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课导学案_2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课导学案_2

《望洞庭》教学设计授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望洞庭》(唐刘禹锡)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授课教师:授课对象:一、教学目标:1.吟诵古诗,从经典中欣赏祖国河山;2.弄清洞庭,从地名中培养爱国情感;3.把握青螺,从诗眼中体悟古诗新韵。

二、教学重点1.吟诵古诗,把握诗意,学会生字:和、磨;2.抓住名词,体会诗韵,传承经典。

三、教学难点(谁)(在哪里)(怎么)望洞庭;望洞庭(什么)。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准备:1.毛泽东诗篇《七律·答友人》;2.《中国地图》、《河南省地图》、《湖南省地图》、《洞庭湖示意图》;3.关于描写洞庭、君山、岳阳楼及刘禹锡的著名诗篇及图片。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七律答友人一九六一年毛泽东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诗人领袖毛泽东笔下的洞庭——“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进入古诗《望洞庭》(板书)!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诵读古诗老师范读、老师领读、师生齐读、学生齐读、学生个别读(三)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刘禹锡(1)公元772年——842年,70岁(2)字梦得(3)祖籍河南洛阳人(借用《河南省地图》讲解)(4)唐朝诗人,被称为“诗豪”(5)与柳宗元并称“刘柳”(6)与白居易并称“刘白”(7)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其中《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都属于名篇。

2.写作背景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长庆四年,即公元824年。

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今安徽和县)这一次,是在秋天。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香港,璀璨的明珠》导学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香港,璀璨的明珠》导学案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基础阅读课导学案【单元导读】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

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赞颂长江的雄伟气势、西湖的旖旎多姿。

《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映了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美丽的小兴安岭》:描绘了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

《香港,璀璨的明珠》:展示了现代都市香港的美丽和繁华。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3、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学习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地,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了解“东方之珠”的由来,体会香港的美丽①大家了解香港吗?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②今天,我们学习的“东方之珠”这一课,你会对香港有更多的了解。

二、创设情景,学生自主学习: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了解各段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说说自己知道哪段主要写的什么。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当小导游,带领大家去香港游览。

(1)从第一片自然段中知道了“东方之珠”的是香港。

香港在祖国的南端……(2)第二自然段中介绍了香港的市场是一个“万国市场”。

(琳琅满目应有尽有)(3)激发朗读,欣赏图片,加深印象。

(4)学生当小导游介绍“美食天堂”的香港。

(引:香港我们领略了香港的繁华,认我们去看看香港有什么好吃的。

)(5)人们为什么把香港称作“美食天堂”?读后、看图交流。

(6)学生介绍“香港还是一个旅游胜地”。

(7)你觉得香港的海洋公园好玩吗?为什么?(因为公园里有海豚和海狮出色的表演,一会儿……有时……有时……)(8)当小导游带大家参观香港的夜景。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课导学案_3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课导学案_3

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洞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

“潭面无风镜未磨” 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

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教学目标】1.认识“螺”,会写“庭、潭、螺”。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怀。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背诵诗句,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教学难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学法】朗读感悟法、小组合作学习、想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解题1.谈话导入: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课导学案_8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课导学案_8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学校:执教教师:一、教学内容分析《望洞庭》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中的第三首古诗,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

诗歌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面如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四、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五、教学用具:课件、搜集相关音频和视频资料六、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导入。

2、引出课题,强调“庭”字的读音和书写,剖析“望”字。

(二)新诗研学1、简介诗人。

2、熟读古诗,教师提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3、学生进行展示朗诵,进行点评,教师相机指导,并做范读,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画面美。

(1)学生以不同形式展示朗诵。

(2)教师范读。

(3)学生随机指导朗诵。

(4)配乐有感情朗诵。

4、师生共同研学诗意。

(1)研学第一、二句古诗。

(近看)①思考:大诗人刘禹锡是怎么给我们介绍洞庭湖景色的呢?请在诗句中找找重要的字词,引导学生描绘出诗人所看到的画面。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镜未磨”的含义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的意境。

(2)研学第三、四句古诗。

(远看)①思考:从这两句诗中又看到了哪些景色?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白银盘、青螺”的含义及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的意境。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望天门山》说课稿导学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望天门山》说课稿导学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望天门山》说课稿导学案说教材《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

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能正确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默写《望天门山》说教学法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

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说教学过程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 古诗三首:望洞庭》 优质课导学案_0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 古诗三首:望洞庭》 优质课导学案_0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望洞庭》,背诵古诗《望洞庭》。

3、借助注释和图片理解诗意,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和图片理解诗意,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教学用时】第二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图片,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2、欣赏洞庭湖的美景,介绍刘禹锡。

3、多媒体诗配乐朗诵。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学生按要求自读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

借助拼音读准:庭、未、磨、盘。

3、借助图片,理解诗句。

(1)多媒体出示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秋月:秋天的夜晚。

湖光:湖水的光。

和:和谐。

“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十分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多媒体出示诗句“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打磨。

镜未磨: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出示两面镜子进行对比,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的感觉是朦胧的。

学生理解诗句: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朦胧,就像是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3)学生齐读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4)多媒体出示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

“山”指的是君山。

“水”指的是洞庭湖水。

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处翠绿,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5)学生齐读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闭眼听诗配乐,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美。

三、背诵古诗。

1、古诗填空。

全班齐背。

2、请两位同学上台背诵。

四、作业诗配画五、板书设计望洞庭洞庭湖白银盘君山青螺。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课导学案_9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课导学案_9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材内容:人教2011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课《古诗三首》中的《望洞庭》。

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刘禹锡被贬到和州做通判,途经洞庭湖所作,描写了秋天月光下洞庭朦胧秀美的景色。

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宽广豁达的胸怀。

设计理念:确定“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教学方式,通过“咬文嚼字品读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通过“以史明诗知人论世”了解人的品格和风骨。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2、借助诗句中的关键词进行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洞庭山水的美。

3、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宽广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欣赏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通过诗的风格领悟人的风骨。

教学准备:PPT课件,了解刘禹锡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以及作品的风格。

课时安排:共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唐诗,揭课题文化五千年,诗韵三千载。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禹锡写的一首山水诗《望洞庭》。

板书课题和作者。

齐读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1、知诗人我们之前学过刘禹锡的哪些诗?《秋词》,《浪淘沙》。

指生背。

配乐这两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生自由答(豪迈豁达大气……)对于刘禹锡你有哪些了解?指生介绍。

指生补充。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指生读。

刘禹锡(772-842),是中唐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而且是连续贬谪。

二十三年后才被召回做太子宾客。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导学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导学案

语文园地六学习目标①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③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搜集和整理曾经出游时拍摄过的照片,并回忆当时的情景。

小黑板,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①揭示交际话题:风景优美的地方。

同学们,你们去过或最想去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②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③可是怎么向大家介绍呢?学生讨论④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⑤展延伸。

a.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可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b.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

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第二课时习作①联系口语交际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有声有色地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真让我们大开眼界。

如果把它写下来,就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了!可是怎么写呢?我们可以从刚学过的几篇课文中学到一些方法。

②教师联系本组课文具体指导。

按顺序──写清楚《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东方之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让学生背背印象深的语句。

①生构思,自主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

②生自我修改,同桌互改。

③几个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点,肯定优点,指出修改方向。

④生再次修改习作,誊抄在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我的发现①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②教师提问: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③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④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

海水有深有浅。

深──与“浅”的意思相反。

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

深──久,时间长。

他收到远方同学的一封信。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优课导学案_10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优课导学案_10
3、体会“出”的作用
4、诗题“望”的立 脚点是哪里,你是 怎么判断出来的?
5、诗歌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

岸 青
相对:
面对面


出:
突出,挺立


体会“出”的作“用两岸青山相对出”
“出”是动态的:
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由远及近;
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青山像在比高矮呢;
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 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 开门侯客。同时“出”也将诗人的文采和才情展露无遗。
你会背诵李白的诗吗?
你对李白有多少了解呢?
• 李白,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唐代诗人, • 被的和县与当 涂县西南的长 江两岸,在江 北的叫西梁山, 在江南的叫东 梁山,两山隔 江相对,形同 门户,所以叫 天门山。
望天门山
望:从远处看
问题:你能连起来说说 题目的意思吗? 分析:远望所见的 天门山壮美景色。
指代“天门
东 流
山”
回:回旋
回转

改变方向

第2句描写的景物:

(碧水)流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


水 冲 山
阻 水 回

孤 帆 两一 岸片 青日 山边 相来 对。 出 ,
小组讨论学习
问题
1、这两句写了哪几 种景物?
2、这两句诗的意思 是什么,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心情
古 诗 诵 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 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 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两首》导学案(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认识本课2个字。

会写本课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借助注解,看着图画,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天门山》这首诗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天门山》诗句的意思。

能体验诗人的感情,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自主学习】1、借助拼音,自学本课生字。

2、朗读《望天门山》,能读得流利、有感情、有节奏感。

3、能从诗句的描述中想象所描述的美丽景色。

【合作、探究】1、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2、组内互读,比一比谁读得更棒。

3、借助图画和注解,交流诗句的含义。

4.交流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达标测评】一、用下列生字组词。

断()()楚()()孤()()帆()()二、读故事《望天门山》填空。

1、读《望天门山》时,我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景象:有巍巍的,滔滔的,巍巍的,还有,真是太壮观了!2、这首诗中的“楚江”指。

最后两行的意思是:三、默写《望天门山》。

《21.古诗两首》导学案(二课时)【学习目标】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能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2、我能借助注解和图画,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能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之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自主学习】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合作、探究】1、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能读得流利、有感情、有节奏感。

4、同桌互读,我来比一比谁读得更棒。

5、借助图画和注解,说说诗句的含义。

6、交流不懂的地方。

7、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达标测评】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zhōnɡ duàn chǔ jiānɡɡū dúfān chuán jìxùhuà zhuānɡ二、我会辫子组词淡()妆()晴()孤()凡()谈()壮()睛()抓()帆()三、《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诗中后两句的诗句是(,。

) 意思是:诗中作者写的是西湖和的美景。

在诗中,苏轼把西湖比作,说西湖像她一样“。

”苏轼的这一比喻广为流传,所以西湖又被人们称作“西子湖”。

《22.富饶的西沙群岛》导学案(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本课13个生字。

2、能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四自然段。

了解本课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能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词语。

结合词句训练,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自主学习】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2.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以字带词,理解字义。

4.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合作、探究】1、在课文中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读一读。

2、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间交流,借助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

3、找出自己觉得美的句子读一读,抄一抄。

【达标测评】一、读拼音,写词语。

yán sâ h uáchuán wēi wǔxíng zhuàngfãi liào lǎn yáng yáng zǔ zǔbâi bâi三、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拣()壮()孤()捡()状()狐()蓝()被()划()篮()波()找()四、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风景()()物产()()五()十()成群()()瑰丽()()千()百()①我的家乡是一个的地方。

②我在海洋馆看到了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的鱼。

《22.富饶的西沙群岛》导学案(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四自然段。

2、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3、学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学习重难点】结合词句训练,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自主学习】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海水句子特点的词。

2.小组内朗读3至6自然段交流:西沙群岛怎样“物产丰富”?3.边读边体会它们的特点,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

【合作、探究】1.找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2.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读一读,背一背。

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3.找出文中的夸张句和排比句。

5.交流: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达标测评】一、按照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有的全身();有的头上();有的()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有的眼睛(),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正象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1、根据你对课文的记忆把内容补充完整。

2、短文具体写了()种不同样子的鱼。

把文中写鱼多的词语用横线找出来。

你知道这段文字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吗?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3、选出你认为正确的: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A、这句话是强调了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多到鱼和水各占一半的程度。

()B、这句话强调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但并不真是鱼和水各占一半。

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穿来穿去()各种各样()5.这段话共有_____句话。

句与句之间是_________关系。

二、在你的眼里,西沙群岛是什么样的?(富饶)的西沙群岛()的西沙群岛()的西沙群岛()的西沙群岛《23.美丽的小兴安岭》导学案(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学习重难点】会读、会写本课所学生字。

【自主学习】1、小组之间互读生字,交流如何记住易错字、难写字。

2、互读课文,相互纠错。

3、说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谈谈自己最喜欢小兴安岭哪个季节的景色大家交流。

【合作、探究】1.讨论生字的记忆方法。

2.小组讨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3.小组内互相读课文。

【达标测评】一、看拼音,写词语。

qiān sī wàn lǚ cōnɡcōnɡlïnɡlïnɡ yào cái dǎnɡzhùɡînɡxiàn ɡuā fēnɡ jìn pào二、把下面的字变成本课的生字,再组词。

换偏旁:侵()浅()现()吹()加偏旁:舌()南()约()夹()三、照样子,写词语。

蒙蒙亮又大又圆四、仿照例句写句子。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1.我的家乡,是,也是。

2. ,是,也是。

五、填空()的叶子()的海洋()的浓雾()的蘑菇()的影子()的宝库《23.美丽的小兴安岭》导学案(二课时)【学习目标】1、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2、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体会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每季特点观察的方法。

【自主学习】1、作者描写了那些景物?(春夏秋冬)这些景物个有什么特点?2、“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一句中的“抽出”用得真好。

为什么好呢?并在课文中找一找这样的词语,体会体会。

【合作、探究】2.作者为什么说“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3.如果你有机会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为什么?【达标测评】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按照顺序介绍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

春天的画面里,有;冬天的画面里,我们看到了。

1、春天,树木()新的枝条,()的叶子。

2、夏天,树木()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严严实实的,()了人们的视线,()了蓝蓝的天空。

3、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乳白色的浓雾里。

二、你最喜欢小兴安岭的哪个季节?为什么?三、阅读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1、本段是写2、文中具体写到了哪些景物呢?请用“△△”标出。

同时给短文中空白的地方加标点。

3、文章有一些重叠的词语,如“葱葱茏茏”,请你再找两个:、;从这些词语可以体会到4、请用波浪线划出一句比喻句,这句话是把比作班级三、2班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24.香港,璀璨的明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3、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学习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地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地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了解“东方之珠”的由来,体会香港的美丽。

【合作、探究】1、小组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更好。

2、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3、我能找出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香港。

4、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达标测评】一、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五颜()光彩()五洲()琳琅()()价廉举世()()尽有大饱()璀璨()二、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2、读了课文,香港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3、滴了资料袋,你知道了关于香港的哪些知识?三、阅读短文《美丽的香港》,回答问题。

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那里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

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每逢节假日,人们结伴来到这里,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舒服极了。

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

那里的海洋剧场,经常聚集着许多观赏海豚、海狮精彩表演的游客。

在碧波荡漾的人工湖上,几只海豚和海狮正在表演节目。

它们有的顶球,有的钻圈,有的举重,有的嬉水跳跃,游客不时被逗得开怀大笑。

铜锣湾是全港三大闹市口之一。

摩天大楼鳞(lín)次栉(zhì)比,商店里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

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荒凉——()狭窄——()2.根据意思找词语,并写在后面括号里。

(1)像鱼鳞或梳子的齿一个挨一个地顺次排列,多用以形容房屋或船只密集。

()(2)形容美好珍贵的东西随处可见。

()3.“东方之珠”指的是________,短文介绍了香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