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深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麻醉学围术期体温、肌张力和麻醉深度监测技术

麻醉学围术期体温、肌张力和麻醉深度监测技术

麻醉学围术期体温、肌张力和麻醉深度监测技术一、体温监测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使中心体温维持在(37±0∙4)o C o麻醉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体温变化除与其疾病本身相关外,还受到手术室内温度、手术术野和体腔长时间大面积暴露、静脉输血或输注大量低温液体、体腔内冲洗等因素影响。

此外全身麻醉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使机体随环境温度变化调节体温的能力降低,一些麻醉期间常用药物(如阿托品)也可影响机体体温调节,导致体温升高。

因此体温监测是麻醉期间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危重患者、小儿和老年患者尤为重要。

(一)测量部位麻醉期间常见的中心体温监测部位是鼻咽部、鼓膜、食管、直肠、膀胱、肺动脉等,前两者反映大脑温度,后四者反映内脏温度。

人体各部位的温度并不一致。

直肠温度比口腔温度高O.5~10℃,口腔温度比腋窝温度高O.5~1.O o C o体表各部位的皮肤温度差别也很大。

当环境温度为23。

C时,足部温度为27℃,手为30℃,躯干为32℃,头部为33℃o中心温度比较稳定。

由于测量部位不同,体温有较大的变化。

在长时间手术、遇危重及特殊患者时,体温变化更大。

因此,根据患者需要围术期可选择不同部位连续监测体温。

(二)体温降低和升高1.围术期低温体温低于36。

C称体温过低。

当体温在34〜36。

C时为轻度低温,低于34。

C为中度低温。

麻醉期间体温下降可分为三个时相。

第一时相发生早且体温下降快,通常发生在全身麻醉诱导后40分钟内,中心体温下降近HC。

第二时相是之后的2〜3小时,每小时丢失0.5〜1(ΓC0第三时相是患者体温与环境温度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相对稳定阶段。

常见围术期低温的原因如下:①术前体温丢失,手术区皮肤用冷消毒,及裸露皮肤的面积大、时间长;②室温过低,<21。

C时;③麻醉影响:吸入麻醉药和肌肉松弛药;④患者产热不足;⑤老年、新生儿和小儿;⑥术中输冷库血和补晶体液;⑦术后热量丢失,运送至病房时保暖欠佳。

麻醉深度的监测

麻醉深度的监测

适宜的麻醉深度
意识消失
镇痛良好
肌松适度
适当抑制应激反应
麻醉过浅的主要危害
显著的应激反应
内分泌紊乱
代谢异常
术中知晓(awareness)
耗氧增加
美国术中知晓的情况
不同医院术中知晓的发生率
0.25 0.2 0.15 0.1 0.05 0
1 case per 1000
标,但仍存在很多局限,需不断完善。而熵的临
床价值仍需进一步观察。
2007年美国麻醉学杂志发布文献,证明
NARCOTREND在目前同类产品里面数据更为可靠。
麻醉深度监测-前景
• 期望用一种监测仪来解决麻醉深度,防止术中知
晓的问题并不现实。 • 麻醉深度是对镇静、镇痛水平和刺激反应程度等 指标的综合反映,而这些指标反映的中枢部位不 尽相同,所以麻醉深度监测必然是多指标、多方 法综合监测。
根据文献证实能够减少术中知晓发生率的脑功能监测仪目前只有bis监26麻醉药物与bis1丙泊酚七氟醚效应部位浓度和bis值密切相关丙泊酚或吸入麻醉时低浓度阿片类药物不改变bis反应当给予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时给予足够剂量的催眠药物确保意识消失很重要氧化亚氮浓度达70时对bis的影响依然很27麻醉药物与bis2产生无反应状态的氯胺酮剂量02505mgkg不改变bis值一种麻醉药加用氯胺酮是会使bis的解释复杂化需考虑临床情况肌松药可能会使麻醉深度监测仪器的确切性出现混乱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可影响bis对伤害刺激的反应影响交感神经系统的药物可能会影响麻醉深度监护仪的结果
麻醉深度的仪器监测-AEP
AEP index的优点 使麻醉的维持更为平稳
减少麻醉药的用量
确保病人术中无知晓、术后无记忆 可更准确地判断意识的有无 可瞬时监测麻醉深度变化

临床常用麻醉监测技术及意义

临床常用麻醉监测技术及意义
5.直肠温度:和中心温度相差1℃,受粪便,腹腔冲洗影响,深度:成人6cm,小儿2-3cm。
6.鼓膜温度:需要特殊设备,有损伤的可能。
7.肌肉温度:少用,适用于监测恶性高热。
8.中心血流温度:中心体温用肺动脉漂浮导管。
9.心肌温度:针形探头置入右心室心肌内,连续监测,是体外循环心肌保护的重要指标。
意识状态的监测
临床常用麻醉监测技术及意义
目 录
CATALOG
呼吸的监测
氧和及呼末二氧化碳的监测
循环的监测
血压的监测
体温监测
意识状态的监测
其他监测
呼吸的监测
呼吸概念
是给全身组织输送氧气并排除二氧化碳的过程。它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⑴外呼吸—将氧气输入血液及二氧化碳经血弥散排出的过程⑵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⑶内呼吸—组织内部利用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细胞内交换过程
Spo2 ≤85﹪ 时定为严重低氧血症(PaO2≈50mmHg)
Spo2高于70﹪时准确性可达±2﹪,spo2低于70﹪时责可有误差
Pao2>100mmHg时,SaO2的变化不大,责无法推断PaO2的情况
PaO2<60mmHg为低氧血症并作为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C
B
F
A
心率
脉率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由心电信号获取
测量心率时,只要测量一个R-R间期的秒数,然后被60除即可求出
通过Spo2探头获取
每分钟心脏有效搏动产生脉搏的次数。正常情况下两者一样
持续观察心电动态,提供可靠的有价值的心电活动指标,并指导实时处理
观察心电波形变化,诊断心肌损害、心肌缺血有重要使用价值
并发症:
注意事项:
体温的监测
常用于全身降温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时;亦常用于小儿和老年麻醉以及危重病人麻醉时的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
目录
• 麻醉深度监测概述 • 麻醉深度监测的方法 • 麻醉深度监测的指标 • 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应用 • 麻醉深度监测的挑战与展望
01
麻醉深度监测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和设备,对麻醉过程 中的麻醉药物浓度、生理指标以及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 实时监测,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和确保麻醉安全的过 程。
对于危重病人,麻醉深度监测可以作为生命体征监测的一部分,提供关于患者病情 的重要信息。
通过实时监测危重病人的麻醉深度,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必要 的抢救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危重病人监护中,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药物研究与开发
麻醉深度监测在药物研究与开发 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研究 人员了解药物的代谢和作用机制。
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基础监测
基础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基本生理指标的监测, 是最早的麻醉深度监测手段。
神经电生理监测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通过监测脑电活动、听觉诱发电位等 指标,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和麻醉深度,具有较高的敏感 性和特异性。
药物浓度监测
随着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深入研究,麻醉药物浓度的实时监 测成为可能,通过监测血液或呼吸中的药物浓度,可以更 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
多模态监测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模态监测成为研究热点,通过融合多 种生理指标和监测技术,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 麻醉深度和麻醉状态。
02
麻醉深度监测的方法
临床观察法
总结词
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反应和体征来判断麻醉深度。
详细描述
临床观察法主要依赖于麻醉师的观察和经验,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反应和体征,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来判断麻醉深度。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强, 受麻醉师个人经验和判断的影响较大。

麻醉效果测评

麻醉效果测评

麻醉效果测评简介麻醉是医疗手术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它通过使用药物使患者失去痛觉和意识,以便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操作。

在麻醉过程中,麻醉效果的测评非常重要,以确保患者的手术过程安全和顺利。

麻醉效果测评的方法1.临床观察: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指标、面部表情和患者的反应来评估麻醉效果。

常用的观察指标有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情况以及皮肤颜色等。

2.麻醉深度监测:利用现代麻醉机器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如脑电图、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等,以评估麻醉的深度和效果。

这些监测器能够提供详细的数据,帮助医生判断麻醉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3.麻醉中的交流:麻醉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询问患者的感觉和意识状态,以评估麻醉效果。

这种方法是一种主观的评估方式,需要麻醉医生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麻醉效果测评的意义1.提供信息:麻醉效果测评可以提供关于患者的麻醉状态和深度的信息,帮助医生做出相应的调整。

如果麻醉过深或过浅,都可能对手术产生影响,因此准确评估麻醉效果非常重要。

2.保证手术安全:麻醉效果测评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如低血压、心跳过缓等,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保证手术的安全和成功进行。

3.减少不良反应:通过准确评估麻醉效果,能够避免麻醉过深或过浅引起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术中意识恢复异常等。

结论麻醉效果的准确测评是保证手术安全和患者舒适度的关键。

通过临床观察、麻醉深度监测和麻醉中的交流等方法相结合,可以提供全面而准确的麻醉效果评估,为手术提供科学指导。

麻醉医生应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以确保麻醉效果的准确测评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麻醉是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如何准确监测麻醉深度成为了关键的问题。

目前,存在着多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麻醉科的相关知识。

一、临床观察法最朴素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就是通过医师的临床观察进行评估。

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指标、瞳孔大小、肌肉松弛程度、意识状态等来判断麻醉深度。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受医师主观因素和经验的影响较大,可能存在误判的风险。

二、BIS监测法BIS(Bispectral Index)是一种利用脑电图(EEG)信号分析来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监测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频率、幅度等参数,计算出一个从0到100的数值表示麻醉深度。

BIS监测法在麻醉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减少主观判断的误差,提高麻醉质量。

三、Cerebral State Index监测法Cerebral State Index(CSI)是一种基于脑电图和其他生理信号的多参数分析方法,用于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

与BIS相比,CSI技术更加精细化,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脑部活动情况,提供更可靠的麻醉深度监测结果。

四、Entropy监测法Entropy是一种综合了多种脑电图参数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麻醉深度评估。

Entropy监测法通过分析大脑电信号的复杂度和无序性来反映麻醉状态,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以上几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常常结合使用,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总的来说,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更先进的麻醉监测技术的应用,为医疗行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麻醉与BIS监测

麻醉与BIS监测
02 预防并发症
BIS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的意识状态变化,预 防因麻醉过深或过浅导致的并发症,如术中知晓、 苏醒延迟等。
03 提高手术效率
通过BIS监测,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麻醉状态及时 调整手术进程,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02
BIS监测的原理与技术
BIS监测的原理
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是一种通过分析脑电信号 01 来评估麻醉状态和镇静水平的监测技术。
它通过测量脑电活动的不同频率成分,包括α、β、 02 θ和δ波,来计算出一个数值,该数值在0-100之
间,用以反映大脑的意识状态。
BIS值越高,表示大脑越清醒;BIS值越低,表示 03 大脑越接近无意识状态。
BIS监测的技术指标
01 BIS监测需要使用专门的脑电监测设备,通过在头 皮上粘贴电极来采集脑电信号。
缺点
BIS监测需要使用电极片和黏合剂,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此外,BIS监测结果可能受 到一些药物和生理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其他监测指标综合评估患者的状态。
03
麻醉与BIS监测的临床应用
麻醉深度监测
01 监测麻醉深度
通过BIS监测,医生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麻醉深度, 从而更好地控制麻醉药物的用量,确保手术过程 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重症监护、疼痛治疗等领域。
BIS监测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与价值
BIS监测能够为医生提供客观的 麻醉深度指标,避免主观判断 的误差,提高麻醉效果。
BIS监测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了 解患者麻醉状态,及时发现并 处理异常情况,保障患者安全。
BIS监测的应用能够促进麻醉学 科的发展,提高医生的诊疗水 平和手术室的整体管理效率。
BIS监测与静脉麻醉药的选择
静脉麻醉药是另一种常用的麻醉药物,但不同静脉麻醉药对BIS值的影响也有所 不同。研究表明,使用BIS监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静脉麻醉药的效应,有助于减 少术中知晓和术后恢复时间。

麻醉中的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中的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中的麻醉深度监测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麻醉在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麻醉的深度监测是麻醉操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够帮助麻醉医生实时了解患者的麻醉状态,确保麻醉效果的安全与有效。

本文将就麻醉中的麻醉深度监测进行详细论述。

一、麻醉深度监测的概述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测量和监测手段,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监测麻醉深度,麻醉医生可以获得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神经系统活动、意识与失去意识状态的信息,从而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和种类,以达到安全、稳定、有效的麻醉状态。

麻醉深度监测系统有助于降低患者术中术后的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二、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1. 临床评估方法:这种方法是麻醉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表现和行为反应进行判断。

例如,观察患者的瞳孔反应、肌肉松弛程度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较强,受到麻醉医生主观因素的影响。

2. 神经系统监测方法:通过监测患者的脑电图(EEG)、颅内压力、以及神经肌肉活动情况等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

其中,脑电图是最常用的监测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脑电图的频谱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从而指导麻醉药物的使用。

3. 物理参数监测方法:利用生理学指标对麻醉深度进行监测。

例如,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来评估麻醉深度。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对患者的生理反应具有一定的时延。

三、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1. 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深度监测:通过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帮助麻醉医生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类型,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理想的麻醉状态。

同时,麻醉深度监测还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2. 麻醉下的监测与干预:在特殊情况下,如在麻醉片断间或在麻醉结束后,麻醉医生仍然需要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监测和干预。

这有助于避免术后意识恢复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

BIS监测的临床意义及新进展

BIS监测的临床意义及新进展

BIS监测的临床意义及新进展BIS(Bispectral Index)监测是一种用于评估麻醉深度的技术,它通过分析脑电图(EEG)中的频谱和时域特征,输出一个0-100的数值,代表患者的麻醉深度,越高表示麻醉深度越浅,越低表示麻醉深度越深。

BIS监测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有着不断的新进展。

首先,BIS监测具有临床意义,对于评估麻醉深度非常重要。

麻醉深度的控制是手术安全和患者舒适度的关键。

如果麻醉深度过浅,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恢复和疼痛感知,导致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动作,增加手术风险。

而麻醉深度过深,则可能会引起低血压、低心排等并发症。

BIS监测可以实时检测和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指导麻醉药剂的调整和维持麻醉深度在合适的范围内,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其次,BIS监测的临床意义还包括指导麻醉的个体化管理。

不同患者对麻醉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同样剂量的药物对于不同患者的作用可能会有差异。

通过BIS监测,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类型,实现麻醉的个体化管理。

这样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手术体验和术后恢复质量。

此外,BIS监测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

BIS数值与患者的意识状态存在一定的关联。

在手术过程中,监测BIS数值可以提供一种客观的方法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

对于需要保留或恢复患者意识的手术,可以根据BIS数值的变化来调整麻醉深度,以保持患者的意识状态在一个较恰当的水平上。

近年来,BIS监测在临床中也有了新的进展。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BIS监测在减少麻醉药品使用量、降低术后镇痛药使用量和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方面的优势。

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确立了BIS监测在麻醉管理中的地位,推动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另一方面,还有研究针对不同病种和情况下BIS监测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例如,在老年患者、儿童患者和神经外科手术中,BIS监测的应用已经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结论,并为这些特殊情况下的麻醉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麻醉BiS的应用意义及正常值

麻醉BiS的应用意义及正常值

麻醉BiS的应用意义及正常值麻醉诱导剂BIS(Bispectral Index)是一种监测麻醉深度的指标,通过对人的脑电活动进行分析和处理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

其应用意义在于保证患者在手术中获得适当的麻醉深度,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减少手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麻醉是一种有创干预,通过给予药物使患者失去意识、疼痛感觉和运动能力,从而使患者安全地进行手术操作。

麻醉深度是麻醉效果的核心指标,过浅的麻醉深度会导致患者在手术中出现疼痛感觉和运动能力,增加手术过程中的不适和抵抗,甚至造成手术失败;而过深的麻醉深度可能导致患者血压下降、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准确评估和维持患者的麻醉深度对于麻醉过程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BIS作为麻醉深度监测仪的一种指标,通过分析患者的脑电信号,将其转化为一个0-100之间的数值,反映患者的麻醉深度。

BIS的正常值范围通常在40-60之间,该范围内表示患者处于较理想的麻醉深度,既不会出现麻醉过浅导致的意识和疼痛反应,也不会出现麻醉过深导致的生理功能受损和并发症。

根据具体的手术和患者的情况,医生可以根据BIS监测结果调整给药量和药物选择,以维持患者在合适的麻醉深度。

BIS的应用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手术安全性:麻醉深度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给药量和浓度,避免麻醉过浅或过深而导致的相关并发症。

通过合理控制麻醉深度,可以减少手术中发生的危险事件和医疗事故,提高手术安全性。

2. 减少麻醉相关并发症:过浅的麻醉深度可能导致患者在手术中出现疼痛感觉和运动能力,增加手术过程中的不适和抵抗;而过深的麻醉深度可能导致患者血压下降、呼吸抑制等并发症。

BIS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调整麻醉深度异常,减少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3. 降低患者手术的不良感受:麻醉深度的监测有助于医生调整麻醉药物的给药量,避免麻醉过深或过浅而导致的意识和疼痛感觉。

BIS监测的临床意义及新进展

BIS监测的临床意义及新进展
BIS监测的临床意义及新进展
安徽省立医院麻醉科 李娟
引言
• 何谓麻醉深度?如何正确判断麻醉深度?
• 如何在目前倡导多重药物、多种方法复合的平 衡麻醉过程中,正确判断麻醉深度多年来始终 是临床的一大难题。
• 如何保障高风险患者的手术麻醉安全,一直是 临床麻醉中所关注的。
问题?
1、麻醉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 2、麻醉深度的掌握? 3、理想的麻醉状态?
1.0%
77%
0.5%
2 Cases
11 Cases
82%
0.1%
0.0% Historical Control
n=7,826
BIS
n=4,595
0.0% No BIS
n=1,238
2 Cases
BIS
n=1,227
“一个大样本的应用肌松药的全麻研 究报告指出,BIS监测指导下的术中知 晓率大大降低“
国人术中知晓Ⅰ期研究
中国人的术中知晓发生率为0.41%
国人术中知晓Ⅱ期研究
全凭静脉麻醉下BIS监测在术中知晓预防中的作用 ——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结果:共收集到5228份有效病例,其中BIS组2919例对照组 2309例。BIS组有4例(0.14%),对照组有15例明确 知 晓(0.65%)病例,术中知晓发生率下降达78%。 两组间明确知晓发生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2, OR=0.21,95%置信区间:0.07~0.63)。 结论:TIVA下行BIS监测并维持BIS值40~60,可有效减 少术中知晓的发生。
主要内容
1
BIS监测的临床意义
2
BIS监测在复合麻醉中的应用
BIS监测在高风险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麻醉深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麻醉深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注意事项
01 监测过程中应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避免因 操作不当导致的不良事件。
02 注意监测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定期进行校准和检 查,确保设备性能良好。
02 在监测过程中应遵循医疗伦理和法律法规,保护 患者隐私和权益。
04
麻醉深度监测的未来发展
新技术应用
神经网络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 通过分析脑电信号等生理数据, 实时评估麻醉深度,提高监测准 确性和可靠性。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麻醉深度监测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麻醉状态,确保手术 过程中患者处于适当的麻醉深度,避免因麻醉过深或过 浅导致手术中断或并发症。
通过麻醉深度监测,医生可以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 确保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稳定,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操 作条件。
减少并发症
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的麻醉并发症, 如呼吸抑制、低血压等,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 干预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通过麻醉深度监测,医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患者的 生理状态,减少因麻醉不当引起的并发症,降低 手术风险。
提高患者康复质量
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减少因疼痛或不适引起的应激 反应,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
通过麻醉深度监测,医生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的麻醉深度,减轻术后疼痛和不适感,提高患者 的康复质量和生活质量。
Hale Waihona Puke 通过精确控制麻醉深度, 减轻患者痛苦和不适感, 提高病患满意度。
医疗资源优化
降低手术时间和人力成本,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 医疗效率。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麻醉深度监测对于手术过程中的麻醉管理至关重要,能够实时反映患者的 麻醉状态,有助于减少麻醉过深或过浅的情况,提高手术安全性。

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麻醉深度监测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麻醉状态进行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科学准确的监测方法,可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适当的麻醉水平,从而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一、麻醉的重要性麻醉在手术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使患者处于无痛状态,减轻患者的痛苦,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然而,麻醉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麻醉水平不足或者过深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因此,监测麻醉深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常见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1. 进路监测: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等变化来评估麻醉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监测方法,但准确性有一定限制。

2. EEG监测:脑电图监测是一种直接监测患者大脑活动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麻醉深度。

目前已有一些商用设备可用于实时监测。

三、麻醉深度监测的意义1. 提高手术安全性:准确监测麻醉深度可以避免麻醉不足或者过深导致的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2. 提高麻醉效果: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和速度,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的麻醉水平,提高麻醉效果。

3. 促进术后恢复:恢复期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时期,正确的麻醉深度监测可以减少术后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四、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麻醉深度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未来有望出现更加便捷、准确的监测设备,为手术医生提供更可靠的监测数据,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麻醉深度监测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是手术医生必须严格遵守的操作规范。

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始终是医护人员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才能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BIS监测的临床意义及新进展

BIS监测的临床意义及新进展

BIS监测的临床意义及新进展BIS是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的缩写,是一种用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的指标。

它基于对患者脑电活动的监测,通过分析脑电的频率和相位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和麻醉深度。

在临床上,BIS监测被广泛应用于麻醉手术和重症监护等领域。

1.指导麻醉药物的使用:BIS监测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避免麻醉过深或太浅的情况发生。

麻醉过深可能导致术后意识障碍和延长清醒时间,而麻醉过浅则可能引发术中意识和疼痛。

BIS监测可以帮助麻醉医生进行个性化的麻醉管理,提高麻醉质量和术后恢复。

2.预测术后镇痛效果:BIS监测对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研究表明,术中BIS值与术后镇痛需求之间存在相关性,BIS值越高,术后镇痛需求越小。

因此,对于BIS值较高的患者,可以调整镇痛药物的用量和方案,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

3.监测镇静状态:BIS监测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镇静状态,尤其适用于重症监护患者。

传统上,评估重症患者的镇静状态主要依靠临床观察和刺激反应。

而BIS监测可以提供客观的指标来判断患者的镇静深度,有助于合理调整镇静药物的使用和剂量,降低镇静过深或过浅的风险。

除了上述临床意义,近年来还有一些新的进展和应用方向:1.BIS监测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一些研究探讨了BIS监测在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障碍中的潜在应用。

例如,BIS监测可以帮助分析患者的脑电活动特征,进一步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此外,还有研究尝试将BIS监测与其他神经影像学技术相结合,以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2.BIS监测在麻醉药物个体化用药中的应用:麻醉药物的个体化用药是麻醉学研究的一个热点,BIS监测可以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一种客观的指导。

通过监测患者的脑电活动,可以实时评估麻醉药物在个体患者中的效应,从而调整用药剂量、种类和方案,提高麻醉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BIS监测在意识恢复过程中的应用:随着手术和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患者的术后意识恢复质量也日益受到重视。

麻醉监测

麻醉监测
临床麻醉监测
一.临床麻醉监测
• 临床监测是通过医疗设备对患者生命指标及生理 参数进行快速、动态、反复,甚至是连续的物理 检测或化学检验,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 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的一门技术。临 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 化,帮助麻醉医师作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维 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 安全。
④Ⅵ相:吸气下降支,新鲜气体进入气道。
四.常见麻醉期间监测指标
呼吸末二氧化碳(PetCO2)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 ①确定气管的位置 ②监测通气功能——一定程度上PetCO2可以反映PaCO2。
③维持正常通气量 全麻期间或呼吸功能不全使用呼吸机时,可根据 PETCO2来调节通气量,避免发生通气不足和过度,造成高或低碳酸血症。
④及时发现呼吸机的机械故障 ⑤了解肺泡无效腔量及肺血流量变化 ⑥监测体内CO2产量的变化 ⑧ 调节呼吸机参数和指导呼吸机的撤除: ⑨监测循环功能,休克和心肺复苏中的使用
三.常见麻醉期间监测指标
体温监测T
鼻温:外耳道到外鼻孔的距离,变化迅速, 肛温:3-4cm,3min 低热 37.5-38℃
中等度热 38.1-39℃
SpO2≤85%——严重低氧血症——PaO2=50mmhg 影响SpO2测定的因素 1.Hb数值(Hb<50g/l)和其他血红蛋白如碳氧血红蛋白和高铁血红蛋白 2.病人活动,低温,低灌注。 3.肤色,黄疸,燃料,指甲油
四.常见麻醉期间监测指标
心电监护ECG
原理:心电监护(ECG)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方式之一,心电监护提供患者的心率及心律情 况,辅助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QT 间期变化等情况。ECG 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强、 性价比高等优势。若临床医生能正确完成 ECG 并解读其信息,ECG 诊断价值相当可观。 意义:持续监测心率,持续追踪心律,及时诊断心律失常,持续观察 T波ST段,Q波,及早 发现心肌缺血,及时处理并观察处理效果。 心电图是术中监测心律失常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指标, II导联是术中最常用的监测导联——P波最明显 II,III,AVF最易发现下壁心肌缺血 缺血——T波,损伤——ST段,坏死——病理性Q波 心电图观察:心率→心律→P波→P波后是否QRS波→P-R间期→QT间期和QRS波形(室性室 上性)→T波和ST段改变→血流动力学影响——处理

麻醉深度及其监测

麻醉深度及其监测

远程实时监测
借助无线通信技术,实现 远程实时监测,便于医生 随时掌握患者麻醉状态。
个体化监测的探索与实践
个体化监测模型的建立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 个体差异,建立个体化的麻醉深度监 测模型。
精准给药方案
临床实践验证
在临床实践中对个体化监测和给药方 案进行验证,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根据个体化监测结果,制定精准的麻 醉药物给药方案,实现个体化治疗。
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的麻醉并发症,如呼吸抑制、低血压等,从而采取及时有效 的治疗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通过麻醉深度监测,医生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生理状态,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前采取 预防措施,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
01
适当的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减轻 患者的术后疼痛,减少术后恢复 期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舒适 度。
03
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意义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麻醉深度监测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麻醉状态,确 保手术过程中患者处于适当的麻醉深度,避免因 麻醉过深或过浅导致的手术中断或并发症。
通过麻醉深度监测,医生可以及时调整麻醉药物 的使用,确保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稳定,为手 术创造良好的操作条件。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麻醉深度及其监测
目录
• 麻醉深度概述 • 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 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意义 • 麻醉深度监测的挑战与展望 • 案例分析
01
麻醉深度概述
麻醉深度的定义
麻醉深度是指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程度,反 映在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和循环功能等方面。
麻醉深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生 命安全,因此需要实时监测并进行有效调控。

麻醉深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麻醉深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第一期→痛觉消失期 第二期→兴奋期 第三期→外科手术期,又分为四级 第四期→为延髓麻痹期
12
麻醉深度
• 1942年 开始应用肌肉松弛药,使经典的乙醚麻醉分期不 再适用
• 1954年Artusio 将经典乙醚分期的第一期扩展为三级: 第一级无记忆缺失和镇痛 第二级完全记忆缺失、部分镇痛 第三级完全无记忆和无痛,但对语言刺激有反应、 基本无反射抑制
麻醉及麻醉状态定义 麻醉深度
麻醉深度监测
临床判断
仪器监测
1
麻醉及麻醉状态定义
2
麻醉的定义
• 1846年Oliver Wendell Holmes 首先定义麻醉:病人对外科手术创伤不能 感知的状态。
• 1957年Woodbridge 将麻醉分为四种成分:感觉阻滞,运动阻 滞,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反射阻滞, 以及意识消失。
29
AEP的概念与原理
• AEP共11个波形,分3个部分 • BAEP,刺激后0~10ms出现,主要反映刺
激传至脑干及脑干的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过程 • MLAEP,刺激后10~100ms出现,主要反
映中间膝状体和颞叶原始皮层的电活动 • LLAEP,刺激100ms后出现,主要反映前
额皮质的神经活动
30
AEP的概念与原理
– BIS监测意识水平时,尚无一个意识消失 和恢复的绝对值
– BIS监测意识水平存在滞后现象 – BIS监测意识水平缺乏敏感性
28
AEP的概念与原理
• 听觉是麻醉时最后消失的一个感觉,也是 清醒时恢复的第一个感觉
• 听觉被麻醉药抑制是一渐变过程而非突然 消失
• AEP是听觉系统在接受声音刺激后,从耳 蜗毛细胞至各级中枢产生的相应电活动

麻醉监护参数的临床意义

麻醉监护参数的临床意义

麻醉监护参数的临床意义麻醉监护在手术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关键的信息,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成功进行。

麻醉监护参数是指用于测量和跟踪患者生理状态的各种指标,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这些参数可以提供关于患者的生理响应、麻醉深度和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信息。

本文将探讨不同麻醉监护参数的临床意义,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参数来改善麻醉管理和手术结果。

血压监测是麻醉监护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参数。

通过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以及麻醉对血压的影响。

低血压可能导致组织缺氧,而高血压则可能增加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密切监测血压,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维持血压在安全范围内是至关重要的。

心率是另一个重要的监护参数,它反映了患者的心脏功能和麻醉对心脏的影响。

正常心率范围因个体差异而异,但在麻醉过程中心率的显著变化可能提示潜在的问题。

例如,心率过快可能表明患者处于应激状态或存在心律失常,而心率过慢可能提示药物过量或心脏抑制。

通过监测心率,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问题,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呼吸监测是在麻醉监护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参数。

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是常用的呼吸监测指标。

呼吸频率的异常可能提示患者的通气功能受到损害,而氧饱和度的下降则可能预示着氧供应不足。

通过定期监测呼吸,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患者的通气问题,并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

除了上述常用的麻醉监护参数外,还有其他一些监测指标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例如,麻醉深度的监测可以通过脑电图(EEG)监测来评估,以确保患者处于适当的麻醉平衡状态。

此外,体温的监测可以提供关于患者的代谢状态和组织灌注的信息,以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感染风险。

这些额外的监测参数可以为麻醉医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以制定更精确的麻醉管理计划。

综上所述,麻醉监护参数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麻醉深度原理及临床应用

麻醉深度原理及临床应用

各参数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BS%
BS: Burst Suppression 爆发抑制比
在脑电图成等电或波形成“平”线时提 示,以百分比的形式显示脑电图信号在 过去30秒里的爆发抑制比。例如:爆 发抑制%=20读数时,就表示在过去 30秒里脑电图等电百分比为20%
临床意义: - 当爆发抑制比大于75%时,脑 电信号基本处于直线了。 - 具体的临床指导意义,目前临床 医生都无法确定,厂家也无法确定。
麻醉深度的概念(Depth Of Anesthesia )
麻醉深度
1847年,Plomley首先明确提出“麻醉深度”: 陶醉 兴 奋 深麻醉。 Guedel经典的乙醚麻醉分期:痛觉消失期 (Analgesia),兴奋谵妄期(Delirium),外科手术 期(4级)(Surgical stage)和呼吸麻痹期 (Respiratory analysis)。 此后许多麻醉工作者开始描述一些体征来反映一定的麻醉深 度,而这些体征大多均与肌肉张力和反射有关。 1942年,肌松药开始在临床广泛应用,以前的判断标准已 不再适用。
为什么要进行意识深度监测

Paralysed patient who feels pain!!!!!
为什么要进行意识深度监测?
麻醉过浅的主要危害
1、显著的应激反应 2、循环系统兴奋
3、内分泌紊乱
4、代谢异常
5、术中知晓(awareness)
6、耗氧增加 7、其他
为什么要进行意识深度监测?
全麻过深的主要危害
1、应激反应低下(不足) 2、生命中枢抑制 3、呼吸功能抑制(通气不足、呼吸停止) 4、循环功能抑制(血压显著下降、心搏停止) 5、难以满足手术需要 6、其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 谢
• AEPindex ≈45.5 ,50%病人发生体动 • <33时,发生体动的可能ຫໍສະໝຸດ 小于5%AEPindex的优点
1. 使麻醉维持更平稳 2. 减少麻醉药的用量 3. 确保病人术中无知晓、术后无记忆 4. 可更准确地判断意识的有或无 5. 可监测手术伤害性刺激的反应、镇痛 等成分,预测病人体动 6. 更全面的反映麻醉深度 7. 可瞬时监测麻醉深度变化
麻醉状态
• • • • 麻醉的定义随着麻醉学发展而不断演化 现代麻醉已不可能有简单一致的麻醉定义 因此,提出麻醉状态的概念 麻醉状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即哲学意 义上的麻醉状态,与临床麻醉状态。
哲学意义麻醉状态
• 是指药物引起的可逆性的意识消失状态 • 不考虑病人实际是否感受到伤害性刺激引 起的疼痛 • 只考虑病人是否对伤害性刺激能形成痛觉 记忆,并能于清醒后复述这一记忆 • 无意识状态是阈值性的,故麻醉是“全或 无”的“开关”状态,不存在深度
AEPindex临床意义
• 反映皮层兴奋或抑制状态用于监测麻醉的 镇静成分 • 反映皮层下脑电活动,监测手术伤害性刺 激、镇痛和体动等成分
AEPindex临床意义
• • • • • AEPindex数值为0~100 60~100 →清醒状态 40~60 →睡眠状态 30~40 →浅麻醉状态 <30 →临床麻醉状态
Entropy 临床意义
• • • • • Entropy以0-100表示 100 →完全清醒,反应灵敏 60 →临床意义麻醉深度 40 →有意识的概率很小 0 →皮质脑电抑制
Entropy 临床意义
• Entropy的本质是监测EEG和FEMG,只 是对电信号的采集和处理方法不同。因 此,它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与 BIS、AEP类似
• BAEP与吸入麻醉药的作用有一定程度关,但在临 床剂量静脉麻醉作用下无明显变化 • LLAEP则过于敏感,在小剂量麻醉药作用下即可 完全消失 • MLAEP与麻醉深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与大多数麻 醉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变化,适于麻醉深度的监测 • MLAEP原始波形变化不易观察,且易受干扰,故 Mantzaridis等提出以AEPindex监测麻醉深度
Entropy 临床意义
• Entropy测定是EEG和FEMG的不规则性, 其值与病人的麻醉状态相关 • Entropy值高→ EEG和FEMG的电信号呈高 度不规则性→清醒状态。 Entropy值低→电 信号越规则麻醉状态
Entropy 临床意义
• Entropy的2个参数 • fast-reacting entropy,RE:对面肌的活动敏 感,即FEMG,反应时间快(<2秒),常是镇 痛不足的信号;当RE快速升高时,表明麻醉 恢复 • state entropy,SE: SE总是低于或等于RE, 反映麻醉药的镇静效应,不受面肌突然反应 的影响
BIS与AEPindex比较
• AEPindex和BIS反映病人麻醉深度的变化趋 势是一致 • 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切皮时AEPindex反应 比BIS快 • 术中AEPindex和BIS的改变与临床反应一致 • 苏醒期BIS的变化稍缓慢,数值逐渐升高,而 AEPindex则是瞬时反应 • BIS可预测麻醉苏醒过程中意识的恢复; AEPindex则是测定麻醉清醒的可靠指标
Entropy 的概念
• Entropy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Rudolf Clausius 于1850年提出,指物理系统不能用于作功的 能量的度量,是一种广延量。 • Entropy现已成为模糊数学方法的内容之一 • 医学上entropy常用于生物电的采集和处理 • Datex-Ohmeda公司从1999年开始研究用 entropy 的方法采集和处理原始EEG和 FEMG的电信号用于监测麻醉深度。并于 2002年研制出entropy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深度
• 1942年 开始应用肌肉松弛药,使经典的乙醚麻醉分期不 再适用 • 1954年Artusio 将经典乙醚分期的第一期扩展为三级: 第一级无记忆缺失和镇痛 第二级完全记忆缺失、部分镇痛 第三级完全无记忆和无痛,但对语言刺激有反应、 基本无反射抑制
麻醉深度
• 哲学意义麻醉状态:无麻醉深度 • 临床意义麻醉状态:麻醉深度反映麻醉不 同成分是否合适,没有简单统一的定义, 也难以用一种指标对麻醉深度进行量化。
BIS存在的问题
1. BIS监测意识水平时,尚无一个意识消失 和恢复的绝对值 2. BIS监测意识水平存在滞后现象 3. BIS监测意识水平缺乏敏感性
AEP的概念与原理
• 听觉是麻醉时最后消失的一个感觉,也是 清醒时恢复的第一个感觉 • 听觉被麻醉药抑制是一渐变过程而非突然 消失 • AEP是听觉系统在接受声音刺激后,从耳 蜗毛细胞至各级中枢产生的相应电活动
BIS的概念和原理
• BIS是频率、振幅、位相三种特性脑电图定 量指标 • 用0-100定量不同脑电信号频率的联系程度 • BIS值高:低频和高频在同相→大脑皮层功 能完整性良好→清醒状态 • BIS值低:低频和高频成分相异→ 皮层功能 的完整性下降→麻醉状态
BIS的临床意义
• • • • • 反映大脑皮质的兴奋或抑制状态 与镇静、意识、记忆有高度相关 监测麻醉深度中的镇静成分 与正常生理睡眠密切相关 对镇痛成分监测不敏感。
AEPindex存在的问题
• • • AEPindex监测仪对使用环境要求较高。 由于诱发电位弱,易受干扰 AEPindex监测不适用于听力障碍的病人
BIS与AEPindex比较
• BIS监测的是皮层自发脑电位, AEPindex 监测的是诱发脑电位 • BIS不能预测伤害性刺激的体动反应,而 AEPindex可预测 • BIS和AEPindex监测意识消失具有类似特 异性,但灵敏度AEPindex高于BIS • AEPindex较BIS能更加可靠地反映意识的 存在与消失
麻醉深度监测的前景
– – 迄今为止临床体征仍是监测临床麻醉深度的基本方法。 BIS和AEPindex是临床麻醉深度监测较理想的指标, 但仍存在很多局限,需不断完善。而Entropy的临床 价值仍需进一步观察。 期望一种监测仪来解决麻醉深度,防止术中觉醒的问 题并不现实。 麻醉深度是对镇静水平、镇痛水平、刺激反应程度等 指标的综合反映,而这些指标反映的中枢部位不尽相 同,所以麻醉深度监测必须是多指标、多方法综合监 测的结果。
BIS的临床意义
• 反映主要抑制大脑皮质麻醉药的镇静或麻 醉深度 硫喷妥钠、异丙酚、依托咪酯、咪唑安定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 • 与氯胺酮、吗啡类镇痛药及N2O无相关性
BIS与睡眠、镇静及麻醉深度的关系
BIS 100 90 80 病人状态 清醒 轻中度镇静 浅睡眠阶段 (快眼运动) 中睡眠阶段 高幅低频的EEG信号,δ 波和θ 波 高频低幅的EEG信号,α 波和β 波 睡眠阶段 EEG表现
AEP的概念与原理
• AEP共11个波形,分3个部分 • BAEP,刺激后0~10ms出现,主要反映刺 激传至脑干及脑干的处理过程 • MLAEP,刺激后10~100ms出现,主要反 映中间膝状体和颞叶原始皮层的电活动 • LLAEP,刺激100ms后出现,主要反映前 额皮质的神经活动
AEP的概念与原理
麻醉深度仪器监测
大多数方法被淘汰或需进一步完善 BIS和AEP是目前较有希望监测 Entropy最新的监测
理想麻醉深度监测的标准
1. 2. 3. 4. 5. 6. – 显示知晓前浅麻醉阶段 准确反映麻醉药体内不同浓度 对不同刺激模式,尤其是外科手术刺激敏感 即时显示结果 在统一标准下反映所有麻醉药的麻醉深度 经济、使用方便。 目前所有麻醉深度监测仪均未达到理想标准, 但这些标准可作为麻醉深度监测发展的目标。
麻醉深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上海瑞金医院麻醉科 于布为
麻醉及麻醉状态定义 麻醉深度 麻醉深度监测
临床判断
仪器监测
麻醉及麻醉状态定义
麻醉的定义
• 1846年Oliver Wendell Holmes 首先定义麻醉:病人对外科手术创伤不能 感知的状态。
• 1957年Woodbridge 将麻醉分为四种成分:感觉阻滞,运动阻 滞,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反射阻滞, 以及意识消失。
临床意义麻醉状态
• 尚无界定严格、逻辑严密的定义 • 通常包括: 意识消失(无痛) 对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有适度抑制 肌肉松弛 生命体征平稳 对术中刺激无记忆
麻醉状态
• 首先满足哲学意义麻醉状态 ---确保病人无意识 ---对术中刺激无记忆 • 其次满足临床意义麻醉状态 ---维持生命体征正常 ---满足手术需要
麻醉深度
麻醉深度
• 1847年Plomley 首先提出麻醉深度的概念,并将麻醉深度 分为三期:陶醉、兴奋(有或无意识)和较深 的麻醉
• 1847年Snow 将乙醚麻醉分为五级。
麻醉深度
• 1937年Guedel 经典乙醚麻醉分期: 第一期→痛觉消失期 第二期→兴奋期 第三期→外科手术期,又分为四级 第四期→为延髓麻痹期
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概况
麻醉深度的临床判断
麻醉深度临床判断
• 是判断麻醉深度的基本方法 • BP、HR可准确测量,其他临床体征不易 定量 • 临床体征是机体对手术刺激反应和麻醉药 抑制反应的综合结果,从而增加了以此来 判断麻醉深度的难度
临床判断体征
• • • • • • 心血管系统 眼征 呼吸系统 骨骼肌反应 皮肤体征 消化道体征
麻醉的定义
• 1986年Pinsker 将麻醉分为三种成分:瘫痪、无意识和应 激反应降低。 • 1987年Prys-Roberts 麻醉包含两方面:对意识的抑制是麻醉的 本质部分;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抑制必需 的辅助措施
麻醉的定义
• 1990年Stanski 认为麻醉是对伤害性刺激的无反应和无 回忆,不包括麻痹和意识存在下的无 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