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颈动脉狭窄介入诊疗指导规范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最终版)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b8598f956c85ec3a86c2c504.png)
供应 脑的 动脉
分为两个 系统 ● 颈内动 脉系统 ● 椎-基底 动脉系统
4
颈 动 脉 体
5
主 动 脉 弓 及 其 分 支 示 意 图
6
颈 动 脉 与 椎 动 脉 解 剖
7
颈 动 脉 与 椎 动 脉 解 剖
颈动脉狭窄诊疗指南
2020/6/13
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卒中的关系
在18个月的内科药物治疗期间: ➢狭窄程度为70%-79%的患者卒中风险为19%, ➢狭窄程度为80%-89%的患者卒中风险为33%, ➢狭窄程度为90%-99%的患者卒中风险为33%。 ➢对于全闭塞的患者风险下降。
20-30%的缺血性卒中源于颈动脉狭窄 70%的缺血性卒中伴有颈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后的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导致的出血体质,高血 压脑出血(主要位于基底节部位),以及梗塞后出血转化、 合并颅内出血性疾患等。 ➢ 尽管目前不能有效预防患者颅内出血,但颅内出血发 生率很低,据报道在0.3%-1.8%。
29
CAS并发症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率报道从1.1%到5%。临床表现有 单侧头痛,呕吐,面部和眼痛,癫痫发作,血压急剧升高, 脑水肿或脑出血导致的局部症状等。该并发症预后不—, 可痊愈,也可导致死亡。
27
CAS并发症 7.2 神经系统并发症 ➢ TIA发生率在诸多报道中介于1%-2%之间。致残性卒 中发生率为0.9%。 ➢ 缺血性卒中多由栓子脱落栓塞导致,也可由血栓形成 等引起,症状严重者需及时处理。亚临床缺血性损伤可以 通过MRI发现,据推测可能由微栓子所致。
28
CAS并发症
➢ CAS术后发生颅内出血归咎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医院介入科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诊疗常规
![医院介入科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80f0b426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68.png)
医院介入科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诊疗常规脑卒中是继心血管疾患和癌症之后引起人们死亡的第三大原因。
同时也是导致残疾的最主要疾病。
欧美国家脑血管疾病近年发病率开始下降,而我国反而有增加的趋势。
美国每年有一百万脑卒中患者,我国每年则有500万~700万脑卒中患者。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25%~50%的脑卒中发病原因可能是颈动脉狭窄。
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目的就是预防脑卒中。
传统的颈动脉狭窄治疗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而颈动脉支架是近20年兴起的血管腔内介入技术。
具有微创、适应症更广、疗效确切等优点。
一、适应症1.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管腔狭窄率(直径)大于80%;2.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管腔狭窄(直径)大于50%,伴有溃疡和(或)不稳定斑块者可适当放宽;3.无症状双侧颈动脉狭窄,狭窄直径均大于70%;4.无症状双侧颈动脉狭窄,狭窄直径50%~70%,在需要全麻的重要手术如冠脉搭桥手术前,至少行单侧(优势侧)CAS。
二、禁忌症1.严重的神经系统疾患,如病变脑功能已完全丧失、瘫痪等;2.颈动脉闭塞性病变,伴有造影证实的腔内血栓;3.伴有颅内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又不能同时给以治愈者;4.3个月内发生颅内出血或4周内发生严重脑卒中者;5.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等血管造影禁忌者。
三、术前准备1. 患者准备术前6小时禁食、水,腹股沟备皮等同脑血管造影准备。
术前和患者及家属作好充分的谈话和沟通,并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
2. 术前结合患者病情给以合理的术前给药,尤其要给以充分的抗血小板药物,如口服3~5天阿司匹林、氯吡咯雷等。
3. 术前作好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测定和心肝肾功能等检查。
4. 术前完善颅内外血管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TCD、脑血管造影、MRA或CTA检查。
5. 器械准备根据术前制定的手术方案,作好充分的器材准备。
四、治疗方法选择1.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不作单纯球囊扩张。
颈动脉狭窄介入手术的配合
![颈动脉狭窄介入手术的配合](https://img.taocdn.com/s3/m/34ad8ed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8d.png)
颈动脉狭窄介入手术的配合(一)物品准备1.敷料神外介入包、神外介入外加、神外介入骨科单三件衣。
2.器械神外介入盆碗。
3.一次性物品(1)常规物品:机器无菌罩×3、无菌手套×3,输血器×2、三通×2,注射器:5ml×1,10ml×1,20ml×1。
(2)特殊物品动脉鞘:8F;Y阀、一次性高压连接管、造影导丝;造影管:5FPIG、5FVER、8FGD;血管栓塞保护器、外周球囊、压力泵、PT导丝、颈动脉支架。
4.药品(1)肝素盐水A组:手术盆内肝素水:0.9%氯化钠500ml+12500U肝素,根据手术盆的大小可使用若干瓶;B组:全身肝素化肝素盐水:0.9%氯化钠8ml+12500U肝素。
全身肝素化方法:全身肝素化方法:手术开始时使用量为患者公斤体重除以6,第二小时为手术开始时的一半,第三小时为第二小时的一半,之后每小时追加一次B组肝素水1ml。
1.造影剂:碘海醇300mg/100ml/瓶,准备瓶2瓶,1瓶加入器械台药杯内,1瓶抽入高压注射器内。
2.盐酸多巴胺注射液:手术开始前抽取盐酸多巴胺8ml,用盐水稀释至50ml备用。
3.盐酸阿托品:术前抽取盐酸阿托品2ml备用。
4.尼莫地平注射液:术前抽取尼莫地平注射液50ml,手术开始时用微量泵泵注4ml/h至手术结束。
5.环境布局:根据术式及手术习惯,术者站于手术床右侧,右侧床尾放C臂操作屏幕,左侧床尾放置高压注射枪,连接好后将高压枪头置于床尾1/4处;显示屏置于距离床头50cm左右处。
(二)手术体位仰卧位(三)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四)手术配合要点(1)常规铺手术台:手术盆内倒入A组肝素盐水1000ml,,药杯内倒入碘海醇100ml。
(2)遵医嘱打开一次性无菌物品,打开之前与手术医生再次核对耗材的型号及性能,核对有效期及灭菌状态,确保无菌。
(3)管路管理①静脉管路:输液杆固定于手术床尾,防止手术床移动时与高压注射枪发生碰撞;输液器连接三通和延长管妥善固定,避免手术床移动时静脉管路脱出。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全文)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c49fc530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06.png)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全文)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缺乏锻炼、饮食不健康等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
02年龄、性别、家族史、心房颤动等也与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相关。
6诊断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磁共振等,其中颈动脉彩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筛查应该针对高危人群,如年龄≥50岁、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已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等。
7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方式,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史、病变程度等因素个体化制定。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抗血小板治疗、药物降压、改善生活方式等。
介入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ndarterectomy)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stenting)两种,适应证应根据病变的程度、病变部位、病史等因素综合考虑。
对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应更为严格。
8预后颈动脉狭窄的预后与病变的程度、病史、治疗方式等因素有关,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易导致严重的脑缺血和卒中,介入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预后,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对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预后取决于病变的进展速度和介入治疗的效果。
因此,及早发现、早期干预是预防颈动脉狭窄并发症的关键。
高血压是脑卒中风险最高的危险因素之一。
与血压正常者相比,高血压患者患脑卒中的危险要高4倍。
收缩压比舒张压更与脑卒中相关。
高血压的治疗可以明显而快速地降低危险性。
吸烟与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密切相关,可增加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险。
颈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吸烟量呈正相关。
大量吸烟者患脑卒中的危险度是少量吸烟者的2倍。
停止吸烟2年后,危险度明显减少,5年后回到不吸烟时的水平。
糖尿病不仅可以增加颈动脉狭窄和脑卒中的危险,而且增加继发于脑卒中的死亡率。
胰岛素抵抗患者颈动脉狭窄和脑卒中的危险增加,但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治疗能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高脂血症虽然可以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血管病的风险,但与卒中的关系尚不确定。
中国颈动脉狭窄介入诊疗指导规范(最全版)
![中国颈动脉狭窄介入诊疗指导规范(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44eb103a5ef7ba0d4b733b48.png)
中国颈动脉狭窄介入诊疗指导规范(最全版)脑血管病是我国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其中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发病原因。
已有多项随机试验证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能够有效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
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器械和技术的进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正在成为可能替代CEA的一种微创、安全和有效的颈动脉狭窄血流重建手段。
本规范依据国内外重要CAS指南内容和最新循证医学的证据编写,目的是为脑卒中筛査和防控基地医院有美医师提供临床参考。
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自然病史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试验(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 CET)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卒中风险的关系有清晰的描述。
在18个月的内科药物治疗期间狭窄程度为70%-79%的患者卒中风险为19%,狭窄程度为80%-89%的患者卒中风险为33%,狭窄程度为90%-99%的患者卒中风险为33%。
对于近全闭塞的患者风险下降。
但对于无症状患者卒中风险与狭窄严重程度间的关系在其它研究中尚不明确。
早期的研究显示≥75%无症状狭窄患者累积的年卒中风险超过5%,无症林颈动脉狭窄外科试验(symptomatic Carotid Surgery Trial,ACST)显示狭窄程度≥7%药物治疗的患者中5年同侧卒中或死亡率仅为4.7%。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在积极的药物治疗下无症状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神经系统事件发生率相对较低。
二、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学1.颈动脉狭窄病因学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及纤维肌肉结构不良等,其它病因如外伤、动脉扭转、先天性动脉闭锁、肿瘤、动脉或动脉周围炎、放疗后纤维化等较少见。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和美国,约90%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在我国中青年患者中,大动脉炎也是比较常见的病因。
中国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要点
![中国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27ebee8d3968011ca200919f.png)
(1)12个月内颅内自发出血;
(2)30天内曾发生大面积脑卒中或心肌梗死;
(3)3个月内有进展性脑卒中;
(4)伴有较大的颅内动脉瘤,不能提前处理或同时处理者;
(5)慢性完全闭塞无明显脑缺血症状者;
(6)凝血功能障碍,对肝素以及抗血小板类药物有禁忌证者;
(7)无法耐受麻醉者;
(8)重要脏器如心、肺、肝和肾等严重功能不全者;
(3)术中不能耐受颈动脉阻断试验者;
(4)术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血流减少者;
(5)通过术中脑电图或体感诱发脑电监测可能出现脑缺血者;
(6)颅内Willis环代偿不全者;
(7)既往有过大卒中,行CEA者。
8围术期药物治疗
推荐术前单一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降低血栓形成机会,不推荐大剂量应用抗血小板药;术中在动脉阻断5分钟前给予肝素抗凝使活化凝血时间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5倍以上,术后至少使用单一抗血小板药物4周。此外,围术期还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西洛他唑、沙格雷酯、贝前列素钠片等药物。
4手术时机选择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6周后手术较为安全,对于近期出现症状发作,影像学检查提示为不稳定斑块时应尽量争取尽早手术,可以建议于2周内手术;
(2)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轻微卒中患者,如果没有早期血管重建术的禁忌证,可以在事件出现2周内进行干预;
(3)如为双侧病变,根据临床情况两侧手术间隔可以在2至4周,有症状侧和(或)狭窄严重侧优先手术。
(9)严重痴呆。
3麻醉方式
麻醉包括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
局麻的优势在于可以在术中评估脑缺血的耐受情况,辅助判断是否应用转流管,减少不必要的转流管使用,但是患者往往有恐惧,而且需要麻醉师有较高的麻醉技巧。
颈部动脉狭窄和颈内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
![颈部动脉狭窄和颈内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a3d5f4c9482fb4daa48d4b7c.png)
颈部动脉狭窄临床路径一、颈部动脉狭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主要诊断为颈动脉狭窄/闭塞。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症状:TIA发作,脑梗塞,与脑缺血相关的头晕、视物模糊、黑朦等。
2.体征:颈动脉听诊区杂音及震颤等。
3. 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CTA/MRA检查明确病变存在。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开放手术或介入腔内治疗。
2.手术方式:颈动脉腔内成形、支架植入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不超过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诊断符合颈动脉狭窄/闭塞。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以主要诊断为治疗目的,其它疾病的处理不影响主要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检查(1-3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片、心电图、颈动脉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经颅多普勒、CTA、MRA、全脑血管造影、心脏彩超。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八)术前准备(2-6天)。
1.麻醉方式:局麻、全麻。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术后镇痛用药。
3.术前三天,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4.术前充分评估心、肺、肾、脑功能,必要时相关科室会诊。
(九)术后处理(3-10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2.术后用药: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3.继续抗血小板治疗。
4.对症治疗。
(十)出院(7-10天)。
1.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切口无感染迹象。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等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等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196c5405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28.png)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等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9.11.15
•【文号】国卫办医函〔2019〕828号
•【施行日期】2019.11.1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诊断标准
正文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等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
用管理规范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9〕8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加强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促进适宜技术推广,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我委组织对心血管疾病介入、综合介入、外周血管介入和神经血管介入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进行了修订。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107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87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8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89号)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废止。
附件:1.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2.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3.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4.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19年11月15日。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全文)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aa02ab045fbfc77da369b1b5.png)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全文)概述1 指南制定的方法和背景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近年临床研究证据及2008年学组编写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基础上,参考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发布的相关指南,2016年CRRST 临床试验结果,结合中国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本指南中涉及的颈动脉狭窄除特殊说明外,均指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
2 流行病学2015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脑卒中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构成比中最主要的原因,成为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农村脑卒中的死亡率为150.17/10万人,城市卒中的死亡率为125.56/10万人。
脑卒中患者当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左右,其中约25%~30%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脑卒中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40~64岁的劳动力人群占近50%,而且危险因素的控制率在我国很低。
3 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及致病机制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90%以上,其他原因包括慢性炎症性动脉炎(Takayasu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放射性动脉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颈动脉迂曲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累及颈动脉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而引起脑缺血及卒中症状,是全身性动脉硬化在颈动脉的表现,病变特点是主要累及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起始,可导致相应器官供血区的血运障碍。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引起脑缺血症状主要通过下述机制:(1)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过程中,表面可有胆固醇结晶或其他粥样物质碎屑不断脱落,碎屑本身可形成栓子流至远端颅内血管形成栓塞;(2)碎屑脱落后,斑块内胶原等促血栓形成物质暴露,血栓形成后不断脱落导致远端血管反复栓塞;(3)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血流低灌注;(4)动脉壁结构破坏致颈动脉夹层或内膜下血肿等原因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4 定义01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既往6个月内无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卒中或其他相关神经症状,只有头晕或轻度头痛的临床表现视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介入诊疗规范
![介入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406c402f6137ee06eef91849.png)
四、放射介入诊疗标准〔一〕放射介入诊疗前后准备及考前须知放射介入诊疗术前准备1、术前医生或护士告知患者介入手术的目的方法及考前须知,以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同时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疑虑,以便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疗。
2、皮肤准备:双侧腹股沟备皮。
3、做碘过敏试验。
4、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5、训练床上解小便。
6、术前4小时禁食。
7、术前排空大小便。
〔二〕放射介入诊疗术后考前须知1、患肢穿刺处予以绷带加压包扎,目的是防止出血。
2、患者术后应平卧,患肢伸直限制活动24小时。
12小时后可去出压迫沙袋,24小时后解除包扎绷带。
3、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该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情况。
4、饮食:术后观察病人一般情况可给予流质饮食。
5、介入术后,需抗菌、补液3-5日,注意观察尿量,补液量为每日1000-1500ml,应用铂类化疗药物后注意水化〔输液量3000ml/日〕,并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保肝、止酸、止血、止呕吐等对症处理。
6、栓塞后综合征是术后最常见的反响,包括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肝功能损害、黄疸、腹水、麻痹性肠梗阻、非靶器官栓塞等。
上述反响多为一过性的,对症处理即可。
其中发热多为肿瘤坏死吸收热,常可至38-39℃,多为7-14日,也可持续1个月,抗生素效果不明显,吲哚美辛处理多能奏效,必要时可短期使用地塞米松。
腹痛的常见原因有碘化油栓塞反响、胆囊炎及近肝包膜的肿瘤治疗后坏死所致局限性腹膜炎,可酌情分别对症处理,只要无外科急腹症指征,就可适当应用止痛剂止痛。
二、放射介入诊疗标准〔一〕中枢及头颈部介入治疗第一章血管造影第一节全脑血管造影术【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①颅内外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如出血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②自发性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检查;③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了解血供状况:④观察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性:⑤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解析2019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解析2019](https://img.taocdn.com/s3/m/372750a7f8c75fbfc77db281.png)
Classification of ICA
颈内动脉分段
C1颈段,又分为颈动脉球部和颈升段。 C2岩段,是颈内动脉走行于颈动脉管内的一段,分为两个亚段,即垂直段(
或称升段)和水平段. C3破裂孔段,本段很短,起自颈动脉管颅内端,止于岩舌韧带 ; C4海绵窦段,起于岩舌韧带上缘,止于硬脑膜环。分为三个亚段,后升部(
颈动脉狭窄与卒中
无症状患者卒中风险与狭窄严重程度间的关系在其他研究中尚不明确: 早期研究: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程度≥75%的患者累积的年卒中风险为 5%;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外科试验(Asymptomatic Carotid Surgery Trial,AC ST)显示狭窄≥70%患者药物治疗5年中同侧卒中或死亡率仅为4.7%; 积极的药物治疗下,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神经系统事件发生率较低。
CEA(Carotid Endarteretomy )
8.围手术药物治疗: 推荐术前单一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mg/d)或氯吡格雷 (75mg/d),降低血栓形成机会,不推荐大剂量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术中在动脉阻断5分钟前给予肝素抗凝使活化部分凝血时间或活化部分 凝血酶时间延长1.5倍以上,术后至少使用单一抗血小板药物4周。围 手术期还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西洛他唑、沙格雷酯、贝前列素钠片等 药物。
颈动脉狭窄相关危险因素
1.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人群中风险最高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与正常人相比, 有高血压的人患脑卒中风险高4倍;收缩压或舒张压降低都会使卒中危险性明显 而快速降低。 2.吸烟(Cigarette) :吸烟(量)和颈动脉狭窄发生及严重程度明显呈正相关,危 险度在停止吸烟2年内明显减少,5年内回到不吸烟水平。 3.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不仅增加颈动脉狭窄和脑卒中的危险,还可增 加其死亡率,同时胰岛素抵抗患者颈动脉狭窄和卒中风险增加。 4.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高脂血症可增加冠心病、心梗和其他心血管病风险, 和卒中关系尚不确定,研究表明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经过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对 血管壁厚度、腔内面积和内-中膜厚度的进展有控制作用。
介入诊疗规范
![介入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4c2a2b31915f804d2a16c107.png)
四、放射介入诊疗规范(一)放射介入诊疗前后准备及注意事项放射介入诊疗术前准备1、术前医生或护士告知患者介入手术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同时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疑虑,以便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疗。
2、皮肤准备:双侧腹股沟备皮。
3、做碘过敏试验。
4、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5、训练床上解小便。
6、术前4小时禁食。
7、术前排空大小便。
(二)放射介入诊疗术后注意事项1、患肢穿刺处予以绷带加压包扎,目的是防止出血。
2、患者术后应平卧,患肢伸直限制活动24小时。
12小时后可去出压迫沙袋,24小时后解除包扎绷带。
3、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该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情况。
4、饮食:术后观察病人一般情况可给予流质饮食。
5、介入术后,需抗菌、补液3-5日,注意观察尿量,补液量为每日1000-1500ml,应用铂类化疗药物后注意水化(输液量3000ml/日),并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保肝、止酸、止血、止呕吐等对症处理。
6、栓塞后综合征是术后最常见的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肝功能损害、黄疸、腹水、麻痹性肠梗阻、非靶器官栓塞等。
上述反应多为一过性的,对症处理即可。
其中发热多为肿瘤坏死吸收热,常可至38-39℃,多为7-14日,也可持续1个月,抗生素效果不明显,吲哚美辛处理多能奏效,必要时可短期使用地塞米松。
腹痛的常见原因有碘化油栓塞反应、胆囊炎及近肝包膜的肿瘤治疗后坏死所致局限性腹膜炎,可酌情分别对症处理,只要无外科急腹症指征,就可适当应用止痛剂止痛。
二、放射介入诊疗规范(一)中枢及头颈部介入治疗第一章血管造影第一节全脑血管造影术【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①颅内外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如出血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②自发性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检查;③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了解血供状况:④观察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性:⑤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1]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1]](https://img.taocdn.com/s3/m/bc7e30a5284ac850ad0242b8.png)
endarterectomy,
内专家暂制定此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参考。此共识是根据专
家的临床经验和参考相关文献制定的‘24圳,缺乏我国自己
经过严格科研设计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资料证实, 因此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学组将以此为基础,进行多中心 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制定完善的操作指南。
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颈动脉狭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和眼的缺血症状。病 变累及大脑前循环供血动脉即颈总、颈内动脉者,可有头晕、 头痛、晕厥、一过性黑噱、失明等症状;但其典型临床症状为 短暂脑缺血(transient
生堡丝盟堂苤壶垫!Q生2旦筮丝鲞筮!魍£垡!』坠尘垡:墅巳!皇里匦垫!Q:!吐丝,丛生2
・995-
.规范与共识.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
目前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恶性肿瘤是引起患者死亡的 三大主要原因,脑血管病也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根据 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世界卫牛组织监测心血管 疾病的趋势和决定因素研究(MONICA)前瞻性研究(调奋人 群涵盖我国16个省市约330万人)和1986年全军脑血管病 流行病学协作组回顾性研究(研究人群涵盖我国的29个省 市580万人),脑卒中病死人数占城市死亡人数的20%、占 农村死亡人数的19%;全年龄组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 116/10万,平均年龄标化患病率为3%011-2]。在所有脑卒中 患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80%。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 是由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所导致的血栓形成和栓子脱落引 起的脑动脉栓塞和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 管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据国内外报道,20%~30%的缺』nL性 脑血管病的直接发病原因是颈动脉狭窄旧…。因此,治疗颈 动脉狭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 发展即脑梗死的发生;其二是解除颈动脉狭窄所引起的一系 列脑缺血症状。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及纤维肌肉结 构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等;其他病因如外伤、动脉扭 转、先天性动脉闭锁、肿瘤、动脉或动脉周围炎、放疗后纤维 化等较少见。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和美国,约90%的颈动脉 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在我国中青年患者中,大动脉 炎也是比较常见的病因"4 J。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累及起始部及颈内外动脉分 叉处。在粥样斑块的基础上,可以产生附肇血栓和微栓子脱 落;斑块内出血、纤维化和钙化引起狭窄进行性加重;血管壁 溃疡、夹层及动脉瘤形成产生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病理变 化。最终导致颈动脉狭窄、闭塞及脑组织的缺血和梗死。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丰要有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 疗和外科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e6d126ca8e9951e79a89275b.png)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目前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恶性肿瘤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脑血管病也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根据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世界卫牛组织监测心血管疾病的趋势和决定因素研究(MONICA)前瞻性研究(调奋人群涵盖我国16个省市约330万人)和1986年全军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协作组回顾性研究(研究人群涵盖我国的29个省市580万人),脑卒中病死人数占城市死亡人数的20%、占农村死亡人数的19%;全年龄组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16/10万,平均年龄标化患病率为3%。
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80%。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由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所导致的血栓形成和栓子脱落引起的脑动脉栓塞和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据国内外报道,20%~30%脑血管病的直接发病原因是颈动脉狭。
因此,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发展即脑梗死的发生;其二是解除颈动脉狭窄所引起的一系列脑缺血症状。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及纤维肌肉结构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等;其他病因如外伤、动脉扭转、先天性动脉闭锁、肿瘤、动脉或动脉周围炎、放疗后纤维化等较少见。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和美国,约90%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在我国中青年患者中,大动脉炎也是比较常见的病因。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累及起始部及颈内外动脉分叉处。
在粥样斑块的基础上,可以产生附肇血栓和微栓子脱落;斑块内出血、纤维化和钙化引起狭窄进行性加重;血管壁溃疡、夹层及动脉瘤形成产生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病理变化。
最终导致颈动脉狭窄、闭塞及脑组织的缺血和梗死。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丰要有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全文)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fc3c3fe2e53a580216fcfe80.png)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全文)目前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恶性肿瘤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脑血管病也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根据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世界卫生组织监测心血管疾病的趋势和决定因素研究( MONICA)前瞻性研究(调查人群涵盖我国16个省市约330万人)和1986年全军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协作组回顾性研究(研究人群涵盖我国的29个省市580万人),脑卒中病死人数占城市死亡人数的20%、占农村死亡人数的19%;全年龄组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16/10万,平均年龄标化患病率为3/1000,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80%。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由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所导致的血栓形成和栓子脱落引起的脑动脉栓塞和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丰要病因之一。
据国内外报道,20%~3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直接发病原因是颈动脉狭窄。
因此,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发展即脑梗死的发生;其二是解除颈动脉狭窄所引起的一系列脑缺血症状。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及纤维肌肉结构不良( fibromuscular dysplasia)等;其他病因如外伤、动脉扭转、先天性动脉闭锁、肿瘤、动脉或动脉周围炎、放疗后纤维化等较少见。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和美国,约90%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在我国中青年患者中,大动脉炎也是比较常见的病因。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累及起始部及颈内外动脉分叉处。
在粥样斑块的基础上,可以产生附壁血栓和微栓子脱落;斑块内出血、纤维化和钙化引起狭窄进行性加重;血管壁溃疡、夹层及动脉瘤形成产生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病理变化。
最终导致颈动脉狭窄、闭塞及脑组织的缺血和梗死。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等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等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a37547bb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1.png)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等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9.11.15
•【文号】国卫办医函〔2019〕828号
•【施行日期】2019.11.1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诊断标准
正文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等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
用管理规范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9〕8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加强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促进适宜技术推广,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我委组织对心血管疾病介入、综合介入、外周血管介入和神经血管介入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进行了修订。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107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87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8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89号)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废止。
附件:1.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2.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3.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4.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19年11月15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长:李天晓 成员:焦力群 范一木 王 峰 梁传声
杜 彬 帅 杰 黄胜平 洪 波 张晓龙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陇德
委 员:按笔划顺序
于生元 马长生 王文志 王永炎 王伊龙 王拥军 王茂斌 王金环 牛小媛 毛 颖 冯晓源 冯晓源 母义明 吉训明 华 扬 刘 鸣 刘建民 刘新峰 许予明 孙立忠 孙宁玲 纪立农 杜怡峰 李 玲 李天晓 李秀华 李坤成 李坤成 杨 莘 杨 弋 杨文英 励建安 佟小光 余 波 宋 彬 张 运 张 素 张 通 张 澍 张允岭 张世明 张苏明 张伯礼 张建宁 张鸿祺 张微微 陈 方 陈 忠 陈生弟 武 剑 苑 纯 范一木 罗柏宁 金征宇 周良辅 周定标 单春雷 赵 冬 赵 钢 赵继宗 胡大一 胡盛寿 姜卫剑 贾建平 徐 克 徐如祥 凌 锋 高 颖 高润霖 高培毅 高培毅 郭晓蕙 黄 燕 黄东锋 崔丽英 彭 斌 葛均波 董 强 韩雅玲 程敬亮 焦力群 曾进胜 游 潮 谢 鹏 蒲传强 蔡定芳 缪中荣 樊东升 霍 勇
二、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学
1 颈动脉狭窄病因学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及纤维肌
肉结构不良等;其它病因如外伤、动脉扭转、先天性动脉闭锁、
肿瘤、动脉或动脉周围炎、放疗后纤维化等较少见。在欧洲的一 些国家和美国,约90%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在 我国中青年患者中,大动脉炎也是比较常见的病因。
2 颈动脉狭窄病理生理学 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在血流转向和分支的部位,这些都是湍
流和剪应力改变的部位,因此在颈总动脉分为颈内和颈外动脉的 部位特别容易形成斑块。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以由多种机 制所引起,包括:
2.1 动脉粥样硬化部位血栓形成引起的动脉-动脉栓塞; 2.2 胆固醇结晶或其它动脉粥样物质碎屑的栓塞; 2.3 斑块破裂导致颅外动脉的急性血栓性闭塞; 2.4 动脉壁结构破坏导致夹层或内膜下血肿而致血管重度狭 窄或闭塞; 2.5 重度狭窄或闭塞引起脑灌注降低。
脑血管病是我国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其中颈动脉狭窄是 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发病原因。已有多项随机试验证实颈动脉内 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能够有效降低颈动 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器械和技术的进 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正在 成为可能替代C E A的一种微创、安全和有效的颈动脉狭窄血流重 建手段。本规范依据国内外重要C A S指南内容和最新循证医学的 证据编写,目的是为脑卒中筛查和防控基地医院有关医师提供临 床参考。
三、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状的评估
对于怀疑由于颈动脉狭窄而导致一过性视网膜缺血或半球定 位症状的患者及无症状筛查患者,建议首先选择无创性影像方法 进行检查。如果不适合用超声检查或者结果不清楚难以确诊,可 以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来评估 颈动脉狭窄。经导管血管造影术对一些病例的确诊是必要的,尤 其是当多种无创性影像检查结果不一致时。
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自然病史
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试验(N o r t h A m e r i c a 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CET)对症 状性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卒中风险的关系有清晰的描述。在18个 月的内科药物治疗期间,狭窄程度为70-79%的患者卒中风险为 19%,狭窄程度为80-89%的患者卒中风险为28%,狭窄程度为 90-99%的患者卒中风险为33%,对于近全闭塞的患者风险下降。
1. 双功能超声 双功能超声将二维实时成像与多普勒流量分析结合起来评估
靶血管,通过测量血流速度间接反映狭窄的程度,但在确定或排除 70%以上颈动脉重度狭窄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双功能超 声技术作为一种无创、简易、廉价、相对准确的颈动脉狭窄评估手
段,推荐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无症状筛查患者中首先使用。
但对于无症状患者卒中风险与狭窄严重程度间的关系在其它 研究中尚不明确。早期的研究显示≥75%无症状狭窄患者累积的 年卒中风险超过5%,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外科试验(Asymptomatic Carotid Surgery Trial,ACST)显示狭窄程度≥70%药物治疗的 患者中5年同侧卒中或死亡率仅为4.7%。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在 积极的药物治疗下无症状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神经系统事件发 生率相对较低。
M R A对动脉钙化的不敏感是其相对于颈动脉超声和C T A 的明显优势。M R A评估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局限在于高估狭窄程 度,以及不能将接近闭塞的狭窄和完全闭塞区分开来。此外部分 患者因幽闭恐惧症、过度肥胖或植入过磁性不兼容设备如起搏器 或除颤器等而不能进行MRA检查。
3. CT血管成像 与MRA一样,CTA可以显示从主动脉弓到Willis环的解剖形
态,多维重建分析还可以对非常迂曲的血管进行评价。但管壁钙 化会影响管腔狭窄评估的准确性,当严重狭窄剩余管腔直径接近 CT系统的分辨率极限时,体积平均化也会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2. 磁共振血管成像 M R A能够无创的生成颈动脉图像,是由于流动血液的射频
信号有别于周围软组织,从而可以采用特殊的技术如3D-T O F对 动脉管腔直接成像。由于平扫M R A图像质量容易受到一些因素 的影响,常高估狭窄程度,现在还是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对比剂 增强的M R A,通过放大流动血液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相对信号强 度,从而对颈动脉管径做出更准确的评估;高品质对比剂增强 MRA可以为主动脉弓、颈动脉和脑动脉提供清晰的解剖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