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定义和原理,理解光的传播规律。
2.掌握使用放大镜放大物体的方法。
3.学会制作简易放大镜并探讨放大镜的优缺点。
4.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放大镜的定义和原理。
2.使用放大镜放大物体的方法。
3.放大镜的优缺点。
三、教学难点1.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及其与放大镜的关系。
2.制作简易放大镜并探讨其优缺点。
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入:(1)你们有了解过放大镜吗?它的作用是什么?(2)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到放大镜的情景?(3)用放大镜观察过物体吗?放大倍数会受哪些因素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打开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思维。
2.知识讲解放大镜是一种光学仪器,它能够将物体的图像放大。
放大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种。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凸透镜。
凸透镜的原理是当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到透镜上时,经透镜后会汇聚成一点,称为焦点,缩写为F。
而透镜中心点O与焦点F之间的距离,称为焦距,缩写为f。
我们用求焦距的公式计算:f=R/2;其中,R是透镜的半径。
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可以手动画一张凸透镜的示意图。
3.开展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将实验作为核心。
实验使用简易的材料制作一个放大镜。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一张平面玻璃。
在玻璃片的中心位置涂上一层透明油漆或指甲油,这个涂层就是简易的透镜。
(2)取一张小型照片并将其置于透明透镜上,通过镜头与照片调节焦距以扩大图像并通过透镜照明,最终可得到物体的放大图像。
让学生观察图像的放大倍数,并探究在不同条件下,放大倍数的变化。
4.展开讨论放大镜的制作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家的辛苦和创造,也让学生探究到了不同放大倍数背后的原理和物理规律。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学会更好地评价、讨论和探究放大镜之间的差异,了解放大镜的好处和限制,并思考它们在不同情况下应用的动机和方法。
5.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本次实验的内容,并加强对放大镜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更多关于光学和科技的问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学设计与反思
(封面)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学设计与反思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在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知道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正确使用放大镜,能够仔细观察物体。
(2)通过使用放大镜之后,来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不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放大镜的正确使用,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并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理解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难点】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教学方法】推理探究法【课前准备】放大镜、平面镜、玻璃片、电视机、计算机、照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谜语:故古变成方,一人无处藏。
金意心儿换,又见能力强。
(打一工具)谜底:放大镜。
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放大镜》。
二、新课学习(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放大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工作中有很多的应用。
下面展示放大镜的用途:农业科技人员: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观察病虫害;精密仪器修理工;公安人员:拆除危险物品;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仪器镜头;查看地图比例;用于考古研究;取火……课件上展示相关图片(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知道了放大镜的用途。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动画展示观察方法。
2.用放大镜观察图片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通过观察发现: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点组成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本课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科学现象有所了解。
但针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放大镜实物和图片,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资料,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准备实践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放大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问题导入:“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回答问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形状和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的构造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观察放大镜的原理。
每组分配一个放大镜,让学生尝试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如课本上的文字、桌面上的物品等。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让学生思考: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它是如何工作的?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放大镜,加深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说课稿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制作方法以及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能够独立完成。
同时,学生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放大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认知和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能够独立制作一个放大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教学难点:放大镜的制作方法和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等。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同时,教师还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放大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引导学生思考放大工具的作用和原理。
2.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3.制作: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每组学生独立制作一个放大镜。
4.展示:每组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放大镜,并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放大镜的认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制作方法以及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清晰地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放大镜课后题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放大镜课后题镜子的分类放大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手电筒、显微镜、照相机镜头、汽车反光镜、幻灯机镜头、灯、望远镜、穿衣镜、五官科大夫用的头镜台灯、道路上急转弯的警示镜等都是镜子。
凸透镜:放大镜、老花眼镜、显微镜、照相机镜头、幻灯机镜头、望远镜凹透镜:近视眼镜、显微镜、照相机镜头、望远镜凸面镜:汽车反光镜、道路急转弯的警示镜凹面镜:手电筒、探照灯、五官科大夫用的头镜、台灯平面镜:穿衣镜1.放大镜学习目标1.知道放大镜的特征及作用。
2.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较与肉眼观察的区別。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一、选择题。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1.下列关于放大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 )A.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B.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C.用放大镜能看到手上的细菌2.下列关于放大镜镜片特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A.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厚,四周薄B.放大镜的镜片四周厚,中间薄C.放大镜的镜片薄厚是均匀的3.下列透明镜片中,具有放大作用的是(A )A.望远镜B.近视眼镜C.手电筒4.放大镜是(A )镜。
A.凸透B.凹透C.平面5.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象(A )A.放大B.缩小C.不变6.水滴(B )放大物体。
A.不能B.能C.不确定7.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C)有关A.材料B.面积C.凸度二、判断对错。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2.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无限的。
(×)3.光线从空气中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4.随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增加,不仅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所获得的物体的信息也会更多,同时视野也随着变大。
(×)5.近视眼镜的镜片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6.放大镜能放大的倍数和镜片的大小有关,越大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大。
(×)7.圈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图像的功能。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
A B C
(2)观察方法:
①看一看,摸一摸,观察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
点?
②为了方便观察记录,现将镜片编号。
③可以将镜片的特点用简图加文字记录在表格中。
探究镜片中央凸起程度对放大倍数的影响
2.我的猜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可能与有关;
我的实验计划:
验证结果:
我的反思:
我的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有关?
思考: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范围。
组内交流讨论:
全班汇报。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研讨,逐渐明晰放大镜的特点,以及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
实验过程中充分发展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1,2,3)
7.板书设计
放大镜
8.教后反思
(1)我的教学效果怎样:制定的学习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达成了几条?达成度大约是多少?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学生的学习状态怎样?学生是否实现了发展?
(2)我的教学设计怎样:我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处处为学生着想?学习过程设计是否适合我的学生?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
(3)我的教学机智怎样:是否对学生活动具有敏感性?能否迅速而正确的对课堂生成做出判断?能否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本章内容通过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包括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制作、放大镜的使用和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光学知识,对光学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和制作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掌握放大镜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运用放大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和制作方法。
2.放大镜的使用和在生活中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和制作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深入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2.材料:放大镜的制作材料。
3.课件: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显微镜下的细胞、昆虫等,引起学生对放大镜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如光的折射等。
–展示放大镜的制作过程,解释放大镜的制作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制作实验,亲身体验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放大镜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师总结放大镜的制作要点,强调注意事项。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使用实验,如观察微小物体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教科版科学六下1.1《放大镜》说课稿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1放大镜教科版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一)教材分析:《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
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三篇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三篇篇一科学概念⑴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⑵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⑴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⑵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⑴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⑵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⑶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应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老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构造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⑴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相熟,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结构、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⑵小组讨论交放逐大镜的结构、作用、用途。
⑶展示交流放大镜的结构——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揭示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教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观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⑷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⑴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解说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种类2.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物体二、教学内容1. 放大镜的原理和种类1.什么是放大镜?放大镜是利用透镜成像原理造成放大效果的光学仪器,可将物体观察得更加清晰。
2.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放大原理:透镜成像原理。
3.放大镜的种类放大镜有单凸透镜放大镜、单凹透镜放大镜和复合透镜放大镜三种种类。
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放大镜的主要使用方法均为透镜成像原理。
操作步骤如下:1.将被观察物体放在离放大镜稍近的距离(聚焦区),调节距离使物体成像最清晰;2.调节距离和距离比例,使成像放射出来;3.调节焦距等,使成像质量更好。
放大镜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放大镜需放在距离物体适当的位置;2.观察时要保证合适的光线;3.观察时要注意调节放大倍数。
3. 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物体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物体分为四个步骤:1.选定被观察的物体;2.调节放大镜到合适的位置;3.观察物体,记录观察到的信息;4.测量物体尺寸、长宽高体积等数据,记录测量信息。
三、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放大镜的原理和种类,然后让学生自行使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物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教师讲解1.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种类;2.给学生演示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物体;3.在讲解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学生自主探究1.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和演示,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不同的物体;2.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3.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五、教学评估1.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物体,并记录观察和测量数据;2.学生将观察和测量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3.课堂小测验: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识别是用哪种放大镜拍摄的,并说明为什么。
六、教学扩展将放大镜的应用拓展至生活,如如何用放大镜观察飞虫、水滴等。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放大镜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观察和实验也有了一定的经验。
但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可能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样品。
2.制作放大镜的材料。
3.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科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样品,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外观和作用。
然后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放大镜的作用。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举例说明放大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放大镜,观察微观世界。
作业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堂上展示。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巩固。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放大镜的特点 课件含练习
2、过程与方法
A、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B、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放大镜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 绿 、 蓝 三种颜色组成。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 、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 ,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烧杯
玻璃杯
集气瓶
7
实验研究
8
知识拓展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把透 明的水晶或宝石磨成“透镜”, 这些透镜可放大影像,也称为凸 透镜。玻璃放大镜是直到十三世 纪才有的事。罗杰·培根用玻璃 片制作成放大镜,并推荐别人用 它们来阅读。
9
放大镜
本课要点:
1、科学概念
A、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 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本课要点:
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填空。 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 成,这些其实是( 扁平的细毛 )。 2、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 小眼 )组成。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 )侧。不同的昆虫的 触角形状(不同 ),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 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很(灵敏 )。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 (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 草蛉 )。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判断
1、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构造有关。( √) 2、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 3、一般观察蚜虫在12月份比较合适。 ( ×) 4、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私密。( √) 5、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 6、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 7、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 8、苍蝇在竖直光滑玻璃上不会滑落,跟它翅膀有关( ×) 9、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教案
1.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活动三:三、放大镜的特点
1、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活动四:四、小结
1.学生总结交流: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活动三: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教案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一单元
执教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放大镜
上课时间
学习
要点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学设计 优质课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学情分析】经过五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由
红、
绿、
蓝 三种颜色组成。 中央厚、 边缘薄 。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练习
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
放大镜
1.放大镜
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我们经常用到放大镜, 我们曾经用它观察过什么? 用放大镜观察和用肉眼观察有什么不同?
人们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呢?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Fra bibliotek拆除危险 物品
观察病虫害 考古研究 文物
珠宝玉石 检验
科学课学习
老人看书 读报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镜动
物动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用眼睛看科学课本上的一幅照片,再用放 大镜观察这幅照片。 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后才看到的?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图像由色彩点组成的。
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我们注 意到它的特点了吗?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3、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4、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 5、近视镜的镜片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 )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 )
练习
1、(
C
)发明了眼镜。 B、牛顿 C、培根 )。
A、格罗斯泰斯特
2、下列透明玻璃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B
A、
B、
C、
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镜片特点是透明、中 间厚边缘薄。 镜片中间凸得越厉害,放大 倍数越高。
放大镜的特点
玻璃杯 广口瓶
烧瓶
水滴
烧杯
保鲜袋
?
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 共同的特点? 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这是为什么?
小知识
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 物体的影响,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 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 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 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 增进视力的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