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
2型糖尿病指南全文
![2型糖尿病指南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f5406a1ff00bed5b8f31d4f.png)
WHO 1999(mmol/L)
FBG
2hPBG
<6.1
< 7.8
6.1~<7.0
<7.8
<7.0
7.8~<11.1
≥7.0
≥11.1
IFG或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IGR,即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诊断标准
1 糖尿病症状加随机血糖≥11.1mmol/L (200 mg/dl) (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1 型还是 2 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的特点
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 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
起病迅速 明显体重减轻
体型消瘦
酮尿或酮症酸中毒
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浓度 低
出现免疫标记(谷氨酸脱羧
酶(GAD)抗体,胰岛细胞抗 体(ICA),胰岛抗原(IA2)抗体
不能依据血糖水平或酮症区分1型还是2型糖尿病 年轻糖尿病患者对1型、 2型和成人迟发性自身免 疫性糖尿病(LADA)的鉴别尤为困难 血清C肽和GAD抗体的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诊断不确定时,先做一个临时性分类以指导治疗, 依据对治疗的初始反应再重新评估
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不喝茶及咖啡,不吸烟,不做 剧烈运动,但也无须绝对卧床 血标本应尽早送检 试验前3天内,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少于150g 试验前停用可能影响OGTT的药物如避孕药、利尿剂 或苯妥英钠等3-7天
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均应行 OGTT 检查 理想的流行病学调查应同时检测空腹和OGTT 2小 时血糖 OGTT 不能用来监测血糖控制的好坏
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高于发达国家
1994 年 25 岁以上人口全国调查确认的糖尿病患者,新诊 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70%,远高于美国的48%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d9adbc027284b73f3425074.png)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一、指南编写的背景及特点糖尿病已成为全球的流行性疾病,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6年统计,全球有糖尿病患者2.33亿,并每年新增700万。
为提醒全社会对糖尿病的高度关注,联合国大会于2006年12月通过决议,将每年11月14日的IDF国际糖尿病日确定为联合国糖尿病日(United Nation Day),而作为单一疾病通过的联合国决议仅有糖尿病和艾滋病两项。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据IDF估算2007年我国患者人数约为3980万,2025年将达到5930万,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患者绝对数量巨大,患病率也在迅速增加。
1980年以后全国性流行病调查资料显示,过去20多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至少增长了4倍,并仍在快速增长。
最新资料显示北京等大城市和城镇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0%左右。
因此,制定适合中国人群的糖尿病防治策略已成为我国糖尿病学界的迫切任务。
2004年以来各国际组织以循证医学和医学科学研究为依据,颁布了一系列针对不同人群的糖尿病防治指南,例如2005年IDF《2型糖尿病指南》,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区(IDF–WPR)《2型糖尿病实用目标与治疗》,200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欧洲糖尿病研究会(ADA–EASD)《高血糖管理共识》,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糖尿病研究会(ESC–EASD)《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和心血管疾病指南》,2007年IDF《2型糖尿病预防共识》以及2007年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等。
这些指南达成了提倡综合管理、严格控制血糖可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预后等共识。
但在具体问题上还存在诸多不同意见,例如正常空腹血糖值的界定、血糖控制的目标值、降糖药物的选择应用等。
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要求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最新糖尿病研究结果,以IDF–WPR《2型糖尿病实用目标与治疗》为基本模板,并且结合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特点、防治现状、卫生资源和经济基础等。
糖尿病流行病学
![糖尿病流行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897adaf1de80d4d8d05a4f18.png)
第二十三章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 古称消渴病,医史记载已逾两千年。
但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呈现避世界性的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以后的第三位严峻危害公共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WHO资料说明,1998年全世界有糖尿病患者1.35亿,预测到2025年将猛增至3亿,新增病例将要紧集中在中国、印支次大陆及非洲等进展中国家。
依照1997年中国11省市的调查结果估量,我国有糖尿病患者约3000万人,且每一年以新增病例近100万的速度增加。
因此,糖尿病是全世界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在许多国家已成为致死、致残的要紧缘故之一。
WHO世界卫生报告显示,1998年糖尿病居全世界死因顺位的第6位,疾病负担顺位那么为第3位。
1999年全世界因糖尿病致死的数量达到77.7万,占总死亡数的1.4%。
依照残疾调整寿命年(DALYs)估量,全世界糖尿病引发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1.0%。
糖尿病致使的医疗费用更是十分惊人。
据美国CDC报告,1999年美国用于糖尿病的费用达980亿美元,占国家卫生总费用的18%;我国1993年仅因医治糖尿病就支出22.16亿元。
随着最近几年医疗费用的迅速增加,糖尿病所致的经济负担还将继续加重。
因此预防和操纵糖尿病就成为世界各国亟待完成的任务。
第一节概述一、糖尿病的概念和分型1999年WHO专家咨询委员会提出,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发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致使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衰竭。
作为一组病因和临床表现不同的疾病,适当的分类对开展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研究和病人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个被普遍应用的糖尿病分类系统由WHO于1980年公布,1985年又进行了修订。
那个分类标准将糖尿病分为5型,基于临床特点和医治需要,提出糖尿病的两种要紧类型是胰岛素依托型(IDDM 或I型)和非胰岛素依托型(NIDDM或II型),考虑到发病机制又增加了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糖尿病、其它类型和怀胎期糖尿病三类。
糖尿病讲义(李海峰)
![糖尿病讲义(李海峰)](https://img.taocdn.com/s3/m/8378b73c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1.png)
作
用: 胰岛素的敏感性 血糖 体重
方
法: 锻炼累计>30分钟/天
中等强度>2次/周,
注意事项: 运动项目因人而异.
注意调整进食及药物,以防低血糖.
注意防护,避免损伤, 特别是脚.
40
当前第40页\共有68页\编于星期四\20点
(四)口服降血糖治疗
❖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轻中度的2型患者,以刺激胰岛素 分泌或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可单独使用,也 可联合使用,或与胰岛素合用。
患者人数(亿)
3
2.5
2
1.75
1.5
1.20
1.35
1
0.5
3.00
2.39
0
1994年
1997年 2000年 2010年
2025年
糖尿病患病率呈全球性增加,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
WHO 2001
当前第5页\共有68页\编于星期四\20点
在发达 国家上 升45% ,在发 展中国 家上升 200%
5
中国糖尿病流行情况
Care, Feb 1998 p.296-309
11
当前第11页\共有68页\编于星期四\20点
(五)不可治愈性
糖尿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终身病, 然而又是一种可治、可防的疾病。
12
当前第12页\共有68页\编于星期四\20点
我国糖尿病流行情况有以下特点:
❖ 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 93.7%,1型糖尿病占5.6%,其它类型糖尿病仅占 0.7%。
13
当前第13页\共有68页\编于星期四\20点
三、糖尿病的分型及诊断
14
当前第14页\共有68页\编于星期四\20点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83b9e3846bd97f192379e955.png)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前言....................................................................................... 11糖尿病的现状与流行趋势 ................................................................. 22糖尿病的危害性 ......................................................................... 43糖尿病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自然病程 ............................................. 74糖尿病的诊断及分型 ..................................................................... 95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 126肥胖病 ............................................................................... 127代谢综合征 ........................................................................... 148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及干预........................................................ 17918102011241230133414371559166117621995年,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为目标;以循证医学为理论基础,既参考了国内外流行病学资料、近年的临床试验成果及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又结合了我国糖尿病防治的实践,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糖尿病防治指南PPT课件
![糖尿病防治指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e01c9b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d.png)
磺脲类药物
☺ 主要药物: 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
☺ 作用机制: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 降糖效力: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2% 不良反应
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 能不全者
体重增加
! 注意事项
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不喝茶及咖啡,不吸烟,不做剧烈运动,但 也无须绝对卧床
血标本应尽早送检 试验前3天内,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少于150g 试验前停用可能影响OGTT的药物如避孕药、利尿剂或苯
妥英钠等3-7天 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的人群均应行OGTT检查 理想的流行病学调查应同时检测空腹和OGTT2小时血糖 OGTT不能用来监测血糖控制的好坏
第四章 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老年糖尿病
年龄>60岁的患者,包括60岁以前诊断和60岁以后诊断 的患者 1)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2)老年糖尿病的并发症 3)老年糖尿病的注意事项 4)老年糖尿病的筛查和预防
(一)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 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 • 多数起病缓慢,多无症状,往往由于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
• 血糖控制目标必须个体化,儿童、老年人以及有严重合并 症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不宜太严格,有严重或频发低血糖 史以及生存期在5年以内的患者亦不宜制定严格的控制目 标
2型糖尿病治疗程序图
• ——根据体重选择治疗方案
超 重
/ 肥 胖 患 者
BMI≧24
第一章 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 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 ❖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快速增长 ❖ 我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
1) 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 2)经济发达程度和个人收入与糖尿病患病率有关 3) 20岁以下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4)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高于发达国家 5)表型特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ee2a2276a20029bc642d5a.png)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第一章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要点提示:1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2015至2017年达到11.2%,各民族有较大差异,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
2. 糖尿病的知晓率(36.5% )、治疗率(32.2% )和控制率(49.2% )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3. 糖尿病人群中T2DM占90%以上。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二、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三、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影响因素第二章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要点提示:1. 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OGTT 2h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A )2.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B)3. 按病因将糖尿病分为T1DM. 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4种类型。
(A)—、糖尿病的诊断依据静脉血浆葡萄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糖测定结果诊断糖尿病。
若无特殊提示,本章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值。
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和糖尿病诊断标准见表2, 3。
表2糖代谢状态分类(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肓争脉血浆葡萄糖(mmol/L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6.1 //糖负荷后2h血糖<7.8空腹血糖受损空腹M>6.1 z <7.0//糖负荷后2h血糖v7.8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7.0 〃糖负荷后2h血糖n7.8 z <11.1糖尿病空腹血糖》7.0 //糖负荷后2h血糖X 1.1表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典型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n7.0mmol/L 或加上OGTT 2h 血糖>11.1 mmol/L 或加上HbAlcn 6.5%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二、糖尿病的分型采用WHO (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T1 DM )、2型糖尿病(T2DM )、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糖尿病康养中心建议0804资料
![糖尿病康养中心建议0804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abd7cd9aa00b52acfc7ca94.png)
量,实现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由此,形成了对
健康产业日益扩大的巨大市场需求。 如果我们问:二十一世纪人类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最大的回声将是:健康
中国进入老龄化速度加快:
1、据民政部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16亿,约占 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老年人口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80岁以上的高龄老
能;k 循环系统功能;l 泌尿系统功能;m 性功能
2、精神方面: a智力测验;b 性格测验;c 情绪评定; d 神经 心理测验 3、言语方面: a 失语症检查;b 构音障碍检查;c 言语失用
检查;d 言语错乱检查;e 痴呆性失语检查
4、社会方面: a 社会活动能力;b 就业能力;c 生活质量
功能评估设备从简易型到高科技型,差距较大。常规用品有关节角度尺,握力计,肌力计等 等。高科技专用设备有大型三维步态分析系统,二维步态分析系统,等动(等速)仪,肌电图等 等。许多设备是评估设备与评估设备治疗设备相结合在一起。
四、糖尿病症状的描述
口渴多 饮
多食
症状不特异
多尿
体重减 轻
五、糖尿病的分型与特征
(一)糖尿病的分型
1 型糖尿病 2 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特点
2型糖尿病(85%~90%)
妊娠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特点
是指由于胰岛B细胞破坏或功能缺 失,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所引起的 糖尿病。 常于幼年起病,往往起病急、血 糖高、病情起伏波动大且不易控 制,若治疗不当,易发生酮症酸 中毒,常需终身用胰岛素治疗。
2、无障碍设计。
3、特殊治疗室和病房的设计和布局。 4、中央综合护理系统的设计和布局。 5、重度患者综合移送系统的设计和布局。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89b82b5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63.png)
06
未来展望与挑战
糖尿病流行趋势预测
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肥胖率的增加,预计未来糖尿病患病率将继续上升,成为全球性 的健康问题。
发病年龄年轻化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与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等因素密切相关, 未来这一趋势可能更加明显。
地区差异与城市化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文化、饮食等方面的差异,糖尿病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同 时,城市化进程加速也可能导致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糖尿病的并发症多样且严重,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等,给患者和社会带来 沉重负担。此外,糖尿病的治疗和管理需要长期投入大量医疗资源,对医疗系统构成压
力。
机遇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不断改进,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 择。同时,社会各界对糖尿病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有利于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并发症预防与管理
加强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研究,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提高患 者生活质量。
THANK YOU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汇报人:XX 2024-01-23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糖尿病全球流行现状 • 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 • 糖尿病并发症流行情况 • 糖尿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 未来展望与挑战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为制定糖尿病防控策略提 供科学依据
分析糖尿病流行趋势及其 影响因素
探讨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 的流行情况
遗传因素
家族史
糖尿病家族史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 险因素,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的 人,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基因突变
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解读
![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31038c3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b.png)
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解读一、流行病学特点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 ,主要以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为主(占90% 以上),20% ~40% 的糖尿病患者合并DKD。
DKD 是引起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30% ~50% 的ESRD 由DKD 所致,DKD 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和ESRD 的主要原因。
以往的研究显示我国CKD 的主要原因是慢性肾小球肾炎,DKD 居第二位。
近20 年来的透析数据显示,在我国,引发ESRD 的原因中DKD 所占比例逐渐攀升,已经超过慢性肾小球肾炎,成为ESRD 的主要原因。
二、糖尿病肾脏病的定义及危害1. DKD 的定义T2DM 肾脏损害包括DKD 和非糖尿病性肾脏病(nondiabetic kidney disease,NDKD)。
DKD 是指由慢性高血糖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病变可累及全肾(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等)[8],主要包括尿白蛋白/ 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UACR)≥ 30mg/g 和/ 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60ml/(min·1.73m2),且持续超过3 个月。
临床上以持续性的白蛋白尿和/ 或eGFR 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特征,可进展为ESRD。
当DKD 临床诊断存疑,包括尿沉渣显示活动性血尿、突发水肿和/ 或大量蛋白尿、短期内肾功能迅速下降,尤其是1型糖尿病不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时,需肾脏穿刺活检以排除NDKD 肾脏损伤或DKD 同时合并NDKD 肾脏损伤可能。
专题4中国糖尿病地区分布和年龄分布情况
![专题4中国糖尿病地区分布和年龄分布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0599fe04172ded630a1cb64b.png)
专题4中国糖尿病地区分布和年龄分布情况糖尿病己经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病。
它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医疗花费的特征,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公共健康问题。
糖尿病在中国的严峻形势更是发人深省,虽然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对糖尿病的控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控制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中华糖尿病学会最近公布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近1/20的患病率确实令人担忧,并且还以一定的速度增长。
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多,影响机制复杂,医学界仍然在不断探索研究之中。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糖尿病的发病率主要跟遗传因素、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年龄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具有某一共同特点地区生活的人群很多方而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研究具有不同地区特点人群的糖尿病发病情况可以使得糖尿病的预防、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同年龄阶段人群也有着不同的生理特征、生活方式、健康认识,同一年龄段人群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多共性,研究我国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情况可以了解糖尿病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程度,确定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引起他们足够重视,做好预防糖尿病工作。
我国糖尿病的城乡分布糖尿病导致的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糖尿病的发病率,根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城市糖尿病死亡率高于农村,大城市的糖尿病死亡率大大高于中小城市和农村。
一是由于城市人口老年化程度高于农村,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患病率高;二是城市居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意识以及对疾病的认同程度较农村高,自报疾病比农村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城市人口,餐餐精米口而,顿顿大鱼大肉,肉蛋奶吃得过多,粗粮、蔬菜吃得太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使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这就给城市人群的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国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还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城市人群一味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当工作与健康发生矛盾,当情绪与健康发生矛盾,当享受与健康发生矛盾,选择工作,选择享受,恣意妄为,抛弃健康者大有人在。
糖尿病管理制度及流程
![糖尿病管理制度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213b0f23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c.png)
糖尿病管理制度及流程一、糖尿病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点1. 糖尿病的定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对胰岛素作用不足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这种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常见,而且患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不断上升。
2.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4.26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而每年因糖尿病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400万。
根据国内卫生部门的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约有1亿糖尿病患者,患病率约占人口总数的10%。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一个全民健康的紧迫问题。
二、糖尿病管理制度的意义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建立完善的糖尿病管理制度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健全的管理制度也可以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效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
三、糖尿病管理制度的内容1. 糖尿病管理团队建立专业的糖尿病管理团队,包括内分泌科医生、营养师、护士等专业人员,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管理服务。
2. 糖尿病风险评估和筛查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风险评估和筛查,及早发现患者,提高诊断率。
3. 糖尿病教育开展糖尿病知识普及和教育活动,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糖尿病,掌握日常管理技能。
4.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情况,合理选择药物治疗方案,定期调整药物剂量。
5. 营养与饮食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控制饮食中的糖分和热量,保证营养均衡。
6. 运动与体力活动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体力活动,保持适度的运动量,促进身体健康。
7.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8.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加强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及时诊断和治疗。
9. 定期随访和管理建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和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病情,评估疗效,调整管理方案。
10. 数据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建立糖尿病患者档案数据库,做好患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2172e6e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1.png)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前言:近年来,我国不少药品开发厂商越来越看好糖尿病用药市场,2000年我国居民用于糖尿病某某某保健的费用总额高达43亿元人民币,其中中成药11亿元、化学药23亿元,保健品9亿元。
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糖尿病人越来越多,而且糖尿病具有治愈难、费用高的特点,素有“富贵病”之称。
本文搜集了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有关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加以汇总整理,希望对药品经营企业的科研开发和市场推广有所裨益。
第一部分:疾病概况一、糖尿病概述:1、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高血糖为其共同标志。
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所造成的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它可以涉及全身各个系统,甚至诱发许多致命性并发症,严重影响人的劳动能力,并威胁人的生命安全。
3、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4、防治糖尿病已成为临床上重要的、紧迫的医疗保健问题之一,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二、糖尿病的几种类型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型糖尿病IDDM)2)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NIDDM)3)营养不良型糖尿病4)其它类型糖尿病。
其中II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总患病人数的95%,本文中除特殊注明之外,均指II型糖尿病。
此外,据多种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糖耐者降低者(IGT)数量远远大于糖尿病患者数量,这个庞大的糖尿病后备某某某,会进一步发展成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
三、糖尿病症状1、血糖值和尿糖值均高于正常人2、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1)多尿:日小便次数明显增多2)多饮:日饮水量超5镑(1壶半)3)多食:没有出现“三十三,大转弯”,反而食量超常增长4)消瘦:体力不支、体重下降(较以往)此外,糖尿病患者常发生餐前低血糖现象,在饮食上表现出“上管不了下顿”。
但相当一部分甚至多数病人并非具有全部上述症状,而是仅表现出其中一种症状,甚至平时一无所知,直到全面体查时才被发现。
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其特点
![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ef7e88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2.png)
1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细胞 (T CELL) 自身免疫
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消失 (IVGTT)
糖耐量异常 (OGTT)
体液自身免疫
(ICA, IAA, Anti-GAD65, IA2Ab, etc.)
诊断时应注意:
除非有显著高血糖伴急性代谢失代偿或明显症状,否则应在另1日重复试验以确认符合诊断标准。 血糖为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静脉血浆葡萄糖 随机是指任何时候,无须考虑与进餐的关系。 空腹指无能量摄入至少8小时。 随机血糖不能用于诊断 IGT 和 IFG。 应激状态(感染、创伤、手术等)后应复查血糖。
糖尿病诊断标准(1997年ADA建议,1999年WHO评议)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浆葡萄糖浓度 ≥200mg/dl(11.1mmol/l) 或 者 2.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 126mg/dl(7.0mmol/l) 或 者 23.OGTT2小时血浆葡萄糖浓度≥ 200mg/dl(11.1mmol/l)
第九章 糖尿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糖尿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熟悉糖尿病的鉴别诊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3、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病理、发病机理。
概 述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估计,200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达到1.71亿,2030年预计全球患者将会达到3.66亿,导致全球每年有320万人死亡。
1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理
(一)遗传易感性 据调查,I型糖尿病患者的父母患病率11%,三代直系亲属中患病率为6%,主要系基因变异所致。 对1型糖尿病的单卵双胞胎随访,发病一致率为30-50%。
糖尿病流行与特点
![糖尿病流行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8e5c3181711cc7930b71651.png)
糖尿病流行与特点一、全球与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简介1、全球糖尿病患病情况:2000年在全球有糖尿病患者1.51亿,而目前全球有患者2.85亿2、我国糖尿病的发病情况: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9240万(年龄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3、我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2型为主、高收入群体居多4、流行的原因:城市化、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肥胖二、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的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多种组织,特别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的长期损伤、功能缺陷和衰竭。
三、糖尿病的诊断标准98年标准:WHO诊断标准⏹有糖尿病症状且随机血浆葡萄≥200mg/dl(11.1mmol/L)⏹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126mg/dl (7.0mmol/L)⏹OGTT 2小时血浆葡萄糖浓度≥200mg/dl (11.1mmol/L)注:具备其中一条并有糖尿病症状即可诊断⏹2010年ADA(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A1C≥6.5%。
糖化的检测必须与DCCT规定的NGSP(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标准一致⏹FPG ≥126mg/dl(7.0mmol/L)空腹定义为无任何能量摄入至少8 小时⏹OGTT2 小时血糖≥200mg/dl(11.1mmol/L)⏹有糖尿病典型症状或高血糖急性并发症者,随机血糖≥200mg/dl(11.1mmol/L)*没有高血糖典型症状时,1-3应重复检测。
仅单点糖化血红蛋白≥ 6.5%时不足以诊断糖尿病四、糖尿病前期----糖调节受损糖调节受损(IGR )指介于正常糖耐量和糖尿病之间的状态包括:1.空腹葡萄糖调节受损(IFG) 空腹血糖介于6.1—7.0mmol/l 之间2.糖耐量低减(IGT)OGTT2小时血糖介于7.8 —11.1mmol/l 之间五、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典型症状是疲乏、倦怠,尿量增多,口渴,饮水量增加,易饥饿,饭量增加,但是体重减轻。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f73a107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63.png)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1、疾病背景及流行病学1型糖尿病(T1DM)特指因胰岛β细胞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具有酮症倾向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
T1DM具有以下特点:年龄通常小于30岁;“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常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
T1DM约占糖尿病患者的5%,多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
在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中,T1DM所占比例约为80-90%。
目前,中国是全球1型糖尿病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中国研究课题组2010至2013年在全国13个地区进行了T1DM流行病学研究,覆盖了全年龄段T1DM和10%的全国总人口,结果显示全年龄段T1DM 发病率为1.01/10万人年[1]。
2型糖尿病多在35~40 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 以上。
病理特点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包括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2型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不如1型糖尿病明显,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性低[2],发生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几率比1型糖尿病更高,更易合并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多囊卵巢综合征、冠心病等等[3]。
糖尿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约为9.3%(4.63亿人),预计2045年将增加至10.9%(7亿人)[4]。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2015至2017年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达到11.2%2。
2、疾病治疗现状二甲双胍为T2DM患者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
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和胰岛素是主要联合用药。
(1)治疗药物1型糖尿病必须必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口服药效果欠佳。
2型糖尿病则往往可以应用口服降糖药降糖,达到很好的效果,主要治疗药物见表1。
2020中国cds糖尿病指南 相关试题
![2020中国cds糖尿病指南 相关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f029ac50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a.png)
2020中国cds糖尿病指南相关试题一、单选题1.关于我国糖尿病流行情况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以2型糖尿病为主B. 经济发达程度与糖尿病患病率有关C. 未诊断糖尿病的比例高于发达国家D. 女性患病风险高于男性正确答案:D2.有关我国糖尿病流行可能的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城市化和年轻化趋势B. 生活方式改变C. 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增加D. 中国人的易感性E. 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增加正确答案:A(注意:此题选项中“年轻化”通常指的是糖尿病在年轻人群中的发病率上升,但并非指年轻人本身比其他人群更易患糖尿病,因此“城市化和年轻化”作为单一选项可能产生歧义,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错误选项,A项中的“年轻化”表述不够准确,故判断为错误。
)3.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中,其最佳切点为:A. 5.5%~6.0%B. 6.0%~6.5%C. 6.2%~6.5%D. 6.5%~7.0%正确答案:C4.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的标准建议是:A. 在140/80mmHg以下B. 在130/90mmHg以下C. 在130/90mmHg以上D. 在130/80mmHg以上E. 在130/80mmHg以下正确答案:E(注意:通常认为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以降低并发症风险,但本题中E 选项为“在130/80mmHg以下”,可能是基于特定指南或研究的更严格标准,因此在此情境下选择E。
)5.二甲双胍罕见的不良反应是:A. 低血糖B. 腹胀C. 腹泻D. 过敏E. 乳酸性酸中毒正确答案:E二、多选题1.下列哪些属于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A. 饮食控制B. 运动疗法C. 药物治疗D. 健康教育及心理改善E. 血糖监测正确答案:ABCDE2.关于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具体实施方法,下列正确的是:A. 受试者需空腹8~10小时B. 无水葡萄糖82.5g溶于300ml水中C. 试验过程中,患者不吸烟,不做剧烈运动D. 从服用完糖水后开始计时,进行静脉采血E. 实验前3天,患者应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取正确答案:AC(注意:B选项通常使用的是75g无水葡萄糖溶于300ml水中,故B错误;D选项描述正确,但需注意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时间点;E选项描述不准确,因为OGTT前无需特别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取,但需保持正常饮食,故E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
【摘要】糖尿病在我国属于公共卫生问题,而我国糖尿病的流行趋势非常严峻,随着近些年来患病人数的不断增加,我国的糖尿病患病总数处于国际首位。
糖尿病是在心脑血管疾病、
肿瘤之后对我国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非传染性且慢性发展的疾病。
我国对糖尿病的
流行病学进行了反复的分析研究,虽然诊断标准出现了变化,可糖尿病的上升趋势却未改变,当前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几率为12%左右,大概患病人数高达1.15亿人。
当前,糖尿病和
并发症的出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寿命造成严重影响,为患者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医疗以
及经济负担,我国糖尿病的控制管理在经受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对我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以
及变化趋势进行了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变化趋势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日新月异,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增长,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
平不断提升,以及老龄化等各种因素的驱动下,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每年都在增增,导致
我国糖尿病的流行趋势非常严峻。
2017年世界糖尿病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世界上的成
人糖尿病患者共有4.26亿,预计占总人数的8.8%;而我国的患病总人数高达1.15亿,居于
国际首位,占国际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已超出四分之一,且这个数据还在上升,预测到2045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将会上升到1.2亿人。
我国不仅糖尿病患者人数惊人,并且患病率
在高处国际水平,我国糖尿病患者在2017年的患病率为10.9%。
糖尿病的流行为我国社会以
及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担,我国在2017年死于糖尿病的人数高达八十四万人,而小于60岁
年龄的患者占33.8%。
上述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糖尿病防治工作依然经受者严峻的挑战。
1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性病学
糖尿病的并发症通常包含微血管并发症与大血管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发生残疾、出现
死亡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带来的危害主要是长期的高血糖为人们的全身脏器造成损害,从而
使其功能出现逐步的减退。
为此,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加强了解至关重要,但是,因
为并发症的出现和很多因素有关,包含了,年龄、遗传、血糖控制水平、性别、其他的心脑
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病程等,因此,在进行糖尿病并发症流行学的调查时,难度较高,不
仅应该调查糖尿病患者,还应该明确判断并发症的含义与辨别。
现阶段,我国仍旧缺少设计
较好的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调查资料。
1.1糖尿病视网膜出现的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导致的病变是造成患者实名的重要因素,相关调查显示,我国21.5%的Ⅰ型糖
尿病与36.7%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患眼部疾病的概率为35.3%,包含了背景视网膜发生的病变、增生性视网膜实现的病变、失明、白内障;当然Ⅱ型糖尿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几率随着年龄
以及病程的上升而增长。
除此之外,我国糖尿病视网膜发生病变的患病率体现出了区域性差异,城市低于农村,南方低于北方。
1.2糖尿病引发的肾病
糖尿病并发症肾病是导致肾功能出现慢性衰竭的重要因素,患病率较高的区域就是亚太地区。
相关研究显示,34.6%的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肾脏并发症,而Ⅰ型患者的出现率为23.5%,Ⅱ
型患者为35.7%。
1.3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神经病变
病人在患有糖尿病后十年以内会出现显著的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其发生几率和病程有着直
接联系。
如果吸烟的年龄超出40年且血糖控制很差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神经病变的患病率
会更高。
在门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多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周围组织出现病变的
患病率大概在17.03%到52.98%,不同的研究之间患病的差异很可能和选择的检查与诊断方式的不同存在联系。
1.4心脑血管的并发症
心脑血管疾病是Ⅱ型糖尿病较为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出现死亡的重要因素。
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是16.9%,Ⅰ型患者的患病率为4.1%,Ⅱ型患者为17.2%;出现脑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是12.3%,Ⅰ型患者的患病率为1.9%,Ⅱ型患者为13.3%。
导致我国Ⅱ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新蹙额管疾病的因素包含:血压、血糖、血脂。
经过我国国权范围内大型权威医院的多年调查显示,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人体代谢紊乱有着直接联系,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高血压异常、血脂加上高血压异常对比单独患有Ⅱ型糖尿病的患者,合并高血脂、高血压异常患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要高出六倍。
2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带来的变化
2.1人口老龄化
我国超过六十岁的老年人逐年增多,从2001年至2007年之间我国老年人增长了14%。
2008年到2009年之前经过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糖尿病的几率超过20%,要比年轻人高出十倍不止。
在对其他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年龄每上涨10岁,患病的几率就会上升67%。
2.2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城市化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较大的变化,体力劳动日益减少,饮食的结构出现变化,脂肪摄入量逐渐增加。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体力活动大幅度降低,而因为我国人群缺少活动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人数接近三千万人。
在人群的饮食方面,摄入较低的全谷物与摄入较高的精制谷物是我国现阶段糖尿病高发的重要膳食风险因素,因为膳食方面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人员已高达四千万人。
3中国糖尿病的主要流行特点
3.1诊断率偏低、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都需要加强
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多是以Ⅱ型糖尿病为主,占患病总人数的91%以上,Ⅰ型糖尿病大约为4%,其他类型的大约为5%。
通过对最近10年发生的大型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大约在9.8%到11.7%,未诊断出来的大约为61%到71%,而治疗率、控制率、知晓率的状况比较不理想。
通过表1我们能够看出,我国对糖尿病的诊断、知晓以及控制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在将近10年的努力下改善效果并没有明显的提升,中国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仍然经受着严峻的挑战。
3.2糖尿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我国现阶段早发型糖尿病的比例日益提升,根据人群的大规模流行病学的相关调查显示,新诊断糖尿病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表示我国糖尿病的发病向着年轻化趋势发展。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不管是糖尿病知识的宣传,还是患者的防治方面,都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糖尿病的防治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努力;政府组织人员积极开展公众健康教育;个体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尽力配合医生合理治疗;公共卫生部门对高危人群加强干预;医疗机构创建糖尿病
的防治团队,进行高效诊疗,对糖尿病患者的情况进行改善。
国际上现有的科学水平,对糖尿病无法根治,只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改善,降低残死率和预防未发人群至关重要。
希望我国能够创建适合人群的糖尿病防治措施,在与糖尿病抗争中持之以恒,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黄建萍,陈大灵.糖尿病的流行趋势及预防控制策略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8(05):962-964.
[2]薛寒冰,刘芳.我国糖尿病流行特征在核保医学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17,16(20):3152-3154.
[3]田慧.老年糖尿病的流行特点及其降糖治疗策略[J].药品评价,2015,12(03):4-7+20.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04):292-344.
[5]田慧.老年糖尿病的流行趋势和治疗策略[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