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文化交汇。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佛教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种文化现象对中古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佛教艺术之源”。
本文就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出发,探究佛教对这个时期的影响和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
这种文化现象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大乘起信论》和《涅槃经》的传入,对佛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1、《大乘起信论》的传入和研究《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经典。
它的传入对中国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经典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学者对《大乘起信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种研究不仅有利于佛教的宣传和传播,也有利于佛教的自身发展和壮大。
2、《涅槃经》的传入和研究《涅槃经》是佛教的另一个重要经典。
它的传入也对中国的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时期,中国的佛教学者对《涅槃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对该经典进行了解读和注释,使得这个经典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在艺术领域,佛教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佛教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佛教文化对儒道文化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发生了交集和相互融合。
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是因为它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联系。
这种联系使得中国的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佛教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发展迅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佛教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盛原因一.政治方面1.社会动荡,民生困苦佛教虽两汉时传入,但因当时社会安定,并没发展余地。
至东汉末三国时代始开始兴盛,至魏晋南北朝更普遍为人民所接受。
此现象之产生,是由于汉末黄巾之乱,州牧割据,国内大乱,人民生活痛苦,加上战争频仍,使他们对现实感到失望。
而此时完成之道教,仅以方术之运用作为吸引手段,但方术有时会用尽,加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久己变成没有灵魂之空架,故闻有如来的救苦救难,谁不愿托身自庇?2.君主杀戮太多,借信佛以赎罪当时军阀互并,一旦得帝位,便屠杀前朝子孙。
许多时君主都因疑而惧,因惧而思悔,恰好佛教专讲因果报应,他们怕自己入地狱,也怕子孙受祸,遂向佛求怜愍。
但他们更有一种心理:只要他日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故现今就算如何作恶,只要在最后能向善,便可到西方极乐世界。
有些君主有竟出现先忏悔,后杀人的情况。
南齐书临贺王子岳传:“延兴、建武中,凡三诛诸王。
每一行事,高宗辄先烧香火,鸣咽涕泣,众以此辄知其夜当相杀戮也。
”而人民见佛家思想使执政者较为宽仁,认为佛教即使未验于来生,但已见效于当时,乃纷纷信佛以求庇护。
3.君主弘法,上行下效三国时吴国孙权因康僧会之灵异,在建业设建初寺,是为佛教传入江南之始。
东晋元帝时曾诏佛僧入内殿讲经,后世君主多仿效之。
南北朝时,君主多信佛,如宋文帝用慧琳,武帝用法显参与朝政,时人称之为“黑衣宰相”,以其时之僧穿黑衣也。
又如梁武帝皈依佛法,迎达摩于广州,大弘佛法,且三次舍身同泰寺,陈文帝亦因常幸佛寺而不理朝政。
南朝的齐高帝、梁武帝、陈武帝,北朝的魏孝文帝、齐文帝、宣帝、周文帝、均曾舍其宫苑,以造佛寺。
甚者,北朝的胡太后恣行淫秽,鸩杀孝明帝,而为了赎罪,大力建设佛寺,不惜减少百官俸禄十分之一。
北方之后赵石勒信佛图澄,以之为国师,后秦姚苌奉鸠摩罗什,北魏诸帝(道武、明元、文成)均崇佛,以僧人为国师,大力建寺造塔。
文成帝更凿山西云冈石窟,孝文帝开洛阳龙门石窟,与敦煌石窟同列世界三大佛教艺术,可见北朝佛教之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想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想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思想得到了不断地传播和发展,乃至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的发展,从佛教的传入、汉地佛教的兴盛、佛教译经及其思想贡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武帝时期,当时佛教还只是一种外来的宗教,而且还没有在中国社会中建立起来。
这种情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改变。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开始渐渐扎根并发展壮大,并成为了中国文化、思想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史书记载,魏晋时期有许多外来的佛教僧人来到中国,他们将佛教的宗教信仰传播给了中国的民众。
这些佛教僧人中不乏卓越的学者,他们对佛教教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并通过译经的方式将佛教经典传达给了中国的读者。
二、汉地佛教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汉地佛教逐渐兴盛起来。
与此同时,佛教团体和寺庙也纷纷涌现,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新兴力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团体和寺庙的建设也得到了官方的支持。
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南朝梁、陈等政权的承认和支持,佛教的信徒人数也迅速增加。
在北魏时期,佛教得到了孝文帝的支持,隋唐时期佛教进一步兴盛,并成为了中原地区的主要宗教之一。
三、佛教译经及其思想贡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和兴盛不仅体现在佛教团体和寺庙的建设上,更重要的是,佛教的教义在中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并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融入了中国社会。
在这个时期,佛教翻译家们不断将佛教经典译成汉语,并在中国推广。
他们努力回答中国人民的疑问和关切,并将佛教的思想与中国先贤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产生了许多富有灵魂的文化。
同时,佛教的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影响。
佛教思想中的慈悲、非暴力、色心乱想的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一个重要价值。
四、结语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佛教得以在中国社会中渐渐扎根,并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文化、思想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与信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与信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传播与信仰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逐渐从外来宗教转变为中国本土信仰,同时也与当地文化相融合。
本文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途径、佛教的信仰特点以及佛教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的传播途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外来传教士的传授,二是通过译经活动。
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一些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将佛教教义传授给中国人,并建立起一些佛教寺院。
与此同时,随着佛经的译出,佛教的教义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佛教的传播途径多样化,既通过口述传授,又通过书面文字的传播,使得佛教的信仰逐渐深入人心。
二、佛教的信仰特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信仰特点日益显现。
一方面,佛教鼓励个体的修行与解脱,提倡人们放下尘世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佛教倡导世间诸行无常,追求涅槃。
另一方面,佛教也强调世俗事务中的慈悲与智慧。
佛教教义中的慈悲观念对于中国社会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慈悲精神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倡导。
三、佛教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信仰逐渐融入当时社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
首先,佛教的寺院逐渐兴起,成为人们参与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成为人们寻求内心平静的道场。
其次,佛教的信仰理念对于文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佛教宣扬的慈悲、智慧、谦逊等思想与当时充斥着争斗和权谋的社会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引起了人们对佛教的关注和倡导。
此外,佛教的信仰也影响了社会习俗和艺术创作。
比如,佛教所倡导的对生命的尊重和世间万物的平等观念,使得人们对待他人和动物更加关切;佛教的艺术主题和形式也开始渗透到当时的绘画、雕塑和文学作品中。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传播与信仰的重要时期。
佛教通过外来传教士的传授和佛经的译出,逐渐在当地得到传播;佛教的信仰特点则体现为个体修行与解脱、慈悲与智慧的倡导;佛教的影响则体现在寺院兴起、信仰的普及以及社会习俗和艺术创作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时期,当时佛教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佛教在魏晋时期的传播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说时期、译经时期、确立时期。
传说时期是指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佛法只是口耳相传,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文字记载。
根据传说,佛经是借助于外部神力,如播音天或金刚力士等帮助,传达了佛陀的教诲。
在这个时期,佛教还没有在中国得到真正的传播。
译经时期是指佛教教义开始通过文字的形式传播到中国,由志士愿意前往印度神学院专门学习佛法,再翻译成中文传到中国。
在这个时期,因为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中国对佛教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不断提高。
在确立时期,也称佛教汉化时期,佛教已经在中国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学者开始将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并形成了具有本土特点和风格的佛教文化。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社会影响随着佛教经书和学派不断涌入中国,佛教逐渐成为了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首先,佛教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想和宗教理念。
佛教强调无我、空、缘起等思想,让人们对自己的人生和人生目的有了全新的认识。
其次,佛教规定清净四德:慈、舍、戒、净,对于当时治乱不安的魏晋南北朝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疗愈作用。
最后,佛教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观念和文化交流作用,致力于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佛教在当时的文化产生了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既具有独特的意义,又通过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了有趣的文化现象。
佛教教义通过汉译佛经进入中国,在语言和文学上与中国先民的思想和内涵有很多相通之处,甚至有一些交融的必要性,因为汉语的演变和于佛教教义理念上的互补相辅,使佛教思想不断进一步汉化。
佛教经典中有许多关于文学、美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卓越论述。
经过无数志士的努力,佛教逐渐被接受和认识,成为一个广泛的艺术、思想和文化交流平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入与信仰转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入与信仰转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且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信仰转变。
这一时期的佛教传入与信仰转变,既受到了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受到了社会需求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的影响。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时期佛教传入与信仰转变的历史背景、原因以及影响。
一、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各界出现了大量的思想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动荡、社会变革,以及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社会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逐渐增加。
佛教正好顺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通过传入中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信仰和理念。
二、佛教传入的原因1.政治动荡: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这种动荡的政治局面导致人们对世俗生活的失望和迷茫,寻求精神寄托成为当时社会的共同需求。
佛教的传入为人们提供了逃离世俗困境的可能性。
2.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佛教与中原地区有了密切接触,当时北方各匈奴小国的王子、商人、宗教家等也陆续前往西域和印度求学或传教。
这种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佛教的传入变得更为顺利。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经典的翻译和弘法活动使佛教信仰更加深入人心。
三、佛教信仰的转变1.理论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经典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使得佛教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
中国文化对于佛教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本土化的处理,将佛教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与中国的儒道思想相结合。
这种本土化的处理使得中国的佛教信仰与印度原始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2.文化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深入的交融和融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艺术、哲学和禅宗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和哲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佛教传入与信仰转变的影响1.文化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的诞生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拓展和开放,对中国建筑、绘画、雕塑、文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2.社会和政治影响:佛教在这一时期的传入也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和艺术也备受关注。
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当时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佛教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
一、佛教文化1.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佛教起源于印度,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朝。
但是,真正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带来深远影响的佛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的。
当时,佛教的传播有多种途径,既有通过中亚和西域传入的东晋佛教,也有通过南海传入的南方佛教,并在中国本土逐渐发展壮大。
佛教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文化,受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青睐和追捧。
2.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佛教主张“空”、“无我”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为”、“有我”思想产生了很大冲击。
佛教的禅宗思想,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反思,影响了中国后来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
同时,佛教也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产生了密切联系,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
3.佛教文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学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楞严经》和《法华经》。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内涵,而且语言和结构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此外,《大智度论》、《华严经》等佛教文学作品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二、佛教艺术1.佛教造像佛教典故表现的造像被晋代人深刻理解并在造像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佛教造像通常以佛陀本身为其主题,也可以是佛祖的不同化身。
这些造像不仅在当时的艺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对后世的佛教艺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佛教壁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佛教壁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浅浮雕、浮雕、线刻等多种表现形式。
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敦煌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将浅浮雕、刻线、彩绘相结合,在视觉上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
3.佛教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得到了广泛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佛教建筑的出现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特殊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历史地位也非常的重要。
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不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且还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本文就来探讨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演变。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佛教最初是从外来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发展。
特别是晋代,朝廷的宣传和推广,使得佛教文化得以进一步的普及和深化。
佛教文化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它对中国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佛教文化强调四谛、八正道、烦恼和涅磐等概念,这些概念对于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同时,佛教文化还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佛教文化的演变和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也不乏一些争议和问题。
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演变和变革显得尤为明显。
首先,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教义和学术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佛经译注和经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创新,人们对于佛教的学术和教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同时,佛教文化也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民间信仰等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佛教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其次,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实践和传承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特别是在北魏时期,佛教徒由于受到限制和压迫,开始向南方迁移和传播,从而使得佛教文化在中国南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同时,佛教文化的实践方式也从传统的出家僧侣转向了在家信徒,佛教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愈发密切。
最后,佛教文化的演变还伴随着一些新的问题和困惑。
比如一些佛教徒的腐败和世俗化,一些佛教活动的超商业化和虚无缥缈化等,这些都是佛教文化面临的新的挑战和难题。
三、佛教文化的影响和启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发展,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论魏晋南北朝佛教绘画的传承与嬗变
论魏晋南北朝佛教绘画的传承与嬗变汇报人:日期:•魏晋南北朝佛教绘画概述•魏晋南北朝佛教绘画的传承•魏晋南北朝佛教绘画的嬗变目录•魏晋南北朝佛教绘画的价值与影响•结论01魏晋南北朝佛教绘画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佛教的传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在民间的普及印度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在民间普及,成为当时重要的宗教之一。
03020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绘画逐渐传入中国,早期佛教绘画受到印度佛教绘画的影响。
早期佛教绘画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中期佛教绘画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绘画。
中期佛教绘画晚期佛教绘画在技艺和表现手法上更加成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晚期佛教绘画佛教绘画的发展历程壁画是佛教绘画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绘制在石窟、寺庙等建筑上,内容多以佛经故事、佛像等为主。
壁画造像是佛教绘画的另一种形式,主要是用石、木等材料雕刻佛像,以供信徒瞻仰、膜拜。
造像经变是佛教绘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是通过图像表现佛经故事、佛像等,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艺术性。
经变藻井是佛教绘画中的一种装饰性图案,多用于石窟、寺庙等建筑的天花板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藻井佛教绘画的主要形式和特点02魏晋南北朝佛教绘画的传承03中国传统绘画对印度佛教绘画的改造在传承过程中,中国传统绘画对印度佛教绘画进行了改造和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绘画风格。
01印度佛教绘画的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绘画随着佛经的传入而逐渐传入中国。
02印度佛教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印度佛教绘画的风格、题材、技巧等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佛教绘画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性中国传统绘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注重意境、强调笔墨、注重色彩等。
中国传统绘画对佛教绘画的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技巧、风格和特点逐渐融入佛教绘画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这段时间的佛教传播史、宗教文化和社会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华文化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阶段。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最早传入汉地的实际上是周朝时期的西域摩揭陀人,在中国西北地区留下了一些坐佛和石窟,这是早期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的起源之一。
但是真正的佛教传播要从东汉末年开始。
东汉末年,司马昭定都洛阳,佛教教义开始传入,洛阳的寺庙和信徒逐渐增多。
三国时期各国政权多繁荣,民间信仰盛行,佛教传到各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其中最早的佛教宗派是硕朵塔,由于缺乏教规而在三国末年灭绝。
同时,三国时期还有一些传道者如拘谨、佛陀跋摩等传播佛教教义。
二、魏晋时期佛教的发展魏晋时期佛教宗派开始多样化,佛教中随着以佛陀大成者为首的大乘佛教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佛教流派和宗派,如:东晋永嘉佛教、南北朝天台宗、华严宗等。
随着佛教宗派的不断扩大,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愈加显著。
佛教信仰善于整合不同的诸子百家思想,魏晋时期佛教与道教的有机结合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佛教中的慈悲思想与道教中的强调修行同样引起人们的共鸣,使得两者在中国文化中大为发展。
同时,佛教僧侣的生活方式也给中国古代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不过更为深入的影响是佛教与中华文化的交融,这也就使得佛教能够被融入中华文化中。
三、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发展日新月异,同时又碰到了农民起义和政治动荡的冲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魏的天台宗和南朝的华严宗。
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佛教宗派起伏的时期,佛教的发展不管是在宗教上还是文化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此时佛教进一步融入中国文化及经验,在南北朝期间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宗派与思想,形成了与中华文化的双向交流。
此时期更是佛教化政治的重要阶段,佛教教义的倡导者先虽不至于直接执政,但确实达到了颇有影响的地位。
四、结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不仅仅是佛教教义的发展,还有佛教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此时期佛教对中华文化的交融也达到了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动荡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充满文化与艺术创作的时期。
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兴盛,对当时的文化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逐渐开始在中国得到推广,成为当时的一种主要文化现象。
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知识的传播,佛教信仰由一些湖南、江西等地方逐渐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罗兰说过,“一个文化的出现往往涉及多个因素的交织,来源于多种文化的互动与叠加。
”在这种情况下,佛教文化在中国也得到了生长。
佛教文化的兴盛为当时的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
例如,佛教艺术家们开始在艺术作品中表现自己的宗教信仰,塑造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佛像和佛教图案,在经典装饰、建筑雕塑、壁画等文化艺术领域赢得了极高的赞誉。
同时,佛教文化也为中国当时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新的理念,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补充和发展,这种影响对中国后来的文化艺术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文化与艺术的相互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与艺术的相互影响达到了顶峰。
佛教文化为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创作题材,创作出了许多充满哲学思想的佛教艺术品,如“莲花会”、“观音菩萨”、佛像等等。
佛教艺术品形象的变化表明了佛教文化思想的演变。
同时,艺术又为佛教文化提供了一种更加直观、生动的表达方式。
例如,佛教艺术品中经常出现佛教故事中的各种场景和人物形象,这些作品直观地将佛教思想传达给观众,成为佛教学识普及的重要途径。
除此之外,佛教文化与艺术之间还相互渗透,在艺术方面引入了佛教艺术表现手法,如线描、晕染等,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创新。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建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兴起也为佛教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佛教建筑被广泛应用于寺庙、塔、佛像和石窟等多个领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建筑在造型、构造和装饰上都高度凝练了佛教信仰和文化的核心思想,如盘云式结构、经幢式建筑、宝顶式建筑等,都表现出佛教信仰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至61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其中,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佛教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影响。
一、佛教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佛教哲学思想是佛教理论的基础,是构成整个佛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概念包括涅槃、因果、空性、中道、诸行无常、八正道等。
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是超越生死轮回,彻底解脱的境界。
因果则是佛教中重要的哲学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因”和“果”的关系。
空性则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世界的本质是空的,即一切事物都是由因果所构成的虚幻幻觉。
中道则是佛教中慈悲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指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平衡的道路。
诸行无常则是指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
八正道则是指佛教徒达到涅槃的道路,包括正确的见解、思想、语言、行为、努力、专注、念、禅定等。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期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期,佛教思想以汉传佛教为主,重心在经典解释、禅修实修和寺庙组织方面。
此时的佛教思想主要是在借鉴汉传佛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思考和理论。
2. 禅宗思想的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乘佛教开始流行,并且逐渐取代了小乘佛教。
其中,禅宗思想的出现,对整个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强调“不立文字”,强调直接体验,从而发展出了独特的禅修法门。
3. 涅槃学派的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以涅槃学派为代表的新兴学派。
涅槃学派主张借助禅定体验而认识涅槃,批判了法相宗所倡导的研究文字的方法。
涅槃学派认为,佛教教义最终的目的是达到涅槃,认识人生的真正意义。
4. 中观学派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重心逐渐由内向外转移,中观学派的思想开始得到推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与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佛教传播和影响也是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这个时期,佛教逐渐从外族文化变成了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后来的历史方式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状况、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献的特点。
一、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状况1.1佛教的传入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历史上最早发展的时期之一,也是佛教在中国逐步转变成为本土文化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的时期,佛教传入不仅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很大的冲击,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2佛教的传播途径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是通过外来官僚、商人、僧人等逐渐传播开来。
其中,外来僧侣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将佛教思想传入了中国,还在传播期间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使佛教思想的传播更加深入。
此外,一些地方政治权力的崛起和发展也为佛教在当地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如四川的蜀汉、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梁、陈等。
1.3佛教的传播趋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成为了一个趋势,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士都在接受和传播佛教思想。
特别是在统治阶级中,佛教的影响日益扩大。
一些皇帝、王侯、官僚开始信仰佛教,并在各自行政区域内修建寺庙、塔城等,推广佛教教育。
这无疑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2.1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佛教逐渐从外来文化转变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文化影响在言、志、行等方面均能体现出来。
佛教强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倡导人们追求“放下世俗的羁绊,超越缘起的束缚”,这种精神也影响到了当时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如《庄子》、《论语》、《史记》等文化经典中均有佛教思想的体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社会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社会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个时期的佛教文化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迎来了一个高峰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佛教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和发展佛教是一种来自印度的宗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
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极大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当时的主要宗教之一。
首先,佛教在这个时期受到了来自外国的影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这个教义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等有着极大的不同,给中国的哲学思想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其次,佛教的传播得到了当时朝廷和士族阶层的支持。
在北魏时期,佛教官方地位得到了提升,佛教寺庙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一些士族阶层也开始赞同佛教,如慕容垂、谢安等人。
最后,佛教在这个时期的发展也受到了一些名僧的影响。
如东晋时期的法显、南朝宋时期的慧远等人,他们不仅对佛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将佛教的教义进行了整理和传播,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二、佛教文化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意义佛教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当时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佛教的诸多教义对于当时社会的道德伦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佛教主张“舍己为人”,尊重生命,反对杀戮和欺凌。
这些教义得到了南北朝时期很多人的认同,佛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道德标杆。
在佛教的影响下,当时许多人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灵和内心修养。
其次,佛教的发展也对于艺术和文化的繁荣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佛教的传播带来了一系列佛教艺术作品,如佛塔、佛像等等,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的一部分。
佛教的传播也使得文化交流开始得到了增加,如佛教信仰的传入,也使得诸如印度、中亚等地的文化也开始渗透到中国文化中。
最后,佛教的传播还对于政治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时刻。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流派,同时也受到了道教、儒教等其他文化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一些特点和发展情况。
一. 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化的发展从西汉末年开始,中国开始了对佛教的接触和传播。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更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佛教教义和经书的传播已经在中国逐渐流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文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流派的发展。
在佛教的创始时期,僧侣们主要传授的是入定、精进和戒律等方面的教义,而这些教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进一步完善和传递。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又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发展阶段,被称为南北朝佛教文化之盛。
二、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化的特点1、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入的融合。
佛教被中国人接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文化渗透到了中国的许多领域。
佛教的信仰、行为和修行方法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成为了佛教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融合的结果是佛教文化在中国有了强大的影响力。
2、注重修身养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佛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精神上的修行,使个人能够获得成长、疗愈和涅槃的状态。
佛教强调了人们对自身的了解和思考,并且把心灵的平和、快乐和智慧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为流传,并被中国的社会接受和喜爱。
3、崇尚禅宗禅宗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主要流派,也是佛教中最受欢迎的流派之一。
禅宗讲究“无我无物,不住色空”,这种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中庸”、“道家非为”等思想相互交融。
禅宗认为通过冥想和禅修,人们可以体验到自己的本质,获得更高的智慧和精神成长。
禅宗的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成为了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发展的一个积极、繁荣和多元化的时期,也是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时期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宗教信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被视为佛教与宗教信仰蓬勃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其他宗教信仰也同样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持有,形成了多元、多样的宗教体系。
本文将围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宗教信仰展开论述。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1. 佛教传入中国的经历佛教作为一种印度的宗教信仰体系,第一次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特别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如匈奴和鲜卑等,对佛教的宣传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佛教与社会的相关性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是其与社会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而佛教提供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精神寄托,给予人们对苦难世界的安慰与希望。
3. 佛教的影响力与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佛教的兴起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
同时,佛教寺庙也成为人们信仰和追求宗教方面的极重要场所,佛教僧侣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秩序。
二、其他宗教信仰的传播与发展1. 道教的兴起与佛教并驾齐驱的宗教信仰是道教。
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
道教主张追求长生不老和炼丹修炼等,与佛教的教义有所区别。
道教的兴起对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继续尽管佛教和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中国的传统宗教信仰并未完全被替代。
中国神话、儒家经典等仍然在人们的信仰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多元性的一面。
三、佛教与宗教信仰的影响1. 文化与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佛教艺术独特的造型与风格在中国的石窟艺术、壁画、佛像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文化与宗教信仰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文化与宗教信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和宗教信仰,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于中国的后续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据传说,佛教最早是由景教和尸利弗尸摩护法两位护法从西域传入中国,汉武帝时期,佛教曾经传入汉朝。
但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顺利,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真正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社会矛盾尖锐,道教、儒教等传统宗教在困境中,这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的教义和文化逐渐融入到中国社会中,形成了独特的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化。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特点1.禅宗文化的兴起禅宗的诞生和发展,是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禅宗注重体验、感觉、直觉和真实性,追求人的内心解脱和超越,这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相吻合,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2.文艺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萌芽了许多新的形式,如壁画、佛像等,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教义和文化。
这些艺术作品的创建和发展,不仅激发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创新,也为后来的唐代佛教艺术奠定了基础。
3.僧侣文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修行的中心由居士客家转向僧侣客家。
随着僧侣文化的发展,僧侣们开始开展宗教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增加了佛教的软实力,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信仰的转变1.传统宗教的转变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信仰的转变,不仅涉及佛教等新兴宗教的增长,还涉及到传统宗教的转变。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儒教等传统宗教的信仰存在了一定的衰退,而佛教则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主流信仰。
2.社会氛围的转变之前提到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整个社会处于建立新秩序的阶段。
这种社会氛围,促进了宗教信仰的转变。
佛教宗教信仰强调忏悔、自我宽容、超越肉体等,满足了当时人们内心对精神信仰的渴求,从而得到了广泛接受。
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的发展
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经历了一个发展的空前阶段。
这个阶段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期,其间取得了了极为丰硕的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佛教文化的部分面貌。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出现的时间比较的晚,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以及道教和儒学两种思想文化的角逐,在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一、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背景1、佛教传入中国据传,佛教最早是在公元前2世纪传入汉代中国。
但是进一步发展非常缓慢,在魏晋时期才真正开始快速传教。
在4世纪中叶之后,佛教的传播范围迅速扩大,影响范围逐渐扩展到中原地区以至于中国各个角落。
2、社会矛盾变相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应该指出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曾经受到长期的排斥与打压。
这是由于佛教一度被认为是吸引民众注意力和地位的渗透性宗教,且夹杂着异族色彩。
但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压力的巨大推动下,佛教逐渐成为了一种宗教里程碑性的信仰之路,也是一种社会矛盾解决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被视为是中国佛教兴起的重要背景。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主流文化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宗教等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佛教文化范畴内渗透着诸多的民间道德和价值观念,并推动了当时绘画、文学、建筑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1、佛教发挥调和作用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扮演的,是一种代表社会和谐的角色。
佛教强调导致和谐的行为和思想方式,包括丰富生活与理智对待自我、族群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不仅如此,佛教的传播还推动着心理、文化和美学等领域的增进和提高。
2、佛教的教义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佛教的理论体系以空和无为观念为单体,激发了当时各种文化模式的变迁。
比如说,在绘画方面,佛教的传入推动了壁画的兴盛,还开创了中国绘画中的新时代;在音乐方面,佛教也推动了当时民间音乐、宫廷音乐等各种音乐形式的进步和发展。
三、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特点1、佛教规模空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是持续增长的,形成了极其剧烈的发展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与政治变革密不可分。
佛教的传入更是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为当时中国的文化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
一、佛教的传入据考证,佛教最早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
当时,一些有知识的中国人和外国僧人在印度等地接触学习佛教,将其带回中国。
最初,佛教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才真正开始盛行。
二、佛教的影响1. 文化发展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入,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发展。
佛教为中国带来了印度文化和高度发达的佛教文明,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同时也为中国文人提供了更广泛的文化背景和学问视野。
2. 宗教信仰佛教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很快就获得了大量信徒。
佛教让中国人找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生命意义和境界,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文化影响。
3. 艺术发展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的艺术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推动。
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起来以后,不断演变,形成了众多具有中国风格的佛教艺术形式,如佛像、壁画、宝塔、经幡等。
三、佛教的继承1. 道教的继承在唐朝以前,佛教受到了道教的继承,道教取经向仙派、炼丹术等与佛教的介入直接相对抗或者接纳传统的儒、法、道思想形成独立的宗教。
此外,佛教对于道教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2. 禅宗的继承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现,为禅宗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在那个时期,禅宗的诞生和传播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四、佛教文化的现代传承佛教文化在中国现代传承中也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
中国大陆的佛教文化传承有很多,其中崇尚禅修的佛学中心数量最多。
现代佛教文化还在以不同的形式、方式和角度来介绍和宣传佛教文化,如读书会、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对于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为禅宗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姓名:张丽周班级:2010级历史学专业学号:20100301056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佛教初输人中国,以后汉为中心,约当西元第一、二世纪,这时期的佛教对中国影响并不大,只能说是外来的文化。
第二期是瑰晋南北朝,约第三到第六世纪,佛教逐渐兴蛊起来,成为中区文化,这是承先启后的重要时代。
第三期以唐朝(西元六—九到九〇七年)为中心,佛教大蛊,加人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成为有力而创新的内区文化。
那么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是如何发展的呢?它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一、佛教的传入(一)佛教输人中国的原因中国在佛教传人之前,文化发展已经相当发达。
从传说中的五帚、尧、舜,直到夏商周三代,段墟甲骨、铜器、铁器的古物出土,都可以证明中国文化有相当自主而系统的承脉。
昕谓“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屏诸四夷,不与同中国”,都充满了文化的优越感,汉朝又是声威远播的时代,佛教这个外来文化能整个融入中国,甚至影响住后千百年,发展出属于中国的佛教,实非偶然。
第一,佛教发源地的推动,印度高僧越山航海的传教热忱。
其中,尤以印度摩揭陀国阿育王(西元前二六四年~二二七年),继承孔雀王朝的正统,更是佛教的保护者,派遣高僧分赴叙利亚、埃及、锡兰、西藏和印度全境,传播佛教,对后世影响深远。
佛教也就随著高僧的脚步传遍西亚、中亚各国,最后来到了中国。
第二,交通的便利。
古时交通和传播异常不便,后经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出使大夏,身历大宛、月氏、大夏、康居四国,甚至葱岭以西的奄蔡、安息、条支、黎轩、身毒五国,葱岭以东的乌孙、于阗、楼兰、车师五国。
匈奴降伏后,各国使节往来不绝,于是西域五十余国,几乎无不与中国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中西交通也因此大开,较古昔更为便利。
当时西域已经有许多佛教国家,张骞闻身毒国有浮图教,即为佛教。
东汉明帝与和帚时,班超征服西域各国,更架起中西、中印之间的桥梁,文化交通更为方便。
第三,魏晋时代,五胡南移,元瑰入主北中国,北方胡族多信佛教,于是带进大批信佛的胡人,当时边境胡汉杂居,佛教便渐渐深入民间生活而成为正式的信仰。
第四,虽然中国本身有自己的哲学思想,但在佛教输入时,儒学已混合了阴阳五行和谶讳之学,成为有宗教意味的学术,与民间追求神秘境界和超现实的心理相通。
同时,汉代哲学也有宗教迷信的一面,讲趋吉避凶,当时的道教兴起,也讲吐纳守一,吃药飞升以廷寿命,混合了先秦方士的思想。
佛教在这样的思想和时代背景下传入中国,它所提出的人生观、因果关系,不生不减和极乐世界等思想,系统严密,仪式隆重,足以填补当时以谶讳、神秘为主的思想空虚。
当时的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佛法,只把它当成民间信仰,以为佛就是中国所谓的神或超人,将佛教夹杂在中国原有的信仰和思想文化中。
(二)佛教的输人与流布佛教输入中国的时与地,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有人以为最早可能在周朝末年。
例如《列子》说:“孔子曰:丘闻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
”说明周末已知西方有圣者。
又如,《历代三宝记》引《朱士行经录》说:“秦王政四年(西元前二四三年),西域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始赍佛经来华。
”《魏书》释老志也说:“按汉武帚元符中(西元前一世纪中),遣霍去病讨匈奴,至臬兰,过居廷,斩首大获;昆邪王杀休屠王,将其众五万来降。
护其金人,帚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
金人率丈余,不祭祀,但烧香拜佛而已。
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
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
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
哀帚元寿元年(西元前二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了也。
”(注一)汉明帚求法的故事更多,大概来说:明帝因梦见金人,知道西方有佛,因而遣使到西域求法。
使者在印度取得经像以后,并邀请两位印度高僧来华,在洛阳建寺译径,《四十二章经》即为当时昕译。
另外,在东汉桓帚时,有两件大事与佛教有关。
一是帝王已信佛;《后汉书》载襄楷上疏桓帝,说“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
二是佛教的译经运动已正式开始。
根据《高僧传》记载,安世高,安息人,名清,桓帚初年到中国,译《安般守意经》等经论三十九部。
为安世高任笔受者,有临准人严佛调,敏而好学,自撰《十慧经》一卷。
(注二)在东漠灵帚、献帚时代,译经的人更多。
以上所举佛教进入中国的时代,从春秋至汉末,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中,以东汉明帝时代最为可信,这些故事虽然缺乏历史的确切性,却不能说没有文化的真实性。
至于最初佛教输人的地点,向来治佛教史者,总以为佛教经西域陆路传人中国,先盛于北方。
康僧会则由交趾人吴,为江南有佛教之始。
初期东来的西域高僧,以大月氏、安息和康居三国最多。
安息善海上贸易,安士高行迹逼达九江、会稽、广州一带。
至东汉,日南檄外从海外兽贡,会稽、交趾均有海上贸易,交趾牟子著论为佛法论辩。
故初期佛法输入中国的交通有二:一为西域道,一为南海道,南海道之开辟,或更在西域之先。
伯希和曾说:“旧日传说或以佛教轮入,事在哀帚元寿元年(西元前二年)(注三),或以事在明帝永平四年;十八年间(六一至七五),皆属传说而非史实。
《后汉书》天竺书传,志明帝感梦事,亦为传说之一种,殆出袁宏《后汉纪》,亦非实录。
是欲寻究佛教最初输入之故实,应在南海一道中求之。
”(注四)可知,南海道是佛教输入的要途,南海的交趾,犹如西域的干阗。
佛教输入初期,多流行于民间,汉代上流社会人士,如楚王英、汉明帝、桓帝等人因好黄老术,于是兼及浮屠。
在帝王、大臣的推广下,使得佛教的流传加入了强有力的力量。
文人学士如襄楷、张衡,擅阴阳术数,略为述及佛教,其它如北方的安世高、支娄迦谶等人大规模译经,南方则有笮融大起佛寺,会者万人,到了东汉末期,佛教才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
二、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佛教是古印度的宗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终东汉一代,没有得到大的发展。
及至汉末,由于战乱迭起,广大群众备受摧残,为宗教的传播造成了有利条件。
在社会思想意识方面,由于占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学走入了绝路,失去了控制思想的作用,正是儒家以外的思想及宗教传播的良好时机。
故汉末三国时期的佛教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此期间出现的牟子《理惑论》就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认识。
曹魏统治者并未禁止佛教,至其中期,天竺沙门昙柯迦罗来到洛阳,节译了戒律一卷,汉地始有正规戒律授戒度僧。
由于曹魏正始中兴起的贵无论玄学,与佛教大乘般若学的性空说相类似,一些佛教僧侣就有意以般若学迎合玄学,大讲《般若经》。
而当时《般若经》的翻译还很有限,沙门朱士行遂首次西行求经。
孙吴时期,有祖籍西域的支谦、康僧会先后到了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译出了大批佛经。
蜀汉虽无佛教传播的记载,但从本世纪40年代以来,四川境内不断发现汉末蜀汉的佛教出土文物,说明蜀汉时期巴蜀地区已深受佛教的影响。
西晋时期,佛教的般若学更为流行,当朱士行从西域派弟子送回《放光般若经》后,即在僧俗人士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僧侣、士人都纷纷宣讲、传诵此经。
西晋的佛经翻译,以竺法护翻译的最多最重要。
竺法护于晋武帝时来到中原译经,至西晋末,共译佛经84部188卷。
这些译经范围广泛,包括了大乘佛学的主要部分,为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西晋佛教的传播已比较广泛,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以至边地少数民族,都有信奉佛教的。
在民间已有持斋和设斋会之举。
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佛教大发展的时期。
在北方十六国中,尤以后赵、前后秦和北凉最为突出。
这些政权的统治者都是少数民族,他们虽也接受汉文化,但对外来佛教却有特殊的感情。
后赵石虎就曾说:“朕出自边戎,……佛是戎神,所应兼奉。
”加之至后赵的西域僧佛图澄精于法术,遂使后赵统治者石勒、石虎深深崇信。
石虎还正式下令取缔汉魏不许汉人出家的禁令,佛教因此迅速发展起来。
前秦苻坚崇信佛教,在夺取东晋襄阳后,迎得高僧道安。
道安是学识渊博很有影响的名僧,在襄阳时已受到晋孝武帝及朝野名士的崇敬。
至苻秦都城长安后,便成为秦国的学术顾问和政治顾问。
但道安在长安的主要活动,还是弘传佛教与研究佛学。
他对《般若经》特别重视,坚持每年宣讲两遍,并将搜集到的不同译本对比研究,撰成《合放光光赞随略解》等一系列着作。
道安对其他佛经也广为研究,整理撰写了《综理众经目录》。
道安在组织译经中,还总结了前代译经的经验教训,提出“五失本”弊病和“三不易”作到的准则,不仅对当时的译经有指导作用,对后世译经也有很大的影响。
甚至故有意两次分散徒众,使之遍布于大江南北,这对佛教的传播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
后秦姚兴更崇信佛教,在他即位后,为了得到西域高僧鸠摩罗什,竟派兵西伐后凉。
鸠摩罗什至长安后,姚兴即待以国师之礼,甚见优宠.鸠摩罗什在长安主要从事于译经。
在姚兴及其臣僚的大力支持下,鸠摩罗什在长安的11年中,译出大量佛经(包括新译和重译),经现代学者刊定,现存尚有39部313卷。
这些译经主要是大乘经论,对后世影响较大。
其中尤以《般若经》和四论(《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影响最大。
鸠摩罗什所译经论质量很高,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
现代学者也说他的译经,不论技巧和内容正确程度方面,都是中国翻译史上前所未有的。
《肇论》以般若为中心,对魏晋以来的玄学和佛学的主要流派作了系统的总结,建立了较完善的宗教哲学体系,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后秦弘始中还设置了僧官,管理全国僧众,正职称僧主(即僧正),副职称悦众。
在此稍前,北魏与东晋也先后设置僧官,但三方设置的时间很近,可能都是各自设置,没有相互影响。
北凉之佛教,以天竺僧昙无谶至凉州后最盛。
昙无谶在凉州翻译了《大般涅盘经》、《方等大集经》等11部117卷。
其中《大般涅盘经》对当时佛教界的影响极大,使佛教学者从研究般若学转到了涅盘学。
东晋时期,佛教的般若学进一步与玄学相融合,士族名士谈玄论释成为时尚;加之皇权衰弱,士族势盛,故东晋诸帝多崇信佛教,因而佛教高僧也备受尊崇。
如高僧竺道潜、支道林等均受帝王与名士的崇敬。
因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般若学。
又因般若学者将玄学的不同意见反映在般若学中,便出现了般若学六家七宗的不同派别。
这标志着佛教的逐步中国化,发展到后世,便出现了中国自己的佛教宗派。
东晋后期,慧远在庐山建立了南方的佛教中心。
慧远原是道安的弟子,在道安于襄阳分散徒众时,率弟子数十人到了庐山。
当时一些僧侣钻营私利,奔走权门而遭到社会指责,慧远却能在庐山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聚集了不少僧徒和清信士在庐山讲学弘教,使庐山成了南方的佛教中心,为佛教在南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所倡导的弥陀净土信仰以及念佛三昧的禅学,对后世净土宗、天台宗和禅宗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东晋后期,兴起了一股西行求法热,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法显。
法显回国后撰着的《佛国记》,对西域、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地理、文化等方面作了不同程度的记载,是研究5世纪初这些地区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