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2(衡水高考实用总结)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015年被定位为“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

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此次两会关注的热点。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近几年,深化改革的声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涌现出来。

习近平主席也呼唤改革促进派--- 要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

中国的改革古已有之,正是那些积极进取的改革家的不懈努力,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文明进步,因此,华图教育特为大家总结一下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我国古代改革或变法有不同的分类,按照其内容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

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③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④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变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主要变法(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1、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2、结果: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二)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1、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4、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民族融合,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高考热点四、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热点四、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③流通:改变国家垄断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4、评价:
①新经济政策目的是: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巩固政权。
②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和商品买卖的办法来发展生产。
①内容: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②意义: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b、农村改革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
④从总体上: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三、美国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胡佛政府无力扭转经济颓势;
②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赢得大选。
a、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四个);
b、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原因、代表企业四个);
c、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了海军衙门;
d、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先河。
④结果和失败原因:结果: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新的时期: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时期。
四、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1、背景:1921年,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高考历史古代著名的改革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古代著名的改革知识点总结

[键入文字]高考历史古代著名的改革知识点总结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以下是历史网整理的古代著名的改革知识点,请大家掌握。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2)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

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3)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2.政治(1)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坚持历史的标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做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2)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理解古代的改革变法。

(3)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被废除,表明改革的复杂性与曲折性的道理。

(4)理解我国古代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5)联系有关时事,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深化农业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1。

高考历史的重大“改革”图表总结及讲解

高考历史的重大“改革”图表总结及讲解

高考历史的重大“改革”图表总结及讲解一、知识列表二、重点知识讲解:1.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①改革理念上,梭伦推崇“中庸”,以求得矛盾双方的和解,成为指导改革的基本原则。

②内容上,触及了当时的土地占有关系,并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基于出身的不平等。

③性质上,是奴隶主阶级为巩固自身统治进行的改革,维护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

④从影响看,改革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但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官吏的机会,并未完全建立民主体制。

2.商鞅变法的特点:①以法家学说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②把农耕与征战结合起来,建立什伍编户制度;把官爵与军功结合起来,实行军功爵制度。

③从性质看,是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以法令的形式废除了井田制。

④明确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⑤焚烧诗书,开了文化专制的先河。

⑥从结果和影响看,“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增强了秦国实力,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

3.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潮流。

①从背景看,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社会发展,阻碍着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成长,也使人们的思想深受束缚。

②从过程看,宗教改革中,各国纷纷宣布脱离罗马教廷,没收修道院财产,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迫切要求,新建的路德宗、加尔文宗等,其教义都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从结果看,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也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

4.“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①进步性:废除了俄国长期存在的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劳动积极性提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奴成为自由人,使资本主义发展获得自由劳动力,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②局限性:“二一九法令”是沙皇迫于形势作出的一些“让步”,赎买土地的规定使农民背负了沉重债务,是对农民的掠夺;获得“解放”的农民又受到村社的束缚,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

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

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

2012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五)──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一、选择题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2.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作用的是()A.“燔诗书而明法令”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集小乡邑聚为县,罢令丞”D.“为田开阡陌封疆”3.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4、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5.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其实质作用是()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6、“商君虽死,秦法犹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变法()A.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C.顺应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潮流D.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7.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8.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9.被北魏孝文帝比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措施是()A.均田制B.三长制C.俸禄制D.改穿汉服10.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11.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12.汉化过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13.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1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次改革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次改革

中国历史著名改革家1、管仲:选贤任能,相地衰征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

齐桓公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为齐桓公的称霸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2、李悝(kui):任贤重农,法治强魏李悝(前455-前395),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也作李克。

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孔子弟子)弟子曾申门下。

魏国的建立者魏文侯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任用李悝为相,约于前400年左右进行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一、选贤任能,赏罚严明。

李悝主张,要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度,重要官职要选任有才能的人充当,优厚俸禄要奖给有功劳的人。

还主张赏罚严明。

这样改革的结果,大大削弱了魏国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后的封君在封国食邑内没有治民之权,只衣食租税;官吏制度有所改善,政治情况较好。

二、尽地力。

“尽地力”是一种“重农政策”。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他计算说:百里之地,每年的产量,由于勤与不勤,或增产一百八十万石,或减产一百八十万石。

此数字关系重大,因此必须鼓励农民生产。

三、制定《法经》。

李悝制定一部法律,叫做《法经》,共分六篇。

是根据情况,决定从轻或从重处罚的总论性的律文。

高考必备:古今中外的重要改革

高考必备:古今中外的重要改革

成功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 实力较强大;②改革措施全面、行之有效; ③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积极影响:①改变了封建落后状态,走上了发 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 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 ③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 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 消极影响: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推行 军国主义,给亚洲人民带来了灾难。
二、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
1、洋务运动
背景:①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 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本质上是维护封 建统治的不同道路)。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 防,培养人才。 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破产原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顽固派的极 力阻挠;洋务派力量分散、有限;没有根本 改变封建制度。 教训:地主阶级改革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
制定经济政策应遵循的原则: 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 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 发展。
3.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 转变
⑴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 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 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 搬政治斗争方式。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 成工业化。 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化的高速度。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 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 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2.战国时期的变法 (1)商鞅变法 背景:①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②新兴地 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 主阶级统治。 主要内容: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②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③奖励军功,按功受爵;④“燔诗书而明法 令”;⑤统一度量衡;⑥废分封,行县制;⑦废除井田制。 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影响: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了秦国的旧制 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 集权制度,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严刑峻法和文化高 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成功原因:①顺应历史潮流(根本原因),②最高统治者 支持,③措施得当。

XX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

XX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

XX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XX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背景内容评价成功或失败原因商鞅变法.战国初期,秦国经济、政治上,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

.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赏识。

在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进行变法。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第二、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以强化统治。

第三、废井田,开阡陌,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这一法令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第四、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第五、建立县制,县令由国君任免,强化中央集权。

第六、统一度量衡。

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

第七、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控制。

1.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为灭六国奠定基础。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封建社会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积极进取。

.商鞅变法深入人心。

.商鞅取信于民。

.秦孝公的支持。

由于以上原因,“商君虽死,其法未败。

”北魏孝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各民族在一起生活,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改革。

北魏早期的改革,以孝文帝名义进行,但实际的决策者却是冯太后。

改革措施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均田制。

孝文帝改革首先从解决土地问题开始。

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

不准买卖。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北魏政府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中外古代重要的改革:1、管仲改革:⑴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⑵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⑶影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2、商鞅变法:⑴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⑵时间:公元前356年;⑶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⑷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⑸地位: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变法、最彻底的变法、效果最好的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⑴背景: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⑵改革根本目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⑶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⑷意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雅典的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

5、日本大化改新:⑴背景: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改革。

⑵时间:7世纪中期;天皇:孝德天皇;学习对象:中国唐朝;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

⑶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⑷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二、中国近代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6、洋务运动:⑴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内外交困;洋务派产生。

⑵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⑶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⑷内容: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口号:“自强”;代表企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

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汇总

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汇总

公共基础知识之历史常识汇总、古代著名的改革(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2)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3)公元8年王莽改制;(4)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5)后周周世宗改革;(6)北宋王安石变法;(7)明朝张居正改革。

2、近代改革近代历史上有三次新政,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西方列强通过西方列强通过《天津条约》《天津条约》把侵略势力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戊戌变法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末新政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历代农业经济政策(1)春秋: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2)秦国: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

(4)东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

(5)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

(6)南北朝: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7)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8)北宋:形成租佃制。

(9)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

明朝中期宰相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10)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11)1931年春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2)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3)1950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高三历史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三历史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重要概念:1、华夏族活动范围:西起渭水流域、东至黄河下游、南到长江中下游、北达蓟辽地区。

2、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立,兼并战争日趋激烈3、秦国的强大及其原因:(1)落后偏远的秦国统一六国,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秦国强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创新(诸侯国变法中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4、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改革赋税制度,实行初税亩,按亩收税。

实质是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5、李悝变法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其主要内容有:经济上“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推行“平籴法”,保护小农经济;法制上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起来6、吴起变法战国时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

主要内容有: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三代以后收回爵禄;强令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严格吏治禁止私门请托。

通过改革楚国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7、为田开阡陌封疆实质: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作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提高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8、二十等爵制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依照爵位高低占有田宅、奴婢;严禁私斗。

作用: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加强了中央集权9、连坐法登记户籍,五家一伍,两伍一什,相互纠察;一家犯法,各家举报,否则受同样惩罚。

作用:轻罪用重刑,强化基层管理,使宗法关系转变为君臣关系,加强了专制统治。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春秋战国概念:(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高中历史干货丨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与变法考点汇总

高中历史干货丨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与变法考点汇总

干货丨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与变法考点汇总,我,陪你备战高考!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与变法改革与变法是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前进的重要政治因素,从性质和影响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废除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改革、封建国家内部改革、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的改革等几大类。

1.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1)史实:周文王改革;管仲改革。

(2)内容:改革政治和军事,发展经济(3)实质和影响:实质是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影响是使改革的国家强大起来。

2、废除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改革(1)史实: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商鞅变法(2)商鞅变法:①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②内容:分两次,第一次,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

③影响:积极影响使秦国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定了基础;消极影响,实行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秦朝有消极影响(3)认识:战国时期的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商鞅等改革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说明改革需要克服重重困难3.封建国家的内部改革(1)史实: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两税法;张居正改革;摊丁入亩(2)原因:为解决统治危机或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稳定封建统治(3)王安石变法:①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②内容:经济措施一一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军事措施一一保甲法、将兵法。

教育措施一一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③影响:积极方面一一增加了政府入、增强了军事实力,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消极方面一一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

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

(4)张居正改革:①1581年改革。

②实行一条鞭法即将原来的田赋、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专题二中国古代重要的改革

专题二中国古代重要的改革

(四)改革的主要内容 1.调整生产关系 调整生产关系, 1.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 度和赋役制度。 度和赋役制度。 2.整顿吏治 整顿吏治。 2.整顿吏治。 3.改革军制 改革军制。 3.改革军制。 4.吸收先进的文化或政治制 4.吸收先进的文化或政治制 度。
(五)改革的作用 1.增强了本国的经济 军事力量; 增强了本国的经济、 1.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军事力量; 2.缓和了阶级矛盾 缓和了阶级矛盾, 2.缓和了阶级矛盾,在一定程族封建化的进程。 3.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4.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1.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生产 2. 奖励耕战 奖励军功 军队战 斗力加强 兵强 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封建土 地所有制 经济发展 国富
3. 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建立县制:
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封建制度确立起来。 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封建制度确立起来。
汉武帝的改革
二、重、难点解析
(一)制约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制约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改革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1.改革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 改革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这是改革成败的 根本因素。 根本因素。 2.改革派力量是否强大 改革派力量是否强大, 2.改革派力量是否强大,是否超过 顽固派力量。 顽固派力量。 3.用人是否得当 用人是否得当, 3.用人是否得当,改革措施是否得 到有效落实。 到有效落实。 4.改革者是否具有政治魄力和坚强 4.改革者是否具有政治魄力和坚强 的意志。 的意志。
专题二
中国古代重要的改革
一、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历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历史知识点整理

摘要:对于高三生来讲,多整理知识点是必要的,回归课本,掌握好课本的知识,对我们解题也有很重要的帮助。

整理了高三历史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好好利用。

变法和改革是统治者运动政权的力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的变革和调整。

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有: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王莽改制、孝文帝改革、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金世宗改革和张居正改革等。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1、变法与改革(1)、管仲改革: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内容:作用:(2)、商鞅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4)、庆历新政:(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5)、王安石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失败原因)2、综述:(1)、分类:A、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B、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C、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D、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2)、变法的原因:A、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B、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实现富国强兵;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为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E、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结果改革或变法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财政收入。

(3)、目的: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其它目的: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变法成功的原因: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B、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C、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D、改革者具有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信心。

(5)、变法失败的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6)、改革的启示:它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它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有,进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改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改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改革一、中国古代的改革1.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实施了一系列变法措施,包括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推行法律统一、奖励农业生产等。

这些改革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其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王莽新政公元9年至23年,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后,试图恢复周朝的古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改革货币、土地、税收等。

但由于措施过于激进,缺乏实施的可行性,最终导致新朝的覆灭。

3. 贞观之治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如“废立太子、任用贤能、减轻赋税、整顿吏治”等,使得唐朝迅速强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4. 王安石变法北宋时期,王安石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等,旨在增强中央集权,改善财政状况。

尽管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最终未能持续。

二、中国近现代的改革1. 洋务运动19世纪下半叶,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政府中的洋务派提出“自强”和“求富”的口号,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方法,创办了一批近代工矿企业。

但由于改革局限于器物层面,未能触及根本制度,最终未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2.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虽然政治上未能完全成功,但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3. 土地改革1946年至1952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4. 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放松对外经济贸易的限制,吸引外资,改革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三、世界历史上的改革1. 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雅典的梭伦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取消债务奴隶制、设立陪审法庭、实行财产等级制度等。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历史上的改革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历史上的改革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历史上的改革一、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一)地主阶级的改革1.商鞅变法:“治世不道,便国不法古。

”(1)支持者: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①经济方面(富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能体现改革性质,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度量衡。

②军事方面(强兵):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和土地。

③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打击旧贵族,受到阻力最大):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5)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统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

(2)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鲜卑贵族统治,顺应民族大融合历史潮流。

(3)内容:494年他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 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由于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太弱小,最终失败。

在近代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三)新中国的改革1.我国农村经济改革。

历程:①战国商鞅变法以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②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③1953~ 1956年三大改造,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

→④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大搞“一大二公”,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反映的是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中外重大改革。

下面店铺给你分享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欢迎阅读。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特征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益活跃。

②政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④文化: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2)各国改革①春秋: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

②战国: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2.商鞅变法(1)经济: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建立什伍组织。

(3)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3.变法特点(1)理论武器:法家学说。

(2)措施:措施全面,核心是奖励“耕战”,实行“法治”。

(3)方式:注重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4)性质: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

(5)影响: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历史影响(1)进步性①对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②对后世: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2)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②存在旧制度、文化和习俗的残余。

【特别提醒】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与启示。

原因: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以及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秦孝公全力支持,信任商鞅;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改革的历史条件成熟;商鞅既有改革的智慧,又有改革的胆识、勇气和决心。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专题总结第一篇: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专题总结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专题总结(1)我国古代的变法或改革的含义改革或变法,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政治力量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进行全部或部分(某些环节)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

(2)重要改革与变法奴隶社会有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封建社会先后有战国时期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北宋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等。

(3)我国古代改革或变法的主要类型①按性质划分主要有:社会制度的根本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等;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少数民族易“旧俗”兴“汉法”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②按目的划分主要有:富国强兵、争当霸主——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克服统治危机——王莽改制、“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克服时代弊政、顺应统一趋势——周世宗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维护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

③按结果分主要有成功或失败两大类型。

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周世宗改革等效果显著;王莽改制、“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虽成效不一,但最终都没有逃脱失败的结局。

(4)我国古代改革的本质与规律任何变革,从本质上看,都是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本不适应,这就必须对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行根本的改革,具有革命性。

改革的成功必然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如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而这类改革引发的斗争往往是新旧阶级间的斗争,异常残酷,常常伴随着流血冲突。

另一种是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需要在维护根本制度的前提条件下,对统治政策进行局部的调整,具有改良性质。

这种改革往往涉及到对封建国家、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利益进行再分配,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等保守派的反对,容易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春秋:管仲改革。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战国: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①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废除特权,奖励耕战。

按军功授爵,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③建立县制,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由国家统一控制。

作用:秦国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

经过一百多年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

新:王莽改制
背景: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

内容:
①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

--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占有者反对,农民不满意,土地、奴婢买卖照旧进行。

②多次改变币制,变五铢钱为大钱。

--掠夺财产,很多人倾家荡产。

结果:加剧了矛盾,终于失败。

引发农民起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内容: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①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②受田农民纳租、纳调;
③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上①迁都洛阳;
②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文化上汉化政策: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话;
④提倡与汉族通婚。

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后周:世宗改革
内容:①减免苛捐杂税,安顿流亡农民;
②严厉惩治贪官污吏;
③整顿军队,加强训练,严肃军纪。

作用: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军队战斗力大为提高。

北宋:庆历新政
背景:北宋中期,各种矛盾的急剧发展。

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整顿官僚制度,节约国家开支,并在整个官僚机构改善的基础上,实行“厚农桑”“减徭役”的政策,从而有助于发展生产,缓和农民反抗,达到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

结果:在新政实施过程中,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反对派诬蔑范仲淹等人结成“朋党”,进行恶意中伤。

“新政”实行仅一年左右,其改革措施随着范仲范等改革派被排挤出朝廷而被废止。

北宋:王安石变法
背景:由于军队的不断扩充和官僚机构的膨胀,北宋中期出现一系列统治危机:
①军费和官俸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②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赋税负担不断加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经常爆发;
③辽和西夏仍然威胁着北宋的安全,北宋每年负担沉重的"岁币"。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内容: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货款。

收获后,农民以20%的利息偿还。

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并能增加财政收入。

募役法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

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

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保甲法把农村人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定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

保甲法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也可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作用:取得一定成效,大量农田得到灌溉。

政府收入有所增加。

失败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用人不当。

明朝:张居正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