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国家财政管理考证

合集下载

第七章 封建国家财政管理

第七章  封建国家财政管理
与皇室财政的关系 1,秦汉时,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分离,前者远 ,秦汉时,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分离, 大于后者,但有时又与国家财政互相调节. 大于后者,但有时又与国家财政互相调节.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室财政实际上囊括了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家财政,二者混为一体. 家财政,二者混为一体. 3,隋唐时期,皇室财政一般与国家财政分开, ,隋唐时期,皇室财政一般与国家财政分开, 但有很大的随意性,影响了国家财政的运转. 但有很大的随意性,影响了国家财政的运转. 4,宋代财政高度中央集权,皇室财政支出毫无 ,宋代财政高度中央集权, 节制,严重干扰了国家财政. 节制,严重干扰了国家财政. 5,明代皇室财政具有截外廷财政的功能,导致 ,明代皇室财政具有截外廷财政的功能, 国家财政多为宫中耗尽. 国家财政多为宫中耗尽. 6,清代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分立,有时皇室财 ,清代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分立, 政补充国家财政. 政补充国家财政. 6
晚清银贵钱贱,老百姓购物时往往 要背上几十斤重的铜钱.图为颈套 13500个铜钱上街购物的男子.
9
本章小结
封建国家的财政管理 体制是中央集权,没 有中央财政与地方财 政的划分,强制对全 国的财源进行统一管 理
思考: , 思考:1,简述秦至清代 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规 律. 2,明清两代的银两制对 , 财政有什么样的影响? 财政有什么样的影响?
8
三,货币制度 明清银钱并行制的局限性: 明清银钱并行制的局限性: 银钱比价处于不断波动中, 1,银钱比价处于不断波动中, 使财政收支也不稳定; 使财政收支也不稳定; 银两制本身的缺陷; 2,银两制本身的缺陷; 白银作为币材, 3,白银作为币材,必须要有充 分的供应, 分的供应,才能支持银两制 和货币财政; 和货币财政; 加重人民的赋税负担; (1)加重人民的赋税负担; 促使盐商亏本, (2)促使盐商亏本,无法完纳 盐课; 盐课; (3)造成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 的脱节; 的脱节; (4)改变了田赋中货币成分与 实物成分的比例. 实物成分的比例.

专题4中国古代财政税收法律制度

专题4中国古代财政税收法律制度

中国古代财政税收法律制度一、财政法律制度1、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在秦以前,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基本上没有分开,财政收入都归王室所有,由王室支配。

到西汉时期,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才大体上分开。

国家财政掌于大司农,皇室财政掌于少府与水衡都尉。

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有:赋税收入,包括田赋、算赋、更赋、杂税等;官业收入,包括官营专卖收入、官矿收入等;其他收入,主要有卖爵、赎罪金、卖武功、卖官等。

国家财政支出主要有俸禄支出、祭祀费用支出、土木工程费用支出、军事支出,包括军队的给养、军用兵马兵器费用、政费支出等。

皇室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其他一些税种。

《汉官旧仪》称“山泽鱼盐市税,以任公用”,即是指山林、矿物、制盐等税收为皇室财政收入,归诸少府。

其他还有江海陂湖之税,园税,市井之税、口赋、苑囿池御之收入、公田之收入,各诸侯郡国敬献的贡物等都归属皇室。

皇室的财政支出主要有膳食费、服饰费、器物费、舆马费、医药费、乐府及戏费、后宫之费、铸造费、少府水衡杂费、赏赐费、皇太后皇后太子费用、土木费等。

此后历代大致如此。

但由于皇权强大,皇帝经常通过各种手段,侵夺国家财政,充实皇室财政。

另外,财政管理特别是财政支出方面,主要受皇权的支配,随意性很大,浪费和贪污现象都很严重。

2、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著名经济史学家梁方仲先生曾说,在中国古代史上,地方从来没有独立的财政(割据时期例外)。

中央、地方财政的划分,只可勉强借用“起运”、“存留”两个名词来表示,然而是不尽确切的。

历史事实与此大致如此。

比较明确的中央和地方分割赋税的制度是在唐代后期形成的。

当时称为“上供、送使和留州”,即将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各州的赋税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上交给中央政府;一部分输送于节度使、观察使府,亦称留使;一部分留作本州用度。

但这是在藩镇割据情况下的制度,不可以之为常态。

到宋代,即改变了上述做法,采取纯粹的“上供法”,地方财赋直接上缴中央财政,由中央统一管理和决定财赋的分配。

我国古代的政府财政历史研究论文

我国古代的政府财政历史研究论文

我国古代的政府财政历史研究论⽂2019-09-24第⼀阶段是20年代⾄40年代末即1949年10⽉中华⼈民共和国成⽴之前。

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传统史学开始向近代史学转变,这种学术演变的时代特征在财政史领域同样有鲜明反映,即不少学者在继承发扬传统史学⽅法,注重传世⽂献的考据,辨析制度条⽂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借助近代西⽅的经济学和财政学的理论,对中国财政史(包括古代财政史)做出⼀些不同于《汉书·⾷货志》、《通典》、《⽂献通考》等传统典志的编纂、阐释和评论,撰写了⼀些通史体裁或断代体裁的财政史论著,如胡钧《中国财政史讲义》(商务印书馆,1920年)、徐式庄《中国财政史略》(商务印书馆,1926年)、常乃德《中国财政制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刘秉麟《中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杨志濂《中国财政史辑要》⼗册(⽆锡⼤公图书馆,1936年)、鞠清远《唐代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40年)、刘不同《中国财政史》(⼤东书局,1948年)等。

同时,专题研究和理财⼈物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特别是⽥赋史。

抗⽇战争爆发前后,国民政府出于财政体制改⾰以及战时经济的需要,进⾏⽥赋整理、⽥赋征实和其他财政制度的变⾰,因此有些学者本着为现实提供历史借鉴的意图,对长期成为古代财政收⼊⽀柱的⽥赋制度予以较多关注,如万国⿍《中国⽥赋史》(正中书局,1933年)、刘道元《两宋⽥赋制度》(上海⼤学⽂学院,1933年)、徐⼠圭《中国⽥赋史略》(商务印书馆,1935年)、陈登原《中国⽥赋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吴兆莘《中国税制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等,尽管内容有详略,识见有深浅,均属有⼀定影响的专著。

程滨遗等编纂的《⽥赋会要》第⼆篇《⽥赋史》上册和马⼤英等编纂的《⽥赋会要》第三篇《⽥赋史》下册(正中书局,1934年),是⼀套按编纂者的观点“铺叙史实,推究因果”的资料性著作,上⾃夏商周,下及清末民国初,“就历代⽥赋沿⾰,为系统叙述,并作史料整理为主。

我国古代国家财政管理考证

我国古代国家财政管理考证

我国古代国家财政管理考证两处账簿记录并存于同一账簿之中.《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第十八条也做出与上相同的规定:"发现已经输入并审核通过或者登账的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可以采用红字冲销法或者补充凭证法进行更正;记账凭证输入时.红字可用'一'号或者直接用红色数字体现".由上可见,不管是手工会计,还是电算化会计,对出错的修改均强调留有痕迹.事实上,在电算化会计中,由于电子数据的修改在技术上可不留痕迹,因而更需要对留有痕迹予以强调.反结账的错误做法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期末已经结账并编制企业会计报表之后,如果将其"反结账",则意味可以对该账月继续输入凭证数据,无论这些新凭证是否已经记账,都存在账表不一致的错误,而当根据其登账后的账簿重新编制报表,摆在人们面前的两张报表是绝不相同的.如果某一会计期反复操作结账与反结账,并生成相应会计报表,会计信息的生成不言而喻是在搞数字游戏!进而言之,将"取消审核","反记账","反结账"同时使用,其后果更不堪设想:结账后可以再减去当月经济业务,账簿错误可以在原错误之处不留痕迹加以修改,而业已记账和编制报表的记账凭证在取消审核后又可对该记账凭证的电子数据不留痕迹地修改.承认这种逆操作的合法性,会给制假者提供机会,而对电算化内部会计控制百害而无一利.这种只顾及方便操作者而不考虑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做法,还需要会计工作规范吗?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首先要评审,正说明会计软件必须遵守包括证,账,表等操作在内的工作规范之重要.本质上说,上述所有的逆操作,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对记账凭证库文件上的电子数据作不留痕迹的修改.事实上, 发现证,账错误而采用红字("一"号)更正法或补充登记法填制记账凭证,再据以登记账簿,会计报表,并不会给会计人员带来太多麻烦.无论是结账前作为当月凭证的更改,还是结账后作为下月的凭证的更改,对会计人员来说都是举手之劳,何况证,账的错误毕竟不会太多,因而不至于导致账簿中存在大量无用的信息,影响对会计信息的使用.综上所述,会计记账方法在电算化会计中的应用是很重要的环节,是现代会计管理的需要,我们在研究会计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会计记账方法在电算化会计中的应用.我国古代国家财政管理考证毕德静,李桂英,(齐齐哈尔市园林管理处,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1,\[中图分类号]F8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3—0205—01财政,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财政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但"财政"一词在我国的使用,则是近代的事情.中国古代称财政为国用,国计,度支.英文称作publicfinance(意为"公共财务).据考证,清朝光绪24年(1898年)在戊戌变法"明定国事"诏书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这是政府文件最初使用"财政"一词.光绪29年(1903年)清政府设财政处,整顿财政, 为官方用财政名称之始.从历史发展的时问和朝代来看,夏商周三代的财政管理,由于缺乏相应的史料,尚不能作出表述.古人有"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的说法(《孟子? 滕文公上》),表明夏商周有一定程度和规模的赋税和财政制度.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国家财政机构分两大系统:一是管收入的"地官司徒"系统;二是管支出的"天官冢宰"系统.地官系统的财务机构又分有不同职能:有总司赋税之职者,如大司徒,小司徒;有分司赋税之职者,如载师,间师,县师,遂人,遂师等;有司杂税及平衡财货之职者,如廛人和泉府.天官系统的财务机构也分为不同职能:有总司财用之职者,如职内,职岁,职币;有专司会计之职者.如司会与司书. 天官和地官总理全国的土地,人口,赋役,支出,会计考核及贡纳等工作,分工明确,职责清楚.这显然不是西周原有的制度,其中掺进了许多理想化的成份,但据此可以了解古代财政管理的大致轮廊.到了秦汉时期,公私财政区分开来,即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各设机构,分别管理.公私财政的划分,是秦汉以后财政的大致体制.西汉属于国家的收入,包括田租,算斌,盐铁专卖,官田屯田收入,均输等,主要用于军费,俸禄,农田水利,抗恤赈济,水陆交通及教育等费用支出.皇室和财政收入,即"私奉养",主要来源于口斌,山泽园池的税收,酒税,关市税,贡纳,酎金等,用于皇室日常生活及宫廷所需之费用.由于皇帝开支内容庞杂,项目繁多,故所需费用十分惊人.秦代管理国家财政的专职机关为"治粟内史",汉朝中后朝改为"大农令".东汉时改称"大农".管理皇室财政的机构有少府和水衡都尉.少府属官有太官,太医,汤官,乐府,东西织宝,东园匠等十六官令丞.水衡都尉设立于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专管帝室财政收入.东汉不设该职,统由少府掌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尚书,中书,门下三者逐渐代替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成为重要的立法行政机关.尚书省下的度支尚书取代了前代的大司农,成为管理财政的最高机关.隋唐时问的三省六部制形成,由尚书省的户部(度支部)主管全国财政的制度,一直沿至明清.唐代的户部下设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个司.其中户部掌管田户赋役,贡纳之事;度支司管租赋,物产丰歉诸事;金部掌管库藏,度量衡之事;仓部掌仓廪和粮储之事.此外,刑部的比部司则负责"句考内外钱谷出纳",即对财政上的收支进行稽核和监督,就是财政审计机关.宋代的财政机关,在宋神宗元丰年问前后有所变化.元丰前,由三司使总领天下财赋.三司使又称计省,通管盐铁, 一2O5一度支和户部三个部分.三司命名与宰相,枢密院鼎足而立, 形成财政,民政,军政三权分立局面.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将三司使的部分财权改归宰相掌管.元丰以后,罢三司使,把三司使的职权大部分重新移归户部.明清两代的最高财务行政机构为户部,掌管天下户口,土地簿籍,并统理一切经费的支出.户部为内阁六部之一, 其长官为尚书,掌全国户口,田赋方面的政令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部郎掌稽核版籍,赋役征收等等,协助尚书工作.户部下属十三司,各按省份职掌各省民赋,诸司卫所俸禄,边镇粮饷及各仓盐课钞关等事.明代户部下设都转运使负责盐政;宝钞按举司负责钱钞的铸制;总督仓场负责在京及通州等处粮储事宜.清代对若干重要财务,也设有专门的财务官吏,如以"漕运总督"专掌漕运;"巡视盐政"专掌盐政等等.通过上述我国历代财政管理方面的简单了解,可以看出有这样几项很有特色的财政制度:一是确立"量人制出"的财政原则.量人制出,为古代财政制度的基本原则.传说该原则确立于夏商周三代.其基本精神是根据收入的规模来确定财政支出的数额.这一原则对我们现今的财政制度仍然是有其积极作用的."鼍人制出"的原则主要是由于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粮食生产的丰欠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气候的变化.因此,财政支出的安排,只能是在通过政治强力已经取得实物的基础上,即在财政收入已经实现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当然,"量人制出"的原则,有时也会被"量人制出"的制税原则所取代,如唐代的两税法,就规定了"量人制出"的财政原则.二是预决算和会计制度.据考证,预决算制度可能萌芽于三代.预算制度的最高原则即是"量人制出.《周礼?天官冢宰》下有"司会"一职,即为一国总会计,主天下大计,编制总预算,秦汉时期亦有此制度.汉代对上计十分重视,上计不实,弄虚作假者免官.唐初预算初为数年一次,"每岁一造计账"(《唐六典》卷三).此后,宋元明清等各朝都有规模不同的预决算制度.与此相关联的会计制度也随之发展起来, 出现了"会计录"."会计录"始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编撰的《元和国计簿》,上面登载了全国的户口数,州县数, 岁出人数,官员养兵数等,成为后代"会计录的蓝本.宋以后,对会计制度十分重视,几乎每个朝代都编制了"会计录".会计制度不仅是了解各年财政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朝廷监督国家支出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三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是中央高度集权,因此,与现今的财政制度不同.基本上没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之分,一切财政,理论上都属中央,由中央的司农或户部统管.这表明各地的赋税收入和经费开支必须向中央汇报, 由中央统一筹划.中央可以向地方派出财政官员负责监督和征收财赋,赋税的征发由中央统一规定等.然而,在实际上,地方常常不服中央管辖,中央对地方鞭长莫及,便只好是分割财政.但从总体看,归中央总理还是封建财政的主流.一2O6一电子商务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李琳娜(齐齐哈尔市环境卫生管理处,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中图分类号]F2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9—2234(2007)03—0206—0l随着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会计信息系统将发生一场全方位,根本性的革命.会计发展经历着由传统会计到会计电算化,再到会计信息化两次飞跃.而作为与会计有"血缘关系"的审计,也经历了从传统审计到审计电算化的发展.如何面对发展迅猛的电子商务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是审计人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电子商务对审计内容的影响实现电子商务以后,审计的监督职能虽没有改变,但审计的内容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电子商务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内容必须包括对电子商务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以证实其对交易事项的处理是否真实,合法及安全可靠,这是传统审计所没有的;其次,由于电子商务系统已经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再对它进行修改优化,要比在系统设计阶段对它改过困难得多,代价也昂贵得多.因此,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应有作者简介.在系统设计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提请开发人员注意并监督审查下列问题:(1)系统的功能是否恰当,完备,能否满足用户商务活动的需要;(2)系统的数据流程,处理方法是否符合有关贸易法规;(3)系统是否建立了恰当的程序控制,以防止或发现无意的差错或有意的舞弊;(4)系统是否保留了充分的审计线索,保证了系统的可审性;(5)系统的安全保密措施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能否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6)系统的文档资料是否全面,完整.二,电子商务对审计方法与技术的影响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大量的证据都存储在肉眼不可见的磁性介质上,对这些证据,审计人员只能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查,即把计算机当作基本的审计工具使用,迅速,有效地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计工作,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与质量.在对电子商务活动进行审计时.单机系统环境下的审计方法有的已不适用.这主要表现在对电子商务活动进行审计时,所有测试都必须在不改变数据库或记录的要件下设计具体的测试方法.由于网络系统的持续运行,使得审计人员很难让其在某一特定时问停下来接受大规模的测试,如果测试会改变数据记录,就意味着审计人员给系统带来差错.当然,可以设计能够纠正差错的测试程序,但是被审单位是否允许这种改变记录的方法,令人怀疑.同时由于系统实时的特点,也。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王莽篡汉后,试图附会《周礼》托古改制,藉以 达到天下大治。王莽首先试图用恢复井田制的办 法来解决土地问题。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他 发布了实行王田的诏书,宣布:“今更名天下田 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 还实行“五均”、“赊贷”、“六筦”等一套新 的工商、财政管理办法。王莽的改制,由于脱离 当时社会实际,违背了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 规律,同时,也触犯了商人、地主、官吏们的利 益,遭到他们的联合反对,最终改革失败,王莽 政权覆亡。
(三)俸禄支出 秦代以最高官丞相到基层最低官吏佐史,爵秩自万石到斗食不等。秦代的俸禄,主要 是支付实物(粮食)。官吏按期从国家仓库中领取自己应得的那一份俸粮。这种俸禄 制度的实行,开创了封建社会俸禄制度的先例。
(四)工程费用支出 1、修筑长城 2、建筑驰道 3、兴修水利灌溉工程
(五)巡狩和宗教迷信支出 此外,还有漕运、移民、屯田、优恤等项费用支出,但在秦皇朝的整个财政支出中, 不占重要地位。
刘秀消灭了更始和赤眉后,于公元25年即皇帝位, 重建汉政权,史称东汉。
第三节 两汉的赋役
一、田制 二、田租 三、算赋、口赋 四 、徭役、更赋
一、田制
西汉沿袭秦朝的土地制度,土地的性质分 为两类,一类是由国家直接管理,属于国 家所有的土地,一类是属于私人所有,向 国家缴纳赋税的土地。就是将土地分为公 (官)田和私田两部分。后来由于官僚、 地主不断巧立名目侵蚀公田,一些公田都 变成了官僚、地主的私田,到西汉末年土 地兼并情况已十分严重。虽经王莽改制, 力行“王田制”,但终未能恢复。东汉后 期虽曾实行“限田”,最终也未能奏效。
二、秦朝的财政收入
(一)田租 秦代田赋负担很重,史载征收量达三分之二。同先秦相比,秦之田租、 口赋和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古今中外财政制度简析

古今中外财政制度简析

古今中外财政制度简析目录1.中国古代财政管理制度2.中国当代财政制度3.外国财政制度发展简析一、中国古代财政管理制度中国古代国家的财政管理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预算管理制度、审计管理制度、储管理制度、漕运管理制度等有关财务行政的具体管理制度。

皇室控制下的预算管理制度和审计管理制度。

中国在古代的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溯及秦汉时期的上计管理制度,其本质是对官吏的考核,其中也含有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的因素。

各地方政府每年年终,要把一年的各项收入和支出,核实上报到郡,各郡汇总后上报中央政府。

大司农将这些上计簿册加以汇总分析,得出全国预算收支情况后向宰相报告。

魏晋南北朝及隋代,或因战乱,或因政权存在短暂,无法做到全面的预决算。

唐代不仅建立了预算管理制度,而且比前代更为了严密。

唐前期,按规定预算每年造一次。

《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之职”条载:“一岁一造籍账,三年一造户籍。

县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领焉。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鉴于每年编造一次预算过于麻烦和浪费,同时,为了提高预算编制质量,防止官吏从中作弊,把预算中较稳定的项目编入“常行旨符”,不再每年编造,如有临时性项目,仍单独编造。

但安史之乱后,预算管理制度就难以坚持了。

唐代中央政府和地方财政没有严格划分,在收支系统地方财政包含在中央财政之内。

地方所征收的赋税收入,一般分为三部分,一为上供,即地方解交中央部分;二为送使,即地方解交诸道节度使,以充中央在各道的支出;三为留州,即留给本州自用部分。

但后期藩镇割据,地方原上解中央的各种赋税,多为节度使截留,“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

到了宋代,预算由三司或户部所属度支郎中和员外郎负责,凡定额的上供、专款存储、科买诸数、百官俸给、赏赐财物等,皆有计划。

度支郎中所作预算,是汇总各路财政收支以后,再综合赋税收支、军国用度、军需边备所需加以制定,报尚书省呈皇帝批准。

财力分配有上供、送使、留州之分。

上供钱财入皇室财政或国家财政,留州钱物留归地方财政,送使钱物则由转运使掌握以在本路各州之间加以调剂。

历代财政管理制度

历代财政管理制度

历代财政管理制度财政管理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管理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是为了规范和管理国家的财政活动,确保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并有效地运用资源,以保障国家的长期发展。

财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历经了数千年的变迁,从古代的封建社会到当今的现代国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制度体系都对财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古代财政管理制度在古代社会,财政管理制度并不像现代国家那样完善。

在中国,自商朝开始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财政管理制度。

商朝实行了计划税收制度,以赋税和徭役的方式来征收财政收入。

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财政管理制度逐渐加强,州、县、乡的税收管理机构开始建立,并实行了财政严格的区划管理制度。

隋唐时期,中国的财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设立了“户部”来专门管理国家的财政事务。

在财政收入方面,征收的税收项目也有所增加,包括石头、盐、酒、丝绢等商品的专卖、土地公归制度等。

至宋代,中国的财政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财政收入和支出逐渐定型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财政法规,如赋税法、徭役法等,以保障财政的稳定和有序管理。

在古代欧洲社会,财政管理制度也逐渐成熟。

罗马帝国时期,财政管理制度有了全面的规划,设立了专门的财政部门来管理国家的财政事务。

同时也规定了细致的税收制度,包括土地租、契税、人头税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罗马帝国的财政收支平衡和稳定。

2.近代财政管理制度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国家体制的形成,财政管理制度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欧洲在近代时期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的变革,财政管理制度也逐渐跟随着变化。

在西欧国家,封建领主与君主之间的税收纠纷日益加剧,民主制度的出现催生了新的财政管理制度的形成。

从17世纪开始,欧洲各国逐渐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制度,设立了“财政部”来管理国家的财政事务。

英国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早在1640年,英国国会就通过了《盖大汉诺威法》(Grand Remonstrance Act),要求国王放弃对税收的绝对控制权,这一时期被认为是英国财政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财政机构

中国历史上的财政机构

中国历史上的财政机构周朝:天官中管理财政支出,地官中管理财政收入,“天官大宰”总揽财政权;“司会中大夫”主管收支核算;“地官大司徒”兼管税赋收入;“小宰中大夫”保管国库财务九府出纳牵制系统。

“宰夫”释考每月库物出入,“大府”职掌库藏,包括各库财物纳出与岁终总考收支。

不同的财物分库管理,由大府统一控制国库。

秦朝:九卿中的少府卿和治粟内史,少府卿负责宫廷皇室内部财政事务;治粟内史为国家财政收支主管部门,管理太仓和大内。

国家收入和皇室收入的各自分别。

西汉:汉武帝时增设水衡都尉负责收入,少府卿负责支出,两个部门共同掌管皇室库。

国库由大司农(治粟内史)负责,其中太仓掌粮谷贮藏,都内主管钱帛库藏出纳。

东汉:水衡都尉裁并于少府,撤销都内,少府中增设中藏府令集中管理库藏出纳事务。

魏晋南北朝:皇室库和国库无明确划分,财权集中于宫廷近待机构,皇帝通过尚书直接掌握整个财政活动,少府、大司农变为尚书节制下的两个负责库藏出纳的业务部门。

曹魏:尚书从少府系统中独立出来成为国家财务的中枢。

尚书台设五曹尚书,度支尚书掌管的金部、比部,对财政进行统一管理。

少府与大司农成为度支尚书节制下分掌布帛与粮食的两个专业部门。

晋代:少府属官有左、右藏令,设置金部、比部。

东晋后库曹御史掌外左库、内左库。

北魏:国库机构改少府为太府卿,内库、地方府库开始行使职能。

南北朝:南朝萧梁则增置太府卿,北朝北齐太府寺统有左藏、右藏、黄藏。

隋朝:初期,太府寺统左藏、右藏、黄藏等署,皇室内库与国家府库混同于一个机构。

隋炀帝时期,太府寺成为专职的国库部门。

唐代:唐初少府所属诸署还隶太府。

唐太宗时复置少府监,后将民部改为户部,下设度支、金部、仓部四属。

宋代:宋初三司设有使、副使、判官等。

三司下有盐铁、度支、户部三个机构。

盐铁主要掌管国库收入,度支主要掌管支出,户部主管收发公文、帐籍,内部人员管理等。

元丰改革官制后户部掌握天下人户、土地、钱谷之政令、贡献、征役等事,所属机构包括度支、金部、和仓部。

国家财务管理制度历程

国家财务管理制度历程

一、起源与发展1. 古代财务管理制度的起源我国古代财务管理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开始进行简单的物质交换。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逐渐形成,财务管理开始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秦汉时期的财务管理制度秦汉时期,我国财务管理制度得到了初步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一系列中央集权制度,财务管理体制也逐渐完善。

汉代进一步发展了秦朝的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了财政部门,负责财政收支和税收管理等。

3. 唐宋时期的财务管理制度唐宋时期,我国财务管理制度取得了重大进展。

唐朝设立了三司,即度支、户部、盐铁司,分别负责财政收支、户口管理和盐铁专卖。

宋朝进一步改革了财务管理体制,实行了“两税法”,使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4. 明清时期的财务管理制度明清时期,我国财务管理制度逐渐趋于成熟。

明朝设立了户部、工部、兵部等六部,分别负责财政、工程、军事等事务。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财务管理体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如实行“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制度。

二、近代财务管理制度的变革1. 晚清时期的财务管理改革晚清时期,我国财务管理制度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

为解决这一问题,晚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设立财政总署、实行预算制度等。

2. 民国时期的财务管理改革民国时期,我国财务管理制度继续改革。

北洋政府推行了财政改革,实行了财政预算制度,使国家财政逐步走向规范。

然而,由于战乱和腐败,民国时期的财务管理改革效果并不明显。

3. 新中国成立后的财务管理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财务管理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1950年,我国实行了统一财政制度,建立了国家预算体系。

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财务管理体制也相应进行了改革,如推行企业财务制度改革、实行税收制度改革等。

三、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1. 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近年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如推行财政预算改革、加强财政监督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国家财政安全。

中国古代国家财政机构国库简介

中国古代国家财政机构国库简介

中国古代国家财政机构国库简介早在《周礼》一书中就记述了周朝关于国家财政国库机构的组织状况,天官中的财务职责主要是支出,地官中的财务机关是收入,其格局大体是:1.总揽国家财政大权的“天官大宰”。

2.主管收支核算的会计之长“司会中大夫”。

3.地官大司徒兼管的赋税收入部门。

4.九府出纳牵制系统(职内、职币、大府、王府、内府、外府、臬府、天府、职金)。

5. 主管国库财物保管部门的“小宰中大夫”,具体事务由下属两个单位负责,第一是“宰夫”,释考每月库物出入,对后代审计很有影响。

第二是“大府”职掌库藏,包括各库财物纳出与岁终总考收支。

不同的财物分库管理,故太府又统管有玉府(王用珍宝)、内府(国用财物)、外府(国用钱币)、典丝、掌皮、司裘、酒正等,这种由大府统一控制的国库组织形式,对后世国库组织建设有着深刻影响。

统一的秦王朝建立后,财政管理机构在九卿中有少府卿和治粟内史,少府卿“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主要是负责宫廷皇室内部的财政事务;治粟内史“掌谷货”,是国家财政收支主管部门,管理太仓和大内。

太仓负责粮谷的仓储出纳,大内负责钱帛器用的保管出纳,仓廪和库藏已初步形成两个互不相属的平行系统。

但少府卿职权甚重,超出了皇室财务的范畴,倍以控制国家财政,所以,国库还不可能形成独立而严密的组织机构。

当然,国家收入和皇室收入的各自分别,这是秦朝的首创,比起前代无疑是一个显著进步。

西汉沿袭秦制,皇室库与国库有时互守略域,但更多的时间是互相调拨使用。

在汉武帝时,增设水衡都尉负责收入,少府卿负责支出,两个部门共同掌管皇室库。

这样,使皇室财政机构的职权和管理机能得到大大加强,有利于皇帝牢固地控制财权,保证了皇室费用。

而国库方面,由大司农(治粟内史)负责,其中太仓掌粮谷贮藏,都内主管钱帛库藏出纳,相当于秦之大内。

这两个自然属性不同的部门进一步的明确划分,给征收、运输、储藏、出纳、核算等管理都带来方便,有效地发挥了国库对经济进行调整和干预的职能。

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与财政管理

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与财政管理

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与财政管理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货币制度与财政管理也与时俱进,展现出独特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货币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的财政管理以及货币制度与财政管理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与财政管理。

首先,古代中国的货币起源和发展。

在早期,物物交换是古代中国的主要交易方式,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物物交换变得不便且繁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代中国逐渐出现了原始的货币形式,如贝壳、布币和铜钱等。

其中,铜钱被广泛使用,并且在财产交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后来,由于对铜钱的需求增加,铸造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同形态的铜钱,如小平钱、大平钱和开通钱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货币形式逐渐成为了古代中国最主要的交易媒介。

其次,古代中国的财政管理。

古代中国的财政管理具有明确的制度和组织,整体上呈现出集中统一和规范有序的特点。

首先,古代中国的财政管理由官方机构负责,例如太庙和户部等。

太庙负责祭祀祖先和神明,管理天下的土地和财产,而户部则负责征收赋税和管理官府的预算。

其次,古代中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土地税、赋税和天下粮仓的收入。

土地税是农民按照土地面积和产量向政府交纳的税费,赋税则是农民按照田亩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的税费。

天下粮仓是负责收储粮食以备不时之需的机构,通过对粮仓的管理和利用,政府可以有效地控制财政收入和支出。

最后,货币制度与财政管理在古代中国密切相关。

货币制度是财政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货币在财政收支平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土地税和赋税,这些税费往往以货币的形式进行计量和交纳。

货币的引入使得财政管理更加规范和便利,方便了税费的征收和使用。

其次,货币也在财政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通过调控货币的发行量和利率等手段,可以对经济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例如,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可以适当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促进经济发展;而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则可以适当减少货币的供应量,稳定物价和市场。

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与财政管理

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与财政管理

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与财政管理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视财政管理的国家,税收制度在其财政管理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变迁,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

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主要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两个方面。

直接税主要指征收地租和财产税,间接税则包括商税、关税、酒税等。

直接税是对个人或家庭直接征收的税款,而间接税则是对商品和服务征收的税款。

在古代中国,征收直接税的方式主要是土地制度。

根据地主贵族和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征收相应的土地租,并根据土地产出的大小来确定税额。

此外,财产税也是重要的直接税之一。

根据个人或家庭的财产状况,征收相应的财产税,以强化国家财政基础。

间接税在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商税是对商业活动征收的税款。

古代商业繁荣时期,商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对商业征收税款,成为税收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税是对国际贸易征收的税款。

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关税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而酒税则是对酒类产品征收的税款。

古代酿酒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酒的需求也使得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和财政管理体系既有显著的优点,又存在一些问题。

税收制度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使得国家能够有效地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国家的发展和维持社会秩序。

同时,税收征缴也起到了分配财富的作用,通过税收的征收,国家能够对不同财富阶层进行合理的调节。

而且,税收制度也起到了调节经济的作用,通过改变税收的征收方式和税率,能够对经济发展进行引导和调节,维持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然而,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和财政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税收制度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使得人们容易遭受贪官污吏的侵害,财产遭受损失。

另一方面,税收征缴的不公平性使得社会不同阶层的经济负担不均衡,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问题。

此外,税收制度的过于依赖部分税种,如贸易税等,使得国家财政收入缺乏多样性,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和财政管理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和财政管理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和财政管理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和财政管理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古代货币制度以及财政管理等方面展开论述,揭示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和财政管理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货币的起源与发展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贸易时期,最早的货币是物物交换。

随着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采用金属作为中介手段来进行交换,形成了金属货币。

在中国,最早使用的货币是贝壳、布币等,后来逐渐转化为青铜、银和金质的货币。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封建时代和商业社会时代。

在封建时代,货币主要是由各个封建国家发行的,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封建色彩。

到了商业社会时代,货币开始流通于不同的地区并逐渐形成国家统一货币的制度。

二、古代货币制度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

以秦朝为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统一货币制度,铸造了“钱”的单位,并设置了铸钱官,实行铸钱的专营制度。

这标志着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开始。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即开始大规模铸造青铜货币,后来唐朝的铜钱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宋代开始发行纸银和纸钞,这些都是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重要里程碑。

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也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在统一的货币制度下,国家掌握了货币发行的权力,也为财政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三、财政管理古代中国的财政管理主要包括征税、赋役、财政制度和统计等。

在古代中国的官方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关于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统治者对财政管理的重视。

在财政收入方面,古代中国主要通过征税和收取赋役来获取财政收入。

征税包括对土地、商业和个人财产征收税款,而赋役则是通过对农民的劳动进行强迫性的收取以获取财政收入。

古代中国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军事、官员薪金、工程建设以及对天灾民生的救济等方面。

财政制度的建立使得财政管理更加规范和有序,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财政保障。

中国古代国家财政机构国库简介

中国古代国家财政机构国库简介

中国古代国家财政机构国库简介早在《周礼》一书中就记述了周朝关于国家财政国库机构的组织状况,天官中的财务职责主要是支出,地官中的财务机关是收入,其格局大体是:1.总揽国家财政大权的“天官大宰”。

2.主管收支核算的会计之长“司会中大夫”。

3.地官大司徒兼管的赋税收入部门。

4.九府出纳牵制系统(职内、职币、大府、王府、内府、外府、臬府、天府、职金)。

5. 主管国库财物保管部门的“小宰中大夫”,具体事务由下属两个单位负责,第一是“宰夫”,释考每月库物出入,对后代审计很有影响。

第二是“大府”职掌库藏,包括各库财物纳出与岁终总考收支。

不同的财物分库管理,故太府又统管有玉府(王用珍宝)、内府(国用财物)、外府(国用钱币)、典丝、掌皮、司裘、酒正等,这种由大府统一控制的国库组织形式,对后世国库组织建设有着深刻影响。

统一的秦王朝建立后,财政管理机构在九卿中有少府卿和治粟内史,少府卿“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主要是负责宫廷皇室内部的财政事务;治粟内史“掌谷货”,是国家财政收支主管部门,管理太仓和大内。

太仓负责粮谷的仓储出纳,大内负责钱帛器用的保管出纳,仓廪和库藏已初步形成两个互不相属的平行系统。

但少府卿职权甚重,超出了皇室财务的范畴,倍以控制国家财政,所以,国库还不可能形成独立而严密的组织机构。

当然,国家收入和皇室收入的各自分别,这是秦朝的首创,比起前代无疑是一个显著进步。

西汉沿袭秦制,皇室库与国库有时互守略域,但更多的时间是互相调拨使用。

在汉武帝时,增设水衡都尉负责收入,少府卿负责支出,两个部门共同掌管皇室库。

这样,使皇室财政机构的职权和管理机能得到大大加强,有利于皇帝牢固地控制财权,保证了皇室费用。

而国库方面,由大司农(治粟内史)负责,其中太仓掌粮谷贮藏,都内主管钱帛库藏出纳,相当于秦之大内。

这两个自然属性不同的部门进一步的明确划分,给征收、运输、储藏、出纳、核算等管理都带来方便,有效地发挥了国库对经济进行调整和干预的职能。

中国古代的财政与税收

中国古代的财政与税收

中国古代的财政与税收一、引言中国古代的财政与税收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与税收政策直接影响着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资源配置,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探讨中国古代的财政与税收制度。

二、秦朝的财政与税收制度秦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古代财政与税收制度的重要奠基者。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均田制”和“籍田制”等税制,这些措施为后世的税收制度奠定了基础。

此外,秦朝还设立了官府财务机构,确保财政收入和开支的有效管理。

三、汉朝的财政与税收制度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财政与税收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时期。

汉朝实行的“井田制”和“税赋制”等税收政策,确保了税收的稳定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此外,汉朝还设立了专门的财政机构,如太仆寺和少府寺等,来管理财政事务。

四、唐朝的财政与税收制度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时期,也是财政与税收制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唐朝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税收政策,确保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繁荣。

唐朝还系统地建立了财政机构,如户部和度支使等,来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

五、明清时期的财政与税收制度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财政与税收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的时期。

明朝实行的“一税制”和清朝实行的“户口调查制”等税收政策,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和财政管理的规范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还建立了专门的财政机构,如户部和礼部等,来加强财政管理的效果。

六、财政与税收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财政与税收制度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财政和税收制度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财政收入,使国家财务得以稳定。

同时,财政和税收制度也为国家提供了资源配置和经济管理的手段,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结论中国古代的财政与税收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和变化。

从秦朝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财政与税收制度逐渐完善和规范,为国家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古代的税收与财政管理

中国古代的税收与财政管理

中国古代的税收与财政管理中国古代财政管理体系的建立起源于黄河流域的殷商时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这个古老的财政体制在不同朝代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税收和财政管理制度,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税种、税收制度和财政管理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税收与财政管理。

一、税种古代中国的税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田赋和商税。

田赋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它是由农民交纳的一种农业税。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土地是财富的主要来源,因此对农民的土地征收税收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财政手段。

商税则是在商业活动中征收的一种税收,主要包括对商品交易和商家利润等方面的税收。

除了田赋和商税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税种,如户口税、车辆税和工商税等。

二、税收制度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采用的是逐级累进的方式,即根据收入的多少按等级分别征税。

这种税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税收的征收和管理主要由政府的财政部门负责,他们会设立相应机构来征收和管理税款,确保税收的有效征收和使用。

三、财政管理古代中国的财政管理分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个层面。

中央财政主要负责全国范围内的税收征收和财政支出,由一个财政部门负责管理。

这个财政部门会根据国家的财政状况和需要制定年度财政预算,并监督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

地方财政则由各地的地方政府负责,他们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情况和需要,制定相应的财政预算,并进行具体的财政管理。

在具体的财政管理中,古代中国采用了一个国库制度,即所有税收都会缴纳到国库中,然后由财政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和使用。

这种国库制度为财政收支的透明和规范提供了保障,同时也避免了财政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此外,中央财政还会根据国家的需要向各地提供财政拨款,用于解决地方的紧缺财政问题。

总结中国古代的税收与财政管理体系在长时间的发展中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度和管理方式。

这个财政管理体系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政权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专题新疆地区历年真题及答案点评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专题新疆地区历年真题及答案点评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专题新疆地区历年真题及答案点评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专题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新疆地区历年真题及答案点评为主线,探讨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财政制度的演变和影响。

一、财政制度的产生与演变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产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代王朝,也是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财政制度逐渐形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新疆地区历年真题及答案点评:在历史的长河中,财政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通过对新疆地区历年真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财政制度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紧密相连。

二、财政制度的主要特点古代中国的财政制度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中央集权:古代中国的财政制度呈现出明显的中央集权特征。

中央政府对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具有绝对的权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贡赋和税收。

2. 地方自治:尽管中央政府在财政制度方面具有较大的权力,但地方政府也具有一定的财政自主权。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征收税收和发布财政政策来调节财政收入和支出。

3. 公平合理:古代中国的财政制度注重财富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

通过贡赋和税收,中央政府可以控制富人和商人的财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平衡发展。

4. 税收系统:古代中国的财政制度主要以税收为主要收入来源。

税收种类繁多,包括赋税、徭役、商业税等,形式多样,灵活性较高。

5. 财政管理:古代中国的财政制度注重财政管理和监督。

中央政府设立了财政机构,负责财政收支的管理和监督,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的现象发生。

三、财政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古代中国的财政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经济方面:古代中国的财政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通过财政收入的调节和分配,中央政府可以实施经济政策,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578年的中国财政部

1578年的中国财政部

□梁盼1578年的中国财政部明代的户部还真有点像“小政府”的样子,但其绝对不是今天所谓“小政府大社会”的小政府。

它的小,仅仅是因为它所做的事情很小,因为它不用制定涵盖全国、较为精致的财政政策与制度古代“六部制”肇始于隋唐,自此,中华帝国的中央主要政府部门被固定为六个“部”,并一直袭承至晚清。

户部是六部之一,原称民部,唐初为避李世民之讳而改之。

户部是干什么的呢,就是为国家管理财政。

而财政又是干什么的呢,按照现代国家来看,财政主要干两类事情,一是制定税政,二是搞预算和决算。

预算是预期的收支情况,而决算是实际执行之后的收支结果。

现代国家,预算与决算的周期一般为一年,称为“财政年”。

户部到底在干什么1578年,即万历六年,帝国的最高领导人——皇帝朱翊钧,时年十六岁,少年天子,国泰民安。

选择1578年,并不是因为这一年有太多的特殊性,如果硬要为其找一点不同之处,那就是当时首辅张居正的变法已然开始好几年,国家财政相对来说有所好转。

但即便如此,明代的财政局面依然一片混乱。

说白了,1578年只是我们认识明代财政部的一个切入口,也是窥探明代财政,乃至中国财政的一个横切面。

1578年的户部,作为明帝国的中央财政部门,下设十三个司,每一个司大体负责一个省。

户部尚书是一把手,他的下面有两个副职,即侍郎。

1578年,户部的尚书先是殷正茂,年中他致仕不干,由张学颜顶替。

殷部长是一位军事天才,做户部尚书之前,他长期在广西等西南省份征讨帝国的少数民族反叛者,颇有成效,但他搞财政不怎么在行。

继任者张学颜被强势首相张居正所看重,张居正认为他有“算计”、有能力、有魄力来担任财政部长。

后来张学颜也的确不负张居正所望,对全国的土地进行了一次“大普查”。

部长之下的司长被称为郎中,郎中之下有员外郎。

帝国财政部看似层级分明,最高领导人也还不错。

但实际情况是,整个财政部有编制的官员才区区几十人,加上160多个不入流的吏员,所有工作人员大体也就200人。

古代财政制度

古代财政制度

古代财政制度在古代社会,财政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涉及到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平衡以及财政资源的调配。

古代财政制度的发展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的王朝和国家在财政制度上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和政策。

本文将探讨古代财政制度的一些重要方面。

古代社会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土地税、商业税、赋税和其他收入来源。

土地税是以土地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财政手段,主要通过征收农业生产中的土地使用税等方式来提取财政收入。

商业税则是指对商业交易征收的一种税收,这种税收的征收对象主要是商人和商业机构。

赋税则是对农民和其他社会阶层进行财产和劳务的强制性征收。

除了这些税收外,国家还通过出售国有财产、特许权以及使用国家资源所获得的收入来支持财政开支。

古代财政制度中,在财政收入征收方面有租税制度、贡赋制度和官僚系统等。

租税制度是指国家征收土地租金和其他类似费用的制度。

这种制度鼓励农民以租借土地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并通过征收土地租金来获取财政收入。

贡赋制度则是指国家征收劳动、农产品和其他物品作为贡赋,以供官府使用。

这种制度往往要求农民和其他社会阶层按照规定的比例提供贡品,以支持国家的财政开支。

官僚系统在古代财政制度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设立各级官职来管理财政收入的征收和支出,确保财政制度的顺利运行。

在古代财政支出方面,主要包括军事开支、国家建设和社会福利等。

军事开支是古代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通过投资军事力量来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

这包括招募、训练和装备军队,以及维护军事基地和边境地区的支出。

国家建设方面的支出主要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

这包括修筑道路、桥梁、运河等交通设施,以及修建水利工程和城市建设等。

社会福利支出是指国家为改善人民生活和提供公共服务而进行的开支。

这包括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支出,旨在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古代财政制度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平衡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国家财政管理考证
[财政,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

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财政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但“财政”一词在我国的使用,则是近代的事情。

中国古代称财政为国用、国计、度支。

英文称作public finance(意为“公共财务)。

据考证,清朝光绪24年(1898年)在戊戍变法“明定国事”诏书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这是政府文件最初使用“财政”一词。

光绪29年(1903年)清政府设财政处,整顿财政,为官方用财政名称之始。

从历史发展的时间和朝代来看,夏商周三代的财政管理,由于缺乏相应的史料,尚不能作出表述。

古人有“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的说法(《孟子·滕文公上》),表明夏商周有一定程度和规模的赋税和财政制度。

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国家财政机构分两大系统:一是管收入的“地官司徒”系统;二是管支出的“天官冢宰”系统。

地官系统的财务机构又分有不同职能:有总司赋税之职者,如大司徒、小司徒;有分司赋税之职者,如载师、闾师、县师、遂人、遂师等;有司杂税及平衡财货之职者,如廛人和泉府。

天官系统的财务机构也分为不同职能:有总司财用之职者,如职内、职岁、职币;有专司会计之职者,如司会与司书。

天官和地官总理全国的土地、人口、赋役、支出、会计考核及贡纳等工作,分工明确,职责清楚。

这显然不是西周原有的制度,其中掺进了许多理想化的成份,但据此可以了解古代财政管理的大致轮廊。

到了秦汉时期,公私财政区分开来,即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各设机构,分别管理。

公私财政的划分,是秦汉以后财政的大致体制。

西汉属于国家的收入,包括田租、算斌、盐铁专卖、官田屯田收入、均输等,主要用于军费、俸禄、农田水利、抗恤赈济、水陆交通及教育等费用支出。

皇室和财政收入,即“私奉养”,主要来源于口斌、山泽园池的税收,酒税、关市税、贡纳、酎金等,用于皇室日常生活及宫廷所需之费用。

由于皇帝开支内容庞杂,项目繁多,故所需费用十分惊人。

秦代管理国家财政的专职机关为“治粟内史”,汉朝中后朝改为“大农令”。

东汉时改称“大农”。

管理皇室财政的机构有少府和水衡都尉。

少府属官有太官、太医、汤官、乐府、东西织宝、东园匠等十六官令丞。

水衡都尉设立于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专管帝室财政收入。

东汉不设该职,统由少府掌管。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尚书、中书、门下三者逐渐代替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成为重要的立法行政机关。

尚书省下的度支尚书取代了前代的大司农,成为管理财政的最高机关。

隋唐时间的三省六部制形成,由尚书省的户部(度支部)主管全国财政的制度,一直沿至明清。

唐代的户部下设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个司。

其中户部掌管田户赋役、贡纳之事;度支司管租赋、物产丰歉诸事;金部掌管库藏,度量衡之事;仓部掌仓廪和粮储之事。

此外,刑部的比部司则负责“句考内外钱谷出
纳”,即对财政上的收支进行稽核和监督,就是财政审计机关。

宋代的财政机关,在宋神宗元丰年间前后有所变化。

元丰前,由三司使总领天下财赋。

三司使又称计省,通管盐铁,度支和户部三个部分。

三司命名与宰相、枢密院鼎足而立,形成财政、民政、军政三权分立局面。

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将三司使的部分财权改归宰相掌管。

元丰以后,罢三司使,把三司使的职权大部分重新移归户部。

明清两代的最高财务行政机构为户部,掌管天下户口、土地簿籍,并统理一切经费的支出。

户部为内阁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尚书,掌全国户口、田赋方面的政令。

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部郎掌稽核版籍、赋役征收等等,协助尚书工作。

户部下属十三司,各按省份职掌各省民赋、诸司卫所俸禄、边镇粮饷及各仓盐课钞关等事。

明代户部下设都转运使负责盐政;宝钞按举司负责钱钞的铸制;总督仓场负责在京及通州等处粮储事宜。

清代对若干重要财务,也设有专门的财务官吏,如以“漕运总督”专掌漕运;“巡视盐政”专掌盐政等等。

通过上述我国历代财政管理方面的简单了解,可以看出有这样几项很有特色的财政制度:
一是确立“量入制出”的财政原则。

量入制出,为古代财政制度的基本原则。

传说该原则确立于夏商周三代。

其基本精神是根据收入的规模来确定财政支出的数额。

这一原则对我们现今的财政制度仍然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量入制出”的原则主要是由于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粮食生产的丰欠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气候的变化。

因此,财政支出的安排,只能是在通过政治强力已经取得实物的基础上,即在财政收入已经实现的基础上才能确定。

当然,“量入制出”的原则,有时也会被“量入制出”的制税原则所取代,如唐代的两税法,就规定了“量入制出”的财政原则。

二是预决算和会计制度。

据考证,预决算制度可能萌芽于三代。

预算制度的最高原则即是“量入制出。

《周礼·天官冢宰》下有“司会”一职,即为一国总会计,主天下大计,编制总预算,秦汉时期亦有此制度。

汉代对上计十分重视,上计不实,弄虚作假者免官。

唐初预算初为数年一次,“每岁一造计账”(《唐六典》卷三)。

此后,宋元明清等各朝都有规模不同的预决算制度。

与此相关联的会计制度也随之发展起来,出现了“会计录”。

“会计录”始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编撰的《元和国计簿》,上面登载了全国的户口数、州县数、岁出入数、官员养兵数等,成为后代“会计录”的蓝本。

宋以后,对会计制度十分重视,几乎每个朝代都编制了“会计录”。

会计制度不仅是了解各年财政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朝廷监督国家支出的重要手段和依据。

三是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是中央高度集权,因此,与现今的财政制度不同,基本上没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之分,一切财政,理论上都属中央,由中央的司农或户部统管。

这表明各地的赋税收入和经费开支必须向中央汇报,由中央统一筹划。

中央可以向地方派出财政官员负责监督和征收财赋,赋税的征发
由中央统一规定等。

然而,在实际上,地方常常不服中央管辖,中央对地方鞭长莫及,便只好是分割财政。

但从总体看,归中央总理还是封建财政的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