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教育10大误区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误区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误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幼儿发展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影响幼儿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误区:1.过度重视词汇量一些家长和教育者认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重点是增加幼儿的词汇量。
他们认为,幼儿掌握的词汇越多,语言能力就越强。
然而,这种观念是片面的。
虽然词汇量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
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应该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多个方面。
2.缺乏互动交流许多家长和教育者忽视了与幼儿的互动交流。
他们往往只注重教幼儿说话,却忽略了倾听幼儿说话的重要性。
事实上,倾听是语言学习的基础。
幼儿需要有机会听到并理解别人的话,才能学会说话。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多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缺乏多样化语言环境一些家长和教育者没有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语言环境。
他们往往只使用一种语言与幼儿交流,这限制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事实上,多种语言的刺激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语言。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为幼儿提供多种语言环境,如中文、英文等,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4.忽视早期阅读许多家长和教育者忽视了早期阅读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阅读是上学后才需要学习的事情。
然而,早期阅读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语言基础,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为幼儿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早期阅读。
5.缺乏正确评估许多家长和教育者缺乏对幼儿语言能力的正确评估。
他们往往只关注幼儿说话的早晚和词汇量,却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语言能力。
事实上,语言能力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多个方面。
正确的评估应该全面考虑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状况,以便制定合适的教育计划。
6.忽视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语言学习能力和速度。
一些家长和教育者忽视了这种个体差异,对所有幼儿采用相同的教育方法。
这可能导致一些幼儿在语言学习中遇到困难,而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误区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误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的几个常见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一个误区是片面追求语言能力的早期发展。
有些家长和教育者过分关注孩子的语言早期发展,认为越早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越有优势。
然而,这种做法忽视了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学前儿童的发展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语言、认知、社交等。
因此,过分关注语言能力的早期发展可能导致其他方面的发展受到忽视。
建议家长和教育者应注重孩子全面发展,不要过分追求单一能力的提高。
第二个误区是未能给予足够的语言输入。
语言学习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环境。
有些家长或教育者认为,给孩子提供大量的学习材料和教育资源就足够了,但忽略了亲子互动和虚拟背景的重要性。
在学前阶段,孩子还没有独立的学习能力,他们更需要父母或其他成人的参与和引导。
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进行交流,用简单的语言和孩子进行互动,提供真实而有意义的语言输入。
第三个误区是孩子在语言学习上的"被动接受"。
有些家长误认为孩子在学前阶段是"学习机器",只需接受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即可。
然而,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他们需要通过实际的体验和互动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建议家长和教育者为孩子创造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让他们通过游戏、歌唱、绘画等活动来运用语言,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第四个误区是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和兴趣都不同,有些孩子天生就具备较强的语言天赋,而有些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掌握语言。
然而,有些家长和教育者往往将孩子之间的差异归咎于孩子本身的问题,忽视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的影响。
建议家长和教育者应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教学和关注。
第五个误区是过度关注记忆和应试能力。
有些家长和教育者过分关注孩子的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在语言教育中,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的应试训练。
教宝宝学说话要避开的误区
教宝宝学说话要避开的误区
教宝宝说话爸妈易做的那些蠢事眼见别人家的宝宝小嘴不停地在说,可是自己家的宝宝却总也不开口,爸爸妈妈坐不住了,开始了教宝宝学说话的历程,各种方式齐上阵,恨不得让宝宝一夜之间把所有的话语都学会。
这样盲目的方法可不是正确的哦,教宝宝说话,也要注意一些误区。
蠢事一、教宝宝说话越早越好
现在,受一些早教观念的影响,很多的爸爸妈妈都生怕自己的宝宝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地就对宝宝进行各种能力开发。
就好像学说话,每个宝宝在这方面的发育并不都是一样的,有的宝宝说话早一些,有的则晚一些,这并不代表什么,只是说明宝宝的发育、发展情况有早有晚,能力也各有差异。
可是,爸爸妈妈往往想不到这一点,只是看到别人家的宝宝比自己家的宝宝强的那一面,于是就得让宝宝奋起直追,超越别人才是好的。
于是,不管不顾宝宝的年龄大小,早早地就开始对他们进行语言方面的教育开发,每天用各种方式教宝宝说话,只有看到成效才是爸爸妈妈最高兴的时候,殊不知,这样做对宝宝的伤害很大。
就好像在宝宝才三、四个月的时候,爸妈就用尽各种各样的方法,想让宝宝说出话来,这只能是天方夜谭。
因为语言是一种高级思维的过程,小婴儿由于年龄的特性,并不具备学语言的能力。
按照人类学习语言的正常进程,宝宝大约在十个
月以后会吐出不清楚的单字。
说话能力较早的宝宝在十一个月叶会说简单的叠字,比如“妈妈”“爸爸”或是能较清晰地说:“拿”、“要”等。
根据宝宝的发展规律来说,一般女宝宝说话要普遍早于男宝宝,所以爸爸妈妈尤其是男宝宝的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应该按照婴儿生长发育的标准来进行启发教育,这才是最科学的。
日常活动中幼儿语言学习指导的误区及对策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
大多数幼儿园教师重视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组织,而忽略在日常活动中对幼儿语言学习的指导。
下面我以孩子们的日常活动为例,来探讨教师指导幼儿语言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误区一:忽略幼儿的表达观望【片断一】“送礼物”游戏活动中,教师准备了“爸爸”“妈妈”“宝宝”的人物图片及大小不一的衣服、裤子、鞋子等礼物图片,要求幼儿分别为人物选择合适的“礼物”并贴在他们的下方。
操作中有一个幼儿自言自语道:“爸爸穿最大的衣服……”教师马上用“嘘”制止了幼儿……【片断二】饭后,教师带着孩子们散步。
正是春暖花开时节,苹果树长出了嫩芽,樱花热烈绽放……孩子们忍不住窃窃私语,有的说:“快看!树上长出嫩芽了。
”有的说:“我看到地上有新的小草长出来了。
”孩子们边看边放慢了脚步,原本整齐的队伍越来越松散。
教师于是停下脚步整顿队伍,并要求孩子们保持安静……【分析及对策建议】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要贯穿于各个领域。
”“每天要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得到积极回应。
”谈。
”由此,当幼儿没有表达的欲望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当幼儿表现出表达欲望时,教师应该把握机会,鼓励与引导幼儿尽情表达。
在以上两个片断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遵守生活常规和操作规则,而忽略了日常活动中幼儿表达的需要以及日常生活中幼儿语言发展的价值,错失了指导幼儿进行语言学习的机会。
其实,只要教师稍加引领,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比如:在片断一中,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边送礼物,一边表述自己的做法,如:“我把这件最大的衣服送给爸爸,给妈妈穿这条不大也不小的裤子,最小的鞋子送给宝宝……”这样,幼儿不仅开心,而且学会了恰当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
在片断二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及时生成话题:“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已经发现了春天的一些变化。
教育孩子的十大误区和十大新的方法
教育孩子的十大误区和十大新的方法一、十大教育孩子的误区1.严格惩罚:–许多家长倾向于采用严厉的惩罚,而不是积极引导孩子。
2.无限制的奖励:–过分的奖励可能会让孩子认为只有通过外在物质激励才能获得成功。
3.强迫性的学习:–过分强调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4.缺乏沟通:–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误解和隔阂的产生。
5.模范行为不一致:–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却自己没有做到,导致孩子产生矛盾心理。
6.过度保护:–过度保护孩子,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应对能力。
7.忽视情绪管理:–不重视孩子的情绪管理,导致孩子情绪失控。
8.单一答案思维:–家长只相信一种教育方式,忽略了孩子的多样性。
9.忽视孩子的自主性:–忽视孩子的主动探索和尝试能力,妨碍其自主性发展。
10.缺乏关注:–家长因忙碌等原因缺乏陪伴孩子的时间和关注。
二、十大教育孩子的新方法1.积极引导:–采用引导、协助和鼓励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不是简单的惩戒。
2.奖励内在动机:–培养孩子内在动机,让其学会自我激励。
3.关注兴趣发展:–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个性,鼓励其发展多元化技能。
4.建立有效沟通:–建立家长和孩子之间宽松、坦诚的沟通机制,促进互相理解。
5.言传身教:–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积极表现出正确的行为态度。
6.培养独立能力:–在适当范围内,让孩子自主决策和承担责任。
7.情绪引导:–教会孩子情绪管理的技巧,引导其正确处理情绪。
8.多元化教育:–尊重孩子的多样性,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9.支持自由探索:–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支持其自主探索和尝试。
10.关注陪伴和关怀:–重视陪伴孩子的时间,给予充分的家庭关怀和情感支持。
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家长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独立自信的个性,拥有良好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
【不包含图片,已满1200字】参考资料: - 孔子教育思想 - 玛丽·艾琳·菲利普斯《开发孩子的智力》 - 林肯《教育的自由》。
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十大误区
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十大误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学习英语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更是一项必备的基础能力。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误区,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
以下将探讨小学生学习英语常见的十大误区,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1、只注重课本知识:很多小学生只顾埋头于课本内容,而忽视了英语学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他们将英语学习局限于教材,忽略了英语的实际运用场景。
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多参与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拓展英语应用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2、机械背诵单词:有些学生误以为背诵大量单词就能够掌握英语,于是将大量时间花在机械性的单词背诵上。
解决方案:建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单词,如结合图像、情景等,增强单词记忆的印象深度和持久性。
3、语法为王:一些学生过于迷恋语法知识,认为只要掌握了语法规则就能够说好英语,却忽视了语言交流的实际目的。
解决方案:强调语言交流的实用性,通过真实对话、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体会到语言的实际运用场景。
4、听力无从下手:许多学生觉得英语听力太难,听不懂就放弃了,从而影响了整体的学习效果。
解决方案:通过适量的听力训练,例如听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听外教课程等,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听力水平,并培养对英语听力的兴趣。
5、不重视口语训练:有些学生在学校仅仅停留在书面英语学习上,很少有机会进行口语训练,导致口语表达能力的欠缺。
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参加口语俱乐部、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提供更多的口语练习机会,帮助他们自信地运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
6、死记硬背句型:一些学生喜欢死记硬背一些固定的句型,却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导致在实际交流中显得呆板生硬。
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表达习惯和逻辑,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由表达的能力,而非仅仅局限于固定的句型。
7、沉迷于翻译:一些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习惯于将英语句子逐字逐句地翻译成母语,而忽视了语言习得的本质。
幼儿语言教学存在的误区及改进方法
幼儿语言教学存在的误区及改进方法误区一:重复教学一些教师在教授幼儿语言时往往重复多次相同的知识点,希望通过反复强调来提高幼儿的记忆力。
然而,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幼儿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从而不利于他们的语言学习。
改进方法:-引入多样性学习模式:教师可以设计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歌曲、绘本等,通过不同方式呈现相同的知识点,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力。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场景和情境创设,使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误区二:强调形式化教学一些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形式化,只关注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正确与否,而缺乏对幼儿创造力和思维发展的培养。
改进方法:-关注幼儿的表达意图: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幼儿的表达意图,鼓励他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提供模范示范: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模范的语言示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语言结构和语调,并鼓励幼儿进行自主的表达。
误区三:信息输入过多改进方法:-简化语言:教师应该使用简单、清晰的语言来教学,帮助幼儿理解所学内容。
可以通过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概念,使学习更加具体化。
-分段教学:将复杂的知识点分解成小的部分,逐步向幼儿介绍,帮助他们逐步消化和吸收。
误区四:忽视幼儿园外的语言环境一些教师在幼儿园内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但忽视了幼儿园外的语言学习机会。
改进方法:-锻炼幼儿外出的语言实践机会: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外出参观、游玩等活动,提供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
-鼓励家长参与:教师可以与家长合作,鼓励他们在家中创设与幼儿园类似的语言环境,从而增加幼儿的语言学习机会。
总结而言,改进幼儿语言教学误区的方法包括引入多样性学习模式、关注幼儿的表达意图、简化语言、分段教学、锻炼幼儿外出的语言实践机会和鼓励家长参与。
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学习效果,促进他们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
教育孩子的十大误区
教育孩子的十大误区借鉴他人成功经验1.不适当的表扬和指责一般而言,赞美应超过批评三至二倍,如果你的表扬太多,你的称赞也许不够真诚或夸大其词;如果太少,你未免过于挑剔了。
2.把孩子当小大人对待对于蹒跚学步的幼儿来说,你没有必要向他们解释制定每条规矩的原因。
有些事你可给孩子一些选择的余地,但有些要他们做的事却只能以命令的方式而不能用提问的方式。
3.滥发脾气当小孩子淘气犯错时,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俯身看着孩子的眼睛,严肃地同他讲道理。
4.方法僵硬专家们说过对孩子的教育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
让他静坐思过把调皮捣蛋的孩子送到一个安排好的房间或让他坐在指定的椅子上,静坐的时间按孩子的年龄来定——2岁的孩子2分钟,4岁的孩子4分钟对那些恼人的行为视而不见如果你不去注意孩子的哭诉、愠怒或争吵,也许他们会自行终止。
5.一视同仁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应有不同的要求。
学步的幼儿需要规则来约束他们的一切危险活动以确保安全;对学龄前儿童,就要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财产以及友善地对待别人。
6.忽视惩罚如果孩子看不到他的错误行为所造成的恶果,他就很可能吸取不到教训。
惩罚要同他犯的错误相关联。
惩罚要同犯错误的程度相当。
7.过分姑息你过分的姑息往往对孩子没有益处,你必须保持对一些规则的应有权威。
当父母言语果断时孩子会很听话。
孩子犯错误时,你首先应制止他,其后才是寻找原因。
8.滥用奖赏奖赏只能用作对正确行为的鼓励。
还要让孩子明白内在的精神奖励,以及由此而来的满足感。
借鉴他人成功经验9.父母意见不和当家长们毫不隐讳地在孩子面前为家庭问题争吵时,孩子们会感到迷惑,没有安全感。
既然父母的意见都不一致,孩子会钻你们两人的空子。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夫妻一定要团结统一,分歧要在私下里解决。
要给双方以管理不同事务的权力,否则,当这位“负责人”不在家的时候,孩子会对规则置之不理。
10.否定一切看待问题,应该对事不对人。
尽力避免说“总是”和“从不”,你应该做的只是对该事予以纠正,让他知道你相信他能按你所期望的做好,即使他这次没做对。
进行语言教育要注意的三大误区
进行语言教育要注意的三大误区
做好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责任,也是父母们都很关心的一个话题,教育孩子一定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语言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那么父母们该如何科学的开展语言教育呢?下面来看看语言教育做容易出现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父母没有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盲目的将自己的孩子与他人做比较,使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当中感到无形的压力。
每个孩子在学习语言过程当中,要经历的阶段都是类似的,但是每个孩子到达每一语言发展阶段的年龄是不同的,所以每个孩子学习语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父母不能够用其他孩子的语言发展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这样只会使孩子在语言自然习得的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
误区二: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例如:父母在教导孩子学会某句话或者某个词汇后,更想看到的是孩子能否掌握学会的知识,而不是关注孩子在语言学习方面的兴趣及习惯。
然而事实是,只有当孩子拥有了良好的语言习惯及习惯,并处于适宜的语言环境当中,孩子才能够获得形影的语言能力哦。
误区三:在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就会孩子进行指责。
其实在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当中,出现不准确的发音或者是认错字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父母应帮助孩子及时纠正,而不是责骂孩子。
不然则会使孩子的语言积极性降低,自信也会受到阻碍。
在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当中父母要注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孩子掌握语言。
【智力开发】语言训练的五大误区
【智力开发】语言训练的五大误区误区一:认为宝宝听不懂新生儿真的不懂大人说什么,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
当他的母亲总是对他微笑,对他说:“宝贝,我是我的母亲。
”。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语言信息储存在他的大脑中。
随着智力的发展,经过几十次语言重复,他明白了一直抱着我的人是他的母亲。
当他一岁时,他可以给母亲打电话;当有人问他:“宝贝,你的球呢?”他会转过身来,寻找它,以表明他已经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
误区二:用儿语和宝宝说话儿童的语言发展有自己的阶段。
一般来说,它经历了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个意思)、多词句(用两个以上的词表达意思)和说出完整的句子的阶段。
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应该理解这条法律,但不应迁就他们。
相反,他们应该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进入更高的阶段。
对于一个1岁的婴儿来说,语言处于单词和句子阶段。
婴儿经常发出一些重叠的声音,如“拥抱”、“吃饭”和“拍打”,这些声音与身体动作和表情相结合来表达他的愿望。
例如,拥抱时,张开双臂面对母亲,表示你希望母亲拥抱你。
在1岁6个月大的时候,孩子们可以用两三个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已经进入了多单词句子的阶段。
一开始,你可以把这两个词重叠起来,比如“吃晚饭”和“妈妈拥抱”。
接近两岁时,有一些简单的句子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妈妈抱着孩子”、“宝宝吃米饭”等。
在这些发展阶段,孩子们使用孩子的语言,因为他们的语言发展限制了他们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因此,一些家长认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孩子的单词或觉得它们有趣,还可以用同一种语言与宝宝说话,这可能会延迟孩子过渡到说完整单词的阶段。
误区三:家庭语言环境复杂在一些家庭中,父母、祖父母和保姆都有自己的方言。
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模仿成年人学习语言的婴儿感到困惑,导致说话晚。
因此,在0.5到2岁学习一门语言的关键时期,他的家人应该集中精力教他正确的语言。
误区四: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当婴儿明白大人的话不会从他嘴里说出来时,如果婴儿指着水瓶,大人立即明白婴儿想喝水,于是他把水瓶递给他。
引导宝宝学说话的误区
引导宝宝学说话的误区
1.语言过分幼儿化
典型的一种表现就是过分使用叠词,如“吃饭饭”、“开车车”等,当然在幼儿学习说话的早期阶段,叠词等儿童化的语言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模仿,但是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这一类的语言父母则应该少用,尽量选择使用一些成人化的语言以促进孩子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成熟。
2.总是及时满足幼儿的需要
很多父母总是不等孩子说就很热心地去满足孩子的需要,殊不知这样做很多时候是剥夺了孩子自己张口说出需要的机会,从而也使孩子错失了进行语言学习和练习的机会。
因此,当孩子用手指着想要的东西使,父母可以耐心等一下孩子说出自己的需要,或者是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需要,例如可以说“跟妈妈说你想要什么?”
3.孩子的不正确发音将错就错
由于幼儿的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发育还不够完善,所以他们对声音的分辨能力和对于发声的调节能力都还比较弱,所以他们在发声的时候难免存在一些错误,比如说把“狮子”发成“西子”,把“十”发成“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父母不去纠正孩子的错误发音,甚至是跟着孩子这样发音,这样孩子就会得到错误的强化从而保留错误的发音的方式,这将不利于孩子正确发音方式的培养。
所以,父母在教孩子说话时,一定要避免这些误区,采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去发展良好的语言能力。
第1页共1页。
【语言教育】教宝宝说话,小心陷入五误区
【语言教育】教宝宝说话,小心陷入五误区误区一:认为宝宝听不懂刚出生的宝宝,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
“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孩子的脑子里。
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妈妈”的意思了。
误区二:过分满足用户宝宝的建议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把水瓶递给他,这种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
因为他不用说话,就满足了需求,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了。
误区三:用儿语和宝宝骂人1岁左右的宝宝,语言处于单词句阶段,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打打”,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
到了1岁6个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个词组合在一起,如“吃饭饭”、“妈妈抱”来表达意思,这就进入了多词句时期。
快到2岁时,孩子会说出“妈妈抱宝宝”,“宝宝吃饭饭”等简单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直面相同语言发展阶段的孩子,有些父母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这样搞就很可能将延期孩子过渡到说道完备话的阶段。
误区四: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刚学会骂人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愿和建议,但是存有很多宝宝还存有着发音不许的现象,例如把“喝”看成“七”,把“狮子”看成“希几”,“苹果”看成“苹朵”等等。
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比较健全,还无法恰当掌控某些音的发音方法等导致的。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用恰当的语言去与宝宝骂人,时间一短,在恰当语音的指导下,孩子发音就可以逐渐恰当。
误区五:语言环境复杂有些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存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繁杂,多种方言共存,这可以并使正处于恶搞成人自学语言的小宝宝产生疑惑,其结果就是引致骂人晚。
因此在0。
5-2岁这个自学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当统一语言教导他们恰当发音。
教宝宝说话七大误区
教宝宝说话7大误区(一)不经常和宝宝说话家长陪伴宝宝时,会拿一些玩具让宝宝自己玩,不和宝宝过多的交流,或不经常和他说话,这样会错失和他沟通积累词汇的机会。
正确的做法:宝宝说话的前提是要多听,可以给他讲你看到或听到的事情,也可以给他讲你的感受。
多描述一些细节,用词丰富些,适当配合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有助于宝宝理解你的意思。
你还可以给他唱儿歌、讲绘本,这些都对宝宝的语言发展很有帮助。
(二)说话语速太快有些家长说话的语速很快,宝宝很难听懂你在说什么。
正确的做法:跟宝宝说话时,一定要慢慢地讲,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楚,让宝宝看清你的嘴型。
另外,用词简单点,每句话说得短一点,宝宝能更容易理解和模仿。
(三)对宝宝要求的反应过快宝宝不用开口表达,仅用手指一下水杯,家长就知道他的意思了,会赶紧把水杯递给他。
这样做会让他失去开口说话的机会。
正确的做法:当宝宝指着想要的东西时,你有时可以假装不懂,鼓励他自己说出来。
如果宝宝不会说,可以让他先模仿,或者让他一边说一边用手势来表达,比如指着地面说“下”表示他想从餐椅上下来。
(四)总是抢着替宝宝说话宝宝学说话时语速比较慢,需要思考怎么表达,有时甚至会结巴。
有些家长比较心急,宝宝还没开口或者刚说到一半时,就抢着帮他说了,这样会打消他说话的积极性。
正确的做法:不要总是抢着帮宝宝说话,要多点耐心,用眼神或点头鼓励他接着说下去。
如果宝宝实在说不出,再去帮他。
(五)强调宝宝的错误发音宝宝学说话时,会出现发音不准的问题,比如把“苹果”说成“苹朵”,有些家长会对他的错误发音进行模仿和重复,或者直接纠正,这两种方式都是在强化他的错误发音,会让宝宝误以为这是对的。
正确的做法:宝宝发音错误时,应该只重复正确的发音,比如直接告诉他“是的,是苹果”,不要让他觉得你是在强行纠正他,以免增加他的心理负担。
(六)说话用词前后不一致有些家长教宝宝认物时,经常前后用词不一致,比如今天跟他说“这是小猫”,明天说“这是猫咪”,后天说“这是猫猫”,这样会让宝宝产生困惑,不利于快速掌握语言。
儿童教育避免10大误区
儿童教育避免10大误区1. 多多了解孩子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
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
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 通过亲子游戏、玩具和孩子加强沟通目前社会,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少,孩子的孤僻症越来越多,所以父母应该通过更好的方式建立跟孩子的沟通,建议最好的方式是跟宝宝一起完成一个任务,比如游戏,比如玩具,这一点强烈推荐一个产品,拉比盒子,英文名是Rabbibox,非常适合亲子沟通,。
3. 耐心倾听孩子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
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4. 真正放下身段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对此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
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5. 跟孩子讲道理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
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
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6. 让孩子去体验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
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7. 同孩子做协商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
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
教宝宝学说话的误区
教宝宝学说话的误区孩子的早期语言教育非常重要。
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赶快学会说话,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没有注意这些误区,导致影响了宝宝的语言发育。
教宝宝学说话的误区1、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宝宝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明白话语的意思,但还不会自己说出来。
若宝宝指着水瓶,大人就马上明白宝宝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递给他。
这种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是不正确的,容易导致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
因为他知道不用说话,别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图,并达到他的要求,因此失去了说话的欲望。
正确做法:当宝宝想喝水时,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想要得到水时,就会努力去说“水”。
如果宝宝说出了“水”,你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
2、用儿语和宝宝说话儿童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
1岁左右宝宝的语言处于单词句阶段,这时他会经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打打”,并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
到了1岁6个月左右,宝宝能用二三个词组合在一起表达意思,如“吃饭饭”、“妈妈抱”等,这就进入了多词句时期。
快到2岁时,宝宝会出现简单句子,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说出“妈妈抱宝宝”,“宝宝吃饭饭”等。
在这些发展阶段中,孩子用小儿语是因为其语言发展限制了他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有些家长因此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有趣,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这样做有可能会拖延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正确做法:在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时,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儿化语,在正确教导下,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加强,儿语的现象会成为过去。
3、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由于宝宝的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较弱,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刚学会说话那会儿容易出现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苹果”说成“苹朵”等。
有些家长会觉得这种现象很有趣,甚至会模仿宝宝错误的发音,导致宝宝误以为自己的表达是正确的,错误得不到矫正。
正确做法:在教育宝宝说话时,应该规范言语,用正确的发音指导宝宝说话。
幼儿语言训练误区 - 幼儿园蒙台梭利教育
幼儿语言训练误区-幼儿园蒙台梭利教育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能力又是智力的核心。
因此,孩子早期的语言训练就成了其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
如今,许多年轻的父母也已意识到孩子早期语言训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误区。
1."奶话"误区:"奶话"指刚出生8~9个月的婴儿,随着成人的语音刺激"咿咿呀呀"学话。
这时,年轻的父母看到孩子想要说话的急切样子,便教起了诸如"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类的奶话。
这种教授方法虽然生动有趣,符合孩子的特点,有助于孩子形象思维的开发,但是却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记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时间相差无几,而前者是迟早要学的语言(),后者却是不久就要抛弃的语言。
因此,为了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开发,家长在教孩子学说话时,应注意将理性词汇和感性词汇相结合。
2."方言"误区:方言代表着一种地域文化,用方言来表情达意更亲切。
因此,父母用方言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是长期以来的一种普遍现象。
但其实这也是训练孩子学习语言的误区。
家长应尽早地帮助孩子学会听普通话、说普通话,这对孩子将来识字和阅读有直接帮助。
如果学得晚,孩子会认为"这不是我的语言"而不愿说。
这不仅影响其早期阅读,还会减缓其把书面语言变成思维语言的进程,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很不利。
3."语言能力估价"误区:"语言能力"是指婴儿在出生后接受语言文字教育的能力。
在确定孩子语言文字接受能力的时间方面,家长往往认为在孩子出生后15天甚至更早的时候,给孩子输入词汇是天方夜谭。
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在胎儿4月龄以后,就逐渐具有了接受语言、声音刺激的能力,更何况产后呢。
家长们对孩子语言能力过低的估价。
试谈语言教学的误区
试谈语言教学的误区
语言教学中存在许多误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区:
1. 单一教学方法误区:许多语言教学者过于依赖单一的教学方法,例如纯粹的语法教
学或机械的背诵记忆。
这种单一方法的教学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限制
了学生的语言发展。
2. 忽视听说能力误区:很多语言学习者过于关注书面表达,而忽视了听力和口语能力
的培养。
实际上,语言是一种活动的交流工具,听说能力对于实际语言运用至关重要。
3. 不注重学生兴趣误区:有些教师将课程安排得过于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导致学
生对语言学习失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和
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言。
4. 过于强调笔记与作业误区:一些语言教学者过于强调学生的笔记和作业,而忽视了
实际语言运用的机会。
学生应该有机会在真实情境中使用所学的语言,通过与他人的
交流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 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误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速度都有所不同,一些教师会忽
视这种个体差异。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
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有效的语言学习经验。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语言教学误区,教师们应该以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教授语言,
为学生提供最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
宝宝语言训练的四大误区
宝宝语言训练的四大误区宝宝语言训练的四大误区1、认为宝宝太小还听不懂父母是宝宝语言学习的第一位老师,对宝宝的语言发展有着很深刻的影响。
婴儿的听觉大概会在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宝宝输送的有意义的声音越多就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而且宝宝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婴儿的说话量,因而要随时给宝宝说话,如给宝宝穿衣服时,或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些语言信息会慢慢的储存在宝宝的脑子里,为以后的发育做准备;2、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有些时候宝宝已经明白大人话语的意思,但是自己还不会说,宝宝想要某件事物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时常会用手指,如指着水瓶,父母很快就明白宝宝这是想喝水了,就会把水瓶给他,但是正是这种情况使得宝宝的语言发展进展缓慢,因为宝宝不用说话就达到他想要的目的,失去了很多练习说话的机会,有时虽然仅仅说的是一个字,但仍要鼓励宝宝,因为这让宝宝懂得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要求了;3、用儿语和宝宝说话所谓的儿语就是指刚出生8到9个月的宝宝,随着成人的语音不断的“咿咿呀呀”学说话。
这时,很多父母在教导宝宝的时候会教些诸如“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类的话,虽然很符合宝宝的特点,也有助于宝宝形象思维的开发,但是却容易忽略宝宝抽象思维的培养,所以为了宝宝思维能力的全面开发,在教宝宝说话时应注意将理性词汇和感性词汇相结合;4、不让老人说家乡方言有些父母会让老人帮忙照看宝宝,不过老人家说的基本都是家乡味很浓的方言,就不让老人和宝宝多说话,认为会影响宝宝未来的语言发展,但其实宝宝生来就喜欢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喜欢父母和他们说话,喜欢这种听觉刺激,虽然听不懂但却会有不同的反应,这都是宝宝在认真接收父母给他的听觉刺激,这种锻炼有利于听觉注意力的集中和灵敏;5、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宝宝由于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比较弱,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正确的运用发音器官某些部位发育,常会出现发音不准的现象,对此父母不要学宝宝的发音,而应当是用正确的语言来和宝宝说话,这样慢慢的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宝宝发音就逐渐正确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语言教育10大误区1.误区:传统观点认为,学龄前儿童不宜过早地学习识字。
我国儿童一般是6岁初入学,先学六周汉语拼音,然后从看图读拼音开始识字。
然而据一些语文工作者分析,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识字时间晚、速度慢、数量少,远远未能满足学生自身职能发展的需要。
许多儿童教育专家认为,一般来说,3岁以上的幼儿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字能力,所以教育孩子永远没有过早。
另外,生理学家研究得知:成人的大脑约1500克,婴儿出生时大约350克,两岁左右就发育到1000克,8岁以前百分之八十的大脑就已经完成(这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
心理学家也表示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儿童学习的最佳时期。
如果错过了最佳学习期,学同样的内容要多花6至7倍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大脑的发育一旦完成,形象记忆的效率就非常低下。
那么就要抓住孩子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再通过家长和老师的正确、科学的方法引导,就一定能使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
育乐园独创的成语识字教学适实的抓住了孩子识字的最佳时期,能够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通过唱歌、跳舞、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使孩子们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并主动去识记汉字。
2.误区:认为孩子上学以后自然就会识字了。
这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忽视了0--6岁这六年宝贵的时光,认为孩子上学后这些字自然就掌握了。
其实,认字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幼儿园与小学上课方式有很大差别,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识字和写字相比较而言更注重的是识字。
而孩子上了小学后,读和写是同时进行的,孩子一时很难适应小学的上课形式。
再加上在学校里,老师经常考试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压力,孩子很不情愿应付考试这种形式及大量的作业等过重的负担,使他一时难以对识字产生兴趣,有的甚至讨厌学习;另一方面,孩子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孩子大量写字也会使他的身心感到疲惫从而厌倦。
因此,研究表明:有很多孩子在上了小学后,经过两三年在学校的学习后,产生厌倦、烦躁心理,失去了兴趣,识字认字成为一纸空谈;第三,小学需要在五年时间掌握2500个汉字,如果没有在幼儿园学过识字的孩子,上学后压力就会很大了,更何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四,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也没有学过识字,可是今天依然掌握了很多字,于是就忽视了培养自己孩子的识字和阅读能力。
其实,这是家长忽视了识字和阅读的重要性,于是就没有把识字和阅读纳为一个正确的高度,因此进入了语言教育的误区。
历史上有多少伟人、名人的成功都得益于正确的启蒙教育,得益于他们在童年时候就形成的爱读书的好习惯。
我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4岁就能读四书五经了,一代伟人邓小平在5岁时就已经读了好多书了。
陶行知、冰心、贺龙等许多名人都在4、5岁的时候开始读书。
可见,早期识字和阅读,使他们比同龄儿童更好的了解世界,比同龄儿童更有能力、更聪明,也有更多的自尊、自爱、自强和自信。
就是早期识读,才创造他们一生的辉煌。
试想,您当初在幼小的时候就受到过识字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相信您一定会有更大的造就。
所以千万不要轻视在自己孩子幼小的时候培养他的识字和阅读能力。
而现在很多家长忽视了识字和阅读,却盲目的给自己的孩子报其他特长班。
试想,如果一个人他没有一定的字词量和理解能力,上课时他能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吗?他又怎能学好每一门课程呢?更何况一个孩子!因此,先掌握字、词是孩子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
所以,就应该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有意识的进行必要的识字训练。
那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就摆在各位家长的面前了。
3.误区:家长自己教孩子识字。
识字不仅可以让孩子开始热爱阅读、丰富知识、培养看书习惯,同时,还可以全面开发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等重要的智力。
有些父母会说识字谁不能教,那还不简单。
是的,现在任何年轻的父母都认字,可是,您想过没有,孩子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兴趣和老师的正确引导。
有句俗话说得好“再好的医生也很难医好自己的病”,教育孩子也是一样。
如果自己教,需要您的毅力、恒心、耐心和方法。
现在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家庭琐事,社会交际等诸多因素耗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磨平了自己对孩子的悉心态度,教育孩子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时间一长或者教后孩子没能掌握,您自然就会产生急躁的心理,不免会把情绪带到孩子身上。
甚至作出指责、挖苦、打骂孩子的举动。
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教会孩子的效果,更可怕的是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
经过大量的实例证明,如果一个孩子连续三次遭受过指责训斥,从此孩子便会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也决不会再做同样的这件事,这会适得其反。
另外,社会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家长很少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孩子也很少听到家长的赞美的话,总是听到家长不允许这样,不允许那样,这样是错的,那样是错的。
这样,家长和孩子很难沟通,孩子在家长面前产生畏惧心理,同时也产生了逆反心理,就谈不上接受家长所教的内容了,更谈不上学习效果了……必将产生恶性循环。
在幼儿时期,孩子的学习是需要良好的氛围和环境的。
在家里,家长一对一的教和学校里孩子们在一起学习,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孩子们在一起学时都有个攀比、显示的心理,还需要老师及时的、正确的鼓励来增加孩子的信心;其次,孩子们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说话内容概括性不强,半截话多,这时就需要老师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快速的思辨能力和熟练的语言技巧来把这些本不成句的不完整的话转化成完整地、通顺的、清晰的、易于理解和启发的话语传达给其他的小朋友,其他小朋友就会拓宽思路的跟着踊跃发言。
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有趣、循序渐进。
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所要学习的知识掌握了,从此便会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所以说,家长很难在家里教会孩子识字。
而育乐园正是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为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把识字放到了很多有趣的教学中,由专业的教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教者有心,学者无意”的方法,不仅使孩子轻松掌握的同时,更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应用。
4.误区:只要是教育,效果就一样。
教育本身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只有教育方法才有对错之分,效果也不一样。
家长在对儿童实施教育或熏陶的时候,总是认为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是目的和动机是为了孩子将来好就去做,我们对此类现象调查如下:现象一:我们说,孩子的事可不是小事,许多人也知道孩子的事重要,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重要,行动上却是很不重要。
为什么这样说呢?许多人愿意和朋友吃饭、应酬,却不愿意多花时间陪孩子,这就是表现,许多人可以去旅游,去买高档衣服,却不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进行投入,这也是表现。
现象二:很多家长也知道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也很舍得投入,但只是下意识地给孩子买一些小人书,识字画册,童话故事等,买回来也没有想到用什么方法让孩子掌握这些东西,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现象三:有些家长盲目的跟随,别人的孩子学什么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也跟随学,这样往往是半途而费。
今天看别人家的孩子学习电脑学的不错,就心血来潮,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电脑,明天看还是学习英语有前途,便疯狂的为孩子报班学英语,可是从来不管孩子本身的意愿和孩子自身的条件,这个就是无视孩子主观能动性。
现象四:有的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更聪明、更优秀,就运用自己认为好的各种方法教孩子,表现为向一些“神童”家长学习“育儿法则”等乱七八糟的办法,所选择的学习和游戏根本就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只是凭着自身或从他人那里学来的传统的所谓的教育经验来教育孩子,忽视了孩子作为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特殊性。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完全照搬照抄他人的教育经验是一种错误教育。
以上这四种现象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家长应该把握住孩子学习的关键期,知道让自己的孩子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什么时候该学什么。
孩子只有在科学的教育当中,才能有益于他的身心健康发展,相信育乐园会帮家长达成心愿。
5.误区:学会识字后上了小学就不愿意学了。
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学会的知识到了小学就不愿意学了,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观点。
郭沫若、冰心、齐白石、贺龙、邓小平这些名人、伟人都是在4、5岁就开始读书的,他们在学校里不是表现得更好么?早期识读使他们比同龄儿童更有能力,有更多的聪明才智,也有了更多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精神。
孩子在幼儿园掌握了知识,在进入小学后变得更加的热爱学习。
这种现象还源于儿童的显示心理。
据许多儿童教育专家们证实:9岁前的儿童特别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很聪明,比别人强,来获得别人的重视和赞扬,这就是孩子的显示心理。
这种心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所以说,显示心理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甚至比家长还要着急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大家的认同。
所以不论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还是幼儿园里的幼儿,面对老师的问题,总有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的场面出现。
也就是说,孩子进入小学后,如果遇到自己知道的问题都会主动地举手回答,根本没有“学会识字后上了小学就不愿意学了”这一说法。
6.误区:认字和写字要同时进行,都应该先易后难。
其实,认字一定要和写字同时进行这是一种错误观念。
事实上,儿童从出生就开始学字了,先学的是字音,然后又学字形,这就是孩子的认字开始了。
至于写字是在儿童适合的时候进行的。
而幼儿园里要识字的第一目标是阅读,所以幼儿园里主要是教孩子识字,只要孩子能见到字会读就行。
所以认字和写字不是同时进行的,应该先认后写。
汉字只有书写的简繁,并没有认字的易难。
其实常用的字和不常用的字对于儿童来说是识记效果是一样。
常用和不常用只是我们大人的语言习惯造成的,就像我们经常说的“舞”和不常说的“兀”在幼儿的眼中只是两个不同的图形,老师用好的方法教了,孩子就会了,根本不存在什么易难。
理论研究认为在幼儿时期,由于他们的大脑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对事物表象的认识更加直接,他们对汉字的认识主要是停留在第一印象,他们对汉字只是图形的识别,而不是记笔画。
所以说识字没有易难之分。
而写字却不是这样的,写字是在儿童识记汉字的基础上,对一个汉字的“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记忆后,才开始动笔“描画”出它的“模样”,也就是写笔划。
所以,写字应该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很小的时候只可以识记汉字而不可以写,应该在孩子身心发展适宜的时候才可以学写字。
一方面因为孩子很小,骨骼发育不完全,手指很小很细握不住笔,在这个时候,长时间写字会使孩子手骨骼变形,还容易使孩子患近视。
更重要的是,幼小的孩子对写字这种枯燥的活动容易产生厌倦,也容易影响他对文字的厌烦和以后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孩子的集中精力是有限的,一旦写字的新鲜感消失后,孩子就不会集中精力了。
有时候他在一定的时间内写不好字就会感到厌倦而注意力分散。
这时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指导的悉心程度不够,孩子就会更加的疲惫、胆怯和厌烦,有时候会写着写着就去做其他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