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第1篇】《七律.长征》说课设计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中提出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和品评、借助长征故事,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弄懂诗意,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长征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为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运用情境教学法、感情朗读法、直观演示法,充分发挥学生性,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在书生朗朗的语文世界里,情感得到提升,素养得到提高。

学法根据新课程目标、文本特点、学生的的认知规律,采取了搜集资料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走入诗文。

2、初读全诗粗知诗意。

3、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4、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5、拓展延伸接受洗礼。

(一)情境导入入诗文。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由于红军长征对当前小学生来说很遥远,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

上课伊始,我播放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引出长征,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征,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配以气势磅礴的音乐简介长征,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你们会用什么?(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新课教学()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3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

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4】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及查阅到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

想一想这首诗大概的意思。

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感到困惑的并尝试解决。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来明确诗意,锻炼学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部编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

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5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1)

5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1)

《七律·长征》一、教材分析语文课标中对高年段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再来看教材,《七律·长征》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

二、设计思路《七律·长征》是第一篇。

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这一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圆满完成本课教学,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根据自主学习单自主学习,联系背景想开去的方法,同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

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朗读想象、朗读感悟,体会情感,感受一代领袖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

三、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正确认读词语。

其中“逶迤”“磅礴”是读音易错的生字,区别易混淆字:“崖”“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教学重点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品读优美语句。

五、教学难点通过这首诗引导学生课下朗读毛泽东诗词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专项训练,引入新课出示毛泽东诗句,1分钟背诵。

谁来背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果他能正确流利背诵,请给他掌声。

XXX这么短的时间,咱们同学能记得这么清楚,可真了不起。

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请齐读课题,点间隔号的停顿。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5《七律长征》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5《七律长征》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5《七律长征》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五课,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所作,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丽场景。

本诗以豪迈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惊心动魄的场景,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

本诗的意境高远,语言精炼,富有韵律感,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优秀篇目。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诗文的语言、节奏、韵律有一定的感知。

但《七律长征》的意境深远,内涵丰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体会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豪情。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朗读、感悟、背诵等方式,内化诗文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七律长征》,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体会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七律长征》,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的意境。

2.教学难点:理解诗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感悟诗文的深远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朗读感悟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文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感。

3.讨论展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通过展示分享,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图片、音乐等。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苦卓绝。

同时,播放《七律长征》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和图片的辅助下,进入诗文的学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同步练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4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体会这些词语在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所向无敌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4.简单了解律诗的特点,了解本诗的风格。

5.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教育:1.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的气质。

3.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一、揭题,感知诗歌内容1.谈话揭题,读通读懂古诗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2分钟)2.介绍“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

毛泽东主席是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他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按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投影)当我读到时,我仿佛看到(感受到)。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谈感受。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4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体会理解这些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4.简单了解律诗的特点,了解本诗的风格。

5.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教育:1.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的气质。

3.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一、揭题,感知诗歌内容1.谈话揭题,读通读懂古诗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2分钟)2.介绍“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

毛泽东主席是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他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按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投影)当我读到时,我仿佛看到(感受到)。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谈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红军战士们的壮志豪情。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四、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了解长征历史: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合作讨论)(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3)听范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com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和视频。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长征视频,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

【导语】《七律•长征》是⽑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诗。

全诗⽣动地概述了⼆万五千⾥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命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是®⽆忧考⽹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五课《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标: 1、让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颈联、颔联诗句的意思。

2、感受红军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质疑解疑,释题导⼊。

1、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来学习第25课,认真看⽼师写课题。

板书“七律·长征”。

2、引导学⽣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课题(请⼏个学⽣读课题)。

提醒学⽣读课题时注意:课题“七律”后有⼀个间隔号,要作适当的停顿。

齐读课题。

3、读题后,引导学⽣针对课题提出疑问。

(指名回答) 4、让学⽣利⽤课前搜集的资料,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5、过渡:为学患⽆疑,疑则进也。

我想今天同学们的进步不仅在于依据课题质疑问难,更在于通过搜集材料解决了⾃⼰的疑惑。

课件出⽰:1934年10⽉,中央主⼒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战略⼤转移,退出根据地进⾏长征。

期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跨过24条⼤河,⾛过荒⽆⼈烟的草地,⾏程约⼆万五千⾥,于1935年10⽉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主席回顾红军战⼠经历的千⼭万⽔,⼼潮澎湃、诗思纵横,挥笔写下了⼀⾸⽓魄雄伟的壮丽诗篇,这就是《七律长征》。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长征的亲历者⽑泽东⼀起⾛进他的“七律·长征”。

⼆、初读,读顺诗⽂。

1、引导学⽣听诗朗诵录⾳,注意字词的读⾳和诗的停顿。

2、学⽣⾃读诗⽂,要求学⽣读准字⾳,读顺诗句。

3、师引导学⽣同桌间合作读诗,并注意互相点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汇报的过程显现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语言处理信息能力,汇报的过程也是自学方法交流的过程。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二单元七律长征 优质版教案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二单元七律长征 优质版教案

1.课堂小结(出示课件30)
全诗短短56个字,带我们重走了长征路,感受到红军的乐观精
神和英雄气概。

印证了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
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1—33)
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34)
(1)搜集阅读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2)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中的第一篇课文。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从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懂诗句,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等角度进行教学,条理比较清晰。

在理解诗歌时,我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全篇,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层层深入,使学生体会到长征的艰难,以及领会到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回环复读,升华情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统领,希望学生能在一次次的反复朗读中,逐渐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

二、抓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在解决完字词的基础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如“万水千山”“等闲”“逶迤”“磅礴”“暖”“寒”“尽开颜”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红军战士所面临的险恶的自然条件,以及惊心动魄的激烈的战斗场面,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诗词所传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豪迈的大无畏精神。

三、利用反差,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反差”是这首诗贯通首尾的修辞艺术,也是最具特征的精神气象。

因此,在学生领会了诗的每一联“反差”之后,自然就能感悟诗词所要表现的情感了。

“逶迤”与“细浪”、。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9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设计意图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喜欢阅读的文章。

作为一篇优秀诗作的《七律长征》可能会因为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而不被学生所喜欢。

如何引导学生喜欢它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疏导学习情绪,找准体验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阅历设计体验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阅读一旦有了体验目标,学生就会因诗中的喜悲而变色,因诗中的山水而心动,会因诗中的寒热而共鸣,如身临其境,人文合一,百感交集,诗的艺术感染力才真正体现出来。

而学生也不再是仅仅学会了一首诗,有了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和体会。

教学目标(总)1. 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3.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 一)课时教学目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重点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读出节奏。

课前准备教学流程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5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 (1)

5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 (1)

《七律·长征》一、教材分析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突现。

综观全诗,运用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强烈的对比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创造出画面宏伟、气势磅礴的艺术境界,从而成功塑造出红军英勇无畏、乐观豪迈的艺术形象。

二、设计思路《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三、教学目标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正确理解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四、教学重点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品读优美语句。

五、教学难点通过这首诗引导学生课下朗读毛泽东诗词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复习导入尝试背诵1、朗读全诗。

2、尝试背诵并解释全诗。

小结:如今“长征”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 那就是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恰如我们学习的长征,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 同学们任重而道远。

此环节多处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创设直观情境,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二、学习生字礡崖丸岷三、交流阅读,延伸继续1、全班交流课外阅读的毛泽东诗词。

5《七律长征》(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5《七律长征》(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七律长征》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七律长征》诗歌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对于难点,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辅助材料和历史知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和知识支持。同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演讲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长征精神和革命意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七律长征》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体验诗歌的情感。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七律长征》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十.板书设计
1. 标题:《七律长征》

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

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

5.《七律长征》主备教师发言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部编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

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课标中对五、六年级古诗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想象古诗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会点面结合。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会点面结合。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引出诗文(一)课前播放《七律长征》歌曲1.师:有没有同学知道老师刚刚放的那首歌的歌名?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律”横画有长短,间距要均匀。

(板:七律长征)齐读课题(注意:中间空了一隔)再读课题2.介绍律诗(二)介绍长征1.师:你知道长征吗?生叙述2.图片直观感受a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在红军顽强的毅力下他们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b课件出示:长征数字感受数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题。

二、新授(一)字词教学课件出示: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指名学生读词,读完后再读诗师:诗是有节奏的,咱们读诗不光要将字音读正确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及停顿。

5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

5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一、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达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

本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气概。

“不怕”两字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千山万水”以静写动,高度概括了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

颔联承接“千山”。

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方式,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险峻,后用“细浪”和“泥丸”比喻手法言其渺小。

扬抑之间体现红军的伟大。

“腾”与“走”的拟人动态描写,是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东灵动起来。

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广阔。

二、学情分析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三、设计思路颈联承接“万水”。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一“拍”一“横”一动一静,对仗工整、自然。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是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变得美不胜收了。

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诗中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5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 (1)

5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 (1)

《七律·长征》一、教材分析初步理解《七律·长征》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解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学生在朗读上应注重语气、语调的培养。

“体会词句”是让学生知道词句在文中的表达意图,既理解文本内容,又能理解语言,继而积累语言。

二、学情分析掌握本单元39个生字。

读读写写30个词语;读读记记25个词语,丰富词语的积累。

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学习文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事件的方法。

了解七律诗的基本知识,体会用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优美的篇或段要背诵。

了解作者写作的特点,尝试把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方法、修辞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

三、设计思路课文“走近毛泽东”专题的第一篇文章,本专题共安排了四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七律·长征》和《开国大典》,展示了领袖的风采,两篇略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带领学生去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这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受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四、教学目标1.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长征的艰难困苦,懂得新中国的建立来之不易,学习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等闲、逶迤、磅礴、暖、寒”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五、教学重点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品读优美语句。

六、教学难点通过这首诗引导学生课下朗读毛泽东诗词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导入诗句,简介背景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长征的诗,题目就是《长征》,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这首《长征》诗,就是毛泽东对举世闻名的长征做的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
要点
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
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预案
个性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说说诗句的意思。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泥丸(wá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 ,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 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7.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
说明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活泼乐观,在他们眼里五岭山就很小,如同细小的波 浪;同样乌蒙山也很小,如同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思想和情怀。这气势是何等的伟大!接下来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气势。
8.齐声朗读这一句诗。(加点部分要重读,同时要注意放声朗读,读出气势)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 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 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单元

主备人
李宝升
执教人
李宝升
课时
第1课时
课题
5、七律·长征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只有两个生字,写稿请参考最新人教六上二样稿。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李宝升
执教人
李宝升
课时
第2课时
课题
5、七律·长征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只有两个生字,写稿请参考最新人教六上二样稿。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
要点
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
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预案
个性设计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释词。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6.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四、总结课文,感悟写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红军过五岭山的快速场面与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的场面。
2.全诗中总写的诗句是 哪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七律·长征》。




评价与反思
单元

主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