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成语释义:
扔掉笔去当兵。
形容弃文就武,读书人参军入伍。
从戎:参军。
来源追溯:
《后汉书·班超传》: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子介、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故事链接:
班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小儿子,《汉书》的编撰者班固的弟弟。
他从小胸怀大志,虽然不注意修饰外表,不拘细节,但很孝顺长辈,常常在家干粗活、累活。
他擅长辩论,并且阅读过各种图书和典籍。
汉明帝永平五年,即公元62年,班超被召到京城洛阳做官,30岁的`班超与母亲随同前往。
由于家境贫寒,他经常替官府抄写书籍,以取得一些收入。
时间久了,班超对整天抄抄写写非常厌烦,觉得长期干这种事没有出息。
一天,他正在埋头抄书,突然心有所感,把笔一扔,感叹地说:“大丈夫纵然没有雄才大略,也应当像傅子介、张骞一样,到西域去建功立业,获得封侯的赏赐,怎么能老是这样埋头在笔砚之间抄书呢!”
同他一起抄书的人听他说这话,都不以为然,讥笑他是异想天开。
班超反感地说:“你们这些庸碌的小人,怎么能理解壮士的志向呢?”
不久,班超参加了军队。
他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得到了升迁。
后来,汉明帝又派班超出使西域。
在多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他只带着数十个随从,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加强汉朝和西域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以致用:
从文和习武,都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为了保家卫国,许多男儿做出了投笔从戎的选择,使自己的身躯出现在祖国的最前线。
成语投笔从戎故事投笔从戎的意思
成语投笔从戎故事投笔从戎的意思 投笔从戎这个成语是说扔掉笔去参军,指⽂⼈从军。
那么它是出⾃中国的哪个历史故事呢?下⾯就是⼉童⽹⼩编给⼤家分享的成语投笔从戎的历史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投笔从戎的故事原⽂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徐令彪之少⼦也。
为⼈有⼤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辩,⽽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洛阳。
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
尝辍业投笔叹⽈:“⼤丈夫⽆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张骞⽴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安知壮⼠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功封侯。
其后⾏诣相者,⽈:“祭酒,布⾐诸⽣⽿,⽽当封侯万⾥之外。
”超问其状,相者指⽈:“⽣燕颔虎颈,飞⽽⾷⾁,此万⾥侯相也。
”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母。
”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后坐事免官。
⼗六年,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奉超礼敬甚奋,后忽更疏懈。
超谓其官属⽈:"宁觉⼴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匈奴使来数⽇,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
超⽈:"不⼊虎⽳,不得虎⼦。
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震怖,可殄尽也。
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矣。
"众⽈:"善。
"初夜,遂将吏⼠往奔虏营。
会天⼤风,超令⼗⼈持⿎藏虏舍后,约⽈:"见⽕然,皆当鸣⿎⼤呼。
"余⼈悉持兵弩夹门⽽伏。
超乃顺风纵⽕,前后⿎噪。
虏众惊乱,超⼿格杀三⼈,吏兵斩其使及从⼠三⼗余级,余众百许⼈悉烧死。
超于是召鄯善王⼴,以虏使⾸⽰之,⼀国震怖。
(《后汉书·班超列传》) 投笔从戎的故事译⽂ 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是徐县县令班彪的⼩⼉⼦。
他为⼈很有志向,不拘⼩节,但在内⼼孝敬⽗母,办事慎重,在家中每每从事⾟勤劳苦的粗活,不把⼲劳苦低下的事为可耻。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投笔从戎
东汉时,有个著名的将领叫班超。
当时北方匈奴常常在边境骚(sāo)扰,他从小便立志要报效国家。
班超年轻时家境贫寒,他每天靠为官府抄写东西来维持生活。
一天,他正在抄写时,突然想起自己的志向,把笔一扔说:“大丈夫应当为国家建功立业,哪能总在笔墨之间讨生活!”于是,班超毅然投笔从军,随大将窦(dòu)固在战场上征战,建立了无数功勋。
投笔从戎(rónɡ)——投:扔。
戎:指军队。
指读书人放弃文字生涯,驰骋疆场。
“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汉书·班超传》)
想一想
“投笔从戎”的“戎”能写成“戍”吗?为什么?。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投笔从戎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在古代,战争是生活的一部分,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都与战争息息相关。
士兵们背井离乡,踏上战场,是他们为国家、为家人付出的一种方式。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参与者需要承受极大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志青年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这个青年名叫班超,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喜爱读书。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这种平静的生活,他渴望冒险,渴望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
于是,他扔下了手中的笔,选择了从军。
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历史。
班超投笔从戎后,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在战场上屡立战功。
他带领的部队在一次次战斗中大获全胜,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然而,班超的冒险精神也使他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他曾多次在战斗中负伤,险些丧命。
然而,正是这种冒险精神,让他在逆境中坚持不懈,最终赢得了胜利。
在现代社会,“投笔从戎”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告诉我们,当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之时,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家、为家人、为信仰而战斗。
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有冒险精神,勇于探索未知,不畏艰难险阻。
总之,“投笔从戎”这个成语故事既是一段令人振奋的历史,也是一种永恒的智慧。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气挺身而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要有决心勇往直前。
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个成语,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为自己的人生、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古时候有一位文思泉涌的书生叫王翰,他精通诗词文学,才情出众,深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王翰心怀报国之志,深感读书人应当有所作为,不能只是坐在书房中饱餐一时之乐。
一天,王翰正在书房中读书,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
他好奇地探头将房门打开,顿时看到一个年轻人在街道上高声叫卖:“天子徵召英才,徴调有志之士,勇往直前从军,保卫国家安宁!”这个年轻人的声音雄浑有力,引起了众人的关注,一度造成了片刻的混乱。
王翰忽然灵光一闪,他心想:“从古至今,历代皆有文人将士。
”他望着那个年轻人,突然觉得自己有了一种强烈的冲动,决定投笔从戎,为国家尽一份力量。
他立即冲上前去,对那个年轻人说:“我愿意参军,为国家效力。
”那个年轻人见到王翰如此迅速的反应,微微一笑,只是扬了扬手,示意他稍等片刻。
过了一会儿,一个头戴金盔、身披银甲的将军走了过来,那个年轻人立即向将军打招呼,说:“将军,我发现了一个有志青年,愿意投笔从戎,加入我们的军队。
”将军将目光投向王翰,仔细看了看他,问道:“你是谁?为何决定从军?”王翰面对威严的将军,仿佛青天霹雳一般,短暂的变得有些迷茫,但很快他收拾起心绪,回答道:“尊敬的将军,我姓王名翰,是一个读书人。
我见国家陷入困境,外敌侵犯,人民苦不堪言,所以决定投笔从戎,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
”将军听完王翰的回答,面露赞许之色,对他说:“年轻人,你有一颗报国之心,是国家需要的人才。
既然你决定了,我这就为你办理入伍手续。
”王翰兴奋地向将军行礼致谢,决定要加入这支不可一世的军队,保卫自己的家园和人民。
从此,王翰告别了书卷气息浓郁的书房,穿上戎装,投身于军旅生涯。
他接受了严格的训练,很快便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华和指挥才能。
他在军中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众人景仰的对象。
时间过得很快,几年后,王翰带领部队参加了一次大规模的战役,面对敌人的围剿,他带领着部队英勇奋战,最终取得了重大胜利。
从此之后,王翰的戎马生涯更加辉煌,他参加了多次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晋升为高级将领。
【文言文】投笔从戎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投笔从戎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后来把文人从军叫做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翻译: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
他为人有大志向,不拘小节;但是对父母孝顺,为人恭谨,在家中长久操持辛勤劳苦,一点不感到劳苦羞辱。
班超能言善辩,读书多而不专精。
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招聘赴任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随哥哥来到洛阳。
家中贫寒,常作为受官府雇用的抄书人来谋生,长期劳苦。
他曾经停止做事弃笔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谋略,总应该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域,以取得封侯,怎么能长久地与笔墨纸砚交道呢?”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
班超说:“凡夫俗子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后赖超出使西域,立功封侯。
1、戎:军队。
2、扶风:汉朝郡名。
3、平陵:汉朝县名。
4、徐令:徐县县令。
徐县,汉时属临淮郡,今江苏泗洪县一带。
5、彪:;指班彪。
6、修:讲究,重视。
7、内:内心。
8、孝谨:孝敬父母,办事谨慎。
9、执勤苦:干辛苦的事。
10、不耻劳辱:不以干劳苦低下的事为可耻。
耻:形容词作意动用,以。
为耻。
11、涉猎:广泛的阅读。
12、固:指班固,《汉书》的主要作者。
13、诣:到、往。
14、校书郎:官名,负责校勘书籍,订正错误。
15、为官佣书:给官府雇佣抄写书籍之类。
16、辍:停止。
17、它:其它。
18、志略:志气谋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战事频繁。
有个名叫刘禅的人,嗜爱书法,常常拿着笔在墙上写字画画,一直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对政治一窍不通。
他的父亲是蜀汉皇帝刘备,刘备生前曾预言刘禅不守王位。
果不其然,刘备去世后,刘禅被重用的丞相诸葛亮迎上王位,成为了蜀汉的皇帝。
诸葛亮深知国家形势的艰难,需要一个有智慧、有勇气的人来治理国家。
他也知道刘禅虽然是皇帝,但他没有治国的经验,很容易操办不当,因此特地前来教育刘禅。
一次,诸葛亮见到刘禅拿起了他的书法笔,在墙上作画,他立即明白:刘禅还是太幼稚、太好玩,一点也不重视国家大事。
于是诸葛亮认为,为了让刘禅改变态度,练就治国良材,他必须让刘禅明白:现在,国难当头,大敌当前,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
于是,他托人打造了一个虎符,一面虎皮旗,并让刘禅珍藏。
过了一段时间,蜀汉面临强敌曹魏的威胁,士兵们都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大家鼓舞士气,搬起兵器,迎敌而上。
这时,刘禅忽然跑来,手持诸葛亮赠送的虎符和旗帜,他说:"我也一定要去投笔从戎!"所有人都被吓住了,但诸葛亮听到后,欣喜若狂。
他明白,刘禅终于领悟到了一个真理:人人都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是,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即披上战甲,跟着士兵们一起进入战场。
他以身作则,向着成功和战斗的目标奋斗,大秀了一场奋勇前行的实战经验。
刘禅虽然没有成为一名伟大的战士,但他终于长大了,并最终成为了一位优秀的皇帝,展现了自己超凡的政治天赋。
从此以后,"投笔从戎"便成为了一种表达为国捐躯,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也是一种鼓舞人心的口号。
投笔从戎的故事出自
投笔从戎的故事出自“投笔从戎”的故事出自中国古代的典籍《左传》,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文人放弃文学事业,转而投身军事的现象。
在中国古代,文化占据了统治地位,但是有些士人却并不满足于纸上谈兵,而是想要亲身参与一些军事行动。
“投笔从戎”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分裂成了七个国家,各个国家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争斗。
在这样的时期,文人转变身份,放弃文学事业,转而投靠武将,也就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
屈原是楚国的一位大夫,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文人,他曾经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文章。
但是他并不满足于这种生活,于是他辞职离开了楚国,去了其他的国家旅行。
最后,他回到了楚国,但是因为一些原因被楚国国君所误解,被贬出了宫廷。
屈原失去了自己的地位和地位,感到非常失落。
后来,楚国遭遇到了几次惨败,朝廷招募志愿者参加军队,屈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军队中。
在战争中,他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华和勇气,立下了不少功勋。
但是,屈原最终还是因为受到楚国国君的冷落而心灰意冷,他投江自尽,成为了千古留名的伟大诗人。
除了屈原,鲁迅也曾经有过一段“投笔从戎”的经历。
鲁迅是一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然而,在1919年,鲁迅放弃了文学事业,成为了任职于一个水力发电站的机械工,开始了他的“投笔从戎”。
在鲁迅的职业生涯中,他走访了很多的工厂和农村,亲身体验了工人和农民的艰苦生活。
这些经历对于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鲁迅在农村和工厂中度过了很长时间,直到1923年,他才重新回到了文学事业中。
“投笔从戎”的故事在中国的历史中非常的丰富。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承载着人们的不同选择和人生追求。
一些人放弃了琐碎的文学工作,去追求真正的梦想,成就了自己的一段传奇历程。
而对于其他人来说,这对他们的人生却是一种错误的选择,他们往往会后悔自己投笔从戎的决定。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投笔从戎的故事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投笔从戎的故事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投笔从戎:从戎:从军,参军。
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放弃文学事业,从事练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班超的简介: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是东汉著名将领、外交家,是开拓和维持汉代与西域关系的重要人物。
他出生在文仕家庭,是史学家班彪之子、《汉书》的编撰者班固之弟,三人合称“三班”。
但他的成名并不是因为文学成就,而是选择投笔从戎,投身于为汉朝稳固边疆的事业中,成为一代东汉名将。
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
班超在少年时代,也读过许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但是,往往只读个大概。
对于张骞、傅介子等历史人物,班超非常赞赏。
西汉武帝时的张骞、昭帝时的傅介子都曾出使西域,为促进汉朝同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边防作出很大贡献,班超立志要象他们那样为国立功。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
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
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公元73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
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投笔从戎的意思和典故
投笔从戎的意思和典故《投笔从戎》是一个古老的典故,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英雄意志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一个叫做韩信的英雄将领准备投笔从戎,这意味着他要辞官,放弃手边的权力和财富,回到贫穷的家乡,重新开始简朴的生活。
韩信投笔从戎的时候,大家都很惊讶,他竟然舍弃自己的名声和地位,放弃身边的享受和乐趣,回到一个清贫的地方,这实在是太不像他了。
他投笔从戎的原因,是因为他不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对国家有价值,他是一个有远见的英雄将领,不愿意为统治者效力。
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深知他可以拯救自己的家乡,而不是参与他们的争斗。
为了体现韩信英勇的意志,我们必须从历史的长河中去寻找这样一个人,为了他舍弃自己的名誉,表示他反抗权力者的支配,引发关于英雄自由意志的思考。
韩信投笔从戎的故事证明了一个人有自由意志,他可以用自己的选择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想要的事情。
他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内心,拒绝被权力者压制,从而表现出了他的英雄意志。
韩信的精神以及他投笔从戎的典故,让今天的人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东西。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勇敢和自由,也可以学习到如何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受外力的影响。
只有靠自己真正勇敢地发挥自己的意志力,才能真正达到自由的状态。
此外,韩信投笔从戎的故事也让我们知道了,在一个权力的政治体系下,要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有时必须要不顾社会风气,不顾权力者的压迫,立足于自己的真实意志,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总之,从韩信的投笔从戎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英雄意志的坚定,一个勇敢反抗权力者的自由意志。
他是一个有远见的英雄,他把放弃身边的一切都看作是必要的代价,为了实现他心中真正的自由意志而奋斗。
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许多,向他学习,汲取他的精神,为自己把握自由意志而奋斗,实现自己的使命。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早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叫曹操的年轻人,性格聪明机智,才华出众。
他长大后,投笔从戎参加了官兵选拔考试,成为了一名杂役。
虽然他只是个普通的士兵,但他却拥有良好的文武素质,待人真诚,从不怠慢。
曹操深知“兵贵精不贵多”的道理,因此他每天都自己练习武艺,与其他士兵一起参加训练,积极进取。
他争取每一个机会,向领导请教军事战略,一步步地提高了自己的军事能力。
几年后,曹操升为了军官,担任了军队的长官。
在他的身边,围绕着一群忠诚可靠的部属,他们一同奋战,铸就了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猛的军队。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所在的国家逐渐扩大势力,成为了当时的重要势力。
这也引起了敌对势力的忌惮,曹操频繁面临来自外部的敌人入侵和内部的勾心斗角。
曹操深知国家的安危需要自己去守护,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守卫国家的斗争之中。
无论国家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他带领部队奋力作战,连下数城,斩杀敌方将领,给了敌人很大的打击。
曹操为了保卫国家,经常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
战斗中他表现出了出色的统帅能力和勇猛的战斗精神,多次挫败了敌人的阴谋,保住了国家的领土。
尽管曹操屡次获胜,但他并不骄傲自满,他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战略眼光。
他还不断培训部下,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战斗力。
在曹操的率领下,军队屡立战功,国力日盛,人民生活逐渐富裕。
他文治武功兼备,独当一面,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曹操“投笔从戎”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奋斗和努力,只有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守护国家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应该勇于承担起这个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曹操以其智勇和统治才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战略思想和治国方略的宝贵经验,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代英豪。
他充分展示了一个投笔从戎的人的责任和担当,树立了一个儿女们值得效仿的榜样。
成语投笔从戎的出处
成语投笔从戎的出处
摘要:
1.成语投笔从戎的含义
2.成语投笔从戎的出处
3.成语投笔从戎的故事背景
4.成语投笔从戎的现实意义
正文:
【成语投笔从戎的含义】
投笔从戎,意为放下文人之笔,投身军队,投身战斗。
形容文人放弃文化事业,投身国防事业,为国家效力的决心和行动。
【成语投笔从戎的出处】
成语投笔从戎出自《左传·宣公十一年》。
原文为:“子桑说以中军从齐师,杀公子坚,投笔从戎。
”其中,子桑说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文人,因国家战事,他放弃文人身份,加入军队,参与战斗。
【成语投笔从戎的故事背景】
在春秋时期,鲁国和齐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
鲁国的公子坚被齐军俘虏,鲁国的文人子桑听说了这个消息,非常愤怒。
他决定放弃文人的生活,投身军队,去为国家报仇。
子桑加入鲁军,勇敢地参战,最终杀死了齐军的将领公子坚,为国家赢得了胜利。
【成语投笔从戎的现实意义】
投笔从戎这个成语,展现了文人在国家危难时刻,能够放下书本,勇敢地投身战斗,为国家效力的决心。
它告诉我们,国家的安危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无论是文人还是武人,都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投笔从戎
时 间 久 了,班 超 对 抄 写 的 工 作 朝 在 中原 的地 位 ,加 强 了 中原 和 西
十 分 厌 烦 :难 道 我 十 年 寒 窗 ,就 是 域 的 经济 往 来 , 为促 进 西域 民族 和
飞 帮 人 抄 写 s ’
汉 民族 的 友 好 往 来做 出 了 巨大的 贡
一 天 ,班 超 去 衙 门 里 抄 写 公 文 , 献 。
公 元 62年 ,皇 帝 召班 固到 洛 阳 被 提 拔 成 将 领 。
任 “校 书 郎” 一 职 ,班 超使
一 同前 往 。 因 为 家境 贫 困,班 超 只 节 出使 西 域 ,并 在 西 域 各 国驻 守 了
好到衙 门里 帮 忙抄 写公 文赚 点钱 。 3】年 ,平 定 了 多次叛 乱 ,巩 固 了汉
交 家 、他 出生 在 书 香 门第 , 父 亲 班 奉 车 都 尉 窦 固领 兵 攻打 匈奴 ,班 超
彪和 哥哥 班 固都 是 有 名的历 史学 家。 抓 住 这 个机 会 ,跟 着 窦 固北 征 由
班 超 在 他 们 的 熏 陶 下 也 读 了很 多 书 。 于他 作 战 英 勇 、胆 略 过 人 ,很 快 就
他 抄 着抄 着 , 突 然把 笔 一 扔 ,大 声
这 就 是 班 超 从 军的 故 事 ,后 来
感叹 道:“大 丈夫应该 效 仿 张骞“ , 人 们 用“投 笔从 戎 ”来比喻 文人 从 军 。
出使 西域 而建功 立 业 !”
圜鬯
成 语 释义 :从 戎 : 从 军 , 参 军 。扔 掉 笔 去 每 军 。 指 文 人 从 军 。
成 语 造句 :战 争 一 爆 发 , 无 数 热血 青 年 便 , 投 笔 从 戎 , 光 荣 入 伍 。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古时候,有一个年轻学者叫杨修,他聪明机敏,才华出众。
他却心灰意冷,常常感到自己的才华被埋没。
每每看到生活在庙堂上的官员们高官厚禄,杨修就感到无比的嫉妒和羡慕。
杨修一天,心灰意冷地回到家中,懊恼不已。
突然,他发现自己的父亲正在家中的书房中写字。
杨修走上前去,看见父亲写字时,神情自若,一笔一划之间,流露出一种从容不迫的风采,令人心生敬佩。
杨修由衷地向父亲道:“爸爸,您写字的样子实在太好看了。
我真希望能像您一样,从容自若。
”父亲微笑着回答:“孩子,你有如此才思,又何须在这狭小的书房中浪费着呢?人生在世,要有追求,要有梦想。
你何不去投笔从戎?到军中一展才华,做一番大事业,岂不美哉?”父亲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杨修的心灵。
杨修突然明白了父亲的意思。
他决定离开家乡,去投身军旅,以求一展自己的才华。
于是,杨修整理了行囊,告别了父母,踏上了远行的路程。
在途中,杨修遇到了一位前来贩卖军火的商人。
商人如愿以偿地将自己的军火卖出去了,再加上杨修手中的文书,他的行李就只剩下最后一把写字的笔。
当商人离开后,杨修坐在路边的石头上静静地思考。
他突然想起了父亲当初对他的话:“要有追求,要有梦想。
”他决定将剩下的那一支笔扔掉。
因为他相信,只有放弃原有的梦想和追求,才能去追求更大的成就。
杨修扔掉了那一支笔,随即加入了一支军队。
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出众的领导才华。
他率领着军队一次次赢得了胜利,收复了一片又一片的土地。
杨修立下了赫赫战功,才情得到了世人的赞赏。
渐渐地,他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将领,在战场上赢得了口碑。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决定投笔从戎,放弃原来的才华追求,去追求更大的梦想。
杨修的故事传扬开来,成了后人津津乐道的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放弃原有的职业或追求,选择了更辽阔更壮丽的事业,并且取得了成功。
投笔从戎的杨修,不仅实现了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而且取得了成功。
他的故事告诫了我们,人生在世,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投笔从戎》经典历史成语故事集
《投笔从戎》经典历史成语故事集投笔从戎是一个成语,读音是tóu bǐ cóng róng,意思是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所以接下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下关汉朝的历史故事吧。
投笔从戎班彪当年离开了隗嚣,跟窦融在一起。
后来汉光武知道他有学问,请他整理历史。
他死后留下两个儿子,大的叫班固,小的叫班超。
汉明帝就叫班固做兰台令史〔汉宫藏书的地方叫“兰台”,“兰台令史”是在宫里校阅图书、治理文书的官,后来史宫也叫兰台〕,继承他父亲的事业,编写历史。
班超帮着哥哥做些抄写工作,后来也做了兰台令史。
哥儿俩都象他们父亲那样很有学问,可是性情不一样。
班固的理想人物是写“史记”的司马迁;班超的理想人物是通西城的张骞。
他听说匈奴又联络了西域的几个国家,经常掠夺边界上的居民和牲口,气愤得再也坐不住了,说:“大丈夫应当象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闷在书斋里写文章呐?”他把笔杆一扔,就投军〔文言叫“投笔从戎”,“从戎”就是从军〕去了。
那时候,执掌兵权的是窦融的侄子窦固。
他采用汉武帝的办法,先去联络西域,斩断匈奴的右胳膊,再去对付匈奴。
公元73 年,他就派班超为使者,带着随从和礼物去结交西域各国。
班超先到了鄯善〔shàn-shàn〕。
鄯善王虽然归附了匈奴,向匈奴纳税进贡,可匈奴还不满足,不断地勒索财物。
鄯善王心里不高兴,可汉朝这几十年来顾不到西域这一头,他只好勉强顺从。
这会儿汉朝又派使者来了,他就殷勤接待。
班超住了几天,正打算再往西去,忽然觉着鄯善王态度变了,不象开初那么毕恭毕敬了,供给的酒食也不那么丰富了。
班超心想,这里面准有鬼。
二他跟随从的人说:“鄯善王对待咱们跟几天前不一样了。
你们看得出来吗?”大伙儿说:“我们也觉得有点两样,可不知道为什么。
”班超说:“我猜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
鄯善王怕得罪匈奴,才故意冷淡咱们。
”话虽这么说,究竟只是推想。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在古代,文武之别极为明显,文人读书写字,让他们在官场上无法立足,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有望进入政府,成为官僚。
而武人则需要经过军事训练和战争经验的积累,才能被认为是出色的士兵。
因此,文人和武人之间有着天然的差异和矛盾。
一个名叫程叔叔的文人便是一个例外——他虽然文武兼备,但他却深知自己的文才比武艺高强,因此他长期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一天,他得知自己的哥哥在边疆驻扎,因为战争需要,必须加强兵力,于是程叔叔决定前往相助。
然而,程叔叔并没有军队背景,他只是个读书人,所以他决定打磨自己的武艺,以便能够帮助哥哥。
他投资了精力和时间去学习招式,练习功夫。
在军营里和士兵们并肩作战,他一边学习,一边用心观察。
最终,通过刻苦训练,他逐渐掌握了武艺以及士兵们在战争中的行动和所要做出的反应。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程叔叔已经养成了士兵的习惯,进食和住宿都可以适应。
士兵们也成为了他的好伙伴。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习,程叔叔终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士兵。
就在程叔叔和哥哥准备行动的前夜,哥哥将自己的重任和军队的安危交付给了弟弟,程叔叔非常感动,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
次日,程叔叔和哥哥出征。
在紧急情况下,程叔叔立即展示了他所学到的技能和组织能力。
他领导士兵们进行反击,并协助他们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战术。
在战斗中,他像个真正的军人一样,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能保持冷静、机智并果断处理。
最终,他和哥哥领导的军队赢得了胜利,将敌人击退,保卫了国家的边境。
程叔叔的经历成了一个教训,它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需要学习不同的事物,以扩大自己的内涵。
当然,当我们学习新的东西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但只要我们肯努力,我们就能够学会任何我们想学的东西。
至关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成为一个值得信赖、有价值和多才多艺的人。
【精品文档】投笔从戎成语故事-范文模板 (1页)
【精品文档】投笔从戎成语故事-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投笔从戎成语故事
【成语】:
投笔从戎
【拼音】:
[tóu bǐ cóng róng]
【解释】:
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举例造句】:
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的经过。
【成语故事】: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
为人有远大志向,不
拘小节。
但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
能言善辩,粗览
历史典籍。
永平五年。
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
家里穷,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
长期的劳苦,(班超)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地,以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
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封了侯。
投笔从戎这个典故出自哪里
投笔从戎这个典故出自哪里投笔从戎这个出自后汉书,它的主人公是谁?有什么成语典故呢?下面是网小编带来的投笔从戎的典故,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投笔从戎的解释典故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解释意思:投:扔掉;从戎:参加军队。
扔掉笔杆子,投身=了=军队。
指弃文从武。
投笔从戎的历史典故东汉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儿子。
他的哥哥班固是《汉书》的编写者,他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才女,参与了《汉书》的编撰。
生长在这种家庭,班超自然也不是等闹之辈。
他从小酷爱读书,胸怀大志。
他在书中看到了张骞、傅介子这些出使西域著名的人物,非常钦佩,很想拥有像他们那样冒险又为国立功的生活,但只恨自己是一介书生。
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召到京城做校书郎,班超便同母亲一起搬到京城洛阳居住。
当时他的家境很贫困,所以他经常给官府抄写文书,以获得一些微薄的收入。
时间久了,他感到非常厌烦,以为一天到晚地抄下去,又有什么出息,自己的一生难道就这么平庸地度过吗?有一天,正在埋头抄写的班超听到了匈奴又要侵犯边境的消息,非常气愤,把笔一扔,大声说道:“大丈夫应有雄才大略,纵别无长处也应像张骞、傅介子那样到西域去建功立业,怎么能总是和这些无聊的笔墨纸砚打交道呢?”和他一起抄书的同事们,听到他这番议论,都讥笑他自不量力、异想天开。
班超没有理睬他们,他认为这些庸庸碌碌的人根本不能理解他。
不久,班超毅然“投笔从戎”。
在军队他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很快便被提拔起来。
20xx年后,他被任命为假司马。
在西域任职期间,他曾只率一支队伍,就战胜了强大的匈奴军队。
他在西域驻守了30多年,为朝廷屡立奇功,保护了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间政治、经济的联系。
71岁时班超终于获旨返回,这时的他已不再是平庸的小人物,而是名垂青史的大英雄。
投笔从戎的造句1) 好男儿,当自强,投笔从戎上战场。
2)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进步青年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投笔从戎的故事
投笔从戎的故事
投笔从戎的故事:
【成语】:投笔从戎投的成语、戎的成语接龙
【拼音】:tóu bǐ cóng róng
【解释】:参军:参军。
扔掉笔去参军吧。
指文人参军。
【成语故事】: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
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
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能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字典查询:。
《投笔从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投笔从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投笔从戎》此文选自《后汉书·班超列传》。
叙述班超的远大志向——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出使外国立功,以封侯晋爵,也更是要来孝顺父母、供养父母!著名成语“投笔从戎”。
这篇选文主要表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深刻哲理。
作品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
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
”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后坐事免官。
十六年,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奋,后忽更疏懈。
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众曰:“善。
“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
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
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
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
作品注释:1、戎:军队。
2、扶风:汉朝郡名。
3、平陵:汉朝县名。
4、徐令:徐县县令。
徐县,汉时属临淮郡,今江苏泗洪县一带。
5、彪:;指班彪。
6、修:讲究,重视。
7、内:内心。
8、孝谨:孝敬父母,办事谨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笔从戎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东汉初年,有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此人名叫班超。
年轻的时候,班超家里很穷,靠帮官府抄写公文勉强过日子。
抄写工作十分辛苦,而且抄写的东西还非常多,经常要工作到半夜才能睡觉。
官府对于抄写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抄错一个字,就要责骂,还要扣工钱,甚至开除。
因此,班超工作时特别小心翼翼,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眼睛直冒金星。
除了累以外,抄写工作还特别枯燥。
一份同样的公文常常要抄好几遍,有时甚至多达几十遍,这使得班超非常烦躁。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公文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间站起来,狠狠地将笔扔到地上,非常愤怒地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白白地消耗一生呢!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
从那以后,班超就扔掉了手中的笔参了军。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随从北征,在军中任假司马(代理司马)之职。
假司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转向军旅生活的第一步。
班超一到军旅之中,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
他率兵进击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战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小试牛刀,斩俘很多敌人。
窦固很赏识他的军事才干。
由于他作战非常勇敢,立下许多战功,很快就被封了官。
后来,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
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
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后被封为定远侯。
后来,人们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用来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后汉书班超传》【求解驿站】扔掉笔去参军。
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投,扔掉;戎,军队。
【活学活用】抗日战争爆发后,革命青年纷纷~,奔赴抗日的前方。
【妙语点拨】班超四十岁投笔从戎,弃文就武,体现了他的雄心壮志。
我们应像班超学习,从小就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成为一个栋梁之材,报效祖国。
我们要意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尚不能国,何及家与个人?武能定国,文能安邦,不管投笔从戎也好,弃武从文也罢,都只有一个目的,为国雄于地球而贡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近义】弃文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