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政治学概论》之阶级与国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第二节 但是“国”与“家”存在等差之分。 诸侯之地为“国”,其范围“大国地方百里,次国地方 七十里,小国地方五十里”; 大夫之地为“家”,《左传》有“大夫皆富,政将在 家”; 天子之地为“天下”。秦统一中国后,“国家”与“天 下”通用。 • 实际周礼强调“家国同构”。 • 今天,汉语中的“国家”至少有三种含义: • 一是领土意义上的“国家”(Country); • 一是民族意义上的“国家”(Nation); • 一是政权意义上的“国家”(State)。
第一章 第一节
• (2)国家的产生 •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创造。是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进 入到文明时代,即进入到社会分裂为阶级对立的时代的标志。国家正 是适应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出现的私有制、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 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 恩格斯精辟地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 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 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 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 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 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 并且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马恩选集》 P170/4/1995版)恩格斯又说:“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 产生的,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 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 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 迫阶级的新手段”。 (《马恩选集》P172/4/1995版)
第一章 第一节
• 三、其他国家起源说
• • • • • • • • 1、神权论 中国古代、托马斯· 阿奎那 2、契约论 荷兰:格老秀斯、斯宾诺莎 英国:霍布斯、洛克 法国:卢梭 3、暴力论 (德)杜林 、(奥地利)巩普洛维奇
第一章 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
• 一、国家的定义 •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第一章 第一节
• 二、中国的国家起源
• • • • • • • • • • 夏(朝)、商(朝)、周(朝) 1、中西国家产生方式不同 (1)家国同源。途径:“从家到国” (2)家国同构。结构:“家天下” 生产力底低下 社会分工不充分(局限于家族内) 宗族内部分化 父权家族扩大 家国 2、中西国家产生相同点 (1)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物。 (2)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存在。
第一章 第二节
• 4、国家要素说。在资产阶级政治学中有较大影响的是“三要素说” 和“四要素说”。三要素说认为国家是人口(居民)、领土、主权 (权力)三者的联合体。四要素说在三要素说基础上加上一个政府。 二者并没有什么区别。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孟子所说的“诸候之三宝, 土地、人民、政事。”(《孟子· 尽心》)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国 家要素说。西方最早由马克斯•韦伯提出:“国家是要求在一定领土 内独占、合法地使用暴力的人类群体”。美国的著名政治学家迦纳总 结了许多国家要素说后,指出:“国家是由许多人所组成的社会;永 久占有一定的领土;不受或几乎不受外来的控制;有一个为人民习惯 服从的有组织的政府。”(〔美〕迦纳:《政治科学与政府》,英文 版,52页,1928年)豪尔也持相同观点。奥康奈尔则从国际法的角 度将国家定义为:“作为国际法上的人,国家应具备下列资格:固定 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与他国建立关系的能力”。要素说只说 明了国家存在的前提,并没有提示出国家的阶级本质,实际上在以地 理意义上的国家来代替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以此来模糊国家的政治性 质及国家统治的阶级本质。
第一章 第一节
• 2、氏族制度的解体与国家的产生
• •
(1)氏族制度的解体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增长,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氏族组 织也随之解体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是氏族制度解体和国家产生 的社会根源。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即是原始社会三次大分工的结果。 •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这次社会大分工产生 了三个结果:第一、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 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这就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第二、由于生 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第三、父权制代 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次社会大分工也产生 了三个主要结果:第一、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第二、个体家庭开始 成了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第三、部落联盟的出现。
• 中 国: “国家”概念早见中国古籍。先秦“国家”已为专门术 语。 《左传》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荀子》曰:“国家无礼则不宁”。 《中庸》曰:“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 妖孽”。 汉字“国”包含“一”(土地)、“口”(人口)、“戈” (武力)、“王”(王者)。由此,古代的“国”包含了 国家的若干要素。
第一章 第二节 • 西 方: 词源上,英文“State”一词源于古希腊城邦的概念 “Polis”,意指通过构筑城墙而围起来的地方。对于生活 在里面的人而言,该空间是共享的,所有的人都会因此受 到保护。由此,对国家最为原始的本质规定,在于其保护 性和共享性。 古罗马,共和国盛行,“国家”是指共和国“Republive”, 意指城市中的公众。或“Civitas”即通过殖民征服由权威 中心扩张去的广大地区。 在中世纪,称国家为王国和市民社会。 1513年,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首用拉丁文“Status” 指称“国家”。1538年,英国人斯塔基在《英格兰》中以 英文“State”指称“国家”。从此,“State”成为政治 意义上的“国家”的专用概念,意指国家的某些要素如土 地、人民、政府以及统治技术。
第一章 第一节
•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成为独立的部门。恩格斯称之为“有决 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 级--商人。”( 《马恩选集》P162/4/1995版)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 生了两个结果:第一、商品交换的发展和商人阶级的出现,出现了金 属铸币:这是非生产者统治生产者和生产的新手段。于是,就产生了 金融借贷、利息、高利贷剥削。土地、人成了买卖与抵押的对象。富 人与穷人。奴隶的强制性的劳动成了整个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 础。至此,私有制完全代替了公有制,奴隶制终于形成了。第二、由 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和抵押,人们为谋生而流动,原来的氏族和 部落的居民混杂居住,使社会成员成分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氏族制度的局限性日益暴露。特别是自由民 与奴隶、富人与穷人的利害冲突日益尖锐化,而氏族制度在这种对立 和冲突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时候“氏族制度 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 家代替了”。( 《马恩选集》P165/4/1995版)
第一章 阶级与国家
• 教学目的与要求: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章 阶级与国家 第一节 阶级与国家的起源
•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 1、氏族公社与原始民主
•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国家产生 之前,人类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氏族公社。 • 恩格斯指出: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制度,受到两种生 产的制约,即“劳动的发展阶段”和“家庭的发展阶段” (《马恩选集》P2/4/1995版)。前者指生产方式,后者 指婚姻家庭关系。 • 从“劳动的发展阶段”来看,这个阶段的生产力水平 极低,生产工具十分简陋,单个力量难以维持生活与生存, 形成了生产资料和生产产品的公有制。
第一章 第一节
•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一切小资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思想家都可以承认国家是阶级和阶级矛盾的产物, 但就是不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为承认 国家是阶级矛盾的产物,就可以把国家说成是居于两个对 立的阶级之上的超阶级的国家。国家既不代表剥削阶级, 又不代表被剥削阶级,它是高出于一切阶级,调和各阶级 利益的力量,这样,无论哪个阶级都不应损害它,更不要 打碎它。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国 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 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反过来 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列宁 选集》P175/3/1995版) •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这是一切国 家产生的普遍规律。
第一章 第一节 • • 3、欧洲早期国家产生的基本形式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分 析了国家在氏族制度废墟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 • 第一种是雅典形式,或称雅典国家产生的道路。因为 这种形式的“国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 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马恩选集》 P165/4/1995版) • 第二种是罗马形式,或称罗马国家产生的道路。恩格 斯说:“平民的胜利炸毁了旧的氏族制度,并在它的废墟 上面建立了国家”。( 《马恩选集》P169/4/1995版) • 第三种是德意志形式,或称德意志人国家产生的道路。
第一章 第二节 • 此观点发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家伊壁鸠鲁。近代资产阶 级政治学家如格老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卢梭 等人从自然法的角度完善了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的 主权在民的观点,否定了“君权神授”的宗教观点,这是 对神权论的致命打击。同时它用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思 想,反对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主张主权在民的原则,为 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 武器。但是,自然状态是不可论证的假设,自然权利主要 是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 3、统治机构说。把国家视为具体的统治机构。狄骥: “国家是被统治者和统治者分化的一种社会。”巩普洛维 奇:“国家是藉强制力而组织及通知的社会。”拉斯基也 持相同观点。这种观点揭示了国家中所存在的公共权威现 象,但却将国家与政府混同。
第一章 第一节
• 从“家庭的发展阶段”来看,联结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 要是血缘纽带,而非经济纽带。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 婚(即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一群女子互为所有)。群婚经历了两个发 展阶段,最初阶段是“血缘家庭”(它是按辈分来划分成员的,其禁 止父母与子女间通婚),其后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它禁止兄弟 姐妹间通婚)。 “普那路亚(同伴)家庭”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婚姻制 度从“内婚制”转向“外婚制”(即禁止一定范围内血缘亲属成员之 间通婚的婚姻制度)。 • 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一个族群内部(兄弟姐妹间) 的婚姻禁忌一经确立,该族群就转化为氏族了。 •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它 是为生产而直接结合起来的原始社会单位。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 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的社会组织。各个氏族一般具有共同 的名称、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共同的墓地。 • 按生产发展阶段来说,氏族产生于蒙昧时代中期(鱼为食物并使 用火),在高级阶段继续发展起来(弓箭的发明),到野蛮时代的低 级阶段(制陶、驯养动物、种植植物)达到了全盛时期。
第一章 第一节
•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 (1877)(易洛魁人)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 • 氏族制度特征: • (1)氏族内部禁止通婚,这是氏族的基本规则,也是维系氏族的 纽带。 • (2)氏族的管理机构是议事会。(它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 的议事机构) • (3)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 原始民主制的特征: • (1)原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内部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 • (2)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度。 • (3)原始民主制中的公权力不具有强制性。
第一章 第二节
• 政治学思想史上,对国家的定义形形色色,莫衷一是,主要有: • 1、社会共同体说。把国家说成是人们的“联合体”、“联盟”、 “共同体”。最早始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国家是许多 家族及村落的联合体,它是为了达到完善的和自治的生活而组织的。” (亚氏《政治学》140页)古罗马的西塞罗认为:“国家是由许多社 会团体,基于共同的权利意识及利益互享的观念而结合成功的组织 体。”(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136页)德国古典哲 学家康德、黑格尔也持相同观点。美国最高法院对国家的规定是:国 家是自由的人们为了共同利益,安享其所有的一切,并对他人维持公 道,而结合在一起的团体。社会共同体说揭示了国家的本源意义,或 者说展现了国家的理想形态,但它未能回答联合体的性质、地位、目 的,以及它与其他社会团体的区别。 • 2、市民社会说或社会契约说。把国家视为市民社会的一部分,即 认为国家乃是基于个人利益的基础而建立的,人们正是基于个人利益 基础上的某些共同利益才不得不通过订立契约而联合成国家,国家的 终极目的是实行个人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