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中考必备)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60个重要知识点总结7篇

初中物理60个重要知识点总结7篇

初中物理60个重要知识点总结7篇篇1一、力学1. 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学的基础,包括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2. 重量与质量:重量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3. 平衡力:平衡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力。

4. 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接触表面之间的阻力,其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施加的压力有关。

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变化量。

2. 热传递: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 物态变化: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4. 内能: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三、光学1. 光的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会减慢。

2.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 光的折射:光的折射遵循折射定律,即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4. 光的干涉与衍射:光的干涉与衍射是波动的特性,可以用于检测微小形变和测量微小距离。

四、电磁学1. 静电现象:静电现象是由于物体表面电荷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

2. 电流与电压: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电压是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

3. 电阻与欧姆定律: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欧姆定律描述了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4. 电功与电功率:电功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5. 电磁感应:电磁感应是由于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的感应电流。

6. 交流电与直流电:交流电是电流方向不断变化的电流,直流电是电流方向不变的电流。

7. 电容器与电感器:电容器是储存电荷的容器,电感器是阻碍交流电通过的元件。

8. 雷电与静电防护:雷电是云层放电的自然现象,静电防护是防止静电引起的事故和损伤。

五、相对论与量子力学1. 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相对论包括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认为时间、长度和质量等物理概念是相对的。

2. 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量子力学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包括波粒二象性、量子态和量子测量等概念。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1.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而加速度则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加速度可以为正值、负值或零,分别表示加速、减速和匀速运动。

2. 力和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如果物体受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则说明了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F=ma,其中F 为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3. 能量和功:能量是物体进行工作所具有的能力,单位为焦耳(J)。

功表示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计算公式为功=力×位移×cosθ。

4.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的系统中,机械能守恒,即系统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

5. 阻力和摩擦力:阻力是物体运动受到的,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力。

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6. 电路和电阻:电路是电流沿着导体或半导体的闭合路径流动的路径。

电阻是物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程度,单位是欧姆(Ω)。

7. 静电和电荷:静电是指由于电荷分布不平衡而产生的现象。

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相同电荷相互排斥,异电荷相互吸引。

8. 光线折射和反射:光线在两种介质间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光线在与界面垂直的方向反射,根据角度相等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9. 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特性:声音是物质振动在介质中传播产生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由频率决定,响度由声音的强度决定,音色由声音的谐波成分决定。

10. 光的折射和反射:光是电磁波的一种,根据光的波动性质,光在与界面垂直的方向反射,而在与界面不垂直的方向折射。

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物理初中必考知识点总结

物理初中必考知识点总结

物理初中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分类:按照作用方式,力可分为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反之,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

4.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5.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率,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 加速度: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是速度的改变量与时间的比值。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以恒定速度沿直线路径运动。

-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直线运动。

- 曲线运动:物体沿曲线路径运动,速度方向不断改变。

二、能量和功1. 能量的概念: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能够进行物理作用的能力,包括动能、势能等。

2. 动能与势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如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和高度成正比。

3. 功的概念:力作用于物体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时所做的工,功等于力与位移的乘积。

4.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是做功的快慢程度的量度。

5.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总能量保持不变。

三、机械1. 机械的概念:机械是能够改变力的大小、方向或作用点的装置。

2. 杠杆原理:通过杠杆的支点、力臂的配置,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作用方向。

3. 滑轮系统:利用滑轮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单轮滑轮不省力,多级滑轮系统可以实现省力。

4. 斜面原理:通过斜面可以省力,斜面越平缓,省力效果越明显。

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中考必備——初中物理知識點總結第一章聲現象知識歸納1,聲音の發生:由物體の振動而產生。

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聲音の傳播:聲音靠介質傳播。

真空不能傳聲。

通常我們聽到の聲音是靠空氣傳來の。

3.聲速:在空氣中傳播速度是:340米/秒。

聲音在固體傳播比液體快,而在液體傳播又比空氣體快。

4.利用回聲可測距離:S=1/2vt5.樂音の三個特徵:音調、響度、音色。

(1)音調:是指聲音の高低,它與發聲體の頻率有關系。

(2)響度:是指聲音の大小,跟發聲體の振幅、聲源與聽者の距離有關系。

6.減弱雜訊の途徑:(1)在聲源處減弱;(2)在傳播過程中減弱;(3)在人耳處減弱。

7.可聽聲:頻率在20Hz~20000Hz之間の聲波:超聲波:頻率高於20000Hzの聲波;次聲波:頻率低於20Hzの聲波。

8.超聲波特點: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聲能較集中。

具體應用有:聲呐、B超、超聲波速度測定器、超聲波清洗器、超聲波焊接器等。

9.次聲波の特點:可以傳播很遠,很容易繞過障礙物,而且無孔不入。

一定強度の次聲波對人體會造成危害,甚至毀壞機械建築等。

它主要產生於自然界中の火山爆發、海嘯地震等,另外人類製造の火箭發射、飛機飛行、火車汽車の賓士、核爆炸等也能產生次聲波。

第二章光現象知識歸納1. 光源:自身能夠發光の物體叫光源。

2. 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組成の。

3.光の三原色是:紅、綠、藍;顏料の三原色是:紅、黃、藍。

4.不可見光包括有:紅外線和紫外線。

特點:紅外線能使被照射の物體發熱,具有熱效應(如太陽の熱就是以紅外線傳送到地球上の);紫外線最顯著の性質是能使螢光物質發光,另外還可以滅菌。

1. 光の直線傳播: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

2.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氣中傳播速度也認為是3×108米/秒。

3.我們能看到不發光の物體是因為這些物體反射の光射入了我們の眼睛。

4.光の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美打印word版(中考必背)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美打印word版(中考必背)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7篇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7篇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7篇篇1一、力学基础知识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分支,中考中占据重要位置。

力学主要包含牛顿运动定律、功与能、动量等核心概念。

1. 牛顿运动定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动量定律)和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的核心概念,并能够应用这些定律解决基本的物理问题。

2. 功与能:理解功、功率、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能够计算简单机械系统中的能量转化。

3. 动量:理解动量的基本概念,会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基本的物理问题。

二、热学知识点热学主要考察学生对温度、热量、内能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1. 温度与热量:理解温度的概念,掌握热量传递的规律,了解热平衡状态。

2. 内能与热量转化:理解物体的内能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知道热量与内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光学知识点光学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光现象、光的传播、光的性质等知识的理解。

1. 光的直线传播:理解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2. 光的反射与折射: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

3. 光的性质:理解光的波长、频率、速度等性质,了解光谱的概念。

四、电学知识点电学是中考物理的重要部分,包括电路、电阻、电容、电磁等概念。

1. 电路: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掌握简单电路的分析方法。

2. 电阻与欧姆定律: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3. 电功与电功率:理解电功、电功率的概念,能够计算简单的直流电路中的电功和功率。

4. 电磁现象:了解电磁感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电磁现象。

五、声学知识点声学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感知等知识的理解。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音的特性: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等特性。

六、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中考物理注重学生的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1. 实验设计:能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初中物理必背知识点大全

初中物理必背知识点大全

初中物理必背知识点大全一、运动学1.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位移:表示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和方向。

•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和方向。

•加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发生的改变量和方向。

2.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区别•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移动的总距离与时间的比值,反映物体的整体运动情况。

•瞬时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时的速度,反映物体在该时刻瞬间的运动情况。

3.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恒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计算公式为:$a = \\dfrac{v - v_0}{t}$,其中v表示物体最终的速度,v0表示物体的初速度,t表示物体加速的时间。

4.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指物体仅受到重力作用时的运动。

在同一地点的自由落体运动中,所有物体的下落加速度相等,为 $g = 9.8\\,m/s^2$。

5. 斜抛运动•斜抛运动:指物体在初速度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有速度的运动。

在不考虑阻力的情况下,斜抛运动可以视为由自由落体和匀速直线运动叠加而成。

二、力学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上的合外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上的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一力是另一力的作用力,而另一力则是这一力的反作用力,且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接触时,由于粗糙表面间的不平滑性而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又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5. 动能和势能•动能: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力,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动能的大小为 $E_k = \\dfrac{1}{2}mv^2$。

•势能:指物体由于位置关系所具有的能力。

重力势能的大小为E p= mgℎ,其中m是物体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ℎ是物体高度。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物理是中考中重要的学科之一,掌握好物理知识点对于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为大家总结了中考物理的重要知识点。

一、声学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声音的特性: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4、噪声的控制:可以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三个方面来控制噪声。

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例子有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

2、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光的折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筷子在水中“折断”、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等。

4、凸透镜成像规律:当 u > 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如照相机。

当 u = 2f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 f < u < 2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如投影仪。

当 u = f 时,不成像。

当 u < f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如放大镜。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物态变化: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放热。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吸热。

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放热。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一、运动和力1.运动的描述和计算2.力的概念和单位3.牛顿三定律4.斜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5.摩擦力和弹力6.动能和功率的计算7.力、功和能的转化二、热学1.温度和热量的概念2.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3.热膨胀和热收缩4.定压和定容热容量的计算5.相变和相变潜热6.气体状态方程7.热能和功的转化三、光学1.光的传播和反射2.光的折射和光的折射定律3.凸透镜和凹透镜4.双凸透镜和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5.光的波长和频率6.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四、电学1.电荷、电流和电压的概念2.电功率和电能的计算3.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4.欧姆定律和功率定律5.电阻的概念和计算6.并联电阻和串联电阻的计算7.电磁感应和发电机原理五、能源与能量转化1.能源的概念和分类2.火力、水力和风力发电3.核能与核反应4.太阳能利用和太阳能电池5.电能守恒和机械能守恒6.能量转化和能量效率的计算六、声学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声音的特性和振动3.音的高低和音符的区分4.多个声源的叠加和差别5.回声和共鸣6.声波的频率和波长7.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七、化学1.物质的组成和性质2.元素的周期表和元素符号3.化学键的形成和键的强度4.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5.酸、碱和盐的概念和性质6.酸碱中和反应和酸碱指示剂7.摩尔浓度和溶液的稀释计算以上是中考物理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对中考物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珍藏版)

【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珍藏版)

中考物理知识梳理(内部资料)中考物理知识梳理目录目录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3节运动的快慢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第3节声的利用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三章物变态化第1节温度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4节升华和凝华第四章光现象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第2节光的反射第3节平面镜成像第4节光的折射第5节光的色散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4节眼睛和眼镜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1节质量第2节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第1节力第2节弹力第3节重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二力平衡第3节摩擦力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第2节功率第3节动能和势能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杠杆第2节滑轮第3节机械效率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热和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第2节内能第3节比热容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内能的利用第2节热机第3节热机效率第十五电流和电路第1节电荷摩擦起电第2节电流和电路第3节串联和并联第4节电流的强弱第5节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1节电压第2节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第3节电阻第4节变阻器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第2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第3节电阻的测量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第2节电功率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4节焦耳定律及其应用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1节家庭电路第2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第3节安全用电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节磁现象磁场第2节电生磁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第4节电动机第5节磁生电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能源家族第2节核能第3节太阳能第4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5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中考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

中考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

中考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
1. 动力学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物体相互作用,彼此产生同样大小、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2. 热学
- 温度:物体分子运动的快慢程度的度量。

- 热量:物体由高温到低温传递的能量。

- 热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 热膨胀:物体受热后体积会增大。

- 热平衡:物体间热量的传递达到平衡状态。

3. 光学
-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 光的颜色:光的颜色由光的频率决定,频率越低光越红,频率越高光越蓝。

4. 电学
- 电荷:原子中带电粒子。

- 电流:电荷在导体中的移动。

- 电压:电荷在电路中移动时所受到的驱动力。

- 电阻:电流通过导体时所遇到的阻碍程度。

- 电路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5. 声学
- 声音的来源: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 声音的传播:通过介质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声音的特性:频率决定声调,振幅决定音量。

以上是中考初三物理的必背知识点精华,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物理中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中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中考重点知识点归纳一、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如,敲响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发声。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 声音的特性。

-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例如,女高音歌唱家的音调比男低音歌唱家的音调高。

- 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如用力敲鼓,鼓面振幅大,响度大。

-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我们可以根据音色辨别不同的乐器或人说话的声音。

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噪声的定义:从物理学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噪声;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 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如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两旁植树)、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

二、光现象。

1.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c = 3×10^8m/s。

2. 光的反射。

-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的反射面光滑,平行光入射后反射光仍然平行;漫反射的反射面粗糙,平行光入射后反射光向四面八方传播。

3. 平面镜成像。

-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 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4. 光的折射。

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完整版)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一切物体都是在运动(2)相对静止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1)物理意义: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s/t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4)单位:m/s km/h换算 1m/s=h2.匀速直线运动(1)概念: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3.变速运动(1)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2)公式: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即 v=s/t三、长度、时间及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更准确的测量就要选用游标卡尺等其他工具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1mm=10μm 1m=10μm1m=10nm 1μm=10nm4、刻度尺的使用: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中考物理各知识点重点归纳

中考物理各知识点重点归纳

中考物理各知识点重点归纳中考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它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中考物理各知识点的重点归纳:力学部分: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2.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3.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力,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和压力有关。

4.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5. 压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计算公式为P=F/A。

6.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与物体排开的流体重量相等。

热学部分:1.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常用摄氏度、华氏度等表示。

2. 热量:物体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与物体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变化有关。

3.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光学部分: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小孔成像、影子等。

2. 光的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包括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电学部分:1.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单位是安培(A)。

2. 电压:推动电荷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单位是伏特(V)。

3.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性质,单位是欧姆(Ω)。

4.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公式为I=V/R。

5. 电路:电流的路径,包括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6. 电功率:单位时间内消耗或释放的电能,公式为P=UI。

能量部分:1.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2.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位置有关。

3. 内能: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能量。

结束语:中考物理的知识点繁多,但只要掌握好基础概念和公式,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024年初中中考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初中中考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初中中考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一、电流和电压1. 电流的概念: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数量,用I表示,单位是安培(A)。

2. 电流的计算公式:I=Q/t,其中I表示电流,Q表示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t表示通过导体横截面的时间。

3. 电压的概念:电压是单位正电荷在电场中获得的能量或单位正电荷受到的力,用U表示,单位是伏特(V)。

4. 电压的计算公式:U=W/Q,其中U表示电压,W表示电势能,Q 表示电荷量。

5. 电阻的概念:电阻是导体抵抗电流流动的能力,用R表示,单位是欧姆(Ω)。

6. 电阻的计算公式:R=U/I,其中R表示电阻,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

7. 欧姆定律:在恒定温度下,电流经过导体的大小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 串联电路:多个电器依次连接形成的电路。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在各个电器中的大小相等,总电压等于各个电器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个电器电阻之和。

2. 并联电路:多个电器并排连接形成的电路。

在并联电路中,电流在各个电器中的大小之和等于总电流,总电压等于各个电器电压相等,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电器电阻的倒数和。

三、电功和功率1. 电功的概念:电功是电流做的功,用W表示,单位是焦耳(J)。

2. 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其中W表示电功,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t表示时间。

3. 功率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用P表示,单位是瓦特(W)。

4. 功率的计算公式:P=W/t,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电功,t表示时间。

5. 电能和电能转化:电能是指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能量。

电能可以通过电流做功而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光能等。

6. 电能的计算公式:E=W,其中E表示电能,W表示电功。

四、电路中的能量转化1. 电路中的能量转化:电源提供电能,电阻消耗电能,其他电器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 电源:电源是电路的能量源,如电池、发电机等。

2024年初中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二篇)

2024年初中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二篇)

2024年初中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 机械学1.1 运动学: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定义、计算方法;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的计算;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描述和分析。

1.2 动力学: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内容和应用;质量、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力的合成与分解;斜面上物体的受力和运动分析。

1.3 能量和功:机械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案;功的定义及功的计算;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1.4 运动中的摩擦力:摩擦力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1.5 重力和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和计算;重力的特点和应用;地球上物体的重量。

2. 声学2.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方式、传播方式和速度的计算;声波的特点。

2.2 声音的调制与利用:噪声、纯音和音乐的区别;音叉、弦乐器和吹管乐器的声音特点及原理。

2.3 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音的反射规律和计算;回声产生的条件和利用。

2.4 声音的吸收和共鸣:声音在物体上的吸收规律和现象;共鸣现象和应用。

2.5 声音的音量和音调:音量与声波振幅的关系;音调与声波频率的关系;音调的高低和大小的判断与计算。

3. 光学3.1 光的传播:光的传播方式和速度的计算;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3.2 光的成像: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和计算;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和计算;光的凸透镜组成像的特点。

3.3 光的颜色和光谱:光的三原色和三基色;光的分解与合成;光的干涉与衍射。

3.4 光的折射和光的色散:光的折射定律的表达和计算;光的色散现象和原理。

3.5 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规律的表达和计算;光的直线传播的速度与频率的关系;声光二者速度差和应用。

4. 电学4.1 电流和电路:电流的定义和计算;电流的方向和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4.2 电阻和电导:电阻的定义和计算;电阻的串并联和电阻率的计算。

4.3 电压和电动势:电压的定义和计算;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及关键知识点归纳暨中考必备资料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及关键知识点归纳暨中考必备资料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及关键知识点归纳暨中考必备资料一、位移、速度和加速度1.位移公式$s = \frac{(v + u)t}{2}$其中,s为位移,v为终速度,u为初速度,t为时间2.速度公式$v = \frac{s}{t}$其中,v为速度,s为位移,t为时间3.加速度公式$a = \frac{v - u}{t}$其中,a为加速度,v为终速度,u为初速度,t为时间二、力、质量和加速度1.牛顿第二定律$F = ma$其中,F为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2.重力公式$F = mg$其中,F为重力,m为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三、力的平衡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当物体受力平衡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2.平衡力公式$ F_{\text{合}}=0$其中,$F_{\text{合}}$为合力四、运动、作用力和摩擦力1.作用力公式$ F = ma $其中,F为作用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2.摩擦力公式$ F_{\text{摩}} = \mu \cdot F_{\text{N}}$其中,$F_{\text{摩}}$为摩擦力,$\mu$为摩擦系数,$F_{\text{N}}$为法向压力五、功、能和机械能1.功公式$ W = Fs \cdot \cos\theta $其中,W为功,F为力,s为位移,$\theta$为力和位移的夹角2.动能公式$ E_k = \frac{1}{2}mv^2 $其中,E_k为动能,m为质量,v为速度3.重力势能公式$ E_p = mgh $其中,E_p为重力势能,m为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高度4.功率公式$ P = \frac{W}{t} $其中,P为功率,W为功,t为时间六、压力、浮力和密度1.压力公式$ P = \frac{F}{S} $其中,P为压力,F为力,S为面积2.法向压强公式$ P = \frac{F_{\text{N}}}{S} $其中,P为压强,$F_{\text{N}}$为法向力,S为面积3.浮力公式$ F_{\text{浮}} = \rho \cdot V \cdot g $其中,$F_{\text{浮}}$为浮力,$\rho$为液体密度,V为物体体积,g为重力加速度4.密度公式$ \rho = \frac{m}{V} $其中,$\rho$为密度,m为质量,V为体积七、光的传播和折射1.光速公式$ v = \frac{c}{n} $其中,v为光在介质中的速度,c为真空中的光速,n为介质的折射率2.折射定律$ \frac{\sin\theta_1}{\sin\theta_2} = \frac{v_1}{v_2} =\frac{n_2}{n_1} $其中,$\theta_1$为入射角,$\theta_2$为折射角,$v_1$为入射介质中的光速,$v_2$为折射介质中的光速,$n_1$为入射介质的折射率,$n_2$为折射介质的折射率八、电流、电压和电阻1.电流公式$ I = \frac{Q}{t} $其中,I为电流,Q为电量,t为时间2.电压公式$U=IR$其中,U为电压,I为电流,R为电阻3.电阻公式$ R = \frac{U}{I} $其中,R为电阻,U为电压,I为电流九、电功、功率和伏安特性1.电功公式$ W = UI \cdot t $其中,W为电功,U为电压,I为电流,t为时间2.功率公式$ P = \frac{W}{t} $其中,P为功率,W为功,t为时间3.伏安特性公式$U=IR$其中,U为电压,I为电流,R为电阻以上是初中物理公式的一部分,包括了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力、质量和加速度、力的平衡、运动、作用力和摩擦力、功、能和机械能、压力、浮力和密度、光的传播和折射、电流、电压和电阻等方面的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2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34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56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7空气体快。

8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9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10(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11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2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13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14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15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16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17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18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19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2021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2223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24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25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26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27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28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9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30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31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3233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4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35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363738394041424344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45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46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47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

4849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50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5152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53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54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55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56叫凝华,要放热。

57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水的循58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59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60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61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62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63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64(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65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667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6869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70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71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72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3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475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76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

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7778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79第四章光的折射知识归纳80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81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8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83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84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85凸透镜成像:86(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87(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

如幻灯机。

88(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89光路图:90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91(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9293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 9495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96作阴影表示实心。

97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98照相机内的胶片。

99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1001019.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102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103104第五章物体的运动105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106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 107米。

108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09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10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11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112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13(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114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115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16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117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118119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120121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122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123(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 124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125(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126(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1277.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1288.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129照物.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30131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32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s=vt133134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13513.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3614.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137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3815. 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16.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139140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知识归纳141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

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142143千进)144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145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

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146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147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148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149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