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教案公开课)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认“暝、浣"等6 个生字,会写“孙、泊”等14 个字,会写“王孙、停泊"等16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

o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词的魅力。

2.教学难点o体会诗人在诗词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o感受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想象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境创设(1)上课伊始,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舒缓悠扬的古典音乐,如《渔舟唱晚》。

(2)同时,展示一系列精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图片,包括幽静的山林、清澈的溪流、宁静的村庄、金黄的稻田等。

图片切换时,配合着音乐的节奏,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诗意的氛围。

2、谈话引导(1)待音乐和图片展示完毕,教师用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美妙的音乐和迷人的风景。

在这样的情境中,你们是不是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宁静和美好?其实啊,古代的诗人也常常被这样的美景所打动,并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三位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笔下的山水田园和离愁别绪。

”(2)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古诗词三首”,并继续说道:“这三首古诗词分别是王维的《山居秋暝》、张继的《枫桥夜泊》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让我们先来看看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自主朗读1)教师向学生明确朗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词,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向同桌请教。

同时,思考一下这三首诗词分别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初步感受。

"2)学生开始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示儿》、《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观。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诗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弘扬中华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2.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能够进行欣赏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朗读等方式,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古诗。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古诗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2.教材:准备《古诗三首》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朗读。

3.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古诗。

让学生谈谈对古诗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跟读。

让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古诗,分享学习古诗的经验。

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诗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 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 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 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四年级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取《21 古诗三首》作为教学内容,这篇古诗包含了三首经典的古代诗歌,既有励志的内容,又有对自然的赞美,适合四年级学生欣赏和学习。

二、教学目标1.了解《21 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2.能够正确朗读三首古诗,感受语言的美感;3.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4.能够通过朗读和理解古诗,感悟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好教材《21 古诗三首》;2.提前制作好教学PPT,包括古诗的文字内容和配图;3.准备好课堂活动所需的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录音机等;4.分发好学生的学习材料,包括古诗的抄写和课后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习古诗一(15分钟)教师先朗读第一首古诗,然后让学生跟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

通过教师讲解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3. 学习古诗二(15分钟)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在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和情感。

4. 学习古诗三(15分钟)学习第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不同古诗的表现形式和情感,通过对比学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5. 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也可以设计一些诗歌创作的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完成古诗的抄写任务,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

七、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诗歌朗诵比赛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1 古诗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 古诗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 古诗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包括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以及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三首古诗的内容、背景及作者,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三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2. 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2. 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自读、齐读、分组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背景介绍: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5. 赏析古诗: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赏析古诗,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的意境。

六、板书设计1. 21 古诗三首2. 诗句及作者:《登鹳雀楼》、《绝句》、《赋得古原草送别》3. 背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4. 诗句解析:重点词语、诗句含义5. 赏析方法:语言、形象、情感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的意境。

3. 收集其他古诗,与同学分享并赏析。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韵味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2. 通过背景介绍、诗句解析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三首》中的不同古诗形式和题材,了解古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4.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能正确朗读《古诗三首》中的古诗。

2.能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能体会古诗的韵律和音乐感。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三首》。

2.教具:黑板、粉笔、课件电脑。

3.其他:录音机、实物或图片等辅助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首先通过谈论古诗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古诗《古诗三首》,并让学生猜测古诗的内容和主题。

2. 学习古诗一《静夜思》(15分钟)教师先朗读《静夜思》,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多次朗读,培养学生对古诗的语感和韵律感。

3. 学习古诗二《春晓》(15分钟)同样的方式,让学生朗读并理解《春晓》。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意蕴,感受春天的宁静与美好。

4. 学习古诗三《将进酒》(2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欣赏《将进酒》,让学生感受杜甫豪放激昂的情感表达和文学风采。

引导学生对古诗的题材和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

5.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学习的三首古诗进行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

五、课堂延伸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诗,并结合其他课文或课外知识,进行古诗赏析和创作活动。

让学生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语言之美,激发他们的文学创作潜能。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并写下对这首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长邀请式朗诵会,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教授《古诗三首》这一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为“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本单元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一篇略读课文《月迹》,习作“--即景”。

《长相思》是这个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它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词。

作者纳兰性德用质朴的语言描写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本课的前两首诗为《山居秋暝》《枫桥夜泊》结合课后习题,第三首词侧重“由景悟情",引导学生抓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从而品味动静结合,为接下来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奠定基础。

《长相思》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道:“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纳兰性德创作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表达了词人羁旅怀乡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诗、词、文言文都已经学习过,在学习古诗词上能够自主借助注释、课文插图、课外资料书等方法学习古诗词。

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作为老师,在教学时要有导有放、放扶兼施。

二、教学目标1.读准“榆"“聒”等3个生字和多音字“更",借助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2.通过想象,感受景物描写对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用,体会作者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并背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准“榆”“聒"等3个生字和多音字“更”,借助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感受景物描写对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用,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揭示内容1.回顾旧知,揭示课题(1)出示《清平乐.村居》,唤醒有关“词"的学习经验。

词:词在结构上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pptx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pptx
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品味其对自由的深切向往
在我们学习的旅程中,已领略到了那皎洁的明月、挺拔的青松、清澈的清泉和和谐的人声。然而,诗人王维以“ 空山新雨后”开篇,赋予了这座山以“空山”的雅称。细细体会,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山水、人事皆饱满而生动,那么, 究竟何为“空”之所在呢?
原来,此处所缺少的乃是公务的繁忙和尘世的喧嚣。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言:“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陶渊明亦在《归园田居》中描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在这幽静的环境中,“空”实际上是一种深 邃的静谧一一心灵的宁静、树木的静默、水流的平深情地背诵《山居秋暝》,体验其中的明月、松树、竹子以及浣女的清新雅致;2.积极搜集王维的其他诗 篇,以进一步探索这位唐代大师深邃的思想和诗意的境界。
(二)画面呈现,诗意体验
.学生细致地描绘了眼前所见的美景:皎洁的明月悬挂在夜空,挺拔的青松矗立在山间,潺潺的清泉流淌在草丛 ,静谧的石头散落满地,翠绿的竹林摇曳生姿,勤劳的浣女歌声悠扬,盛开的莲花娇艳欲滴,悠然的渔舟随波逐流 。
1)这些景物,如同画家细腻的笔触,在我心中描绘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场景。为了更好地展现这画面,我们可 以从光与影、色彩、形态、静态与动态等多个维度来展开联想。让我们共同沉浸在这美妙的画面中:皎洁的明月如 一轮玉盘般悄然升上夜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清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淌,宛如一条 洁白的绸带在月光下闪闪发光,随风轻轻飘动。此情此景,美得如诗如画。隐约间,从翠绿的竹林中传来阵阵银铃 般的笑声,那是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们在月光下洗衣归来,她们或许正在竹林里嬉戏追逐,欢声笑语传遍了整个山林 。碧绿的荷叶在两旁摇曳,莲花随风轻舞,水波荡漾。原来是一叶渔舟顺流而下,轻盈地穿过荷花丛。这幅画面静 谧而生动,雨后的山林清新洁净,皎洁的月光与翠绿的竹林相映成趣,远处传来的笑声与近处的渔舟穿行构成了一 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生活图景。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宛如一幅清新秀丽的画卷。让我们带着这份美景, 轻轻诵读这几句诗,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 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 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 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这一单元收录了三首古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同时,这单元的古诗难度适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汉语基础知识,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但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古诗较少,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此外,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理解诗句的意义,感悟古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手段表现古诗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珍惜美好的生活,激发对自然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理解诗句的意义,感悟古诗的意境。

2.难点:领悟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运用诗歌意境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同一主题的诗作,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

2.教材:准备《古诗三首》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练习。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这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自然美景。

21《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了解唐代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唐诗文化内涵和韵律,学生朗读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教学难点:解读诗文表达的深层意义;学生掌握并运用新的韵律、辞藻。

教学准备:书籍:《古诗三首》PPT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回忆上一节课学习内容,并复述唐诗文学的特点。

2、引入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古诗三首》。

二、学习(25分钟)1、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2、逐字详解诗歌内容(1)《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韵律和美感。

三、探究(10分钟)1、学生掌握新的韵律、辞藻,并在小组中讨论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并在班级中与同学们交流。

四、练习(15分钟)1、学生分组互动,练习口语表达能力。

2、学生进行手抄古诗并自行解释。

五、总结(5分钟)1、通过学习,回顾所学内容。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作业(5分钟)请学生背诵其中一首古诗,并翻译意思。

第21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第21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虽然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还是显得有些拘谨,缺乏创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担心自己的创作不符合古诗的要求。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引入一些有趣的古诗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们大胆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中,多给予这些学生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4)古诗背诵和默写,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记忆和复述。
-教师应教授有效的记忆策略,如联想记忆、图谱记忆等,帮助学生提高背诵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21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诗背景知识的了解较为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这方面的讲解,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历史背景,从而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最后,我要提醒自己,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们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创作练习,尝试仿写绝句,体验古诗的创作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绝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1 古诗词三首 长相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pptx

21 古诗词三首 长相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pptx

师述:是的,还有千千万万个将士的思乡之情,所以这首词才会让人觉得壮美而浓烈,读来荡气回肠。
(四)再读《长相思》
1、师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 ,老师有一个疑问:纳兰性德既然这么想家,那他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相机补充资料。
(二)、学习下阙 师述:大漠孤烟,长沙落日,途中纵有无数壮观美景,更多的却是风餐露宿中的煎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词的 下阙。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风、雪) 1、更指的是时间,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风一更,雪一更“”单单是一更吗(一是虚词,意思是一更又一更,) 这样猛烈的暴风雪,是什么样的呢?出示暴风雪配乐图片同学们看了有什么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谁来读一 读? 2、面对如此猛烈的风雪,纳兰性德安然入梦了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聒碎乡心梦不成) 当他从梦中惊醒之后,心情怎样?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聒碎。聒是什么意思?碎是什么意思?乡心指的是 什么?
一路行军,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指名说。(悬崖峭壁、险滩急流) 我们感受到这是( )的征途。(漫长、艰辛) 2.千帐灯(板书:千帐灯):从“千帐灯”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帐篷多,队伍大)
师: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征途,谁来读一读? 3、指导朗读上阙
(读得慢点、长点,读出征途的不易,画面的壮观。) 师述:太棒了,大家不仅读出了路途的遥远与艰辛,还读出了这千万大军征程中的壮观之美。
3、听着这一更又一更的风雪声,作者想到了他的 (板书:心:故园)故园就是什么?(故乡)此声就是什么?(风雪交加的声音) 4、假如你就是作者,想象一下,故园有什么?
故园如此美好,在这里,此时此刻,作者能感受到吗? (三)指导朗读上阙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 11)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 12)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 13)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出示课件 14)明确:是。

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

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出示课件 15)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四、拓展延伸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设置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有利于扩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伸()分钟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学生的积累。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出示课件 22)(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出示课件 23)(2)是的。

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一、教材分析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二、学情分析从身心特点来看,五年级逐步掌握了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体会诗歌的意象;从知识与技能来看,五年级学生积累了些许诗歌的意象,对诗歌感情基调有了清晰的把握,并且能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诗歌,读懂诗歌。

五年级学生学会了表达与交流,并有一定的想象和幻想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能够说出诗意;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及诗词的创作背景,把握诗词愁的感情基调。

2.借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等景物对比,学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生活实际,发挥联想与想象,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3.借助有关作者生平、枫桥、苏州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1.通过情景描绘,结合想象与联想,体验个人愁与家国愁的区别。

2.理解景物意象美,学会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

五、教学难点个人愁到家国愁的过渡,升华学生情感。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对话法、启发式教学七、教学时间八分钟八、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感受课文1.播放歌曲,带着问题进行导入。

问题:这首诗在哪写的?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字?预设:写在枫桥,感受到了愁字。

2.分析标题,走入课文。

问题:听完这首歌,大家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了吗?预设:对的,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3.品味情感,抓住关键问题:刚刚大家都听了这首歌曲,那么有谁可以说一说你在听完这首歌曲之后心情是怎样的呢?预设:悲伤、忧愁、孤寂等)问题:那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预设:旋律很悲伤、因为歌词有“愁"这个字。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宿建德江》、《秋浦歌》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培养学生感受古诗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感受古诗意境,领悟诗句中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欣赏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

2.教材:准备课文《古诗三首》及相关辅导资料。

3.黑板:板书重点词语和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呈现课文,引导学生跟读。

对于生僻的字词,教师给予解释。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把握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时,教师选取重点诗句,让学生进行翻译和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句含义的理解。

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目标】会认“榆、畔、聒"三个字,掌握多音字“更”。

正确、流利地朗读本首词,通过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长相思的意思。

体验提炼读词的基本方法,尝试拓展运用。

【教学重点】把握重点字词,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意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理解“夜深千帐灯"和“故园无此声”这两句诗词。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吟诵对比,回忆词的特点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这幅图里藏着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谁会背?(古诗:《秋思》)作者张籍的思乡情就寄托在那家书之中。

这幅呢?谁记得题目?(词:《清平乐·村居》)这是我们四年级学的一首词,一起吟诵,来回忆一下。

仔细看!他们有什么不同?(诗、词对比,回忆特点)预设:(1)词有词牌名(2)古诗每句字数相等,词长短不一(3)词分上阙和下阙4.师总结:词有词牌名,分上阙下阙,字数不一,被称为长短句。

二、自然导入,多重诵读,感知词的音律1.读好词牌名(1)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长相思》,这也是一首词,长相思是他的词牌名,我们一起读。

(2)思是什么意思?长相思呢?(预设:思念;长长的思念;深深的思念;隽永的思念)谁能读出长的感觉思的味道?(指生读;齐读。

)2.了解作者(1)预习单中要求大家了解他,你知道了哪些他的信息?(学生交流)(2)老师也搜集整理了关于他的资料请你读一读,大家仔细听,了解一下。

(指生读)(3)我们今天学的这首《长相思》,就是作者纳兰性德跟随康熙在冬巡祭祖行军途中写下的。

3.读得正确流利(1)预习时请大家读正确流利,谁会读了?(2)指生展示,随机正音。

(3)出示生字,指生组词读。

(4)指导书写“榆"a.你觉得把一个字写美观,需要注意什么?(结构、压线笔、写在田字格中间)b.师详细指导书写技巧,并范写生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教学目标:1. 学习生字,理解字词。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一些字词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释题。

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读准字音。

2. 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字音。

3.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语气、节奏。

三、理解诗意,体会情感1. 学生自读古诗,借助工具书或注释,理解古诗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2. 指名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教师讲解古诗大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四、品读古诗,感受美景1. 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

2. 学生结合插图,发挥想象,描述古诗中的景色。

3.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景色。

4. 学生齐读古诗,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五、总结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 教师布置作业,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诗歌。

板书设计: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2. 结合诗意,为古诗配一幅插图。

3. 搜集其他描写大自然景色的诗歌,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让学生领略了古代诗人的风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描绘景色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味。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古诗有了更深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还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1古诗词三首 枫桥夜泊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枫桥夜泊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枫桥夜泊 公开课一等奖创 新教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 造的综合体现。文化自信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 思维能力包络联想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具有初步感受美、发现 美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预设4:夜半时分,寂静的夜晚传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听着遥远古朴的寺庙钟声,愈发感到空寂、凄凉。
总结并提问:从看到的我们读出了张继的愁眠,从听到的我们也同样感受到张继的愁眠。然而有一处地方让人 奇怪,李白诗歌中写到: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霜满天吗?
追问:那为什么张继写“霜满天”而不是“霜满地”呢?他是不是写错了?
师:这些景色让夜晚显得那么寂静,月亮落下来了,整个江边就只有被萧瑟的秋风吹动下隐隐约约的渔火,其 他景色还能看清楚吗?(随着教师话语将板书景物依次擦去)
(请学生闭眼)这时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就在这时候,听一-(凄惨的乌鸦声)听一-(古朴的钟声 悠悠响起)
小结:这就是动静结合下带给我们的诗歌韵味。
动手简单画一画你脑海中浮现的有关《枫桥夜泊》这首诗的画面。
(3)经典传千年 这就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在张继之前没有人写过钟声,尽管很多人步其后尘,反 复描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但没有一个人可以把钟声写得像张继这样感人肺腑,扣人心弦。 于是,从张继之后,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四百多年后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客枕依 然半夜钟。 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乌啼月落又钟声。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认识“榆、畔"等生字,会读并理解“聒、更”2个生字,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 通过看注释,看插图,边读边想象,感知《长相思》地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词的意思。

3. 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会心系“故园”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希沃软件小游戏制作。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看图猜古诗词。

上课之前,咱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图猜古诗词,引出课题《长相思》读课题,引导学生读出相思的绵长、缓慢而深沉。

通过游戏的方式,认识词牌名。

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生朗读。

师评价: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雪一更的“更"字是多音字,它的另一个读音是更(加)。

解释“更”的意思,板书出拼音和组词。

“聒"也是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她都读准了,大家知道“聒”是什么意思?没错,“聒"是声音嘈杂的意思,而在这首词中是指风雪声,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呢?引出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重要工具。

谁再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仔细听,留心她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出了节奏。

生朗读,师评价:这位同学读得有板有眼,细心的你们有没有发现她在哪些地方有停顿?生答: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指导书写“榆"畔”字,认识榆关及山海关。

师问:谁还有补充?生答:他在“夜深"的后面停顿了。

那让我们按着节奏来齐读这首词。

其实古诗词不仅可以读出来还可以唱出来,大家可以和老师一起跟着伴奏来唱一唱。

21 古诗词三首 枫桥夜泊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 古诗词三首 枫桥夜泊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 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1 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内容分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

“愁"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忧愁而难以入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

二、设计理念学习古诗的关键在于方法的掌握,在学习前用《学诗秘籍》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招式:知诗人、揭诗题、解诗意、悟诗情来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既引导学生学习了本诗,更是一种方法的引导,教会学生迁移应用。

三、教学目标1.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3.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好!欢迎来到小朱老师的古诗小课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课中的古诗《枫桥夜泊》吧!同学们,要想学好古诗,好的方法一定少不了。

方法学到了,你会发现学习古诗其实特别轻松。

今天,小朱老师带来了《学诗秘籍》,跟着小朱老师一起学起来吧!(二)学诗方法介绍老师介绍《学诗秘籍》的四个招式,分别是:知诗人、揭诗题,解诗意,悟诗情。

招式一:知诗人《枫桥夜泊》这首诗是谁写的呢?原来是张继呢!他是唐代的诗人,字懿孙,生平事迹不详,但是他以《枫桥夜泊》最为出名。

招式二:揭诗题枫桥夜泊江苏苏州的一个地方夜晚停泊所以诗题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看看你说对了吗?招式三:解诗意所谓诗读百遍,其义自见。

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的想和老师一起来朗读了吧!划好节奏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呢!赶快拿起手中的笔,一起来划分节奏吧!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深夜啦!诗人张继把船停泊在枫桥边,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一起去诗里找找吧!在枫桥边,诗人看到了月亮落下去了,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听到了乌鸦的啼叫和寒山寺的阵阵钟声,此情此景,感觉周围寒气满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本单元以“景物”为主题,包含《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4篇课文,以及“习作:______即景”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本单元所选的4篇课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本单元的习作“______即景”,属于半命题作文,应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

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

“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背诵等多种形式学习,特别是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内容简说教学要点内容时古诗词三3《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 1.会写26个字,会认18个生21古诗词三首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字,读准“更”这个多音字,理解诗句中“暝”“歇”“聒”“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交流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帮助理解古诗。

2.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用自学的方式,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重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感受诗歌语言的不同特点,揣摩表现手法的不同。

1.预习提纲(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山居秋暝》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山居秋暝》。

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

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

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

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简介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有“诗佛”之称。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

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板书课题:山居秋暝,齐读一遍课题)解题:“暝”(mínɡ)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的意思。

“山居”是“山中居所”的意思,“秋暝”是指“秋天的傍晚”。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首山水诗。

(板书:山水诗)2.讲故事。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本诗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怎样产生的呢?(在《月光曲》优美典雅的音乐声中,老师叙述故事)那是一个秋凉时节,一天傍晚,大雨刚刚过去,山谷显得格外寂静,夜晚不知不觉来临了,秋天雨后的天气真是清新怡人啊。

诗人漫步山中,抬头看到雨后的明月高悬碧空;再低头一看,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面上,清清的山泉从山石上潺潺流过,映着月光,清澈,闪亮,多美啊!这时候,静静的竹林里,忽然传来欢声笑语,那是洗完衣物的姑娘正从河边漫步回到村口;小河上的莲叶在水中轻轻摇动,那是晚归的渔舟正顺流而下。

尽管春花凋谢,秋景还是如此美好,诗人情不自禁地说:“我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长住不走啦!”看着,想着,触景生情,于是吟诵出这样一首诗,诗名就叫《山居秋暝》。

(教师有感情背诵诗句,音乐声止,表演结束)。

采用故事引入的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老师所说的故事,实际就是对诗句内容做了形象的描述,这又让学生一开始就能从整体上感知诗的内容和情感了,这也符合从整体入手的阅读要求。

二、自学质疑,明晰诗意。

(一)反复朗读,把握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反复朗读这首诗,要求读通、读顺。

(学生读几遍后抽查朗读情况)2.根据朗读古诗的要求进行吟诵指导,并注意教给学生朗读方法——注意三字尾的停顿。

因为古人作诗多为即兴吟诵,三字尾是一个主要的音步,之前的是每两字为一音步,三字尾中按意群可划分为1、2和2、1型。

故本诗的朗读节奏为“○○//○○/○”。

3.教师示范朗读后,指导学生读好。

4.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所以应当用轻快的语调诵读。

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5.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辅导,让学生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自学质疑,试讲诗意。

1.同学们可以利用工具书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查阅,并尝试直译,试讲诗意,可以提出问题,同桌交流,为理解诗句意思做好准备。

教师可补充注解。

1.喧:喧哗。

2.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3.随意:任凭。

4.春芳:春天的花草。

5.歇:尽。

2.先让学生试讲诗意,再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译诗。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倩影,清泉轻轻地在山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我在这样的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教师或学生多读几遍译诗)先学后导,体现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赏析诗意,体会意境。

1.首联“空山新雨后”点明“山居”;“天气晚来秋”点出“秋暝”。

诗的首联点明题意。

这样使人一看就知道作者所描写的是初秋时节空山雨后的晚景。

“空山”表明山的空旷寂静,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又适逢“新雨”过后,青山经过山雨的洗涤,愈显苍翠;秋天的傍晚,天气是那样清新怡人。

这两句出笔自然,总写了山中雨后的特定环境,笼罩全篇。

2.颔联和颈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雨后的明月,高悬碧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上,清清的山泉从山石上潺潺流过,映着月光,清澈,闪亮。

明月、松林是静止的,泉水是流动的,淙淙的泉水,更衬托出四周的宁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归浣女”与“下渔舟”是倒装。

而“喧”与“动”,既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又具有一种生活气息。

诗人着力刻画勤劳人民的纯朴生活,正是诗人向往这种生活的自然流露,同时也反衬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颔联的“明月”“松林”“清泉”这些词,写的是静;颈联的“喧”“动”“归”“下”这些词,写的是动。

两联这样安排使颔联描绘的静的境界,不是死一般的寂静,而是跳动着的生命,使整个山林显得生机盎然。

这跳动的生命,不仅没有破坏山林幽静的气氛,反而相映成趣,将山林衬托得更幽静了。

以动衬静,收到了艺术上相反相成的效果。

颔联和颈联具体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体现诗人“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3.尾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两句诗直抒诗人的心志。

意思是说:尽管春花凋谢,秋景还是如此的美好,我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长住不走。

“随意”是“任凭”的意思。

“王孙”则暗指诗人自己。

《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王维在这里反用其意,觉得“山中”比“朝中”更好,洁净纯朴,决心留下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向往。

这虽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但这种洁身自好的孤高情怀,却表现了封建士大夫遭冷遇后对统治集团一种反抗的精神。

4.小结。

这首诗自然朴素,不加雕饰,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清幽明丽、活泼新鲜的图画。

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有“竹喧”“莲动”的喧闹;有“翠竹”“青莲”的悦目色彩,有“淙淙流泉”的悦耳声响。

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这一切又是那样的和谐自然,不愧是“诗中有画”。

在这幅图画中,似乎没有诗人的活动,只有自然山水,但实际上,诗人处处表现着自己:诗人之所以选择这些景物,刻画得如此优美动人,正是借此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也是本诗的艺术特色。

四、深情朗读,熟读背诵。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配乐读。

五、绘画诗意,体验诗情。

1.王维是唐朝著名的山水诗人,也是当时负有盛名的山水画家,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那天他散步回到住处,即兴为这首诗配了一幅画。

他画的会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读读古诗,然后猜一猜。

(学生活动)。

2.同学们很会读诗。

从你们的眼睛里,我已经知道你们有了很多发现。

不过,老师要提个要求,希望交流时不但要说清楚王维会画什么,还要说清楚你这样猜的理由。

(师生互动,交流体会)带着学生学完古诗后,猜画的内容,让学生更立体地理解王维诗的特点。

第2课时《枫桥夜泊》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理解诗意。

2.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游子的乡愁。

一、古诗导入。

1.学生齐读课题。

2.破题。

师:“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生:夜晚在枫桥边停泊。

师:有补充的吗?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师:谁停的?生:张继。

师总结:张继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而写下这首诗,因为这首诗,让一座小小的寺庙和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桥流传千古,也让张继名垂青史。

由解诗题导入,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感受诗的意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受一下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

生1:有点伤感。

生2:有点凄凉。

生3:感觉诗人有点忧愁与寂寞。

师:读诗的初步感受很重要,老师读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的感受想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

师: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受放进诗中,读出你们自己的味道。

3.学生自由读诗。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生1: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

生2:我来补充:还有霜满天。

生3:客船。

生4:还有钟声。

2.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

(此处插入一张课件,内容:全诗,其中把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霜满天、客船、钟声词语变色)3.师:这些都是诗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