苦到超越_叔本华与尼采人生观浅析

从痛苦到超越——叔本华与尼采人生观浅析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 李 婕[摘 要]本文从叔本华和尼采的人生哲学思想出发,围绕三大部分展开论述,即“人生观起始:痛苦人生”、“人生观方向:解脱与超越”、“人生观思考:从痛苦到超越”,试图对他们如何剖析人生、解决人生问题方面作一定的比较和探析,并通过分析指出:叔本华是达观主义者,而尼采则是本质上的悲观主义者。

[关键词]痛苦人生 生命意志 解脱与超越 达观 悲观 作为非理性主义的开山鼻祖以及唯意志主义的奠基者,叔本华与尼采的哲学思想带给人们深远的影响。

正是他们拉开了正视人生、关注人和人的意志的哲学研究的序幕,开始从全新的视角去挖掘人内心的东西,是继往开来的。

本文试图对他们如何思考人生、解决人生问题方面作一定的比较和探析,进而抛砖引玉,得到一点启示。

一、人生观起始:痛苦人生(一)开启痛苦之门叔本华关于人生问题的基本理论态度是从意志主义出发来说明的。

他认为,意志是世界的终极现实、自在之物,一切现象包括个体生命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即表象。

叔本华的意志即为生命意志,它是人的本能冲动、渴望和欲求,其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繁衍。

个人接受这种盲目又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的驱使,不断地产生了欲求。

欲求意味着欠缺,欠缺意味着痛苦。

无限的生命意志在有限的个人身上必然得不到满足,人生的痛苦就这样产生。

人生固然痛苦,但是它不是罪恶,它是意志的必然。

因为肉体是意志的载体,痛苦是人存在的内容,没有痛苦,无以显示人之为人的实存。

叔本华描述到:“意志是琴弦,对意志的阻扰和妨碍是弦的振动,知识是音板,而痛苦则是声音。

”[1]应该允许意志左冲右突,让人生充满痛苦,就如好钢是在沸腾的火炉里打炼出来的。

总之,人的本质便是一个饥饿的意志,产生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切生命在本质上是痛苦的。

而痛苦也是一种“神圣的力量”,是“解毒剂”。

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悟人生。

(二)痛苦再认识尼采的人生观起点深受着叔本华痛苦观的影响,他曾高度赞扬叔本华哲学像一面镜子,使他透过“虚幻”的现象,看到了人生的真实世界。

意志的痛苦与快乐——论叔本华和尼采哲学观的差异

意志的痛苦与快乐——论叔本华和尼采哲学观的差异

1 世纪初 ,当黑格 尔将哲 学推 到 “ 9 绝对理念” 的至高无上 的地位 后 , 人类理智便在 综合与分化 的矛
圣 的理 『 生的秩序和道德 观念 已弊端 百出 , 越来越与现
实 发生尖锐冲突 。对 以往 一切重新评价 ,给未来发展 指 出新道路 , 已是 时代 的需要 。 因此 , 他们二人对 “ 意 志”范 畴诠释和理 解则大相径庭 ,以致盛开 了 “ 唯意
CU ICh g— i an x
( ma i e p rme t T ih uT a h r o lg , a z o 2 3 0 Ch n Hu n t s i De a t n , a z o e c e sC l e T ih u2 5 0 , i a e Ab t a tS h p n a e n e z c e wo rp e e t t e me fv l n a im h l s p y e d c g a e p i s p i a sr c : c o e h u ra d Nit s h ,t e r s n ai n o o u t rs p i o h ,h l o n t h l o h c l v o o
德 的意志论 以及贝克莱 的 “ 存在 即感知”论和佛教 的
悲 观 出 世 等 思 想 ,被 后 世 冠 之 “ 观 主 义 的哲 学 悲 家” 。作为人本主义 和非理性主义 的创始人 ,他 的思 想集 中反映在其代表 作 为意志和表象 的世界 中, 作
代 。叔本华哲 学形成于 1 纪中期 ,英法德主 要西 9世 方 国家资本主义革命 先后结束、资本主 义制度先 后确 立后 , 人们 发现 理性 的社会和 国家所带来 的不是理性
Vo . n r l o 1 1 5 Ge e a . 9 N

叔本华尼采美学

叔本华尼采美学

设计美学学号:1312560姓名:徐天明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指导老师:李雨红叔本华尼采美学摘要:本文将18世纪德国最有名的两个悲剧派代表哲学家叔本华与尼采的惟意志论美学与西方传统的思辨美学进行比较。

而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取向,因此,艺术、审美、人生在他们的美学中是紧密相连的。

这既是叔本华、尼采与传统美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他们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

但是,我们也看到,面对多灾多难的世界和矛盾复杂的人生,叔本华和尼采又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

关键字:审美取向;美学;非理性主义;悲观主义一、叔本华与尼采哲学思想的关系叔本华是个涉猎广泛的美学家,他对音乐、绘画、诗歌和歌剧等等都有研究。

他把艺术看作是解除人类存在的痛苦一个可能途径。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部分,他对柏拉图表示了敬意,在这里他讨论了艺术以及艺术的积极意义。

他指出艺术是独立于充足理由律之外的表象,所以它能摆脱意志无处不在的诉求。

而这种艺术的表象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相似之处。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为了解释这样一个问题:遇到的各种事物中,有些事物与另一些如此相似,如果不是因为它们的个体性就几乎分辨不了。

于是就有了共相和殊相的问题,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念是永恒的,而经验世界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

叔本华意识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康德的物自体有异曲同工之妙,康德认为知识只是在认识表象而不是自在之物,柏拉图认为认识的经验世界不是真正的认识对象,只有理念才有意义。

叔本华借鉴了他们两者的思想。

康德的物自体不能被完全认识但能被直接认识。

意志作为自在之物,不从属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因此不是个体化地被认识。

柏拉图的理念则可以在作为意志的客体化在客体化的对象中被找到。

所以一切艺术就是对理念的直接把握,是理念的一个具体显示。

这种把握和显示同样具有一种绝对的普遍性和超时间或空间的本质,所以它就具有这样一种能量,能将人类从永不休止的欲求中解脱出来。

于是美也就具有了极高的价值。

浅议尼采及叔本华悲剧艺术异同

浅议尼采及叔本华悲剧艺术异同

浅议尼采及叔本华悲剧艺术异同摘要:西方理性哲学发展到巅峰的时,出现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叔本华和尼采是这一潮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非理性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叔本华和尼采的悲剧艺术都深深植根于他们自身的哲学思想之中。

尼采的哲学思想深受叔本华影响,同时从希腊繁荣的艺术中得到某种启示,在继承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同时,也做了创造性的改造,因而尼采和叔本华悲剧艺术既有相同的地方,同时也存在着差异。

关键词:意志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悲剧艺术一、叔本华生命意志哲学与其悲剧艺术在叔本华生活的时代,理性在道德领域走向了危机的边缘,各种弊端不断地暴露出来。

被西方人信奉的理性主义的传统遭到质疑。

西方社会日益暴露出理性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与道德水平下降矛盾的局面,人们越来越对理性主义产生了怀疑,人们对未来产生悲观迷茫的情绪。

哲学的研究方向也在发生着变化,一些哲学家研究的重点从外在人的自然转向了人的内在的心理体验。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顺应了时代的趋势,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叔本华的悲剧艺术,是从他的意志哲学思想生发而来的。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受康德影响很深,他对康德将世界区分为“物自体”和”现象”表示高度赞扬,但是他又不同意康德所说的“物自体”是不可知的,认为人们可以明确地认识这个“物自体”,而这个“物自体”在叔本华看来就是意志。

为此,叔本华提出了两个命题:一个是“世界是我的表象”[1];一个是“世界是我的意志”[2]。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个命题意思是说,人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世界,这个世界只有在与人这个主体相关联,被人们所认识时,才有意义,是作为表象而存在。

“世界是我的意志”,是说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依赖人这个主体而存在,因而是表象世界,其背后作为本质而存在的是意志世界。

作为世界的本质意志在叔本华看来,是一种“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是一种永远都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

欲望、冲动是没有止境的,一种欲望满足了,相继的另一种欲望却产生了。

王国维-叔本华与尼采

王国维-叔本华与尼采

叔本华与尼采王国维十九世纪中,德意志之哲学界有二大伟人焉,曰叔本华(Schopenhauer),曰尼采(Nietzsche)。

二人者,以旷世之文才,鼓吹其学说也同;其说之风靡一世,而毁誉各半也同。

就其学说言之,则其以意志为人性之根本也同,然一则以意志之灭绝,为其伦理学上之理想,一则反是;一则由意志同一之假说。

而唱绝对之博爱主义,一则唱绝对之个人主义。

夫尼采之学说,本自叔本华出,曷为而其终乃反对若是?岂尼采之背师,固若是其甚欤,抑叔本华之学说中,自有以启之者欤?自吾人观之,尼采之学说全本于叔氏:其第一期之说,即美术时代之说,其全负于叔氏,固可勿论;第二期之说,亦不过发挥叔氏之直观主义;其末期之说,虽若与叔氏相反对,然要之不外以叔氏之美学上之天才论,应用于伦理学而已。

兹比较二人之说,好学之君子以览观焉。

叔本华由鋭利之直观与深邃之研究,而证吾人之本质为意志,而其伦理学上之理想,则又在意志之寂灭。

然意志之寂灭之可能与否,一不可解之疑问也。

其批评见红楼梦评论第四章。

尼采亦以意志为人之本质,而独疑叔氏伦理学之寂灭说,谓欲寂灭此意志者亦一意志也,于是由叔氏之伦理学出,而趋于其反对之方向;又幸而于叔氏之伦理学上所不满足者,于其美学中发见其可模仿之点,即其天才论与知力的贵族主义,实可为超人说之标本者也。

要之,尼采之说,乃彻头彻尾发展其美学上之见解,而应用之于伦理学,犹赫尔德曼之无意识哲学发展其伦埋学之见解者也。

叔氏谓吾人之知识,无不从充足理由之原则者,独美术之知识不然,其言曰:一切科学,无不从充足理由原则之某形式者。

科学之题目但现象耳,现象之变化及关系耳。

今有一物焉,超乎一切变化关系之外,而为现象之内容,无以名之,名之曰实念。

问此实念之知识为何?曰美术是已。

夫美术者,实以静观中所得之实念,寓诸一物焉而再现之。

由其所寓之物之区别,而或谓之雕刻,或谓之绘画,或谓之诗歌、音乐。

然其惟一之渊源,则存于实念之知识,而又以传播此知识为其惟一之目的也。

尼采与叔本华的文艺美学观点比较

尼采与叔本华的文艺美学观点比较

02
文艺美学观点概述
尼采文艺美学观点核心内容
01
永恒轮回观念
尼采认为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选择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而且这
些瞬间和选择会不断重复,形成永恒的轮回。这种观念为他的文艺美学
思想提供了哲学基础。
02
上帝已死与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宣称“上帝已死”,意味着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已经失效。他主
张对一切价值进行重新评估,这反映在他的文艺美学观点中,即对传统
03
艺术创作观念比较
尼采艺术创作观念特点
强调艺术的自主性
尼采认为艺术应该独立于道德和 宗教,不受其约束,艺术家应该
追求自我表达和创作自由。
推崇悲剧艺术
尼采高度重视悲剧艺术,认为悲 剧能够揭示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激发人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主张永恒轮回
尼采的永恒轮回观念对艺术创作 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艺术家 的作品应该追求独特性和不可替 代性,以体现生命的独特价值。
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 象的世界》、《论自然中的意志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等。
叔本华提出了"生命意志"、"悲 观主义"、"同情伦理学"等重要 观点,对后世哲学、心理学、美
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两者在哲学史上地位与影响
尼采和叔本华都是19世纪德国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尼采与叔本华的文艺美学观 点比较
汇报人:XX
20XX-01-30
目录
• 尼采与叔本华简介 • 文艺美学观点概述 • 艺术创作观念比较 • 审美观念差异分析 • 悲剧理论对比研究 • 影响力与传播途径探讨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比较研究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比较研究
叔 本华 和尼 采 同为意 志主 义者 ,虽然 我们 能从 他 自柏 拉 图 以来 , 方 哲 学界 一 直 把世 界 分 为现 象 化而显现为现象 , 西 需要经过 : 其一 , 意志客体化为理念 ; 在 意志 在进一 步 客体化 为 形形 色 和本 质 ( 自在 之 物 )叔 本 华 自然 而 然 地接 受 了这 一 思 其 二 , 理念 的基础 上 , ,

本 体 论 上 的 差 异— — 从 生 存 意 志 到 强
为从“ 努力 成 为 ” “ 要成 为 ” 变 成 “ 和 将 转 现存 事 物 ”是 , 每 件 事物 自己表 现 、 自己实 现 、 自己决 定 的过 程 。 是 于 叔 本 华认 为 , 志就 成 了 自在 之 物 的代 名词 ,一 切 客 意 “ 体 都是 现象 , 唯有 意志 是 自在 之物 ” 。嘲
a o t t e w y o e yn e i ,o p stl ez e e Wa e a r t n o i ,S e e h ie rs o t e u vv f s o g d p a f d n i g t l e p o i y Nits h s t f ma i f l e O t r a gv . i e t h s r ia o t n h h f e h i o f h s l r wi n ee mi ain p mim n e s s d e e c s l a d d tr n t ,o t s a d p s i m i r n e . l o i mi f
h i h l o h c l t u h .T e i d i t e p s i s c a tu e u h y g t r t er p i s p ia o g t h y l e w t h e smit t t d ,b t t e o i o e p if l i i ee t w y .S h p n a e o h v h i i d f t an u n d f r n a s e o e h u r h

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之比较

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之比较

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之比较摘要: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来源于古希腊悲剧精神,但他们的艺术观有不同的体现。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艺术在其哲学中的地位、艺术对意志所起的作用、艺术观的思想指归、艺术追求的“超人”境界作一简单的分析比较,以达到阐释其人生态度所依之渊源。

坚信人类理性的力量,强烈地渴求进步与文明,是传统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

但是,随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崩溃,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哲学派别纷繁芜杂,哲学上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其间,德国诞生了两个奇特的怪人——叔本华和尼采,他们对素以思辨理性主义著称的德国古典哲学展开了猛烈的攻势,提出了与理性主义相抗衡的意志主义,开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之先河。

一百多年来,这种非理性主义思潮在西方社会风靡漫延,以致于到处都可以听到它们的回响。

因此,认真地研究这种思潮的发源地尼采和叔本华思想,当为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拟从艺术观入手,对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试作一分析研究,以就教于人家。

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来源于欧洲传统的悲剧精神。

叔本华和尼采同有卓越的艺术鉴赏力,同为卓越的艺术哲学家,但他们是用不同的艺术心灵与哲学悲剧精神进行的对话,其不同的艺术思想为现代人提供了无穷的启示。

这正如叔本华自己所说:“可是我们首先就发现哲学是一个长有许多脑袋的怪物,每个脑袋都说着一种不同的语言。

”一、两种艺术观在意志哲学中的地位差异叔本华是开创西方生命意志哲学的第一人,他的哲学宗旨是要探索人生和整个世界的底蕴。

他发问:世界除了表象之外,是否还有什么?按照其解释,这个“谜底”就是意志。

可意志又是什么呢?叔本华认为:“意志活动和身体活动不是因果性的韧带联结起来的两个客观地认识到的不同的情况,不在因和果的关系中,却是二而一,是同一事物。

”这样,自然感性生命就成了世界的本体。

由于这种意志根本上是流变不测的,它超出了根据律的支配,它反映事物时就不免有某种主客体分离的因素,所以理性思辨不可能从终极的意义上承受反映意志的使命。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与尼采酒神精神的异同比较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与尼采酒神精神的异同比较
教, 在他看来 , 虽然社会的进化在许多领域都取得 了发展 , 可唯有对人类 自身的认知仍处于蒙昧阶段 , 人即不 知为何生 , 也不知为何死 , 且不知生之意义何在 , 他认为世界就是表象与意志 , 意志是世界 的自在之物 , 一切
现象都是意志的客化体即表象。在这种生存意志的基础上 ,叔本华推 出了一幅带有浓厚悲观主义色彩的人 生哲学图画。第一 , 欲望是困乏之苦, 生存意志的本质是欲望, 而人的欲望是永远满足不 了的, 尽管在生存意
收稿 日期 : o—0 一 l 2 5 9 2 O 作者简介 : 王英 , , 5 女 1 9年生, 9 吉林省 通化市人 , 任吉林省通化市第 十一中学教员 。 现

1 48 ・
维普资讯
弃状 态 , 而个 人又感 到 自身 的存 在 , 得到 了一 种 同本 体 世界 融合 的体验 。在 尼采看 来 。 目神 和酒神 是 一种既
方 。” 窥一斑可见全豹 , 叔本华与尼采两位现代西方哲学大家的哲学思想均甚为深邃。
诞生在 l 8世纪晚期的叔本华原来在哥延根大学学金融 , 后来学哲学 , 在大学任教期间又激烈地抨击黑
格尔哲学 , 终结了传统的形而上学 , 成为一个离经叛逆者 。长期以来 , 他在哲学界并不被人们所认 可, 他的著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1 7 期
20 0 6年 1 月
通 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RNAL OF T GHU T AC O ON A E HER S’C L GE OL E
V0 . 7 N l 12 o
Jn 2 o a.o 6
对 立又相辅相 成 的关 系 ,因 为酒神 冲动有 毁 灭个 人的倾 向。 日神 冲动就 必须 援救 个 人于 狂欢 纵欲 中的 自我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比较研究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比较研究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比较研究岳崇国【摘要】叔本华和尼采同为19世纪著名的意志主义者,他们的哲学思想存在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他们同是对生活持悲观的态度,但他们在摆脱痛苦的途径上却不同,叔本华采取的是否定生命,而尼采则是对生命的肯定,这样就出现了生存意志和强力意志、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差异.【期刊名称】《创新》【年(卷),期】2010(004)001【总页数】4页(P116-119)【关键词】生存意志;强力意志;悲观主义;乐观主义【作者】岳崇国【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杭州,3111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41;B516.47叔本华和尼采,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意志主义的重要代表,他们都把意志作为世界的本原,但意志的本质是什么,两人的看法不尽一致,并由此得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从本体论和人生观两个方面分析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的差异,并力求从社会背景、理论根据和生活经历这三个方面揭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世界本体论上从两分法到一元论的转变叔本华和尼采同为意志主义者,虽然我们能从他们的学说中找到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他们在世界观的问题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即在对世界本体论理解上由两分法转化为一元论。

1.叔本华关于意志和现象关系的看法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界一直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自在之物),叔本华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一思想,他受康德的影响最为明显(明确地把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

意志主义的思想先驱康德认为,人们借助于感性形式(时间、空间)和知性形式(原因、结果、必然、偶然等)所能认识的只是事物的现象,而认识构成现象的物自体却不是人的认识所能做到的,只有意志才能把握。

他们在得出“现象从属于本体,认识从属于意志”的结论之后,自然而然地把意志放在了优于纯粹理性的地位。

叔本华认为不论是经过何种方式(感性或理性方式)得来的东西,都是意志的产物,是“为意志生长出来的”。

[1]从这一点出发,叔本华确认我们要探究事物的本质,重在知道事物“将要如何”、“努力要如何”,至于现在怎么样及它们为什么这样存在都不重要。

叔本华和尼采论艺术与人生

叔本华和尼采论艺术与人生

叔本华和尼采论艺术与人生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都是19世纪欧洲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的思想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包括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叔本华和尼采如何看待艺术与人生的,并分析他们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艺术与人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

叔本华和尼采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叔本华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人类摆脱意志束缚的途径,而尼采则强调艺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为艺术可以改变人的生命状态。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指出,艺术是一种独立的表象,与意志无关。

他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是人类从意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方式。

与此相反,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强调了艺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他指出,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叔本华认为,艺术提供了一种从意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途径,他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可以让人暂时忘记自身的烦恼,进入一种纯粹的审美状态。

而尼采则认为,艺术可以赋予人们一种新的生命体验,他强调了艺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他看来,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和力量感,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本文通过分析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探讨了艺术与人生之间的。

叔本华认为艺术是一种独立的表象,与意志无关,尼采则强调了艺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虽然他们的观点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将艺术视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启示,重新审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提醒我们,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途径。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容易陷入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中,而忽略内心的精神需求。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我们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限制,开拓思维和想象力,挖掘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们认为艺术对人的生命具有深刻影响。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共同点:1.二人都肯定意志的作用,认为人是主体存在的人,是意志支配的人,“我”的意志高于一切,世界因我的意志才得以被认识,被实践,“我”也因意志而存在,“我”就是意志的存在。

二人都将认识的视野放在自我意志方面,因而在伦理道德的世界进行探索;2.都是非理性的认识论,认为不能用理性思维去认识生存意志,意志高于理性;3.都推崇艺术,都认识艺术是意志显现的途径,使人达到忘我境界,与意志融合;4.都追求超凡脱俗的永恒之路,认为唯有意志世界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相信意志世界的永恒并不懈追求之,5.都区分了人的等级,认为人有高低之分。

区别:1. 叔本华陷入非理性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的冲动,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人就是恶魔,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

而尼采是个人主义和崇尚自由的典型,歌颂酒神精神,热情颂扬作为人残忍本能的强力意志,要求重估一切道德,建立主人道德,追求超人状态,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他曾经在其著作中讥讽悲观主义的哼唧强调,嘲讽厌世主义的做作愚蠢。

2. 叔本华自称崇尚天欲天求,否定世人的各种纷争;尼采却肯定人的“欲望”,认为欲望与怒火都是显性的情绪表达,展现了人的意志与活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相比宽容与同情是一种高尚的表达。

3. 叔本华将人分为三个层次:具有共同人性的群体,具有个性的个体,具有天才的人;而尼采将人分为:弱者,强者,超人。

4.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尼采认为人生的本质是强力意志。

5. 叔本华提倡禁欲;尼采反对禁欲,认为禁欲是弱者病态的复仇。

6. 叔本华认为,永恒的解脱是彻底否认生存意志,彻底禁欲,甚至断绝生命之源;尼采认为,永恒是不断显现强力意志的生命力。

叔本华尼采哲学

叔本华尼采哲学

第六讲: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都可归在“意志论”哲学名下,确有联系。

但这两种哲学的思想向度却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是完全不同的。

此处先介绍叔本华的哲学,之后再概览尼采的哲学。

第一节、叔本华意志论的悲观人生哲学从年代上看,叔本华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出现的代表人物之一,也可以视之为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哲学的肇始者。

作为新哲学形态的始作俑者的叔本华,就当时的哲学界情况来说,他是适时来到这个世上的人物,因为传统哲学的思辨体系差不多己在黑格尔那里完成。

但就社会形成新的精神价值取向来说,他降生人世却稍嫌早了一点,因为明确的新的社会精神倾向的形成往往要比旧哲学的实际终结来的晚的多。

1818年,叔本华30岁时就完成了他的新哲学的创立,可沉寂了又一个30年后才被人们发现并引发注意和兴趣。

对此,叔本华大概要千恩万谢地对待1848年全欧范围内那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因为正是这场失败革命给资产阶级带来的失落感和颓废情绪,使叔本华那悲切恍然色彩颇浓的哲学迎合了这个阶级的思想情调而被推崇为具有超前预知性的哲学理论,令其名噪德国,继尔名扬欧洲。

他原本预计不可能活着见到的殊荣竟让他有幸领受,然后带着某种欣慰,含笑告别了人世。

一、生平与秩事叔本华的全名是Authur Schopenhaur,生于1778年,卒于1860年,终年七十二岁。

其祖籍是荷兰人,父亲是一个继承祖业的银行家和富商。

父亲性格怪癖,刚愎暴躁,形体不佳,耳朵不灵,但天资甚高,见多识广,知识颇丰。

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尤为偏爱,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英国独具好感。

在政治上,他拥护民权,爱好自由,尊崇独立精神。

叔本华的母亲聪慧漂亮,富有文学才情和造诣,曾出版不少小说和游记之类的作品,是当时德国小有名气的女作家,懂几国语言。

19岁时与业己38岁的叔本华之父结合,两人除了互倚对方优势维持家庭的完整性之外,没有爱情,貌合神离地共同生活了二十年。

由于叔本华基本秉承了父亲的性格,又嫌其母不够贞洁,因此,几乎终生与母不和。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和尼采权力意志的异同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和尼采权力意志的异同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和尼采权力意志的异同作者:于清淼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3期摘要:叔本华是反对“人是纯理性”的第一人。

他认为,现象界是表象,物自体是意志。

这里的意志就是生命意志,表象是包含意志的。

而尼采不一样,他的意志是一种权力意志,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强力意志。

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虽同承一脉,但也有很大的不同,尼采把人生艺术化,在叔本华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也给人生赋予了一层新的含义。

从三个方面去论述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产生,以及其和尼采思想的区别。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尼采生命意志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224-02叔本华认为人从出生开始就是悲剧的,因此人的一生注定就是个悲剧,这是叔本华的推论。

但如果人生的悲剧性不可避免,人们为什么还要去寻找快乐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是幸福的呢?人生意义到底是怎样的呢?另一个唯意志主义者尼采为我们做出了深刻剖析。

尼采对于叔本华的部分思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也有一些思想是极其不认同的。

他赞同其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是痛苦的,认为人生终究还是悲剧。

但是,他却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把人生艺术化,在叔本华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也给人生赋予了一层新的含义。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诞生背景叔本华出生于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父亲和母亲在当地都颇有名气,后因父亲自杀继承了父亲的遗产。

因此,叔本华的一生过得也算富裕,其死后,所有财产被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资料显示叔本华精通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古代语言。

因为种种原因当初他不得不选择子承父业去经商,也因此他在父亲死后才可以进入大学去学习。

1809年他在格丁根大学学习期间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1]。

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

歌德虽对叔本华的才华非常赞赏,但也忧愁于他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尼采和叔本华思想的异同
叔本华和尼采都是19世纪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

二人的思想存在着共同点,都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强调意志的重要性,把意志看做万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源,用意志解释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精神各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否认了人类意志的客观物质根源和生理基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以上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下面谈谈叔本华和尼采思想的不同之处。

叔本华认为的意志是生命意志,即求生的意志。

尼采认为的意志是权力意志,即求发展、壮大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

他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所以又把意志称为生命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

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一天不能得到满足,就痛苦一天。

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

在宣传其悲观厌世的人生观的同时,叔本华极力抨击乐观主义。

同时宣传利己主义乃是人类的天性,万物的本质。

利己主义是必然的,生命意志的肯定是绝对的。

但这种肯定又无异于痛苦,因此要解决痛苦,就要舍弃欲求,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生命意志。

他认为既可以通过艺术来达到暂时的解脱,也可以通过禁欲来达到永远的解脱。

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就是走禁欲之路。

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他确立了意志却又扼杀了意志,确立了人的地位和价值又泯灭了人的一切,使他的哲学走向了反人生的悲观厌世之路,所以他的思想只是反映了人生要求摆脱痛苦的愿望,而没有起到革命的作用,反而掩盖了痛苦的真正根源。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

他的强力意志哲学一方面禀承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另一方面尼采是从希腊文化的悲剧精神中找到这一哲学起点的。

尼采极其赞赏希腊悲剧精神,他认为希腊悲剧精神有两个,一个是日神(阿波罗)精神,一个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

真正的精神是酒神精神,真正的哲学的酒神哲学。

尼采认为不仅人的生命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且一切自然过程和自然事物都是强力意志的表现。

在人类社会中强力意志主宰着一切。

强力意志是世界运动变化的动力,由强力意志所派生和推动的世界的永远“流传”、“永久循环”的,是沿着螺旋形变化的。

万物皆变,唯有意志永存不变。

尼采从他的权力意志出发,引出了他的人生哲学——超人哲学,超人哲学是疯狂主义的,人称狂人哲学。

他认为超人就是指权力意志达到顶峰的人。

超人创造着社会历史,推动着社会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