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

合集下载

学习迁移实验报告分析(3篇)

学习迁移实验报告分析(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学习迁移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如学习数学知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学习外语对其他语言的掌握等。

为了探究学习迁移的规律,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分析不同学习情境下学习迁移的效果。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学习迁移的概念和类型;2. 探究不同学习情境下学习迁移的效果;3. 分析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4. 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前测后测设计,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在学习新知识前,接受与目标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训练;对照组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接受任何训练。

2. 实验材料:选择初中数学和物理课程中相关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基础、中等、困难。

3. 实验步骤:a. 对被试进行前测,测试其旧知识掌握程度;b. 对实验组进行旧知识训练,对照组不进行训练;c. 对所有被试进行后测,测试其新知识掌握程度;d. 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组在旧知识训练后,新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 不同层次的学习迁移效果存在差异:基础层次迁移效果较好,中等层次次之,困难层次迁移效果较差;3.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包括:知识间的相似性、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学习策略等。

五、讨论1. 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一观点;2. 旧知识训练对学习迁移有显著影响,说明在学习新知识前,对相关旧知识的复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3. 不同层次的学习迁移效果存在差异,说明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众多,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策略等,以提高学习迁移效果。

六、结论1. 学习迁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2. 旧知识训练有助于提高学习迁移效果,教学中应重视旧知识的复习;3. 不同层次的学习迁移效果存在差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众多,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策略等,以提高学习迁移效果。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简单地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学习迁移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迁移进行分类,强调了迁移的不同方面。

(一)正迁移和负迁移(从迁移的性质来分,可以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负迁移表现在学生新旧概念互相混淆,因而产生干扰现象。

(二)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从迁移的方向来分,迁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forward transfer)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

逆向迁移(backward transfer)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

(三)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来分,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特殊迁移(special transfer)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

非特殊迁移(non-special transfer)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四)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层次,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lateral transfer)也叫做水平迁移,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这样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是横向迁移。

纵向迁移(vertical transfer)也叫垂直迁移,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有的学习内容抽象性和概括水平高,而有的学习内容抽象性和概括水平低,这样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是纵向迁移。

第十部分学习迁移

第十部分学习迁移
的实验,更加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刺激材料与反应的相似 程度与迁移的关系,提出了学习迁移的三维模式也叫三 维迁移曲面。主要描述了正负迁移的变化是如何随着刺 激材料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同而变化。
第三节 学习迁移的当代理论
• 一、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 •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迁移不是简单的一个学习对另一个
学习活动的影响,而是先前所有学学习获得的认知结构 对于后继学习的影响。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 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 迁移的关键。 • 学习迁移能否发生取决于认知结构的一下几个特性:
• 二、相同要素(identical elements)说 • 桑代克提出,即“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要素时,一
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
• 后来被伍德沃斯(R.S.Woodworth)修改为共同成分(common components)说,意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 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例如,在活动 A12345和活动B45678之间,因为有共同成分4和5,所以它们才会 有迁移出现。
• 高路迁移(high-road transfer)涉及有意识地应用先前习 得的抽象知识于新的情境。
• 这种应用可分两种情形:第一,在当前的学习中想到今后 的应用。
• 例如,你在学习教育心理学原理时想到这些原理将来在你 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应用。
• 第二,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回头思考先前习得的知识在新 情境中的应用。
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
• 四、关系转换说(transposition theory) • 格式塔心理学家并不否认依赖学习原理的迁移,但他们
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他们认为,迁移 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 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 存在关系的结果。迁移是顿悟,即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 起来的意识。

教育心理学第5章学习迁移

教育心理学第5章学习迁移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代表人物:奥苏伯尔 1、一切有意义学习都包含有迁移; 2、所谓先前的学习不是一组S-R联结,而是按层次组织起来的、与当前任务有关的知识体系; 3、先前学习对新学习影响是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与清晰性)来实现的。
原来的知识经验1 原来的知识经验2
新知识
原来的知识
新知识
原来的知识经验3
原来的知识经验4
…..
六、产生式迁移理论(J.R.Anderson) ❖ 用来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基本思想是,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这两项技能之
间产生式(production)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 什么是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 动作技能的内化表征形式,是一系列IF/THEN的规则。 ❖ 安德森和辛格利的文本编辑实验研究
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普遍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
特殊迁移与一般迁移(续)
“面积计算原理:面积=底×高 面积可加性”
4、侧向迁移与纵向迁移(加涅)
▪ 侧向迁移(水平迁移):已习得的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 不需要产生新的概念或原理。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并运用到特殊情境中去。
❖ 奥弗林:概括不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关系理论
❖ 代表人物 ▪ 苛勒(Kohler)
❖ 强调“顿悟”是迁移的重要因素。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自 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人迁移的是顿悟, 即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
❖ 认为领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是获得迁移的根本条件。 ❖ 关系理论可看作是对概括理论的一种补充。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的理论
当代迁移理论
经验整合说
冯忠良教授认为,学习迁移的过程就是经验 的整合过程,其实质就是要构建一体化和网络化 的心理结构。整合是经验的一体化现象,即通过 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使新旧经 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 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 整合可通过同化、顺应与重组这三种方式实现。
学习迁移的理论
早期迁移理论
学习定势说 学习定势说认为迁移的产生是由于多变 但类似的学习课题的影响。该学说认为,学 习定势既反映在解决某一类问题或学习某一 类课题时的一般方法的改进(学会如何学习) 上,同时,也反映在从事某种活动的暂时准 备状态(准备动作效应或预热效应)中。而学 习定势的这两个方面都会影响作业的变化。
经验类化说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 中的作用,强调对原理的理解。
贾德设计了著名的“水下击靶”的实 验以探讨学习迁移问题。
学习迁移的理论Leabharlann 早期迁移理论关系转换说 关系转换说即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 “顿悟”两种学习之间的关系才是学习迁 移产生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学说是从理解 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 行了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 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哈洛进行了著名的“猴子实验”,探讨 了学习定势对迁移的影响。
二、当代主要的迁移理论
(一)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贝尔 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是迁移发生的前提。(先前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
(二)产生式迁移理论 安德森 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理论。桑代克理论的现代化
(三)认知策略迁移理论 贝尔蒙特 认知评价是影响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内容具有迁移价值;不断更新与变化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 1 什么是学习迁移∙ 2 学习迁移的分类∙ 3 学习迁移的作用∙ 4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5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什么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理论是学习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丰富学习理论。

一般地说,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而建构主义的迁移观认为,所谓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

这种建构性的学习强调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迁移不仅发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还体现在态度与行为规范的形成中;不仅表现为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而且表现为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所以,有人认为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之影响”。

人只要学习就会产生学习迁移。

由于学习既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的学习,也包括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学习,因此,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比如,学生利用所学加减法以及四则运算的知识去学习代数或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运算问题;学习了数学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对物理学和化学中的一些数量关系和方程式的理解,这些都属于在认知方面发生的迁移。

学会拉二胡的人,学拉小提琴就比较容易;棒球选手打高尔夫球也会打出高水平;一个掌握解数学中因式分解技巧的学生,解任何因式分解题都显得游刃有余,这些主要是技能学习领域的迁移。

态度与行为规范方面的迁移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如在家爱好劳动的学生,在学校里也比较勤快;在学习中养成了爱整洁的习惯,有助于在生活中形成爱整洁的习惯。

一个不喜欢某位老师的学生,在多次得到该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之后,态度发生改变,不仅对该老师产生好感,进而喜欢上这位老师所教授的学科等都属于态度与行为规范方面的迁移现象。

在各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加强听、说训练,就能更快地提高读、写能力;掌握的外语词汇越丰富,越能促进外语阅读技能的提高,而阅读技能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更多的外语词汇的掌握。

教学实践中学习迁移(3篇)

教学实践中学习迁移(3篇)

第1篇一、引言学习迁移,即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下,将已学知识、技能、策略和方法应用于新情境中的能力。

学习迁移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1.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积极影响,即一种学习促进了另一种学习。

如学习英语词汇后,有助于学习法语词汇。

2. 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消极影响,即一种学习干扰了另一种学习。

如学习汉语拼音时,对英语音标的学习产生干扰。

3. 零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没有影响,即两种学习之间没有相互联系。

三、教学实践中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1.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购物、旅游、工程等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数学知识。

2. 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教师要注意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联系起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学作品。

3.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讨论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如:(1)预习策略:提前预习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复习策略: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3)总结策略: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4)提问策略: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问,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心理学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心理学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四)同化性迁移、顺向迁移与重组 性迁移
v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 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 一类事物中去
v 顺应性迁移指将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 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 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 认识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v 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 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 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v 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 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
v 以加特纳,吉克等人为代表,认为前后两种 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 特征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而表面的特征 则无关紧要。
v 第二种观点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的相互作 用对迁移的影响。
第三节 迁移与教学
一个典型例证
二、促进迁移的学
v (一)精选教材 v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v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v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三、迁移的作用
v 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 直接的促进作用。
v 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 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 键环节。
v 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 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v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v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 v 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
v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v (一)相似性 v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
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 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二)原有认知结构
v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 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第十一章 学习迁移

第十一章     学习迁移

第十一章学习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学习迁移的概念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换句话说,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一)正迁移和负迁移从迁移的性质上看,可以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

(二)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从迁移的方向上看,可以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三)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根据迁移的范围,可将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又称为非特殊迁移,指原理或态度的迁移,其迁移的范围较大。

即个体在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会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

特殊迁移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是由任务的相似性引发的迁移,多停留在具体事物上,其迁移范围小。

(四)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层次,可将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也叫做水平迁移,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纵向迁移也叫做垂直迁移,指不同抽象。

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五)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将迁移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低路迁移指技能经过充分练习后自动迁移,不需要反省性思维。

高路迁移指有意识地将先前习得的抽象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

(六)近迁移和远迁移近迁移主要指将以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应用到与原来学习相似的情境中。

远迁移是指将已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应用到新的不相似的情境中。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经典理论一、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一种早起的迁移理论,它认为可以通过对组成心理的各种官能进行训练来提高能力并实现迁移,其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

二、相同要素说桑代克认为只有学习情境与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3章-学习迁移

教育心理学第3章-学习迁移

教育心理学第3章-学习迁移学习迁移学习的迁移“为迁移而教” “学校的效率大半依靠学生们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

因而,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

” ――心理学家M.L比格“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叶圣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都是对迁移现象所作的原始而形象的概述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迁移的概念(Transfer) ※ 内涵◆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 迁移是以新的方式或在新的情境中应用知识。

◆ 迁移是学习结果的扩展或类化的现象。

◆ 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态度对另一种学科或情境中知识、技能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 理解影响可以是先前对后继;也可以是后继对先前。

凡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发生二、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骑自行车骑摩托车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称干扰。

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阻碍作用。

打羽毛球(压腕) 打网球(不压腕)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forward transfer):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backward transfer):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迁移。

过去经验学习A学习B(迁移实验状况)顺向迁移逆向迁移3、特殊迁移与一般迁移(布鲁纳) 特殊迁移(special transfer):具体知识与动作技能的迁移,这是习惯与联想的延伸。

一般迁移(nonspecial transfer):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这一类迁移是教育的核心。

“面积计算原理:面积可加”4、侧向迁移与纵向迁移(加涅) 侧向迁移(水平迁移):已习得的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 1 a h 2纵向迁移(垂直迁移):低级概念和规则向高级概念和规则的迁移。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迁移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迁移
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特定技能、知识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例如,学习了钢琴后再学习吉他,因为两者具有相似的乐理和指法技巧,所以可以迁移到吉他学习中
3
学习迁移的理论
学习迁移的理论
1. 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学习迁移是通过对某些基本心理官能进行训练而获得的。这种理论认为,心理官能主要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通过训练可以提高这些官能的能力,从而提高其他学习能力。然而,后来的研究表明,形式训练说对于某些学习任务并没有很好的解释效果
那么一种学习任务中的刺激和反应组合可以更容易地促进另一种学习任务的掌握。相反,如果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模糊、零散,那么一种学习任务中的刺激和反应组合可能会干扰另一种学习任务的掌握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3. 学习者的动机和态度
学习者的动机和态度也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如果学习者对某种学习任务具有较高的兴趣和动机,并且积极的态度对待这种任务,那么他们更容易产生正迁移效果。相反,如果学习者对某种学习任务缺乏兴趣或持有消极态度,那么他们更容易产生负迁移效果
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4.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循序渐进是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之一。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知识的层次性和难度的逐步提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学习难度和要求,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迁移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反思和评估等方式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学习了整数的加法后再学小数的加法,因为小数加法需要重新学习计数单位、进位规则等新知识,与整数加法的概括水平不同,所以学习效果较差

学习的迁移

学习的迁移
▪ 能否脱离具体学科进行一般的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从而达到学科普遍 迁移的目的? 再一般的问题解决策略都有其适用范围,而且对学习者的要求较高
第三节 学习迁移理论的进展
一、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人物
▪ 奥苏贝尔
1、观点
▪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 即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在顺向迁移中,迁移 是通过认知结构这一中介变量起作用的,认知结构是 通过累积获得的、按一定层次组织的、适合当前学习 任务的知识体系。
观点
▪ 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等, 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和加强。如果一种 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 境中自动地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
▪ 训练和改造各种官能,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训练的项目越困难, 官能得到的训练就越多。形式的训练要比具体内容的学习更重要。
2、迁移的种类 陈——陈;陈——程;程——陈;程——程
3、教学含义 ▪ 教材选编,要考虑循序渐进(先后有重叠) ▪ 教学注重概念和原理的教学 ▪ 先前的学习必须有充分的练习,才易于迁移
三、认知策略的迁移理论
人物 ▪ 加泰勒
1、观点 ▪ 学习者自我评价是影响策略迁移的重要因素 ▪ 经过策略的有效性自我评价训练的儿童能长期运用
▪ 结论:由于经过训练的儿童对不同深度的目标可以作 出更适当的调整,将折射原理概括化,并运用到特殊 情境中去。
四、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
1、人物 ▪ 柯勒
实验
2、观点
▪ 同意迁移主要是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进行概括而引起的,并进 一步认为,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学习情境内部关系的概括,学习 者“顿悟”了某个学习情境中的关系,就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有相 应关系的学习情境中去,产生学习迁移。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无 原 理 指 导
资料来源:Hendrickson and Schroeder (1941)
4吋 12吋
有 原 理 指 导
投 掷 击 中 率
练习后成绩
有原理指导 无原理指导
4吋处成绩
4吋处成绩
起始成绩
12吋处成绩

资料来源:Hendrickson and Schroeder (1941)
概括说理论

学习定势说(Learning Set)
探究实验
理论溯源
教学意义
背景资料、经验对迁移的作用——猴子觅食
情境一 情境二 情境三 食物在哪儿? 食物在哪儿? 食物在哪儿?
有经验与无经验的猴子 解决问题的成绩 (曲线表示辨别问题的平 均成绩)


猴子已经获得了解决问题 的学习定势——Harlow

背景资料、负迁移的例子
所给水罐刻度 要求取水量 A B C 1、前测练习 29 3 20 2、艾因斯特朗1 21 127 3 100 3、艾因斯特朗2 14 163 25 99 4、艾因斯特朗3 18 43 10 5 5、艾因斯特朗4 9 42 6 21 6、艾因斯特朗5 20 59 4 31 7、后测练习1 15 39 3 18 8、后测练习2 23 49 3 20 9、后测练习3 18 48 4 22 10、后测练习4 14 36 8 6 实验组:练习1———练习2~6———后测练习 控制组:练习1——————————后测练习 问题

背景资料、个体的作用——小鸡觅食
情境一
A B
形成表现—训练次数 400~600次 45次
A
B
情境二
食物在B中 被试 小鸡 小孩
食物在哪儿? 后测表现—觅食习惯 A B A 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迁移学习和迁移的关键特征初始学习对迁移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对学习经验相当程度的知悉有助于迁移。

过度情境化的知识不利于迁移,而知识的抽象(表征)有助于迁移。

迁移完全被看成是主动的,动态的过程而非某一类的学习经验的被动产物。

(迁移是主动、动态的过程)所有的新学习包含了先前学习的迁移,这对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迁移学说形式训练说18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一种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所组成。

这些官能包括:注意、记忆、知觉、想象、推理、判断等能力。

这一学说认为教学能对学生产生训练作用主要在于训练形式,而不在训练内容。

教学活动属于记忆的形式,不管它的内容如何,总是有助于训练记忆能力。

教材具有推理活动的形式,也就有助于训练推理能力。

例如学习拉丁文和数学,都具有记忆、推理、判断等心理能力训练的形式。

所以,只要注意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不必去注意语文的实用或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

人的心理的官能经过训练后,就具有一种普遍迁移的能力,可以用到解决一切与它有相同或相属性质的问题上。

主张这种学说的人认为教学就是训练人的心理官能,无论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增进,还是人格的形成,都可以通过学习希腊语、拉丁语、数学等主要学科来达到目的。

他们认为,学习数学,有助于形成逻辑推理能力;学习历史,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他们要学生耗费很大的精力去死记条文、公式,以为这样就可以训练出普通迁移的能力,成为处理各种事物和解决各种问题的万应灵丹似的能力。

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的实际能力,过于理想主义,把自发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机械化,放弃全面发展,忽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必然会失败。

相同要素说是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和R.S.伍德沃思首先提出的。

他们根据试验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发生学习迁移,是由于练习课题与迁移课题之间有相同的要素;两者之间相同要素越多,则迁移量也越大,反之,如果两者之间的相同要素越少,则迁移量也越小。

(见相同要素说)经验泛化说又称共同原则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C.H.贾德提出的。

这个学说认为,只要学习者对他的学习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也就是说,学生掌握了原理、原则,就能对新学习情境产生迁移的作用。

(见经验泛化说)分析概括说由苏联心理学家С.Л.鲁宾斯坦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

他认为,学习的迁移在于通过综合的分析揭示出两个课题之间本质上相同或类似的条件,产生对解决方法的概括。

这种综合的分析及其所导致的概括是学习迁移的本质。

(见分析概括说)关系说又称转换说,由德国心理学家W.克勒提出的。

他根据“认知-场论”于1929年用小鸡、黑猩猩和幼儿为被试进行寻找食物实验。

让被试在两张纸中找食物,一张为浅灰色,一张为深灰色,食物总是放在深灰色纸上。

被试必须学会只有在深灰色纸上才能拿到食物。

然后,再用一张更深的灰纸代替浅灰的一张,看被试是到总是放着食物的那张纸上去找,还是到更深的灰纸上去找。

克勒认为,如果被试是到总是放着食物的那张纸上去(前后两个情境中的相同要素),就证明迁移是由于相同要素。

但实验结果是被试到更深的那张纸上去取食物,这就证明被试不是对相同要素作反应,而是对关系作反应。

被试的选择不是比较刺激的绝对性质,而是由两种刺激的相对关系所规定。

学习定势说就学习而论,一个学生的学习迁移,往往受他的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这就是学习定势的作用。

先行学习为后续学习准备了迁移的条件,或使后续学习处于准备状态中,这就有利于迁移。

在先行学习中改进学习的一般方法,学会“如何学习”,也能起到定势的作用,有利于学习迁移。

1949年,H.哈洛进行了动物实验,证明了进行学习方法的学习,有利于形成学习定势。

他在猴子面前放了漏斗和圆筒两个刺激物,一个刺激物下放有食物,另一个不放任何东西。

猴子偶然拿起其中一个刺激物,发现食物。

这样反复练习6次以后,再变换刺激物,也同样经过6次辨别学习试验,以后不断变换刺激物,猴子选择有食物的刺激物的百分比快速上升。

这种现象,就是猴子形成了学习定势。

能力说1971年H.J.克劳斯迈尔和R.E.里普在他们所著的《学习与人类能力》一书中提出了这一理论,他们认为,先行学习中已具备了何种能力,后续学习中需要何种能力,都是学习迁移的根据。

如果后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已在先行学习中学到了,或学到了一部分,这就容易产生迁移的效果。

例如,小学生学会了11-3=8以后,再遇到新的题目23-9=?便可以根据借位原理作出回答。

前后两个题目可以完全不同,但所需要的能力则是一样的作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迁移”现象历来为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所重视。

人们都把迁移看作是“已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过程。

”[1]可见,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迁移产生的关键所在,而沟通这种联系的桥梁恰恰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别是相似信息的共振。

这种相似信息的共振是迁移得以顺利实现的基础,本文拟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知识迁移中的相似性原理按照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所谓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

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

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桑德指出:“迁移至少有一部分决定已学的东西和将要学的东西之间的相同要素。

我们曾经指出,教学程序的某些方面在同一性的限度内起着一定的作用,如果迁移是学习情境和行将迁移其中的情境之间的同一部分的作用,那么一般说来,所学的教材应当具有已学东西的希望迁移于其中情境之间的最大相似性。

”“因此,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如何提高学生对学习情境和与将迁移于其中的那种情境之间的同一性的知觉能力。

对这种两个情境之间的同一性或相似性的知觉能力有一部分决定于在各种情境中练习辨认这种相似性的能力,这就提示我们,在学校和社团中应该使学生有大量的练习辨认各种情境中相似性的机会。

在练习的各种事例中,即使各项作业的相似性是模糊的,但进行这样的练习也证明是有益的。

”[3 ]特尔福桑德在这里实际上着重强调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新问题与已学习过的或以往问题情境中的那种相似性的能力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可以说,知识的迁移过程也就是识别相似性的过程。

从相似论的角度看,世界上的相似现象本来就是普遍存在的,识别相似性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对相似性识别的能力越强,学习能力也就越强。

新的学习内容与已经学习过的或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二者之间的相似程度以及如何选择和如何匹配。

因为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知识之间的相似性往往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或者一眼就能看出二者之间相似关系的。

新的内容可能在某一方面与以前学习的A 内容有相似性,而在另一方面又可能与已掌握的B问题存在相似关联性,同时还可能在其它方面与熟悉的C问题有联系。

因此,“如何识别,如何选择相似性和综合这些相似性来解决新问题,才是认知策略的关键”[4]。

这同时也是掌握学习迁移能力的基础。

二、相似信息共振张光鉴在《相似论》中指出,“如果在问题求解时,某个偶然的机会,相似块与问题求解的信息度达到高度的相似结合与相似匹配,产生了某种共振态,信息的幅度就会大大增加”[5]。

这里的相似信息共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大脑在加工信息时相似信息是如何工作的原理。

所谓相似信息共振,就是指在认知活动中大脑中某一信息被激活时,向与这一信息相似的信息扩散而引起的共鸣,也就是说,当一个信息被激活时,同类信息随之都被激活,从而共同处于工作状态。

相似信息共振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使大脑中已有的知识“活起来”的过程。

人们大脑中存贮的相似信息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过程中,它一方面和感觉器官输入的信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匹配;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同大脑中已有的其它相似信息进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重组。

相似信息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知识的周转,而促使知识周转的“动力”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大脑会自觉地或下意识地按照相似性原理去工作,这个工作过程就是使外界信息进入大脑后同已经存贮的大脑中的信息进行耦合、接通和激活。

因此,一个人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其能否有效地促进大脑中相似信息的共振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能力说到底就是他调用相似信息并使之处于共振态的能力。

一个人大脑中存贮的知识经验越丰富,那么,他调用相似信息的能力也就会越强,相似信息就越容易进入共振状态,从而其能力也就会表现的越强。

这就是所谓的“知识越广泛,实践经验又多,再加上一个好的方法,那么能力就越大”[6]的道理所在。

相似性的共振给知识的顺利迁移创造了条件。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知识的迁移过程就是相似信息的共振过程,或者说是由相似信息的共振引起的。

因为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首先要激活原有的知识信息,使之产生扩散,从而与要迁移的新知识产生相似联系与共鸣。

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迁移中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来,知识的迁移实质上就是新旧经验的整合,即通过概括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7]。

三、一堂语文教学课上的迁移案例分析在格式塔学派看来,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知识之间的相似关系,迁移才能顺利产生。

一般地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容易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没有认识过的某些同类新事物的实质,并把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去。

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以及类比等能力都可以说是因知识的迁移而形成的。

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无论是在接受学习还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只要是已有认知结构影响了新的认知功能,就存在着迁移[8]。

这就是说一切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必定包含着迁移。

迁移是通过认知结构来发挥作用的。

而认知结构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相似性知识单元。

因此,迁移的产生和迁移在学习中的作用与相似信息单元密切相关。

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相似性信息单元是影响新的学习的关键。

学生的认知结构或者说相似信息单元又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中转化而来的。

而教师在这种转化过程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认知迁移理论认为,迁移的可能性取决于在记忆中搜寻过程中遇到相关信息或技能的可能性。

这样,教育的问题就成了如何增加学生在面临现实生活问题时提取在课堂中习得的相关材料的可能性的问题。

由于提取的可能性与交互联结的数量有关,因此,任何增加交互联结网络的丰富性的教学方法,都将有助于增加迁移的可能性。

这就是说,在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时,应给学生呈现最大范围的实例和这些知识的应用情景,以使学生了解课堂中习得的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